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籍书上曾写到了哪些动物
《诗经》中,我记得的有螽斯,雎鸠,硕鼠,鹿,鸡,玄鸟(据考证最初是指水鸟),燕,狐,雁,马,兔,犬,鲤鱼,黄鸟,蟋蟀,蜉蝣和鸳鸯等,
其他的, 《山海经》《海错图》等也有大量例证。
龙这种爬行动物非常古老,可以追溯到到中生代时期,因此人们的想象力也必须回到七千万年前才能创造出龙的形象。龙在远东地区一般都具有比较美好的象征含义,而在西方却是恶的代表,因此龙的象征含义比较复杂。在神话传说中,龙和蛇一般是同义的,比如在中国。希腊传说中的巨蛇叫做drakonates,意为目光锐利的。龙常常与警戒相联系(艺术作品中龙可担任警戒任务),在许多传说故事中龙常作看守,并与阴间世界和神灵世界密切相关。在龙的象征含义逐步下降为人类敌人和邪恶的过程中,基督教起了很大的作用。中世纪时期的龙集空气、火、水和大地的象征含义于一身。人们一般都认为龙能吐火,头上长角,生着一对蝙蝠的翅膀,长着鹰的利爪,身上有鳞,尾巴似蛇,生有倒勾。此外,龙还会 海蛇的形式出现,多见于有关苏格兰守护神圣乔治的油画中,这一形象可以追溯到苏美尔人和闪米特人关于混沌女神提阿玛特的传说,希腊神话中的英雄珀尔修斯为救安德洛墨达公主,也曾同水怪进行过生死之战。作为恐怖的形象代表,龙在许多地方是勇士的象征,频繁出现在帕提亚和罗马的旗帜上,被刻在北欧海盗的船头上。在凯尔特民族中,龙是皇族力量的象征;在盎格鲁-萨克逊人统治时期的英格兰,龙常常出现在旗帜上;在威尔士,直到如今,红色的龙仍是该民族的象征。
在亚洲,特别是在中国,龙是自然界构成成分运行规律的象征,尤指能行云降雨的雷电,常用龙口中或喉中所含的一颗珍珠来表示。因此中国农历春节后的二月二那天,人们一般都要扎些纸龙,伴着爆竹声舞龙灯以求来年风调雨顺。青绿色的五爪龙在汉代非常流行,是阳气旺盛的象征,同时也可以表示东方、初升的太阳、生殖繁衍、幸福快乐、精神财富和长生不老。三爪龙在日本是天皇的象征,同样也是雨水的主要标志。东南亚的许多国家都持这种观点。中国的四爪龙是世俗权力的象征。在印度传统中,龙也有类似的权力象征作用。 意大利文艺复兴兴盛期画家拉斐尔笔下的圣乔治是基督教中少数杀死恶龙---混乱、无信仰、邪恶或原始兽性的象征---的圣徒之一。圣母玛利亚有时也脚踩恶龙,表明战胜了邪恶势力。
四海龙王:敖广、敖钦、敖顺、敖闰
东海敖广、南海敖钦、西海敖闰、北海敖顺
青脸红须为东,白发须为西,橘黄发须是南,黑发须者为北
中国人生活中的龙
龙并不是中国特有的,许多民族都有关于龙的神话传说。但是像中国这样,以龙为荣、为尊,而且各种事物都多少跟龙有点关系的国家却是绝无仅有的。在中国,带有龙名的地方数以千计,其中又有以数字为题的,如吉林省的二龙、江西省的三龙、辽宁省的四龙;有些以龙的身体为题,如江西省的龙头、四川省的龙角、贵州省的龙额、黑龙江省的龙爪;有些以龙群为题,可以组成龙王、龙母、大龙、小龙、金龙、木龙、水龙、土龙等等。中国含「龙」字的江河,可查的就有四十多个,而我们熟识的黄、青、赤、白、黑龙,就分别在四川省(黄龙河)、河北省(青龙河和赤龙河)、天津(青龙湾河和黑龙港河)、甘肃省(白龙江)、上海(白龙港河)和黑龙江省(黑龙江),有以他们命名的江河。几乎每一省都有龙江、龙湖、龙山、龙洞、龙泉、龙潭,还有数不清的龙王庙。
