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洞宾著书,除了道德经心传和百字碑,还有哪些,清静经集注和医道还元是他的原著吗?十分谢谢
没有考证,不知道真假
全唐诗 ----吕洞宾
《金花的秘密》,中文名字叫《太乙金华宗旨》
序
序二
凡例
卷一 吕祖本传
卷二 灵应事迹
卷三 文集(上)
卷四 文集(中)
卷五 文集(下)
卷六 指玄篇
卷七 忠诰
卷八 孝诰
卷九 前八品仙经(卷上)
卷十 前八品仙经(卷下)
卷十一 后八品仙经
卷十二 五品仙经
卷十三 清微三品经(上)
卷十四 清微三品经(中)
卷十五 清微三品经(下)
卷十六 参同经(上)
卷十七 参同经(中)
卷十八 参同经(下)
卷十九 圣德诸品经
卷二十 金丹直指诸品经
卷二十一 醒心经
卷二十二 度厄、救劫、救苦、涤氛四神咒397
卷二十三 雪过修真仙忏
卷二十四 玉枢宝经赞
卷二十五 葫头集(上)
卷二十六 葫头集(下)
卷二十七 涵三杂咏
卷二十八 涵三语录
卷二十九 修真传道论(上)
卷三十 修真传道论(下)
卷三十一 《敲爻歌》《沁园春》注解
卷三十二 吕祖诸诰
全书跋
附 禅宗正指
佛说禅宗秘密
修证了义集经
阿难尊者开演
语录六则
在山门的对面有一副寿字对联,据传此联为太上老君所创,传授养生十四要旨,上联讲道,以内功筑基进行修持;下联讲德,外功重德,修德养性修炼。联句的中心思想即通过固守自己的精气神,运动“气、在体内进行有序的转换、以自己广种福田的道德修养,用正常的行持达到长寿的目的。这副奇联吸引了许多游人住足,更多的人从中思考,来了解道教文化中的神奇之处。
在楼观台西边有一西楼,老子墓在此西楼山上有一景观叫"吾老洞",传说此洞可达四川,洞口两旁各有七个雕刻的字(如图)"照猫画虎"抄上,还真的一个都不认识,后经老道士指点,才知其意!现帖上求高手解字~~
老道士解释为:正道行修益寿丹 玉炉烧炼延年药
太上老君的对联“玉炉烧炼延年药,正道行修益寿丹”的中的“药”,即“自家水”,还可以作其它解释吗?
〔自家水〕读音:药(YAO)字义:此字由「自」、「家」、「水」三字组成。这个〔自家水〕就是内丹的元素。道家经典《玉皇心印经》中说:上药三品,神与气、精。自、家、水者,即人体内之精液,为三品上药之源泉,故道家《丹经˙悟真篇》中又说:「人人本有长生药,只是迷途枉自抛,甘露降时天地合,黄芽生处坎离交」。〔自家水〕(药)人不分贤愚,自家皆具有,只是常人因房事不慎,*欲过度,以致「药」源枯竭,多疾寿夭。因此,修炼家把清心寡欲、筑基、炼精,作为养生最根本的功夫。
我的想知道的是““药”,即“自家水”,除了上述的理解,还能不能是其它呢?如口水,尿液?
最佳答案:这幅联语刻在古楼观说经台老子祠大门内《道德经》碑石之侧。上联右上角标明「太上老君作」。其中七个字《康熙字典》中收有,其余辞书都无从查考。但根据道士相傅,上联读作「玉炉烧炼延年药」,下联读作「正道行修益寿丹」。这十四个字都是按照道教经义,依六书构字中的会意之法而创造出来的、具有特定含义的字!属道家关于养生修炼的联语。这些字是按照养生之法结合道教修炼内涵构造而成,而道家修炼的思想来源于“老庄”,其余则源于中医上的思想认知,二者相辅相成。
自家水,顾名思义,自身的水,即体内的一切津液及其输布运行,自然包括你所说的口水尿液什么的,亦可解为中医所讲的肾,不仅之所能见的液态物质,更是指精气,中医讲肾为水脏,肾在五行之中又属水,故此处自家水之水,应理解为中医里的肾,此处讲肾,不仅是脏器也是系统,就是说不是解剖学理的单独器官,含义要更广些,肾在中医里又称先天之本,能藏精气,故而将其作为养生之本,上品之药
精是精微、精华之意,在中医学中认为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种功能活动的基本物质,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此两者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功能出处不同但同归于肾,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即生殖之精,与生俱来,是构成生命从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人出生后,就藏于肾中,帮助性器官和性激素的发育及释放;后天之精源于脾胃,是从因食物的消化吸收中得来的水谷精微,及脏腑之精,来源于五脏六腑对水谷的运化,有作用与滋养维持各个脏腑组织,《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故而与养生密切相关,所以道家修炼或是中国传统流传下来的修炼里都讲要清心寡欲筑基炼精
又肾藏精,而生命运行离不开精,故而,肾主一身之阴阳为五脏六腑之本,乃水火之宅,寓真阴而含真阳,肾精与肾气组成肾中精气,再分为肾阴肾阳,即是真阴真阳,又称元阴元阳、真水真火、命门之水命门之火,为人体阴液与阳气之根本,道家《丹经˙悟真篇》中「人人本有长生药,只是迷途枉自抛,甘露降时天地合,黄芽生处坎离交」指的就是肾
肾又主水和气化,主要指肾中精气的气化功能,对于体内津液的输布和排泄,维持体内进液代谢的平衡起着极为重要的调节作用,分为1升清降浊2司膀胱开合3三焦等脏腑的功能活动的促进作用,另外,肾在液为唾,就是我们说的口水,所以,在自家水里是包括尿液和口水的,唾为肾精所化,咽而不吐,有滋养肾中精气的作用,所以修炼养生的人中流传着“饮玉浆”来养生或炼丹的方法
