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毒辟瘟丹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4浏览:6收藏

解毒辟瘟丹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制法 4 功能主治 5 解毒辟瘟丹的用法用量 6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解毒辟瘟丹 1 拼音

jiě dú pì wēn dān

2 处方

苍术10两,厚朴4两(姜汁炒),陈皮3两,炙草2两,苏叶6两,藿香4两,羌活6两,防风6两,北细辛4两,川芎4两,白芷3两,石膏5两,山楂肉4两,麦芽4两(炒),枳壳2两(炒),黄芩6两,升麻3两,黑山栀3两,神曲8两。

3 制法

上为细末,神曲打糊为丸,如弹子大,或丸如梧桐子大亦可。

4 功能主治

解散。主四时感冒风寒,头痛发热,及瘟疫山岚瘴气。

5 解毒辟瘟丹的用法用量

每服姜、葱煎汤送下。

6 摘录

《医方易简》卷四

古籍中的解毒辟瘟丹 《本草纲目拾遗》:[卷六木部]水安息

每行时用津磨少许搽茎首,能治精滑并久不生子,且能解毒,遇疮不染。若早、午、晚各搽一次,久不断,更有神

《脉症治方》:[卷之一寒门]温疫(大头病附)

(一钱五分)、大便秘。加酒蒸大黄(二钱)。又方辟瘟丹凡春夏秋间预服。以免疫气传染。或初感。服此药。

《温热经纬》:[卷四]薛生白湿热病篇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制法 4 功能主治 5 加减香苏散的用法用量 6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加减香苏散 1 拼音

jiā jiǎn xiāng sū sǎn

2 处方

香附子1两,紫苏梗2两,陈皮1两,甘草半两。

3 制法

上为锉散。

4 功能主治

伤寒。

5 加减香苏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4钱,水1盏半,煎至1盏,加生姜3片,连根葱白2茎,同煎,热服。

头痛,加川芎,白芷;头痛如斧劈,加石膏、连须葱头;偏正头风,加细辛、石膏、薄荷;太阳穴痛,加荆芥穗、石膏;伤风自汗,加桂枝;伤风无汗,加麻黄(去节),并干姜;伤风恶寒,加苍术;伤风发热不退,加柴胡,黄芩;伤风咳嗽不止,加半夏,杏仁;伤风胸膈痞塞,加制积壳;伤风鼻塞声重,咽膈不和,加苦梗,旋覆花;伤风痰涎壅盛,加白附子、天南星;伤寒鼻内出血,加茅花;伤寒气促不安,加大腹皮、桑白皮;伤风鼻塞不通,头昏,加羌活、荆芥;伤风不解,吐血不时,加生地黄;伤风不解,耳内出脓疼痛,加羌活、荆芥;伤风不解,咽喉肿痛,加苦梗;伤风中脘寒,不思饮食,加去白青皮、枳壳;伤风呕吐,恶心不止,加丁香,半夏;伤风头晕眼花,头倒支持不住,加熟附子;伤风时作寒栗,加桂枝;伤风痰壅,呕恶不止,加白附子、旋覆花、半夏;伤风后时时作虚热不退,加人参;伤风饮食不能消化,加缩砂仁、青皮;伤风1向不解,作潮热,白日至日中不退,日日如是,加地骨皮、柴胡、人参、庵(艸闾);初感风寒,头痛作热,鼻塞声重,加羌活、川芎;感风腰痛,不能伸屈,加官桂、桃仁;感风浑身痛不止,加赤芍药、紫荆皮;感风头项强急,不能转动,加羌活、官桂;腹肚疼痛,加木香;腹肚疼刺不可忍,加姜黄、吴茱萸7粒;小腹疼痛无时,不可忍,加木香,姜、枣;妇人忽然大便痛肿,不能下地,加木香、木瓜、吴茱萸;妇人被性所苦,胸膈痞疼,胁肋刺痛,小便急痛,加木香、枳壳;妇人被气疼所苦,加木香、缩砂仁;脾胃不和,中脘不快,加谷芽,神曲;伤食吐呕,泄泻腹痛,加干姜、木香;心卒痛者,加延胡索,酒1盏;饮酒太过,忽遍身发疸,或两目昏黄,加山茵陈、山栀子;中酒吐恶,加乌梅、丁香;妇人经水将行,先作寒热,加苏木、红花;妇人产后作虚热不退,烦渴,加人参、地黄;产后发热不退,加人参、黄耆;产后腰疼不止,加当归、官桂;冷嗽不已,加干姜、五味子、杏仁;脾寒,加良姜、青皮、草果;脚气,加木香、木瓜、牛膝、紫荆皮、茱萸、川楝子;感风寒发热头痛,加不换金正气散;感寒头痛,壮热恶寒,身痛不能转动,加生料五积散;饮食不下,欲吐不吐,加丁香与萝卜子;感寒头痛,发热身疼,分阴阳,加败毒、石膏;妇人产后风,脚手疼痛,生料5积散、人参败毒散,加木瓜,不换金正气散,加生地黄、川芎同煎。

6 摘录

《医方大成》卷一引徐同知方

古籍中的加减香苏散 《普济方》:[卷一百四十七伤寒门]伤寒杂治(附论)

芍药。名建中汤。治气痛等疾。加乌药、香附炒。加减香苏散(出医方大成)香附子(一两)紫苏梗(二两)陈

《卫生易简方》:[卷之一]伤寒

每服一、二钱,热酒调服。治伤寒感冒,一切杂证加减香苏散∶用香附子炒去毛,紫苏叶各二钱,陈皮一钱,甘

《丹台玉案》:[卷之六伤风门]立方

以被覆取汗为度。如或消疾或消食。以此方为主。随症加减。不得一一详赘矣。或荆防败毒散(方见伤寒门)《丹

《医学心悟》:[卷三]疟疾

,而用药得宜,应手可愈。大法,疟症初起,香苏散散之,随用加减小柴胡汤和之。二三发后,止疟丹截之。久疟

《笔花医镜》:[卷一]疫痢疟肿论治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金匮要略方论》方之半夏厚朴汤 41 半夏厚朴汤的别名 42 处方 43 半夏厚朴汤的用法用量 44 功能主治 45 方解 46 运用 47 现代适应证 471 癔症 472 胃肠神经官能症 473 慢性支气管炎 474 慢性咽炎 475 食道痉挛 476 其他 48 半夏厚朴汤的药理作用 481 对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 482 对消化系统功能的影响 483 对呼吸系统功能的影响 484 对心脏、血管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485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486 对肿瘤的影响 487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抗炎作用 49 各家论述 410 歌诀 411 出处 5 《兰室秘藏》卷上方之半夏厚朴汤 51 处方 52 功能主治 53 半夏厚朴汤的用法用量 54 运用 55 摘录 6 《直指附遗》卷七方之半夏厚朴汤 61 处方 62 功能主治 63 半夏厚朴汤的用法用量 64 摘录 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半夏厚朴汤 1 拼音

bàn xià hòu pǔ tāng

2 英文参考

Banxia Houpo Tang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Pinelliae and Magnoliae Officinalis Decoction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banxia houpu decoctio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半夏厚朴汤同名方剂约有三首,其中《金匮要略方论》方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半夏12g、厚朴9g、茯苓12g、生姜15g、苏叶6g,具有行气散结,降逆化痰之功效,主治由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肺胃宣降失常,导致湿郁为痰,痰气互结咽喉而导致的梅核气证。现代常用于咽异感症、癔病、焦虑性神经症、抑郁症、顽固性失眠、慢性咽喉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食管痉挛、化疗或放疗所致恶心呕吐,以及反流性食管炎、结肠肝(脾)曲综合征、精神分裂症、美尼尔病、脑震荡后遗症、甲状腺腺瘤、颈前血管瘤、环状骨膜炎、闭经、婴幼儿秋季腹泻、新生儿幽门痉挛等属气滞痰阻者。

