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典包括引用哪些内容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用典包括引用哪些内容,第1张

用典,也就是用事,是一种修辞手法。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

写文章时,有意引用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 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的见解,这种修辞手法叫引用。

用典可以用原文,引用可以借用原话,变成自己的语言。

唐朝的李商隐、宋朝的辛弃疾

李商隐《锦瑟》

李商隐《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典故: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中间四句各用一个典故。第三句用《庄子·齐物论》中庄生梦蝶的故事,庄生,即庄子,战国时哲学家,据说他曾梦见自己变成蝴蝶,逍遥自在地飞翔,醒后竟不辨己蝶。第四句用《华阳国志》中杜鹃啼血的故事,望帝,古代蜀国国君杜宇,国亡身死,魂魄化为杜鹃,每到春天便悲啼不止、直至出血。第五句用《博物志》里海中鲛人(神话中的人鱼)泣泪成珠的故事。传说珍珠是由海里鲛人的眼泪变的。《新唐书·狄仁杰传》以“沧海遗珠”比喻人才被埋没。第六句源自南北朝干宝《搜神记》。传说春秋时,吴王夫差的小女儿紫玉爱慕韩重,并想嫁给他,但没有成功,因此郁闷而死。韩重从外地游学回来,前往她的墓上哀悼。忽然紫玉现出原形,赠送明珠给韩重,并对他唱歌。韩重想抱住她,紫玉却像轻烟一般不见了。唐戴叔伦以“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形容可望而不可即的诗景(见司空图《与极浦书》)。四个典故,每个典故一个意象,潜蕴着作者对自己今生今世爱情、事业、理想、追求的痛苦反思。庄生晓梦迷蝴蝶,抱负成虚;望帝春心托杜鹃,理想幻灭。玲珑剔透的沧海明珠,本为稀世珍宝,如今却只是在明月映照之下,成盈盈之“珠泪”,独自被遗弃在沧海;自己追求的对象,如同蓝田日暖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

背景:

李商隐是一个极重感情的人。据说,他早年曾苦恋过一个女道士,并且可能有其他的恋爱经历,但都没有结果;婚后,他与妻子感情极好,然而妻子又在他三十九岁时去世。因此,在他的心灵中,爱情带来的痛苦也是极深的。

政治上的失意潦倒,生活经历中爱而不得和得而复失的悲哀,使李商隐常被一种感伤抑郁的情绪纠结包裹。为排遣愁绪,原本对佛老倾情的李商隐与佛教的缘分更深。所谓“三年已来,丧失家道。平居忽忽不乐,始克意事佛。方愿打钟扫地,为清凉山行者”(《樊南乙集序》)。这种感情基调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审美情趣,使得他的诗作内容更多取向内心体验,逐渐形成一种悲哀伤感、典丽精工、迷惘虚幻、抽象朦胧、禅悟自适的诗风。《锦瑟》就是极具代表性的一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名称: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一生以恢复为志。工于词,为豪放派词人代表,风格沉郁顿挫,悲壮激烈,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并称“苏辛”。著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抄存》。《全宋词》存词六百二十余首。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①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②。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③。想当年④,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⑤,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⑥,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⑦,一片神鸦社鼓⑧!凭谁问,廉颇老矣⑨,尚能饭否?

〔注释〕

①、京口:江苏镇江市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

②、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

③、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

④、“想当年”三句:刘裕曾两次帅晋军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⑤、“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刘裕子刘义隆年号。草草:轻率。是说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以至惨败。

⑥、“四十三年”句:作者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南归,到写该词时正好为四十三年。

⑦、佛狸祠:魏太武帝拓拔焘小名佛狸。他曾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⑧、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社鼓:祭祀时的鼓声。

⑨、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

〔赏析〕

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辛弃疾在京口任镇江知府时年六十五岁,登临北固亭,感叹对自己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这篇传唱千古之作。这首词用典精当,有怀古、忧世、抒志的多重主题。江山千古,欲觅当年英雄而不得,起调不凡。开篇即景抒情,由眼前所见而联想到两位著名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对他们的英雄业绩表示向往。接下来讽刺今日用事者(韩胄),又像刘义隆一样草率,欲挥师北伐,令人忧虑。老之将至而朝廷不会再用自己,不禁仰天叹息。其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写北方已非我有的感慨,最为沉痛。

