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修复专业高中需要学那些学科?
古籍修复专业高中需要学哪些学科。
这个问题我曾经也有所关注,后来才知道古籍修复专业是文理兼收的,也就是你想要选这个专业,你要关注你所要报的学校里面这个专业是收文科生还是理科生。
不过据我所知不过据我所知这个专业还是比较枯燥,专业度比较高的,能够喜欢这个专业,并能够坚持。
佛经总是起始于阿难说:“如是我闻……”这点相当重要,它告诉我们许多事情。阿难记录下佛陀一切的话语,却未曾宣称这些教授来自他自己;他清楚地说明他只是复述他从释迦牟尼佛那儿听闻到的话语。 时至今日,人人都想当原创者,特别是上师们。我读过一些现代上师们的书,他们宣称他们的教导是自己的研究结果,是自己的发现。现代社会的人,不知怎地,似乎受到新的、原创事物的吸引。但在此,我们并非着眼于某人的发明,我们是在检视纯净真实的法──佛陀的话语。 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受苦于无休止的不安全感,灵性事物已成为一种交易,因此像我自己这种灵性导师总觉得需要招揽更多生意。因为有这不安全感、因为了解人们的弱点,贩售灵性事物是很容易的。你们有些可能是生意人,因此我相信你们知道销售是怎么一回事。先告诉人们他们应该拥有某件他们所没有的东西,然后再告诉他们购买的地方就是我这里,我有你需要的东西。 佛陀说:“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 这是绝佳的忠告。进入灵性道路时,谨慎留神很重要。 趋近灵性道路的基本方式有两种。理想而言,我们修持灵性道路的目的应该是为了达到证悟;就是这样,就是句点。然而,出于我们的习性,还有一个不同的方式,在东西方皆然。 在东方,佛教已然成为一种像是宗教的东西。人们为了长寿、兴旺、改善生计、个人利益、驱除某些邪灵等等而修习佛法。因此人们并非意欲证悟,而是致力于妆点此生。 西方也好不了多少。在西方,法也并未真正用于证悟。在那里,人们修习佛法主要是为了抚慰自己、疗愈自己,为了放松……,为了所谓的自我成长。 佛陀不是为了这类的世间利益而教导佛法。也许我们以为我们是富于灵性的人,所以我们并不是在寻求物质利益;然而我们仍在追寻某种心灵上的收益,我们希望拥有快乐的人生。这两者同被视为世间利益。如果我们怀有那种动机,佛教就是一条我们应该避开的道路。从自我的观点来看,佛教道路基本上是个坏消息。我们愈是修习、研读佛法,它对自我愈显得震撼,它与利己主义愈发背道而驰;因此我们应该仔细思考什么才是我们要的。还不太晚,我们仍旧可以退出。 我们来谈谈这些世间利益──我个人有很多这方面的问题。阿底峡是印度最伟大的佛教学者之一,他用很棒的方式描述。他说:“有八件事情让人软弱”,意指世间八法或我们所落入的八种陷阱: ·希望受到赞美
·不希望受到批评 ·希望得到
·不希望失去 ·希望快乐
·不希望痛苦 ·希望声名远播
·不希望默默无名或受到忽视 这世间八法十分重要,我们应该熟记在心,那么就可以不时检查我们是否落入其中一个陷阱,或甚至是全部。检查是否落入任何一个这类的陷阱,是我修习的核心基础。它们很容易记:毁与誉,得与失,苦与乐,讥与称。 因此我们检视自己是否落入任何这类的陷阱。我掉进全部这些陷阱,尤其是第一个:希望受到赞美。我总是喜欢被赞美,那是我最大的弱点。我相信这发生在我们许多人身上,微小、肤浅、无用、可笑的赞美之词,就能让我们变得非常软弱。批评亦然,几句荒谬、毫无意义的批评,能带来永远的伤害。 我想你们都知道我在说什么:我们多么喜欢赢,多么不喜欢输;我们多爱受人关注,多不乐意被人忽视……这一切都是陷阱。如果我们落入其中一个陷阱,我们就变得软弱。 我总是掉进这八种陷阱。我不想失去朋友,我希望得到赞美,我不愿意被人批评,我想得到弟子,我希望被重视,我不想被冷落。分析世间八法 若一个人常修习身念处,当他的六个根门接触到可爱可意的色声香味触法的色境时,他会‘念住’每一个色声香味触法的接触,並观察它们的生起,以及这些色尘的四大组合,久而久之,他会得到正知正见,那即是知道这些缘生之色尘是无常无我的,因此他就不再在意它们的得到或失去。 同样的,若一个人常修习受念处,他会很快的就察觉到外界色声香味触法对自己身心的冲击,当身心感受到苦乐时,他会马上察觉它们,並观照这感受的生起及它的生缘,而得到正知正见,那即是知道这缘生之法是无常无我的,因此他会放下对感受的执取。 同样的,若一个人常修习心念处,他会很快的就察觉到自己心意的状况。别人对自己的称赞、讥嘲、诋毁、誇誉等等,都只是他人一时的评价和主观的意见,毫无可取,犹如风一般难以捉模。当他对这些称赞、讥嘲、诋毁、誇誉加以观照时,他会发现这些评价和意见的生起,都是境尘配合他人的五根及意门,思维之后而生出來的。他人的五根及意门皆无常,所作的评价和意见又如何有常;自己的五根及意门皆无常,所在意的称赞、讥嘲、诋毁、誇誉等又如何有常;既然皆是无常缘生之法,那又何必自讨苦头去理会它呢? 如何解除执取? 解除对‘得、失’的执取是要观照色相的无常。解除对‘苦、乐’的执取是要观照感受的无常。解除对‘称、讥’,‘毁、誉’ 的执取是要观照心念的想、行、识的无常。 