4 《金匮要略方论》方之半夏厚朴汤

实验研究本方可抑制喉反射,并有镇静和抗过敏作用[1]。该方剂对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的积极影响必定对癔症、胃神经官能症、食道痉挛等神经、内分泌调节障碍性疾病有积极的治疗意义,其抗菌、抗炎以及免疫增强作用,必定对慢性咽炎、慢性支气管炎起到治疗作用[2]。同时还发现该方剂对肿瘤及心脏、血管、血液流变学也有十分积极的影响,临床可以大胆试用于上述疾病而见气滞痰阻者[2]。

41 半夏厚朴汤的别名

厚朴汤(《圣济总录》卷一二四)、大七气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四七汤、厚朴半夏汤(《易简方》)、七气汤(《仁斋直指方论》卷五)、四七饮(《杏苑》卷四)。

42 处方

半夏一升,厚朴三两,茯苓四两,生姜五两,紫苏叶二两[1]。

半夏12g、厚朴9g、茯苓12g、生姜15g、苏叶6g[3]

半夏一升,厚朴三两,茯苓四两,生姜五两,干苏叶二两[4]。

43 半夏厚朴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分四服,日三、夜一服[1]。

每日1剂,水煎分4次服,白天服3次,夜间服1次[5]。

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4]

44 功能主治

《金匮要略方论》方之半夏厚朴汤功能行气开郁,降逆化痰[1]。主治痰气郁结核气,咽中如有炙脔,咯吐不出,吞咽不下,及胸胁满闷,或湿痰咳嗽,或呕吐等症;近代也用于食管痉挛,癔病,胃神经官能症而见上症者[1]。

《金匮要略方论》方之半夏厚朴汤具有行气开郁,降逆化痰之功效[3]。主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喜、怒、悲、思,忧、恐、惊之气结成痰涎,状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间,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气所为也;或中脘痞满,气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气喘急,或因痰饮中结,呕逆恶心[3]。舌苔白润或白滑,脉弦缓或弦滑[3]。

45 方解

方中半夏化痰开结,和胃降逆,厚朴行气开郁,下气除满,同为君药;苏叶助半夏、厚朴以宽胸畅中,宣通郁气,茯苓助半夏化痰,生姜助半夏和中化痰,且解半夏之毒性,同为臣药[1]。诸药合用,辛以散结,苦以降逆,辛开苦降,化痰降逆,则痰气郁结之证可解[1]。

梅核气证多由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肺胃宣降失常,导致湿郁为痰,痰气互结咽喉而成[3]。治当行气与化痰兼顾[3]。方中半夏、厚朴均为苦辛温燥之品[3]。前者属祛痰药,功擅化痰散结,降逆和胃;后者属理气药,长于行气开郁,下气除满[3]。两者相配,痰气并治,共为君药[3]。臣以茯苓渗湿健脾化痰;苏叶除可宣肺外,尚能引药上行以达病所,是臣药又兼使药之职[3]。佐以生姜之辛温散结,和胃止呕。诸药合而成方,散结行气,降逆化痰,故为治疗痰气互结之梅核气的常用良方[3]。另惊悸、癫痫、痰嗽、妇女妊娠恶心呕吐等,属于气郁痰滞者,也有一定疗效[3]。

本方主治梅核气系由痰气互结咽喉,肺胃宣降失常所致[5]。每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肺胃失于宣降,聚津为痰,痰气交阻,互结咽喉,故咽如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膈满闷等[5]。气不行则郁难开,痰不化则结难散,而且痰凝可加重气滞,气滞又可促进痰结[5]。治宜两者兼顾,法当行气解郁,化痰散结[5]。方中半夏苦辛温燥,化痰散结,降逆和胃为君[5]。厚朴苦辛而温,行气开郁,下气除满,助半夏以散结降逆为臣[5]。两药为伍,一行气滞,一化痰结[5]。茯苓甘淡渗湿健脾,助半夏以化痰;生姜辛散温行,助半夏和胃而止呕,共为佐药[5]。苏叶芳香疏散,宣肺疏肝,助厚朴行气宽胸,宣通郁结之气,为使药[5]。综观全方,是辛苦合用,辛可行气散结,苦能燥湿降逆,共奏行气散结,降逆化痰之功[5]。

46 运用

1.本方是治疗梅核气的代表方剂[3]。凡临床上出现以咽中如有物阻、但饮食吞咽无碍、苔白腻、脉弦滑等为主要表现者,即可使用本方加减治疗[3]。

2.加减法:若气郁较甚者,酌加香附、郁金等以增强行气解郁之功;胁肋疼痛者,酌加川楝子、延胡索以疏肝止痛;咽痛者,酌加玄参、桔梗以利咽;痰气郁结化热,心烦失眠者,酌加栀子、黄芩、连翘以清热除烦[3]。

3使用注意:本方药物多为苦辛温燥之品,易于伤阴助热,故阴虚津亏或火旺者不宜使用[3]。

4梅核气:张某,女,52岁、半年来咽部似有所塞,犹如梅核,如絮如膜。咽不下,咯不出,腹部作胀,有气攻冲,大便秘结,得矢气则舒,苔薄腻,脉沉弦。气机失畅,痰凝气滞,化痰导滞为主,半夏厚朴汤加枳实9g、姜竹茹9g、莱菔子9g、全瓜蒌12g、生甘草15g,2剂后咽部阻塞感消失,精神好转。

5胃脘痛:谢某,男,21岁,脘痛牵引两胁,胸闷嗳气频频,纳谷乏味,口渗清涎,脉象弦滑,舌苔薄腻。病起肝郁气滞,痰湿内阻,胃失和降,拟半夏厚朴汤损益,姜半夏1钱半、制厚朴6分、云茯苓4钱、苏叶1钱半、大麦芽4钱、炒枳壳1钱半、新会皮1钱半、粉甘草8分。服上方2剂后,脘痛大减,惟负重力屏气后又致胸闷且痛,原方加竹茹3钱,红枣4枚,2剂后愈。

6眩晕:徐某,男,46岁,头晕,目眩,耳鸣,作泛呕吐2天,视物旋转,头不能转侧,动则眩晕更甚,不思食,食入作泛呕吐。西医诊断为美尼尔氏综合症。中医会诊,除上述症状外,观形体稍胖,闭目怕睁,时有干恶,苔白腻,舌质稍胖淡,脉弦滑。拟下气消痰,降逆和胃,佐平肝熄风。取半夏厚朴汤加减:制半夏10g、川厚朴10g、云茯苓10g,老苏梗10g、珍珠母(先煎)30g、双钩藤(后入)15g、代赭石(先煎)15g、广皮5g、炒苍术10g、建泽泻10g,5剂。服3剂后,自觉眩晕好转,能进些饮食,5剂毕,行动自如。

47 现代适应证

[6]

适应证:癔症、胃神经官能症、慢性咽炎、慢性支气管炎、食道痉挛等属气滞痰阻者,均可用之。

471 癔症

癔症病因机理至今不清楚,应属神经官能症的一种,其发作常与外界精神 有关。多见于青年女性,每次发作多有外界因素 诱发,病人多在人多场合下发作,每次诱因及发作形式大概相同,发作形式多样,暗示可使其终止或发作。常见的有:①癔症性抽搐,肢体抽搐无规律,持续时间较长,发作时瞳孔、呼吸无改变,暗示方法可使之加重或终止,脑电图等检查多无异常改变。②歇斯底里,该类型患者多有相当特别的癔症性性格,有高度的情感性,暗示性很强,自我为中心,好幻想。表现为:a.精神障碍,以蒙眬状态多见;另外还有情感暴发,可因微细原因大发雷霆,大吵大闹,捶胸顿足,撕毁衣物,随后经安慰又可破涕为笑;也可表现为麻痹和木僵状态。b.运动障碍,亢进时如癫痫大发作,减低时表现为瘫痪或表现为失音。c.感觉障碍如失明、失听等。d.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呕吐、嗳气、呃逆、呼吸困难等。

