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山水诗特色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王维山水诗特色,第1张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苏轼对王维山水诗歌的评价,这主要是缘于王维的山水诗善于在描写山水自然的形貌中寄寓自己的审美理想,给人一种如诗如画的超凡脱俗境界。品读王维的山水诗歌,读者常常会被其笔下的那种清寂空灵的山林景象所吸引,但更会被其所创造的那个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于明灭瞬间寄寓生命感悟的审美想象空间所感染所陶醉。王维的山水诗歌创造所达到的那种情境交融、虚实相生的美妙境界,极易诱发和开拓出读者的审美联想和想象,使读者自然而然地体味诗中所包含的情、理、意、蕴、趣等无穷韵味。可以说,王维的山水诗善于将其生命感悟与眼前的自然景物相组合,将诗情转化为读者经联想就可把握的生动画意,又在灵动的画面里渗透其浓郁的诗意,通过“诗情画意”完美地体现其崇尚佛禅、感悟生命的审美意识形态。

  意境是我国古代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一直是古代艺术家追求的艺术表现的最高境界。古人认为,有了情与景的交融,读者才可能在实境(景)的诱导下开拓出一个更为丰富、广泛的审美想象空间,这个空间一方面是原有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与扩大;另一方面,是读者伴随着对这种具象的联想而产生的对情、神、意的体味与感悟,读者由此获得一种“不尽之意” 和“味外之旨趣”。而抒情艺术作品的理想状态正是要创造一种“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审美意境。受禅宗思想的深刻影响,王维的山水诗作,不仅仅善于对外界客观事物的状貌做细致描摹、刻画,使自然之景显得生动具体,实现其“如画”的可感境界;他还更擅长在这些“如画”的山水自然形象上承赋一种别样的意蕴,体现出一种抽象的哲理——即禅宗的色空观念。

  历史上以佛禅为内容的诗歌并不少,唐代佛风炽盛,此类诗作更多。与唐代其它谈禅说教诗作有所不同的是,王维那些表现禅宗哲理的山水诗作,总能非常熟练地运用艺术创造来描绘自然的独特形象这一特殊手段,把佛教禅宗的那些抽象理念寓托在自然美景的感性形式之中,他总是能巧妙地借助山水自然之物的外在形象和生动具体的灵动画面,表露诗人自己独到的思想倾向和审美趣味。王维生活在佛风炙热的盛唐时期,受时代和家庭的影响,他对佛禅是越老越执着。佛教禅宗思想不仅影响了王维的生活情趣和政治态度,使他与社会似远非远,与政治若即若离;而且也改变了他的世界观和艺术观,强化了他的人格自塑方向,在诗歌创作的意趣上,他总是有意或无意地将佛禅义理融入作品中,以佛禅视角审视自然。因此,王维的山水诗歌总是蒙着一层挥之不去的佛禅色彩,在散发着浓郁自然空寂意识的同时,又洋溢着物我相容、物我两忘的无言大美境界。

  王维山水诗歌的无限魅力主要来自于其深邃的意境。在选景方面,他似乎刻意又随意,能朴素而自然地为情造景。自然在描绘山水风景的过程中,他惯于捕捉与塑造那种虚空不实、变幻无常的自然之景,并巧妙而自然地把自身进行的理念思维和审美体验与眼前之景结合在一起,借助自然美之形象来寄托其为之执着的禅学思辨,从而把佛学禅理有机地组合到诗情画意中去。通读王维的山水诗歌,我们会发现诗人特别喜欢描写和刻画那些清寂空灵的山林、光影明灭的薄暮、似有非有的雾蔼和扑朔迷离的光与影,并以此来表现他对自然万物空寂状态的感悟与体验,这些自然景物在他的笔下自然、随意、可触、可感,似乎是俯仰既得、随意拈来,却又古灵精怪、瞬息万变。王维所极力追求的这种空寂的诗歌意境,正是他的佛禅色空思想意识的体现。如《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在写景上更为渺远、灵动和沉寂,在表现禅理方面也更为巧妙、独特。诗中那种空寂的意境,其韵味尤其幽远深邃。全诗仅用了寥寥二十字,择取空山密林的一隅,只描写了傍晚时分林中之景的瞬息变化,却给读者展现了一帧深邃渺远的深山静景画面,引起了读者对当存在生命意义的幡然惊悟。诗的前两句以动衬静,勾画出山涧的空寂;后两句则明、暗对照,借冷暖色调的反差来表现林的幽深,语淡而意远,看起来很平淡的自然形象画面里寄托了诗人那特定的宗教哲学的色空理念,其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却让人咀嚼不尽。 在塑造艺术形象方面,王维的山水诗长于刻画自然物在一刹那之间的分藉现象。借助于那细致入微的笔触,他常去描绘涧溪中的落花,幽谷中的鸟啼,山岚霭烟的霎时变幻,寒灯下的虫鸣和微风中的细叶,在静谧的整体意境中表现一点声息和些微动态,使作品包孕者一种别样的情味。王维山水诗总是以极大的兴致描写和表现自然界空灵的意境,以此传达他山水诗歌的旨趣,主要根源于禅宗教义上对世界空虚理论的论证。王维既是一个禅宗信徒,又是一个山水诗人,以佛学禅宗的世界观观察自然、表现自然,以山水诗表现禅理,是顺理成章的。尤其到了晚年时期,王维越发将禅宗思想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所写的那些写景诗,确是处心积虑,处处借助于艺术形象来寓托禅学思辨。在描绘自然美的生动画面中包含丰富的禅理意蕴,以表现自然虚空不实与变化无常。诸如:

