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叫中古文化?
中国古代文化的简称。依据中国历史大系表顺序和中国古籍记载,相传经历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轩辕氏、尧、舜、禹等时代,《先秦史》云:“吾国开化之迹,可征者始于巢、燧、羲、农。”;到到中国第一个国家夏朝建立,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
按照年代划分,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进入近代社会。由此判定,1840年之前,称为中国古代。依次为基点上溯至史记所记载的夏商周时期,期间所产生和发展的文化,称为中国古代文化。其内容包括文学、哲学思想、经济、科技等等。也可按照朝代细致划分,如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
《典籍里的中国》聚焦享誉中外、流传千古的典籍,讲述从典籍出发的中华文明史。节目依托典籍的文化IP,另辟蹊径捕捉典籍中的亮点,把“珍珠”串联成文化之链,构建成深刻全面且有洞见的文化传播、交流的历史图谱,对中华文明脉络进行梳理。
节目设立“历史空间”、“现实空间”两大舞台创新节目形态,在历史空间中采用影视化拍摄手法,对典籍的故事进行可视化呈现。
节目评价
《典籍里的中国》同样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其聚焦在典籍中的经典名篇,第一期选择解读《尚书》用意深远,让这部虽然诘屈聱牙但位列“五经”之中,实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的经典古籍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
同时,节目综合运用了环幕投屏、实时跟踪等新科技手段,辅以舞台分区的形式,实现古今读书人的跨时空相见。这种将书中文字可视化,典籍精华故事化,达到视觉、情感冲击直观化的表现形式,可以说是妙不可言。
1表明主要态度。
最是文明润人心,最是文化永流传。“典籍里的中国”是一扇小小的窗,将广袤无边的华夏文明开启一个角,让人感受到无穷魅力。
2缘由
(1)走红的背后是深厚的文化底蕴。浩如烟海的中华传统典籍,从四书五经到二十四史,从孔子、孟子、老子、孙子、墨子、韩非子到文学、史学、哲学、经学、中医等,从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到神农尝百草、仓颉造字,从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到嫦娥奔月、愚公移山……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经典,将中华儿女的民族品格、民族精神高度浓缩在字里行间,凝聚成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历史长河。
(2)走红的背后是节目组的用心良苦。节目突出戏剧化结构、影视化表达,从适合电视呈现的诉求出发,主要进行了三大创新:第一,为每部典籍找到一个人格化的符号,他可能是古籍的书写者、传承者,或者是理念的践行者,以人物为叙事主体承载一个核心主题;第二,通过“当代读书人”和“古代读书人”进行跨越时空的古今对话,讲述典籍中代表性的故事,阐释典籍的主旨思想;第三,融合电视文艺拍摄、戏剧拍摄、**拍摄三种拍摄手法,综合运用环幕投屏、AR、实时跟踪等技术手段,完成了戏剧表演在电视节目中的**级呈现。
3积极意义
(1)提升国民文化素养。过度娱乐、毫无营养的综艺节目比比皆是,博取眼球、哗喧取宠的短视频层出不穷,不断刺激着国人的感官。而《典籍里的中国》彷佛一股清流,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回归大众视野,“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敦睦九族,协和万邦”等都在浸润国人的思想。
(2)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进入互联网时代,人们阅读的便利性、丰富性已经超过历史上的任何时期。虽说“书当快意读易尽”,然而,却鲜有人安安静静地阅读传统经典。节目组用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经典搬上荧幕,让更多人爱上典籍,自觉传承中华灿烂文化。
(3)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节目+戏剧+影视化”的方式,让书写在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生动演绎中华典籍精华的源远流长,展现典籍里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是树立文化自信的典范。
4对策
(1)高品质的文化类节目为文化传承添砖加瓦。创作者应在选题和具体表现手法上拓宽思路、锐意创新;需要进一步挖掘优秀文化,注重挖掘所要表现内容背后的文化力量,创新节目样态,避免同质化、低俗化,借这股文化热,创造更多高水准的文化产品。
(2)多措并举来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一方面,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如古人“天人合一”的理念和人与自然的平衡相契合,崇德向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相辅相成。另一方面,创新文化传播方式,通过文学、美术、音乐、**等各种形式,运用报刊、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各种载体,借助文化馆、博物馆、群艺馆、美术馆等各种机构,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吸引群众、感染群众,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汉语“文化”一词,当今可谓耳熟能详。其出现频率之高,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之密,其他词汇难有其匹。但其最早出处安在,其所指为何,却关注者寡。笔者最近偶来雅兴,一番考释之后,撰成小文一篇,现冒昧奉上,以飨读者。