472 胃肠神经官能症

胃肠神经官能症并不是胃肠的器质性疾病,而是由于患者神经精神紧张、焦虑、恐惧、疑病或癔症等所致,其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而每次发病均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

473 慢性支气管炎

支气管炎患者连续咳嗽、咳痰3个月以上,或每年咳嗽2个月以上,连续超过两年并除外心肺和其他疾病者为慢性支气管炎。其病因主要是机体和呼吸道局部抵抗力降低,外因常常是细菌等微生物感染、有害气体、尘埃吸入、过冷过热、空气干燥等,常见感染微生物是腺病毒、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常见细菌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衣原体、支原体等,也有在病毒感染基础上继发细菌感染者。同时吸入职业性粉尘及化学物质如花粉、粉尘或空气污染大气中的有毒气体,或蛋白酶-抗胰蛋白酶失衡等细菌蛋白质的过敏以及体内的因素等也是常见的病因。病原微生物在呼吸道生长繁殖及其代谢产物、毒素等作用对支气管黏膜破坏,从而引起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上皮细胞破坏、渗出和单核细胞浸润等,慢性期主要是支气管壁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主要以慢性咳嗽、咳痰,两肺支气管内可闻及干湿哕音为主要表现。

474 慢性咽炎

咽炎分急性与慢性两种,急性喉炎多见于感冒之后,多由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感染致喉黏膜急性卡他性炎症;同时用声过度或吸入有害气体、粉尘、烟酒过度等也可引起,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声嘶、咳嗽、咳痰及喉痛。慢性喉炎是指喉部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分单纯性、肥厚性和萎缩性喉炎3种病理类型。常见原因是用声过度;长期吸入有害气体或粉尘;急性喉炎长期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下呼吸道慢性炎症长期咳嗽 所致。临床主要表现为长期的反复的或时轻时重的声嘶。喉部不适、干燥感,说话多了喉痛,有的患者喉部有黏痰。

475 食道痉挛

食道痉挛是由精神因素或其他物理化学因素导致神经功能调节障碍使食道平滑肌兴奋性增高所致,临床表现咽下的食物通过障碍感等。

476 其他

常用于焦虑性神经症、抑郁症、顽固性失眠、化疗或放疗所致恶心呕吐,以及反流性食管炎、结肠肝(脾)曲综合征、精神分裂症、美尼尔病、脑震荡后遗症、甲状腺腺瘤、颈前血管瘤、环状骨膜炎、闭经、婴幼儿秋季腹泻、新生儿幽门痉挛等属气滞痰阻者[3]。

48 半夏厚朴汤的药理作用

[7]

481 对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

君药半夏煎剂具有中枢性镇咳、镇吐、镇静作用,并能增强戊巴比妥钠的催眠作用;半夏煎剂对肾上腺皮质功能有轻度 作用,可使血中皮质酮水平升高;半夏中的葡萄糖醛酸衍生物对士的宁和乙酰胆堿有解毒作用,同时半夏凝集素可弱化运动神经末梢的乙酰胆堿量子的释放。厚朴中所含厚朴酚和和厚朴酚具有明显而持久的中枢抑制作用,较大量可使动物的任何反射消失;近年研究证实厚朴酚的中枢抑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多突触反射而引起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它是抑制脊髓兴奋性传导物质的前体谷氨酸的作用而产生脊髓抑制的;厚朴提取物能明显抑制中枢多巴胺系统的作用,明显抑制脑干网状激活系统及丘脑下部激活系统,还有显著的镇痛作用。茯苓所含羧甲基茯苓多糖可使肝匀浆中细胞色素P450含量减少,增强柳贲妥钠的中枢抑制作用,临床单用茯苓60g水煎服,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治疗有效。生姜具有中枢性镇吐、镇痛作用,生姜油、姜辣醇、姜辣烯酮具有解热、抗惊厥作用,同时对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均有兴奋作用。苏叶所含莳萝芹菜脑可延长巴比妥盐的睡眠时间,其活性几乎与盐酸氯丙嗪相当;苏叶醛则具有显著的镇痛作用;苏叶水提物对猫切断离心性回路侧的上喉头神经电 有抑制作用,同时对神经细胞膜动作电位有抑制作用。

由此可见该方剂对中枢神经有强大的镇静、镇痛、镇咳、镇吐作用,对周围神经及肌肉运动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故对胃神经官能症、癔症、食管痉挛以及中医所谓的“梅核气”应有一定治疗作用。

482 对消化系统功能的影响

半夏可抑制胃液分泌和胃蛋白酶活性,降低胃液的游离酸度和总酸度,保护急性胃损伤并促进胃黏膜的修复;同时半夏有阿托品样作用,抑制各种腺体的分泌,抑制乙酰胆堿、组胺等所致肠道收缩;半夏水煎剂既有催吐作用,又有泻下作用,能增加肠输送能力,因此对肠道功能有双相调节作用。厚朴中所含厚朴酚不仅有持久的中枢抑制作用和活化防御因子、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而具有明显的抗应激性胃溃疡、预防出血、防止损伤作用,而且还对组胺所致十二指肠痉挛有一定抑制作用;厚朴煎剂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对肠管产生兴奋作用,但加大剂量则产生抑制作用;厚朴酚是抗肝炎病毒的有效成分,可明显防止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的形成,可提高免疫性肝纤维化血浆中SOD活性,降低LPO含量,减轻肝细胞坏死,对病毒性肝炎有一定保护作用。茯苓所含新型羧甲基茯苓多糖对肝脏有保护作用,抑制肝损伤,降低ALT,可明显加速肝组织再生,使肝重量明显增加;茯苓醇能降低肝内胶原含量,促进胶原蛋白降解,促进肝内纤维组织重吸收,防止和治疗肝硬化;茯苓浸剂可松弛肠道平滑肌,降低胃液酸度,防治胃溃疡。生姜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加食欲,生姜煎剂可促进胃黏膜合成和释放内源性PG,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同时有保肝利胆作用。苏叶煎剂可促进消化液分泌,促进肠蠕动,对小肠绒毛的损伤有改善作用。

由此可见该方剂对胃黏膜有保护和抗溃疡作用,对胃肠平滑肌呈抑制和兴奋双重作用。

483 对呼吸系统功能的影响

君药半夏不仅对咳嗽中枢有镇静作用,同时可解除支气管痉挛,并使支气管分泌物减少而有镇咳祛痰作用。厚朴煎剂低浓度时对支气管呈兴奋作用,高浓度时则转为抑制。生姜能兴奋呼吸中枢。苏叶所含β丁香烯对气管有松弛作用,并有明显的镇咳作用,其所含沉香醇则有平喘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半夏制剂在硅沉着肺治疗时全肺胶原蛋白量降低,病理改变减轻,预防给药的疗效与克矽平相似,这可能是该方剂用于慢性咽炎、慢性支气管炎的主要机理之一。

484 对心脏、血管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半夏煎剂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同时有抗心律失常作用,临床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常与天南星配伍。厚朴所含木兰箭毒及厚朴堿均有降压作用;厚朴酚和和厚朴酚均能抑制血栓素的B2(TXB2)的生成,以及抑制细胞内钙转运,从而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茯苓具有强大的利尿作用,从而可减轻心脏前负荷,同时茯苓的各种提取物均能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心率增快。生姜可兴奋心血管中枢和心脏,增加心肌收缩力,对血压可产生一过性降压、明显升高、持续性降压三相性作用。苏叶水煎剂可以通过收缩毛细血管扩约肌而有止血作用,同时能抑制胶原和ADP引起的血小板聚集,抑制血小板活化,减少凝血因子的释放;使血浆中TXB2下降、血小板合成和释放TXA2减少,从而拮抗血小板聚集;苏叶还能降低全血黏度和血细胞压积,从而具有抗凝作用。

