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火山熔岩的异同点?
火山熔岩是地壳之下100至150千米处,有一个“液态区”,区内存在着高温、高压下含气体挥发份的熔融状硅酸盐物质,即岩浆。
次火山岩:由岩浆在非常接近地表但没有喷出地表的部位超浅成侵入形成的一种火山岩。与熔岩外貌非常相似,但不同于一般浅成岩和熔岩。其产状不一,多呈岩颈、岩筒、岩脉或其他小型岩体。多数人认为次火山岩与所在地区的火山岩常是同一岩浆源的近于同时形成的产物,与火山热液成矿作用的关系非常密切。次火山岩具有下列特点:①与火山活动同期或稍晚形成;②分布于火山岩地区;③次火山岩的成份和岩石特征,与火山岩相似。
火山碎屑岩是介于岩浆熔岩和沉积岩之间的过渡类型的岩石,其中50%以上的成分是由火山碎屑流喷出的物质组成,这些火山碎屑主要是火山上早期凝固的熔岩、通道周围在火山喷发时被炸裂的岩石形成的。
火山碎屑包括岩屑、晶屑、玻璃质屑、浆屑、火山渣(粒径>1cm)、火山块(直径>100mm)、火山弹(粒径>50mm)、火山砾(直径2~50mm)
和火山灰(直径<2mm)。这些碎屑降落到地面或海底,经过固结形成岩石,由于火山也可以在海底爆发,所以火山碎屑岩有陆相沉积的也有海相沉积的。
根据现代火山地质学理论、火山活动的基本规律,并从地质填图角度分析,火山岩主要有以下特点:
1火山岩具有旋回性和韵律性
火山活动的发生和演化常具有阶段性,具体表现为火山岩具有旋回性、韵律性。火山旋回是某一时期一定构造岩浆演化阶段的火山活动及其产物的总和,不同岩浆演化阶段或火山活动阶段有不同的火山岩,组成不同旋回。同一旋回由早至晚不仅是简单的重复,而且在成分、喷发性状、岩相结构和火山构造特征上既有成因联系,又有区别,并具有向一定方向演化的趋势。一个火山活动旋回具有不同的火山作用阶段,不同的火山作用阶段常形成不同的岩石组合和岩相,同一火山作用阶段的不同次喷发和堆积往往形成不同的韵律。从而在火山活动过程中导致火山岩在旋回和韵律上的可分性。因此,火山地层的划分只有根据火山活动及其产物的特点,才能合理有效地确定火山地层层序和恢复火山活动史。
2火山岩和火山构造在时空与成因上具有一致性
火山机构是火山岩区的基本构造单元,火山岩主要从火山通道以喷气式喷发、喷溢、爆溢及侵出—溢流等形式喷出并覆盖于地表,其空间分布围绕火山机构中心呈环状、半环状、弧状分布。在特定时期内,同一火山形成的产物及其配套发育的环状、放射状断裂、岩脉等,构成该时期火山构造的基本单元——火山机构。由若干个火山机构组成更大一级的火山构造单元——火山喷发盆地、破火山口组合体、火山群、火山喷发带等。因此,火山构造是火山岩的渊源和堆积场所,而火山岩是火山构造存在的物质基础。一个大型或巨型的火山构造往往是由不同时期的火山岩构成的,它们按时间顺序在空间上堆叠及演化。故火山地层的研究方法不能采用沉积岩区那种先地层、后构造或以地层学为主的研究顺序和方法,否则必然出现火山地层划分与火山构造不协调的现象。
3火山活动的不均衡性导致火山岩的多变性
一般地说,构造背景不同形成的火山岩也不同;相同构造条件下的不同火山岩区或同一地区的不同地段,能形成大体相似的火山岩。然而,由于火山活动的不均衡性、复杂性,往往在不同地区或不同旋回中形成十分相似的火山岩;而不同地区、同一地区的不同火山构造单元中相同旋回的火山岩又常常具有某些相似性和差异性。火山活动的不均一性导致火山岩产状多变,先后不同次火山喷发的方式、类型、喷发物性质和特征不同,不同火山机构的喷发物相互叠置,导致上、下岩层堆积产状不一致;火山岩层的原始产状一般都处于不同程度的倾斜状态,围绕喷发中心、火山口呈围斜状内倾或外倾,随火山机构的不同而不同,造成同一阶段火山活动的相邻火山机构火山岩层产状往往不协调;同一火山机构在不同喷发期次,早期火山强烈喷发造成塌陷,晚期喷发物叠置于其上,出现晚期喷发的火山岩层产状呈外倾,早期喷发的火山岩层产状呈内倾的不协调现象。
4火山岩区的不整合具有复杂性、特殊性和多样性
火山地层中,因原始地形起伏和各次喷发物的数量、性质、流动性能的变化等,在不同岩层之间会形成超覆或间断,或由某种机械作用、局部构造变动引起褶皱与错动,分割同一阶段的火山岩形成不整合,这均是局部的火山不整合,不占重要地位。火山活动过程中,常伴有火山地质体的隆起和沉陷,在不同阶段形成的地层之间存在比较重要的不整合,例如旋回早期形成的火山碎屑沉积岩与下伏岩系的角度不整合,旋回中期喷发相产物与旋回早期火山碎屑沉积岩的超覆或喷发不整合,旋回晚期火山地质体的下陷形成的火山碎屑沉积岩与下伏喷发相火山岩的火山沉积不整合或平行不整合等。
