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师范大学图书馆的馆藏资源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4浏览:4收藏

哈尔滨师范大学图书馆的馆藏资源,第1张

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丰富,纸质馆藏总量达370万册。其中,校本部图书馆中文图书1662455万册,外文图书130289万册;期刊3500种;合订本期刊、报纸17余万册;馆藏古籍17万册,内有善本208种。电子书刊34万册。

我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已初具规模。现拥有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万方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SpringerLink外文数据库、读秀知识库等数字资源。图书馆还面向重点学科,自建了5个特色数据库。早在1998年,图书馆就引进了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形成了较完整的图书馆管理及服务的数字化管理模式。

图书馆现有17个具有不同功能的阅览室,有阅览座位5458个,还设有四个可容纳近千人的具有多媒体、同声传译等功能的现代化的学术报告厅,能够满足师生阅览和学术研讨的需求。

除古籍阅览室外,我馆的阅览室均实现了开架阅览,中文图书实现了藏借阅一体化,每周开馆时间达到945小时,日均可接待读者近万人次,为我校师生的学习、科研活动提供了有力保障。

古籍是我馆的特色馆藏资源,2009年6月,我馆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目前在获得此项荣誉的39所全国高校图书馆中,东北地区仅有三所。此外,我馆7部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和文物价值的古籍被收入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随着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图书馆网络系统也不断得到完善,逐渐形成了支持语音会议、视频会议、远程教育的多种网络应用,共有信息点1500个,服务器11台,磁盘阵列3台,核心交换机2台,计算机831台。

黑龙江省图书馆不能随便进去学习。

黑龙江省图书馆于1962年5月5日正式开馆,现已成为全省最大的综合性公共图书馆。在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进程中,黑龙江省图书馆发挥着保护文化遗产、传承文明、传播知识、存储信息、文献整序和满足社会需求等各种功能,是展示龙江人文资源、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全省上下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信息枢纽,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课堂,营造全省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基地。

追溯省图书馆的发展沿革,还要回到1905年。当时的黑龙江将军署学务处在齐齐哈尔市龙沙公园内创办了一所图书馆,这是最早的省图书馆。1954年原黑龙江省与原松江省合并为新的黑龙江省,省会由原来的齐齐哈尔市改设在哈尔滨市。于是,原黑龙江省图书馆便更名为齐齐哈尔市图书馆。1957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哈尔滨市筹建新的黑龙江省图书馆。1961年,8600多平方米的馆舍竣工。

随着时代的发展,黑龙江省图书馆原有的馆舍面积以及所提供的传统服务已不能适应新时期广大读者用户对文献信息的需求,新建一所现代化的图书馆已成为一个时代的呼唤。新馆工程建设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2000年5月破土动工,2003年10月新馆落成,工程概算为17亿元。新馆坐落在哈尔滨市的长江路216号,馆舍占地总面积27 894平方米,建筑占地7 64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4 000平方米,道路绿地占地20 252平方米。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院设计,作为我省文化建设的标志性建筑,代表着我省现代图书馆的发展进程。

  

 4 历代民间藏书的传承与“尊书崇道”

 

 中国古代民间的藏书整理源于春秋。从西周到春秋,文化格局发生巨变,“学在王宫”一变而为“学在四夷”,史官们不能再保持原有俸禄,掌管的图籍文献逐渐流散,“士”阶层应运而生,私人藏书开始普遍。如墨子“南游使卫、关中,载书甚多”。名家学者惠施“有书五车”。策士苏秦游说秦惠王不成,回家后“陈箧数十”发愤攻读。韩非子所著《五蠹》中提到:“今境内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士”阶层大量积聚书籍,四处讲学、在宣传自己的思想观点、文化主张的同时,进行了“以书传道、以书济世”的文化活动与政治活动。例如,孔子,“观书于周室,得虞、夏、商、周四代之典,乃删其善者,定为尚书百篇”,通过“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力图拯救礼崩乐坏的社会秩序,倡导恢复心目中的尧舜之道。墨子大量注释援引古文献《夏书》《殷书》《周书》《泰誓》《禹誓》《汤说》《周诗》《大雅》等,力图表达自己的兼爱、博爱理想。诸子百家对古文献的研究与整理奠定了他们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大师地位,也为后来的民间文献学家、藏书家注入了“以书明道,以书传道”的道德底线。

