现代社会为何还要学习拗口难懂的古文?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4浏览:6收藏

现代社会为何还要学习拗口难懂的古文?,第1张

现在有很多人不理解,尤其是学生党,因为但凡课本上出现的文言课文,基本上都是要全文背诵的,而文言文理解起来又很难,背起来费劲,因而难免会产生希望文言文彻底被废除,这样就不用学习文言文了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呢?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请想一下,我国有多少年的文明历史,大家看到这个问题一定会很自然的想到五千年,没错,从黄帝时期到如今,已经有五千年了,而白话文出现了多久呢?

白话文是民国时期开始普及的,到现在是一百年左右,而文言用了多久?

文言文用了四千多年

所以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放弃了文言文不就等于放弃了我们的历史吗?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古罗马,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国,而现在,前三个都没有了,无论是他们的文字还是语言,都没有,假如我们放弃了文言文,那么古中国也将消亡,新中国就真的变成新中国了

不光是文言,还有繁体,繁体是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使用的,两千多年来我们一直在使用繁体加文言记录历史

在古代,繁体字与文言文是掌握在少数知识分子手中的,在隋朝开创科举制之前,他们一直掌握在贵族手中

而现在我们为什么要用普通话,白话文呢?

因为他简单,方便,易掌握,可以在短时间内学会并加以运用,当我们已经掌握简体与白话之后,我建议大家去学习繁体与文言,只有掌握了这两个,你才能看懂历史,读懂中国,才能领取我们列祖列宗馈赠的财富,汲取五千年的文化底蕴

可以说,只有,既掌握了普通,白话,又掌握繁体,文言的人,才有资格成文一个有文化的人

而有文化的人,才是推动一个文明发展的中坚力量

1 为什么要学文言文

我是高中语文老师,我觉得文言文学习很有必要。

如果你在学文言文时多联系现代汉语中的词汇,很多东西是可以豁然开朗的,比如一而再再而三中的再,摆明是2的意思,而再在文言文中只解释为2或第二次,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总之,现代汉语是从文言文继承而来的。现在学生学的吃力不是文言文的错,我觉得是1平时接触太少,没有亲近她2小学初中的文言文阅读量太少3初中没有学习语法,以致现在的高中生都搞不清主谓宾巴金可以背诵古文观止几百篇,茅盾会背诵红楼梦,钱钟书会背字典。

这些都说明文言文绝不是可学不学的。那么多人讨厌文言文只说明----我们的教育有严重错误。

我常常觉得我们的教育是毁灭人的个性,消解民族记忆。令人扼腕啊。

补充一句,金庸说他从不看20岁以下作者的小说,我本人也只看过韩寒的三重门,玩弄文字游戏的东西,油腔滑调,现在回想起来也觉一般。郭敬明等等一概没看过,我从学生作文中可以见到新生代作家的影子:堆砌词藻,莫名的忧郁伤感。

看多了就烦。现在的中学生喜欢他们的东西,十年二十年后就未必了。

我推荐看一下路遥的小说,比如《平凡的世界》。

2 为什么学古文

文言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宝藏。

学习文言文,能使我们真切触摸到中国的气质。读不懂文言文,也就读不懂古代文献,所谓继承、吸收和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任何国家的文化都是有根基的,而中国文化的底蕴始于古代文学,文言文记载了我国古代文化遗产。 如《周易》《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唐诗、宋词、小说、曲赋等等,它们的智慧与价值,并没有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暗淡,而是愈来愈发出其夺目的光辉,泽被后人。

为人处世的许多原则、理念得益于《周易》;治国经营之成败得失经验教训,《史记》、《资治通鉴》多有总结;《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保健使现代医学汗颜……中国近三千年的典籍,都是文言写成的。靠它,我们积累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形成了民族文化、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精神。

3 中学生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

一 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有助于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 (二)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有助于提高现代汉语水平 一 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有助于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历史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古籍,社会科学的,自然科学的,文学艺术的,其中有许多精华值得我们吸收。如果不继承这份遗产,就会割断我们民族的历史,就会犯虚无主义的错误。

古籍的绝大部分是用文言写的。文言的两个特点“历久不变”和“脱离口语”,既为我们阅读古诗提供了方便,同时也带来了困难。

“历久不变”是指文言的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文言是在汉代以前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

如《论语·学而》“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也”,一句话就有九个虚词,可见当时是把口语中的每个虚词都记下来的。这种口语在魏晋晋南北朝时期就不说了,但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末元明清一直到“五四”运动前的读书人,写文章都以先秦两汉的作品当作典范而刻意模仿。

这样,汉代以前的语言就成了一种贯穿中国几千年历史的书面语了,这种书面语就是文言。当然,因为模仿,各个时代的作者写出的文言文不免夹杂后代的词语和后代的语法不可能跟汉代以前的语言完全一样,这就使文言在不变之中有某些细微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没有改变文言的基本面貌。