搜检我国古籍《十三经》,亦未见“文化”一词现身。但《易经・贲卦》之《彖传》中,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语。以“人文”、而“化成天下”,用当今用语诠释,则是指用礼仪、风俗、典籍,以教化天下苍生。此处文与化虽未连结成词,但已有当今“文化”所指之意。
在西汉时刘向之《说苑・指武》中,有“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里的“文化”是指文治为法,以礼乐典章制度为依据而教化臣民。已与当今“文化”之所指十分接近,这也是当今学界所掌握的“文化”一词最早出处。
细究文化一词衍变轨迹和含义所指,亦颇有兴味。《旧唐书・音乐志》三有云:“经纬两仪文化洽,削平万域武功成。”“既荐羽旌文化启,还呈干鏚武威扬。”《旧唐书・李纾传》:诏曰:“帝德广运,乃武乃文,文化武功,皇王之二柄,祀礼教敬,国章孔明。自今宜上将军以下充献官,余依纾所奏。” 此处其与武功、武威相对,皆是“以文化之”之意。
《清史稿》乃民国初年成书,文化影响急剧扩大,故而此词出现频率明显增加。笔者经穷搜细检,于《清史稿》中共寻到文化之出处9条,现举例三四,列于下:
《清史稿・曾国藩传》:礼聘名儒为书院山长,其幕府亦极一时之选,江南文化遂比隆盛时。
《清史稿・饶应祺传》:又规复丰登书院,创修府志,文化蔚兴,士民为立生祠。
以上二条,文化皆与学校、书院和考试相联系,足见其与教育建立起密切联系,相辅相成。
《清史稿・属国传一・朝鲜传》:琉球自入清代以来,受中国文化颇深,故慕效华风如此。
《清史稿・文苑传三・林纾传附严复传》:穷无所之,日人聘讲东方文化,留东数年,归。
以上4条出现之文化,均出现于与外国交流领域,其中关于“文化大开,交际日盛”、“数千年文化之古国”、“中国文化”、“东方文化”等提法,已完全与当今文化之定义相互吻合。
我们今天使用的“文化”一词,是19世纪末。当时学界先贤在翻译英文Culture时,运用了“文化”一词与之对应,堪称巧思绝对,颇具匠心。查《美国传统词典》,Culture字源意义为:“广泛传承的行为规范,信仰,制度和所有其他人类劳动及思想产品的总和。广义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是指自然科学技术和社会意识形态等人类精神产品的社会意识形式。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其有历史继承性;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其反映着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水准。”因对译关系,上述定义也就是当今汉文“文化”一词之定义。
综上所述,“文化”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汉时著名学者刘向所撰之《说苑・指武》,但其意旨在《易经》中即已存在;后应用日广,并与教育发生联系;清代时逐渐用于国际交流领域;19世纪末叶,学界先贤在翻译英文Culture时,运用了“文化”一词与之对应,虽是典型的古词新用,但十分贴切自然。其后便被普遍应用于诸多领域,成为当今最强势的名词之一。
在我看来,中国古代典籍中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精华的,非老子著作的《道德经》莫属。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最具影响力的当属以儒、释、道三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儒、释、道文化各自自成一体,而互相之间又可融会贯通,也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但要论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当属道家的经典代表著作《道德经》。主要有如下4点理由
首先,从公认地位上讲。中国古代典籍汗牛充栋,但能称得上经书的却凤毛麟角,其内容是得到广泛认可的,比如《易经》、《坛经》,并且是以佛家著作居多。《道德经》在那么多经书中脱颖而出,被公认为万经之王,足以证明其地位。
其次,从内容范围上讲。《道德经》虽然只有少少的5000多字,但里面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用简短的语言论述了修身、齐家、治国、用兵、养生之道,包含了哲学、政治、法律、军事、物理等学科。读过《论语》后发现,其实《论语》只是将《道德经》里面的观念进行扩充!可以说,《道德经》是一部奇书,现在很多东西都可以在里面找到本源。
再次,从实践作用上讲。笔者坚持每天读一章《道德经》,至今不知读了多少遍,真是深刻感受到了《道德经》的独特魅力,自己的言行举止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改变,更加懂得做人做事要顺应天道、遵守地道、符合人道。
最后,从发行数量上讲。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中国名著,这是其他古代典籍望其项背的。在一些阿拉伯国家,《道德经》十分受宠,几乎家家都收藏一本,有老外说,他在《道德经》里发现了上帝。如果你会讲《道德经》,你会成为座上宾!
啥叫中古文化?
本文2023-11-04 11:59:3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99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