另,肾在前面所述的基础上,又有主纳气的功能,指肾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防止呼吸表浅的生理功能,即维持人气血运行的功能,而气血的正常循行又是养生的前提,所以,这“自家水”自然是养生良药,长生之药
古楼观说经台有标明「太上老君作」的一幅石刻楹联:
(左身右宝〕〔左身右丹〕〔上丙下火〕〔左木右上石右下土〕〔上命下心〕〔左千右万〕〔上左自上右家下水〕〔左正右青〕〔左人(偏旁)右上道右下寸〕〔左人(偏旁)右上法右下心〕〔左至右成〕〔左水(三点)右上夭右下井〕〔左人(偏旁)右上在右下内〕〔左九右真〕
〔身宝〕〔身丹〕 〔丙火〕 〔木石土〕〔心命〕 〔千万〕 〔自家水〕
〔正青〕〔人道寸〕〔人法心〕〔至成〕
〔天水井〕〔在人内〕〔九真〕
这幅联语刻在古楼观说经台老子祠大门内《道德经》碑石之侧。上联右上角标明「太上老君作」。其中七个字《康熙字典》中收有,其余辞书都无从查考。但根据道士相傅,上联读作「玉炉烧炼延年药」,下联读作「正道行修益寿丹」,shu道家关於养生修炼的联语。兹按照字的构造,结合道家修养丹法,试作探讨释义如下:
〔身宝〕读音:〔yu〕字义:此字是珍贵之意。家有珍贝为宝,天有日、月、星三光为宝,人有精、气、神三品为宝。相传老君对修炼丹法,以及宇宙自然之道有所研究,故造作此字。会意身内有宝,珍贵如玉。常人因凡情萦扰,恣情纵欲,而不能常保。故《道德经》第七十五章中说「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意即为人生由於有分外贪求,造成烦恼妄想,不觉轻失珍宝,以致疾病夭亡。故老君造此字教人固守三宝,恬淡世情,积精累气,以求长生。
〔身丹〕读音:炉〔LU〕字义:是冶炼的器具。道家的养生炼丹有两种:采外药(草、木、山石、银、砂),安炉立鼎,以柴薪烧炼者为外丹,而此字是指炼内丹而言。从字的构成应理解为:以人身固有的精、气、神,经过阴阳交会的作用,就可以炼就养生的真丹。道家《丹经˙悟真篇》头就写道「先把乾坤为鼎器,次搏乌兔药来烹」。人身如一小乾坤,既有炼丹的鼎器,也有炼丹的元素。〔身丹〕字反映了道家关於修养的基本方法。
〔丙火〕读音:烧(SHAO)字义:按张道忠注释:一、内、火。一者,坎也,为水也;内者是身内有水、有火也。不烧柴薪,用自己身内水火,自烧〔木石土〕去顽矿,要其靖正,〔九真〕砂〔丙火〕〔木石土〕自身心性,不能散失,得成大〔自家水〕,便得长生不老之术也。这个解释,与道家修炼丹法经义亦相符合。一者取其天一生水之意,比之时令,四季冬在尾,每逢冬至节到,寒冷至极,在天干为壬癸,在地支为亥子,在卦为坎,在四方为正北。按老君太极图意,阴极生阳,故曰「冬至一阳生」。四时运行,阴极生阳。水者万物之所伏生,喻人身亦有阴极生阳之理。所以每逢半夜子时,寝寐静极,真气冲动,肾水沸腾,岂不是天一生水么?火者在时令为夏,在四方为正南,在卦为离,在天干为丙丁,在地支为己午,在三光为日,在人身则为心神。故修炼家在天一生水,真冲动时,必须立即用心意(火)招摄使其不致泄漏。道家《丹经》提到:火逼金行者,实即心火下降,肾水上腾,阴阳交会成为烧炼之意。
〔木石土〕读音:炼(LIAN)字义:此字由「木」「石」「土」组成。按道家阴五行的说法,木能生火,所以木是火源,石系金属,金能生水,所以金是水源。道家《丹经》中说:「木为火之元神,金为水之元精。土能簇五行」。道家把物质中的金、木、水、火、土,比喻人的肺、肝、肾、心、脾。金、木、水、火,在四季各有旺、相、休、囚的不同变化,只有土属中央,旺於四季。金、木、水、火皆依於土。所以说「土能生万物」。道家《丹经》又称土为「土釜」、「媒聘」、「黄婆」。意思是用人的心意来招摄人身内的水火,使之归源,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元神、元精)。只有经过这样的提炼,真气才能正常运转。
〔心命〕读音:延(YAN)字义:这个字由「心」、「命」两字组成。它含有延长寿命的意思。道家认为只有性(心)命双修才能延年益寿。所以《丹经》中说:「只知修性不知命,这是修行第一病」。修性就是修养心神。宁心静虑,使万念俱空,心旷神怡。修命指的是修炼精气,慎房事、戒*欲,求得精满气足。又因为人的心神和精气有紧密的联系,如果心神不宁,精气必然耗损,损之又损,寿命定会短促。故此字的意思是教人平日清静神心,固守精气,这才是延长寿命的根本,亦即道家倡导的养生之道。
〔千万〕读音:年(NIAN)字义:此字是由「千」、「万」两字组成。隐含依法修炼能够达到长寿无极的意思。所以宋玉《高唐赋》有「九窃通郁,精神察滞,延年益寿千万sui」之句。《宋书˙乐志三》云:「今日乐相乐,延年万sui期」。《庄子˙在宥》载,广成子对轩辕黄帝讲养生之道时说:「天地有宫,阴阳有藏,慎守汝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sui矣,吾形未尝衰」。「千万」意喻长久,人如能依照老君养生之法,久持不懈地修养,就能身强体健,延长寿命。
〔自家水〕读音:药(YAO)字义:此字由「自」、「家」、「水」三字组成。这个〔自家水〕就是内丹的元素。道家经典《玉皇心印经》中说:上药三品,神与气、精。自、家、水者,即人体内之精液,为三品上药之源泉,故道家《丹经˙悟真篇》中又说:「人人本有长生药,只是迷途枉自抛,甘露降时天地合,黄芽生处坎离交」。〔自家水〕(药)人不分贤愚,自家皆具有,只是常人因房事不慎,*欲过度,以致「药」源枯竭,多疾寿夭。因此,修炼家把清心寡欲、筑基、炼精,作为养生最根本的功夫。