  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采翠时分明,西岚无处所。

  ——《木兰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

  这些诗中所描绘的山野乡村的景色气氛是相当空寂、相当悠远,充分地表达了诗人游离于现世之外的悠闲情调和幽冷孤寂的心态。王维特别喜欢表现那种“色空有无之际”的景象,带着闪烁而朦胧的笔调,在有无与飘渺的画面中引导读者去领悟自然界的无常和不真实。就这些诗的意境所显示的共同特征来看,都是似有非有,若即若离,隐约而又不可捉摸,才临其境而又景象模糊,给人以虚空之感。正如清人赵殿曾分析说:“使人索之于离即之间,骤欲去之而不可得。”总之,王维山水诗将物我相融的境界表现得极为精到,诗情画意中蕴涵禅理也极为巧妙,对山水景物空寂的自然神韵的刻画独特玄妙,这种静谧空灵的意境和淡远萧疏的风格,极易把人带入一种幽美的境界,使人在自然陶醉中忘我,在忘我中回归自然。

  王昌龄在《诗格》中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意境是“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他认为要写好物境,必须身心入境;而描写情境,则需设身处地地体验人生娱乐愁怨,有了这种情怀,才能驰骋想象,把握情感;至于意境,作家必须发自肺腑,得自心源,这样意境才能真切感人。可见意境的生成是“情”与“景”妙合无垠的结果,而不是情与景的堆砌。意境的构成需情与景两大要素和一个审美想象空间。审美想象空间一方面是读者对诗中原有画面在联想想象中的延伸和扩展;另一方面是伴随着具象联想而产生的对情、神、意的体味与感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正是基于王维诗歌易于让读者产生和形成审美想象空间的意境特征而言的。

  王维的山水诗,在写景上“观物微”,自然物的形状、色彩、声音等特征都能被他巧妙拿来自由运用,用画理建构诗歌形象,使人如临其境,犹闻其声;在表意上又“托兴远”,常借自然景物的动、静之趣寄托抽象的禅理。如《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诗人在这里刻意表现深林的寂静,但却没有片面地突出寂静,而是以琴声和啸声来衬托山的空寂,其目的却是映证自己的禅悟之乐。诗人没有渲染月人相亲的情趣,却是以“月照”之幽来映证自己的归寂之态,与《鸟鸣涧》中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一样,都是将“别有的一番情味”寄托于其中。可以看出,王维山水诗中这些精彩、细致入微的景物描绘,十分生动和形象,达到了“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亦动亦静”的神韵效果,但“动”与“静”描写旨在寄于诗人体悟到的佛禅理性思辨。诗人是将其笃信的佛教禅宗义理巧妙的寓含在其山水诗歌的景物形象中,通过对自然界各种自然景物的动态描绘,来表现世界万物“静止”和“寂灭”的禅理。

  总之,作为古代山水诗的代表诗人,王维诗歌中那种超凡脱俗的审美意境和渺然的禅趣确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诗人不仅注重于为情设景,更擅长于借景寓情,写景生动别致,有“入画”之感;寓情精妙高远,有溢于“言外”之妙。情与景相得益彰,令读者体味到无穷的旨趣。

诗歌编年笺校的新范型

评陈永正教授《陈献章诗编年笺校》

刊南方周末2019年6月20日,题为“借诗讲学的陈献章”

从事中国古代作家作品研究,最基础的也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应该是编制年谱、考订交游和系年作品,这一方面是知人论世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易于见出作家思想和创作演进之迹,同时防止出现以先证后等的硬伤出现,从而造成一连串的误读误判。好的作品编年笺校,实可集年谱与交游考于一体,更增阅读和研究的便利。较早如钱仲联的《韩昌黎诗系年集释》、邓广铭的《稼轩词编年笺注》,新近如陶敏的《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都堪称典范之作。进而有各种断代文学编年史,傅璇琮、陶敏的《唐五代文学编年史》之后,赵逵夫等的《先秦文学编年史》、刘跃进的《秦汉文学编年史》、曾枣庄的《宋代文学编年史》都是其中较著者,武汉大学陈文新教授任总主编的18卷1400万字《中国文学编年史》更是堪称集大成者。如此,编年之用,大矣哉!

至于新出作家作品编年笺校,其佼佼者,则非陈永正先生的《陈献章诗编年笺校》莫属,且堪称新的典范。这绝非仅仅是后出转精的缘故,而在于它可能是陈永正先生数十年以笺注为志业的最佳结晶。陈先生早岁师从岭南著名诗人朱庸斋,颇负诗名,后虽为容庚、商承祚二老入室弟子,不久仍转治诗词,尤致力于诗文的选注,先后出版《李商隐诗选》《李商隐诗选译》《韩愈诗选》《黄庭坚诗选注》《晏殊晏几道词选》《欧阳修秦观词选》《元好问诗选》《高启诗选》《黄仲则诗选》《王国维词注》《江西派诗选注》以及《康有为诗文选》《岭南历代诗选》《岭南历代词选》《康有为、梁启超散文选》《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诗选》《顺德诗萃》等十几种,编年笺校则有《王国维诗词全编校注》与《屈大均诗词编年笺校》。

