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借光的故事和含义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4浏览:9收藏

凿壁借光的故事和含义,第1张

凿壁借光的故事和含义:

凿壁借光的含义是: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学习的事情。

凿壁借光的故事是:西汉的匡衡为了能读到书,他跑到了有书的那户人家,见到主人后恳求说:“请您收留我吧,我给您家干活。我不要工钱,只求您能把家里的书借给我看看。我保证不会耽误干活。”主人收留了他,匡衡终于如愿以偿地读到了书。匡衡晚上回到家里,因为不能看书,心里难过极了。一天晚上匡衡从外而回家,只有邻居家的窗户透着光亮。

匡衡忽然想到了一个主意,回到家,他就在自己与邻居家共用的那面墙上找到一处墙壁有破损的地方。他找来一把小刀,沿着破损的墙壁轻轻地抠,一道弱弱的光线就从墙缝里透射过来,于是便借着这一点点光线看起书来。光线太暗了,看一会儿,眼睛就酸困酸困的,他就稍稍休息一下,接着再看。就凭着凿璧偷光这样的毅力,匡衡博览群书,终于成为西汉学者。

凿壁借光的用法:

1、在古代,匡衡凿壁借光,成一代鸿儒;王冕牛背学画,终荷花飘香。

2、这怎么看,都有一些古人凿壁借光的意思,就是赵信这光借的有些被动。

3、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匡衡凿壁借光的美谈千古传颂。

4、说张三是如何的悬梁刺股,李四是怎样的凿壁借光,王二更是映雪读书,个个都是勤奋努力,人人俱都拼命用功。

5、古时候,穷孩子匡衡凿壁借光,刻苦读书,成为西汉时期的大学问家,值得大家学习。

6、匡衡人穷志不穷,凿壁借光用来读书,终以说《诗经》而跻身于朝,官至司徒。

解释:

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出处:

晋·葛洪《西京杂记》第二卷:“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例子:

一个说要用功,古时候曾有“囊萤照读”“~”的志士。(鲁迅《且介亭杂文·难行和不信》)

成语故事: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凿壁借光》原文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凿壁借光》翻译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县里有个大户人家不怎么识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用书资助匡衡)。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原文注释

1、匡衡:西汉经学家。

2、逮:到,及。不逮,指烛光照不到。

3、穿壁:在墙上打洞。穿:凿。

4、邑人:谓同县的人。古时“县”通称为“邑”。

5、大姓:富户;大户人家。

6、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

7、与:帮助。

8、佣作:被雇佣劳作。

9、偿:值,指报酬(回报)。

10、怪:奇怪的。

11、遍:尽。

12、遂:终于。

13、大学:有学识的人。

14、愿:希望。

15、资给:资助,供给。

16、得:得到。

17、屣:鞋子。

18、以:读。

19、解人颐:使人开怀大笑。颐,脸颊。

20、挫服:折服。

21、《诗》:此指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22、闻:听。

赏析

从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外因(环境和条件)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匡衡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坚强毅力,终于一举成员。这就说明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外头因只是影响事物变化的条件,它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后人即用“凿壁、空壁、偷光、偷光凿壁、凿壁借辉、借光”等指勤学苦读,有时也引申为求取他人教益。

凿壁借光文言文的意思如下:

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居家有蜡烛,光线却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凿穿墙壁引来邻居家的烛光,把书映照着光来读。同乡有个大户叫做文不识,家中富裕,有很多书。于是匡衡就到他家去做他的佣人却不求得到报酬。

主人对匡衡的举动感到奇怪,问他,他说:“我希望能够读遍主人家的书。”文不识感到惊叹,就把书借给他。最终(匡衡)成为了大学问家。

匡衡能够讲解《诗经》,人们为他编写了一首歌谣说:“没有人会讲解《诗经》,请匡鼎来。匡鼎来讲授《诗经》,能使人们开怀大笑。”“鼎”是匡衡的小名。当时的人们竟如此敬佩他,听他讲解《诗经》的人都开颜欢笑。

街上有个人讲解《诗经》,匡衡前去听讲,与这个人讨论《诗经》中的疑难问题,这个人辩论不过,对他十分佩服,倒穿着鞋子跑了。匡衡追上去说:“先生请留步,听听我和你讨论刚才的问题。”那个人说:“我讲不出什么来了。”于是就跑了,不再返回。

匡衡的简介:

匡衡(生卒年不详),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今枣庄市峄城区王庄乡匡谈村)人。西汉经学家,以说《诗》著称。元帝时位至丞相。

匡家世代务农,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资用,曾以“凿壁偷光”的苦读事迹名世。元帝即位后,匡衡在百姓中推广道德教化,弘扬礼让仁和之风。

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丞相韦玄成病逝,匡衡又代为丞相,封乐安侯,辅佐皇帝,总理全国政务,元帝封其为安乐侯。成帝即位后,匡衡与同僚间渐有离隙,被人弹劾,贬为庶民,返回故里,几年后病死于家乡。

关于匡衡出生地,目前有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鲁城镇匡王村、今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王庄乡匡谈村、今山东省苍山县兰陵镇境内等说。还有一种说法,说匡衡的祖籍是东海承人,到了匡衡时代迁到了山东邹城,又把山东邹城匡庄村视为匡衡的故乡。

凿壁借光的故事和含义

凿壁借光的故事和含义:凿壁借光的含义是: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学习的事情。凿壁借光的故事是...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