〔正青〕读音:正(ZHENG)字义:张道忠注:「一、止、主、月,正者真也,一并止为正,主者注也,注月为青,青者东方之色也,五方之首,四正之初也,人能行真正不染邪曲为仙之本也」。张道忠的这个解释,意义还比较隐晦。按此字的组成及含义,与上联的〔身宝〕字相对仗。上联的〔身宝〕字是明示人知身内有精、气、神三宝,固守勿失,下联的〔正青〕字,它是指人外行纯一,止於正大光明,不染邪曲,以此作为修德之本。所以它有道与德、内与外对仗意义。「青」,在五行为木,木为青色,在四季为春,在四方为东,属万物生气一方。又春为一sui之首,草木应春而生,枝青葱,隐含人循道养生,就能生机旺盛,如草木逢春,由此可见,〔正青〕字体现了修炼的不偏不邪,而且生意盎的意义。
〔人道寸〕:读音:道(DAO)字义:此字由「人」、「道」、「寸」组成。「人」指人体。「道」指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寸」是小的长度单位,喻「寸心」、「方寸」,即个人的心。整个字含有道法自然之意,就是寸心不离常理,寸步不违天道。上联的〔身宝〕字喻阴阳交会之理,而〔人道寸〕字则是教人修炼时要顺乎人身阴阳之道,使人常处於无邪思、无妄为的清静状态。可是一般人都因世俗影响,心神躁动,胡思妄为,精神昏瞶不清,四肢忙於非为,气血循环不轨,阴阳失去调和,心神离生理自然之道。故此字教人要清静心神,革除邪思妄为,循道而行,返朴归真。
〔人法心〕读音:行(XING)字义:此字由「人」、「法」、「心」组成。「人」还是指人体。「法」是师法的意思。「心」指人的心性而言。道家《清静经》云:「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人心本来是清静的,然而不能保持者,是因私欲牵绕,此字是教人降心止念,宁心澄虑,取法自然清静之意。修养家把此意称之为还「本来面目」。又《阴符经》云:「心生於物,死於物」。《定观经》云:「唯灭动心,不灭照心,但凝空心,不凝住心,有事无事,常若无心,处静处喧,其志为一」。《大洞经》云:「静之为性,心在其中矣,动之为心,性在其中矣,心生性灭,心灭性现,如空无象,湛然圆满」。《道德经》第十九章云:「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以上讲的都是绝去私欲,养我常静常清之心。
〔至成〕读音:修(XIU)字义:此字由「至」、「成」两字合成。「至」是达到的意思,「成」是成功的意思,整个字喻有坚持不懈的意思和决心。以上各字已说明人身精、气、神的珍贵,阴阳交会的至理,心、肾,即水、火的妙用。如能遵循自然之道,久持不懈,诚心修炼,就一定能够成功。故道教《玉皇心印经》说:「回风混合,百日功灵」。其意就是收视返听,经百日即可见修炼之效。
〔天水井〕读音:益(YI)字义:此字由「水」「天」「井」组成。张道忠注:「〔夭水井〕者添也,满也,是天井中有水也。长满不缺为〔夭水井〕也。这是指人口中津液如天井之水,故人口中有水即活,七日口中无水即死,若人能津液常咽之,可得虚其心,实其腹,便是长生之根本也」。此解释基本符合老君修炼之法。所谓「天」、「井」、「水」者,是指人用功到虚极静笃时,阴阳交会,心平气和,只觉口内上腭有分外香甜的津液,自然由上降下,滋润百骸。故《道德经》云:「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吕洞宾《百字碑》中说:「白云潮顶上,甘露洒须弥」。讲的都是这个道理。
〔在人内〕读音:寿(SHOU)字义:此字由「在」「人」「内」三字组成。「人」指道家的所谓真身(修养家称内产婴儿)。「内」是指人身内的精、气、神就凝成一种结晶物。故道教《丹经˙参同契》说金丹长成以后的形态是「类如鸡子,黑白相扶,纵广一寸,以为始初,四肢五脏,筋骨乃俱,弥历十月,脱出其胞,骨弱可卷,肉滑若饴」。因它类若鸡子,所以便叫丹,又因为它长成以后,和婴儿一样,所以又叫做「婴儿」。但这时的丹在人身内,还没有成熟,似妇妊娠,尚未分娩,所以是「在」「人」「内」,即〔在人内〕字。如果人身内成就此丹,便可长寿在望。
〔九真〕读音:丹(DAN)字义:此字由「九」、「真」组成。「九」喻炼功长久,「真」是真实之意。此字古字汇中虽无从考据,但含义并不怪异,如泡制中药就有「九蒸九晒」之说。这和修炼家所说修炼功成时,「九转成丹」大意相同。所以道教《丹经》中说「三千功满」。所谓「三千」就是三千天,将近九年。这里的「九」不能理解为绝对的九次或九年,确切地说,「九」就是「久」的谐音,隐喻长久不断修炼。比如炼金,次数愈多,纯度愈高。「炼丹」也必须是久修久炼,真丹才能炼就。
〔身宝〕〔身丹〕〔丙火〕〔木石土〕〔心命〕〔千万〕〔自家水〕释文:玉炉烧炼延年药
〔正青〕〔人道寸〕〔人法心〕〔至成〕〔天水井〕〔在人内〕〔九真〕释文:正道行修益寿丹
前面我们对联语的十四个字分别作了阐释,现在再把十四个字分为上下两联,总括起来说说全联所包含的意义。人们知道,道家的养生修炼,是为了清心寡欲,凝神静虑,保持血气调和,从而达到防病祛病,使生命延长到应有极度、避免夭寿的目的。道家把养生修炼叫「炼丹」。丹有内外之分。简言之,内丹就是自身的修炼,外丹就是经过提炼的药物,服之可以保健。但最根本最重要的是自身的修炼。用科学的语言说,自身的修炼是延年益寿的内因,是根据;服用保健药物是延年益寿的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故道家把自身的修炼放在养生的第一位。