陈永正先生以优秀的诗人身份长期进行至为繁难的笺校工作,所得自然远较常人为多,并以之为博士生开设专业课程,讲义《诗注要义》出版后,竟至一时洛阳纸贵,一版再版。《陈献章诗编年校笺》,则可谓《诗注要义》的最佳实践。

一部诗歌编年笺校的优劣,首先从其前言即可看出大概。如果前言能深得诗家三昧,即可侦知笺校必定精彩;如果前言率笔草草,甚至仅止于掇拾陈言,则笺校水准也当止于代查工具书而已,乏善可陈。陈永正先生在本书的前言中,首先告诉我们,陈献章虽是划时代的大哲学家,但一生不事著述,尽付诸诗咏,故有所谓“诗教”之说。因此,想要研究陈白沙文化,首先要从诗歌研究工作开始。但是白沙诗境界高远,推寻匪易,其弟子湛若水作《白沙子古诗教解》,尚被钱谦益讥为“妄加笺释”;陈献章自己也曾说:“他人读拙诗,只是读诗,求之甚浅,何足与语此也。抑犹有未尽者,更讽咏之,千周灿彬彬兮,万变将可覩,神明或告人兮,魂灵忽自悟。虽拙作之浅陋,能以是法求之,恐更有自得处,非言语可及也。”(《与张廷实主事》)因此,如何理解把握白沙之诗,至关重要。

当下最大的问题是,文哲异途,研究陈献章哲学思想者,多与诗隔,想如湛若水那般“妄加笺释”都远远不能,常常在文本之外绕圈子。而研究其文学者,因诗入理,也不容易。陈永正先生虽然自谦说:“近十余年间,本人诵读白沙诗,前后仅十余过,更谈不上讽咏千周,强作笺校,恐亦如先生所讥‘求之甚浅’也。”然而我们观其就如何理解陈白沙“不离乎日用而见鸢飞鱼跃之妙”的核心理念之示例与解读,真有令人醍醐灌顶之感。如他说《制布裘成偶题寄黎雪青》(海布剪黄云,岭绵装白雪。制为道人衣,方直无周折。吾老不出门,躬耕慕冀缺。黄昏披此裘,坐望梅村月。美人遗我酒,小酌三杯烈。半酣发浩歌,声光真朗彻。是身如虚空,乐矣生灭灭)一诗,“处处可见天机,时时体现天心,鸢飞鱼跃,契合自然,理趣与诗情浑然一体,在邵、朱诗中亦不多见”。附录《集评》中引邹守益语也别会心:“白沙先生诗曰:‘岩前老树藤缠杀,路上横枝竹扫低。’浩然之气,本自刚大,一为物挠,将潜夺而不自觉。不缠不扫,以超于万物,非丈夫其谁任?”陈先生之解读与之异曲而同工。其实陈白沙传心法,“令端坐澄心,于静中养出端倪”,而每将心法寄之于诗,于其诗实亦不宜妄解,须如“端坐澄心”般反复讽颂。故屈大均《广东新语•诗语》说:“(白沙)先生尝谓人,读其诗止是读诗,求之甚浅,苟能讽咏千周,神明告人,便有自得之处。庞弼唐云,白沙先生诗,心精之蕴于是乎泄矣。”诚然。然当世能讽颂十余过能有所得如陈永正先生者,能有几人?!

再则,陈献章毕竟是一位真正的诗人,同时代的著名理学家胡居仁,都为其诗艺所折服,以至于担心他重诗而轻道:“昨蒙见示陈公甫诗,诵读之余,令人情意浩然。夫公甫资性英明,才气高迈,抱负宏大,居仁所以深为公甫喜也。观其诗,皆雄才大略之所发,其体律句语,又皆高切古健,靡不有法,岂其以此为重而用心乎?抑以此为末而不为所累乎?”(《与丘时雍》)识力甚高的钱谦益,在《列朝诗集》中选其诗一百一十九首,数量远超于同时许多著名诗家,并在《小传》中说:“余观先生之为人,志节激昂,抱负奇伟,慨然有尧舜君民之志,而限于资地,困于谣诼,轮囷结轖,发为歌诗,抑塞磊落之志气,旁见侧出于笔墨之间。”对其“借诗讲学,间作科诨帽桶脚,有类语录”,是持否定态度的,并指斥湛若水“妄加笺释,取为诗教,所谓痴人前不可说梦也”,因此,“人亦有言白沙为道学诗人之宗,余录其诗,则直以为诗人耳矣”。钱穆《理学六家诗钞》也说:“白沙乃以一诗人而高踞理学上座。”陈献章自己论诗,也是首重性情:“欲学古人诗,先理会古人性情是如何。有此性情,方有此声口。”(《批答张廷实诗笺》)并付诸诗歌写作实践。如果不理解这一面,即使日夕讽诵,偏于求理,也将是执于一端,最终难得要领。

