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述而》中有“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想说孔子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4浏览:6收藏

《论语·述而》中有“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想说孔子什么?,第1张

这句话是说孔子的仁爱之心。

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译文:

夫子用鱼竿钓鱼而不用渔网捕鱼;夫子用弋射的方式获取猎物,但是从来不射取归巢栖息的鸟兽。

《论语·述而篇》是《论语》的篇章之一,共包括38章,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共包含六方面的内容,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扩展资料:

《论语·述而篇》选自《论语》第七章。《论语》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共四十卷,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

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源于此,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墨家对立)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论语》是记录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论语》成书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论语·述而篇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学习《论语·述而篇》第17章,先恭诵原文——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诗》,即《诗经》;《书》,即《尚书》;礼,是行持,不诵,故曰执礼。

孔子平日用雅言的,如诵《诗》,读《书》,及执行礼事,都必用雅言。雅,是正确、合乎规范的意思。《白虎通·礼乐》:“雅者,古正也。”雅来自于古圣先王的传承。《论语骈枝》:“上古圣人正名百物,以显法象,别品类,统人情,壹道术。名定而实辨,言协而志通。”就是说我们世间的物名、分门别类、人情表达、修道之术,等等,人类的文明皆是由远古的圣人取法天道而来,人类才可以分辨认识事物,相互言语沟通。“王者就一世之所宜而斟酌损益之,以为宪法,所谓雅也。”有德有位的先王,把握基本精神,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再作适当修改,确定为宪法,这就是雅的来源。所以,雅的活水源头是古圣先王,是圣德感通天道而出现,具有非常鲜明的道和德的内涵,是人类文明的精华。雅,是那些真正有美德的君子的一种称谓。《荀子·荣辱》:“君子安雅。”附注:“正而有美德者谓之雅。”依循着古圣先王的道统传承,志道之士在自己身心中修炼出这样的美德。本章就举出一个雅的典范——夫子,“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朱子《集注》:“雅,常也。诗以理情性,书以道政事,礼以谨节文,皆切于日用之实,故常言之。”雅是夫子的常态,夫子是一个雅人,把先王制定的诗书礼已融入身心日用,举手投足、开口沉默,处处传递出雅,“随心所欲不逾矩”。雅言,即正言,就是把雅正确地表达。孔安国曰:“雅言,正言也。”当时各地方言读音不同,或意同而言异,或言同而声异。所以周公造《尔雅》,统一西周语言。刘氏《正义》:“昔周公著《尔雅》,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以西周王都之音为正。”《诗经》的风雅就是这样来的,王都之音最正,故以雅名;列国之音不尽正,故以风名。