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汗血宝马真的能“日行千里,夜行八百”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4浏览:7收藏

中国古代汗血宝马真的能“日行千里,夜行八百”吗?,第1张

中国古代汗血宝马真的能“日行千里,夜行八百”吗?事实出乎意料!

无论是看古代的书籍还是影视剧,我们总是会看到或听到“千里马”这样的字眼,甚至还有人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那么,古代真的有千里马吗?中国古代的马一天到底能跑多少里?八百里加急是如何实现的?

汗血宝马,产自土库曼斯坦科佩特山脉和卡拉库姆沙漠间的阿哈尔绿洲,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驯养历史。据史料记载,其奔跑时脖颈部位流出的汗中有红色物质,鲜红似血,因此称之为“汗血宝马”。

汗血宝马通常体高15米左右,一般3岁成熟,5岁生子,怀胎11个月,一年产一仔。汗血宝马体型饱满优美、头细颈高、四肢修长、皮薄毛细、轻快灵活,步伐轻灵优雅、体形纤细优美,再衬以弯曲高昂的颈部,勾画出它完美的身形曲线。

首先,“千里”只是个虚数,所谓“千里马”一般是泛指善于奔跑、具有非常持久的耐力的好马,并不见得真有马能一天跑一千里。当然,考虑到古人多次在古籍文献或诗文作品中提到千里马确实能跑出千里距离,我们相信中国古代确实有千里马。

在古代文学著作中,汗血宝马能够“日行千里,夜行八百”。一般来说,马的极速是每天150公里左右,最多也不过200多公里。汗血宝马的最快速度记录为,84天跑完4300公里。 经测算,汗血宝马在平地上跑1000米仅需要1分07秒。

汗血宝马如果奔跑起来,跑2公里,用时仅为2分26秒!换算成一小时,就是60公里左右,也就是120里,所以如果汗血宝马奔跑一整夜,假如是10个小时,就是1200里,夜行千里所言非虚,只是这样马会承受不住而死亡,所以中途一定是更换了好几匹马传递消息!

根据历史资料显示,如此长的路程就算是平均每10公里换一次马匹,也时有马被累死现象发生。如果马连续不停的跑,马匹最多可以跑30里;但是如果打仗,那么品种优良、体型健硕的供主帅和先锋所骑的战马,在路途平坦的情况下可以达到一天400-500里,再快一点就是六七百里,这已经是极限了!

纵然拥有千里马的天赋,重要的是饲马者的重要的训练,还有一定是要在一定合理的范围内加以训练,当然了饲养马匹的草料必定也是十分鲜美的草料,会比平时一般品种的好很多,也会吃掉很多,若是因为没有力气,千里马没有发挥好本有的才能,这真是要打脸了呀!就连我们人类,很多的梦想、追求,要求前提是在满足自己温饱的同时,不可能说我连自己的下一顿都还没有解决,你要求我要必须学习什么琴棋书画,这不现实。

另外补充一点,古代的用于送书信的马,军马都是经过长期训练,优胜劣淘下来的。

大家都知道,宋朝的时候马匹的价格是很高的,而马匹价格高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个东西特别的稀少,它稀少的原因就是因为特别的不好养,那么马到底有多难养呢?首先要知道一件事情,马是一种很脆弱的动物,这里说的脆弱是马的消化系统特别的弱。

很多人觉得只要给他喂草不就可以了吗?草不是到处都有吗?首先马是吃草的动物没有错,但是它的消化能力特别的弱,因为马不会像牛和羊那样反刍,所以想要养马想要一次喂饱它,很长时间不吃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说一天之中要喂好几次马,不能够一次性把它喂饱,这样的话就会让马生病。

上世纪华北农业的数据表明,一匹马一年的需求量大概是3650斤玉米叶子,而牛的饲料就特别的广泛了,高粱杆,玉米杆都可以,一年也就2920斤,虽然驴和马一样也不会反刍,但是一头驴需要的草,比马就少多了。马主要是干一些重的体力活,所以就喂粮食了。

在民国时期,一头要干活的驴,一年得喂高粱3~6石,当时高粱的产量很少。而且粮食不能够全部喂给他。由于北方的农作物结构问题,导致特别的缺少草料。地图上可以看到北宋的大部分土地都是典型的农业区。假如全部喂马的话,对粮食的产量会造成很大影响。养马的效率低,成本大导致宋朝一直就缺乏马。

