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是怎么样来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4浏览:3收藏

阴阳五行是怎么样来的?,第1张

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基本上体现了古代自发的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由“气”组成的,气又化为精而构成各种有形的物体,因此万物都包含着阴精和阳气两个方面,而阴阳的矛盾运动则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产生和灭亡的根本原因。所以说,阴阳学说就是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宇宙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朴素自发的古代唯物辩证法。五行学说认为世界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所构成的,五者之间又相互资生和相互制约,循环往复地运动变化,由此产生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多样性和复杂性。所以说,五行学说就是以事物在相互作用中运动变化的观点来认识物质世界的原始朴素的辩证唯物论。

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曾经应用于各个方面,有些确实已发展到唯心主义方向去了,例如算卦、相面和看风水的阴阳先生就是如此,这在人们心目中造成一种错觉,似乎阴阳五行是神秘莫测的或唯心迷信的,好象不应该学习。其实对中医的阴阳五行来说,这是一种误解。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阴阳五行学说基本上是沿着辩证唯物主义的道路发展的。一方面做为一种哲学思想,它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思想方法和指导思想,另一方面,它又是中医学术领域中,具有本学科特点的具体的学术理论。历代医家运用这一科学的思维方法总结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把这一学说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现象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建立了许多概念,上升为医学理论,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一个纲领。因此,不首先学好它,中医学的各种理论都不易理解和掌握。可以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最基础的内容。

古代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是正确的思想体系,它反映了一定的客观真理。当然它和现代的唯物辩证法相比,尚有一些差距,但是科学是有继承性的,二者只能是互相印证,并不互相排斥。更何况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已经不单是哲学思想,而是中医理论的有机的组成部分,贯穿于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等全部医学理论之中。

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五行:金木水火土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子鼠 丑牛 寅虎 卯兔 辰龙 巳蛇 午马 未羊 申猴 酉鸡 戌狗 亥猪

zi3子 chou3丑 yin2寅 mao3卯 chen2辰 si4巳 wu3午 wei4未 shen1申 you3酉 xu1戌 hai4亥

23-1 1—3 3—5 5—7 7—9 9-11 11-13 13-15 15-17 17-19 19-21 21-23点

阴阳五行和中医的关系

阴阳五行和中医的关系,阴阳、五行的学说是源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中医是中国源于流传的的千年医学体系,阴阳五行也渗透到中医的理论中,下面来分享阴阳五行和中医的关系。

阴阳五行和中医的关系1

阴阳五行与中医分类

第一、用阴阳表示脏腑,组织,部位的属性。如以脏为阴,腑为阳;血为阴,气为阳;背为阳,腹为阴等。

第二、用阴阳阐明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生理功能,如阴血主要为濡润和滋养组织,阳气主要为温养和固卫肢体;肾阴与肾阳有相互依存关系等,称为阴阳互根或阴阳资生。

病理变化如阴邪内盛或阳气虚衰都可表现寒症,阳邪盛实或阴液耗伤都可以表现热症,寒症与热症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变,称为阴阳转化。

第三、用阴阳指导诊断和治疗。诊断如在表,里,寒,热,虚,实症侯中,区别阴症和阳症。治疗如用补阴的方法以制阳热,用温阳的方法以消阴寒,称为阴阳制约等。

第四、用阴阳区别药物的性能,如把温性热性药或有辛甘发散作用的称为阳,凉性寒性药或有酸苦涌(催吐)泄(泻下)的药物称为阴等。

阴阳五行与中医属性

1、具有生发、条达、曲直作用的事物,用木来代表,春季属木。

2、具有炎热、向上作用的事物,用火来代表,春夏属火。

3、具有长养、化育、稼穑作用的事物,用土来代表,长夏属土。

4、具有清静、肃杀、从革作用的事物,用金来代表,秋季属金。

5、具有润下、寒冷作用的事物,用水来代表,冬季属水。

中医学在指导临床治疗用药上,《素问》云:“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即阴阳失调是疾病的基本病机,因而调整阴阳,使之保持或恢复相对平衡,达到阴平阳秘,是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

与阴阳学说相关的是五行学说。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五行之间是相生相克的。

相生的顺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相克顺序是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只有生与克相辅相济,相互作用,才能维持整体平衡。

