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古代服饰分类
还有冕服,弁服,玄端,深衣,褕翟,禕衣,阙翟,纯衣等。
冕服:礼服中最专贵的一种,冕服均在祭典中穿着,是主要的祭服。其服式主要由冠、衣、裳、蔽膝等要件所组成。冕服的主体是玄衣、衣裳上面绘绣有章纹,而在最隆重的典礼时,穿九章纹冕服。
衣裳之下,衬以白纱中单,即白色的衬衣,古代衬衣通常是白色。下身前有蔽膝,天子的蔽膝为朱色,诸侯为黄朱色。鞋是双底的,以皮革和木做底,鞋底较高,周代天子,在隆重典礼时穿赤色的。
弁服:其隆重性仅次于冕服,衣裳的形式与冕服相似,最大不同是不加章。弁服可分为爵弁,韦弁、冠弁等几种,它们主要的区别在于所戴的冠和衣裳的颜色。
玄端:为天子的常服,诸侯及其臣的朝服。
深衣:古代凡是服礼都是上衣下裳不相连,惟此种衣裳是上下相连,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邃」,所以称为「深衣」。
禕衣:为王后从王祭先王的俸祭服。
褕翟:为王后从王祭先公和侯伯夫人助君祭服。是青色衣,画褕翟纹十二章纹,褕翟羽色亦为五采。
阙翟:为王后助天子祭群小神和子男夫人从君祭宗庙祭服。是赤色衣,刻赤色缯的翟纹。
鞠衣:为王后率领命妇祭蚕神告桑的礼服,亦为诸侯之妻从夫助君祭宗庙的祭服。
展衣:又称襢衣为王后礼见王及宴宾客的礼服,亦是卿大夫之妻从夫助君祭宗庙的祭服。
禄衣:为王后燕居时的常服,亦为士之妻从夫助祭的祭服。
纯衣:为贵族之女的嫁衣。
扩展资料:
夏商与西周时的汉服衣着无实物存世,据安阳侯家庄墓及妇好墓所出玉、石人像,可知商代贵族上身穿交领衣,腰束绅带,下身着裳,腹前系市(蔽膝)。
西周时遗留下来的人像材料更少。从洛阳出土的玉人及铜制人形车辖来看,衣、裳、带、市仍是贵族男装的基本组成部分。其衣用正色,裳用间色,并特别重视裳前之市。
商代服饰不论尊卑和男女都是采用上下两段的形制,上着衣,下穿裳,后世称服装为“衣裳”,便是源自于此。其服饰的腰身和衣袖基本上设计为紧窄的样式,长度齐膝,便于活动。古代华夏族汉服上衣下裳,束发右衽的装束特点,就是在商代形成的。
西周的建立,使社会生产力大大发展和提高了,物质明显丰富起来,社会秩序也走向条理化,并有了规章制度。汉服服饰形制也由于尊卑等级的存在、礼仪的需要而进一步规范化,被纳入"礼治"范围,尊卑贵贱,各有分别。
上衣下裳:那时的常服还是上衣下裳为主流,款式不变。只不过袖日趋发展变大,形成大袖,祛袂款式。衣裳也逐渐变宽。
满族的旗装,外轮廓呈长方形,马鞍形领掩颊护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露外,偏襟右衽以盘纽为饰,假袖二至三幅,马蹄袖盖手,镶滚工艺装饰,衣外加衣,增加坎肩或马褂。
时至今日,它对现代服装也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随时代发展,经过加工曲线突出体态优美的旗袍,挽回了满服缺少美感的一面。
旗袍或短装有琵琶襟、大襟和对襟等几种不同形式。与其相配的裙或裤,以满地印花、绣花和裥等工艺手段作装饰。襟边、领边和袖边均以镶、滚、绣等为饰。
清初满族妇女与男人的装扮相差不多,不同之处只是穿耳梳髻,未嫁女垂辫。满族妇女不缠足、不穿裙,衣外坎肩与衫齐平,长衫之内有小衣,相当于汉族妇女的肚兜,衣外之衣又称"乌龙"。
—中国服饰
—中国古代服装
正常情况都是双膝跪的;单膝跪是属于军礼的,古代将军们要穿很重的甲胄,如果双膝跪的话,再站起来会很费力气,用时间也会较多,所以用单膝跪,方便迅速上传下达军情和命令。
跪拜礼仪:君坐臣跪,明清两代从细节上看又不一样。明代君臣议事时,只有奏事者拜时跪双膝后,两手先到地,再拱手,同时低下头去,到手为止,故又称“手拜”。
扩展资料:
跪拜礼的来源:
跪拜礼的起源,与古代人的起居方式有关。中国古代最早是没有凳子、椅子的,当然连桌子也没有,只有很矮的“几”。留存到今天,还有茶几之类,大都很矮。
“桌”字最早写作“卓”,就是高的“几”,有鹤立鸡群的意思。桌子与凳子、椅子等家具差不多时间出现。
在此之前,中国人和亚洲很多民族一样,长期习惯坐在地上,每个人都坐在一个席子上,不像今天,席子专门指凉席。至今在日本、韩国等国家还能看到席地而坐的古老习惯。
席地而坐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双腿放在前面的盘腿而坐。在古代社会,坐下时双腿放在前面却不盘起来,而是大大咧咧地伸开或张开,是非常不礼貌的举止。
史书中记录某些不尊重他人的行为,就有专门描写席地坐时大伸腿的情形,例如秦始皇、刘邦等,都有这种情况。席地而坐的另一种方式是跪坐,也就是臀部坐在自己的双脚后跟上。
参考链接:跪拜-书信历史悠久,其格式也几经变化。今天,按通行的习惯,书信格式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那么,古代书信格式是怎么写呢下面我整理了古代书信格式范文,供您参考!
中国古代书信基本格式
一、书信要注意事项:地位、抬头、分行、称谓、结尾。
所谓地位,即收信人姓名称谓写于起首顶头第一行。发信人的署名在全张信笺的二分之一以下。
抬头是指旧式书信,对年长的受信人空一格或另起一行,以示尊敬。
分行是为避免杂乱无章而采用的分段陈述。每段开始前空二个字,述及不同内容时分几段书写。
称谓,不同身份有不同用语。如对于父母用膝下、膝前;对于长辈用尊前、尊右、前鉴、钧鉴、侍右;对于平辈用台启、大鉴,惠鉴、台右;对于妇女用懿鉴、慈鉴;对于老师要用函丈、坛席等。现时,一般已不用了,多以同志、先生等作为尊称,如加上惠鉴,台鉴,赐鉴,等也未尝不可。
信写好以后,加上结尾语,俗称"关门"。有如"敬颂钧安"、"即问近好"、"敬祝健康"、"此致敬礼",以及较古朴形式的春安、冬安、日棋,刻祉在社交上用"专颂台安"。另有匆促草率语"匆匆不一"、"草草不尽"、"不尽欲言"、"恕不多写"等。
二、具体格式
(一)提称语
书信一定要用称谓,首先要分清是父母、尊长,还是老师、朋友。称谓之后,一般要缀以对应的词语来表达敬意,例如前面提到的台端、台甫等等,这类词语称为提称语。
提称语与称谓有对应的关系,其中有些可以通用,但大部分都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其中比较常用的有:
用于父母:膝下、膝前、尊前、道鉴
用于长辈:几前、尊前、尊鉴、赐鉴、尊右、道鉴
用于师长:函丈、坛席、讲座、尊鉴、道席、撰席、史席
用于平辈:足下、阁下、台鉴、大鉴、惠鉴
用于同学:砚右、文几、台鉴
用于晚辈:如晤、如面、如握、青览
用于女性:慧鉴、妆鉴、芳鉴、淑览
给父母写信,"膝下"一词用得最多,源出出于《孝经》:"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是说人幼年时,时时依于父母膝旁,后来转为对父母的尊称。
"函丈"源出于《礼记-曲礼》,向尊长请教时,要"席间函丈",意思是说,彼此的席位之间要空出一丈左右的地方,以便尊长有所指画;故用作对老师的尊称。
提称语可以几个词叠加使用,如毛泽东致其师符定一(字澄宇)称:"澄宇先生夫子道席",以见尊敬之意。等。现将常见提称语列表如下:
这里再对较常见的提称语约略作些解释。
足下古代最初用为下对上的敬称,后来书信中多用于同辈之间。
膝下旧时子女致父母的信,多以"父母亲大人膝下"起首。人幼时常依于父母膝旁,家书中用"膝下",既表敬重,又示出对父母的亲爱、眷依之情。
垂鉴赐鉴钧鉴尊鉴台鉴鉴,即古代镜子,有审察的意思。用作书信提称语,就是请阅看的客气说法。垂,含居高临下之义。赐,上给予下叫做赐。钩,古以钩陶喻国政,后称宦官多冠以钩宇。垂鉴、赐鉴、钧鉴,多用于对上、致年高德韶者的信中。尊鉴,可用于尊长,也可用乎辈。台鉴适用较广,"台"有"高"义,对熟识或不熟识的尊长、平辈,皆可使用。
