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怎样评价岳飞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4浏览:3收藏

历史上怎样评价岳飞,第1张

吴玠和岳飞谁更厉害

吴玠和岳飞都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抗金将领,岳飞因为《岳飞传》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相比之下,吴玠的知名度就远远不及岳飞了。吴玠生卒年份为1093-1139,岳飞的生卒年份为1103-1142,从生于年份上来看岳飞要比吴玠小十岁,也就是说吴玠已经立下赫赫战功的时候,岳飞刚刚入伍,吴玠和岳飞谁更厉害这是很多人都想知道的事情。

岳飞画像

吴玠和岳飞谁更厉害?吴玠与岳飞虽然都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但是两个人却并不在同一个抗金战场,而且两个人也没有一起共事过,同时两个人都是依靠自己在战场上的浴血奋战获得了自己的升迁与荣宠,所以说到吴玠和岳飞谁更厉害这个问题实在是一个不小的难题,但是从两个人参加的战役以及影响来看,应该是岳飞稍微的厉害一点。但是如果从两个人的结局来看应该是吴玠更加的厉害一些。

吴玠平生参加的战役有富平之战、和尚原之战、饶凤关之战、仙人关之战,除此之外吴玠还参与了对所驻守的巴蜀门户一带的治理工作。在吴玠参与的战役中吴玠几乎是保持了全胜的纪录。而岳飞一生之中参加的战役要远远的多于吴玠,小的战役数不胜数,仅仅岳飞在战场之上取得的以少胜多的大胜仗,仅仅人所共知的就有郾城大捷、朱仙镇大捷。

而且岳飞的岳家军让金军闻风丧胆。从两个人的影响来看,岳飞的节节胜利,威胁到了宋高宗的主和政策,所以遭到了宋高宗的陷害,后来被主和派陷害而死。吴玠虽然也取得了很多的战役的胜利,但是都是一些防御战的胜利,没有主动的去进攻金国,所以也没有威胁到主和派的利益,因此生前死后都获得了恩宠。所以从上面的种种因素来看应该是岳飞更加厉害一些。

从吴玠和岳飞的结局来看,应该是吴玠更加厉害一些,吴玠顺从了最高统治者的想法,采取了防御性战略,而岳飞则违背了最高统治者的意愿,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惨死,所以从这一点上来看吴玠要比岳飞高明的多。

吴玠评价

吴玠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抗金将领,当时可以说与岳飞齐名的一位抗金将领,但是吴玠抗金与岳飞的抗金有着很大的不同,吴玠是一位聪明的将领,他使得自己不仅仅在战场之上获得胜利,同时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也获得了最高统治者的恩宠,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获得了荣宠万千,下面就做一下吴玠评价。

吴玠画像

吴玠评价一:首先吴玠是一位非常励志的人,吴玠从一个小兵,依靠自己的战功逐渐的成长为了一方军政大员,死后更是荣宠万千,被追封为涪王。可以说吴玠的成功放在现代来说就是一部很好的励志小说,这一方面是因为吴玠赶上了那个乱世,使得吴玠的通晓兵法,擅长骑射的本领得以施展,另一方面也是吴玠本人确实是具有非凡的才能,在对金作战中屡屡战胜。

吴玠评价二:再者吴玠是一位非常聪明的将领,懂得如何与最高统治者相处。这是吴玠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获得了最高统治者恩宠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吴玠看透了最高统治者的心思,在对金作战中采取的是防御性的战略方针,虽然多次战败金国,但是都是在金国进攻自己的时候采取的防御战,并没有直接出击,甚至是想要消灭金国,这是吴玠与同时代的岳飞一个非常明显的不同,这样的将领符合了当时最高统治者求和的大政方针,所以吴玠才能够在官场之上混的风生水起,也能够在死后获得荣宠万千。