在中医学中,五行配属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志、五味等,用此来阐释其相互间生克制化的生理病理关系,指导临床的诊断、治疗。

中医学理论根据五行生克关系,提出了一系列辨证施治的方法,诸如培土生金,滋水涵木、壮水制火等等。

人体五脏的生克关系正常与否,可以从人的色、声、味、脉等体象得到表征和反映,中医大夫可以通过五行的推演归类分析四诊(望、闻、问、切)收集的资料,以五行的生克乘侮理论来推断疾病的发生发展,防治疾病。

五行虽然在阴阳结合中产生,但它不会互相产生对立,如果它们互相对立的话,不会产生结合的。而对立的是阴阳各自的另一半相互对立,如金克木,水克火。这说明:阳的一(上)端是火,另一(下)端是水,同样阴的一(右)端是金,另一(左)端是木。

这种阴阳结合后产生的一半一半的金木水火,也是经过本身的成住灭过程之后,变为另一种物质的,也就是说相生。对人体来说阴阳已结合成五行了,各种零部件都已按照五行的运行规律或相生相克的理来运行了。也就是说这个身体按照金木水火的循环过程当中保持运行了。

那么,土怎么就没有了呢?因为土在这个已结合的一体中,它不再显示土的属性,又当成了金木水火的连接点,完成相生相克的循环过程了。也可以说五行空间,其实就是四种(金木水火)物质构成的世界。

中医应该明确这个运行规律,不应该强调土的属性。另外在这个五行相生相克中不会产生真正意义上的阴阳,虽然说身体有阴阳存在,但这种存在形式是五行之理的说法,一定要分清楚,不然话,很难处理治病治疗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关系问题。

实际上,阴阳结合后的五行,其实它就是让物质不灭的一个循环过程,也就是说灭就是另一个物质产生的过程,这就是宇宙的理。

阴阳五行和中医的关系2

阳五行的道理蕴含在自然、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东方哲学的基础。中医作为东方文化的杰出代表,也受到了它的指导,阴阳五行的理论自古就被巧妙的运用到医学的领域。

通过他们互相生克的辩证关系,来解释和认识人体各种生理现象,同时也用五行说来适应内部自然规律,以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在阴阳五行的理念中,天为阳,在持续不断地运动着;地为阴,它长期处于安静的状态——地球本身的运动不为古人所觉。

因此,人的身体也会与之相对应,一些器官仿效着天的活动,通过不断运动传输着物质和能量。另一些器官则像大地一样,宽厚安静,储藏着人的`精气。

古代的医学家,将这些和天的功能类似的人的器官统称为六腑,归属于阳。将那些和地的功能类似的人的器官统称为五脏,归属于阴。阴阳就这样跟人的生理构造联系到一起。

古代医学家进而又用阴阳五行的原理分析人的器官,即心、肝、脾、肺、肾的运动规律。

人体的肝色青,如同草木郁郁葱葱的春之色彩,又如同人生机勃勃的少年时代,所以肝属木。

人的心色赤,是人体热能的源泉,如同万物繁茂的炎炎夏日,又如同人健壮有力,热情奔放的成年时代,所以心属火。

人的脾色黄,如同庄稼成熟,四处黄澄澄一片的长夏,又如同人事业有成,自强自立的壮年时代,所以脾属土。

人体的肺色白,如同一派萧瑟景象的秋天,又如同体弱色衰的老年时代,所以肺属金。

人体的肾色黑,如同昼短夜长,常为黑暗笼罩的冬日,又如同人生命垂垂欲绝的垂暮之年,所以肾属水。

在五行原理的影响下,人的生理机能和春、夏、长夏、秋、冬这五个时令巧妙配合,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人之五脏,乃四时之五脏,非血肉之五脏”。

因此,在中医的理念里,人的身体和大自然密切相关,不可分割。人绝非单一生物体,而是包含着自然之法,参照自然之法运行生息的“小宇宙”,是物质与精神紧密结合的生命体。

在很多人将中医定义为一种经验医学的时候,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理论中的贯彻让它走向了成熟,证明了中医辩证、哲学的色彩,也使中医成为一门名副其实的成熟学科。