勋鉴道鉴大鉴英鉴伟鉴雅鉴惠鉴对身居高佼、有功勋业绩者,可用"勋鉴"。对道德君子、望重学者,可称"道鉴"。大、英、伟、雅,含高尚、美好、不凡、不俗的意义,宜用于友朋往来书信。"惠鉴",就是赏阅的意思,但语意分量较"赐鉴"为轻,适用于一般书信,师长对已独立的后辈学子,也可用此客套。
慈鉴爱鉴双鉴芳鉴致母亲,可称"慈鉴"。夫妻,或情意亲密的男女之间,可用"爱鉴"。给友朋夫妇二人之信,可用"双鉴"。女子间往来书信,可用"芳鉴"。
礼鉴给居丧者信,用"礼鉴"。如,爱国之士李公扑遇害后,周恩来等致其夫人唁函即称"张曼筠女士礼鉴"。
公鉴共鉴同鉴用于致团体或多人的信函,可于所列人名之后,书"诸先生共鉴"等。
道席讲席教席撰席著席史席席,席位。道席,多用为学生对师长的尊称。讲席、教席,也是对从事教育、讲学者的敬称,但用于平辈间,写信人与受信人不必有师生关系。撰席、著席、史席,都用作对文士的敬称,文人间也常互用。撰,即著述。史,指有著作传世垂史。
览阅知悉一般用于长对幼、前辈对晚辈的称呼之后。
(二)告辞或思慕语
启辞就是信文的开场白,或寒暄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启辞理应属于信件正文的一部分,由于旧时尺牍中,这部分形成了一系列的套语,在现时书信中还常可以看到,所以将此单独提出,分两类举例以供参考:
(1)表示写信人以诚恳的态度,请受信人阅读信文。如:
敬禀者写信人自称是恭敬地禀陈事情的人,表示下面是所要禀告的话,用于致父母尊长的信,如"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
跪禀者义同"敬禀者",用于子孙对尊长。
即禀者同上。
敬启者写信者自谦为恭敬地陈述事情的人,表示请对方允许自己告诉下面所写的内容。既可用于同辈,也可用于下对上。
谨启者谨,是谨慎、郑重的意思。用于同辈。
径启者径,这里是直截了当的意思,一般公私书函通用。
拜启者拜,表敬词。用于友朋往来书信。
敬呈者与"谨呈者",皆用于下对上的公私书函。
恳启者用于平辈,表示下面信文将写求助于对方的内容。
兹启者兹,这里,现在。兹启,意即今在此陈述。态度客观平和,不含明显敬意。
哀启者向亲友报丧的书信用此。
复禀者用于对尊亲或上级的回信复禀。对平辈可用"再启者"。
专启者用于专谈某实事的书信。
(2)根据具体情况,或作寒喧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如:
顷诵华笺,具悉一切。忽奉手教,获悉一是。奉诵钧谕,向往尤深。顷获大示,井所赐物。惠书奉悉,如见故人。幸承明教,茅塞顿开。披诵尺素,谨表葵私。数获手书,至感厚爱。展读琅函,甚感盛意。接阅华简,幸叨莫逆。捧读德音,喜出望外。手教敬悉,词意深美,一启蓬心。正切驰思,顷奉华翰,快慰莫名。顷得手示,欣悉康泰,至为宽慰。蒙惠书并赐大著,灿若河汉,拜服之至。迭接来示,因羁琐务,未及奉复,深以为歉。台函奉读多日,未即修复,万望海涵。大札敬悉,稽复乞谅。欣奉惠书,敬聆喜讯,不胜忭贺。接读手书,知君抱恙欠安,甚为悬念。久慕鸿才,今冒昧致书,以求教诲。别来无恙久不晤见,甚念贤劳。暌违日久,拳念殊殷。久疏通问,时在念中。一别经年,弥添怀思。日前曾奉一函,谅已先尘左右。前此一函,想已达览。
其实,写信也是写文章,此类启辞套语,虽可采用,却不必拘泥,尽可以千变万化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启辞套语也是可以省略的。比如,现在不少人写信,习惯于一开头即用"你(您)好"二字,似乎不如此,这封信就没法往下写似的。先向收信者问候致意,原是不错的,然而如果封封信都是如此格局,则未免呆板单调了。