这幅联语概括了道家养生进行自身修炼的基本内容。
上联:「玉炉烧炼延年药」,意思就是「延年药」这个对人来说最宝贵的东西,不须外求,自身就有原料,就有最好的冶炼炉,可以烧炼出来。意义既深刻,又易懂,一语道破了道家修炼的奥秘。
下联:「正道行修益寿丹」。「益寿丹」与上联的「延年药」意思基本相同。「道」是方法,也可作「规律」解。「正」是区别词,与「邪」对立。「正道」就是正常的或固有的规律。「行修」含有下苦功夫修炼的意思。这一联的意义,就是按正常的方法下苦功夫修炼,就能炼就益寿的真丹来。
这里还须指出,上联的「烧炼」、下联的「行修」是这幅联语的关键所在,必须理解其重要意义。养生的道理纵有千条万条,但炼功深浅程度全在自己,因之取得结果也是各不相同的。
这对联念作;
玉炉烧炼延年药;正道行修益寿丹。
相传当年清帝回沈祭祖时,乾隆带着纪晓岚一行来到沈阳太清宫参拜。首先来到主殿前就看到了这副楹联,乾隆帝左看右看就是不认识,于是就让随行的大臣纪晓岚来念一下,纪晓岚看后回答说:“微臣不认得。”乾隆帝说:“你纪晓岚四库全书都编出来了,怎么会不认得呢!”纪晓岚回答说:“微臣真的不认识,我去请教一下老道。”于是纪晓岚就去请来了郭守真的大徒弟,大徒弟回乾隆皇说:“这是道家合并的字,是道家炼丹的密绝,已经传了二千多年了。”接着就念道:“玉炉烧炼延年药;正道行修益寿丹。”乾隆帝听后点头说:“深矣,深矣!”
这副对联提示人们如何去理解汉字的构成,一是汉字由基因密码构成,二是一个汉字就是一句话或一个完成意识的缩写。无独有偶,在古都西安市西郊的陕西省周至县境,有处名胜古迹名叫“楼观台”。相传是两千多年前老子讲授《道德经》五千方的“说经台”。在楼观台的“老子祠”内两侧,有几座高大的石碑,上面刻着老子的《道德经》。其中有两座碑的侧边,各刻了一条七字楹联。这副对联上面的字,字形古怪,众莫能认。上联右上角还刻着“太上老君作”五字。
此联亦即是与沈阳太清宫的这副对联如出一辙。
这些字怎么读?意义又如何?见者无不甚感兴趣。原来这是一副宣扬道家养生修炼要旨和方法的对联。现在看来,也有一定的医学科学道理,值得翻译出来作为艺术和保健知识鉴赏(按字位顺序编号分解):上联:玉炉烧炼延年药;上联一、身寳:由“身”、“宝”二字构成(宝字是繁体字)读作“玉”,同“玉”同义,是一种宝石。道家认为:“精、气、神”是人身三宝。人们要健康长寿,必须爱惜人身固有的这三件宝;劝人不要分外贪求,免伤精、气、神,或叫守身如玉。上联二、身丹:由“身”、“丹”二字构成,读作“炉”,也和炉同义。道家讲究炼丹,丹有外丹、内丹之分。外丹是采集草、木、石、金等贮于炉中烧炼,使之成为长生丹药。内丹,是把人的身体当作一座活炼丹炉,用人的精、气、神为原料,加以内炼,这叫炼真丹。道家认为:果能炼出真丹,便可长生不老。上联三、丙火:由“一”、“内”、“火”构成,与“烧”字同音同义。道家认为:“一”代表水,且是人体内阴极生阳的肾水;“内”指体内;“火”指人的心意之火。总的来讲,这个字的意思是:用人体内的心意之火,去烧炼阴极生阳的肾水,使之肾水上升,心火下降,心到固肾平心的作用。上联四、木石土:由“木”、“石”、“土”组成。按道家的意思是:木能生火;石是金属,金能生水;土属中央,指人的心。人要延年益寿得用心意来提炼,所以这个字与“炼”同音同义。上联五、命心:由“命”、“心”构成,和“延”同音同义。道家认为:要延长生命,惟一要紧的是从心上下功夫;做到心宁虑静,心平气和,心情舒畅,是延长寿命的根本。上联六、千万:由“千”、“万”(万字是繁体字)构成,读解为“年”。道家认为:养生之道贵在坚持。千万合起来表示连年不断。上联七、自家水:由“自”、“家”、“水”构成,道家用此字表示人体内之精。他们说“上药三品,精、气、神;精是上药的第一,各人自身所有,是防病、治病的最好药物”。因此,这个字就是“药”字。下联:正道行修益寿丹。下联一、正青:由“正”、“青”构成。用“正”字来说明品行端正,是修炼养生的起码条件。“青”表示草木逢春,枝叶青葱,富有青春活力。二字合起来,表现正气的生意盎然。因而此字读解为“正”。下联二、亻道寸:由“亻”、“道”、“寸”三字构成。“人”指人体;“道”指老子所说的宇宙万物运行的自然规律;“寸”喻寸心,即人心。意思是:养生要有成效,得寸心不离自然之理,寸步不违天道。此字读解为“道”。下联三、亻法心:由“亻”、“法”、“心”三字构成。读解为“行”。“人”指人体;“法”是效法;“心”指人的心性。道家认为:人心也是自然之物,本来是清静的;由于私欲牵绕而失去自静。此字教人效法心的自然清静,还心的本来面目,就是循道而“行”。下联四、至城:由“至”、“成”构成。“至”是达到;“成”是成功。道家认为:怎样才能够获得养生长寿的成功呢?答案只有一个——通过诚心修炼。所以这下字表示“修”全部过程和目的。读解为“修”。下联五、氵天井:由“氵”、“天”、“井”三字构成。道家认为:人们用功到虚极静笃时,阴阳交会,心平气和,只觉口内上腭有分外香甜的津液,自然由上下降,滋润百骸。这种津液非常有益于健康长寿,因此此字读解与“益”同。下联六、亻在内:由“亻”、“在”、“内”三字构成。道家认为:通过持久的修炼,人身内的精、气、神就会凝聚成一种结晶物,叫做内丹,也叫真丹。如果人体内存有这个真丹,就可享大寿,所以这个字就等于“寿”。下联七、九真:由“九”、“真”构成。“九”表示长久;“真”道家用来表示“真丹”。合起来叫做“九转成丹”。比如炼金,次数愈多,纯度愈高。因此用这个字来表示金丹的“丹”。
