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里的蠃鱼是什么鱼
蠃鱼,一种异兽,鱼身鸟翼,音如鸳鸯。
蠃鱼是一种长着鱼身,却有鸟翅膀的异兽,能发出像鸳鸯一样的鸟叫。它在哪里出现就会在哪里带来水灾。
据《山海经》记载,蒙水出于邽山,这条河里生长着很多黄贝,它是一种水生甲虫,看起来像是有头有脚的蝌蚪。而统领蒙水的则是另一种动物,即蠃(luo入声)鱼,这家伙长着鱼的身子,却有鸟的翅膀,煽动翅膀就能飞翔,一旦起飞浪花汹涌,所过之处必然洪水滔天。
扩展资料:
蠃鱼的出处:
出自中国志怪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的《山海经》,'邽山,蒙水出焉,南流注于洋水,其中多黄贝;蠃鱼,鱼身而鸟翼,音如鸳鸯,见则其邑大水。"
翻译:邽山,蒙水从这座山发源,向南流入洋水,水中有很多黄贝;还有一种蠃鱼,长着鱼的身子却有鸟的翅膀,发出的声音像鸳鸯鸟鸣叫,在哪个地方出现那里就会有水灾。
-蠃鱼
《封神演义》上的乌云仙就是一条鱼,有个很拽的名字叫“金须鳌鱼。”胡子是金色的鳌鱼,书里说它被准提道人用六根清净竹收服,被收服的时候显出原形“摇头剪尾”——这不就是一个鱼的样子吗?水火童子最后骑上它,带它去了西方八德池中,从此金莲为伴任逍遥。《封神演义》里说准提道人来自西方,其实就是西方准提菩萨的化身,后来这条鱼,又偷偷下界来到人间通天河,成为灵感大王——在《西游记》里掀起一阵波澜。观音菩萨知道它最害怕的是竹子,所以顾不上梳妆编了个竹篮,把它收了——看来竹子是对付这种鱼最好的武器。
关于鱼成为妖怪的故事有很多,咱们老祖先的想象里还有鱼人家族,晋朝的崔豹在《古今注》就说“水里有一种生物,长得像人,取名为水君或者鱼伯,出门的时候乘坐马,很多鱼在前开路,人和马都长满鳞甲,如同大鲤鱼,不过人鱼耳目鼻子俱全。”——这不就是水里的人鱼家族吗?他们已经开始对鱼进行驯化,改造为坐骑了。屈大均在《广州新语》就说:“有海怪被发红面,乘鱼而往来。乘鱼者亦鱼也,谓之人鱼。人鱼雄者为海和尚,雌者为海女。”不但直接提出了人鱼概念,而且雄性取名为海和尚,雌性取名为海女,他们出门就骑鱼当马。
还有水陆两栖的鱼,《博物志》提到了一种牛鱼,长得像牛一样的鱼。《临海异物志》上说有种鹿鱼,《岭表录异》上也提到了这种鱼,说这种鱼在大海中的一个洲里,跳出来就变成了鹿,还说有人捡到一只,头已经变成了鹿,但尾巴还是鱼。还说这种鱼腥得没法吃。
《抱朴子》介绍了一种神奇的丹鱼,这种鱼身上还能发光,取这种鱼的血抹在脚上,就可以在凌波微步了。丹鱼现在就不见了,想必就是被屠戮光了。
《神仙感遇传》有个女神仙就拥有这种本领,这个女神很低调,连名字也没留下,只因为她嫁给了一个凡人张镐,所以就称呼她为张镐妻。张镐在王屋山隐居,好读书好喝酒,经常拿着书到山下的一个酒馆里去。张镐上前搭讪,美女很大方,跟他一起饮酒,当晚分别后,张镐非常思念,第二天天还没亮他就去了酒馆,美女已经等在那里了。美女主动告诉他:“我想嫁给你。”两人一起回了家。共同生活了十年,张镐产生了审美疲劳,每天专注于读经典著作,对妻子也冷淡了,有时候还吵吵两句。美女说:“既然如此,你给我一斗鲤鱼脂吧。”张镐为她买了,美女将鱼脂倒在井里,她自己也跟着跳了下去,过了一会,骑着一条鱼飞了出来,对张镐说:“我本来打算过几年带你一起升天的,谁知道你这样,咱们就这样分手吧。”说完乘鱼升天——张镐被甩后,感觉没意思就出来当官了,说起这个事情,终身为恨。
人们关于鱼最神奇的想象大概是能化成龙了。
根据《太平广记》所引的《三秦记》里面记载,龙门这个地方是大禹当年开凿的,每年暮春时就有鱼逆流而上,从下往上跳,跳上的就能化为龙,每年有七十二个名额。刚登上龙门,就有云雨相随,随后天上降火烧掉尾巴就变成了龙。琴高这条鱼就是这样变成了龙,然后他就登天了。
大概因为鱼这么神奇,人们就幻想能够骑着鱼去旅行。