陈永正先生在前言中对陈白沙诗学与心学关系的这种深刻、准确与细腻的理解以及示例,则仿佛大纲既明,那笺校之目,自然灿若披锦。

大凡编年笺校之作,成功的前提和基础是底本要好,参校本要齐要全,佚诗更要竭力搜辑。陈献章的诗文集,版本甚多,当下相对最完善最通行的孙通海先生点校本《陈献章集》,使用了十种本子,但还有一些重要的版本,如明弘治九年吴廷举刊本《白沙先生诗近稿》、万历元年何子明刊本《白沙子全集》、万历三十二年许钦赋刊本《白沙先生全集》并未寓目,天启元年王安舜刻本《白沙先生全集》虽列为校本,北京大学孙启华博士认为其“实未见或未利用”。陈永正先生打1998年开始,二十年来竭力搜寻各种版本,可谓搜罗无遗,一网打尽,即此,校笺水准已经见出一斑。特别是吴廷举刊本,为白沙先生晚年手定本,也是传世最早的白沙诗集,前此一直无人关注,不少研究陈白沙的学者,甚至不知道有此本存在;全本藏于台湾“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大陆仅湖南省图书馆有一残本。陈永正先生自2006年获得吴本复印件后,即选择以清康熙四十九年何九畴刻《白沙子全集》六卷本为底本,重点参校吴本《白沙先生诗近稿》及正德三年林齐刻《白沙先生文集》二十卷本,明嘉靖十二年高简刻《白沙子集》八卷本,参考明万历九年何上新刻《白沙子全集》九卷本,以及清顺治十二年黄之正刻本,庶几无大遗憾。再藉由黎业明教授《陈献章年谱》,使编年更趋完善;藉由孙启华博士发掘的王安舜本,则使辑佚更加丰富、准确乃至无佚——王本比他本多出三百余首,藉之也可以与先期发现的佚诗比堪确认。此番笺校,共增补诗篇421首,占全部2577首的约六分之一;如此巨量的辑补,不仅使这本编年笺校趋于完善,对陈献章的整体研究的影响也将是深远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学术乃天下之公器,陈永正先生致力于陈献章诗编年校笺,还有两个特别的愿望,一是希望有助于“重编较为准确翔实的白沙年谱”,更希望有一部完善的陈白沙全集早日问世。是以在获得吴廷敬本后,即复印若干份,分赠各高校有关研究人员,包括深圳大学的黎业明先生。现在,黎业明先生编撰的《陈献章年谱》已于2015年出版,编校整理的《陈献章全集》(陈永正先生题写书名)也于日前面世,辑补诗歌360余首,或有陈永正先生是书所失收者。更可喜的是,孙启华博士又正在进行《陈献章全集笺校》,其发掘考索王安舜本,陈永正先生誉为“发四百年未发之覆,厥功至伟”,因此希冀“吴本及王本得以‘再现’,《陈献章集》理应有个更可信的校定本”的愿望,将有实现的可能,白沙之学,亦将因之得以进一步光大。如此,诚笺校之盛事,学术之佳话。

(《陈献章诗编年笺校》,广东人民出版社2018年12月版)

《艺文类聚》,[唐]欧阳询主编,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影宋本,1959年,汪绍楹 断句本,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5年11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月,精装全二册,平装全四册

2 《北堂书钞》,[唐]虞世南修,北京:中国书店,1989年7月,影印光绪十四年南海孔广陶校刊本

3 《初学记》,[唐]徐坚等编修,司义祖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1月第1版,2004年2月第2次印刷,全三册

4 《文苑英华》[宋]李昉、扈蒙、徐铉、宋白等十七人编纂,北京:中华书局,影印宋残本补配明本,1966年5月第1版(1972年1月装订);1982年7月第2次印刷;1990年8月第3次印刷;1995年第4次印刷,全六册,一千卷

5 《分门纂类唐歌诗》,南宋赵孟奎编,宛委别藏本。是书原有100卷,分天地山川等8类,每类下又分小类,共收诗人 1353家,诗40791首。现仅存天地山川类5卷,草木虫鱼类6卷。

6 《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校证》,传为刘克庄编集,李更、陈新校证,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12月

7 《唐宋诗三千首——瀛奎律髓》,[元]方虚谷(方回)编,[清]纪晓岚批点,北京:中国书店,1990年3月,据1922年扫叶山房本影印。《瀛奎律髓汇评》,[元]方回选评,李庆甲集评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4月第1版,2005年4月新1版,全三册。《瀛奎律髓》专选唐宋五言七言律诗,共选诗人385家,诗3014首,以大家为主,兼顾各种流派,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唐宋七百年间诗歌创作和律诗流变的轮廓,又对所选之诗及唐宋诗歌各种流派作了精要细致的分析评点。此书对后世影响甚大。李庆甲先生潜心耕耘,将清代以来品评《瀛奎律髓》的论述汇成一书,撰成《瀛奎律髓汇评》,是为研究诗史、诗学理论不可或缺的重要书籍。

8 《唐诗类苑》,[明]张之象编撰,全书200卷,“诗逾数万,人至千余”(《凡例》)。共有39个部(大分类),1094个类(小分类)。如“天”部下有日、月、星、河等18个小类。实际收诗数为28067首,载录诗人数为 1472人(除去无名氏)。该书是按题材(主题)分类的现存最大的唐诗选集。中岛敏夫整理,日本东京汲古书院,1990—1995年,共7册,前6册是明万历刊《唐诗类苑》200卷的影印本。

9 《类编唐诗七言绝句》。明代敖英编撰。此书专收七绝,分吊古、送别、寄赠、怀思、游览、纪行、征戍、杂咏、道释等15类,诗后大多有简扼评语,为其他选本所少见。

10 《唐人咏物诗》,又名《唐人咏物诗选》。明末清初聂先等人编撰。所选皆律、绝二体,计12卷,分天、地、水、木各类编次,又以音韵排列。

11 《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四库全书本

12 《御定历代题画诗类一百二十卷》淸 圣祖玄烨 定,《四库全书》第一千四百三十五册至第一千四百三十六册____集部第三百七十四至第三百七十五;清·陈邦彦等编《历代题画诗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1月