雅言,即是言雅,凡诵《诗经》,读《尚书》,执礼等先王典法,即如对圣颜,入大雅之堂,皆须以神圣庄严恭敬之心,字音不可有误。郑康成曰:“读先王典法,必正言其音,然后义全,故不可有所讳也。礼不诵,故言执也。”《诗》、《书》、礼皆先王典法,只有标准的读音,才能把先王典法的正确内涵表达出来;否则,字、词读错了,当然听的人就会曲解、听歪。所以“纵遇君亲师长之名,亦不可讳。”《论语稽求篇》:“正言者,谓端其音声,审其句读,庄重而出之。与恒俗迥别,谓之庄语,亦谓之雅语。诗书固如是,即所执之礼文亦如是。”正言包括三方面,不但音准,还要断句准确,读诵的态度庄重,这样才区别于平时非正规的用语。刘氏《正义》引《论语骈枝》:“夫子生长于鲁,不能不鲁语。惟诵《诗》读《书》执礼,必正言其音。”与乡人交流,跟读诵经典,是两个不同的语境。雅跟雅言,是两个不同的内涵。雅,代表的是与天道相应的正统、美德;雅言,则是对雅的恭敬、尊重的表达。《论语》的每一章,都告诉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都有实实在在的下手处,完全可以照着去做。那么,学习“子所雅言”这一章,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下手处在哪里呢?这一章,我们可以发挥一下想象,“子所雅言”其实是一幅情景画:夫子在读《诗经》……,在读《尚书》……,在执礼……,在这些时候,夫子特别地恭敬庄重,形象高大,声音宏亮,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精准地把先王的内涵一一表达,如同尧舜禹汤现身,文武周公在世,弟子和受众的眼睛瞪得大大的,耳朵听得入神,心弦随着夫子的声音高低起伏、时紧时松,世间再没有比这个更精彩的了。高雅,是做人的理想境界,几乎人人想要,在“白富美”与“土豪金”之间,绝大多数人毫不犹豫选择前者,都想成为一个高雅的人。但高雅是果,因——造就高雅的方法,更重要。这一章夫子就告诉我们,沿着先王之道,学诗书礼乐,就能高雅。夫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万世师表。夫子教人,也只是诗书礼乐。《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如颜浊邹之徒,颇受业者甚众。”朱熹先生在《朱子语类》中说:“古之为儒者,只是习诗书礼乐。言‘执礼’,则乐在其中。如易则掌于太卜,春掌于史官,学者兼通之,不是正业。只这诗书,大而天道之精微,细而人事之曲折,无不在其中;礼则节文法度。圣人教人,亦只是许多事。”夫子教弟子“六经”,《易》、《春秋》二门作辅助,兼修;其余四门诗书礼乐,则是正课,皆是先王典法,所以夫子自言“述而不作”。“若实能‘默而识之’,则於‘《诗》、《书》、执礼’上,自见得性与天道。若不实能默识得,虽圣人便说出,也晓不得。”总之,夫子教六经,就是为了把弟子从凡夫教成圣贤。上一章,“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讲了六经中《易》的功效,侧重于减过止损、无悔人生的角度。这一章就紧接着讲了其余四种诗、书、礼、乐的功效,从美化人生、增长雅德的角度。此五经,皆是先王道统,唯《春秋》是夫子所著。天底下做父母的,总想把最好的东西给自己的孩子,有女儿的家庭,都想培养出淑女,所以让孩子学琴棋书画,多学一些才艺好象就能高雅一点。这个不能说没用,但这是枝末,不是根本。因为雅从德来,离了德,雅无从生起。如果只是追求言语外表的雅,那是附庸风雅,其实并不是雅。雅的气质秉性,是从骨子里出来的,德是雅的土壤和风骨。还有很多父母让孩子背唐诗宋词,以为古就是雅,所以孩子会背了,就让孩子表演,赢得不少家长赞叹,但会背也不是雅。唐诗宋词,虽然文字很美,但真正精彩的地方,不在文字,而在意境,透过文字传递出的诗人对国家人民、对山河大地的真爱,对人情事理洞彻入微的智慧,那种由爱和智慧凝练流淌出来的文字,才深深地打动了人心,才能流芳百世。譬如说诗经中的名篇“关雎”,第一章大家都很熟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思是,关关和鸣的雎鸠,栖息在河中的小洲。贤良美好的女子,是君子好的配偶。通常以为只是表达男女爱情,其实反映出诗中主人翁——君子和淑女的人品和德行。君子指周文王,淑女指后妃,君子淑女美德匹配,后妃才能助文王、兴教化。