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名垂青史”还是“垂名青史”,哪个是正确的? 一定要准确!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4浏览:4收藏

到底是“名垂青史”还是“垂名青史”,哪个是正确的? 一定要准确!,第1张

名垂青史正确

名垂青史 垂:流传;青史:古代在竹简上记事,因称史书把姓名事迹记载在历史书籍上形容功业巨大,永垂不朽出 处:清·卓尔堪《序》:“死事者名垂青史,固无论已” 用 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分句;含褒义 示 例: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23章:“无不希望捧着张献忠成就大事,自己成为开国功臣,封侯拜相,封妻荫子,并且~” 近义词:万古流芳、名垂千古、名垂后世 ,留芳百世 反义词:遗臭万年

没有垂名青史 只有青史垂名 青史:青指竹简,古代在竹简上记事,因称史书垂:流传下去指在历史上留名,永垂不朽出处 唐·李咸用《依韵修睦上人山居十首》诗之八:“且图青史垂名稳,从道前贤自滞多” 示例 上图尽忠报国,次要修身敬士,三来练军爱民尔等功名富贵,全始全终,以期~不朽--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三十六回

 名垂青史解释:青史:古代在竹简上记事,因称史书。把姓名事迹记载在历史书籍上。形容功业巨大,永垂不朽。下面我就给大家整理名垂青史的近义词,反义词和造句,供大家学习参考。