13 《咏物诗选》,清俞琰,成都古籍书店,1984年1月

14 《古今别肠词选》四卷,清赵式辑。陈维崧、彭孙遹、王士祯。尤侗评点。赵式,字去非,诸暨(今属浙江)人。久困场屋,以寒士终。此书取宋代以来抒写离情别意之词900多首汇为一编,分调编次,卷一、卷二收小令,卷三收中调,卷四收长调。每卷卷末附以己作,共计153首。赵氏于每词之下代拟标题,将原作之题、序一概删削,甚失原貌,最为选家陋习。词下间有圈点和夹注夹批,然殊乏可采。今存康熙四十八年(1709)遗经堂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15 《唐宋元明酒词》二卷,明周履靖辑。履靖宇逸之,嘉兴(今属浙江)人。“能诗好事,与其妻桑贞白相唱和,多刊书籍以行,《夷门广牍》卽其所编。盖亦赵宦光、陈继儒之流,明季所谓山人者也。”(《四库提要·梅墟先生别录》)此选是继宋黄大舆《梅苑》之后另一部专题词选,凡二卷,共收录唐五代宋元明词人31家描写与酒有关之词133首。编者并根据词作内容增添题目,如《饮兴·调酒泉子》、《南楼漫酌·调玉楼春》等等。其中间有周氏和作。是书今存金陵荆山书堂刊本、《夷门广牍》本和《丛书集成初编》本。

16 《撰辰集》四卷,清汪森辑,沈进校定。此为节序词选,分类编排。按元日、立春、人日、上元、天穿节、春社、寒食、清明、上巳、送春、立夏、重午、立秋、七夕、中元、秋社、中秋、九日、立冬小春、冬至、腊和除夕等二十三个节令选录,每类之下入选词作不等。全书共选唐宋金元明人词346首。卷末有沈复粲跋:“右汪晋贤《撰辰集》四卷,钞本也。向为吾邑周梅生先生家所藏,首有晋贤名印。其书或未经刊布者,予借而录之,间有误字,一仍其旧云。道光壬寅秋日山阴沈复粲识。”仅存道光二十二年壬寅(184)沈复粲钞本,南京图书馆藏。

17 《同情集词选》十卷,清陈鼎辑。陈鼎,字汉年,江苏如皋人。此书自《词综》、《词律》诸书选录唐宋以来至清代康乾之世词人小令“与己之情有同然者”391调1122首,其中所录小令,以杨慎、李渔、许嗣隆、杨婉、范安澜、邓繁祯等人为多。依《历代诗馀》体例,按词调字数之多寡为序排列。所选词格调不高,标举香艳柔媚词风,提倡温柔敦厚之旨,寄托大雅之说,以“香草美人,风喻弥深;忠爱之忱,溢于楮墨”者为填词止境,开常州词派之先声。是书尝五易其稿,至乾隆三十九年(1774)始成书,今传有守拙斋巾箱本,缮写较精,卷首有陈鼎自序、雪访居士序、熊琏序及黄理等二十一家题辞。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18 《百家词》吴讷(辑)、林大椿(校),上海: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天津:天津古籍书店1992年3月版(上、下册)

19 《全唐诗》,[清]圣祖玄烨御定 彭定求、季振宜等 奉敕编,(1)康熙扬州诗局本,12函12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86年10月,全二册。(2)王全(即王仲闻、傅璇琮)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4月第1版;1979年8月第2次印刷;1985年1月第3次印刷;1990年2月第4次印刷;1992年10月第5次印刷,平装25册;1999年,横排简体字本。(3)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国67年12月。康熙四十四年(1705)清圣祖南巡时命曹寅领衔在扬州开馆编修《全唐诗》,由彭定求、沈三曾等十名在籍翰林负责编修,仅用一年多时间, 这部多达900卷的大书就编修完成了。据现代学者的研究,当时几乎全靠胡震亨《唐音统签》、季振宜《唐诗》二书拼接成编。全书收诗49403首又1555句,作者2576人,每人有小传,但诗作不注出处。有康熙扬州诗局本,字大阅目,分为12函12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据以影印。中华书局1960年又出版了排印本,1999年又出横排简体字本,较便利用。这部大书完成了总汇唐诗于一书的工作,并以其特殊的权威和普及向世人展示了唐一代诗歌的面貌,使此后的唐诗爱好者和研究者大获沾益,至今不废。不过《全唐诗》仍有遗漏、误收、重出、注释错误、小传错误等不足之处。清乾隆中日本学者市河世宁(旧译上毛河世宁)辑有《全唐诗逸》三卷(有《知不足斋丛书》本,中华书局排印本《全唐诗》第25册附收),补录128人诗66首又279句。近人王重民又有《补全唐诗》、孙望有《全唐诗补逸》、童养年有《全唐诗续补遗》,共得诗近2000首,中华书局于1982年编为《全唐诗外编》二册出版。后陈尚君又对《外编》进行校订,并续辑《全唐诗续拾》六十卷,得诗4663首又1199句。于是合《外编》、《续拾》为《全唐诗补编》,1992年由中华书局出版。此外,徐俊《敦煌诗集残卷辑考》(中华书局,2000年6月)中,尚可补唐人逸诗近千首。