所以,无论先秦两汉,还是宋元明清的文言作品,它们的基本词汇、语法都大致相同。这在客观上给我们方便:只要学会了文言,我们就能不受时代的限制,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自由地吸取需要的营养。

如果古籍不是用文言写的,而是用历史上不同时期的白话写的,让我们去继承这份遗产,那不知道要难多少倍,这从读唐代变文、宋元话本、元明杂剧中就能体会到。 “脱离口语”的特点使得文言古奥难懂。

从魏晋南北朝起直到今天,要学会文言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会”的标准不同,学的难易程度也不同。

封建社会的读书人会文言的标准是能读能写,现代人会文言的标准只要能读就行了,相对而言,现代人的“会”,难度小多了。况且,许多古籍经过历代学者的整理,阅读的难度减少了。

尽管这样,现代人要学会文言读古籍仍然有困难。语言发展了,时代相隔太远,我们对文言的词汇意义、语法特点感到陌生;古籍中记载的历史文化、典章制度,我们或者不熟悉,或者从来没有接触。

这些,都是学习文言的困难。然而,要读古籍就必须学会文言。

文言是躺在文化遗产宝库门前的一只拦路虎,下决心降伏这只老虎,宝库的大门便向我人敞开,收获将是巨大的;在这只老虎面前犹豫、畏惧,不敢去碰,宝库的大门关闭着,我们的损失也将是巨大的。如果中学生有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能够初步阅读有标点,有注释的古籍,并在阅读中逐步提高文言阅读水平,就能形成一个数量可观的读者群。

这样;一方面培养一批专门家从事古籍整理工作,另一方面又有一大批读者能够阅读整理过了的古籍,接收祖国的文化遗产就有希望了。否则,纵使专门培养一批人才把古籍整理出来,也只能束之高阁,成为摆设品,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二)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有助于提高现代汉语水平,提高语文修养。 汉语是用“方块”汉字记录的,这种“方块”汉字是一种意音文字,80%的形声字由声符和意符组成。

随着语言的发展,语音有了变化,根据声符不能准确地读出字音,这是汉字的一个缺点,给学生识字增加了困难。但是,汉字单音成义,每一个字代表一个音节,同时又代表一个意义,它的好处是适应性强。

不管产生多少新词,原则上不需要增加新字。汉语中的多音节词(联绵词和音译外来词除外),是通过一个个有意义的单字组合成的。

所以汉语中的3000多个常用字能够组合成好几万条词 (《现代汉语词典》收双音节词51419条,构成这些词只用了1972个字)。文言以单音节词为主,一个字就是一个词;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一个词由两个字组成。

文言中有些词现在不用了,但它们的意义作为语素(词素)还保留在现代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中。例如“失”,在文言中是一个词,在现代汉语中不能作为一个词单个使用但是它可以作为一个语素构成许多词,失礼、失陪、失盗、失笑、失恋、失言、失手、失散、失身、失时、失迎、失约、失调、失恋,等等。

“失”是什么意思?《说文解字》注为“纵也”。”“纵”,意思是跑了,引申为丢掉。

既然是“跑了”“丢掉”,就不是属于主观上愿意这么做的。所以“失礼”“失陪”“失迎”分别指因为客观的原因,礼节上有不周到之处;未能按礼节陪客人;未能按礼节迎接客人。

“失盗”指由于主观上的疏忽而被偷。都有一个“非主观的愿望”的意思在里面。

文言中的许多词,现在还用,但是某些意义变化了,某些意义消失了,而那些变化了或消失了意义仍作为一个语素保留在双音节或多音节的现代汉语语汇中。例如,“城”,文言中表示“墙”的意思。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左。

1、古今意义基本未变

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都是汉语,有变化之处,自然也有不变之处,否则整个语言体系都变了,用什么来保证文化的传承呢?

我们常用的基本名词都没有太大变化,比如:山、水、鱼、鸟、人、兽等等,这些是汉语中的基本词汇,它们与稳定的语法结构一起,保证了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稳定性和传承。

2、古今意义完全不同

也有很多词汇古今都在用,但是意义上却大相径庭,文言文之所以难懂,也正是因为这些词汇让现代人产生了误解,我们还是举例子来说明。

谢灵运——池塘生春草

南北朝时期有位狂妄的才子,名叫谢灵运,人称“大谢”。这位大谢才子和历史上大多数才子一样,都是自幼聪颖、博览群书、擅长诗文,最了不起的,他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光听谢灵运这个名字你可能不太熟悉,但他的事迹你一定早就听说过了:

话说有一天,大谢和朋友一起喝酒,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他就开始自夸说:“天下文学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人共分一斗”。

一石是十斗,大谢这一席话信息量巨大,天下之才曹植占了80%,他自己占了10%,其他所有人加起来占10%,不但把自己的偶像捧上了天,还把自己夸了一遍,顺便把天下人都鄙视了一番。