所以夫子赞叹:“《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温柔敦厚,诗教也。学雅言,一定要学习经典。雅言是传承,离了经典就没有传承。文以载道,经典皆以文言为载体,几千年来,依靠着原封不动的文言文,我们才能看到先王所传、夫子整理的典籍,所以,文言文对雅言的传承流通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李炳南先生认为:“言语有地方之殊,有时代之异,诗书等五经皆先王典法,读音解义不能随时随地变迁,故读诗书,宣礼仪,皆以雅言,不用土音,务须正言其本音,音正然后义全,纵遇君亲师长之名,亦不可讳。民族之统一,文化之保存发扬,皆赖乎是。居今之世,论雅言者,必学文言,使无文言,则无雅言矣。”学雅言,一定要如对圣颜。学问从恭敬中求,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经典,是圣贤的生命相续,经典上的每一个字,都是圣贤用生命和心血铸就,所以穿越时空,历久弥新,一直温暖和照耀着后人。而读经典,就是穿越时空与圣贤见面,到圣贤的座下听法,与圣贤面对面的交流。圣如夫子,尚且以身作则,对先王留下的典法——诗书礼乐,皆恭敬尊重,以雅言读诵。故我们后人应当效学,如此方堪领纳先王所传的道统。读经班的老师教孩子的时候,都是要求学生,读经时,要洗手,桌子上要清理干净,双手捧着经书,要摆放整齐,坐姿端正,眼到、心到、口到,一开始的时候,是以手压字,逐字逐句,字字句句读清楚。学雅言,一定要学习环境。好习惯要靠培养,环境的保护相当重要,环境本身就是教育。一个人走得快,但不如一群人走得远。学校、家庭,就是孩子读诵经典的最好环境。我身边有很多家长陪着孩子一起读经,也有很多老师在自己的班上带动孩子早读课上读经,并且打卡。孩子读经、母女共读、班级共读的短视频,是人世间最美的画面。而且小孩子记忆力强,古圣先贤留传下来的七珍八宝,装进了孩子的大脑,他会一辈子受用,而且受用不尽。很多孩子虽然一开始只是记得文字,但他在生活中会慢慢地消化,对到某个情景会突然之间对号入座,当下有所领悟阐发。所以从小读诵经典,就如同在树根培植了最好、最充足的基肥,源源不断地提供养分,推动和促进了小树苗的茁壮成长,最后一定长成参天大树。听朋友说过这么一件事。参加家长会,一位妈妈把女儿打扮得漂漂亮亮,衣服穿得很漂亮,头发梳得很漂亮,反正外表都装扮得很有女孩的特征。可能小女孩某个地方没做好,妈妈说她几句,小女孩回了两个字“傻逼”,妈妈猝不及防,伤心掉泪。这么难听、下流、粗鲁的词,居然从一个应该纯真幼小的女孩嘴里冒出来,而且是说自己的妈妈,简直令人不敢相信。小女孩可能也不太得这两个字的意思,但价值观的颠倒却是个不争的事实,而且这种现象还不是少数,很多父母不学经典,老师也不一定能教经典,孩子耳濡目染,肚子里没有雅只有俗,又何来雅言。蕅益大师说:“今人不知《诗》、《书》、《礼》,所以开口便俗。”有句话虽然难听,“狗嘴里吐不出象牙”,但说的就是这么个道理。苏东坡有一句诗很有名,“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他的七律诗《和董传留别》中的一句。苏东坡在凤翔府任职时,与董传相识,当时董传生活贫困,衣衫朴素,但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平凡的衣着掩盖不住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骨。诗的前两句“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称赞董传,虽然穿着朴素的衣裳,但因为学习了诗书,内在有高雅的东西,自然一个人的气质就显得华美。总之,有了高雅的灵魂,才有高雅的语言,雅不在事而在人,雅不在物而在心。最后,用梦秋老师经典的一段话来结尾:“试想如果前一年,我们不曾开始背经典,那今天我们依旧是脑袋空空。同样,如果今天还不开始背经,二年三年后我们依然脑袋空空。庆幸的是我们开始了,而且一直到今天!因此,一直坚持下去的我们想到5年10年后的自己,简直要欢喜得发疯。期待五年十年后的自己,乃至于额如砧板、发白如艾、背曲如弓,当时光带走我的容颜时,我一直不曾间断地学来的经典啊,却象最美的金饰,庄严我的人生!那时纵然我笑起来满脸皱纹,却依然闪现着光明智慧和慈悲,带给人间希望,也能将深度的文明传承!那时一起背经典的我们,相视一笑,万种风情!”