这上下联合起来的意思就是道家所说的“炼内丹”,也就是道家的养生格言: 玉炉烧炼延年药;
正道行修益寿丹。
有禅意的四个字成语 禅世雕龙、 鬓丝禅榻、 禅絮沾泥、 佛性禅心
八万四千 本为佛教表示事物众多的数字,后用以形容极多。
出处:《法华经·宝塔品》:“若持八万四千法藏,十二部经,为人演说。”
百丈竿头 佛教语,百丈高的竿子,比喻道行达到很高境界。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景岑禅师》:“百丈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辩才无碍 碍:滞碍。本是佛教用语,指菩萨为人说法,义理通达,言辞流利,后泛指口才好,能辩论。
出处:《华严经》“若能知法永不灭,则得辩才无障碍;若能辩才无障碍,则能开演无边法。”
辩才无阂 佛教语。指菩萨为人说法,义理通达,言辞流利,后泛指口才好,能辩论。
出处:《艺文类聚》卷七六引南朝梁王筠《国师草堂寺智者约法师碑》:“显证一乘,宣扬三慧,辩才无阂,游戏神通。”
超尘拔俗 尘、俗:指尘世、人间;拔:超出。原指佛教徒功夫深,已超出尘世。后多形容才德远远超过平常人。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刘孝标注引谢承《后汉书》:“徐穉,字儒子,豫章南昌人,清妙高跱,超世绝俗。”
超尘出俗 尘、俗:指尘世、人间;出:超出。原指佛教徒功夫深,已超出尘世。后多形容才德远远超过平常人。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刘孝标注引谢承《后汉书》:“徐穉,字儒子,豫章南昌人,清妙高跱,超世绝俗。”
超度众生 佛教用语。用念经来使死人脱离苦海。也泛指做善事。
出处: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七回:“昨晚道场圆满,正要回来,女众们都劝我道:‘千难万难出来一次,夜间钟法上放焰口超度众生,极有功德,怎的不看看去?’因此在寺里念了这一夜佛。却有甚事谈论?”
超世拔俗 原指佛教徒功夫深,已超出尘世。后多形容才德远远超过平常人。同“超尘出俗”。
晨钟暮鼓 暮:傍晚。佛教规矩,寺里晚上打鼓,晚上敲钟。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
出处:唐·李咸用《山中》诗:“朝钟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长挂情。”
成佛作祖 佛教语。指修成佛道,成为祖师。比喻获得杰出成就。
出处:《白雪遗音·马头调·小尼姑》:“成佛作祖待作甚么?陈妙常也曾还俗过。”
慈悲为本 慈悲:慈善和怜悯。原佛教语,以恻隐怜悯之心为根本。
出处:《南齐书·高逸传论》:“今则慈悲为本,常乐为宗,施舍惟机,低举成敬。”
此中三昧 三昧:佛教用语,梵文音译词,意思是“正定”,即屏绝杂念,使心神平静,是佛门修养之法。比喻这里面的奥妙之处。
出处:唐·李肇《国史补·中》:“长沙僧怀素好草书,自言得草圣三昧。”
大千世界 佛教用语,世界的千倍叫小千世界,小千世界的千倍叫中千世界,中千世界的千倍叫大千世界。后指广大无边的人世。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九:“长老身材勿量大,笠子太小生。师云:‘虽然如此大千世界总在里许。’”
当头棒喝 佛教禅宗和尚接待初学的人常常用棒一击或大喝一声,促他醒悟。比喻严厉警告,促使人猛醒过来。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黄檗运禅师法嗣·临济义玄禅师》:“上堂,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亦竖拂子,僧便喝,师亦喝。僧拟议,师便打。”
刀山剑树 佛教所说的地狱之刑。形容极残酷的刑罚。
出处:《太平广记》卷三八二《裴则子》引《冥报拾遗》:“至第三重门,入见镬汤及刀山剑树。”
顶礼膜拜 顶礼:佛教拜佛时的最敬礼,人跪下,两手伏地,以头顶着受礼人的脚;膜拜:佛教徒的另一种敬礼,两手加额,跪下叩头。虔诚地跪拜。
出处:清·俞万春《荡寇志》第一百十四回:“又添一个青年女子,顶礼膜拜,行状举止,仿佛慧娘。”
遁入空门 遁:逃遁;空门:指佛教,因佛教认为世界是一切皆空的。指出家。避开尘世而入佛门。
出处:姚雪垠《李志成》第二十八章:“天下重见升平,他自己决不留恋宝贵,功成身退,遁入空门做一个与世无争的人。”
法海无边 佛教中比喻佛法广大如大海,无边无际。
法力无边 法力:佛教中指佛法的力量;后泛指神奇超人的力量。佛法的力量没有边际。比喻力量极大而不可估量。
出处:明·无名氏《八仙过海》第三折:“小圣我法力无边,通天达地,指山山崩,指水水跑。”
返本还原 本、原:根本,原貌。返回原来的地方。佛教说法,指忘了本原的人通过拜佛修行,回到本原状态;或指贬谪人世的仙人又回到仙界。
出处:元·刘志渊《江神志令》:“返本还原真体现,魂魄聚,净无阴。”
返本还源 本、原:根本,原貌。返回原来的地方。佛教说法,指忘了本原的人通过拜佛修行,回到本原状态;或指贬谪人世的仙人又回到仙界。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宝峰文禅师法嗣》:“一年将欲尽,万里未归人,大众总是他乡之客,还有返本还源者么?”