日常生活中也有龙的踪迹。衣有龙袍、龙冠;食有龙虾、龙眼、龙须面;建筑有龙宫、龙亭;行有龙舟、龙车。家具有龙椅、龙床。正月十五要舞龙灯,五月端午要赛龙船。动物有龙马、龙蚤;植物有龙葵、龙舌兰、龙须草、龙须菜、龙柏、龙爪槐。风水宝地叫龙穴,抽水的水车叫龙骨水车,大吊车叫龙门吊。天上有龙星,地下有龙脉。古代的类书中和龙有关的名词不下数百。一千年前编辑的《太平广记》搜集的龙的神话小说,就有八十一则。在中国,龙简直无所不在。龙的文化,源远流长。
龙的形象和图腾
龙又是原始人的图腾,是一种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的虚幻生物。今天所知道的龙的形象综合了各种生物的特征∶蛇身、兽腿、鹰爪、马头、蛇尾、鹿角、鱼鳞。有研究指,龙的形象是经过不断发展变化的,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经过战争和联合,信奉龙图腾的民族逐渐成为领导,龙的图腾渐成为整个中华民族信奉的旗帜。其他民族原来信奉的图腾的形象逐渐被吸收、被充实到龙的形象中去,因此龙的特征愈来愈多,形象日益复杂和威武。
人们还把各种美德和优秀的品质都集中到龙的身上。我们从许多故事和传说中看到∶龙是英勇善战的,它什么强暴也不怕;龙是聪明多智的,它甚至能预见未来;龙的本领高强,它能大能小,变化多端,兴云布雨,鸣雷闪电,开河移山,法力无边;龙是富裕的,龙宫成了宝藏的集中地;龙又是正直的、能为人民著想的,为了解救人间乾旱之苦,它甚至不惜冒犯天条。在龙的身上集中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也常把世间的杰出人物称为人中之龙,诸葛亮号称卧龙先生就是大家熟识的例子。
龙帝与天帝
龙帝,亦即天帝,也叫玉皇大帝,传说就是华夏民族的始祖——黄帝的化身。在《史记.封禅书》中记载,黄帝和老百姓在首山采掘铜矿,把开采出来的铜铸成一只很大的铜鼎,放在荆山脚下。铜鼎铸成时,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升天。黄帝就骑到龙背上去,他手下的群臣还有妻儿也都纷纷往上爬,一共上了七十多人。这时,龙升上天去,剩下的小臣挤不上,一个个都抓著龙的胡须。龙髯受不了重量而断了,黄帝带著的弓也被拉落下来,臣僚们只得抱著龙髯和弓号哭。黄帝升了天后便成为了天帝。
在《史记.天官书》中亦说∶「轩辕(黄帝名轩辕),黄龙体」,简单点说,就是说黄帝就是黄龙的化身。黄龙即是龙帝,五行属土,位居中央,是龙族之首,也是道教的宗教观中天庭的主宰。在汉代的典籍中亦有提及∶「黄龙者,四方之长,四方之正色,神灵之精也。能巨,能细,能幽,能明,能短,能长,乍存,乍亡。王者不滤池而渔,德达深渊,则应和气而游于池沼。」,说明了黄龙的形象。
传说中的龙
古人把龙看成神物、灵物,而且变化无常,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既能深入水底,亦能腾云登天。关于龙的传说,在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中几乎每一本书都有,而关于龙的传说和神话亦不胜枚举。经典如《易经》,便将龙作了一完整系统的论述,并赋以哲学的含义。八卦中整体用龙来说明的就是乾卦,也是《易经》的第一卦。
