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有哪些馆藏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4浏览:2收藏

故宫博物院有哪些馆藏,第1张

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建筑群之一。它位于北京市中心,占地面积约为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为15万平方米。故宫博物院的馆藏丰富多样,包括艺术品、文物和历史文献等。

故宫博物院的馆藏主要分为两大类:艺术品和文物。艺术品馆藏包括绘画、书法、玉器、陶瓷、珐琅器等各种艺术品;文物馆藏则包括铜器、青铜器、金银器、玛瑙器等各种历史文物。这些馆藏展示了中国古代艺术和手工技艺的精髓,展现了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辉煌。

故宫博物院的馆藏还有一些特别珍贵和独特的藏品。比如,慈禧太后御用乾隆款玉佩是故宫博物院最重要的玉器之一,被誉为“东方第一玉”。还有乾隆皇帝御用的珐琅彩瓷和雍正御用的紫檀木宝座等。这些藏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展示了中国古代皇家生活的奢华和精致。

故宫博物院还收藏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典籍。这些文献包括经籍、史书、奏折、信札等,记录了中国历代皇帝治国理政的经验和教训,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军事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永乐大典》,它是明朝永乐皇帝为了总结前代治国经验而编纂的一部巨著,内容涵盖了科学、文学、历史、地理等各个领域,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百科全书。

故宫博物院还有一些特别主题展览馆。比如,钟表馆展示了中国和西方各个时期的钟表制造工艺和发展历程;珠宝馆则展示了中国古代珠宝饰品的制作工艺和款式变化。这些主题展览馆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专业和深入的了解文物的机会,增加了参观的乐趣和收获。

故宫博物院的馆藏丰富多样,包括艺术品、文物和历史文献等。这些馆藏展示了中国古代艺术和手工技艺的精髓,反映了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辉煌。特别珍贵和独特的藏品以及特别主题展览馆也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彩的参观体验。无论是对于艺术爱好者还是历史迷来说,故宫博物院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旅游目的地。

提示文献包括记录和报导文献。记录文献就是通过各种款目准确地将文献的内容和形式特征描述下来,向读者提供有关各种文献的目录学知识,帮助他们了解馆藏文献的内容;报导文献是指根据读者的需要,从一定编制目的出发,围绕某一问题,向他们宣传、报导有关文献。读者可通过图书馆目录检索馆藏文献。首先是识别文献,就是通过各种款目的著录内容和结构形式,使读者鉴别、确认文献。然后是检索文献,就是通过款目的集中、组配,从题责任者、主题、分类等方面,向读者提供选择文献、索取文献的途径。

更新时间:8月30日

_2022年北京故宫午门新展览

——“照见天地心——中国书房的意与象”展览

来源图虫网(编号:902830661439586322)

展览日期:2022年8月30日至10月23日

展览门票:凭故宫门票免费参观(在购买处勾选展览)

预约人数:每天3000人,约满为止

展览分三个单元:

第一单元:“委怀琴书”

分星空、五经萃室、图书、文房四宝、文人赏器五个空间。该单元以五经萃室和五经图书为核心,突出书房不仅仅是一个看书、写作、藏书的空间,也是一种情怀和传承。星空部分,将天上的壁星和地上的鲁壁联系起来,仰望星空,拓展对书房文脉的思考和对书房空间的想象。展出的文房四宝,突出它与文人之间所形成的一种生态依赖关系,让人想到它们融为一体时所创造的极具中华民族特色的书法和绘画艺术。赏器部分,注重展示能体现天地大道的器物,如玉琮、青铜、五大宋瓷名窑等。

第二单元:“正谊明道”

主要展示的是家国情怀,突出书房的人文精神。在古代,读书的目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单元也分为修身养性、家国情怀和仰观宇宙三个空间。家国情怀部分,展示有南宋文天祥的宏斋帖卷、明代徐渭书“昼锦堂记”、陈淳书“岳阳楼记”等书法作品,突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另外还有两件重器,一是大宝箴挂屏,二是虢叔旅钟,体现士人身处庙堂之上,要崇尚品德,坚守正义,以天下为己任,还要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兼顾天下共达于善的家国情怀。