1 观照色相的无常 ‘得、失’是对身外色相的执取,这要修习身念处,这在佛法上称为外色,包括一切我们看到的、听到的、嗅到的、吃到的、摸到的,它们都是由四大组成,靠众因缘而出现,因此是无常的。 若知色相的无常,就会知道它是会随时变易的,或者变坏了,变质了,消失了,換了主人或场所等等,执取於它们只会带來伤心和失望,也即是苦疼。 2观照感受的无常 ‘苦、乐’是对身心感受的执取,这要修习受念处。受是六个根门接触六境时所生的,有眼触受,耳触受,鼻触受,舌触受,身触受和意触受。普通的三种感受是苦受,乐受和不苦不乐受。苦受,乐受是很容易觉察到的,不苦不乐受则要修习到心极平靜时才能觉察到,这要靠修习禅定。所有的感受都是缘生法,因此是无常的。 3观照心念的无常 ‘称、讥’,‘毁、誉’ 是对心念的执取,这要修习心念处。心念可以简单的分为善心与不善心,修习者应知晓心有贪着,或心离贪着,心有瞋,或心离瞋,心有愚痴,或心离愚痴,心集中(收缩),或心散乱,心广大,或心狭小,心有向上,或心无向上,心有定,或心无定,心有解脱於烦恼,或心未解脱於烦恼等等。一切的心态都是五根接触外头的五境带來的,它们都是缘生法,因此也是无常的。 4观照诸法的无常 不认识世间真相,对世间八法的执取就是烦恼,这是因为我们的邪见的关系。邪见是在与四种邪见相应的贪根心里,即对五蕴(色、受、想、行、识)执着的不善心所,[阿毗达摩论]解释它是一种错误见解。其特相是不明智地分析事物,作用是错误地认为世间的诸行法是常,是乐,是有我,是净。它的现起是错误的理解或相信,近因是不愿谨见圣者等。这四颠倒是把世间的事物的无常看成是常,把世间的众苦当成快乐,把身体与种种不净之物看成是净,把无我的事物当成有我。这种邪见把我们紧紧地束缚在三界里,不能出离,也不能证悟涅槃。一切的现象不外是外色与內色,以及我们心意对它们连生的心法,这些色法与心法,皆是缘生之法,因此是无常的。 世间八法的延伸 :扩大世间八法的范围來看,一切世间两极的有无、贫富、贵贱、大小、高下、成败、善恶、垢淨、愚智、凡圣、空有、乃至生死,都是心在分别所致。这些都屬於想与识的范围內,是屬於心法,皆是无常的。 修行的人对於到來的得、失、苦、乐、称、讥、誉、毁,只是默默地接受,不生欢欣和不喜,内心清楚的知道,这些都会很快的消失的。 佛陀说: “当一个人以智慧观照时,得见"一切行无常",那个时候,他将厌倦于自己所沉溺的诸苦,这就是导向清净之道。”([南传法句经]277偈) 佛陀又说:“在这些人群中,能够渡彼岸的人很少,至于其余的人,都徘徊于此岸。那些善于遵照正法,依教奉行的人,他们将能到达彼岸,渡过那难渡的死亡领域。” --
对于应届本科毕业生来说,大学毕业后有两个选择:就业和考研。
这两种选择都各有利弊。首先说就业,本科生直接就业可以更早地踏上社会进行磨练,两三年以后,他(她)已经有了丰富的社会经验和人生知识,已经学会了如何独立的去生存,这才是一个真正长大的人!或许也已经有了一笔不少的资产,当个经理什么的,这已经很不错了。但殊不知,活到老,学到老,在工作之余,也必须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不能落后于社会步伐,否则是很难有更甚大发展前途的。当然,在刚踏上社会的必然会遭受各种各样的挫折,如果承受能力不强的人,则很容易被挫折所击倒,为什么呢?因为大学四年,只是在校园里做一个文弱书生,所处的环境是一个相对稳定安逸的环境。建议这种人考研!!
接下来说说考研。考研并不只是考研,而是对一个人全面的生活能力、学习能力与处理事情能力的综合考察!一个人,可以通过考研来改变自己的现状,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学校,专业,这样无疑给自己的人生增加了一次绝好机会!其实,考研准备过程本身就是人生一笔受益匪浅的财富。一个人通过准备考研,提高了自学能力,磨练了自己的意志,增强了毅力和自信心,同时也是对专业课及其他课程的把握更深了一层,即使我们没能如愿以偿的考上研究生,那么上述种种不也是考研所赠予我们的吗?
如果我们考上了研究生,那就可以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为自己的将来做好了准备。而且在读研究生期间,大多数人要处理自己的重大问题,比如说生机、感情问题等等,并且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两三年的时间出去闯荡,这样,在学校这样一个安定的环境中,我们也学会了处理一些重大事情的能力,体验了社会的现状,增加了人生的财富,将来踏上社会还有什么可畏惧的呢?故:我们要考研!!
考研,使我们失去的是一些悠闲的时间,和暂时的兴趣爱好,但是换回的却是沉甸甸财富噢!!
先考虑考研吧,充实下仅剩不多的大学生活啊!!不是么呵呵!!!你自己权衡下吧!!!
古籍修复专业高中需要学那些学科?
本文2023-11-04 17:43:5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00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