返观内视 原为佛教语。指用佛性对照检查。后亦指自我反省。
出处:清·蒲松龄《〈王如水问心集〉序》:“即此宜得之公心,返观内视,而九幽十八狱,人人分明见之矣。”
返观内照 原为佛教语。指用佛性对照检查。后亦指自我反省。
出处: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理十五》:“于此不得其解,而见彼之捐弃物欲,返观内照,近于切己体察。”
返视内照 原为佛教语。指用佛性对照检查。后亦指自我反省。
出处:《禅真逸史》第十七回:“澹然凝神静养一会,早听四野鸡鸣,于是垂目低眉,返视内照。”
返照回光 佛教语。指用佛性对照检查,自我反省。
出处:元·李寿卿《度柳翠》第四折:“等柳翠来时,击响云板,唱两句道《雨霖铃》:‘今宵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那其间返照回光,同登大道。”
方便之门 方便:本佛家语,指灵活对待。原是佛教指引人入教的门径,后指给人方便的门路。
出处:唐·王勃《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维摩见柄,盖申方便之门;道安谢归,思远朝廷之事。”
佛性禅心 指佛教徒一意修行、清静寂定之心性。
出处:《水浒传》第四五回:“那众僧都在法坛上看见了这妇人,自不觉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一时间愚迷了佛性禅心,拴不定心猿意马。”
功德圆满 功德:佛教用语,指诵经、布施等。多指诵经等佛事结束。比喻举办事情圆满结束。
出处:隋·隋炀帝《入朝遣使参书》:“奉五月二日诲,用慰驰结,仰承衡岳,功德圆满,便致荆巫。”
函盖乾坤 佛教语。原指泯合无间。后指言语诗文契理或一心专志而绝无杂念。
出处:《五灯会元·云门偃禅师法嗣·德山缘密禅师》:“我有三句语示汝诸人:一句函盖乾坤,一句截断众流,一句随波逐浪。”
诃佛骂祖 佛教语,斥骂佛祖,比喻不受前人束缚。
出处:元·许谦《与赵伯器书》:“不然,则梯接凌虚,而遽为此诃佛骂祖耳。”
灰身灭智 佛教语。指断除一切身心烦恼,为小乘阿罗汉果的境界。
出处:隋·智顗《四教仪》:“若灰身灭智,名无余涅槃。”
灰身泯智 佛教语。指断除一切身心烦恼,为小乘阿罗汉果的境界。同“灰身灭智”。
极乐世界 佛教指阿弥陀佛居住的地方。后泛指幸福安乐的地方。
出处:《阿弥陀经》:“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
见性成佛 性:本性。佛教禅宗认为只要“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就可以成佛。
出处:宋·释惟白《续传灯录》卷五:“久参泐潭,潭因问:‘禅师西来单传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子作么生会?’师曰:‘某甲不会。’”
剑树刀山 佛教所说的地狱之刑。形容极残酷的刑罚。
出处:《太平广记》卷三八二《裴则子》引《冥报拾遗》:“至第三重门,入见镬汤及刀山剑树。”
降龙伏虎 原是佛教故事,指用法力制服龙虎。后比喻有极大的能力,能够战胜很强的对手或克服很大的困难。
出处:南朝梁·慧皎《梁高僧传》卷十:“能以秘咒咒下神龙。”唐·道宣《续高僧传·习禅一·僧稠》:“闻两虎交斗,咆响振岩,乃以锡杖中解,各散而去。”
截铁斩钉 比喻坚定不移,或果断干脆。佛教禅宗比喻截断妄想。同“斩钉截铁”。
冷暖自知 水的冷暖,只有饮者自己知道。佛教禅宗用以比喻自己证悟的境界。也比喻学习心得深浅,只有自己知道。
出处:唐·善无畏《大日经疏》卷十二:“如饮水者,冷热自知。”
六尘不染 佛教语,六尘:指色、声、香、味、触、法。指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洁净。
出处:唐·武三思《孝明皇后碑》:“六尘不染,孤标水上之花。”
六道轮回 佛教语,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和地狱道。指众生轮回的六大去处,即在这六道中轮回生死。
出处:唐·张说《唐陈州龙兴寺碑》:“圣人有以见六趣轮回,是无明网,故决之以定力。”
六趣轮回 佛教语。指众生轮回的六大去处,即在这六道中轮回生死。同“六道轮回”。
芒芒苦海 佛教语,辽阔深远的样子。比喻苦难无穷无尽。
出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66卷:“嗟见南山尘,积年为丘山。芒芒苦海中,生死成波澜。”
梦幻泡影 佛教用语。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象梦境、幻术、水泡和影子一样空虚。后比喻空虚而容易破灭的幻想。
出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应化非真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明心见性 ①佛教语。指屏弃世俗一切杂念,彻悟因杂念而迷失了的本性(即佛性)。②指率真地表现心性。
暮鼓晨钟 佛教规矩,寺里晚上打鼓,早晨敲钟。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
出处:唐·李咸中《山中》诗:“朝钟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长挂情。”
普度群生 佛教语。指广济一切生死苦海中的众生。
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吕洞宾飞剑斩黄龙》:“讲经说法,广开方便之门;普度群生,接引菩提之路。”
普渡众生 众生:指一切有生命的动物及人。佛教语。普遍引渡所有的人,使他们脱离苦海,登上彼岸。
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丈六金身,能变能化,无大无不大,无通无不通,普渡众生,号作无人师。”
