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怎么看待中国历史
个体差异很明显,不好概论所有老外,只能通过现在流传比较广的老外了解中国历史的高中世界历史课渠道来看下。
毕竟外国人在大学选历史专业的是少数。
首先!
从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中国在世界舞台的上的角色是零啊!
二三百页的篇幅都集中在文艺复兴和大航海!
但是讲完启蒙运动,视角就立刻投到中国上,各种黑,各种使清见闻啊,喷火兽⋯⋯之後太平天国这种放在世界上毫不起眼的时间段,都可以大书特书,然後就是各种殖民战争,义和团,最後来一个甲午中日海战⋯⋯但是!好不容易马上捱到辛亥革命,我们首创全亚洲第一共和国体的时候!视角马上又转回欧洲讲民族主义的崛起,之後就是两次世界大战!中国的戏份就是二战中的一张啊!然後就是冷战,你懂得,不能说出名字的十年,各种黑⋯⋯
我觉得外国人对中国的很多误解,高中历史课要负极大的责任。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使中国有着璀璨的文化底蕴。最能够体现文化底蕴的莫过于历史文物了。中国历史文物多彩样多,从商州的青铜器、竹简、古籍,再到历朝历代的瓷器、玉器、书画、宝石雕刻等,无不令世人所惊叹中国古人的智慧和手艺。因此,中国的历史文物在国外特别的受到追捧和热爱。
历史流转到了近代,中国在腐朽没落的清朝的领导下,逐渐走向了屈辱的深渊。不仅各种丧权辱国的条约签下来,使得中国近百年没能翻身登上世界的舞台。而且,还让中国很多宝贵的文物,被列强们强走,流失海外。比如,英法联军洗劫了素有“万园之园”之称的圆明园、敦煌的手抄卷被各国低价买走等。更有一些中国的汉奸,他们为了利益从民间或私自盗墓获得很多的文物,转手就卖给了国外。
敦煌手抄卷
在这个近百年的屈辱史里,中国丧失了大量的文物流落国外。仅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调查,全球就有47个国家拥有我国的文物,在各国的博物馆内属于我国的文物就多达167万余件。若是,再加上国外一些收藏家藏有的中国文物,可想而知是多么庞大的一个数字。以美国历史有名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为例,他的家里就有很多中国的瓷器,常常邀请朋友去观赏。
这些文物价值连城,仅在各国博物馆的中国文物,要是以市场价购买的话,达到上万亿元以上,差不多可以抵上中国一年的GDP了,这是一个多么恐怖的数据。要是这还没震撼力的话,看历年来爱国商人从世界拍卖会购回中国的文物,就知道这个价值多大了。圆明园十二生肖之一的马首被中国企业家用6910万港元买回捐给国家,那167万件文物是有多大的价值了。另外,还有很多文物是价值连城的,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现存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的敦煌手抄卷,对佛教入中国的研究就有着重要意义。
这些以前的列强到了现代,还是整个世界的强国。他们自然不希望从中国夺得的文物,再还给中国。于是都声称是通过合法途径获得的,还制定了国际公约,规定1970年以前各国流失的文物可以不再追究,以此来彰显他们的文物合法,且受到法律保护的。
除此之外,各国的博物馆为了减少中国索求归还文物的声音,在世界巡展文物时,都会尽量避免展出中国文物。比如,英国的大英博物馆来中国巡展藏品时,没有带上一件中国的文物,但事实上该馆存在着中国23579件中国的文物。这些国家的博物馆,就是以此来刻意的回避,中国流失文物的问题。
英国的大英博物馆
总的来说,以强欺弱总是这个世界的规则,有了近代屈辱史的中国,更加会懂得弱小是多么的残酷。中国只有不断的强盛,才能将自己宝贵的遗产发扬光大,不被外人所欺负。
古时候这个概念可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如果放在中国至少五百年上千年才能算得上是古时候吧,如果在美国,两百年前就是古时候了,如果在非洲,好像他们几千年前确实已经存在人类了,但是真正文明出现还是最近一两百年的事情。
不是每个国家都像中国有这么悠久的历史呢,如今世界上的文字无非就是这几大类:拉丁字母,西里尔字母系列,阿拉伯字母系列。但是他们采用这些文字的时间真的很短,像非洲,美洲这些地方本身没有文字的,西方殖民者来了,就干脆讲殖民者的语言了。东南亚也很多国家是这种情况(印尼,马来)。所以大部分国家不存在古时候文字这个概念,他们的古时候连国家文明都没出现,还属于部落。
另外中国人不认识本国古时候文字?这个不太准确吧,从汉朝起到民国时期用的文字都是繁体字,这个我们大家基本上都是能认识的吧;秦的小篆也可以认出七七八八,再往前确实有点难,但那已经不是主流文字了。
结论: 大部分外国古时候没文字,甚至没有古时候;咱中国人也认识自己古时候的文字。你说的不认识本国古时候文字的例子无非就是越南和韩国,其他国家不存在这个情况。
埃及的土地上今天住的不是埃及人,而是阿拉伯人
印度的土地上今天住的不是印度人,而是雅利安人
希腊的土地上今天住的不是希腊人,而是斯拉夫人
印第安的土地上今天住的不是印第安人,而是盎格鲁撒克逊人
他们当然看不懂古时候的文字,因为那压根就不是“本国”的文字
今天的中国人,哪怕是小学课堂里的学生,都还能诵读几千年前的经典,因为今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依然是中国人
据说当年甲骨文刚刚出土的时候,几个专家只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就大致能通读。而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亚述的楔形文字,直到今天,有人能读懂了吗?