第三单元:“结契霜雪”

分三友同德和雅集唱和两个空间。松竹梅既是书房的象征,又是文人的象征,既是抽象的,又是具象的,它已经成为书房的一个符号了。雅集是书房的一个延伸,通过展示宋代米芾行书兰亭序跋赞卷、元人杨维桢的诗帖册页、明人的西园雅集图卷、沈时的兰亭修禊图卷,以及羽觞,兰亭八柱等,突出书房的另一种功能,即人与天地的交流。

此次展览第三单元入口,以还原“香雪”书房意境为初衷而设计的沉浸式体验展示,成为公众了解紫禁城原状空间的新方式。“香雪”是养性殿西暖阁的一间书房,由乾隆皇帝亲自参与营造,仿养心殿梅坞而建,以白石依墙堆砌出山景,表达了“仰观香雪海,坐觉太虚宽”的精神意趣。展览引入裸眼3D、体感交互投影等技术,提供给观众沉浸式的空间感受。

展览预约:“故宫博物院”微信小程序

展览地点:故宫博物院午门展厅

故宫博物院十大藏品包括:乾隆款金瓯永固杯、张成造款雕漆云纹盘、青玉云龙纹炉、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清明上河图》、西晋陆机的《平复帖》、彩漆描金楼阁式自开门群仙祝寿御制钟、沈子蕃缂丝《梅鹊图》、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酗亚方樽。

1、乾隆款金瓯永固杯

清乾隆金嵌宝金瓯永固杯用八成金制成。杯为圆形口,口边刻有回纹。杯口边铸有“金瓯永固”、“乾隆年制”篆书,通体錾刻缠枝花卉。

2、张成造款雕漆云纹盘

张成造款雕漆云纹盘盘木胎黑漆,内外均雕云纹,堆漆甚厚,晶莹照人,刻工圆润,在黝黑峻深的刀口断面露出朱漆四道,是《髹饰录》中所谓“乌间朱线”的作法。盘底黑漆浮躁,显然曾经重髹饰,正中署楷书填金“乾隆年制”四字款,为后髹底漆时所加刻。

3、青玉云龙纹炉

宋代云龙纹兽耳玉炉,高79厘米,口径128厘米。青灰色,有火烧痕。体圆,壁较厚。敛口,腹下部外鼓,圈足,两侧饰兽首衔云耳。腹部两面均在满饰工字形墙壁纹锦地上,隐起一条升龙,下为水波,侧有朵云纹。龙长嘴,长发,细颈,长身,四足粗壮,三爪,蛇形尾,身足阴刻网状细鳞纹。

4、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

元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出土于清宫旧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元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铜胎镀金,圆形圈足,双象首耳,鼻上卷。颈部有一道铜镀金弦纹,其上施浅蓝色珐琅釉作地,饰以红、蓝、黄、白四色缠枝菊花十二朵,花心为镀金乳钉。腹部为深蓝色釉地,饰绿叶缠枝红、黄、白三色勾莲花六朵。

5、《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千余年来,此画声名显赫,广受青睐,仿摹者众多。各地公私藏家手中还有许多摹本和伪造本,有人统计,现存《清明上河图》有三十多本,而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6、西晋陆机的《平复帖》

《平复帖》共九行、八十四字,是陆机写给一个身体多病、难以痊愈的友人的一个信札。古时人们写信,习惯把日期放在开头,收信人的名字放在末尾,但这封手札,没有日期,也没有收信人,只是根据“恐难平复”四个字起名为《平复帖》。

7、彩漆描金楼阁式自开门群仙祝寿御制钟

此钟宽102cm、厚72cm、高185cm,共有七套机械系统,分别控制走时、报时、景箱内的活动装置等。造型分上下两层楼阁式,通体饰黑漆,底饰彩漆锚金花纹。双层均为金漆围栏、门楣及立柱描金双龙戏珠等装饰图案,钟体四周及底是绘彩漆描金的山水景物等纹饰。