485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厚朴煎剂有广谱抗菌作用,其对革兰氏阳性菌、耐酸性菌、肺炎球菌、白喉杆菌、溶血性链球菌、枯草杆菌、金**葡萄球菌、痢疾杆菌及常见的致病性皮肤真菌均有抑制作用,同时对炭疽杆菌、变异链球菌等致龋菌也有强大的抗菌作用,对病毒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虽然半夏在文献中无抗病原微生物的记载,但用半夏粉涂宫颈糜烂处总有效率达97%,鲜半夏外涂寻常疣治愈率达9674%,说明半夏也含有抗菌和抗病毒成分;最近实验证明半夏有抗真菌作用。茯苓煎剂对大肠杆菌、金**葡萄球菌、变形杆菌有抑制作用,对钩端螺旋体有抑杀作用。生姜对伤寒杆菌、霍乱弧菌、金**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铜绿假单胞杆菌、沙门菌、肺炎链球菌等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大部分皮肤真菌如堇色毛癣菌等也有抑杀作用,对乙肝病毒及 滴虫有不同程度的抑杀作用。苏叶水煎剂对金**葡萄球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对大部分真菌如白色念珠菌、新形隐球菌也有抑制作用。

486 对肿瘤的影响

半夏通过活化多形核白细胞,导致肿瘤细胞破坏,其对实验性肿瘤(S180、HcA、U14)和HeLa细胞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肝癌、慢性白血病细胞(K652)、宫颈癌等均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臣药厚朴也有一定抗肿瘤作用,尤其能抑制皮肤癌生长。厚朴中所含木兰醇有明显的抗肿瘤活性。茯苓所含茯苓多糖和茯苓素均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茯苓是通过直接细胞毒作用抗肿瘤的,茯苓多糖及茯苓素可直接抑制肿瘤细胞DNA合成;茯苓素能与肿瘤细胞膜上核苷转运蛋白结合,抑制核苷转运,高浓度时则使细胞破坏,另一方面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激活监督系统,提高臣噬细胞产生TNF的能力,从而共同抑制肿瘤的生长,其对腹水癌、宫颈癌、白血病均有一定的拮抗作用。厚朴中所含木兰醇有明显的抗肿瘤活性。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487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抗炎作用

半夏对肾上腺皮质功能有轻度的 作用,可使血中皮质酮水平上升,皮质酮有强大的抗炎作用,又可调节全身神经、内分泌平衡,半夏多糖有较强的网状内皮系统激活活性。厚朴可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并有抗过敏作用;能提高免疫性肝纤维化血浆SOD活性,降低LPO含量及生物效应;厚朴还能降低炎症区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白细胞游走,抑制纤维组织增生,从而具有抗炎作用。茯苓所含新型羧甲基茯苓多糖不仅有抗炎作用,而且可改善炎症时的全身症状,更重要的是茯苓多糖具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茯苓多糖和羟乙基茯苓多糖可使淋巴细胞毒性增加20~28倍,作用随剂量增加而增加;同时还能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使免疫球蛋白的IgG含量显著上升;羧甲基茯苓多糖对脾脏T细胞生长因子有增强作用,使巨噬细胞吞噬率及吞噬指数明显升高,使胸腺、脾脏、淋巴结重量明显增加;茯苓素对巨噬细胞功能有促进作用,但对淋巴细胞转化和抗体产生有抑制作用。生姜也能促进免疫功能并有抗炎作用,还有抗5HT作用,对炎症的早期、晚期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鲜生姜提取物同时可清除超氧阴离子、羟自由基,抑制肝脂质过氧化,抑制H2O2所致溶血、肿瘤坏死因子(TNF)过量生成是其抑制慢性炎症的有效措施。苏叶能明显抑制肿瘤坏死因子的生成,因而具有抗炎作用。

49 各家论述

1《医宗金鉴》:此病得于七情郁气,凝涎而生,故用半夏、厚朴、生姜辛以散结,苦以降逆,茯苓佐半夏,以利饮行涎,紫苏芳香,以宣通郁气,俾气舒涎去,病自愈矣。

2《金匮方歌括》:方中半夏降逆气,厚朴解结气,茯苓消痰;尤妙以生姜通神明,助正祛邪;以紫苏之辛香,散其郁气。郁散气行,而凝结焉有不化哉。

410 歌诀

半夏厚朴痰气疏,茯苓生姜共紫苏;加枣同煎名四七,痰凝气滞皆能除[3]。

411 出处

《金匮要略》卷下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方

5 《兰室秘藏》卷上方之半夏厚朴汤 51 处方

红花5厘,苏木5厘,吴茱萸1分,干生姜1分,黄连1分,木香2分,青皮2分,肉桂3分,苍术3分,白茯苓3分,泽泻3分,柴胡3分,陈皮3分,生黄芩3分,草豆蔻仁3分,生甘草3分,京三棱4分,当归梢4分,猪苓4分,升麻4分,神曲6分,厚朴8分,半夏1钱,桃仁7个,昆布少许。

52 功能主治

《兰室秘藏》卷上方之半夏厚朴汤具有消胀化积之功效。主中满腹胀,内有积聚,坚硬如石,其形如盘,令人不能坐卧,大小便涩滞,上喘气促,面色萎黄,通身虚肿。

53 半夏厚朴汤的用法用量

服广茂溃坚汤二服之后,中满减半,止有积不消,再服此药。

54 运用

渴,加葛根3分。

55 摘录

《兰室秘藏》卷上

6 《直指附遗》卷七方之半夏厚朴汤 61 处方

半夏(汤泡7次)1钱,厚朴(姜汁制)1钱,山栀(去皮,炒黑)1钱,川黄连(姜汁炒)1钱,广陈皮(去白)8分,茯苓(去粗皮)8分,甘草(生用)3分,黑枳实(麸炒)1钱,苍术(泔浸,炒)8分,泽泻5分,香附子5分,青皮5分,当归6分,白豆蔻6分。

62 功能主治

《直指附遗》卷七方之半夏厚朴汤主治翻胃吐痰,胸满肋痛,嘈杂吐涎。

63 半夏厚朴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用水1钟半,加生姜3片;煎8分,不拘时候服。

64 摘录

大六壬的古籍相对比较单纯,但是现代人来看有点佶屈聱牙,若无基础(或者有点五行生克基础)的人看起来如同天书,如《六壬大全》所有的经典全在此书中,但没有老师帮你理清思路先后的话,往往面对复杂的课式如同一锅热粥无处下口。

大六壬的古籍的最大贡献就是整理归纳了一个学壬的主干思路,让现代学壬之人少走了很多弯路。顺着他的六壬心法看书,不至于低头乱奔,毫无方向。一是理气,二是类象,把大六壬的古籍读一遍,自然对大六壬就会登堂入室了,再读六壬大全就会顺畅很多了。

注意:回答中所述的大六壬书籍均出自图中右下角

大六壬书籍目录:

├─大六壬

│      《壬归》

│      《大六壬秘本》 金正音

│      《大六壬立成大全钤》

│      八六居士 《大六壬揭秘》(部分节录)x

│      八六居士 《大六壬揭秘》(部分节录)

│      北海闲人 《大六壬断法述要》

│      北海闲人 《大六壬理法易简》

│      唐 徐道符 《大六壬心镜》

│      唐 李淳风 《六壬课》

│      唐 袁天罡 《九天玄女六壬课经》(又名大六壬灵觉经)