清规戒律 原指佛教徒所遵守的规则和戒条。现比喻束缚人的繁琐不合理的规章制度。
出处:《释门正统》:“百丈山怀海禅师始立天下禅林规式,谓之清规。”
刃树剑山 刃:利刃,刀。原是指佛教中的地狱酷刑。后比喻极其艰难危险的地方。
认鸡作凤 佛教语。指认凡庸为珍贵。
出处:《万善同归集》卷一:“如楚国愚人认鸡作凤,犹春池小果执石为珠。但任浅近之情,不探深密之旨。”
认影为头 佛教语。指认虚作实。
出处:《景德传灯录·月轮禅师》:“所以道,从门入者不是家珍,认影为头岂非大错?”
如是我闻 如是:指佛经经文内容如此;我闻:阿难自称我闻之于佛。佛教传说,后为佛经开卷语。
出处:《佛地经论》一:“如是我闻者,谓总显己闻,传佛教者言如是事,我昔曾闻如是。”
三十三天 佛教称欲界第六天为三十三天,即忉利天。后形容最高的地方。
出处:《胜鬘宝窟》卷下:“此言三十三天者,中国言悉怛梨余恶卫陵,此中唯取怛梨二字为忉利天也。怛梨,忉利,彼国音不同耳。”
三兽渡河 佛教以兔、马、象三兽渡河入水之深浅,喻小、中、大三乘证道之高下。后泛指修行。
出处:《优婆塞戒经·三种菩提品》:“善男子,如恒河三兽俱渡:兔、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恒河水者,即是十二因缘河也。声闻渡时,犹如彼兔;缘觉渡时,犹如彼马;如来渡时,犹如香象,是故如来得名为佛。”
善男信女 佛教用语。原指皈依佛法的男女。后泛指信仰佛教的男男女女。
出处:《金刚经·善现启请分》:“善男子,善女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舍身求法 舍身:舍弃身体;求法:寻求佛法。原指佛教徒不惜牺牲自己,远道求经。后比喻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自己。
出处:鲁迅《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生老病死 佛教指人的四苦,即出生、衰老、生病、死亡。今泛指生活中生育、养老、医疗、殡葬。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鸡猪鱼蒜,逢著便;生老病死,时至则行。”《仁王经·无常偈》:“生老病死,事与愿违。”
四大皆空 四大:古印度称地、水、火风为“四大”。佛教用语。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是一种消极思想。
出处:《四十二章经》二十:“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
探竿影草 探竿、影草、都是渔民使鱼聚集后下网捕捞之法。佛教禅宗借以喻启发性的随宜施教。
醍醐灌顶 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用纯酥油浇到头上。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
出处:唐·顾况《行路难》诗:“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
天女散花 原为佛教故事:天女散花以试菩萨和声闻弟子的道行,花至菩萨身上即落去,至弟子身上便不落。后多形容抛洒东西或大雪纷飞的样子。
出处:《维摩经·观众生品》:“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大人闻所说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堕。一切弟子神力去华,不能令去。”
万劫不复 佛教称世界从生成到毁灭的一个过程为一劫,万劫就是万世的意思。指永远不能恢复。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九:“莫将等闲空过时光,一失人身,万劫不复,不是小事。”
无相无作 ①佛教语。指弃绝众相,不事造作。②泛指不务空言。
五体投地 两手、两膝和头一起着地。是佛教一种最恭敬的行礼仪式。比喻佩服到了极点。
出处: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三国》:“致敬之式,其仪九等:一、发言慰问,二、俯首示敬,三、举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长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轮俱屈,九、五体投地。”
西方净土 佛教语。西方之极乐世界,即佛国。
出处:唐·李白有《金银泥画西方净土变相赞》诗。
纤尘不染 原指佛教徒修行时,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洁净。现泛指丝毫不受坏习惯,坏风气的影响。也用来形容非常清洁、干净。
出处:唐·释道世《法苑珠林》:“若菩萨在乾土山中经行,土不著足,随岚风来,吹破土山,令散为尘,乃至一尘不著佛身。”宋·张耒《腊月小雪后圃梅开》:“一尘不染香到骨,姑射仙人风露身。”
现身说法 佛教用语。指佛力广大,能现出种种人相,向人说法。现指以亲身经历和体验为例来说明某种道理。
出处:《愣严经》卷六:“我与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一:“亦于十方界中现身说法。”
香花供养 供养:奉养。原为佛家语。指用香和花供养,是佛教的一种礼敬仪式。后比喻虔诚的敬礼。
出处:《金刚经》:“以诸花香,以散其处。”
香火因缘 香火:供佛敬神时燃点的香和灯火。香和灯火都是供佛的,因此佛教称彼此意志相投为“香火因缘”。指彼此契合。
出处:《北史·陆法和传》:“法和是求佛之人,尚不希释梵天王坐处,岂规王位?但于空王佛所,与主上有香火因缘,且主上应有报至,故救援耳。”
香火姻缘 香和灯火都用于供佛,因此佛教用来比喻彼此意志相投。