 隋唐以前,汉末三国有曹曾处乱世“虑先文烟没,乃积石为仓以藏书”。南朝梁宗室萧静家中“散书满席,手自雠校”。梁人袁峻“家贫无书,每从人假借,必皆抄写。自课日五十纸,纸数不登则不止”。根据《梁书·五十一卷·处士篇》记载,《七录》的编撰者阮孝绪不求达贵,虽有遗财百余万,一无所纳,尽归他人,凡亲友贵显屡至其门,阮孝绪常逃匿不与相见,终身以书为乐,认为:“夫至道之本,贵在无为;圣人之迹,存乎拯弊。……不究其本,则道实交丧……”。其尊书崇道精神为当时名流所钦佩,死后谥号为“文贞居士”。所著《七录》等书二百五十卷,开创了私撰目录之先风。

 北宋进士尤袤,官至礼部尚书,据《宋史389卷》记载,尤袤不仅勤奋政事、忧国忧民,而且视书如命,勤读勤抄,常闭门谢客, 日记 手抄,网罗各种图书,久之藏书逾万卷。所撰书目《遂书堂书目》开创了后世版本学之先风。其中对书的描述“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已成为中国文人精神生活的写照。

 古代民间藏书家、目录学家的成就往往非一人之力而成。例如阮孝绪的《七录》背后有刘杳的慷慨赠予。刘杳曾为太学博士,喜好藏书,当他获知阮孝绪已着手编制《七录》,毫不犹豫将自己抄集资料全部赠予阮孝绪,这种不隐秘所得、成人之美的情操表现了古代图书馆人应有的“甘为人梯”胸怀。又如,宋时著名藏书家晁公武的藏书形成亦借助了四川转运使井度之力。井度天资好书,任官时,常以俸禄之半传录异书。井度积二十年藏书,全部赠与晁公武,晁公武从此成为有巨量藏书的名家。晁公武在《郡斋读书志·序》中忆及此段往事说到:“夫世之书多矣,顾非一人之力所能聚……”。并提到:“书凡五十箧,合吾家旧藏,除其复重,得二万四千五百卷有奇。今三荣僻左少事,日夕躬以朱黄,雠校舛误。终篇,辄撮其大指论之。岂敢效二三子之博闻,所期者不坠家声而已。书则固自若也。傥遇其子孙之贤者,当如约。”其中,爱书惜书、日夕躬耕以及 对子 孙守护藏书的殷殷期望跃然纸上。

 明清时期许多文人对书籍尤其古籍的喜好达到了不惜重金求购征集的程度。如明代汲古阁毛晋曾张榜于门:“有以宋椠本至者,门内主人计叶酬钱,每叶出两百;有以旧钞本至者,每叶出四十;有以时下善本至者,别家出一千,主人出一千二百”。毛晋的藏书常常盖有一印:“吾家业儒,辛勤置书,以遗子孙,其志何如!后人不读,将至于鬻,颓其家声,不如禽犊。若归他室,当念斯言……”。古代藏书家这种强烈的“尊书重道”“以书传于子孙”的职业精神使得大量古代典籍得以代代传承并保存到今日。

 

 5 近代图书馆的兴起与“变法图强”

 

 清末,西方列强以坚船利炮开路,大规模入侵中国,社会危机从军事到经济、再到政治、文化。在这个时期,张之洞编撰的《书目答问》不仅解答了“书以何本为善”的读书治学导读问题,更是体现了张之洞力挽颓败国势,期望“读书期于明理,明理归于致用”的“学术造人才,人才维国势”的政治理想。

 张之洞等人不仅发起旨在发展中国工业、建设国防、富国强兵的“洋务运动”,还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具有近代性质的学院图书馆即广雅书院的藏书楼一冠冕楼,并亲自出任广雅书院第一任院长。以后,广雅书院冠冕楼在浓厚的维新学术空气影响下,被建设成具有鲜明近代色彩的图书馆。一是藏书内容着眼于应用。除传统的经史子集丛书外,还收藏了当时流行的西政丛书、西学大成、西艺新知、泰西新史揽要、各国交涉公法等汉译西书;二是设专人管理藏书,并建立便利读者利用的阅览规则及 措施 ;三是编有藏书目录,以便师生检目借阅;四是提供复本供院外士人借阅,对于培养洋务方面的新型人才已有显著贡献。