│      唐 袁天罡 《九天玄女六壬课经》

│      唐 袁天罡 《射覆无移口鉴》

│      大六壬揭秘与现代应用研究 -- 徐伟刚

│      安倍晴明  《占事略诀》

│      宋 凌福之  《毕法赋》

│      宋 凌福之  《毕法赋》

│      宋 凌福之 《口鉴奥旨》

│      徐伟刚点校本  《六壬大全》

│      明 陈公献、程爱函  《六壬经典汇要》

│      明 陈公献  《大六壬指南》

│      杨景磐  《六壬捷录新解》

│      杨景磐  《大六壬指南例题解》

│      清 刘赤江、慕农甫 《六壬粹言》

│      清 叶悔亭 《六壬眎斯》

│      清 张官德 《六壬辨疑》

│      清 袁树珊 《大六壬探原》

│      王雷之  《大六壬实占百例精解》

│      精抄历代六壬占验汇选 (上卷)

│      精抄历代六壬占验汇选 (下卷)

│      陈剑  《大六壬课经》

│      

├─大六壬资料

│      (清)京江铁瓮子《六壬经纬》

│      《六壬存验》

│      《六壬粹言》

│      《维扬旧本六壬银河櫂》

│      六壬大全

│      六壬断案

│      六壬洞微赋

│      六壬辑要启蒙

│      壬归

│      大六壬一针见血

│      大六壬心镜整理版美化版

│      大六壬探源

│      大六壬毕法案录(精美排版)

│      大六壬玉成歌

│      大六壬玉藻金英

│      大六壬秘本

│      大六壬管辂神书

│      大六壬类集

│      大六壬精义讲解——伍剑虹

│      大六壬苗公射覆鬼撮脚 六壬神定经

│      大六壬说约

│      大六壬辨疑

│      大六壬金铰剪

│      孟子翔-六壬神课经典课例解析

│      张纯照 大六壬寻源  153页

│      御定大六壬直指

│      整理二十八宿

│      注解大六壬指南

│      程树勋撰《壬学琐记》

│      管辂神书三种

│      精抄历代六壬占验汇选卷一卷二

│      精抄历代六壬占验汇选卷三

│      精抄历代六壬占验汇选卷五

│      精抄历代六壬占验汇选卷六

│      精抄历代六壬占验汇选卷四

│      精校大六壬指南(珍藏全本)

│      

├─大六壬集应钤

│      00_大六壬集应钤_正文前

│      01_大六壬集应钤_卷之一_甲子

│      02_大六壬集应钤_卷之二_乙丑

│      03_大六壬集应钤_卷之三_丙寅

│      04_大六壬集应钤_卷之四_丁卯

│      05_大六壬集应钤_卷之五_戊辰

│      06_大六壬集应钤_卷之六_己巳

│      07_大六壬集应钤_卷之七_庚午

│      08_大六壬集应钤_卷之八_辛未

│      09_大六壬集应钤_卷之九_壬申

│      10_大六壬集应钤_卷之十_癸酉

│      11_大六壬集应钤_卷十一_甲戌

│      12_大六壬集应钤_卷十二_乙亥

│      13_大六壬集应钤_卷十三_丙子

│      14_大六壬集应钤_卷十四_丁丑

│      15_大六壬集应钤_卷十五_戊寅

│      16_大六壬集应钤_卷十六_己卯

│      17_大六壬集应钤_卷十七_庚辰

│      18_大六壬集应钤_卷十八_辛巳

│      19_大六壬集应钤_卷十九_壬午

│      20_大六壬集应钤_卷二十_癸未

│      21_大六壬集应钤_卷二一_甲申

│      22_大六壬集应钤_卷二二_乙酉

│      23_大六壬集应钤_卷二三_丙戌

│      24_大六壬集应钤_卷二四_丁亥

│      25_大六壬集应钤_卷二五_戊子

│      26_大六壬集应钤_卷二六_己丑

│      27_大六壬集应钤_卷二七_庚寅

│      28_大六壬集应钤_卷二八_辛卯

│      29_大六壬集应钤_卷二九_壬辰

│      30_大六壬集应钤_卷三十_癸巳

│      31_大六壬集应钤_卷三一_甲午

│      32_大六壬集应钤_卷三二_乙未

│      33_大六壬集应钤_卷三三_丙申

│      34_大六壬集应钤_卷三四_丁酉

│      35_大六壬集应钤_卷三五_戊戌

│      36_大六壬集应钤_卷三六_己亥

│      37_大六壬集应钤_卷三七_庚子

│      38_大六壬集应钤_卷三八_辛丑

│      39_大六壬集应钤_卷三九_壬寅

│      40_大六壬集应钤_卷四十_癸卯

│      41_大六壬集应钤_卷四一_甲辰

│      42_大六壬集应钤_卷四二_乙巳

│      43_大六壬集应钤_卷四三_丙午

│      44_大六壬集应钤_卷四四_丁未

│      45_大六壬集应钤_卷四五_戊申

│      46_大六壬集应钤_卷四六_己酉

│      47_大六壬集应钤_卷四七_庚戌

│      48_大六壬集应钤_卷四八_辛亥

│      49_大六壬集应钤_卷四九_壬子

│      50_大六壬集应钤_卷五十_癸丑

│      51_大六壬集应钤_卷五一_甲寅

│      52_大六壬集应钤_卷五二_乙卯

│      53_大六壬集应钤_卷五三_丙辰

│      54_大六壬集应钤_卷五四_丁巳

│      55_大六壬集应钤_卷五五_戊午

│      56_大六壬集应钤_卷五六_己未

│      57_大六壬集应钤_卷五七_庚申

│      58_大六壬集应钤_卷五八_辛酉

│      59_大六壬集应钤_卷五九_壬戌

│      60_大六壬集应钤_卷六十_癸亥

│      

├─河洛精蕴

│      术数类-河洛精蕴-0_1

│      术数类-河洛精蕴-2_3

│      术数类-河洛精蕴-4_6

│      术数类-河洛精蕴-7_9

│      

├─精抄历代六壬占验汇选

│      精抄历代六壬占验汇选(卷一+上)

│      精抄历代六壬占验汇选(卷一+下)

│      精抄历代六壬占验汇选

│      精抄历代六壬占验汇选(卷三)

│      精抄历代六壬占验汇选(卷二)

│      精抄历代六壬占验汇选(卷五)

│      精抄历代六壬占验汇选(卷六)

│      精抄历代六壬占验汇选(卷四)

├─六壬古籍精选

│      《壬占汇选》

│      《大六壬秘本》

│      六壬心得

│      六壬洞微赋

│      六壬粹言

│      六壬经纬

│      六壬辨疑

│      北海闲人大六壬64课经解注

│      十二天官形貌

│      吴师青六壬存验

│      大六壬一字诀

│      大六壬心镜

│      大六壬总归

│      大六壬断案

│      大六壬毕法案录(精美排版)

│      大六壬灵觉经--

│      大六壬玉藻金英

│      大六壬的思维逻辑(完整版)

│      大六壬类集

│      大六壬精义讲解

│      大六壬精义讲解续

│      大六壬苗公射覆鬼撮脚+六壬神定经

│      大六壬苗公射覆鬼撮脚

│      大六壬视斯

│      大六壬说约

│      大六壬金铰剪x

│      大六壬银河棹

│      御定大六壬直指

│      心机独悟

│      注解大六壬指南

│      牧夫神课占案集

│      神言易断案

│      袁天罡先师射覆无移口鉴@

│      谭张遗迹

│      

├─六壬统宗

│      六壬统宗卷

│      北法变化禽书

│      重刊校正地理新书

│      

├─六壬金口诀

│      大 六 壬 管 辂 神 书

│      大六壬毕法赋

│      大六壬秘本简介

│      金口诀起课方法

│  小六壬的吉凶判断法

│  小六壬课例分解

│  小六壬预测法

│  崇正辟谬永吉通书

│  崇正辟谬永吉通书

│  干支宝典——天干地支最深刻原理辨析(1)

│  干支宝典——天干地支最深刻原理辨析

│  开启宗门(刘科乐)

