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史子集”这种分类方法什么时候形成?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4浏览:3收藏

“经史子集”这种分类方法什么时候形成?,第1张

分类: 文化/艺术 >> 文学 >> 小说

解析:

魏晋时期,由郑默的《魏中经簿》到荀勖的《晋中经簿》,开始“分为四部,总括群书”(《隋书经籍志》),所分的四部名为甲乙丙丁,分别对应《七略》各部分,其内容则很像后世的经、史、子、集四部。

东晋的李充编成《四部书目》,“因荀勖旧簿四部之法,而换其乙丙之书”(阮孝绪《七录序》),一举奠定了四部分类法按经、史、子、集为序的体例。

再往后虽有王俭的《七志》和阮孝绪的《七录》的异军突起,但唐朝初年编撰《隋书,经籍志》,仍走的是四分法道路,影响所及,也使四分法成了日后图书分类的主流。

直到清乾隆敕修《四库全书总目》,集四分法之大成,类目空前细密,分合也更趋合理,时至今日,对我们编制古籍书目依然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不过《四库全书总目》之后,随着时代的变迁,四部分类法也受到了质疑和挑战。到了清同治年间,张之洞为诸生好学者编《书目答问》,认为“丛书最便学者”,“其中经史子集皆有,势难隶于四部,故别为类”,在四部之外另立丛书部,于是形成了一种新的五部分类法。

第三大类。《四库总目》属于经史子集中第三大类,《四库全书总目》总体上沿袭了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清代编纂的《四库全书总目》分为四部44类,有较大的权威性。

古籍的分类方法主要有六分法(西汉刘向、刘歆)、四分法(曹魏郑默、西晋荀勖)、七分法(南朝王俭、阮孝绪)、五分法、八分法(北宋李淑)、十二分法(清孙星衍)等。但自唐代以来影响最大的是四部分类法,即按古籍内容分为“经史子集”四个部类:

“经部”指儒家的经典。经部之下又有小类。清代的《四库全书》经部之下又分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十类。

“史部”即历史,包括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四库全书》史部之下又分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官职、政书、目录、史评等十五类。

“子部”包括政治、哲学、科技和艺术等类的书。《四库全书》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共十四类。

“集部”收历代作家的散文、骈文、诗、词、散曲集子和文学评论、戏曲著作等。《四库全书》分为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五类。

“经史子集”这种分类方法什么时候形成?

分类: 文化/艺术 >> 文学 >> 小说 解析: 魏晋时期,由郑默的《魏中经簿》到荀勖的《晋中经簿》,开始“分为四部,总括群...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