 随着西方科学、经济、民主、政体等著作在中国的引入与翻译,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开始了倡导变法的维新运动。康、梁等人变法的手段之一就是编制译书目录,提倡建立近代图书馆。例如,康有为在1896年刊布了《日本书目志》,以此向国内介绍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的书刊。梁启超发表了《西书提要》及《西学书目表》,认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学子欲自立,以多译西书为功”。康有为于1895年上书光绪皇帝,“请皇上大开便殿,广陈图书”,并说三年之后,“书藏遍设,报馆盛开,诸学明备,成才如麻,百废举而风俗成”。梁启超在其主持的《时务报》上撰《变法通义》一再强调建图书馆,普及文化、培养人才的重要。到戊戌变法时期,创办图书馆的社会舆论达到高潮,近代性质的图书馆逐步普及。例如1898年,在百日维新运动中,我国第一所近代高等学校——京师大学堂成立,1902年大学堂藏书楼正式成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颇具维新思想的张元济.光绪末年与陈昭常、张萌堂等人在北京开办了“通艺学堂”,教授英文、数学等科目,1897年创建了通艺学堂图书馆,是我国第一个使用“图书馆”名称并订有章程的近代图书馆。1904年张元济再次创办了民国初年最大的私立图书馆——东方图书馆,该图书馆以藏书之多以及公开阅览而闻名全国。

 与此同时,罗振玉、王国维创办的《教育世界》杂志,经常介绍欧美、日本等国的公共图书馆及图书馆教育的情况,建议由学部倡率,京师及各省城均建图书馆,收藏中西日文书籍,供民众阅览。

 1910年清政府学部颁定“京师图书馆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20条,规定除开办京师图书馆外,限各省图书馆“于宣统二年一律成立”“各府、厅、州、县治应依筹备年限以次设立”。依照政令,1904年湖南省图书馆博物馆、湖北图书馆、浙江海宁州图书馆、福建图书馆相继成立。1906年黑龙江省图书馆、1907年奉天图书馆(即今沈阳市图书馆)、直隶图书馆、1908年江南图书馆先后成立。从宣统至民国初期(1908—1913),山东、山西、河南、吉林、云南、陕西、广东、广西、甘肃、贵州等成立省级图书馆。此外,还有一些市立图书馆以及大学图书馆大批建成,如沪江大学图书馆、武昌文华公书林、华西协和大学图书馆、清华学校图书馆、金陵大学图书馆等,还有一些专门图书馆(如东三省陆海军图书馆、武进商会图书馆)和通俗图书馆(上海工部局华童图书馆、京师通俗图书馆)涌现出来。

 由此往后的近半个世纪里,近代图书馆作为传播科学、推广新文化、启迪民智、唤醒觉悟、推动社会变革、推动社会民主进步不可缺少的社会公器之一的理念已经受到所有明智人士与进步人士的重视。即便在北洋军阀时期,或是国民党政府期间,仍然颁布了一系列图书馆法规。如北洋政府于1915年公布的《通俗图书馆规程》和《图书馆规程》。国民党政府颁布的1927年的《图书馆条例》、1930年的《图书馆规程》、1939年的《修正图书馆规程》、1947年修订的《图书馆规程》。

 

 6 图书馆员职业精神的缺失与重塑

 

 从古代藏书楼到近代图书馆,出现了如下方面的重要变化:图书馆由国家与政府投资兴办,无偿提供大众服务;图书馆的保存文化遗产、学术研究职能向社会教育职能转化,强调图书馆是启迪民智、提供自学的场所;图书馆由“以书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化,以“藏”为主向以“用”为主,藏用结合发展;封闭式藏书向开放式藏书演变。图书馆开始实施平等、免费、无歧视服务原则,实施方便使用、延长开放时间、进行开架服务尝试等。