│  张定洲-六壬神课神断要诀

│  徐伟刚--袖里乾坤大六壬新探

│  徐伟刚-大六壬点窍论要上下

│  徐伟刚《六壬开悟录》

│  徐伟刚《六壬指南占验精选评注》

│  徐伟刚《智者乐水》——现代预测经典

│  御定六壬直指

│  御定大六壬直指720课阴阳贵

│  御定大六壬直指修改加720课阴阳贵

│  扫描版大六壬指南

│  挨星悬解一夜仙

│  掌决_学习六壬法宝图1

│  掐指小六壬

│  提取文件夹名bat

│  搜源真诀银河棹

│  整理十二地支地理象意x

│  整理大六壬十二天盘格x

│  文王卦

│  文王课秘传

│  日本安倍晴明六壬占事略诀

│  时盘奇门预测学-秦瑞生

│  易境桃源 大六壬分类预测学讲义  

│  易经研究系列著作集(六壬预测类)

│  星辰宝经书-古本

│  景佑六壬神定经

│  景佑六壬神定经

│  景祐六壬神定经

│  李峰《御定六壬直指》(故宫珍本丛刊精选整理本丛书)

│  杨春义大六壬基础、提高班讲义

│  果老星宗入门图示

│  校正《大六壬指南》

│  校正大六壬指南详解-卷一

│  毕法集览

│  注解大六壬指南

│  清 刘赤江 慕农甫 《六壬粹言》

│  王虎应六爻分类占技法

│  王虎应六爻分类占验技法

│  王雷之-大六壬现代预测指南(上)

│  王雷之-大六壬现代预测指南(下)

│  白话大六壬全书

│  目录树bat

│  真正完整版大六壬心境(按古本打印)

│  禽星 古本手抄本

│  禽星手抄星宿推算+

│  秘本诸葛神数

│  秦新星大六 壬预测学

│  秦瑞生  《大六壬预测学》

│  秦瑞生 三元玄空理论与实证 阳宅篇

│  秦瑞生-大六壬预测学

│  秦瑞生《大六壬预测学》

│  程树勋六壬占案汇编_龙德斋

│  算七政交食凌犯法

│  管辂神书三种

│  米鸿宾---大易识阶

│  米鸿宾应用易学的**研究-金口四象全息**预测法x

│  米鸿宾校注:六壬神课金口诀心髓指要

│  米鸿宾注解

│  米鸿滨金口诀测彩

│  米鸿滨金口诀问答

│  精抄历代六壬占验汇选

│  精校大六壬指南(珍藏全本)

│  紫微斗数全书

│  紫微星诀 四卷 全 清代抄本

│  苗公达《六壬密旨》

│  袁天罡先师射覆无移口鉴

│  袁树珊《大六壬探原》(精校版)

│  诸葛亮马前课指算法预测

│  谭张遗迹

│  贾秉然-六爻洗髓

│  道传小六壬    六卷全

│  道传小六壬

│  道家小六壬神通之  12宫

│  道家小六壬神通之  六神与六道关系

│  道家小六壬神通之  六神基本定义

│  道家小六壬神通之  干支特性

│  道家小六壬神通之  开篇

│  道家小六壬神通之  数字特性

│  道藏紫微斗数

│  邵彦和-大六壬断案新编 (宋)上中下

│  邵彦和先生大六壬断案

│  郁冈斋笔尘之七体六壬捷径

│  金口诀务实研究

│  金口诀应用预测学(下)

│  金口诀起课方法

│  金口诀(特训班教材)

│  金口诀(特训班教材)米鸿宾

│  金正音 (清古本)_大六壬秘本 珍本苗公鬼撮脚

│  钟明修_十八飞星紫微斗数真谛

│  阿部泰山--六壬天文易秘传百法

│  陈剑-注解大六壬占验指南

│  陈希夷龙图序注解+玄空秘指浅注(抄本)

│  韦千里六壬占卜讲义

│  鳌头鳌头通书大全36卷

│  (张官德)六壬辨疑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中药部颁标准 31 拼音名 32 标准编号 33 处方 34 制法 35 性状 36 鉴别 37 检查 38 功能与主治 39 用法与用量 310 规格 311 贮藏 4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41 方名 42 组成 43 功效 44 主治 45 追风膏的用法用量 46 制备方法 47 用药禁忌 5 《医方易简》卷六 51 方名 52 组成 53 主治 54 追风膏的用法用量 5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追风膏 追风膏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zhuī fēng gāo

2 英文参考

rheumatalgiarelieving plaster

3 中药部颁标准 31 拼音名

Zhuifeng GaO

32 标准编号

WS3B393998

33 处方

麻黄 525g 独活 525g 羌活 525g 藁本 525g 木瓜 525g 生川乌 525g 生草乌 525g 防风 525g 白芷 525g 荆芥 525g 当归 525g 川芎 525g 香加皮 525g 赤芍 525g 柴胡 525g 牛膝 525g 杜仲 525g 枳壳 525g 香附 525g 桂枝 525g 高良姜 525g 连翘 525g 陈皮 525g 地黄 525g 大黄 525g 小茴香 30g 肉桂 30g 木香 60g 乳香 60g 没药 60g

34 制法

以上三十味,除小茴香、肉桂、木香、乳香、没药分别粉碎成细粉外,其余麻黄等二十 五味,酌予碎断,用麻油 100800g同置锅内炸枯,去渣,滤过,炼至滴水成珠,每 1500g炼油加入红 丹 500g,搅匀,收膏,将膏浸泡于水中。取膏用文火熔化,将小茴香粉、木香粉、乳香粉、没药粉、 肉桂粉加入搅匀,分摊于布上,即得。

35 性状

本品为摊于布上的黑膏药。

36 鉴别

取本品2张,除去背衬,剪成小块,置索氏提取器中,加氯仿200ml,加热回流至完全, 残渣置显微镜下观察:石细胞类圆形或类长方形,壁一面菲薄。草酸钙簇晶细小,直径约5μm,一个 细胞含多个簇晶。

37 检查

应符合膏药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 I P)。

38 功能与主治

追风散寒,舒筋活血。用于受风受寒,筋骨疼痛,四肢麻木,腰酸腿软,手足拘 挛,肩背疼涌,行步艰难。

39 用法与用量

外用,加热软化,贴于患处。

310 规格

每张净重 21g

311 贮藏

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北京市药品检验所 起草

4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41 方名

追风膏

42 组成

牛膝2两,桃仁2两,麻黄2两,当归2两,生草乌2两,良姜2两,独活2两,肉桂2两,赤芍2两,海风藤2两,红花2两,威灵仙2两,大戟2两,天麻2两,羌活2两,生山甲2两,细辛2两,乌药2两,蛇退5钱,苏木1两,蜈蚣5钱,生地1两,熟地1两,生川乌5钱,川断1两,白芷2两,五加皮5钱。

43 功效

舒筋活血,追风散寒。

44 主治

筋骨疼痛,四肢麻木,行步艰难,腰膝无力。

45 追风膏的用法用量

微火化开,贴患处。

46 制备方法

上切,用香油192两,文武火炸枯,去滓过滤,炼至滴水成珠,再入黄丹72两成膏,取出放入冷水中出火毒后,加热溶化,另兑细料丁香1钱,没药3钱,雄黄3钱,檀香3钱,血竭3钱,麝香1钱,乳香3钱,冰片1钱(研细和匀)。每大张重1两,小张5钱。

47 用药禁忌

孕妇忌贴腰腹部。

5 《医方易简》卷六 51 方名

追风膏

52 组成

生黄花椒子1两,苍耳子2两,生五月艾2两,豨签草叶2两,老姜1两,生薄荷2两,生耳艾2两,老干樟木3钱,紫苏叶2两,葱头2两(捣烂,晒干,研末),丁香5钱,木香5钱,胡椒5钱,苍术5钱,砂仁5钱,白芨5钱,半夏5钱,豆蔻5钱,南星5钱,石菖蒲5钱,蛇床子5钱,蓖麻子5钱,羌活3钱,萆薢1两。