8、沈子蕃缂丝《梅鹊图》

沈子蕃缂丝《梅鹊图》轴为故宫织绣的代表作品。图轴纵104cm,宽36cm。图上老干梅花一株,枝头梅花初开,树干上栖两只羽毛丰满的寒鹊,一鹊回首张望,一鹊略有寒意地将头埋进翅膀下面。梅树苍劲、梅花怒放、竹叶随风摇曳、双鹊栖于树干,初春的诗情画意跃然纸上。

9、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

郎窑红瓷器可分为单层釉与双层釉。双层釉郎窑红瓷器无“脱口”的情况,单层釉郎窑红瓷器口沿露胎,于是出现“脱口”情况;又因为釉慢慢下流,器身出现“垂釉”现象,上半部分釉色浅,下半部釉色深;只要做工精细以及火候恰好,器身出现“郎不流”现象,垂釉通常不会过足。

10、酗亚方樽。

商酗亚方樽,高455厘米,宽38厘米,口径336厘米×334厘米,重215千克。樽方形,侈口,肩上四角各饰一象首,象首间夹饰兽头,颈、腹、足均饰八条棱脊。兽面纹和夔纹是其主体纹饰,以雷纹作地。口内侧铸铭文两行九字:酗亚者巳以大子尊彞。

去北京四次,两次去了紫禁城(也称故宫,现改名为“故宫博物院”),尽管如此,还是没彻底看完里面的开放区。

到底是什么在吸引着我呢,确切来说,应该是皇家建筑群的魅力吧!

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也是明清(1368-1911年)24帝在此居住的地方。

宫殿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个城市,气魄宏伟,规划严整,极为壮观。

紫禁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总面积达72万多平方米,传说有殿宇宫室9999间半,被称为“殿宇之海”。

它还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其他四个为: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1987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紫禁城始建于公元1406年(永乐四年),1420年(永乐十八年)基本竣工,历时14年,是明成祖朱棣始建,在元大都宫殿的基础上兴建。

紫禁城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城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

(一)稳固宏势的石基

万丈高楼平地起,就紫禁城地基来说,用一些短粗的木柱及圆木桩组成桩承台,将桩承台打入地基槽内的生土中,在其上夯筑石灰泥、高岭土夯层,然后再铺上一层厚厚的土衬石板。

土衬石板上用砖抹白灰砌筑成边长约244米,高约41米的磉礅。其上才是承载建筑木柱的柱顶石(即柱础)。在砖砌磉礅周围,还用层层交替夯筑的夯土层与碎砖层夯实,最终形成坚实的建筑基础。这样会使上面的木质宫殿非常稳固。

因为中国的古建筑台基都是使用石料的,它能保持木柱下部及室内干燥,台基上的地板与阶条石平,在视觉上可增加建筑物的稳定感。

太和殿三层台基云龙,云凤柱头,御路石以及天安门外的华表,这些地方大面积地使用白色汉白玉材质,远望时极具视觉震撼。

太和殿采用的是最高等级的须弥座台基。这源于唐宋时期佛教思想的影响,须弥座指须弥山,它源于印度,由佛座演变而来。须弥山指世界的中心,须弥座分为上下和束腰三部分。

太和殿、保和殿、中和殿等前后台阶的中间都有御路,御路由大理石石料组成。太和殿御道是使用了整块汉白玉,保和殿御道全长167米,由三块巨大的艾青石组成,据说是清乾隆25年时,由其将明代纹饰凿去后又重新装饰,御路踏跺的两侧装饰为卷草纹,中间刻九龙戏珠,下端刻海水江涯。九龙在云雾山峦中穿梭腾空,时隐时现。

御路两侧的垂带栏杆全部以汉白玉雕刻而成。古代建筑中,桥的两侧、楼梯两侧、廊柱之间,亭榭周边都会设置多种样式的栏杆,不仅起到安全保护作用,还可以在视觉上分割空间,以白色石材居多。

这白色石材就是来自北京西郊房山的汉白玉,它莹白剔透,皎洁光滑,有石的硬度和玉的外表,非玉似玉,是石中精品。《云林石谱》说汉白玉“燕山石,出水中,名夺玉,莹白坚而温润,士人琢为器物,颇似真玉”。