出处:《北史·陆法和传》:“法和是求佛之人,尚不希释梵天王坐处,岂规王位?但于空王佛所,与主上有香火因缘,且主上应有报至,故救援耳。”
香象渡河 佛教用语。比喻悟道精深。也形容评论文字精辟透彻。
出处:《优婆塞戒经》卷一:“如恒河水,三兽俱渡,兔、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
香象绝流 佛教用语。比喻悟道精深。也形容评论文字精辟透彻。同“香象渡河”。
向上一路 佛教禅宗指不可思议的彻悟境界。
邪魔外道 佛教用语。指妨害正道的邪说和行为。比喻不符合正统思想的主张或教义。也比喻妖精鬼怪或品行不端的人。
出处:《药师经》:“又信世间邪魔外道、妖孽之师,妄说祸福。”
胁不沾席 形容佛教徒勤苦修行。
出处:语出波栗湿缚尊者(胁尊者)勤修苦行,终不以胁至席的故事。见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健驮逻国》。
心无挂碍 挂碍:牵挂。原为佛教用语,指内心没有任何牵挂。
出处:唐·玄奘《般若波罗多心经》:“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这离颠倒梦想。”
一尘不染 原指佛教徒修行时,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洁净。现泛指丝毫不受坏习惯,坏风气的影响。也用来形容非常清洁、干净。
出处:唐·释道世《法苑珠林》:“若菩萨在乾土山中经行,土不著足,随岚风来,吹破土山,令散为尘,乃至一尘不著佛身。”宋·张耒《腊月小雪后圃梅开》:“一尘不染香到骨,姑射仙人风露身。”
一切众生 佛教指人类和一切生物。
出处:《妙法莲花经·譬喻品》:“一切众生皆是吾子。”
一丝不挂 原是佛教用来比喻人没有一丝牵挂。后指人裸体。
出处:《楞严经》:“一丝不挂,竿木随身。”
以心传心 佛教禅宗用语。指离开语文文字而以慧心相传授。
出处:《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行由品》:“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
因果报应 因果:原因和结果。佛教迷信,认为今生种什么因,来生结什么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出处:《慈恩传》:“唯谈玄论道,问因果报应。”
语不投机 佛教禅宗谓说法不契合时机或对方的根机。
出处:《五灯会元·大愚芝禅师法嗣·云峰文悦禅师》:“所以道,言无展事,语不投机,承言者丧,滞句者迷。”
怨家债主 佛教指与我有冤仇的人。
出处:唐·孔思义《造像记》:“业道受苦及怨家债主悉愿布施欢喜。”
兆载永劫 佛教语。极言时间之悠远漫长。
出处:《无量寿经》卷上:“所修佛国,开廓广大,超胜独妙,建立常然,无衰无变;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
正法眼藏 佛教语。禅宗用来指全体佛法(正法)。朗照宇宙谓眼,包含万有谓藏。相传释迦牟尼以正法眼藏付与大弟子迦叶,是为禅宗初祖,为佛教以“心传心”授法的开始。亦借
出处:《景德传灯录·摩诃迦叶》:“佛告诸大弟子,迦叶来时,可令宣扬正法眼藏。”宋·朱熹《答陈同甫书》:“盖修身事君,初非二事,不可作两般看,此是千圣相传正法眼藏。”
庄严宝相 佛教称庄严的佛像。比喻某种人的真面目(含贬义)。
出处:清·曾朴《孽海花》第四回:“既然现出了庄严宝相,自然分外绸缪。从此月下花前,时相往来。”
十八层地狱 层:重。地狱:佛教、基督教等指死后灵魂受苦的地方。迷信认为人在生时为非作恶,死后进入十八层地狱,不得翻身。比喻悲惨的报应。
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五:“我赖了你的,我堕十八层地狱。”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九卷:“分明是十八层地狱的苦鬼,直升到三十三天去了。”
一棒一条痕 本为佛教禅宗习用语。后比喻做事着着落实或说话切中要害。
出处:《朱子语类》:“大概圣人做事,如所谓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直是恁地。”
一十八层地狱 佛教指极恶众生死后赴受苦之所,包括刀山、火汤、寒冰等十八种。比喻灾难极其深重的境地。也比喻最低的等级。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一回:“判官道:‘此是阴山背后一十八层地狱。’”
不塞下流,不止不行 指对佛教、道教如不阻塞,儒家学说就不能推行。现比喻不破除旧的、坏的东西,新的、好的东西就建立不起来。
出处:唐·韩愈《原道》:“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佛教语。意指尘世如同苦海,无边无际,只有悟道,才能获得超脱。亦以比喻罪恶虽重,只要悔改,便有出路。
出处: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五十九:“知得心放,此心便在这里,更何用求?适见道人题壁云:‘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说得极好。”
青灯古佛
青灯古佛 :青荧的油灯和年代久远的佛像,借指佛门寂寞的生涯。
中文名
青灯古佛
拼 音
qīng dēng gǔ fó
解 释
青荧的油灯和年代久远的佛像
出 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
吕洞宾著书,除了道德经心传和百字碑,还有哪些,清静经集注和医道还元是他的原著吗?十分谢谢
本文2023-11-04 13:15:2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99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