 从近代图书馆到现代图书馆,最大的变化在于:图书馆已经成为社会信息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作为经济力、文化力竞争的一种重要手段,日益受到不同国家与地区的重视,图书馆的投入不断加大,图书馆的现代化设施不断增加,图书馆的技术色彩日益显著,社会大众对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与要求越来越高。由此,现代图书馆的社会职能进一步演变,图书馆员的社会角色与职业道德再次增添新的内涵。

 现代图书馆的日益普及与发展又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图书馆不再是少数人把持垄断的地方,图书馆的读者日益增多,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日益突出,图书馆员的技术含量日益提高;另一方面,图书馆工作变成一种普通的社会职业,图书馆员的成分与地位日益复杂,从事图书馆工作的人员可能来源于社会不同阶层,甚至来源于把图书馆作为一种个人谋生或生存手段的人们。由此,图书馆员不再具备以往政府官员的身份,更不是以往承袭家传的书香门第之子,缺乏人文知识与素养的技术人员日益增加,图书馆员的职业日益边缘化,古代藏书楼里的“尊书重道”的职业精神逐渐淡忘,“以书传道”的职业意识日益淡漠。因此,倡导图书馆员的社会责任意识,提倡“以书修身、以书传道、以书育人、以书服务社会大众”的职业精神是现代图书馆员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

 作为现代图书馆员的职业之“道”与古代图书馆员的“修身”“治国”“平天下”之“道”已经大相径庭,衡量今日图书馆员的“尊书重道”精神,可以通过如下几方而检测:(1)是否具有高度知识内容为基础的专业能力;(2)是否在专业能力的发挥方面有为公众服务的态度与志向;(3)在行使专业能力时是否有自律性;(4)是否具有基于专业能力的专业献身精神。无专业能力则谈不上明道、崇道与重道;无为公众服务的态度、志向与献身精神,则谈不上传道与育人;无自律性,则充其量是一个不能将服务落到实处的夸夸其谈者。至于具有高度知识内容为基础的专业能力,则指现代图书馆员的图书文献管理能力、知识信息导读与导航能力、社会文化传播能力、社会教育与科学普及能力等方面。

 图书馆馆员的称呼,从古代的柱下史、兰台令、秘书监、藏书家,到近现代的图书馆管理员、助理馆员、馆员、研究馆员、咨询馆员、学科馆员、知识导航员,不仅意味着图书馆员形象的改变,更意味着图书馆工作内涵、读者要求、社会环境压力的改变。现代社会图书馆的读者已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每一个到馆的读者,往往希望看到的是最具书卷气、最有知识内涵、最有敬业精神的图书馆员,他们希望与有知识的图书馆员交谈,希望图书馆员能够对自己的学业、学术、阅读、查询、检索提供实质性的服务和建设建议。当图书馆员不能解答读者哪怕一个极小的问题,不能满足读者的一个微小建议,他们必然对图书馆员的专业能力与敬业精神提出怀疑。

 图书馆正在经历革命,每时每刻都在涌入新的东西,随着社会的进步,图书馆员应进一步弘扬中国古代图书馆人的“以书传道”“尊书重道”精神,将传统之“道”赋予新的内涵,不仅强调现代图书馆员高超的信息素养与技术操作能力,更要倡导图书馆员的人文、人道、民主、进步的服务意识与献身图书事业的高尚情操。

办理读者卡需读者持本人有效身份证件(成人持身份证,未办理身份证的未成年人持户口,外籍人士持护照),交100元押金,填写申请表;读者卡仅限本人使用。

凡到馆读者均可持本人身份证、军人证、护照、户口等有效证件办理读者证,每人限办一张,仅限本人使用,长期有效。持证读者可刷卡进出24小时自助图书馆,自助完成借书、还书、借阅查询和修改密码等操作。

非持证读者可免证阅览,但不享受书刊外借和电子阅览服务。未满12周岁的少儿读者请在少年儿童服务区域阅览,需要外借书刊者请办理少儿读者证。

扩展资料

 少儿读者满两周岁即可办理读者卡,办理读者卡需本人持本人有效身份证件(未成年人持户口)、100元押金、填写申请表。六周岁以下儿童可家长陪同借阅,六周岁以上(含六周岁)需本人借阅。