这就是成语“才高八斗”的出处。

狂妄的大谢确实有资本自夸,他有一首流传千古的名诗《登池上楼》,诗中有绝妙语: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你可能会说,这不就是池塘里长满了水草,园中柳树上有鸟禽在名叫吗,这有啥好看的。

这句诗对现代人来说就有一个坑,“池塘”并非我们现在所指的小型水域,“塘”从土,其本意是堤坝,后来才逐渐引申出与“池”相近的意思,所以这句诗意思是:池子边的堤坝上长满了春草。

谢灵运这个误会还算好,唐朝诗人杜牧被误会,可就冤枉至极了。

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

杜牧本来就是个风流才子,所以他不管做什么写什么,人们不赋予一点风流故事就不舒服似的,那一首歌颂美丽秋景的《山行》,大家不约而同地“误会”成了相同的意思,“停车坐爱枫林晚”彻底被脑补成了香艳的场景。

我们抛却调侃的意思,来分析一下诗中“坐”到底何意?

根据字面意思,可以直接理解成“停下车,坐下来欣赏傍晚的枫林”,确实很通顺,逻辑也没问题,但不好意思,这里可能有点误会。

“坐”,古意是指“因为某事而获罪”,“晏子使楚”的故事大家都熟悉,原文中就有这样一段表达:

“王曰:‘何坐?(因何事获罪?)’曰:‘坐盗。’(因盗窃获罪)”

由此,后来又引申出“因某事而产生不良后果”的意思,如汉乐府《陌上桑》: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诗中这一段讲的是,秦罗敷长得太美,她在城郊采桑,行人看到后魂儿都丢了。行人回到家后被家人埋怨,他说都是因为看秦罗敷惹出来的!

再往后,人们渐渐忽略了后果的好坏,只作“因为”使用,所以“停车坐爱枫林晚”解释成“停下车子是因为喜爱这片枫林”,应该是目前最符合原意的理解。

谢灵运和杜牧的例子,都是古今意义完全不同的词汇,通常在古文中遇到了如果看不懂,通过查阅资料还是很容易找到答案的,最可怕的是另一种情况,古今意思有差异,但又有联系,模棱两可的让人难以分辨。

3、古今意义有差异、又有联系

上面那种意义完全不同的,不懂就是不懂,查资料就能解决,但这第三类就非常棘手,通常我们自以为懂了,实际上却是以今度古,把意思完全搞错了。

以今度古:

“固若金汤”这个成语大家都知道,常用于形容城池或阵地坚固不可破,这里的“金汤”就是城池的意思,可现在有些游泳馆或温泉池,竟然用金汤来形容其装修奢侈,另外现代还有一种特有的菜品,因汤色金黄,也被取名为金汤,如金汤肥牛。

这就是以今度古的典型错误。

“汤”的本意是热水,如“赴汤蹈火”中的汤,就是这个意思,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少此解释;再如“池”,最初除了作为姓氏,还指护城河,所谓城池就包括这座城市以及城外的护城河,现代除了特指,也不再作此解释。

金城汤池:

还有个成语叫“铜墙铁壁”,这铜铁都是金属,古代一般用于打造兵刃铠甲,也有极端例子,用铜铁等金属用于筑城,由此诞生了“金城汤池”一词:

“皆为金城汤池,不可攻也。”——《汉书·蒯通传》

很明显,这里的金是泛指金属,而不是真的黄金,金城汤池就是指用金属修建的城墙、用沸水灌注的护城河,咱们不说这城有多坚固,单是想想那些攻城的士兵,要遇上这样的护城河,估计死的心都有了吧。

“金”这个字就是古今意义上有联系、又有差异的典型,古籍中,我们常看到某个国君或诸侯王一开心赏下属几千两金,这里的金实际上是铜;再往后,金也有银子的意思,如《聊斋志异》中,常见说某人得金XX两,这其实是指得到银子。

但在古代,金子又确有黄金之意,所以我们在读古代诗文时,看到“金”,一定要结合实际内容,再查阅资料,搞清楚到底是金、银或是铜。

总结

总的来说,古今词意的演变就以上3中情况,一是基本不变的,在古文中我们可以轻松读懂;二是完全不同的,没有深厚的古文功底肯定读不懂,但查阅资料很容易搞明白;三是模棱两可的,这种最麻烦,容易以今度古,你以为懂了,其实搞错了。

文言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我讲这些只能帮助大家了解文言文的形式和结构,并不能使人在一夜之间贯通古今,如果你对古代的文化和历史感兴趣,还是要自己多多加油哦!

现代社会为何还要学习拗口难懂的古文?

现在有很多人不理解,尤其是学生党,因为但凡课本上出现的文言课文,基本上都是要全文背诵的,而文言文理解起来又很难,背起来费劲,因而难...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