附:

全唐诗稿本

[清]钱谦益(1582-1664)、季振宜(1630-1674)递辑 屈万里、刘兆祐 主编

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9年9月初版;1986年12月第二次印行,全71册, “明清未刊稿汇编第二辑” (国立中央图书馆原藏)

全唐诗录

[清]徐倬(1624-1713)编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1月,全二册,“四库文学总集选刊”

全唐诗外编

王重民(1903-1975)、孙望(1912-)、童养年 辑录

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7月

台北:木铎出版社,民国72年6月

全唐诗补编

陈尚君(1952-)辑校

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10月,全三册

增订注释全唐诗

陈贻焮(1924-2000)主编 陈铁民(1938-)、彭庆生(1938-)副主编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5月,全五册

20 《唐五代词》林大椿 辑,商务印书馆,1933年;辑录唐五代词人82家,1134首。附有校记,注明所选词来源和作者简历。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年6月,据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校补断句刊行。1957年10月北京第4印。辑录唐五代词作者81家、词作1147首(一说1148首),是继《全唐诗》之后又一次唐五代词的大型结集。其词采自《花间集》、《尊前集》、《金奁集》 和《全唐诗》中的附词,虽选择尚不甚精当,但搜罗已颇具规模。不过未收敦煌词,则是一大憾事。书中以人编次,唐词按作者的时代先后为序,打破了《全唐诗》等断代总集以帝王居首、女流方外殿后的传统惯例。卷末附有简略的作者生平,兼及作品真伪的考辨、各家重见和字句异同的校勘、宋人诗话有关作家作品的一些遗闻轶事。

21 《全唐五代词》,张璋、黄畲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2月。收词达2500多篇,颇为丰富,且于各词后兼采词评,也很特殊。此书的缺憾,一是不於诗词之分没有严格的取舍标准,只要有一种书作词收入者,即视为词入编;二是各词所注出处,不分主次先后,许多出处太晚,敦煌词几乎全据王、任、饶三家书转引;三是不甚注意作品真伪的辨别,于后人改唐诗或乐府为词者,不作辨析,伪作亦收入很多,仙鬼词中不少是宋、元明人所作。这些问题,显然影响了全书的学术质量。

22 《全唐五代词》,曾昭岷、曹济平、王兆鹏、刘尊明编,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12月,全二册。据唐时词乐实际,分为正、副两编,正编收录曲子词,以唐宋词集收录和唐宋典籍有明确指认者为限;副编收录属诗属词尚有争议的作品,并明确了几条标准,这就确保了全书的编纂质量。同时,又很注意尽量利用第一手的文献,讲究用书版本,以求录文可信,对有争议、互见的作品作了认真考订。尽管细节方面还有些可议之处(如仍沿袭了一些明清词籍的误说、有同题之作因出典不同而分收正、副编,小传也稍有可补处),本书在处理极难措置的问题上均较前此诸书更为精密审慎,达到了很高的学术水平。

23 《全宋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1998年。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编纂《全宋诗》。傅璇琮、孙钦善、倪其心、陈新、许逸民主编。全书72册。初步统计收作者9079人,诗247183首,残诗5983句(联),存目323首(句)。宋代立国比唐代长二十多年,但存世文献的数量,则数倍于唐代。宋人文集保存至今者,也超过唐代四到五倍。唐代存诗在1000首以上的只有3人,宋代估计在百人以上。宋集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错收误录非常严重。同时,宋诗编录和研究的情况,比唐诗要差很多。全部唐诗的编录,可以追溯到南宋,明清之际几代人作了持续的努力,才有《全唐诗》的出现。即便如此,《全唐诗》的缺收和误录,都有数千例,小传更是在在多误。《全宋诗》是筚路蓝缕的工作,稍微近似一些的书只有厉鹗《宋诗纪事》和陆心源的《补遗》,没有依凭,难度可以想见。《全宋诗》首次完成了宋一代诗歌的全面结纂,为有文集的作者补充了大量集外诗,对9000多位无集作者作了诗作的首次汇集,并且对所有宋人别集中的诗歌作了认真校理,一般都曾利用了传世的主要善本,作了全面的校勘。各集整理都有文本交待,且一律保存别集原编的先后次第,从而最大程度地保存原集的信息,如北宋诸集中诗,分古近体后大致保存了作品先后写作的次第,对学者考定作品系年和写作动机,是极重要的线索。《全宋诗》对所有散见作品都说明了文献来源,为近万名作者作了生平勾勒,并说明依凭,虽不完备,已很可贵,因为其中绝大部分作者此前没有任何研究基础可言。对部分作品的作者归属、真伪歧异、题序及本文有显著别本等情况,有所考按和甄辨。

24 《全宋词》,唐圭璋编,王仲闻修订,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6月第1版;1995年6月北京第6次印刷,全五册。194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线装本300卷附2卷。建国后中华书局再版时,由王仲闻(学初)重行校订增补,抽换大量底本,并增补词人240余家,词1400余首。全书共收词人1330家,词作约2万首。王氏还重考词人行实,改写小传,引书达350余种。后又续有修订补正,写成《订补附记》。第一次修订本1965年6月出版。1979年重印时附上唐圭璋《订补续记》。王仲闻是王国维之子,家学渊源,谙于宋代文史,对宋人笔记了如指掌。《全宋词》校补毕,唐圭璋曾建议改题“唐圭璋、王仲闻辑”。