读者卡丢失请及时挂失。读者卡补办需本人持有效身份证件,到省图一楼办证窗口补办,补办读者卡需缴纳工本费十元。

读者卡的原始密码是办理读者卡时所用身份证号码第七位至第十四位,即出生年月日。该密码可用于在省图多媒体阅览室上网,可用于登陆省图网站查询。

参考资料来源:黑龙江省图书馆官网-读者须知

参考资料来源:黑龙江省图书馆官网-常见问题   

黑龙江省图书馆四楼自修室的桌子不能充电。根据黑龙江省图书馆网站公开信息显示,黑龙江省图书馆四楼自修室的桌子不设有电源,不能充电。黑龙江省图书馆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是中国国内创办最早的省级公共图书馆之一,是首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是国家“一级图书馆”,是全国文明单位。

吴克仁 国民党爱国将领吴克仁(1894 1937年)字静山,满族,吉林宁安(今黑龙江省宁安县)人。

吴克仁早年就读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五期炮兵科,毕业后在皖军服役,直皖战争后加入奉军,被派送到日本陆军炮兵学校学习,归国后先后任东北炮兵讲武堂炮兵研究班主任兼炮兵教导队上校队长、东北炮兵第十八团上校团长。1929年,吴克仁被派赴法国考察炮兵,归国后任步兵教导队炮兵研究班教育长,晋升为少将。

1931年“9·18事变“后,奉不抵抗命令撤出沈阳入关,任东北炮兵第八旅旅长。1933年长城抗战爆发,吴克仁调任东北陆军第一一七师师长。在长城抗战中,吴克仁率一一七师,以低劣装备,与敌奋勇血战,不负重托,打出了国威,受到全国人民的称赞。

1936年2月,以一○七师619团团长高福源为中介,六十七军军长王以哲代表张学良,同中共代表李克农举行了洛川会谈,达成互不侵犯,经济通商等协定。此时,已升任六十七军副军长的吴克仁和参谋长赵镇藩一起,积极支持军长王以哲的联共主张,坚决贯彻洛川会谈和后来的延安会谈的决议,帮助红军筹措和运送弹药、武器、药品等军用物资,保护红军人员往来的安全,为促进东北军实现联共主张做出了贡献。

“西安事变”后,吴克仁率领六十七军开进陇东平凉地区,与红军一起,共同监视南京亲日派首领何应钦派遣进犯的部队和胡宗南的部队。

1937年“二·二“事件后,吴克仁接任第六十七军军长。他坚决执行代理东北军总指挥于学忠和中共中央代表团周恩来的指示,晓谕全体官兵以大局为重,驻防原地,防范中央军乘隙而入,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七七事变“后,吴克仁率六十七军征战沙场,抗击日本侵略者。在松沪抗战中英勇战斗,吴克仁在指挥部队渡河转移时中弹落水牺牲。

于德辅:黑龙江图书馆建设者

于德辅(1898 1971年)字明浚,黑龙江省兰西县人,1916年迁居拜泉县。

于德辅幼年读私塾,后入省城深造,毕业于黑龙江省第一中学。1924年毕业于国立北平法政大学,回省后曾在黑龙江省公立法政专门学校任教员。

1925年4月,黑龙江省政府决定恢复已停办5年之久的省立图书馆。经省教育厅长王宾章推荐,被聘为馆长。这时,省立图书馆已是名存实亡:馆舍被省立第一师范占用,原有藏书由教育厅代管,也已是散失不全。于德辅上任后,暂借省教育厅的几间房,置办备品,收集失散图书,购买新书,仅用两个月的时间就恢复了图书馆的业务。

日伪统治时期,他拒不与日本人合作,坚决辞去馆长职务。转到教育部门。

抗战胜利后,被委任为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秘书长,为建立和巩固人民政权作出贡献。1950年4月,省政府派他重返省立图书馆(今齐齐哈尔市图书馆),任主抓业务的副馆长;他很快恢复了图书馆的工作。