除这之外,历朝历代都不断有龙的传说和神话出现,不少以「龙」字命名的地方亦有其龙的传说。上至黄帝的时代,便有黄帝乘龙升天、应龙助黄帝战胜蚩尤的传说;夏禹治水,传说便有神龙以尾巴画地成河道,疏导洪水;汉高祖刘邦,传说便是其母梦见与赤龙交配而怀孕出生。从许多故事和传说中看到人们常把各种美德和优秀的品质都集中到龙的身上。传说中每年二月初二炒玉米的传统,就是纪念义龙为解人间乾旱之苦,甚至不惜冒犯天条。传说玉龙因不忍人民受乾旱之苦,义助人民降雨而被玉帝所囚,并立下规条,只有金豆开花才会予以释放。人民因感激玉龙义举而齐集一起炒玉米,因样子像金豆开花而令看管的太白金星看错,并释放了玉龙。而每年二月初二炒玉米的传统亦保留了下来。
当然,传说里有义龙为善,便自然亦有恶龙为祸。随著民智开启,佛教信仰开始传入等因素,民间对龙王的形象有了改变,作为道教传统之一的龙王,亦开始出现反派的角色。在中国不少以「龙」字命名的地方亦有其龙的传说,其中亦不乏恶龙肆虐的故事。就像黑龙江,传说以前便有白龙为祸,后来江边的一个村中,有一家人临产,并诞下了一黑龙。原来黑龙是来帮助除掉白龙的,村民依照其指示支持,最后白龙被除,人们为纪念黑龙而将江取名黑龙江。四川省的九寨沟有一卧龙湖,湖底有一奶**石梁,传说是白龙的化身。九寨沟附近有两条大河,一条叫黑水河,传说以前住著一条大黑龙;一条白龙江,住著一条小白龙。传说黑龙因妒忌九寨沟的风光而将那里的水吸乾,小白龙知道后,便将白龙江的水喷洒到九寨沟,回复其美景。黑龙知道后便跟白龙展开恶斗,黑龙在不敌时使计放毒,小白龙被逼逃到九寨沟其中一个湖泊中。黑龙为查白龙的下落而惊动了藏族的万山之神,最后被山神所囚,不能再作恶。万山之神为表彰白龙而给它一套金**的铠甲,这就是卧龙湖的传说由来。
文学作品中的龙王
龙在民间文学艺术中都是人格化了的,海龙王有为民造福的,也有与民为害的。在神话小说《封神榜》、《西游记》,戏曲杂剧《柳毅传书》、《张羽煮海》中,都有善恶不同、性格似人的龙王出现。
在《西游记》中,有许多关于龙的描写以及龙的故事。随著民智开启,佛教信仰开始传入等因素,民间对龙王的形象有了改变。在这以前,龙王的印象大体都是正面的,但到了佛教开始兴盛后,龙王的地位开始下降,在《西游记》中已变成了配角,甚至是丑角。《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的就是大家熟识东海青龙王敖广的龙宫,四海龙王面对孙悟空时也无力反抗,只能颤颤惊惊地献上金刚棒、黄金甲等宝物,而出场时间也寥寥可数;而因为放火烧了龙宫,差点被玉帝处死,幸好被观音菩萨所救,成为了唐三藏的白马的龙王,正是另一个大家熟识的西海白龙王敖闰的三太子。
《封神演义》中的龙王
除了在《西游记》中提及过四海龙王外,另一部章回小说《封神演义》中亦有龙王的出现。《封神演义》又叫《封神榜》,是明朝中叶至晚叶时期,由许仲琳编定,亦有一说法是由扬州道教思想家陆西星所改作。
《封神演义》是以周武王讨伐商纣王的故事为主干,描述姜子牙封神的故事。在《创龙传》中,田中芳树多番提及到四海龙王奉天帝的命令,协助周朝讨伐商纣,而且在《封神演义》中亦的而且确有龙王的出场。但在《封神演义》中,四海龙王在周武伐纣的战争中并没有担当任何重要角色。事实上就如《创龙传》中龙堂始所言,在任何文学作品和典籍中,并没有提及过四海龙王曾参与周武革命的战争。龙王在《封神演义》中的角色,差不多跟在《西游记》中一样,变成了配角、丑角。