阴阳和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哲学理论,概括了古人对自然界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为原始的朴素唯物观与归纳辨证法。阴阳学说认为,任何事物均可以用阴阳来划分,凡是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自然界任何事物或现象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互根互用的阴阳两个方面。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行学说认为五行是构成宇宙的基本物质元素,宇宙间各种物质都可以按照这五种基本物质的属性来归类,五行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2千年前,中国古代医家借用哲学中的阴阳五行理论来阐释医学的一些现象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中医阴阳与五行理论,阴阳与五行理论对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笔者下面就阴阳五行理论对中医发展的利与弊做一简要分析,以期抛砖引玉,促进中医基础理论的探索与发展。

一、阴阳五行理论对中医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阴阳五行理论对中医学理论的形成起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中医学界常常提「取类比象」,而研究古代哲学的学者往往说「取象比类」,「取类比象」 与「取象比类」是一个概念的两种表述呢?还是有关联的两个概念呢?我个人认为五行学说与阴阳学说的形成采用了取象比类的方法,五行学说与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上的应用属于取类比象。《系辞传》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八卦、五行、阴阳理论都是古人观察物象进行归纳比类形成的。比如,经过「观物取象」与「归纳比类」,把宇宙的所有物质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类,便形成了五行学说的雏形,再加五行生克等演绎,逐步形成完整的五行学说,是 「取象比类」。而中医学借用五行理论的基本原理对五脏、五腑(无三焦)、五味、五官、五色、五体、五输穴等生理病理药理进行阐释,是 「取类比象」。所以说,「取象比类」 就是把自然界中相关联的事物都尽量多的罗列出来,然后通过各种分析研究方法来找出他们之间的共性,是从「形而下」到「形而上」,是从目到纲,从子系到母系,属于归纳推理。「取类比象」是通过这些已知的共性来推演出其他未知事物的性质,是从「形而上」到「形而下」,是从纲到目,从母系到子系,属于分解推理。

除阴阳五行理论外,中医药学还广泛应用了类比推定方法,比如,由于花朵多生于植物的顶端,所以它的药用功能是多治头部疾病,故有「诸花皆升」之说;籐类植物,因其枝干运送水分营养的功能强大,故能治疗肢体、关节疾病。

2千年前,无论是东方医学,还是西方医学,受到当时历史比较落后的科技水平的制约,以当时粗浅的解剖与生理病理知识是不可能构建像现代西医那样比较精细比较科学的医学体系的。(当然,再过2千年看现在的西医也是不够科学的,科学是螺旋式递进发展的。)古人在生活与医疗实践中获得了大量的碎片化的医药知识,急需一根线一以贯之,那么哲学中的阴阳五行理论正好充当了这根线的作用。可以说,没有阴阳五行理论,中医理论就会像一盘散沙无法聚拢,所以说,阴阳五行理论对中医学理论的形成起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2、阴阳五行理论对中医学的初期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阴阳学说被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医学很自然地将五脏与哲学中的五行学说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中医五行理论的核心,然后,有了五腑、五体、五官、五华、五色、五音、五味 、五输穴等配套理论。中医阴阳五行理论几乎涉足了中医药学的所有领域,对中医药学的初期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中医阴阳五行理论属于类比推理的理论范畴,从逻辑学上来说,类比推理这个方法得出的经验结论有时候靠谱,有时候不靠谱,那么,中医阴阳五行理论指导临床实践是否靠谱呢?中医阴阳五行理论不仅蕴含一定的辩证法思想,同时因为中医十分注重从临床中来,再到临床中去,所以,中医阴阳五行理论是在中医临床实践中不断修正、不断进化的,指导经验丰富的中医师的临床实践时,大多数是比较靠谱的。