吴玠怎么死的

吴玠是南宋年间的一位能征善战的抗金将领,战场之上少有败绩,南宋有了吴玠吴璘兄弟才使得金军想要入蜀的梦想多次落空,这样一位骁勇善战的将领,身体素质应该是非常好的,但是却在47岁的盛年突然逝去,让人唏嘘,吴玠怎么死的?很多人都存在着疑问。下面就分析一下吴玠怎么死的。

在吴玠的资料中这样写着:“高宗皇帝因为吴玠功高,授开府仪同三司,晋升为四川宣抚使,但由于长期鞍马之劳,不久吴玠就病卒于防地仙人关,年仅47岁。”吴玠真的是因为长期的鞍马之劳而去世的吗?其实在诸多的史书中对吴玠的去世都有着很多的记载。毕沅《续资治通鉴》卷一二二《高宗绍兴九年六月己巳》条云:“然晚节嗜色,,多蓄子女,饵金石,以故得咯血疾死。后谥武安。”

《南宋书》卷十六《吴玠传》云:“晚节颇多嗜欲,使人渔色于成都,喜饵丹石,得咯血疾以死。”在很多史书中对吴玠的死因都做了记载,无一例外的都说了吴玠晚年的时候纵欲无度,并且为了能够长生不老,甚至是房事能力得到保障,而喜欢服食丹药,于是得了咯血疾病才去世的。

网上的资料与史书记载的有一定的出入,不能说哪一个是错误的,可能吴玠真实的死因确实是因为纵欲无度,并且服食丹药而死,但是这样的一个死法对于吴玠这样一个大功臣来说是不光彩的,所以官方可能就说吴玠是因为鞍马劳顿,患病去世。

岳飞(生于1103年3月13日[农历2月15日]卒于1142年1月27日[农历

12月29日]),字鹏举。相州汤阴县永和乡(今河南汤阴县境内),孝悌里

(今程岗村)人,父亲岳和,母亲姚氏。

岳飞童年时,家境清贫,年少时便同父母一起下地耕作,当过地主家

的佃客。他有着超人的体力,还未成年,就能拉开三百斤(约合180公斤)

的劲弓,能引发八石(约合440公斤)的腰弩。岳飞生性刚直,深沉宽厚,

勤奋好学,苦练武功,曾求师于本地箭师周侗和枪手陈广,成为“一县无

敌”。他还特别爱读《左氏春秋传》和孙、吴兵法,读起来常通宵不寐。

岳飞生平

宋高宗赵构即位以后,岳飞经人介绍参加了赵构统帅的军队,因作战勇敢,升为秉义郎(从八品的武

官)。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岳飞在澶州(河南濮阳附近)和曹州山东曹县西北两次小胜金军。因赵构重

用黄潜善、汪伯彦等人,企图避地东南,岳飞不顾自己位卑言轻,上书赵构,反对南逃,力请赵构返回终

京,亲率六军北渡黄河。这触怒了赵构及黄、汪等人,以“小臣越职,非所宜言”的罪名被革职。三个月

后,岳飞投奔河北路招抚使张所,不久升为统制,随都统制王彦渡河收复新乡,在太行山刺杀金将。旋归

宗泽,为留守司统制。宗泽死后,从杜充南矿。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冬,金牙术率军大举南侵,攻入建康(今南京)。建炎四年,岳飞率军北进,在

清水亭、静安等地袭击北撤金军,连连获胜,金几术险被活捉。并一举收复建康,升为通泰镇抚使兼知泰

州。接着,他受命领兵救援楚州(今江苏淮安),在承州三次大败金军。岳飞的部队军纪严明,英勇善战,

称“岳家军”,深得百姓爱戴。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岳家军大破伪齐刘豫军队,收复了襄阳府及唐、

邓、随、郢州、信阳六郡,岳飞被提升为清远军节度使,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兼管襄阳府路,不久进