〔译文〕

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却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寄奴曾住过的地方。回想当时啊,刘裕率兵北伐,武器竖利,配备精良,气势好象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南朝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四十三年过去了,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遍地烽火。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敌占区里后魏皇帝佛狸的庙前,香烟缭绕,充满一片神鸦的叫声的社日的鼓声!谁还来问:谦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这是辛弃疾于开禧元年(1205)六十六年岁,任镇江知府时,登上京口北固亭后所写。词人面对锦绣河山,怀古喻今,抒发志不得伸、不被重用的忧愤情怀,全词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

上片怀念孙权、刘裕。孙权坐镇东南,击退强敌;刘裕金戈铁马,战功赫赫,收复失地,气吞万里。对历史人物的赞扬,也就是对主战派的期望和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的讽刺和谴责。

下片引用南朝刘义隆冒险北伐,招致大败妁历史事实,忠告朝郯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草率从事,接着用四十三年来抗金形势的变化,表示词人收复中原的决心不变,结尾三句,借廉颇自比,表示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

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杨慎在《词品》中说:“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评价是中肯的。

本词运用了五个典故。

孙仲谋——怀念英雄,表达收复失地的理想。

寄奴——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

佛狸祠——今昔对照,不堪回首。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借古讽今,批归纳全诗。

廉颇——自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

怀古与用典都是古人写诗时常用到的修辞手法,二者有相似之处,因而常常被混淆,但这两种修辞手法是有区别的。怀古与用典有相似的地方。都可能涉及到古代的名人或者典故,用以抒发今时此地,作者心中所思所感。但这二者也有明显的区别,那么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

一、怀古

诗人游览祖国大好河山,所到之处,想起了彼时此地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或者曾经出现过的历史人物,看着斗转星移间物是人非 ,心中不免发出感慨,感叹时代的变迁,往事不在,体会到人的渺小与时间的永恒。因此怀古这种手法,诗人所感所叹之事一定是发生在当时当地的。比如刘禹锡的诗作中:千帆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就是诗人历经西塞附近,触景生情。诗句中所涉及的人和事,是描绘的主体,直接描写的对象。

二、用典

用典诗中世人所用的典故可以不发生在当时当地,与作者所处的环境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旨在用典故类比或者暗示当前发生的事件,从而达到以简单精炼的语言,含蓄委婉地让读者体会到诗句中丰富的内涵。如陆游的诗句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就是诗人以南宋时期名将檀道济自比,表达自己对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感慨。

三、二者区别与联系

用典诗句中所用的典故就是发生在诗人当地的,那么用典也可以说成是怀古,由此可见,用典的范围是比怀古更为广泛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怀古是用典的一种特殊形式。而怀古多借古讽今,从过过去的事来间接表述诗人对现在发生的事情的观点和看法。用典则是为了类比,增加诗文的含蓄与典雅。

用典,是古诗词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就是引用古代著名的故事、人物或词句,以抒发今人的思想和情感。用典不是为了显摆自己的才识,而是可以起到减语辞之繁累、增文辞之妍丽的作用。纵观唐诗宋词中的名篇佳作,用典的案例可谓不胜枚举,诸如李白、李商隐等奇幻派代表最甚喜之。

当然,用典也要讲究技巧,而且技巧性很强。有人说读唐诗吟宋词时并没有发现很多的用典痕迹,这是因为作者将典故合理地融入进了字里行间,化骨入肌,方才不使人察觉。只有对此典故十分熟悉的读者,才能洞若观火,将其揪出。

今天小解要为大家带来的诗,是李清照非常著名的一首五言绝句,名为《夏日绝句》。这首诗之所以经久不衰、如此脍炙人口,很大原因得益于李清照神奇的用典手法,短短二十个字中,她从容插入三个著名典故,可谓字字珠玑,更关键的是声色不露,一般读者恐怕也只能看出其中一个!

《夏日绝句》宋·李清照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此诗无一高级词汇,也没什么壮丽的意象,却能成为千古经典,其中蕴含的内涵可见一斑。起头两句如同破空裂云而来,从天而降,势如千钧,一个孱弱女子却能以豪迈的情怀将人生姿态阐释得如此精彩,其看透生死的气魄无与伦比!

后两句主写项羽,一个"思"字既点出了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原因,也表达了李清照对项羽英雄气概的敬佩之情。这两句所包含的典故就是项羽自刎乌江,这也是大多数人能够看出来的一个典故。

但是听完小解的初步解读后,你发现另外的两个典故了吗?