《列仙传》上说琴高是赵国人,他喜欢修道,经常在涿水里游泳,有一天他对弟子们说:“你们在岸边摆好祭品等着我。”跳入水里去了,过了一会,就见琴高骑着一条鲤鱼跳出来了,他在岸边停留一个月,供人瞻仰祭拜,然后他又跳入到水里去了。
《三吴记》里有一个故事,有个叫王述的人在天台山亲眼目睹了一条鱼的飞行,天台上可是神仙云集的地方,当年刘晨阮肇就是在这里撞了仙女桃花运的。王述就看见一个青衣人骑着一条红鲤鱼飞到天上没入云中,王述登高远望,只见大海上风起云涌,电闪雷鸣,过了一会,这个人骑着鱼又回来了。
从他的描述来看,这个人很可能是个负责海上打雷下雨的小神仙,他生活在水里,所以就用鲤鱼当个坐骑。
《逸史》里有个故事,有张、陈二位同学,一天晚上竟然做了同一个梦,梦见自己被带到一个地方,有道士让他们题写碑石,题目叫做“苍龙溪主欧阳某撰太皇真诀。”——可见这个主人公是苍龙这条河的主管,字写的篆书,文章中有两句印象最深“昔乘鱼车,今履瑞云。”过去乘坐鱼车,今天脚踏祥云,看来骑鱼是神仙们都有过的经历。
我只能给你关于鱼典故。。因为典故里有你需要的历史名人
拒不受鱼
公孙仪做过鲁国的相国,他很爱吃鱼,因此全国上下听说他的爱好后,纷纷买鱼前来讨好他。可不论什么人来送鱼,也不论送的什么鱼,公孙仪从来都不接受。
公孙仪的一个学生见了,就劝他道:“先生,既然您爱吃鱼,可为什么又不愿意接受别人送给您的鱼呢?”公孙仪答道:“恰恰就是因为我爱吃鱼,我才不接受人家送的鱼。如果我现在接受别人送的鱼,到时候就一定会迁就送鱼的人;既然迁就了送鱼的人,就会歪曲法律。我是执法的人,如果我知法而又违法,就会被罢免相国的职务。一旦我的相国职务被罢免了,既便我喜欢吃鱼,这些送鱼的人也不会送鱼给我了。而那时我已被罢了官,也没钱自己去买鱼。但是如果我现在不接受这些人送的鱼,就不会贪赃枉法,不会循私情,那么也就不会被罢官免职了。这样就算我不接受别人的鱼,我爱吃鱼的口味一辈子不变,我照样可以用自己的俸禄买鱼吃。”
殃及池鱼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出自:北齐·杜弼《檄梁文》:“但恐楚国亡猿,祸延林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其意可解如下:
从前,有个地方,城门下面有个池塘,一群鱼儿在里边快乐地游着。突然,城门着了火,一条鱼儿看见了大叫说:“不好了,城门失火了,快跑吧!”但是其他鱼儿都不以为然,认为城门失火,离池塘很远,用不着大惊小怪。除了那条鱼儿之外,其它鱼都没有逃走。这时,人们拿着装水的东西来池塘取水救火。过一会,火被扑灭了,而池塘的水也取干了,满池的鱼都遭了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火——水——鱼是有联系的,池塘的水能灭城门的火,这是直接联系,鱼儿与城门失火则是间接联系,它是通过池水这个中间环节而发生联系的。比喻无端受祸。其事本于《吕氏春秋·必己》:“宋桓司马有 宝珠,抵罪出亡,王使人问珠之所在,曰:‘投之池中。’於是竭池而求之,无得,鱼死焉。此言祸福之相及也。”后人加以附会,演化为“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太平广记》卷四六六引汉应劭《风俗通》:“城门失火,祸及池鱼。旧说:‘池仲鱼,人姓字也,居宋城门。城门失火,延及其家,仲鱼烧死。’又云:‘宋城门失火,人汲取池中水以沃灌之,池中空竭,鱼悉露死。’喻恶之滋,并伤良谨也。”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出处《老子》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语出《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意思是:鱼和熊掌都是美味,我都想要,但是二者不可能都得到,那我就取熊掌吧,生命和大义都是我想要的,但如果我不能二者兼得的话,我宁愿失去生命,以全大义。