别集

25 《中国历代诗人选集》(40册),台北:远流出版社,民国71年

26 《曲江集》刘斯翰校注,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

27 《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八册)詹锳主编,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12月

28 《杜诗详注》(五册)[清]仇兆鳌,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第1版,1989年12月第3次印刷;1995年4月第4次印刷,“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

29 《王维集校注》(四册)陈铁民,中华书局,1997年8月

30 《王维诗集笺注》杨文生,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

31 《孟浩然诗集笺注》佟培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中国古典文学丛书”

32 《高适集校注》孙钦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2月

33 《岑参集校注》陈铁民、侯忠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8月第1版,2004年9月第2版,“中国古典文学丛书”

34 《李颀诗评注》刘宝和,山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5月

35 《韩愈全集校注》(五册)屈守元﹑常思春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7月

36 《白居易集笺校》(六册)朱金城,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

37 《柳宗元诗笺释》王国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9月

38 《刘禹锡诗集编年笺注》蒋维崧、赵蔚芝、陈慧星、刘聿鑫,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

39 《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二册)陶敏,岳麓书社,2003年11月

40 《李商隐诗歌集解》(五册)刘学锴、余恕诚,中华书局,1988年12月

41 《温飞卿诗集笺注》[清]曾益注、顾予咸补注、[清]顾嗣立续注,王国安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第1版;1998年3月新1版,“中国古典文学丛书”

42 《李贺诗集》叶葱奇疏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3月第1版;1998年3月第1次印刷

43 《王荆公诗注补笺》李之亮,巴蜀书社,2002年1月

44 《苏轼诗集》(八册)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1982年2月第1版;1987年10月第2次印刷,“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

45 《黄庭坚诗集注》(五册)刘尚荣校点,中华书局,2003年5月

46 《陆游集》(五册),中华书局,1976年11月第1版;1977年5月第2次印刷

47 《韦庄集笺注》聂安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

48 《韦庄诗词笺注》齐涛,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

49 《李煜李璟词》詹安泰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3月第1版;1998年3月第1次印刷

50 《欧阳修词笺注》黄畲,中华书局,1986年12月

51 《乐章集校注》薛瑞生,中华书局,1994年12月第1版,1997年12月第2次印刷

52 《东坡词编年笺证》薛瑞生,三秦出版社,1998年9月

53 《秦观集编年校注》周义敢、程自信、周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7月

54 《清真集校注》孙虹校注,薛瑞生订补,中华书局,2002年12月

55 《李清照集校注》王仲闻,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0月第1版,1997年11月第2次印刷

56 李清照集笺注 徐培均笺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57 《姜白石词编年笺注》夏承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5月

58 《稼轩词编年笺注》(增订本)邓广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0月;1995年5月第2次印刷

59 《李白诗歌赏析集》裴斐主编,巴蜀书社,1988年2月

60 《杜诗鉴赏》夏松凉,辽宁教育出版社,1986年3月

61 《李贺诗歌赏析》梁超然选析,广西教育出版社,1987年8月

62 《李煜、李清照词详解》靳极苍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年8月

63 《柳永词赏析集》谢桃坊主编,巴蜀书社,1987年7月

64 柳永词选评 谢桃坊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65 柳永集 孙光贵,徐静校注 长沙:岳麓书社,2003年

66 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 陶然编著 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02年,“唐宋诗词名家精品类编”

67 但悲不见九州同:陆游 高丽华编著 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02年,“唐宋诗词名家精品类编”

68 壮岁族旗拥万夫:辛弃疾 邓红梅编著 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

69 《李清照词鉴赏》齐鲁书社编辑出版,1986年4月

70 《周邦彦词赏析》钱鸿瑛,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1月

71 《辛弃疾词鉴赏》齐鲁书社编辑出版,1986年12月

72 《陆游诗歌赏析》段晓华编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1月

73 晏殊词新释辑评 刘扬忠编著 北京:中国书店,2003年

74 李清照词新释辑评 陈祖美编著 北京:中国书店,2003年

75 王安石诗文选评 高克勤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76 黄庭坚诗词文选评 黄宝华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77 秦观诗词文选评 徐培均,罗立刚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78 周邦彦词选评 刘扬忠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79 李清照词选评 陈祖美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80 陆游诗词选评 蔡义江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81 辛弃疾词选评 施议对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82 辛弃疾词选 朱德才选注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选集(今人分类)

83 《全唐诗精华分类鉴赏集成》,潘百齐编著,河海大学出版社,1989年1月,1474 页 。分55部,大体按自然、人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为序排列,下分222门(仅名胜部就有33门),门下再分1175类(仅花卉门就有100类)。共收入418位唐代诗人的诗篇2706首,基本荟萃了全唐诗的精华。全部按类鉴赏,以一篇鉴赏文章统摄一至数类诗。