思慕语书信的功能之一是沟通彼此地情感,因此,在提称语之后不直接进入正文,而是要用简练的文句述说对对方的思念或者仰慕之情,这类文句称为思慕语。
思慕语中使用最多的,是从时令、气候切入来倾吐思念之情。敦煌文书中有一件《十二月相辩文》,列举每月不同的气候状况下,可供选用的词语,如正月初春可以说:"孟春犹寒,分心两处,相忆缠怀。思念往还,恨无交密。"二月仲春可以说"仲春渐暄,离心抱恨,慰意无由,结友缠怀,恒生恋想。"等等。由于有了意境的描述,读之令人倍感亲切。
后世书信的思慕语相当丰富,不胜枚举,比较常用的如:
云天在望,心切依驰。
相思之切,与日俱增。
望风怀想,时切依依。
仰望山斗,向往尤深。
风雨晦明,时殷企念。
寒灯夜雨,殊切依驰。
瘦影当窗,怀人倍切。
还有一类思慕语是从回忆上次见面的时间及其思念切入的,如:
不睹芝仪,瞬又半载。
自违芳仪,荏苒数月。
久违大教,想起居佳胜,定符私祈。
久疏问候,伏念宝眷平安,阖府康旺。
思慕语十分丰富,读者可以在阅读书信范文时留心摘录,以供自己习用。最好是提高的文学素养,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真实的情感。
(三)正文
正文信的正文,即写信人对收信人说的话,这是书信的主体。正文从信笺的第二行开始写,前面空两字。如果启辞单独成行,正文可在启辞的下一行空两宇开始书写。书信的内容各不相同,写法上也无需一律,以表情达意准确为原则。一般说来,应先谈谈有关对方的事情,表示关切、重视或谢意、敬意,然后再谈自己的事情。正文写好后,如发现内容有遗漏,可补充写在结尾后面;或写在信右下方空白处,并在附言之前加上"另"、"又"等字样;或在附言的后面写上"又及"或"再启"字样。
(四)结语
结语,即信文的结束语,理应属正文的一部分。但与"启辞"相仿,旧式书信中也形成了一系列常用结语套辞,现时各界文化人士的书简中,仍频见使用。这里不妨胪列若干,供参考。
书短意长,不一一细说。恕不一一。不宣。不悉。不具。不备。不赘。书不尽意。不尽欲言。临颖不尽。
余客后叙。余容续陈。客后更谭。
请对方回信:
盼即赐复。翘企示复。伫候明教。时候教言。盼祷拔冗见告。万望不吝赐教。敬祈不时指政(正)。敢请便示一二。尚祈便中见告。如何之处,恭候卓裁。至盼及时示下,以匡不逮,无任感祷。
告诉对方不用劳神回信:
谨此奉闻,勿烦惠答。敬申寸悃,勿劳赐复。
答复对方询问:
辱蒙垂询,略陈固陋,聊博一粲而已。远承下问,粗述鄙见,尚希进而教之。上述陋见,难称雅意,亟祈谅宥。姑道一二,未必为是,仅供参考。不揣冒昧,匆此布臆,幸勿见笑。
请人应允:
所请之事,务祈垂许。以上请托,恳盼慨允。诸事费神,伏乞俯俞(允)。
表示关切:
伏惟珍摄。不胜祷企。海天在望,不尽依迟(依依思念)。善自保重,至所盼祷。节劳为盼。节哀顺变(用于唁函)。
表示感谢之情:
诸荷优通,再表谢忱。多劳费心,至纫公谊。高谊厚爱,铭感不已。
(五)祝辞
祝辞,就是书信结尾时,对收信人表示祝愿、钦敬或勉慰的短语,如"即颂近安"、"此致敬礼"、"祝你进步"之类。其中,"即颂"、"此致"、"祝你"等词,紧接正文末尾书写;"近安"、"敬礼"、"进步"等词,另起一行,顶格书写。如果祝颂语的文字较多,也可独立占行,空两字写起,不必分拆成两部分。如果信笺下方余地充分,或者为了突出祝辞,也可将"祝"、"颁"、"此致"等宇样独占一行,空四格书写,而将"安"、"好"、"敬礼"等另行顶格书写。顶格书写的祝辞后一般不加标点符号。祝辞应根据具体情况恰当择用。
以下为常见祝辞:
书信内容主要是谈一件事的,可用:专此,致专此,祝专此即请专此布达,即颂专此奉复,并祝(复信用)
一般书信,用于平辈、友朋之间:即颂即请顺效顺祝
或为:此候此请顺致顺颂即候
或为:祝颂请问致候
对尊长,可选用:恭叩恭淆恭颂恭候敬叩敬祝故请敬颂
平辈间,为强调敬意,也可用:恭颂恭请恭候
为强调郑重其事:谨祝谨贺
对晚辈:此询顺祝即问祝(你)愿(你)盼望
对祖父,颂祝;起居永福