在《封神榜》中,哪吒扮演了孙悟空在《西游记》中的角色。顽劣的哪吒不知自己身上带著的肚兜和腕镯是仙人的宝贝,在九河湾洗澡时将肚兜放在水中,做成了东海震动,连水晶宫也震动起来。东海龙王敖广(亦有一说法称敖光)派人调查,但派去的人却被顽劣的哪吒以宝贝打死了。敖广再派自己的三太子调查,但三太子也一样被哪吒所杀,更被哪吒剥皮抽筋。最后敖广向哪吒父亲李靖大兴问罪,并声言要向天帝奏告。哪吒心里不服气,追回在路上的敖广揍了一顿。最后四海龙王向天帝上奏此事,抓著了李靖一家解上天庭审判。这时哪吒一人担当过错,剖腹剜肠、剔骨肉还父母,这才平息了此事。最后哪吒在师傅太乙真人的帮助下复活,并担当了武王伐纣战争中的先锋。在这以后,在《封神演义》中便没再提到龙王。由此可见,四海龙王协助周朝讨伐商纣的说法,确实纯粹是田中芳树的创作,并无确切的神话和传说的背景支持。
龙泉乡的传说
《创龙传》中提到,龙泉乡是在青海省某处地方,事实上青海省又有没有龙泉乡呢?前段已有说过,差不多每个省都有以「龙」命名的地方,而以龙泉为名的地方亦有好几个。那龙泉在什么地方?一般认为是现在浙江省的龙泉县,在唐朝以前,此地称为龙泉乡,唐朝开始在此建县。龙泉的名字,是因一柄「龙泉宝剑」而来。据春秋时代越国的史书《越绝书》上有这样的记载∶楚王听说吴国有个干将,越国有个欧冶子,都是铸剑名家。于是派人用重金请两位名家为楚国铸几把铁剑。二人应聘之后,凿通了茨山,把山中的溪水排乾,找到了铁矿精华,铸成三柄宝剑,一曰龙渊,一曰太阿,一曰工布。后来因避唐高祖李渊的讳,龙渊剑便改称为龙泉剑。刚才说到的浙江省龙泉县,县城以南有一剑池湖,相传就是欧冶子铸剑的地方,也称为龙渊,因此此地才称为龙泉。
但是还有几处地方也叫龙泉。浙江省除了刚才的龙泉县外,亦有一处龙泉在永嘉县。据《水经注》说,泉眼之中水纹成为蛟龙的形状,牲畜都不敢在这里饮水。河南省西平县也有个龙泉。古书上说此泉水可以砥砺刀剑,使刀锋坚利。江西有一龙泉场,南唐时曾立为龙泉县,现在叫遂州。贵州有一龙泉坪,明清时也称为龙泉县,后来改为凤泉县、凤岗县。那么,青海省有没有龙泉乡?在可考的数据中,没有。也许有小村小乡是这样叫也说不定,但是否真能通往昆仑就不得而知了。
龙王
龙是中国古代神话的四灵之一。《太上洞渊神咒经》中有「龙王品」,列有以方位为区分的「五帝龙王」,以海洋为区分的「四海龙王」,以天地万物为区分的54名龙王名字和62名神龙王名字。唐玄宗时,诎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龙之制。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诎天下五龙皆封王爵。封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黑龙神为灵泽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运河龙神为「延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以时致祭。在《西游记》中,龙王分别是∶东海敖广、南海敖钦、西海敖闰、北海敖顺,称为四海龙王。
由此,龙王之职就是兴云布雨,为人消灭炎热和烦恼,龙王治水成了民间普遍的信仰。道教《太上洞渊神咒经》中的「龙王品」就称,「国土炎旱,五榖不收,三三两两莫知何计时」,元始天尊乘五色云来临国土,与诸天龙王等宣扬正法,普救众生,大雨洪流,应时甘润。
龙王神诞之日,各种文献记载和各地民间传说均有差异。旧时专门供奉龙王之庙宇几乎与城隍、土地之庙宇同样普遍。每逢风雨失调,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时,民众都要到龙王庙烧香祈愿,以求龙王治水,风调雨顺。