84 《全宋词精华分类鉴赏集成》,潘百齐编著,河海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85 《古诗类编》广西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室集体编纂,胡光舟、周满江主编,张明非等编注,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7月。王运熙序。全四册。参酌古代类书的类目,根据今人的要求,除芜去杂,删繁就简,间立新类,变通体例,厘定为22大类,包括天象自然、江河湖海、山川田园、四时寒暑、岁时节序、花草果木(一、二)、飞禽走兽、鳞介虫鱼、宫观楼台、器用饮食、文学艺术、百工农商、古今人物、战争军旅、忧国伤时、民生疾苦、羁旅行役、交游赠答、抒怀言志、爱情家庭、咏史怀古等;下分334细目,共编入各种体裁和题材的诗歌2730余首,上起《诗经》下迄清末。

86 《全唐诗精华》,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选诗约6000首,厘为30大类,是近些年来所出的分类最多的唐诗选本,分类法参照明代张之象编撰《唐诗类苑》。

87 《唐人绝句类选》,周本淳选编,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11月

88 《唐人咏物诗评注》刘永济,中山大学出版社,1985年

89 《唐人送别诗选》,王定祥等选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9年10月

90 《离别在今宵:唐人送别诗100首》,白晓朗、黄林妹评注,1991年9月

91 《新编唐诗三百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将所选333首诗归为10类。

92 《盛唐边塞诗评》,漆绪邦,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93 《唐代边塞诗选注》,胡大浚主编,甘肃教育出版社,1991年(1990年?)

94 《唐代边塞诗选注》,孙全民,合肥:黄山书社,1992年9月

95 《中国诗歌宝库·唐诗选》(上下册),赵昌平,上海书店,1993年8月

96 《中国诗歌宝库·宋诗选》,陈达凯,上海书店,1993年8月

97 《新编宋诗三百首》,吴在庆编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9月。将所选339首诗归为9类。

98 《唐诗分类研究》,张浩逊,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7月

99 《唐风宋韵新吟》陈晋编,万卷出版公司(前辽宁画报出版社),2005年9月;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1月。此书收集了一些以思想旨趣见重的唐宋诗词,并把所选入的作品分为时令、山水、劳动、感悟、情谊、品格、政治、友邻八篇。多数篇目下,又划出若干专题类别。在这些诗词的介绍中还添加了阅读导读与感悟文字,为读者欣赏唐宋诗词提供了借鉴。本书的编选工作,从选目、编排、前言到导语、会心一悟文字以及注释,历时半年,共易十四稿。

 《春江花月夜》

 唐代: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只相似一作: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落月一作:落花)

 译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了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荡漾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和天空变成了一种颜色没有一点微小的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悬挂。

 江边上是什么人最初看见了月亮,江上的月亮又是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们?

 人生一代一代地无穷无尽,而江上的月亮一年一年地总是相似。

 不知道江上的月亮在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谁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舟在漂荡?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在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不能音信,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已过了一半自己却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道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赏析

 逐句分析

 整篇诗由景、情、理依次展开,第一部分写了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写了面对江月由此产生的感慨。第三部分写了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

 诗人入手擒题,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在此处却别开生面,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望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总写在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鸿雁长飞光不度”,也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

 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整体把握

 《春江花月夜》的章法结构,以整齐为基调,以错杂显变化。三十六行诗,共分为九组,每四句一小组,一组三韵,另一组必定转用另一韵,像九首绝句。这是它整齐的一面。它的错综复杂,则体现在九个韵脚的平仄变化。开头一、三组用平韵,二、四组用仄韵,随后五六七八组皆用平韵,最后用仄韵结束,错落穿插,声调整齐而不呆板。在句式上,大量使用排比句、对偶句和流水对,起承转合皆妙,文章气韵无穷。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扩展阅读:人物生平

 张若虚,生卒年不详,扬州(今属江苏)人,主要活动在公元七世纪中期至公元八世纪前期,曾任兖州兵曹。事迹略见于《旧唐书·贺知章传》。中宗神龙(705~707)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全唐诗》说他与贺知章(越州永兴人,今浙江萧山)、张旭(苏州人)、包融(润州延陵,今丹阳人,一说湖州人),号“吴中四士”,文词俊秀。开元年间尚在世。张若虚的诗仅存二首于《全唐诗》中。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

 扩展阅读:张若虚诗歌的流传

 在唐代,似乎没有诗集传世。从唐至元,张若虚的《春江》诗几乎无人所重。据文史学家程千帆先生考证,今存唐人选唐诗十种、唐人杂记小说,宋代《文苑英华》、《唐文粹》、《唐百家诗选》、《唐诗记事》,元代《唐音》等唐诗选本,均未见他的诗作。不仅唐诗选本无载,而且在由唐至明的二十余种诗话中也无一字提及。

 最早收录他的《春江》诗的本子,是宋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卷四十七,共收《春江花月夜》同题诗五家七首,张若虚一首也在其中。

 明嘉靖年间,李攀龙选编《古今诗删》收录张若虚的《春江》诗,万历年间的三种选本《唐诗所》、《唐诗解》、《唐诗归》,崇祯年间的《删补唐诗脉笺释会通评林》七言古诗、《石仓历代诗选》,明末成书的《唐诗镜》都选录了此诗。

 最早提及张若虚及其诗的诗话,是成书于万历年间的胡应麟《诗薮》。及至清代,有关唐诗的重要选本,如成书于康熙年间的季振孙《唐诗》、徐增《而庵说唐诗》、《御制全唐诗》(卷十九和卷一一七),成书于乾隆年间的沈德潜《重订唐诗别裁》、管世铭的《读雪山房唐诗钞》等等,都收录了他的《春江》诗,有的还附录有关此诗的评论。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