孟子的话在告诫人们要重义,宁可舍生取义,但是人们往往忘记了这本来的意思,却津津乐道于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虽然,这也是一个真理。
人不能太贪心,事情不可能让一个人占尽便宜,有所得必有所失,我们应该学会放弃次要的而顾着重要的。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条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希望可以帮到您
1、传说鲛人从海中出来,借住在百姓家中卖鲛绡,临别时,问主人要了一件器皿,对着器皿哭泣,于是眼泪化作珍珠满盘,作为答谢主人留住的礼物。
2、传说在南海一带,有一条“鲛人”被渔夫捕到,好心的渔夫不忍伤害它,把它放回大海,“鲛人”非常感动,流下的泪水变成了珍珠。
扩展资料
鲛人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鱼尾人身的神秘生物,与西方神话中的美人鱼相似。中国很早就有鲛人的传说,魏晋时代,有关鲛人的记述渐多渐细,在曹植、左思、张华的诗文中都提到过鲛人,传说中的鲛人过着神秘的生活。
最为密集的人鱼形象来自《山海经》,比如《山海经·海内北经》记载陵鱼长着人的面孔和手脚,却是鱼的身体,生活在海中。海上见闻的注入,使人鱼的形象不断丰富,而这些传说的源头,都指向了《山海经》,可见这部古书的辐射作用。
《山海经》中还有人鱼、赤鱬、氐人、互人等人面鱼身的怪鱼,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人鱼,这里的人鱼,指的应该是鲵鱼,即俗称为娃娃鱼的大型两栖动物,《山海经·北山经》记载了人鱼的特征:有四只脚,声音像婴儿啼哭般的鸣叫。
人鱼“音如婴儿”,可使人们想到娃娃鱼类似婴儿啼哭般的鸣叫,而鲵鱼健硕的手臂,圆钝的头颅,还有摇曳的长尾,再加上婴儿般的啼鸣,都给先民带来了半人半鱼的错觉,《山海经》中的人鱼形象多半来于鲵鱼。
比如《山海经·大荒西经》提到的“鱼妇”具有死后复活的神力,鱼妇的状态似在半枯半荣之间,而且“死即复苏”,这可以看做是娃娃鱼的冬眠习性在神话中的反映,“死”即冬眠,“复苏”即醒来。
死而复苏的故事对先民来说无疑是有吸引力的,在先民眼中,死后复苏是值得羡慕的神通,似乎跳脱了生死界限,游弋于生死之间。因此后世墓葬中常用人鱼形象的纹饰,以寄托墓主人永生的愿望。
在汉民族的神话中,河伯也是人鱼的形象,河伯是中国神话中的司水之神。大禹治水,河伯献出河图,旋即回到河中,短短的出场时间,只留下一个半人半鱼的模糊身影。河伯名叫冯夷,又名冰夷,《清冷传》认为冯夷服了仙药才入水中为仙人。在古人的想象中,水中之神必要人面鱼身,才符合水神的身份,毕竟那时的水域内,仍是鱼的世界。
中国新闻网--中国古代半人半鱼生物:鲛人泪化珍珠 海人鱼貌美
中国网--海洋中的那些美人鱼生存受威胁
最早的记录应是成书于战国(前475~221)的《山海经》中的《海外西经》,其中有这样一段话:“龙鱼陵居其北,状如狸,一曰,即有神圣乘此以行九野。一曰A鱼,在夭野北,其为鱼也如鲤。”这是鲤科鱼化石的最早记载。
在古代比较早的时候,古人一般是鲨鱼和鲸鱼不区分的,而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体型大,所以就统称为“大鱼”。而且还发明了很多字来称呼它们,如鲛、鲛鲨、沙鱼等。
在我国,美人鱼的形象最早见于是先秦重要古籍《山海经》,其中有“鲛人”的记载,至少说明,在这本古书出现之前,就已经有鲛这个词了。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记载:“海大鱼也。从鱼,畺声。”译文:海洋中最大的鱼。字形采用“鱼”作边旁,用“畺”作声旁。