名垂青史反义词

 流芳百世

 遗臭万年

名垂青史近义词

 万古流芳

 名垂千古

 名垂后世

名垂青史造句

 1 一呼,发表了名垂青史的演讲,他用短短不到五分钟的演讲彻底改变了局面,使得原本唾弃凯撒的人,无不为凯撒而落泪

 2,所有欢呼布鲁图英勇事迹的人,无不对布鲁图切齿痛恨。

 3 他们的光辉业迹,功昭日月、名垂青史,他们的崇高精神,具有永久的感召力和生命力。

 4 其中有名垂青史的赫赫功绩,但也不乏质疑之声。

 5 原因是夷门守监侯嬴在夷门为信陵君谋计,窃符救赵,名震天下,夷门因此而名垂青史,甚至“夷门自古帝王州”,夷门

 6竟升格为开封的别称了。

 8 或许他会成为新的将军,或许他会成为开国功臣名垂青史。

 9 既然吴兄深有才学,为什么不为国家效力于公可兼善天下,于私也可名垂青史。

 10 我是七杀王,何惧天与地掀天揭地功,薄冰上履过!他日乌托邦,名垂青史时。

 11 普京威武,以一国敌六十国,必名垂青史,千古一帝啊。

 12 要想口碑载道并不难,欲使自己名垂青史的方法也很多。

 13 历史佳话可是名垂青史呢,就像那古书里说的‘刘备三顾草庐请诸葛亮’,那不就是一段佳话吗

 14 收藏狮子林的“黄氏家族”,六次接待乾隆皇帝下江南;留园中的“徐氏家族”富甲三吴,太仆寺少卿徐泰时开创苏州

 15园林新格局,名垂青史。

 16 之后火牛阵田单破燕,使即墨古城名垂青史。

 17 遥想孩提之时,梦想良多,欲著书立说成一家之言,欲富且贵宾客盈门,欲做大科学家得nobelprize名垂青史,欲做大学

 18问家通古博今,天文地理,无所不知。

 19 邓小平同志的伟大功绩将名垂青史,永远受到世人的赞扬。

 20 人生总有独特的轨迹,或者平淡一生,或者名垂青史。

 21 文天祥英勇抗敌名垂青史。

 22 大丈夫当通权达变,建立不朽功勋,名垂青史。

 23 只有为国家和人民鞠躬尽瘁的人,才能名垂青史。

 24他无疑想作为给俄国带来和平和较美好生活的***而名垂青史。

 25他梦寐以求的愿望,是跻身于见义勇为、扶弱挤贫的侠士行列,从而能名垂青史。

 26好像你会名垂青史了

 27亚当斯和勒威耶两人都因发现了海王星而名垂青史。

 28俄国人伊万巴甫洛夫因他对狗的反射与反应进行研究的实验而名垂青史。

 29但是,作为国际建筑的偶像,悉尼歌剧院将名垂青史,因为它是开路先锋。

 30如果孟子的母亲只是个很平凡的母亲,我们今天也不会听到孟子的名字,他永远不会名垂青史跻身于圣人之列。

 31休米勒如果在采石场劳作一天后,晚上停下来休息消遣的话,他就不会成为名垂青史的地理学家。

 32我把他们带到我的塔顶观赏景色,我没有利用这一机会把他俩从塔顶推下去,否则我将名垂青史。 ”

 33但入侵改变了所有的这一切,黑手党在美军占领意大利的事件中扮演着卓越的,名垂青史的角色。

 34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曾经遭到西点军校不止一次而是两次的拒绝。但他做了第三次尝试,最终被录取并且名垂青史。

 35如果成功了,他也许证明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部分理论不成立,或者他也许会发现太阳系新天体存在的证据,无论如何

 36他都将名垂青史。

 37但我的确对他有足够的了解,所以想知道,他会不会作为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而名垂青史,原因倒不是他令人费

 38解的学说的具体内容,而是他在促成“确定性”死亡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39为了满足世纪的多样化口味, “雷朋”开发出多个产品系列,他们将其分为三类:经典款式,此类太阳镜拥有名垂青

 40史的风格;当代风格,现在的产品系列即属此类;以及包含前卫风格的新潮款式。

 41俄良赞芒松赞干布吞弥桑布扎罗桑嘉措达娃卓玛降曲坚赞扎马紧赞强基土登夏甲,看看这些名垂青史的雅砻儿女,谁能说

                 

    在唐宋八大家中,若论资质最平庸、性格最踏实、学习最刻苦的人,那一定是曾巩。曾巩的名气远不如其他几位大家,但这才是一个普通人原本的模样。

    后世给他了一个评价,叫:天下第一迂阔之人。“迂”是指迂腐,其实凡是那些坚守正统法则的人,大多被视为迂腐。但这并不代表他们都是错的。而“阔”既指胸怀,也包含品行和学识。就拿读书来说吧,曾巩涉猎广泛,农林牧副渔什么都看。就是不读佛教和道教的书。他对这些很排斥。可以这么说——他是自韩愈之后又一位坚定捍卫儒学的继承人;一代文章大家;一个清贫而刻苦的穷书生!

                          将落第视为常态

    和韩愈比起来,两人的家境差不多。曾巩的老父亲三十六岁中进士,之后一直在地方做官,最大也不过是知县。后来被弹劾罢免,家里那点微薄的经济来源也便断了。而曾巩一考多年考不中进士,于是也就有了后来在农村种田十年的传奇经历。

    景佑三年(公元1036年),十八岁的曾巩和大哥曾晔一起,从老家南丰县出发,进京参加考试。结果成绩公布后,两人一同落榜,成了一对难兄难弟。本来心情十分差,但曾巩这时结识了一个人。这个人说是结识,不如说是相见,因为他和曾巩有着亲戚关系。此人便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改革家——王安石。

    据史料记载,曾巩的表姐嫁给了王安石的老爹王益。这样算来,王安石应该把曾巩称表叔。而此时的王安石不过十六岁的青年,比曾巩小两岁。所以两人虽有叔侄之名,实为兄弟情谊。

    王安石说:“此时少壮自负恃,意气与日争光辉。考试落榜没关系,回去好好复习吧。过两年再来。”曾巩第一次失败,所以也没当一回事,很快就收拾东西回家了。不久还给王安石写了首长诗,抒发自己的志向以及对他的推崇。那时两人初识,岁月一切静好。

    等到庆历元年,二十三岁的曾巩再次来到京城参加科考,陪同他的是弟弟曾牟,大哥已经放弃考试了。兄弟俩在太学读了一段时间,一同参加了考试,结果又是双双落榜。这时有人写了一首诗:

    三年一度举场开,落煞曾家两秀才。

    有似帘间双燕子,一双飞去一双来。

    说句实在话,这诗写得很让人气愤。上次和大哥两个人来落榜,这次换了弟弟后又是落榜。好像曾家的子弟都是草包,来一对折一对。而说出这话的十有八九就是他那些乡亲们。曾巩和弟弟参加落榜后心情难受不说,还要遭受乡亲们的讽刺和嘲笑。这种“风俗”,古往今来一直如此。

    欧阳修曾经写了一段话说: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宝宝心里苦。但是没办法,生活还得继续。而他那个同样备受亲戚嘲讽的外甥王安石,这次却中了进士,而且差点名列状元。他给表叔寄来一首宽慰的诗: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挟才乘气不媚柔,群儿谤伤均一口。吾语群儿勿谤伤,岂有曾子终皇皇。借令不幸贱且死,后日犹为班与扬。

    不得不怨一句:王安石是真不会说话。好歹是你表叔,动不动就提“死”字。虽然是夸赞不错,但是这代价也太大了。而且这时曾巩的文章还没有到达那种句如金玉的地步。就这样,他回到了老家讨生活。

                          欧阳公的首席弟子

    曾巩比欧阳修小十二岁,第一次读到他的文章是《贾谊不至公卿论》。这篇文章刚正秉直,大义凛然,将贾谊的不幸与国家的不幸批露得一览无余。令读者义愤填膺,惋惜钦佩。这正是曾巩所喜爱的类型。

    而欧阳修素来不顾俗流,以改革文坛风气为己任,更加令曾巩叹服。两人又同是江西老乡,于是拜他为师,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曾巩向欧阳修诉说自己家境贫寒,只能读书写字,希望于圣人之道上有所启发。而能入您的门下,向您学习,其实就是在向圣人学习。曾巩说出这番话后,欧阳永叔感慨万千,当下送了他很多学习用品。曾巩又献上自己的几篇文章,欧阳修每天坐在书房里,一边喝茶一边品读着。时常对身边的人说:“我门下的弟子成百上千,能得到曾巩这个学生是最让我高兴的。”

    曾巩得教于欧阳修,水平遽升,名气也越来越大。如今他回归乡野,一边读书,还一边还向老师推荐王安石。等到庆历七年,曾巩的父亲收到了朝廷的诏令,进京等待重新调配。这时家里已经穷得叮当响了。父子俩收拾行装,出发前往汴京。

    屋漏偏逢连夜雨。这次入京不仅没讨到什么好处,曾巩的老爹还病死在了南京客舍。临死之际只有一张破旧的凉席裹身。除了身无分文,还欠着许多医药费和住宿费。曾巩心灰意冷,更兼一筹莫展,不知如何将老爹的遗体运回家乡安葬?这时,前任宰相杜衍向他伸了一把手。

    杜衍不仅替他还了欠债,还为曾父置办棺椁,给了曾巩一笔钱让他扶柩还乡。如此情义,自觉无以回报,曾巩一连写了几篇文章来感恩戴德,立誓要向先生一样行公义之举。

                        把种田当成一件乐事

    读书人在乡下种田。我的第一印象是陶渊明,其次是孟浩然,然后才是曾巩。陶渊明自不待言,孟浩然和曾巩都有点被迫的成分。曾巩喜不喜欢种田呢?老实说一开始并不太喜欢。但他又不得不去做。

    和其他体验田园之美、品茶饮酒、弹琴作画的隐士不同。他们是功成名就后的享受,或者说是待价沽名。曾巩呢?他不种地就只能饿死了。自曾巩的老爹病逝后,家里好不容易还完了贷款,已经一贫如洗。这时曾巩上有年纪四十、身体虚弱、没有什么劳动力的长兄需要照顾。下有又四个弟弟,九个妹妹,最小的只有五岁。虽然老爹已经西去了。但身为家中的二子,这些你能不管吗?于是曾巩成了这个家庭的顶梁柱。他在诗中诉说道:“荏苒岁坐暮,家诗已独当。经营食众口,四方走惶惶。一身如飞云,遇风任飘扬。”