外国人看中国历史和中国人研究自己的历史确实有很大不同。美国耶鲁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芮乐伟·韩森在《开放的帝国》中就向我们展示了学者眼里中国古代社会的面貌。
韩森精通中国古代历史,在她上高中的时候就接触到了中国历史。她当时为了记住太平天国洪秀全名字的拼音,曾揣着一张纸片不时地拿出来看。在韩森的书中,我们可以发现,传统的中国并非如我们以前所认为的是孤立、僵化的,而是开放和生机勃勃的。
书中一个很有意思的叙述,与宋同时存在的金虽然国祚短暂,但他们在中国历史上所取得的成就却具有关键意义。金世宗虽然禁汉姓汉服,采用多种措施维持女真文化,但后来女真人军队中汉人士兵数量甚至多过女真人。而南宋将领在公元1206年寄希望于中原汉人起兵抗金之时,汉族士大夫们却去教导女真人如何以汉法实行统治。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在哪里?韩森发现,中国人随船携带有63米长的航海图,图中绘有非洲和印度,并以罗盘指针度数标明两个目的地之间的航行方向。那些图中所标明的有些地名如“麻林地”即现在的肯尼亚的马林迪。因此韩森女士认为显然郑和船队是沿着更早的中国探险者所开辟的航线航行的。
芮乐伟·韩森告诉世界公元1600年以后,中国经济比欧洲更为发达。只是从公元1600年开始,中国的发展开始减退,中国的国力开始衰弱。《开放的帝国》一书到此戛然结束。也许对于西方人来说,中国的黄金时代也在那刻结束了。
遥远、神秘、古老、东方,这几个词至今仍是绝大多数没有来过中国的老外对中国的印象,朦朦胧胧、模模糊糊。这就难怪,许多老外一到中国就如坠云雾,分不清东南西北了。
搞不懂中国人说的话
众所周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两套话语系统:一套是用于公众场合的,一套是私下说话时使用的。不管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百姓,一在公开场合说话,就会比较多地加入一些套话、空话,甚至大话、假话。这四种话,我们自己很受用,可是外国人一听就犯迷糊。
外国人只注意到北京上海的发达和繁荣,却不知道中西部农村的贫穷和落后。
外国人只注意到中国宾馆大堂的气派,却不知道许多小学生连课桌都没有。
外国人只注意到中国游客超强的购买力,却不知道中国游客由于出国机会很少,四姑六姨都托买东西,花掉的不仅仅是自己多年的积蓄,而且还有其他人的多年积蓄。
外国人只注意到中美之间的贸易顺差,却不知道我们的一飞机服装换不回一架飞机。
外国人只注意到到处是中国制造,却不知道很少有中国创造。
外国人只注意到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却不知道我们的首都都已经被重度污染了。
外国人只注意到各地政府大楼、广场的气派,却不知道后面的民房快要倒塌。
外国人只注意到我们请他客时餐桌上的菜总是多得吃不掉,却不知道那是公款吃喝。
外国人怎么看待中国历史
本文2023-11-04 18:48:1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00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