53 主治

男女远年瘀痛,天将风雨,周身骨节酸软。

54 追风膏的用法用量

外用。

55 制备方法

将此药加跌打草药末2两和匀,芝麻油1斤煮老,滴水成珠,即抽锅离火。先下松香片4两,洋白松香1斤,搅匀溶透,再下各药末,若软,随时稍下飞黄丹,搅至合式,然后再上炉,文武火煎滚,搅匀,滴水试,合式为好,待冷,外用油纸摊开。

古籍中的追风膏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之一〔续添诸局经验秘方〕]追风散

芥(各二两)川乌(炮,去皮脐)防风(去芦、叉)石膏(研,各四两)川芎(三两)麝香(研,一两)上为细

《焦氏喉科枕秘》:[卷一]焦氏喉症图形针药秘传

日久不得消。千金内托。外敷金箍散。或以火针去脓。膏贴自愈。兜腮风毒因风热。左右腮边多肿结。口内肿甚

《外科十三方考》:[下编]疮

、平口。如疮不红活而现乌色,兼出腥水者,宜以除湿追风之剂主之∶赤芍防风荆芥白芷薄荷紫苏黄芩黄柏蒺藜苍

《本草纲目拾遗》:[卷九兽部]野狼脂

,而本草不录,亦一欠事。按∶周礼,冬献野狼,取其膏聚也。内则,食野狼去肠,古人以为食品;纲目兽部野

《寿世保元》:[卷九·外科诸症]癜风

目录 1 拼音 2 出处 3 拼音名 4 香樟的别名 5 来源 6 原形态 7 生境分布 8 化学成份 9 性味 10 功能主治 11 香樟的用法用量 12 附方 13 备注 14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香樟的方剂 2 用到中药香樟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香樟 1 拼音

xiāng zhāng

2 出处

《红河中草药》

3 拼音名

Xiānɡ Zhānɡ

4 香樟的别名

樟木树

5 来源

为樟科植物黄樟的根或茎。全年可采,洗净,切片,阴干。

6 原形态

常绿乔木,高达25米。小枝具棱。叶互生,革质;叶形变异甚大,常为椭圆状卵形或矩圆状卵形,长6~12厘米,宽3~6厘米,具羽状脉,侧脉6~8对,脉腋有腺点。圆锥花序或聚伞花序;花小,绿白色;花被片6,卵形,内面被短柔毛;能育雄蕊9,花药4室,第三轮雄蕊花药外向瓣裂。果实球形,黑色,直径6~8毫米;果托倒圆锥状,红色,有纵条纹。

本植物的叶(香樟叶)、果实(香樟果)均供药用,各详专条。

7 生境分布

分布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南、贵州、四川、云南等地。

8 化学成份

树干和树根含挥发油2~4%,油中主要成分为黄樟醚,含量达60~95%,其次为β蒎烯、水芹烯、丁香油酚和桂皮醛等。

9 性味

微辛,温。

10 功能主治

温中散寒,消食化滞。治胃肠炎,胃寒腹痛,消化不良,百日咳,痢疾。

11 香樟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

12 附方

治百日咳,痢疾:香樟干皮一钱,山茨菇五分,红糖二钱,水煎服。

13 备注

本品还可治风湿性关节炎,疟疾,跌打损伤等症。

14 摘录

《辞典》

用到中药香樟的方剂 正骨水

、豆豉姜、猪牙皂、香加皮、莪术、买麻藤、过江龙、香樟、徐长卿、降香、两面针、碎骨木、羊耳菊、虎杖、五

云香精

荷桂、虎杖、买麻藤、过岗龙、广西海风藤、穿壁风、香樟、徐长卿、山豆根、细辛、薄荷脑、樟脑制法:以上二

特制狗皮膏

断附子杜仲香附僵蚕当归陈皮肉桂儿茶乳香血竭没药丁香樟脑水杨酸甲酯薄荷油冰片盐酸苯海拉明颠茄流浸膏氮酮

更多用到中药香樟的方剂

用到中药香樟的中成药 正骨水

、豆豉姜、猪牙皂、香加皮、莪术、买麻藤、过江龙、香樟、徐长卿、降香、两面针、碎骨木、羊耳菊、虎杖、五

云香精

荷桂、虎杖、买麻藤、过岗龙、广西海风藤、穿壁风、香樟、徐长卿、山豆根、细辛、薄荷脑、樟脑制法:以上二

云香祛风止痛酊(云香精)

荷桂、虎杖、买麻藤、过岗龙、广西海风藤、穿壁风、香樟、徐长卿、山豆根、细辛、薄荷脑、樟脑制法:以上二

特制狗皮膏

断附子杜仲香附僵蚕当归陈皮肉桂儿茶乳香血竭没药丁香樟脑水杨酸甲酯薄荷油冰片盐酸苯海拉明颠茄流浸膏氮酮

更多用到中药香樟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香樟 《本草纲目拾遗》:[卷六木部]樟皮

樟梨此香樟树皮也。纲目有樟材、樟脑、樟节、而皮与子皆不及焉。今山人率以皮子治病有效,因急补之。树皮(

《本草求真》:[下编卷九主治下]六*病症主药

经曰。风为百病长。其变无常。非无常也。实以风随四时之气而乃变耳。喻嘉言曰。风在冬为发之寒风。在春为调

《本草纲目》:[主治第三卷百病主治药]心腹痛

频发,沸汤泡服。)天竺桂沉香檀香苏合香必栗香龙脑香樟脑香樟材杉材楠材阿魏皂荚白棘枸杞子浓朴〔金石〕铁

《卫生易简方》:[卷之一]诸湿

晒干为末。每服一二钱,当归酒调下。治寒湿香港脚用香樟草,煎汤洗,去肿。又方用蔓陀罗,煎汤洗。治腰脚湿

《串雅内外编》:[串雅内编卷四]单方内治门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金匮要略》卷中方之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 31 肾著汤的别名 32 处方 33 功能主治 34 肾著汤的用法用量 35 方解 36 运用 37 现代适应证 371 风湿性关节炎 372 坐骨神经痛 38 肾著汤的药理作用 381 抗炎、抗氧化损伤作用 382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383 对病原微生物的影响 384 对神经、内分泌功能的影响 385 对消化系统功能的影响 386 对心血管系统功能的影响 387 对肾功能的影响 388 参考资料 39 各家论述 310 附注 311 摘录 4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七方之肾著汤 41 处方 42 制法 43 功能主治 44 肾著汤的用法用量 45 摘录 5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三方之肾著汤 51 方名 52 组成 53 主治 54 各家论述 6 《血证论》方卷八之肾著汤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7 《易简方》之肾著汤 71 方名 72 组成 73 主治 74 肾著汤的用法用量 8 《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六方之肾著汤 81 方名 82 组成 83 主治 9 《普济方》卷一○八引《如宜方》之肾著汤 91 方名 92 组成 93 主治 94 肾著汤的用法用量 10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肾著汤 1 拼音

shèn zhe tāng

2 概述

肾著汤又名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其中《金匮要略》卷中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甘草6g、白术6g、干姜12g、茯苓12g。具有祛寒除湿之功效。主治肾著病。

3 《金匮要略》卷中方之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

该方剂具有一定的抗炎、抗氧化损伤,促进、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同时有抗感染、改善心血管功能、改善循环及血液流变学功能,而且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及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的作用,因此对风湿性关节炎、部分坐骨神经痛具有一定的疗效。其对消化系统功能及肾功能的积极作用,可能是其“除湿”的主要机理。但是对严重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等所致坐骨神经痛仅凭此药不可能根治,应结合手术治疗为宜。[1]