    记得大学刚毕业那一年,父亲突然心肌梗塞。数月之内两度送去医院抢救,家中那点微薄的积蓄瞬间被一扫而空。而我自己没有考上特岗教师,不能给家庭的困境带来一点儿好转。我没有工作,没有女朋友,没有出路,不知道希望在哪儿。常常一个人蹲坐在马路边迷茫。一蹲就是半晌。后来实在找不到出路,干脆回家放羊。在田里的那段时间,我一直想起曾巩,想起那个因为没有出路和我一样回乡种田的人。我也做好了和他一样三十多岁再结婚的准备。也许还不止。

    所以,曾巩这十年,是一个二十多岁没有背景的农村贫困青年最直观的体现了。而他也真的只是一个普通人,不是那些一开始就贴上“大师”标签的高高在上者。我喜欢曾巩,即缘于此。

                      在山野里卧薪尝胆

    皇佑二年(1050年),曾巩终于娶了媳妇。女方是光禄少卿晁宗恪的长女晁德仪。曾巩寒门农家,拿不出巨额彩礼。人家能把女儿嫁给他这个大龄青年,无非是因为一件事——文名于世。曾巩当时文章的名气很大,已经超过了王安石。而苏轼等人还没有成名。他有一篇著名的《墨池记》,无论是我还是后世一些天分平庸却酷爱书卷之人,相信读了之后都会喜欢。

    这篇文章中的墨池就是相传王羲之当年练笔的地方。因为经常在这儿洗笔,池子里本是烹茶的甘泉,结果就变成了墨汁。王羲之索性就蘸着水写。这个故事在曾巩笔下得出的结论是: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曾巩将王羲之书法成就的重点落在了两个字:勤奋。勤能补拙,滴水穿石。无论是天资平庸的,还是天分高明的,都应该坚持这个道理。然而还是有人不信,于是王安石写出了《伤仲永》。

    曾巩深明此理,所以即便身处乡野,仍未放下读书。他给自己搭建了一个书斋,命名为“南轩”。周围种了几竿绿竹,几团蔬菜,夫妻俩过得恬静而自在。遂写诗道:

    密竹娟娟数十茎,旱天萧洒有高情。

    风吹已送烦心醒,雨洗还供远眼清。

    新笋巧穿苔石去,碎阴微破粉墙生。

    应须万物冰霜后,来看琅玕色转明。

    同时代的人多说曾巩写诗不行。从这些日常的记事来看,确是有待提高。不过对一位彼时还身处乡野的农夫来说,用一流诗人的标准来要求未免太无理了。真正让他名成大家的,是此后二十多年的成就。

                        天下第一迂阔之人

    嘉佑二年(1057年),曾巩第三次参加科举,终于名登进士榜。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如果到了一定年纪,即使实现梦想,也没了当初的那份欢喜。因为你所有的期待已经磨灭在了这条漫漫长路上。对于生活在当下的每一个人,包括我在内,都被这句话给定义了。可是曾巩不同,曾巩是一个有着圣人情怀、广其学而守其志的人。他的志向除了立德、立言,剩下的就是立功了。

    而这次考试,由曾巩牵头,弟弟、堂弟、妹夫一共六人全部高中,一洗原来那“一双飞去一双来”的嘲讽,改为人人瞻仰嗟望了。而这次的同年中,还有二苏、程灏、张载,堪称宋代的“龙虎榜”。

    因为苏轼的文章笔力不凡,和这位大哥哥曾巩之间还闹了笑话。欧阳修身为主考官,在看到全场最精彩的文章后,立刻想圈为第一。但转念一想:这样的文章除了自己的弟子曾巩,还有谁能写得出来?于是为了避嫌,将其屈居第二。这个事件除了告诉我们苏轼的文章水平不输曾巩外,还透露出一个信息,那就是欧阳修对曾巩的文章特别看好。然而无论是苏轼还是曾巩,他们终究赶上了——赶上了文坛盟主的改革。

