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建立的时代意义
时代意义: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建立了,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的奴隶制社会达到了顶峰。
西周灭商后,奄有东方及江淮之地,疆域空前广阔。为了吸取商朝灭亡的教训,在全面比较了夏商的国家制度,尤其是商朝的体制后,武王采纳箕子的建议,决定实行“封土建国”方略,这种宗法制度古时已有,至武王时才完全确定下来。
毫无疑问,武王实行的封邦建国方略,相对于商朝那种原始小邦林立的现象来说,显然是一个进步。它有统天下于一尊的意义,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周王朝统治的作用,维护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一等级序列的礼制。
周王通过这些措施,就把治理全国的权利,牢牢地控制在手中。
这个比如说是历史上的周礼,另外还有尚书之类的,应该都是那个时期,因为周分为西周和东周,所以说东周时期的诸子百家事实上应该都是属于那个时代,所以从这一方面来说,各个学派的一些学说,比如说像孔子,老子庄子这些应该都是属于那个时期。
周的礼乐制度就是等级制度
西周春秋时代所讲究的“礼”,是贵族根据原始社会末期父系氏族制阶段的风俗习惯加以发展和改造,用作统治人民和巩固贵族内部关系的一种手段。目的在于维护其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具有维护贵族的世袭制、等级制和加强统治的作用。当时许多经济和政治上的典章制度,常常贯串在各种礼的举行中,依靠各种礼的举行来加以确立和维护。
到春秋后期,就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这些卿大夫在夺取国君权力的同时,不但僭用诸侯之礼,甚至僭用天子之礼。按礼,天子的舞用“八俏”(“佾”是“列”的意思,每列八人,八佾六十四人),这时季孙氏也用“八佾舞于庭”,孔丘斥责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按礼,天子祭祖唱《雍》诗来撤除祭品,这时鲁的三家都“以《雍》撤”,孔丘认为这种事不该出于“三家之堂”。按礼,只有天子可以“旅”(祭祀)于泰山,这时季孙氏“旅于泰山”,孔丘又指责他不懂礼(《论语·八佾篇》)。卿大夫这样“僭礼”,实质上就是夺取政治权力的一种表现。
礼乐制度主要用来维护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荀子·礼论篇》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族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所说“礼之三本”,天地代表神权,先祖代表族权,君师代表君权。后来统治者以天、地、君、亲、师作为礼拜的主要对象,就是根据这个理论。
西周春秋时代贵族讲究的礼是比较多的,有籍礼、冠礼、大搜礼、乡饮酒礼、乡射礼、朝礼、聘礼、祭礼、婚礼、丧礼等等。籍礼是用来监督平民在“籍田”上从事无偿的集体劳动,以维护称为“籍”的办法的。冠礼是授予成年贵族种种特权,以维护贵族的利益和巩固贵族成员之间的关系。大搜礼具有军事检阅和军事演习性质,起着整编军队、检阅兵力和加强统治的作用。乡饮酒礼在于维护一乡之内贵族的宗法制度和统治秩序。乡射礼具有以乡为单位的军事训练和军事学习的性质。朝礼在于尊重国君的权力和地位。聘礼在于维护贵族内部的等级和秩序。祭祀天地和祖先在于维护神权和尊重族权。婚礼和丧礼在于维护宗法制度和族权。
到了战国时代,由于农田制度的变革,“籍”的方法废除不用,这时籍礼只是统治者用来表示关心农业生产的礼仪。由于军队成分和战斗方式的改变,原来的大搜礼就失去作用。由于地方组织的改变,乡饮酒礼和乡射礼的性质也不同了。这时由于中央集权政体的建立,执政者统治的需要,重视的是即位礼、朝礼、祭礼和丧礼。《荀子》的《礼论篇》着重讲究祭礼和丧礼,对丧礼讲得特别详细,就是为当时的礼乐制度制造理论根据的。
宗庙是历代王室的象征,也是一种对祖先神灵的祭祀场地,这一发现证明了自周代时期就有宗庙祭祀的礼仪。下面就是对宗庙历史意义的分析:
宗庙是中国古代社会身份性阶层祭祀祖先和举行其它重大活动的礼制性建筑。随着社会阶层分化现象的发生,国家的形成,为体现不同社会阶层的等级尊卑差异,统治阶层对不同社会阶层祖先宗庙庙数、祭祀仪式进行了详细、严密的规定。
由于先秦时期,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动,传统礼仪,尤其是在借鉴夏、商礼仪基础上加以损益而形成的内容更丰富、更完善的周礼大量散佚、消失,因此,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陆续编纂成书的若干传世文献。