31 肾著汤的别名

甘姜苓术汤(《金匮要略》卷中)、肾著汤(《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九)、甘草汤、除湿汤、苓姜术甘汤、茯苓干姜白术甘草汤

32 处方

甘草6g、白术6g、干姜12g、茯苓12g。[2]

甘草2两,白术2两,干姜4两,茯苓4两。

33 功能主治

暖土胜湿;补土制水,散寒渗湿;温脾化湿。主治肾著。治身劳汗出,衣里冷湿,致患肾著,身重,腰及腰以下冷痛,如坐水中,腹重,口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寒湿下侵,身重,腰以下冷重而痛,饮食如故,口不渴,小便自利;胞痹,小便不利,鼻出清涕者;呕吐腹泻,妊娠下肢浮肿,或老年人小便失禁,男女遗尿,妇女年久腰冷带下等,属脾阳不足而有寒湿者。

祛寒除湿。主治肾著病。身重腰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钱,饮食如故,口不渴,小便自利,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缓。[2]

34 肾著汤的用法用量

上四味,以水1升,煮取600毫升,分三次温服。腰中即温。

以水5升,煮取3升,分温3服。腰中即温。

35 方解

肾著病,以腰重冷痛为主要见症,缘于寒湿外袭,痹著于腰部所致,腰为肾之府,故以“肾著”名之。此证多起于劳动汗出之后,衣里冷湿,或居处潮湿,久而久之,寒湿之气侵于腰间,以致腰以下冷痛,如坐水中,腰重而冷。邪著于肌里,而未伤及脏腑,故其人饮食如故,小便自利。邪虽外受,但无表证,非汗法所宜。肾受冷湿,著而不去,则为肾著。然病不在肾之中脏,而在肾之外府,故其治法,不在温肾以散寒,而在燠土以胜水。故治宜温化寒湿之法。方中以干姜为君,取其辛热之性,温中祛寒。以茯苓为臣,淡渗利湿。两者配伍,一热一利,热以胜寒,利以渗湿,寒去湿消,则病本得除。佐以白术健脾燥湿,以助除湿之力。使以甘草调诸药而和脾胃。4药配合,共奏祛寒除湿之效,寒湿尽去,则冷重自愈。[2]

方中干姜辛热,温里散寒,为君药;白术、茯苓健脾利水为臣;甘草补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佐使。

36 运用

1使用注意:忌海藻、菘菜、桃李、雀肉、酢物。

2肾著:杜某,女,52岁。腰痛,腰部重倦有冷痹感,两侧髓关节痛,行动拘急痛,俯仰困难,四肢倦怠无力已5月余,治疗无效。诊其脉沉迟,此肾著证也,肾虚而寒湿所侵,腰受冷湿著而不去,治宜温通驱寒湿为治,拟用肾著汤。白术1两,云苓1两,干姜1两,炙甘草5钱,2剂,清水3钟,煎至1钟,温服。后以原方加桂枝尖、杜仲,共进8剂而愈。

3半身出汗:本方治疗半身出汗12例,病程最长25年,最短半年;有布氏杆菌病史者2例,风心病史1例,非特异性结肠炎病史3例。病者皆有脾阳不足,寒湿内盛的症状,如汗出、身冷、畏寒等。结果治愈9例,好转3例。服药最少2剂,最多12剂。

4滑精:一士人,年73,平生小便频数,腰冷如坐水中,厚衣覆盖而坐, 时泄不自禁,诸治并无效,如此已10余年矣。余诊之,心下悸,即与此方而痊愈。

5带下:丁某,女,44岁。带下年余,近半月来加重,色白清稀,绵绵不绝,少腹隐痛,头晕乏力,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腰酸,舌胖苔白,脉小略滑。乃寒湿阻滞胞宫。药用茯苓、白术各30g,干姜、甘草各10g,苍术20g,煎服。4剂后,带下明显减少,腰痛、头晕明显好转。

37 现代适应证

[3]

适应证: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属寒湿者,可以本方加减。

371 风湿性关节炎

关节炎是由于骨关节软骨完整性破坏以及关节边缘软骨下骨板病变导致关节症状和体征的一组异质性疾病。本病为中老年最常见的风湿性疾病,病因机制目前了解还不充分,主要病因有二:①一般易感因素如遗传、高龄、肥胖、性激素、骨密度、过度运动、吸烟以及其他疾病。②机械因素如创伤、关节形态异常、某些关节长期反复使用以及剧烈的文体活动等,上述原因导致软骨基质合成和分解代谢失调;软骨下骨板损害使软骨失去缓冲作用;关节内局灶性炎症。主要病理改变首先为软骨变性,局灶性软化,表面粗糙,失去正常弹性,局部小凹陷、脱落等;其次是骨糜烂,脱落后软骨下骨板暴露;第三是轻度的滑膜炎。临床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晨僵和黏着感,关节肿胀、压痛,活动弹响等。风湿性关节炎是风湿热的一种表现,其病因机理主要是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咽峡炎后的晚期并发症。该病抗原性复杂,各种抗原分子结构与机体器官抗原存在同源性,机体的抗链球菌免疫反应与人体组织产生交叉反应,导致器官损害;而导致风湿性关节炎的抗原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荚膜由透明质酸组成,与人关节、滑膜有共同抗原性,这种抗原模拟自身抗原与链球菌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人体关节滑膜中产生风湿性关节炎;另外细胞免疫反应异常也是主要发病机制,如周围淋巴细胞对链球菌抗原的增殖反应增强,患者外周血对该抗原诱导的白细胞移动试验增强,淋巴细胞母细胞化和增殖反应降低,NK细胞功能增加;扁桃体单核细胞对该抗原免疫反应异常等。同时A族链球菌产生多种外毒素和酶类可直接损害关节也是重要机制。主要表现为关节结缔组织渗出、水肿等,全身较大关节游走性、对称性红、肿、热、痛、活动受限。

372 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俗称腰腿痛,是指从腰部向臀部、大腿后方、小腿外侧直到足部的放射痛,95%见于腰45椎间盘突出。引起疼痛的原因是:①破裂的椎间盘组织产生化学物质的 和自身免疫反应使神经根发生炎症;②突出的髓核压迫或牵张已有炎症的神经根,使静脉回流受阻,进一步加重水肿,使疼痛敏感性增高;③受压神经根缺血缺氧。与坐骨神经痛相关的疾病还有梨状肌综合征,多因梨状肌炎症外伤而增生、肥大、粘连所致;某些盆腔疾病如盆腔炎症及肿瘤也可出现坐骨神经症状,所以坐骨神经痛是一组疾病,而不是一种疾病,病因复杂,以炎症、外伤、肿瘤及先天性疾病多见。

38 肾著汤的药理作用

[4]

381 抗炎、抗氧化损伤作用

君药干姜可通过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而具有抗炎作用,干姜的水醚提取物都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姜烯酮能明显抑制炎症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抑制肉芽增生,增加肾上腺重量,减轻胸腺重量;干姜提取物可清除超氧阴离子及羟基,具有抗氧化作用。臣药茯苓所含新型羧甲基茯苓多糖对佐剂性关节炎及继发性炎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同时能改善炎症的全身症状;茯苓水浸膏口服可抑制小鼠接触性皮炎。佐药白术可抑制脂质过氧化过程,降低组织中LPO含量,防止有害物质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破坏,对抗人RBC自氧化溶血,提高RBC中SOD活性,提高全血GSHPx活性,显著降低RBC中MDA含量。甘草具有保泰松或氢化可的松样抗炎作用,对炎症的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渗出、水肿、肉芽组织增生及炎症的Ⅰ、Ⅱ、Ⅲ期均有显著抑制作用,同时对免疫性炎症也有显

解毒辟瘟丹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制法 4 功能主治 5 解毒辟瘟丹的用法用量 6 摘录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