金代大兴土木,修建圣都,皇家宫殿楼阁很多都使用了北京大石窝镇的汉白玉。明成祖兴建紫禁城时,便是召集全国石匠和采石工人聚集在石窝镇和临近几个村子。而太和殿前中道所用的整块汉白玉石料“长三丈,阔一丈,厚五尺”,光运送就花了28天,耗费白银11万两。

(二)智慧榫卯的全木结构

紫禁城的全木质结构,基本使用了我国古建筑中传统的榫卯和斗拱结构。榫卯和斗拱结构,使木头之间牢固结合,又有一定的松动空间,即使在地震时,木头之间相互的摩擦和转动都会大大抵消地震的冲击。而支撑柱并不是深埋在地基中,因留有一定的移动空间,避免了折断而导致的整座宫殿坍塌。

英国曾制作了过一个纪录片《紫禁城的秘密》,英国木匠和故宫专家以1:5的比例完全复制了一栋小型的紫禁城模型,包括榫卯和斗拱结构,来进行抗震性能的测试。结果,地震测试从4到101级,模型都没倒下。

建造紫禁城时,皇帝派遣官员们经过讨论,最终选定了建造木材为楠木、杉木、桧木等,且材质等级是按围长决定的,所以树木的生长年限大多都得在一二百年的,这些木材质量坚硬耐腐,又因北京环境干燥寒冷,白蚁很少,只要在木材上涂上漆,就能起到很好的防腐作用。

且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也是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用榫卯结合的关接,同时增加美观,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

而采伐生在崇山峻岭里的楠木时,还导致了很多百姓丢去性命。清朝后因珍贵楠木被采伐已经极为稀少,有些木材不得已改用东北松木。

全木质的宫殿建筑防火很重要。明清2代24朝,400年,有记载的火灾就有50多起。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至少被烧了三次。1421年,前三殿被焚;1557年,前三殿、午门被焚;1597年,前三殿、后三宫被焚。

雷电曾是紫禁城火灾的最主要因素,那时皇帝视雷电为天神。所以电闪雷鸣导致失火时候,皇帝们干的最多的事都是三省吾身,祈求上天赐福免灾。

再就是寄希望于五行。水克火,水属黑,因此会在极其怕火的地方用黑色琉璃瓦。比如修编四库全书的文渊阁,也就是紫禁城的藏书楼,屋顶便是黑色琉璃瓦,寓意以水克火。

太和殿门前的金水河与紫禁城308口大缸,名为“门海”,就是为了灭火。每逢冬季,为了防止结冰,还要加炭烧火。康熙时出现的“激桶”(大号的喷水枪),还设立了专职防火机构。

如今,紫禁城内有94个高压消火栓,4866具灭火器具,设计有55个灭火方案,以应急灭火。

(三)造型独特的屋顶

据历史考察,原始人类从山洞出来营屋而居的都是圆形屋,开化之后才渐渐使用长方形,因此长方形建筑是文明的表征。

即便是长方形,每个民族的建筑还是具有显著的不同,而这根本不同处就在于屋顶的式样上。在紫禁城建筑里,不同形式的屋顶有10种以上。

以三大殿为例,屋顶各不相同。故宫建筑屋顶满铺各色琉璃瓦件。主要殿座以**为主。绿色用于皇子居住区的建筑。其它蓝、紫、黑、翠以及孔雀绿、宝石蓝等五色缤纷的琉璃,多用在花园或琉璃壁上。

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对角线的中心,四角上各有十只吉祥瑞兽。屋顶当中正脊的两端各有琉璃吻兽,稳重有力地吞住大脊。吻兽造型优美,是构件又是装饰物。一部分瓦件塑造出龙凤、狮子、海马等立体动物形象,象征吉祥和威严,这些构件在建筑上起了装饰作用。