在明清时期的文献里面,一般称鲨鱼为“鱼昔”了,也写作沙鱼、磋鱼等,另外还有吞山、吞船之称。关于鲨鱼形态记录比较完整的我国古代典籍莫过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了,这不仅是古代医药书,也可以算得上是关于古代动植物矿物形态的著作。
扩展资料
鲨鱼身体呈纺锤状,头两侧有腮裂,但类似普通鱼。除个别例外,典型的鲨鱼皮肤坚硬,呈暗灰色,牙齿状鳞片使皮肤显得粗糙。尾部强壮有力,鳍呈尖状。鲨鱼无鳔,需不停地游泳以免沉到水底。
80%种类的鲨鱼体全长在16m以下,绝大多数鲨鱼都是小型鱼类。
鲨鱼中最大为鲸鲨又叫鲸纹,长达20m,重7000-8000kg,可谓鱼中之王,最小的为宽尾小角鲨(又叫小抹香鲛),成熟的雄鱼15cm,雌鱼20cm,大小鲨鱼其体大小差距在100多倍。
现发现第三纪地层化石种巨噬人鲨,齿长1524cm,估计体长可达90m,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展出此种两颌模型,可容纳6个人站在口中。
鲨鱼为一种古老的鱼类,从出土的许多鲨鱼牙齿和棘的碎片看,它的化石出现在比恐龙还早的35-41亿年。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鲨鱼经过自然选择,有的种消失绝迹,而现在生存的300多种中仍存在物种的一些脆弱性,如生长慢、性成熟迟,繁殖也是每两年1次,而且繁殖率也极低。
--鲨鱼
《全国中草药汇编》:鱼鳔拼音名YúBiào别名鲟鱼、七粒浮子、中华鲟、鳇鱼、鳝、苦腊子、鲔、黄鱼来源鲟形目鲟科施氏鲟AcipenserschrenckiBrandt;中华鲟AsinensisGray,以鳔入药。生境分布黑龙江、长江流域。功能主治滋补强壮。主治肾虚遗精,吐血,白带,恶性肿瘤。用法用量3~5钱。附方治白带:鱼鳔2钱,猪蹄1只,供放砂锅内,加适量水,慢火炖烂吃。治恶性肿瘤:鱼鳔3钱,(炒)伏龙肝4钱,共研细末,每次2钱,日服3次。备注鱼鳔的来源不一,鲟科鲟属Acipenser及鳇属Huso的鳔均做鱼鳔入药。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华本草》:鱼鳔出处出自《本草纲目》。《本草纲目》:鳔,即诸鱼之白脬,其中空如泡,故曰鳔。可治为胶,亦名漩胶。诸鳔皆可为胶,而海渔多以石首鳔作之,名江鳔,谓江鱼之鳔也,粘物甚固。此乃工匠日用之物,而记籍多略之。拼音名YúBiào英文名AirbladderofLargeyellowcroaker,Airbladderof allyellowcroaker别名鱁鮧、鱁鳀、鱼白、鳔、鱼胶、白鳔、鱼脬、縼胶、鱼肚来源药材基源:为石首鱼科动物大黄鱼、小黄鱼、黄姑鱼或鲟科动物中华鲟、鳇鱼等的鱼鳔。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seudosciaenacrocea(Richardson)PseudosciaenaPolyactisBleekerNibeaalbiflora(Richardson)Miichthy iiuy(Basilewsky)AcipensersinensisGrayHusodauricus(Gei)采收和储藏:常年均可捕捞。捕后,剖腹,取出鱼鳔,剖开,除去血管及粘膜洗净,压扁晒干或洗净鲜用。溶化后,冷凝成的冻胶,称为“鱼胶”。原形态1大黄鱼,体侧扁,一般体长为4050cm,大者长达75cm。头较大,具发达
详见百科词条:鱼鳔 [ 最后修订于2009/12/8 1:09:56 共3198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本文2023-08-05 08:48:3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9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