龙是中国传说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为众鳞虫之长,四灵(龙、凤、麒麟、龟)之首。古籍记述其形象多不一。一说为细长有四足,马首蛇尾。一说为身披鳞甲,头有须角,五爪。《本草纲目》则称「龙有九似」,为兼备各种动物之所长的异类。其名殊多,有鳞者谓蛟龙,有翼者称应龙,有角者名[多它]龙,无角名虬。小者名蛟,大者称龙。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在神话中是海底世界主宰(龙王),在民间是祥瑞象征,在古时则是帝王统治的化身。
龙帝与天帝
龙帝,亦即天帝,也叫玉皇大帝,传说就是华夏民族的始祖——黄帝的化身。在《史记。封禅书》中记载,黄帝和老百姓在首山采掘铜矿,把开采出来的铜铸成一只很大的铜鼎,放在荆山脚下。铜鼎铸成时,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升天。黄帝就骑到龙背上去,他手下的群臣还有妻儿也都纷纷往上爬,一共上了七十多人。这时,龙升上天去,剩下的小臣挤不上,一个个都抓著龙的胡须。龙髯受不了重量而断了,黄帝带著的弓也被拉落下来,臣僚们只得抱著龙髯和弓号哭。黄帝升了天后便成为了天帝。
中国民间有“一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的说法。说是一位龙母,生了九个儿子,这九个儿子各有各的长相,脾气和爱好也各不相同。明代一些学人笔记,如陆容的《菽园杂记》、李东阳的《怀麓堂集》、杨慎的《升庵集》、李诩的《戒庵老人漫笔》、徐应秋的《玉芝堂谈芸》等,对诸位龙子的情况均有记载,但不统一。综合一下,简析如下。
赑屃(音作必戏):也称龟趺。形状像乌龟,好负重。长年累月地驮载着石碑。人们在庙院祠堂里,处处可以见到这位任劳任怨的大力士。据说触摸它能给人带来福气。
狴犴:又叫宪章。相貌像虎,有威力,又好狱讼之事,人们便将其刻铸在监狱门上。虎是威猛之兽,可见狴犴的用处在于增强监狱的威严,让罪犯们望而生畏。
螭吻:也叫鸱吻、鸱尾、好望,等。形状像四脚蛇剪去了尾巴,这位龙子好在险要处东张西望,也喜欢吞火。相传汉武帝建柏梁殿时,有人上疏说大海中有一种鱼,虬尾似鸱鸟,也就是鹞鹰,能喷浪降雨,可以用来厌辟火灾,于是便塑其形象在殿角、殿脊、屋顶之上。
椒图:形似螺蚌,好闭口,因而人们常将其形象雕在大门的铺首上,或刻画在门板上。螺蚌遇到外物侵犯,总是将壳口紧合。人们将其用于门上,大概就是取其可以紧闭之意,以求安全吧。
囚牛:形状为有鳞角的**小龙,好音乐。这位有音乐细胞的龙子,不光立在汉族的胡琴上,彝族的龙头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的一些乐器上也有其扬头张口的形象。
蒲牢:形状像龙但比龙小,好鸣叫。据说蒲牢生活在海边,平时最怕的是鲸鱼。每每遇到鲸鱼袭击时,蒲牢就大叫不止。于是,人们就将其形象置于钟上,并将撞钟的长木雕成鲸鱼状,以其撞钟,求其声大而亮。
饕餮:形似狼,好饮食。钟鼎彝器上多雕刻其头部形状作为装饰。由于饕餮是传说中特别贪食的恶兽,人们便将贪于饮食甚至贪婪财物的人称为饕餮之徒。饕餮还作为一种图案化的兽面纹饰出现在商周青铜器上,称作饕餮纹。
狻猊:又称金猊、灵猊。狻猊本是狮子的别名,所以形状像狮,好烟火,又好坐。庙中佛座及香炉上能见其风采。狮子这种连虎豹都敢吃,相貌又很轩昂的动物,是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的。由于佛祖释迦牟尼有"无畏的狮子"之喻,人们便顺理成章地将其安排成佛的座席,或者雕在香炉上让其款款地享用香火