紫禁城建筑采用金**的琉璃瓦屋顶,屋顶下是绿色调的彩画装饰,屋檐以下是成排的红色立柱和红色门窗,整座宫殿坐落在白色的石料台基之上,台下是深灰色的铺砖地面。

紫禁城的**屋顶和红色的屋身还来源于

《易经》上说“天玄而地黄”,在古代阴阳五行的学说中,土居中,**为中央正色。因此,**袍服成了皇帝的专用服装。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称帝后黄袍加身,成了北宋第一任与**联系一起的皇帝。

红色也是主色之一,人类认识红色很早,红色给人以希望和满足,使人产生美感,所以民间才会将红也当作是喜庆的颜色;明朝规定,凡专送皇帝的奏章必须为红色,称为红本;清朝也有相似的制度,凡经皇帝批定的本章统由内阁用朱书批发,也称为红本。

由此看来,紫禁城根据封建社会的礼制把**与红色作为建筑的主要色彩就是必然的了。紫禁城色彩布局科学。皇帝对宫殿建筑的要求自然是整体气魄要大,建筑要华丽,要尽量体现出封建帝王的权势和威严。

在紫禁城建筑上还广泛应用了对比的规律。在蓝天下用一色的黄琉璃瓦顶,用青绿色的彩画和大红的宫墙、柱子与门窗,用白色的石基座和深色的地面,形成了蓝与黄、绿与红、白与灰黑之间的强烈对比,造成了宫殿建筑极其鲜明和富丽堂皇的总体色彩效果。

(四)皇家宫殿的色彩运用

中国从阶级产生后,统治者就喜欢在建筑物上以色彩赋予了阶级内容,刘敦桢先生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一书中提到:"《春秋谷梁传注疏》所载‘礼楹,天子丹,诸侯黝,大夫仓,士”。

从殷商时期的宫殿开始,柱子多用红色,墙为白色;周代规定青、红、黄、白、黑为正色,宫殿、柱墙、台基多涂以红色,这种以红为高贵色彩的传统一直延续下来。

战国时代讲究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用于东、西、南、北各方,可以推测,建筑上使用黑、白、红、黄代表不同方位,粱架也出现了彩画。

从汉至唐代,建筑木结构外露部分一律用涂朱红,墙面用百粉,采取赤红与白色组合方式,红白衬托,鲜艳悦目,简洁明快的色感是其特点。

汉以后红色在等级上退居**之后,还利用青、红、白、黑、**彩的组合与对比,出现“彤轩紫柱”、“丹墀缥壁”、“绿柱朱榱”众多变化的建筑色彩组合。

魏晋南北朝以后,屋顶上琉璃瓦的出现和使用,**成为至高无尚的地位。隋唐的宫殿、庙宇、官邸多用红柱、白墙、梁架施以彩画,屋顶为灰瓦、黑瓦与彩色琉璃瓦,还出现了“剪边”屋顶,丰富了屋顶的色彩变化。

宋代受儒家和禅宗哲理思想影响,往往将构件进行雕饰,色彩是青绿彩画,朱金装修,白石台基,红墙黄瓦综合运用。

宋元以后,宫殿使用白石台基,红墙、红柱、门窗,黄、绿色琉璃瓦屋顶、屋檐下施以“五彩遍装”、“碾玉装”、“青绿叠晕棱间装”等彩画手段,加强了建筑物阴影中色彩冷暖的对比,这作法一直影响明清。

明清时代建筑色彩等级更加严格、分明,琉璃瓦以**最高,绿色次之,还有蓝、紫、黑、白各色,用途各异。这些多彩的琉璃瓦构成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柔美曲线,与丰富多姿的屋脊、兽吻,构成中国古建最突出最优美的特点。

紫禁城彩绘以青、绿、红、金为主色,其实几乎所有的色彩都用上了,屋顶上的**、绿色或蓝色的琉璃瓦,雪白的汉白玉台基和栏杆,红墙、红柱、红门窗、黄黄的屋顶,夹在这些单纯、庄重色彩之间,花得格外出彩。这也为建筑物带来了活泼和生动,在万里无云的蔚蓝天空陪衬下,色彩无比动人。

故宫博物院有哪些馆藏

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建筑群之一。它位于北京市中心,占地面积约为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为15万平...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