其实另外两典故就包含在"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之中,它们分别是"人杰"和"鬼雄"。人杰,意为人中豪杰,是汉高祖刘邦对萧何、张良、韩信等人的敬称;鬼雄,语出屈原之《国殇》,曰:"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用典的话一般就是为了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说服性。我是这么认为的。典故之类的一般都是有据可依,有证可访的,所以,如果用典的话就让人读来比较能够容易相信,并且能从所用的典故上看出一个人相对而言的素养和作文水平。当然,典故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用了就好,切记要精而不滥。

  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

  目录

  要求

  作用

  种类展开

  编辑本段

  要求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说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即是用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用典既要师其意,尚须能于故中求新,更须能令如己出,而不露痕迹,所谓“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方为佳作。

  编辑本段

  作用

  用典之功用有四,略述于下:

  使立论有根据

  引前人之言或事,以验证作者之理论。即文心雕龙所谓“援古证今”也。如李商隐之有感诗:

  中路因循我所长,古来才命两相妨;

  劝君莫强安蛇足,一盏芳醪不得尝。

  其中“蛇足”一词,即引自战国策:“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之’。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李诗即以此作为引证,使为立论之根据。(以喻勿另生枝节也)

  方便于比况和寄意

  诗中有不便直述者,可借典故之暗示,婉转道出作者之心声,即所谓“据事以类义”也。如前“命意”章中苏东坡之仇池石一诗,即借蔺相如“完璧归赵”之典故,委婉表达出作者之心意,而不致令受者有太大之难堪。另如唐诗纪事卷十六引“宁王李宪见卖饼者之妻明艳动人,而强娶为妾,且十分宠爱。翌年,宁王问‘犹忆饼师否?’其妻颔首。宁王召饼师进府,其妻面对故夫,泪流满颊,凄婉欲绝。时有十余文士在座,意皆感动,宁王命做诗以记其事。王维诗云:

  莫以今时宠,而忘旧日恩;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借春秋息夫人之典故,以显出女人之坚贞,使宁王深受感动,而让其与故夫团聚。(按:典出左传,庄公十四年,楚子灭息,以息妫归,生堵敖及成王焉,未言。楚子问之,对曰:吾一妇人,而事二夫,纵弗能死,其又奚言)

  减少语辞之繁累

  诗句之组成,应力求经济,尤其近体诗有其一定之字数限制,用典可减少语辞之繁累。如:

  览古 李商隐

  莫恃金汤忽太平,草间霜露古今情;

  空糊赬壤真何益,欲举黄旗竟未成;

  长乐瓦飞随水逝,景阳钟堕失天明;

  回头一吊箕山客,始信逃尧不为名。

  诗中“长乐”一词乃指汉之长乐宫。汉书平帝纪:“大风吹长安城,东门屋瓦飞旦尽”;“景阳钟”之典出自南史:“齐武帝数游幸,载宫人于后车,宫内深隐,不闻鼓漏,置钟于景阳楼上,应五鼓及三鼓。宫人闻声早起妆饰”。“箕山客”一词乃指尧之许由也,庄子:“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曰:‘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又啮缺遇许由曰:‘子将何之?’曰:‘将逃尧’。又史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如此利用有限之文字,即将所欲表达之意念,呈现在读者眼前,故可减少语辞之繁累。

  四:充实内容、美化词句--用典可使文辞妍丽,声调和谐,对仗工整,结构谨严,而增加外形之美,与丰富之内涵。如:

  潭州 李商隐

  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

  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

  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破庙风;

  目断故园人不至,松醪一醉与谁同。

  其中“湘泪”一词,乃引述异记里故事:“舜帝南巡,死于苍梧。舜妃娥皇女英伤心恸哭,泪下沾竹,而竹色尽斑”。“楚歌”一词指屈原“离骚”、“九歌”赋中,指斥令尹子兰之故事。陶公句,借当年陶侃之战功显赫,以暗讽当今之摒弃贤能。贾傅句,借贾谊祠中之蛛网尘封,风雨侵凌景象,而寓人才埋没之感,又切合潭州之地,典中情景,与诗人当时之情景,融成一体,益觉凝炼警策,读之令人顿生无限感慨。

  编辑本段

  种类

  典故之种类有三,即明典、暗典、翻典,分述于下:

  明典

  明典者,令人一望即知其用典也。如:

  气春江上别,泪血渭阳情;(杜甫:奉送二十三舅录事崔伟之摄郴州五排)

  “渭阳”一词出自诗经唐风:“我送舅氏,曰至渭阳”之句,遂以代“舅氏”二字。又如:

  邻水延福寺早行 陆游

  化蝶方酣枕,闻鸡又着鞭;

  乱山徐吐日,积水远生烟;

  淹泊真衰矣,登临独惘然;

  桃花应笑客,无酒到愁边。

  其中“化蝶”一词,典出于庄子之齐物论:“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欤!不知周也。俄而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后人遂以“化蝶”或“梦蝶”,借喻为“睡觉”。而“闻鸡”一词则出自晋书:“祖逖与刘琨,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逖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剑”。此处借为清晨之意。

  暗典

  暗典者,于字面上看不出用典之痕迹,须详加玩味,方能体会。如:

  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之四 元遗山

  万里荆襄入战尘,汴州门外即荆榛;

  蛟龙岂是池中物,虮虱空悲地上臣;

  乔木他年怀故国,野烟何处望行人;

  秋风不用吹华发,沧海横流要此身。

  末句出自范宁谷梁传序:孔子观沧海之横流,乃喟然而叹曰:‘文王即没,文不在兹乎?’作者以文王之任为己任,故言‘秋风不用吹华发,沧海横流要此身’。暗典之使用,只师取前人典故之意,而不用其辞。即文心雕龙所谓“虽引古事,莫取旧辞”是也。

  翻典

  翻典者,即反用以前之典故,使产生意外之效果,如: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虽说贾谊,却反其意而用之。又林和靖之自做寿堂诗:

  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

  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

  虽说相如,然反其意而用之也。艺苑雌黄云:“文人用故事,有直用其事者,有反其意而用之者,李义山诗:‘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虽说贾谊,然反其意而用之矣;林和靖诗:‘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虽说相如,亦反其意而用之矣。直用其事者,人皆能之;反其意而用之者,非学业高人,超越寻常拘挛之见,不规规然蹈袭前人陈迹者,何以臻此”。又如李商隐之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假归京诗:

  黄昏封印点刑徒,愧负荆山入座隅;

  却羡卞和双刖足,一生无复没阶趋。

  诗中用万般无奈之口气,“却羡”卞和因献璞玉,而双脚被刖之事,以表明作者不甘奴颜屈膝之意,其实何尝真愿斩足,此亦属翻典之类。

  内容很详细啦,赶紧给分数吧,希望对您有帮助!

用典是一种修辞手法,即引用典故。用典多见于诗歌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用典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

举例说明用典的意思

典故,就是古代的故事(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或前人的章句。由于一个故事或一篇文章所表述的内容非常丰富,所以用典就可以用很少的字,借用那个故事或文章的全部含义,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因此,古代诗词中,典故比比皆是。

举个例子:

泪李商隐

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

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

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

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

这首诗以泪为主题,说了人一生中各种悲伤的事,前六句用了一系列的典故,分别说:失宠、忆远、感逝、怀德、悲秋、伤败,七八句写青袍寒士送玉珂高官,流入心中的酸楚之泪比前面六种更强烈。

用典如下:

1,永巷:指汉代用来禁闭犯错的妃子或宫女的宫中长巷。《史记·吕后本纪》:“乃令永巷囚戚夫人。”

2,湘江竹痕:是说传说舜帝死在湖南,他的两位妃子赶去吊唁,哭的泪滴在竹子上留下斑痕。

3,岘首碑:晋朝羊祜为官造福一方,死后百姓为他在岘山上建碑痛哭。

4,人去紫台:指王昭君远嫁匈奴,离开汉宫。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5,兵残楚帐:指楚霸王项羽兵败被刘邦围困垓下,听到四面楚歌而军心涣散的故事。

用典的诗句

1、《锦瑟》——唐代李商隐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译文:庄周其实知道自己只是向往那自由自在的蝴蝶,望帝那美好的心灵和作为可以感动杜鹃。

典故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栩栩然而飞,浑忘自家是“庄周”其人了,后来梦醒,自家仍然是庄周,不知蝴蝶已经何往。

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名为杜鹃。

2、《行路难·其一》——唐代李白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译文:象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伊尹乘舟梦日,受聘在商汤身边。

典故是: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代刘禹锡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译文:怀念故去旧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典故是:“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勾起了对故人的怀念。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

1、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这些典故都是京口这个地方的历史掌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2、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的诗文歌赋,也是用典的一种,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如王勃在《藤王阁序》中几乎句句用典,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姜夔在《扬州慢》中或明用,或暗用,或化用杜牧的诗,形成了虚实对比,表达了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凄凉。

3、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诗歌中使用典故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强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