文武两者并非不可兼得,其实在历史上,辛弃疾可以算得上是一位“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人物了。在历朝历代的朝堂之上,文臣和武将似乎一直都是两个阵营,而且这两个阵营的分割也非常的明显,文臣一般都是舞文弄墨的居多,而且他们并不会去战场厮杀,大部分都是留在后方指挥,而武将则有所不同,他们基本上都是武艺高强的将军,为人豪爽,负责在战场上厮杀维护领土的完整。虽然两者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历史上却也并不缺乏文武双全的人。

一、词人辛弃疾

一提起辛弃疾,很多人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第一个标签就是“词人”。辛弃疾是生活在南宋时期的一位词人,作为词人的辛弃疾,成就也是不低的,辛弃疾作为南宋词坛上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词都有着非常强烈的个人风格,那就是豪放,不拘一格,他的作品让人读来有一种气势恢宏的感觉。辛弃疾和苏轼两个人共同作为豪放派的代表词人,两者的豪放还是有着明显的差别的,辛弃疾词中的豪放更多的是来自于外部的战场和征战的历程,而苏轼的豪放则是来自内部的自我感悟。

二、武将辛弃疾

辛弃疾之所以被认为是文物全能的人才,是因为他还曾经马革裹尸,征战沙场。南宋在历史上是遭受外来侵略比较严重的一个朝代,在南宋也涌现出了很多的抗金名将,我们比较熟悉的就是岳飞,还有一个就是辛弃疾。辛弃疾也曾经组建了自己的队伍,并且也因为自己的英勇一战成名,可惜的是,辛弃疾的一腔爱国之情并没能得到完全的发泄,他因为自己的身份问题无法再上战场,这对于辛弃疾来说是非常遗憾的,也是非常惋惜的,后来他便弃武从文。

三、作品风格

辛弃疾在告别了沙场之后,选择拿起了笔,用文学和诗词的形式来抒发自己对于故土的热爱之情。在辛弃疾的作品中,大部分描写的都是一些战场上的情景,这也算是辛弃疾对战场另一种形式的怀念,辛弃疾的作品风格比较明显,即便是文字,却也表现出了一种气势恢宏的气魄,仿若战场上的情景都历历在目一般,辛弃疾的这种风格也受到了很多后人的喜欢,引起了很多人的拜读。

太岁[tàisuì]

太岁,又称肉灵芝。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有肉灵芝,并把它收入“菜”部“芝”类,可食用、入药,奉为“本经上品”,功效为“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

据《神农本草经》记载:“肉灵芝,无毒、补中、益精气、增智慧,治胸中结,久服轻身不老”。

《山海经》称之谓“视肉”、“聚肉”、“太岁”、“封”,乃古代帝王养生佳肴。太岁十分稀有,是百药中的上品。有典籍记载,太岁性平,苦,无毒,具有补脾润肺,补肾益肝等价值。

现代科学家认为太岁是一种大型粘菌复合体,但其细胞结构为何形成和为何聚成如此规则形态,以及它的医药价值仍然是个谜。

《本草纲目》中记载:“肉芝状如肉。附于大石,头尾具有,乃生物也。赤者如珊瑚,白者如脂肪,黑者如泽漆,青者如翠羽,黄者如紫金,皆光明洞彻如坚冰也”。东晋道家葛洪在《抱朴子》中记载,“诸芝捣末,或化水服,令人轻身长生不老。”是古人认为的长生不老仙药。

在几十亿年沧海桑田的变迁中,许多物种都湮灭了,绝种了,而太岁却能繁衍至今,可见其生命力的强大。它生长于地底20-100米的厌氧环境中,生活于土壤中,靠水存活,所以放在水中不会腐烂、变质。

同时,这种粘菌主要靠孢子、菌丝繁殖,活性很强,随意切割都能够再生。但是绝非大家传说的无止境生长,如果能够快速生长就自然不会稀有了。

中国古代汗血宝马真的能“日行千里,夜行八百”吗?

中国古代汗血宝马真的能“日行千里,夜行八百”吗?事实出乎意料!无论是看古代的书籍还是影视剧,我们总是会看到或听到“千里马”这样的字...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