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填海是谁写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4浏览:5收藏

精卫填海是谁写的,第1张

精卫填海是《山海经》记叙的一则故事,说的是中国上古时期一种叫精卫的鸟努力填平大海。《山海经》记述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精卫。精卫原来是炎帝宠爱的女儿,有一天她去东海玩,可是突然风暴袭来,她死了。女娃变成了鸟,名字就叫作“精卫鸟”。精卫鸟去西山衔来石子儿和树枝,一次又一次投到大海里,想要把东海填平。晋代诗人陶渊明写诗说:“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后来人们常用“精卫填海”这句成语,比喻按既定的目标坚毅不拔地奋斗到底。

《精卫填海》作者不详,选自《山海经·北山经》。

自古以来,对于《山海经》到底是何人所著,一直众说纷纭。西汉著名学者刘向、刘歆父子,在整理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时,把《山海经》首次整理成书,公布于世。最早提出《山海经》的作者是大禹、伯益。

后因《山海经》记载的内容太过庞杂,不仅涉猎到地理、医药、山川河流、动植物分类、民族矿产、习俗祭祀等,其记载的地域范围更是超出当时中国全域,所以又有学者提出,《山海经》也许出自黄帝、炎帝之手,全书记载的应该是世界地理。

《精卫填海》主要内容

炎帝宠爱的女儿女娃,有一天她去东海玩,可是突然风暴袭来,她掉进海里淹死了。女娃的精魂化作了一只小鸟,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所以,人们又叫此鸟为“精卫”。 精卫痛恨无情的大海夺去了自己的生命,她要报仇雪恨。

因此,她一刻不停地从她住的发鸠山上衔了一粒小石子,一直飞到东海,把石子树枝投下去,想把大海填平。她衔呀,扔呀,成年累月,往复飞翔,从不停息。

后来,精卫和海燕结成了夫妻,生出许多小鸟,雌的像精卫,雄的像海燕。小精卫和她们的妈妈一样,也去衔石填海。直到今天,她们还在做着这种工作。

精卫填海文言文拼音

精jīng卫wèi填tián海hǎi

又yòu北běi二èr百bǎi里lǐ,曰yuē发fā鸠jiū之zhī山shān,其qí上shàng多duō柘zhè木mù,有yǒu鸟niǎo焉yān,其qí状zhuàng如rú乌wū,文wén首shǒu,白bái喙huì,赤chì足zú,名míng曰yuē:“精jīng卫wèi”,其qí鸣míng自zì詨xiào。是shì炎yán帝dì之zhī少shào女nǚ,名míng曰yuē女nǚ娃wá。女nǚ娃wá游yóu于yú东dōng海hǎi,溺nì而ér不bù返fǎn,故gù为wèi精jīng卫wèi,常cháng衔xián西xī山shān之zhī木mù石shí,以yǐ堙yīn于yú东dōng海hǎi。漳zhāng水shuǐ出chū焉yān,东dōng流liú注zhù于yú河hé。

精卫填海文言文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出处

文言文《精卫填海》,选自《山海经·北山经》。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音同"笑")。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音同"音")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山海经》

译文

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注释

1曰:叫作。

2发鸠之山:古代传说中的山名。

3拓木:拓树,桑树的一种。

4状:形状。

5乌:乌鸦。

6文首:头上有花纹。文,同“纹”,花纹。

7其鸣自詨:它的叫声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8是:这。

9炎帝之少女:炎帝的小女儿。

10故:所以。

11湮:填塞。

古今异义

赤足:古义:文中指红色的脚。今义:现代汉语中指光脚。

少女:古义:最小的女儿。今义:指少女。

精卫填海的意思和寓意

“精卫填海”意思是比喻仇恨极深,立志报复;后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精卫填海”不仅是一个成语词语,而且还是古人颂扬善良愿望和锲而不舍精神的神话故事。寓意:神话《精卫填海》表现出了人类最本质、最永恒的东西:对生存的恐慌,以及在这之上表现出来的人类永恒、独有的精神气质。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现代学者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1][2]

《山海经》传世版本共计18卷,包括《山经》5卷,《海经》13卷,各卷著作年代无从定论,其中14卷为战国时作品,4卷为西汉初年作品[1]。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相关内容在内的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1][2]

《山海经》版本复杂,现可见最早版本为晋郭璞《山海经传》。但《山海经》的书名《史记》便有提及,最早收录书目的是《汉书·艺文志》。至于其真正作者,前人有认为是禹、伯益,经西汉刘向、刘歆编校,才形成传世书籍,现多认为,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已无从确证。[1][2][3]

《山海经》影响很大,也颇受国际汉学界重视,对于它的内容性质古今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如司马迁直言其内容“余不敢言也”,如鲁迅认为“巫觋、方士之书”。现大多数学者认为,《山海经》是一部早期有价值的地理著作。

精卫填海是谁写的

精卫填海是《山海经》记叙的一则故事,说的是中国上古时期一种叫精卫的鸟努力填平大海。《山海经》记述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精卫。精卫原来...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