1954年松江、黑龙江两省合并后,省立图书馆改名为“齐齐哈尔图书馆”。于德辅通过数年的艰苦工作,精心整理,使馆藏的11万余册古籍得以妥善保存。他还在实际工作中培养出一批图书馆专业工作人员,在数十年间,为黑龙江省的图书馆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张锡财 黑龙江省烹饪元老

张锡财(1898 1982年)山东掖县人,是黑龙江省烹饪元老之一。

张锡财15岁到北京前门外正阳楼饭店学徒,师从原宫廷御厨鲁周楷,受到师傅的器重,特传给他《故宫万年菜谱》一册。张锡财如获至宝,朝夕捧读,深钻默记,刻苦实践,逐步掌握了宫廷菜的真谛。他做的宫廷名菜“罗汉大虾“、“金鱼鸭掌“、“凤凰展翅“、“金蝉宝合“等,雍容华贵,惟妙惟肖。张锡财的菜肴色香味形俱佳,并显示出独到的烹饪美学观念。

1927年张锡财来哈尔滨,先后在中西饭店、新世界、铁路俱乐部、宴宾楼等一流大饭店献艺。日伪统治时期,因受日本人欺压,饭店难以经营,张锡财回山东老家养病。日本投降后,张锡财重返哈尔滨,于1948年在道里开办利华浆汁馆,所做“熏黄豆“堪称一绝。1959年调到刚刚建成的北方大厦主厨,曾多次接待西哈努克等国内外贵宾。

几十年来,张锡财所创名菜不计其数,体现其技巧和创造性思想,流传下来的有北方大厦4道菜:“北海珍珠“、“方丈抢钱“、“大鹏展翅“、“厦门聚会“。

张锡财性格耿直,作风朴实。他对徒弟的选择培养极其严格,传授技艺的方法也很独特。他强调以启发诱导为主,反对简单模仿、照葫芦画瓢。他从来都是个别传授,并不许记笔记,而要求徒弟动脑筋领悟精神。大徒弟于春涛是黑龙江省特一级烹调师,1981年率团赴香港表演,其“飞龙宴“轰动香港。嫡传弟子董延令、孙永增、李宝珠,再传弟子宋国胜,都是黑龙江省接待部门的特一级烹调师。

任国桢 黑龙江中共组织早期***之一

任国桢(1898 1931年)原名任鸿锡,又名任国蕃,曾化名刘子厚,字子卿,又作子清,奉天省安东县(今辽宁省丹东)人。黑龙江中共组织早期***之一。

任国桢1906年入私塾读书,后进入公办学堂。1914年考入安东县立中学。1918年考入北京大学俄文系。

任国桢在北京大学求学期间,接受新文化思潮的影响,积极参加“五四“运动,是学生运动的积极分子。“五四“运动后,任国桢积极学习马列主义,探索中共革命的道路,经常给苏联塔斯社和《真理报》撰稿。1920年鲁迅先生到北大讲课,任国桢结识了鲁迅先生。鲁迅先生还为他的译著《苏俄文艺论战》写了“前记”。1924年在北大毕业后,专门从事翻译工作。

1925年春,任国桢在北京加入中国***。“五卅“惨案发生后,任国桢被北方区委派到奉天开展革命活动,并发展***组织。他在奉天积极宣传马列主义,以“基督教青年会“为掩护,与吴晓天一起开办了“暑期大学“,招收进步青年,向他们系统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说。在此基础上,于1925年秋成立了奉天第一个党支部———中共奉天支部。此后,党的组织在奉天地区不断发展壮大。

1925年9月中共北方区委派任国祯到哈尔滨。他以《东北早报》编辑的公开身份为掩护,从事宣传马列主义和恢复、筹建党组织的工作。1928年10月,任国祯调任中共哈尔滨县委书记。其时,日本帝国主义为侵略东北,正企图在中国境内修建吉会、长大等五条铁路。此一消息传开,立即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在哈尔滨,以爱国学生为主,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对修筑五路的斗争。任国桢根据中共满洲省委的指示,立即组织所属党团组织投入到运动中去,加强对斗争的领导。11月9日,哈尔滨工人、市民、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这一斗争虽然受到了反动军警的镇压,但我党领导的这次反对修筑五路的斗争取得了胜利。