(注:文字部分为讲师手稿,与音频稍有出入。)

思考题:

1雅从何来?本章孔夫子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作为父母,您如何着手培养一个雅言的孩子?

出自:《论语·述而篇》选自《论语》第七章。孔子。

原文7·25子以四教:文(1)、行(2)、忠(3)、信(4)。

注释

(1)文:文献、古籍等。

(2)行:指德行,也指社会实践方面的内容。

(3)忠:尽己之谓忠,对人尽心竭力的意思。

(4)信:以实之谓信。诚实的意思。

译文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项内容教授学生。

扩展资料:

《论语》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共四十卷,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

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源于此,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墨家对立)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论语》是记录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论语》成书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虽说是焚书坑儒,但是活埋的其实是一些方士及一些书本),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

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此本成为当时的权威读本,据《汉书·张禹传》记载:“诸儒为之语曰:‘欲为《论》,念张文。’由是学者多从张氏,馀家寝微。”

《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参考资料:

——论语·述而

“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的意思是:我不是生下来就拥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奋地去求取知识的人。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篇》,该篇主要讲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

《论语·述而》的介绍

《论语·述而》是《论语》第七章,包括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的《论语·述而》主要内容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三人行必有我师”;“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论语》成书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

原文子曰:“ 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译文 孔子说:“只转述先哲的思想而不创立自己的思想,相信且喜好古人的东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

原文  子曰:“默而识之,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何有于我哉?”

译文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

原文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 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译文 孔子说:“(许多人)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义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

原文 子之 燕居, 申申如也; 夭夭如也。

译文孔子闲居在家里的时候, 衣冠楚楚,仪态温和舒畅,悠闲自在。

原文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 周公。”

译文 孔子说:“我衰老得很厉害了,我好久没有梦见 周公了。”

原文  子曰:“志于道,据 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译文 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等) 六艺的范围之中。”

原文 子曰:“自行 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译文 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余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

原文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 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评析 在《雍也》一篇第21章中, 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一章继续谈他的教育方法问题。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 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 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原文 7·9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译文 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不曾吃饱过。

原文 7·10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译文 孔子在这一天为吊丧而哭泣,就不再唱歌。

原文 7·11 子谓 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1),惟我与尔有是夫(2)!” 子路曰:“子行三军(3),则谁与(4)?”子曰:“ 暴虎(5) 冯河(6), 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7)。好谋而成者也。”

译文 孔子对 颜渊说:“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这样吧!” 子路问 孔子说:“老师您如果统帅三军,那么您和谁在一起共事呢?”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死了都不会后悔的人,我是不会和他在一起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小心谨慎,善于谋划而能完成任务的人。”

评析 孔子在本章提出不与“ 暴虎冯河, 死而无悔”的人在一起去统帅军队。因为在他看来,这种人虽然视死如归,但 有勇无谋,是不能成就大事的。“勇”是 孔子道德范畴中的一个德目,但勇不是蛮干,而是“临事而惧, 好谋而成”的人,这种人智勇兼有,符合“勇”的规定。

原文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译文 孔子说“富裕如果真的是可以求得到的话,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原文 子之所慎:齐、战、疾。

译文 孔子所 谨慎小心对待的是斋戒、战争和疾病这三件事。

原文 子在齐闻《韶》, 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文 孔子在 齐国听到了《韶》乐,有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他说,“想不到《韶》乐的美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

原文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 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 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译文 冉有(问 子贡)说:“老师会帮助卫国的国君吗?”子贡说:“嗯,我去问他。”于是就进去问 孔子:“伯夷、 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 孔子)说:“古代的贤人。”( 子贡又)问:“他们有怨恨吗?”( 孔子)说:“他们求仁而得到了仁,为什么又怨恨呢?”(子贡)出来(对 冉有)说:“老师不会帮助卫君。”

原文 子曰:“饭 疏食饮水, 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原文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译文 孔子说:“再给我几年时间,到五十岁学习《易》,我便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

原文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译文 孔子有时讲 雅言,读《诗》、念《书》、赞礼时,用的都是雅言。

原文 叶公问 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 叶公向 子路问 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 孔子(对 子路)说:“你为什么不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原文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 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

原文  子不语怪、力、乱、神。

译文 孔子不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

原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原文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译文 孔子说:“上天把德赋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样?”

