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山萸肉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4浏览:4收藏

古籍中的山萸肉简介,第1张

山萸肉为中药名,出自《小儿药证直诀》。为《神农本草经》记载的山茱萸之处方名。

详见百科词条:山萸肉 [ 最后修订于2015/8/27 21:23:28 共432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古籍中的山萸肉如下:

山茱萸虽然有很多好处,但是也是有针对性的,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吃山茱萸。那么,山茱萸什么味道?山茱萸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有哪些?

山茱萸什么味道

是辣的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木本茱萸有吴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百科上说是酸的其实是辣的在汉代当时因为没有辣椒所以茱萸便被人用来代替辣椒。

山萸肉的禁忌

1、凡命门火炽,强阳不痿,素有湿热,小便淋涩者忌服。

2、《本草经集注》:蓼实为之使。恶桔梗、防风、防己。

山萸肉适合什么人

用于肝肾不足,头晕目眩,耳鸣,腰酸。与熟地、枸杞子、菟丝子、杜仲等配伍。

用于遗精,遗尿,小便频数,及虚汗不止。对肾阳不足引起的遗精、尿频均可应用,常配合熟地、菟丝子、沙苑蒺藜、补骨脂等同用;对于虚汗不止,本品又有敛汗作用,可与龙骨、牡蛎等同用。

此外,本品又能固经止血,可用治妇女体虚、月经过多等症,可与熟地、当归、白芍等配伍应用。本品入于下焦,能补肝肾、固冲任以止血。治妇女肝肾亏损,冲任不固之崩漏及月经过多者,常与熟地黄、白芍药、当归等同用,如加味四物汤(《傅青主女科》);若脾气虚弱,冲任不固而漏下不止者,常与龙骨、黄芪、白术、五味子等同用,如固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大汗不止,体虚欲脱。本品酸涩性温,能收敛止汗,固涩滑脱,为防止元气虚脱之要药。治大汗欲脱或久病虚脱者,常与人参、附子、龙骨等同用,如来复汤(《医学衷中参西录》)。此外,本品亦治消渴证,多与生地、天花粉等同用。

山茱萸的食用方法

山萸肉核桃汤

材料:山萸肉8两、五味子3两、核桃1斤、冰糖半斤。

做法:山萸肉洗净滤干;五味子洗净后,倒入瓦罐内,加冷水浸泡半小时。然后用小火煎成浓汁,待煎半小时剩汁半碗时,滤出药汁再加水一碗半,煎第二次,约剩汁半碗时,滤出药渣;核桃去壳将核桃肉连衣倒入大磁盘内,加入五味子浓汁,浸泡半小时,然后将山萸肉倒入拌匀,上面放冰糖,磁盘加盖。再用大火将磁盘隔水蒸3小时后,即可服用。

功效:此汤可温补肝肾、润肺通脉、涩精节尿,并有调整和降低血压的作用。

山茱萸又名山萸肉、枣皮、萸肉、蜀枣。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的干燥成熟果肉。主产于浙江、安徽、陕西等地。四川亦少量产。

药材识别

呈不规则的片状或囊状,长1~15cm,宽05~1cm。表面紫红色至紫黑色,皱缩,有光泽。顶端有的具圆形宿萼痕,基部有果柄痕。质柔软。气微,味酸、涩、微苦。

规格标准

统货。干货,果肉呈不规则的片状或囊状。表面鲜红,紫色至暗红色,皱缩,有光泽。味酸涩,果核不超过3%,无杂质、无虫蛀、无霉变。

茱萸是什么

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原产于中国的山西、陕西等省,在朝鲜、日本等国也有分布,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

茱萸有吴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都是著名的中药。其中山茱萸为暖温带阳性树种,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0-30℃,它不喜欢高温,超过35℃则生长不良。相反,它的耐寒性极好,甚至可忍受零下十八度的低温。

茱萸的特点

茱萸最大的特征就是先开花,后长叶,在秋天的时候,植株上挂满红彤彤的果实,绯红欲滴,艳丽夺目,异常好看。

1、种属不同

山茱萸是山茱萸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别名山萸肉、药枣、枣皮、蜀酸枣、肉枣、薯枣、鸡足、实枣、萸肉、药枣、天木籽、山芋肉、实枣儿。

吴茱萸为芸香科小乔木或灌木植物,别名吴萸、茶辣、漆辣子、臭辣子树、左力纯幽子、米辣子等。

2、形态不同

从形态上来看,山茱萸和吴茱萸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果实和花朵。

山茱萸的核果长椭圆形,长1、2-1、7厘米,直径5-7毫米,颜色是红色或紫红色。果实饱满,看起来就像一颗颗大红枣一样,鲜艳富有光泽,山茱萸的果期在9-10月。

吴茱萸的果实密集或疏离,颜色是暗紫红色,有大油点,每分果瓣有1种子,种子近圆球形,一端钝尖,腹面略平坦,褐黑色,有光泽。是怎样的果实就像一颗颗小瘤子,表面不光滑也不艳丽,看起来更加的密集。它的果期是在10月到11月。

山茱萸的花朵**,开起来金灿灿的,十分耀眼,而吴茱萸的花朵则是白色的,花开比较清淡。

3、药用价值不同:

山茱萸性微温,味酸、涩,具有补益肝肾,涩精固脱的功效。用于眩晕耳鸣,腰膝酸痛,阳痿遗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大汗虚脱等症。

吴茱萸性热,味辛、苦,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的功效。治疗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经行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虚寒久泻等症。

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双子叶植物纲、山茱萸目、山茱萸科、山茱萸属常绿带香的植物,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木本茱萸有吴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都是著名的中药。佩茱萸,中国岁时风俗之一,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时爬山登高,臂上佩带插着茱萸的布袋(古时称“茱萸囊”)。

茱萸是一种落叶小乔木,开小黄花,果实椭圆形,红色,味酸,可入药。果实称“萸肉”,俗名枣皮,供药用,味酸涩,性微温,为收敛性强壮药,有补肝肾止汗的功效。生长于温暖地带,分布于中国大部分地区

落叶乔木或灌木,高4-10米;树皮灰褐色;小枝细圆柱形,无毛或稀被贴生短柔毛冬芽顶生及腋生,卵形至披针形,被黄褐色短柔毛。叶对生,纸质,卵状披针形或卵状椭圆 形,长55-10厘米,宽25-4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或近于圆形,全缘,上面绿色,无毛,下面浅绿色,稀被白色贴生短柔毛,脉腋密生淡褐色丛毛,中脉在上面明显,下面凸起,近于无毛,侧脉6-7对,弓形内弯;叶柄细圆柱形,长06-12厘米,上面有浅沟,下面圆形,稍被贴生疏柔毛。

吴茱萸有温中、止痛、理气、燥湿的功效,多用于治呕逆吞酸、厥阴头痛、脏寒吐泻、脘腹胀痛、经行腹痛、五更泄泻等症。《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吴茱萸“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名医别录》中记载吴茱萸“主痰冷,腹内绞痛,诸冷实不消。”《药性论》中记载吴茱萸“主心腹疾,积冷,心下结气,疰心痛;治霍乱转筋,胃中冷气,吐泻腹痛不可胜忍者;疗遍身顽痹,冷食不消,利大肠拥气。”《本草纲目拾遗》还记载吴茱萸有“杀恶虫毒,牙齿虫匿”之功效。

山茱萸有补肝肾、涩精气、固虚脱的功效,多用于治眩晕耳鸣、腰膝酸痛、阳痿遗精、遗尿尿频、大汗虚脱等症。山茱萸是男人的补药,对于肾虚、阳痿遗精、气虚的男人都适合这种药。《雷公炮炙论》中记载山茱萸能“壮元气,秘精。”《名医别录》中记载山茱萸能“强阴,益精,安五脏,通九窍,强力。”《药性论》中记载山茱萸可以“补肾气、兴阳道,添精髓。”《日华子本草》记载山茱萸可以“暖腰膝,助水脏。”这里的水脏就是指肾脏,因为五脏里面肾主水。

古人把茱萸作为祭祀、佩饰、药用、避邪之物,形成茱萸风俗。晋代葛洪《西京杂记》中就记载,汉高祖刘邦的宠妃戚夫人于每年九月九日,头插茱萸,饮菊花酒,食蓬饵,出游欢宴。

插茱萸习俗,相传始于东汉,晋代成俗。至唐代,插戴茱萸、装饰美容、祝颂延年益寿。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历史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时,秋高气爽,正是茱萸成熟之时,茱萸被认为能祛病驱邪,所以古人或头插茱萸枝,或臂佩茱萸囊,登高游兴,并把重阳节称为登高节、茱萸节、茱萸会。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茱萸是一种带香双子叶植物,其树干挺拔,树形高大,冠幅宽阔,枝叶繁茂,很适于作行道树,可植于庭园角隅、草坪、林缘。茱萸分布于中国大部分地区,朝鲜、日本也有分布。若还想了解更多关于茱萸是什么的详情,可继续跟随我往下浏览。

什么是茱萸

1、茱萸是一种常绿带香的双子叶植物,茱萸可分为吴茱萸、草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其中山茱萸,是中国传统中药材,以去核后的果肉入药。其生于山沟、溪旁或较湿润的山坡,在我国浙江、安徽均有分布。

2、吴茱萸,别名曲药子、伏辣子、茶辣。气芳香浓郁,味辛辣而苦,生于温暖地带山地、路旁或疏林下。主产于我国浙江、贵州、湖南、陕西、广东、广西等地。

3、食茱萸,是重要的蜜源植物,每当花开时期,常吸引众多蝴蝶、蜂类等昆虫前来吸食花蜜,因此,形成了“蝴蝶树”的奇特景观。而且许多凤蝶幼虫也喜爱吃食茱萸的叶子,为诱蝶植物。

4、草茱萸,是常绿多年生草本植物,草茱萸地上的直立茎为一年生,少分枝,呈淡绿色。生长在吉林长白山针叶林下,常成片聚生。

茱萸的主要价值是什么

古籍中的山萸肉简介

山萸肉为中药名,出自《小儿药证直诀》。为《神农本草经》记载的山茱萸之处方名。详见百科词条:山萸肉 [ 最后修订于2015/8/27 21:23:28...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