对父母辈,颂祝:金安福安
对尊长:康安钧安崇安履福颐安
对女长辈:慈安懿安坤安玉安
平辈友朋间,可按四时颂祝:春社暑安秋棋冬馁
逢年尾岁首,可贺:新禧(元旦)春禧(春节)年禧岁祺节禧(节日通用)新年快乐新春愉快
常时可颂:近祺日祉时吉时绥起居安吉行止佳胜工作顺利台安大安
当日可达之信,颂:晨安早安午安晚安刻安
对女性可颂:淑安妆安阃安
对未婚女子,颂:闺安
对父母健在而承欢膝下的平辈,可颂:侍安侍祉
对晚辈后生,祝愿:学业锐进工作好生活愉快幸福健康进步侍棋课祉
祝收信人全家:阔府康泰全家幸福
祝收信人夫妇:双安俪安俪祉
贺有喜庆事者,道:喜安庆祺
贺新婚者:燕安燕喜
贺生子者:麟安
对家居者:潭安潭祺潭祉
对行旅者:客安行祺旅一帆风顺旅居康乐
唁丧,请候:礼安孝履
问病,祝颂:早日康复痊安
对蒙遭意外不幸者,祝祷:否极泰来
对知识界,可泛颂:文安道安研安文祺雅祺
对编辑:编祺编安
对写作者:著祺撰安笔健
对教师:教祺教安诲安
对军界:勋祉戎安
对政界政安勋安升安公祺钧祺崇祺
对工商实业界:筹祉财安吉利赢祺盈祺发祺运祉事业昌隆宏猷大展行止佳顺万事顺遂百事称心诸事如意盛利久发财源茂盛日进斗金
古时书信,颂祝语大都融贯在正文中,至近代才逐渐形成祝辞独立一栏。所以,书信正文中如已包含祝福内容,或者本身就是祝贺信函,那么视辞一项便可省去。还有,信一开头就称"你好"的,如果信末再写祝好之类,便显得累赘了,应注意避免。
(六)署名
署名,就是在正文结尾的右下方签署写信人姓名。如果是写给熟识的亲属友人的,可只写名字,不必写姓;或在名字前面,加上自己的称呼,如:弟、侄、晚等。称呼与名字之间,可略空半字地位;或者将称呼用小字写在名字的左上方。
署名的后面,可加写启禀词,也可不加。常用启禀词如下:
对尊长:叩叩上叩禀敬禀
对平辈:上敬上谨启鞠启顿首亲笔手肃
对晚辈:字示白谕手白手谕
在署名或启禀词后面,写上撰信的年月日,也可把日期写在下一行署名的右下方。另外,还可以在日期之后,写上撰信时的处所、氛围、心境等,如"舟中"、"灯下"、"万籁俱寂"之类。
(七)附候或致意
如写信人的家属、近处朋友也和收信人熟悉,署名后一行或加上这些人的附候,如"某人嘱笔问候"。如应向收信人的家属、近邻亲友问候的,可加上"请向某某致意",倘是长辈,可作"请在某某前四名问安"之类
附:书信举例
1、鲁迅致母亲
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日前寄上海婴照片一张,想已收到。小包一个,今天收到了。酱鸭、酱肉,昨起白花,蒸过之后,味仍不坏;只有鸡腰是全不能吃了。其余的东西,都好的。下午已分了一份给老三去。但其中的一种粉,无人认识,亦不知吃法,下次信中,乞示知。上海一向很暖,昨天发风,才冷了起来,但房中亦尚有五十余度。寓内大小俱安,请勿念为要。
海婴有几句话,写在另一纸上,今附呈。
专此布达,恭请
金安。
男树叩上广平及海婴同叩
一月十六日
2、毛泽东致老师符定一(澄宇)先生:
澄宇先生夫子道席:
既接光仪,又获手示,诲谕勤勤,感且不荆德芳返平,托致微物,尚祈哂纳。世局多故,至希为国自珍。
肃此。敬颂
教安。不具。
受业毛泽东
3、曾国藩致儿子曾纪鸿
字谕纪鸿:
自尔还乡启行后,久未接尔来禀,殊不放心。今日天气奇热,尔在途次平安否
余在金陵与阮叔相聚二十五日,二十日等舟还皖,体中尚适。余与阮叔蒙恩晋封侯伯,门户大盛,深为袛惧。尔在省以谦、敬二字为主,事事请问意臣、芝生两姻叔,断不可送条子,致腾物议。十六日出闱,十七八拜客,十九日即可回家。九月初在家听榜信后,再启程来署可也。择交是第一要事,须择志趣远大者。
此嘱。
古代书信
古代文学作品中,如果"鱼雁"二字同时出现,那一定是指书信,"鱼雁传书"的故事,现代人听了恐怕会大摇其头,表示不信,但古人却信了个十足。