尤其是被儒家尊奉为经典的《诗》、《书》、《礼》、《春秋》等,对周代天子宗庙礼制的记载也是相当零散,其中既难免夹杂有后世制度,也难免有后人向壁虚造的成分。自从西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后,儒家学说成为两汉以后中国古代社会主导思想,儒家文献陆续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国家权威经典。
历代儒者穷尽精力,孜孜不倦,对经典进行注疏、诠释逐渐成为中国传统学术的主流。
或许受师说传承及思考问题的角度、方式不同等因素的影响,自汉代讫清代,历代儒者在遵循前人有关成说的基础上,多从不同的角度对周代天子宗庙庙数、祭祀礼制问题进行阐述。
作为中国传统学术的集大成者,在传承此前历代儒者有关学说的同时,又依据自身对经义的理解而有所取舍、损益、创新。即拟以儒家经典中记载的周代天子宗庙庙数和祭祀礼制问题为切入点,对大家对上述问题的有关论述进行粗略的探讨。
春秋战国时代有所谓夏历、殷历和周历,三者主要的区别在于岁首的月建不同,所以又叫做三正。周历以通常冬至所在的建子之月(即夏历的十一月)为岁首,殷历以建丑之月(即夏历的十二月)为岁首,夏历以建寅之月(即后世通常所说的阴历正月)为岁首。周历比殷历早一个月,比夏历早两个月。由于三正岁首的月建不同,四季也就随之而异。夏殷周三正是春秋战国时代不同地区所使用的不同的历日制度,我们阅读先秦古籍有必要了解三正的差异,因为先秦古籍所据以纪时的历日制度并不统一。举例来说,《春秋》和《孟子》多用周历;《楚辞》和《吕氏春秋》用夏历;《诗经》要看具体诗篇,例如《小雅·四月》用夏历,《豳风·七月》就是夏历和周历并用,凡言“七月”指夏历,“一之日”等处指周历。
周历并不纯粹意义上是周代历法,它与夏历、殷历甚至于颛顼历都与四分历有着直接联系,甚至于同以其为本。周历是有关历法内容多见于先秦古籍,而少见于文物发现,因此研究比证,还需要认真考证。
古籍典藏的意义:古籍记录了先人们的足迹、人类地位历史,是人类进步的见证。古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非常大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古籍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文明成果的核心载体。
古籍典藏的意义古籍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应当得到很好保护典藏,对了解历史有重要的意义。
古籍指的是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古籍的分类法采用经部、史部、子部、集部四部分。
古籍的结构:书衣、书签、书叶、封面、护叶、书芯、书脑、书背、书头、书根、书角。
上古时代的图腾崇拜延续到文明时代,许多民族的图腾崇拜一直到现代仍然保留着,至今仍然有生活在原始社会的部落。能够说现在全人类都还处在原始社会吗?同样,4000年前,5000年前,6000年前,也有文明的落差。不能用这个地区的情况代表另一个地区的情况,不能根据后稷、契等人的诞生神话否认尧舜禹时代的国家属性。感生神话是图腾崇拜的确切反映。当时的人们认为那就是事实。如果非要据此否认那时的文明,无异于让4000多年前的人们拥有现代人的思想观念。
我们在向更深、更广探索的同时,要自觉摒弃头脑里的条条框框,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不断发现真实的历史。
周朝祖先叔均始作牛耕,被称为田祖。
早在春秋之先的西周时代,就已有牛耕传说。《山海经,大荒经》中说:周人的祖先叔均始作牛耕,被称为田祖。
《山海经·大荒经》中记载: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谷。稷之曰台玺,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谷,始作耕。有赤国妻氏。有双山。西海之外,大荒之中,有方山者,上有青树,名曰柜格之松,日月所出入也。
西北海之外,赤水之西,有先民之国,食谷,使四鸟。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有芒山。有桂山。有榣山,其上有人,号曰太子长琴。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长琴,是处榣山,始作乐风。
《山海经》简介: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现代学者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相关内容在内的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山海经》影响很大,也颇受国际汉学界重视,对于它的内容性质,古今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
本文2023-08-05 08:56:3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0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