原文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译文 孔子说:“学生们,你们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的吗?我是丝毫没有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事不是和你们一起干的。我孔丘就是这样的人。”

原文 子以四教:文(1)、行(2)、忠(3)、信(4)。

注释 (1)文:文献、古籍等。 (2)行:指德行,也指社会实践方面的内容。 (3)忠:尽己之谓忠,对人尽心竭力的意思。 (4)信:以实之谓信。诚实的意思。

译文 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项内容教授学生。

原文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译文 孔子说:“圣人我是不可能看到了,能看到君子,这就可以了。” 孔子又说:“善人我不可能看到了,能见到始终如一(保持好的品德的)人,这也就可以了。没有却装作有,空虚却装作充实,穷困却装作富足,这样的人是难于有恒心(保持好的品德)的。”

原文 子钓而 不纲,弋不射宿。

译文 孔子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钓鱼,而不用(有许多鱼钩的)大绳钓鱼。只射飞鸟,不射巢中歇宿的鸟。

原文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译文 孔子说:“有这样一种人,可能他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凭空创造,我却没有这样做过。多听,选择其中好的来学习;多看,然后记在心里,这是次一等的智慧。”

原文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译文 ( 孔子认为)很难与互乡那个地方的人谈话,但互乡的一个童子却受到了 孔子的接见,学生们都感到迷惑不解。 孔子说:“我是肯定他的进步,不是肯定他的倒退。何必做得太过分呢?人家改正了错误以求进步,我们肯定他改正错误,不要死抓住他的过去不放。”

原文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文 孔子说:“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仁就来了。”

原文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 孔子曰:“知礼。” 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译文 陈司败问:“鲁昭公懂得礼吗?” 孔子说:“懂得礼。” 孔子出来后,陈司败向巫马其作了个揖,请他走近自己,对他说:“我听说,君子是没有偏私的,难道君子还包庇别人吗?鲁君在 吴国娶了一个同姓的女子为做夫人,是国君的同姓,称她为吴孟子。如果鲁君算是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巫马期把这句话告诉了 孔子。孔子说:“我真是幸运。如果有错,人家一定会知道。”

原文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译文 孔子与别人一起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要请他再唱一遍,然后和他一起唱。

原文 子曰:“文,莫吾 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译文 孔子说:“就书本知识来说,大约我和别人差不多,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原文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 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译文 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不过(向圣与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感厌烦地做,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则可以这样说的。”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学不到的。”

原文 子疾病, 子路 请祷。子曰:“有诸?” 子路对曰:“有之。《诔》(4)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

译文 孔子病情严重, 子路向鬼神祈祷。孔子说:“有这回事吗?” 子路说:“有的。《诔》文上说:‘为你向天地神灵祈祷。’” 孔子说:“我很久以来就在祈祷了。”

原文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译文 孔子说:“奢侈了就会越礼,节俭了就会寒酸。与其越礼,宁可寒酸。

原文 子曰:“君子坦荡荡, 小人长戚戚。”

译文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原文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译文 孔子温和而又严厉,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又安详。