睚眦:相貌似豺,好腥杀。常被雕饰在刀柄剑鞘上。睚眦的本意是怒目而视,所谓“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报则不免腥杀,这样,这位模样像豺一样的龙子出现在刀柄刀鞘上就很自然了。
(以上顺序并非按龙九子的辈分来排)
然后是东南西北四海龙君之说,四海龙君象征的是一年四季变化。
关于楼上说的龙帝是天帝一说有误,天帝是帝俊,是由玄鸟(也有说是狮子)变的,这在《山海经》里有提到。
《山海经》,分为山经和海经两部分。其实山经是有关地理的记载,而海经则是描述了几张时令之图,也就是记载天时和星空星象的图,所以,在海经中,充满了荒诞不经的各种神奇动物,但是在山经中,既有普通动物,也有很多异兽可以和真实存在的动物对得上号的。
就说普通动物,十二生肖中除了龙,其他的十一种:鼠、牛、虎、兔、蛇、马、羊、猴都是在山海经中出现过的。
举一个简单的额例子。
《北山经》中,天池之山,有兽焉,其状如兔而鼠首,以其背飞,其名曰飞鼠。这种飞鼠,就是四肢之间带有薄膜,可以滑翔的鼯鼠。
这这段非常直白,而鼯鼠又叫飞鼠,样子描述又一致。状如兔而鼠首,以其背飞,所以这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动物。
《南山经》南山经之首曰鹊山。其首曰招摇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丽麂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
这里的狌狌,其实就是这种白耳狨。
所谓状如禺,就是形状像猴子,但是耳朵是白的。很多人从发音上猜想以为是狌狌是和“猩猩”差不多的一种动物,其实不然。当我们看到照片,再对比山海经中的描述,不禁感古叹人的神来之笔。只是这种白耳狨主要生活在巴西。
不过据说,当年殷商灭亡的时候,有一只商朝残存的军队渡过了白令海峡,跨上了美洲大陆,从而留下了这些记载,也未可知。
再来看一个。
《南山经》曰又东三百里, 柢山,多水,无草木。有鱼焉,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鯥,冬死而夏生,食之无肿疾。
这个奇怪的长得像牛又像鱼还有两个翅膀的东东其实就是它——南美海牛。
既然是叫海牛,长得和牛相似这个毫无异议了。蛇尾有翼,其羽在下。长期的水中生活,它们的前肢已经进化成了鳍一样,鳍张开之后,就像是翅膀一样。而且位置也一样是在身体的下方。至于蛇尾,那是原来的下肢退化以后和尾部合并变成和蛇尾相似的尾鳍。而且,海牛也有生活在淡水中的。所以山海经中有记载也就很正常了。
关于山经中的动物记载,还有很多很多,其中绝大多数都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原型。所以,山经是一本实实在在的地理书。
这个?
这个是日本的
鵺,古书上说的一种鸟,似雉。
广韵:羊谢切集韵夤谢切,音夜。鸟名。似雉。
山海经:单张山有鸟,如雉,文首,白翼,黄足,名曰白鵺,食之已嗌痛。
异兽大多数都在山海经里能找到
本文2023-08-05 08:54:2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0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