二、阴阳五行理论日益成为当代中医学发展的巨大阻力。

在古代科学不发达的历史条件下,中医阴阳五行理论对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而且,从从现代医学角度看,人体生理病理等确实存在与中医阴阳理论相符的「阴阳」现象:交感神经兴奋则心跳加快而表现速脉、副交感神经兴奋则心跳减慢而表现缓脉,则二者可分别隶属于阳和阴;弥漫性血管内凝固时体内的凝血系统与纤溶系统也可分别属于阴阳。而大脑皮质经常处于兴奋与抑制的两种不同状态,兴奋属阳,抑制属阴,当二者事物正常交替平衡时,则出现失眠,焦虑烦躁等现象,这与中医理论中水火不交,或心肾不交是相同的。cGMP和cAMP在生理上有拮抗作用。如肝细胞中,cAMP↑,促进糖原分解,cGMP则促进糖原合成;平滑肌中,cAMP↑导致细胞松弛,cGMP↑,细胞收缩。cAMP对细胞增殖起负调控作用,cGMP对细胞增殖起正调控作用。 老子说,「有生于无」(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是由看不见摸不著的物质产生或组成的),这是睿智的领悟,它可以指引后人不断深入地向微观世界进发,但永远不能替代人类探索微观(分子、原子、夸克及夸克层级以下)世界的具体努力。同理,阴阳学说可以指引或启发中医的研究,而不能替代医学的具体研究。

阴阳学说与矛盾论都具有辩证法思想,阴阳与矛盾代表事物的正反两面。但矛盾无属性,普遍地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阴 有属性,应该说,阴阳是矛盾的子系;母系的外延大,子系的外延小,属于子系的就一定属于母系,属于母系的,不一定属于子系,所以,阴阳不是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 左与右是一对矛盾,左与右能分阴阳呢?左具有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等属于阳的特性吗?右有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等属于阴的特性吗?左与右不具有阴阳属性,因而不能分阴阳。所以,中医界普遍认为阴阳无处不在是错误的,而且,已经造成了一定的混乱。比如,传统认为,左为阳右为阴;但张景岳著《质疑录》明确提出:「左肾主真阴,右肾主真阳。」 著《景岳全书》说「左归丸,治肾虚腰痛,真阴不足,壮水之主,以培左肾之元阴,而经血自充。」「右归丸,治肾虚腰痛,真阳不足,益火之原,以培右肾之元阳,而神气自强矣。」可见,古人对到底是「左为阳右为阴」还是「左为阳右为阴」并没有定论;而且,假如说「左肺为阳右肺为阴」,那么,左肺的左半边为是否阳,左肺的右半边是否为阴呢?以此类推,就会产生十分荒谬的结论。所以,无论是「左肾主真阴」,还是「右肾主真阴」,抑或是左肾与右肾不分阴阳,不能凭阴阳学说的推理下结论,只能靠具体的研究来得出结论。

中医阴阳理论采用的是类比推理逻辑,其推理结论往往是或然正确,不是必然正确;所以,只有临床经验丰富的中医师应用时才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有时也易出错,至于无临床经验中医学徒则更难把握。现在的中医院校教材中的中医阴阳理论与古代相比,无多大的发展变化,中医阴阳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涉及中医的各个领域,以类别推理为基础的中医阴阳理论,无疑对现代中医的发展会起到巨大的阻碍作用。

中国古人将世界本源归为5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表明当时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还处在初级阶段,但提出五行生克关系,表明五行学说进入具有辩证思维的哲学范畴。大自然确实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人体内也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但相生相克的关系只是偶尔会按五行生克规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发生,更多的相生相克的现象不是按五行生克的规律发生的,所以,五行学说存在明显的先天不足。将五行学说引入中医学,把五脏、五腑、五官、五华、五色、五音、五味 、五输穴等强行套用五行生克规律,必然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及药理规律不符。基于五行学说存在巨大局限性,如今还将它纳入教材向学生讲授,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是对中医发展的不负责任,是对科学的不尊重。

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西医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发展迅速,已进入分子、基因水平,中医也应与时俱进,阴阳五行理论不能适应现代中医发展的需要,其先天不足的弊端显露无疑,中医阴阳五行理论日益成为当代中医发展的阻碍。(程铁兵)

五行原理

大家好:

很高兴和大家共同探讨健康的话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祖国医学博大精深,中医阴阳五行理论就是概括人体生理现象、病理变化的理论,简称五行理论。

五行是以木火土金水为符号来阐释世间万物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关系。天地间有五行,人体有五脏、六腑。

五行与五脏是怎样的关系呢?

根据中医理论: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什么是六腑呢?

六腑是指人体的胆、小肠、胃、大肠、膀胱。

人体的五脏六腑是怎样的关系呢?