孔子

孔子(前551 ——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祖先本来是宋国的贵族,后因避宫廷祸乱而迁居鲁国。 孔子的父亲是一名武士,虽跻身于贵族之列,但地位很低。 孔子三岁时,父亲便死去了,他跟着母亲过着贫困的生活。孔于年轻时做过“委吏”(管理仓库)、“乘田”(掌管牛羊畜牧)一类的小官,鲁定公时, 孔子曾任中都宰、大司寇(主管司法,与司徒、司马、司空三卿并列),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 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史记·孔子世家》),政治生涯到了顶峰。由于与当时主宰鲁国政权的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政治观点不和, 孔子离开鲁国去周游列国,希望在别的国家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先后到了卫、宋、陈、蔡、楚等国,都没有受到重用。晚年回到鲁国一心一意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资料,曾整理删定《诗经》、《尚书》等,并根据鲁国史官所记《 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 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孔子讲学,学生多达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论语

《论语》成书于 春秋战国之际,是 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 论语》(20篇)、《齐 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 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 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 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 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 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作者简介

《 论语》是 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 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 主,记录了 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 诗经》、《 尚书》、《礼记》、《易经》、《 春秋》并称“ 四书五经”。通行本《 论语》共二十篇

意思是孔子说:“(许多人)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义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

出自《论语·第七章·述而篇》。

《论语·述而》出自《论语》,共包括38章,也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扩展资料:

 

《论语·述而》节选

原文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 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 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译文 冉有(问 子贡)说:“老师会帮助卫国的国君吗?”子贡说:“嗯,我去问他。”于是就进去问 孔子:“伯夷、 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 孔子)说:“古代的贤人。”( 子贡又)问:“他们有怨恨吗?”( 孔子)说:“他们求仁而得到了仁,为什么又怨恨呢?”(子贡)出来(对 冉有)说:“老师不会帮助卫君。”

原文 子曰:“饭 疏食饮水, 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原文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译文 孔子说:“再给我几年时间,到五十岁学习《易》,我便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

原文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译文 孔子有时讲 雅言,读《诗》、念《书》、赞礼时,用的都是雅言。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即: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 

该句出自《论语·述而》 。

主要表达道、德、仁、艺是做人做事的修养要点,无高远的志向,就难免俗气。没有相当的德行为依据,人生就无根,最终也不能成熟,没有仁的内在修养,在心理上没有安顿的地方。“没有游于艺”,知识不渊博,人生就会枯燥,实现先圣提倡的志道、据德、依仁、游艺的境界,达到人生的理想境界。

扩展资料:

《论语·述而》解读

《论语·述而篇》是《论语》的篇章之一,共包括38章,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共包含六方面的内容,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1  孔子的“为学”。  

(1)主张“述而不作”,反对“不知而作之者”,要求自己“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自己认为自己是“非生而知之者”,并且“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乃至“五十以学《易》”,真正做到了学而不厌。

(2)在文章典籍方面,孔子自己认为还大约赶得上一般的人,至于身体力行的做个君子,还没有达到。坚持从善如流,闻过则改,尤其是陈司败“昭公知礼乎”之问,表现了孔子闻过则喜的圣人风范。

(3)以“仁”“道”为标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终身以周公为榜样,立志恢复周礼,以推行仁道为己任。认为“仁”在日常生活之中,在举手投足之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2  孔子的“为教”。

(1)即如何对待学生,“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有教无类,包括对互乡童子的教育,“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鼓励前进。

(2)在教学时,采用启发式;而且要求吊丧祭日不能唱歌,特别惧重的应该是斋戒,战争,疾病,尤其不谈“怪,力,乱,神”,绝不助纣为虐,帮助作乱之卫君。

(3)孔子教育学生胸襟开阔,用快乐面对人生。对奢侈与勤俭的态度也十分明确,“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对待学生胸襟也十分坦荡,在传受知识时毫无隐瞒。坚持四教:“文、行、忠、信”,反对“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的人生。

参考资料:

——论语·述而篇

《论语·述而》中有“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想说孔子什么?

这句话是说孔子的仁爱之心。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译文:夫子用鱼竿钓鱼而不用渔网捕鱼;夫子用弋射的方式...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