"雁足系书"最早见《汉书苏武传》,说是苏武出使匈奴,惨遭扣押,匈奴人对他说了许多好话,诱他投降,又每天把刀架在他脖子上,逼他投降,但他都没有屈服。匈奴人见苏武这么有骨气,也不杀他,只是把他流放到贝加尔湖牧羊,说直到公羊能给羊羔喂奶就放了他。苏武持节南望,十九年都不为所动。后来匈奴首领换人,向汉朝求和,汉朝提出先要苏武归汉,但匈奴人眼珠一转,说苏武早已归西,汉朝的常惠早就料到,指天发誓说:"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这本是假话,但匈奴人一听,陡惊色变,以为真有其事,便放了苏武。
后人十分相信此事,例如李白的《苏武》诗说:"苏武在匈奴,十年持汉节。白雁上林飞,空传一书札。"沈宪王引移的《秋雁》写道:"北来征雁下寒塘,水食沙眠足稻粮。不寄行人一书信,却因何事到衡阳。"李清照的《一剪梅》写道:"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鱼传尺素,没流传下什么故事,最早见于古乐府民歌《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意如何:上有加餐食,下有长相忆。"取出尺素书长跪而读,看到又要加餐,又有相思,这位来信者又懂事又有情,怎不叫人感动得热泪滚滚只不过为什么送信来要装在鱼肚里是怕送信者看吗让人费解。
不过古人同样相信不误,如王僧儒《咏祷衣》诗:"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宋无名氏《次友人春别》诗:"波流云散碧天空,鱼雁沉沉信不通。"晏殊《蝶恋花》词:"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古人写信也挺有趣。宋代女词人朱淑真18岁时嫁给商人陈豪,商人重利轻离别,一次久行不归,朱淑真满腔柔情,怎甘寂寞但又脸薄如纸,不好意思明着叫他回来,便写了一封信,上面画满了圈,在纸背赋词一首,说:"相思欲寄无从寄,画个圈儿替。言在圈儿外,心在圈儿里,单圈儿是我,双圈儿是你。你心里有我,我心中有你。整圈儿是团圆,破圈儿是别离。我密加圈,你密密知我意,还有那说不尽的相思情,一路圈儿圈到底。"
蜀中才子司马相如赴考中榜,官至中郎将,人一阔脸就变,司马相如怎还会喜欢原来的黄脸婆卓文君五年过去了,司马相如不想再拖。于是他写了一封信,信中只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等数目字,意思是:"你我无话可说了,今后怎么样,你做好准备吧。"
卓文君一看,伤心欲绝,但痛定思痛,知道只有动之以情,并投其所好--司马相如是大文豪,用诗文可以打动他,哭诉只增加他的厌恶罢了--于是便写了一封信给他,用了那些数目字:
一别之后,二地悬念,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说不尽,百无聊赖十依栏,九月重阳黄花瘦,八月中秋月不圆,七月半秉烛烧香问苍天,六月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红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曾黄,我欲对镜心意乱,急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司马相如读完后,深觉自疚,如此好妻不爱,简直无异禽曾,又爱其才,终于高车驷马,接卓文君到了官衙。
1 写古人的书信作文4篇
2 写信的格式范文
3 旧式书信的格式及范文
4 写信的格式范文
5 给古人写信范文
关于中国古代服饰分类
本文2023-11-04 16:47:3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00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