五脏和六腑是经络关系。肝为经、胆为络;心为经、小肠为络;脾为经、胃为络,胰腺是分泌系统;肺为经、大肠为络;肾为经、膀胱为络。

五行讲的是相生、相克。相生是指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根据五行相生原理,可以看出人体肝好、心好,心好、脾好,脾好、肺好,肺好、肾好,肾好、肝更好。

肝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是主免疫的。如果肝火大就容易得胆囊炎、胆结石;肝是人体的血液贮存器。心脏是人体的循环系统。人在工作时,肝脏把充足的血液通过心脏循环系统输向人体的大脑、五脏、四肢、皮肤,使人得到血液的滋养,人便反应灵敏。所以说肝功能好、心功能就好。

心的络是小肠,小肠是吸收食物中的营养和水分、帮助消化的。人如果心有火时,小肠受热,受热的水份进入脾,由脾输向肺,另一部分输向肾进入膀胱,人会出现尿急、尿热、尿痛、尿涩,甚至尿血。

脾是统水的,它的络是胃。脾把胃里的水份通过脾化变为津液进入肺,由肺推向人的全身,使人体的各个组织得到水的滋养。如果脾有了毛病,人会全身浮肿,所以脾好、肺就好。

肺把津液推向人的全身,然后变成尿液由肾脏排出人的体外。肺有吸气的功能,肾有纳气的功能。有人咳喘时尿会失禁。这都是肾的纳气功能不好而致,这种情况要着手补肾来根治。

肾为经、膀胱为络。肾功能差时会引起膀胱炎、结石。肾主过滤,它把血液中的尿液过滤排出体外,纯化了血液的品质,把好的血液输给藏血系统——肝脏。所以说肾好肝更好。这是相生。相生是滋养助长,是指健康。

五行还讲相克。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根据五行相克的原理得知,肝不好克脾、脾不好克肾、肾不好克心、心不好克肺、肺不好克肝。

肝的络是胆,胆汁通过肝脏分泌进入胆囊和十二指肠,帮助肠道消化,汲入食物。如果胆有病会出现胆汁上逆、口苦、消化不良、胃胀、腹胀等。所以,肝脏功能不好,直接克脾脏。

脾克肾,脾是统水的,它属于人体的中水道,肾为人体的下水道,中水道不通直接影响到下水道,脾是血之源。脾功能不好,就会出现贫血,直接影响肾的滋长,所以说脾克肾。

肾克心,肾为血液的过滤器,起纯化血液作用;心脏是循环血液的,所以,肾功能低下就会抑制心脏的功能。

肺是呼吸系统。呼出的是二氧化碳、吸进的是氧气。氧气是靠循环系统心脏、由血液输向身体的各个组织细胞,使人得到氧气的滋养,如果人的心脏功能低下,就会抑制肺脏功能。我们通常所说的肺心病,就是两脏相克造成的。

肺克肝,肺脏如果火大,反射到大肠,大肠水份失调,人就会便秘,就会出现毒素的二次吸收,给肝脏增加了负荷,所以说肺脏功能低下克肝脏。

相克是损伤、抑制,是指疾病的来源。

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我们看出相生是一种良性循环,人向健康方向发展;相克是一种恶性循环,它破坏了人体机能的和谐。五行不协调,阴阳不平衡,而导致疾病。我们把五行看作一个人,当一个人的五脏是良性循环,向健康方向发展时,这个人就会直立的站在这里。当这个人的五脏有一个机能出现了突出或不足,就破坏了和谐,导致各个机能相互损伤和抑制。如果不及时治疗,周而复始的克下去,人就会得慢性病。慢性病的发展就是相克的延续。人得病时往往靠医院打针吃药。但是,西医的疗法只能是局部控制替代,即使病情有所缓解,内在的破坏却依然进行,另外,西药的毒副作用大,治好了这个器官同时又伤害了另一个器官。

有关五行学说,还可以通过五窍、五体、五志、五味、五色来观察人体的脏腑功能。

五窍:

肝开窍于目。眼睛干涩、小儿近视、老花眼、迎风流泪,说明肝脏功能低下。

心开窍于舌。舌根发硬,说话不灵敏,说明心功能低下。

脾开窍于口唇。口腔有异味,唇干裂,说明脾功能低下。

肺开窍于鼻。鼻炎、鼻窦炎,说明肺功能低下。

肾开窍于耳。耳鸣、耳聋、耳炎等,说明肾功能低下。

五体:

肝的精华体现在人的筋和指甲上,肝好筋自柔软。肝不好的人腿脚抽筋,指甲有横纹、竖纹或灰指甲。

心主脸,心功能不好的人脸浮肿。

脾主人的肌肉。脾胃不和的人肌肉松弛,四肢无力。

肺主皮毛。肺功能低下皮肤粗糙,头发枯黄,毛孔粗大。

肾主骨,肾不好的人容易患骨质疏松症。

五志:

怒则伤肝,要控制自己的情绪。

喜则伤心,心脏不好的人,不要激动。

思伤脾,思虑过度,死记硬背,不爱吃饭伤脾脏。

悲忧伤肺,林黛玉总是悲忧伤感而死于肺痨。

恐伤肾,惊吓过度,尿失禁。

五味:

酸味入肝,肝不好的人不宜吃酸的。

苦味入心,心脏不好的人不宜吃苦的。

甘味入

1中医理论中人体的阴阳是指什么。

2中医理论中人体的五行是指什么。

3阴阳五行的意义?

在中医理论中,具体到人体,阴指人的形体,器官,四肢百骸,以及血津液等物质存在;阳指各器官,各部位的功能,其具体表现形式为气(气的运动)

五行是与五脏相合的,木火土金水分别合人体的肝心脾肺肾五脏,依次相生,隔位相克,即木生火,火生土,而木克土,金克木。生我者威吾之母,我生者为吾之子。

中医应用阴阳五行理论当然是来指导临床的,阴阳是一切病变的根本,或是形体,或是精神,或是阴虚阴盛,或是阳虚阳盛,《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五行阐发人体五脏的关系,虚则补其母,实则泄其子,由此产生一系列的治疗大法,如培土生金,就是通过补土来补肺,治疗中必须照顾五脏的五行生克关系方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阴阳五行是人们通过对自然界运动变化的长期观察与认识,随着我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逐步从天文、气象、历算等学科中总结出来的带有哲理性的认识自然的基本法则。《内经)吸的并发展古代哲学流派中的主要学说,以之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形成了中医学特有的用阳五行认识论和拜证法,其以“万物本源于气”为基础,通过研究气的运动转化规律来认识和解释字宙万物,分析和论证人体的生理、病理、养生、讲证、治则、治法和组方用药。其内容相当丰富,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方面,《内经》 的绝大部分篇章都运用了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来探讨、分析、归纳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使之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理论研究和临证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阴阳,是对某一特定系统内相互关联而权衡统的两方面的概括。

阴阳学说认为,任何一个系统的内部, 无论从物质 而言,或从功能而论,或从物质与功能的关系而言,都存在相互照应的两方面,两者通过感应交合、互根互用、消长、转化、制约的权衡运动使整个系统维持动态平衡稳定的状态。由于系统的大小不同,阴阳概念在不同的层次有着不同的具体内涵和外延,所以,中医的阴阳具有“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特点。

阴阳学说需正确领悟阴阳学说在不同层次的具体内容和适用范畴。五行,即木、火、土、金、水,其实质是对系统内部更细的划分,从理论上讲, 五行同样具有“其大无外, 其小无内”的特点。五行学说主要是讨论系统内部的五行属性和五行通过生克制化、亢害承制以权衡维持整个系统动态平衡稳定的规律。

阴阳对应天地方位“天一生水,地大成北。地二生火,天七成南。天三生木,地八成东。地四生金,天九成西。”在河图中:一、三、五、七、九(5个奇数)为天,属阳。二、四、六、八、十(5个偶数)为地,属阴。

阴阳对应人体,“春生应肝,属木。夏长应心,属火。秋收应肺,属金。冬藏应肾,属水。脾为土。对应人体五脏”

明阳五行的思想方法、理论观点融合贯穿于《素问》《灵枢) 的各个简章之中。《内经》 专论明阳五行学说的简章不多,集中闸述明阳五行学《金匮真言论》 说的概念和运用的篇章主要有(素问》的《生气通天论)《阴阳应象大论》《阴阳离合论》  《六节藏象论》  《脏气法时论》《宜明《五音五味》《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五气》,《灵枢》的《阴阳系日月》《九针论》等。

阴阳五行是怎么样来的?

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基本上体现了古代自发的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由“气”组成的,气又化为精而构成各种有形的物体,...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