5层状火山岩系与非层状潜火山岩的共生性
火山岩按产出方式可分为层状火山岩系和非层状潜火山岩两种。前者形成于地表,后者发生于地下,侵出岩丘则是两者之间的过渡类型,它们紧密地伴生于同一火山岩系之中。若火山岩层未受变动或剥蚀较浅,层状火山岩系与非层状潜火山岩呈纵向共生关系,但在古火山岩地区,由于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剥蚀与变形作用,它们往往会同时呈现在一个平面上。在进行火山地层研究时,只研究层状火山岩系的层序和时代,需要将非层状潜火山岩区分出来;而在恢复火山活动史时,则应将同期、同成因的非层状潜火山岩与层状火山岩系有机地联系起来。
6野外产出位态的双重性
地表喷发堆积和溢流的火山岩,尤其是大面积分布的海相火山岩,其产出与沉积岩有一定相似性,而次火山岩的产出又与侵入岩有某些相似性。
7陆相火山岩区地质图的图面的独特性
陆相火山岩类的特征,尤其是其可划分的双重性决定了其地质图面固有的特点,以福建平和地区火山岩区地质图(地质矿产部地质司,1987)和纯池地区1∶5万地质图(福建地质调查院,2002)为例,一幅以陆相火山岩类为主的地质图,总体图面结构和内容有以下特点:
1)地质体形态多为近圆状,岩性近对称分布。
2)环状和放射状构造(节理、脉体、流动构造产状)极发育。
3)远离火山口时,火山岩与正常沉积岩过渡产出,常出现相变。
4)次火山岩多呈脉状、条带状与火山岩紧密共生。
1、就形成条件来看,侵入岩是岩浆在侵入岩层的过程中冷却凝固形成;喷出岩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
2、就分布位置来看,形成初期,侵入岩形成在地壳内部;喷出岩形成在地表。长期来看经过地壳运动两者都有可能在地表找到。
扩展资料
喷出岩和侵入岩同属岩浆岩,又叫火成岩。均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 其成分主要由硅酸盐类物质组成。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侵入岩是由地下岩浆上升到一定部位(但未到地表)侵入到围岩中, 停留在地下缓慢冷却,凝固而成的岩石。如冷凝部位距地表在3千米以下称 深成岩;在3千米以上的则为浅成岩。
侵入岩由于温度冷却较慢,岩浆有较 充分的条件结晶,因而形成晶体较大的矿物颗粒,呈明显结晶结构。深成 岩的岩体较大,结晶较粗;浅成岩的岩体较小,多为斑状,由细粒或微晶 组成。例如分布广泛的花岗岩就是典型的酸性侵入岩。
颜色一般为灰白、灰红和肉红色等。我国许多著名山岭,如泰山、华山、黄山、衡山、八达 岭、崂山等多由花岗岩组成。很多金属矿产,如钨、锡、钼、铅、锌等与 花岗岩类有关。由于花岗岩质地坚硬,抗压强度高,又是一种坚固、美观、 优质的建筑材料。喷出岩是由岩浆直接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
由于岩浆冷凝 速度较快,矿物结晶的颗粒不明显,常成比较细密的隐晶质岩石,加之冷 凝时气体大量逸散,常呈气孔状构造。有的具有流纹构造。主要的喷出岩 如玄武岩和流纹岩。玄武岩分布很广,特别海洋地壳几乎全部为它所盖, 呈黑色或灰黑色细粒致密的岩石,常具有气孔,解理面具有玻璃光泽。常 伴有铜、冰洲石等。是很好的铸石原料。
流纹岩多为浅红、灰白或灰红色, 常具流纹构造,在我国福建、浙江沿海一带分布很广,性质坚硬致密,可 做建筑材料。
1、侵入岩释义
侵入岩是指当上覆岩层压力减轻时,软流层中的岩浆就钻出,在地壳深处冷凝而形成的岩石。由于岩浆侵入而缓慢冷却,有足够的时间使矿物结晶,因此侵入岩晶粒粗大,具有显晶质结构。
2、喷出岩释义
喷出岩( effusive rock)岩浆喷出地表冷凝而形成的火成岩。包括各种熔岩及火山碎屑岩。喷出岩由于冷却很快,多形成细粒至玻璃质岩石,常具斑状结构。
参考资料
侵入岩_
喷出岩_
次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火山熔岩的异同点?
本文2023-11-04 18:40:3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00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