    嘉佑二年(1057年),曾巩被任命为太平州司法参军,从此踏上公务员之路。相比之下,弟弟们的仕途则更为顺畅。等到熙宁二年,王安石开始“搞事情”,曾巩已经开始了长达十二年的外任生涯。每当王安石要求青苗、免役、均输、市易、方田均税法,他必定一一针砭后落实。这与他们多年的兄弟之情无关。只要是有利于民的政策,他都积极履行。

    青苗法实行中。贫困户虽然贷到了种子,秋天收获后除去赋税和贷款,生计又成了问题,无法过冬。曾巩二话不说,直接以赈灾的方式给其粮食。这样既收了富户的利息,又救助了即将饿死的人。接着便是推行“义田制”,彻底解决这一问题。而关于保甲法,别人推行起来差点引发起义。曾巩却在毫州给皇帝上书时说:“臣昨守毫州,毫为多盗重法之地,臣推行保甲之法,以禁盗贼,幸不至谬戾。”就这样,他真正实现了王安石心中的构想,领会了改革的精髓。

    元丰三年,神宗任命曾巩勾当三班院,对他说:“以你的才能,无怪乎他们要诬陷你。今后你就留在这儿做自己喜欢的事吧。”次年,曾巩开始修《五朝国史》。

    任何本朝国史都不好修。“避讳”二字从古至今已经深入骨髓,那些自称讲真话的往往成为了谣言编造者。曾巩刚开始修,就遭到了皇帝的斥责。曾巩写了一篇《进太祖皇帝总序并状》开卷,谈了一下“烛影斧声”的故事。这是天下人讳而不提的,曾巩不仅提了,还说这是师法尧舜禅让的明政之理。接着就有人站出来诋毁曾巩。所幸神宗是一个英明的君主。越是有人出来极尽诋毁之能事,神宗越觉得这事另有隐情。他把曾巩叫来大骂了一顿,让其继续编写。后来因为一手资料不全,曾巩放弃了这项大业,被调任中书舍人。算是升官。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元丰五年,曾巩继母病逝。次年,兄弟几人送母亲的灵柩归乡。路过江宁之时,曾巩突然病倒。于是便住在了王安石家里。那时王安石已经隐退,看见邸报上说:皇帝召蔡京试为中书舍人。不觉感慨道:“除修注诰词这是子固的行当,别人怎么能做得了?”既是为表叔抱不平,也在诉说着自己晚年对官场的失望。

    这天,王安石推着曾巩在院子里看梨花飞舞、柳絮初生。曾巩因为病情加重,无法言语。安石道:“还记得那年柳絮飞舞的时节,我们在京城相遇。如今,已经过去快五十年了。五十年,弹指一挥间啊!”曾巩点点头,两行混浊的泪水从眼角溢下。四月十一日,他终于与这位最好的兄弟告别,享年六十有五。三年后,王安石逝世。

    回看曾巩的一生,可以堪称一代醇儒。他既是纯粹的学者、文章大家,也是一位品德深厚、不入俗流的翩翩君子。有人笑他迂腐,不懂得变通,转战七州,无大作为;种田十年,无异于蹉跎岁月。但其实从一开始,他就只想着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件事。无论是写文字还是种地;无论是为了生活还是追求理想;无论是任人嘲讽还是瞻仰嗟望。他一直是平静的,一直是十年如一日的。

    路遥说:“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只有永不停歇地坚持,持续不断地奉献,才是有意义地活着。而能够做到这样的人,即便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人,也能在历史的河道中留下自己的脚印。

   

到底是“名垂青史”还是“垂名青史”,哪个是正确的? 一定要准确!

名垂青史正确 名垂青史 垂:流传;青史:古代在竹简上记事,因称史书把姓名事迹记载在历史书籍上形容功业巨大,永垂不朽出 处:清·卓...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