1929年2月,任国桢任中共满洲省委候补委员,7月,改任由哈尔滨县委改组成的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期间,“中东路事件“爆发。任国桢根据满洲省委的指示,领导了中东路工人的斗争。之后,任国桢曾任中共满洲省委候补常委兼中共哈尔滨市委宣传部长。

任国桢在哈尔滨期间,一直从事党的工作。由于经费有限,他的生活十分艰苦。他的住处除了一张破旧的躺椅外一无所有。屋地上铺着稻草,罩上床单就是他的睡床。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任国桢怀着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念,始终保持着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

1930年1月,任国桢离开哈尔滨后,曾任山东省委书记。此间,经组织介绍与陈少敏结为夫妇。省委被破坏后,任国桢经北方局调任北平市委书记。1931年10月9日,任国桢在太原被敌人杀害。

(共51个)

国家图书馆

首都图书馆

天津图书馆

山西省图书馆

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

辽宁省图书馆

辽宁省大连图书馆

黑龙江省图书馆

上海图书馆

南京图书馆

江苏省苏州图书馆

江苏省常熟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安徽省图书馆

福建省图书馆

山东省图书馆

山东省青岛市图书馆

河南省图书馆

湖北省图书馆

湖北省武汉图书馆

湖南图书馆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重庆图书馆

云南省图书馆

贵州省图书馆

陕西省图书馆

甘肃省图书馆

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

北京大学图书馆

清华大学图书馆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

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

复旦大学图书馆

南京大学图书馆

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苏州大学图书馆

中山大学图书馆

河南大学图书馆

故宫博物院

山西博物院

上海博物馆

南京博物院

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图书馆

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贵州省荔波县档案馆 (共62个)

中国民族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图书资料馆

南开大学图书馆

河北大学图书馆

山西省祁县图书馆

吉林省图书馆

吉林省长春图书馆

吉林省吉林市图书馆

吉林大学图书馆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图书馆

哈尔滨师范大学图书馆

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

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

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信息中心

江苏省无锡市图书馆

江苏省南通市图书馆

江苏省镇江市图书馆

江苏省吴江市图书馆

扬州大学图书馆

浙江省杭州市图书馆

浙江省温州市图书馆

浙江省嘉兴市图书馆

浙江省绍兴图书馆

浙江大学图书馆

浙江省瑞安市文物馆(玉海楼)

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

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

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

厦门大学图书馆

江西省图书馆

江西省萍乡市图书馆

山东省济南市图书馆

山东省烟台图书馆

山东大学图书馆

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

山东省博物馆

山东省青岛市博物馆

山东省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孔府文物档案馆

河南省新乡市图书馆

郑州大学图书馆

武汉大学图书馆

湖北大学图书馆

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

暨南大学图书馆

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

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

重庆市北碚图书馆

西南大学图书馆

四川省成都图书馆

四川省泸州市图书馆

四川省南充市图书馆

四川大学图书馆

四川省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

贵州师范大学图书馆

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

兰州大学图书馆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拉卜楞寺图书馆(藏经楼)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 (共38 个)

石家庄市图书馆

安徽中医学院图书馆

黑龙江大学图书馆

徐州市图书馆

天水市图书馆

太原市图书馆

泰安市博物馆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河北省保定市图书馆

辽宁大学图书馆

山西大学图书馆

浙江省博物馆

郑州市图书馆

桂林图书馆

赣州市图书馆

柳州市图书馆

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

浠水县博物馆

曲阜师范大学图书馆

西安博物院

淄博市图书馆

安徽省博物馆

湖北省博物馆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常州市图书馆

南京市博物馆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上海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西北大学图书馆

徐州师范大学图书馆

苏州博物馆

沈阳市图书馆

金陵图书馆

宁夏图书馆

河北省图书馆

扬州市图书馆

西泠印社

文登市图书馆

哈尔滨师范大学图书馆的馆藏资源

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丰富,纸质馆藏总量达370万册。其中,校本部图书馆中文图书1662455万册,外文图书130289万册;期刊3500种;合订本期刊、...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