封武展郡开国候,时年三十二岁。是年冬,金齐联军攻陷滁州,进逼庐州(今安徽合肥)。庐州告急,岳飞

接旨率军东下,又一次大败金军。

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秦桧以宰相身分接受了金朝的议和诏书,向金称臣,每年进贡银子二十五万

两、绢二十五万匹。岳飞向朝廷再次申述他一贯反对“和议”坚持抗敌的主张,坚决表示愿制定方略,收

复河东、河北,直捣燕云,为国复仇。赵构为了取得武臣对和议的支持,授于刘光世、张俊、韩世忠三大

将新的封号和官爵,提升岳飞为开府议同三司。岳飞连上四奏,表示不受,并指出,现今的形势只可引以

为危而不可引以为安,只足以使人忧虑而不足以使人祝贺,应加紧训练士兵,以备不测,要求朝廷追回成

命,以便“保全臣节”。岳飞屡次反对“议和”,引起赵构的不满和秦桧的痛恨。

绍兴十年,金撕毁“和议”,大举伐宋。岳飞接到赵构“乘机取胜”的亲笔诏书,立刻调兵遣将,挺

进中原,在河南郾城,大破兀术的“铁浮图”和“拐子马”,金军全线崩溃。此后,又乘胜进军朱仙镇,

以猛将带领背嵬军骑兵五百名出击,杀敌金军。朱仙镇之捷,更增强了岳飞乘胜渡河收复河北的决心,他

再次上书赵构,要求深入敌境,复取旧疆,报亡国之耻。北方忠义军纷纷来归,士气高涨,以“直抵黄龙

府”相激励。赵构、秦桧一天之内用金字牌发出十二道诏书,催岳飞班师。岳飞明愤地说“十年之力,废

于一旦”,“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被迫下令撤军。岳飞在撤军前,故意放出风

声,说明天渡河,几术害怕城内百姓作岳家军内应,连夜弃城,北逃一百余里。岳家军班师后,金兵乘机

夺占了郑州、顾昌、陈州、蔡州等地。

岳飞回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后,兵权被夺。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七月,秦绘竣使右满议大夫万侯

桌首先发难,上书指责岳飞“爵高禄厚,志满意得,平昔功名的志向,日渐颓情”。这年八月,岳飞的枢

密副使之职被免,改任万寿观使的闲职。之后,秦忙唆使岳飞手下的副统制王俊出面诬告,说岳飞部将张

宪准备谋反。十月,朝廷张榜,说张宪一案“其谋牵连岳飞,遂逮捕归案,设召狱审问”,并将岳飞及儿

子岳云逮捕入狱。十二月,赵构下旨:“岳飞特赐死,张宪、岳云并依军法施行。”当天,大理寺执法官

遵旨作最后处决,逼岳飞在供状上画押。一生光明磊落的岳飞在供状上写下八个字:“天日昭昭,天日昭

昭!”即服毒酒身亡,时年仅三十九岁。

岳飞一生出入疆场,英勇抗击侵掠,坚决反对国族压迫,其爱国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为历

代人们所敬仰,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岳飞生平 版本二

岳飞生平事迹

岳飞(1103—1142),字鹏举。永和乡,孝悌里(今程岗村)人,父亲岳和,母亲姚氏。岳飞因家境贫寒,童年时代白天辅助家务劳动,晚上从父习字读书。他有着超人的体力,还未成年,就能拉开三百斤(约合180公斤)的劲弓,能引发八石(约合440公斤)的腰弩。他又向周同学习射箭,向陈广学习枪法,成为武艺高强的人。重和元年(1118年),飞16岁与刘氏结婚。翌年六月,生长子云。不久,到相州(今安阳市)韩琦后裔家当庄客。

宜和四年(1122年),时值宋、金订立“海上盟约”,联合攻辽,岳飞应募从军,任小队长,参加征辽之役。这年因父丧离队回家守孝。

金军在取辽之后,发动侵宋战争。靖康元年(1126年)冬,金军围攻北宋首都开封,康王赵构在相州建立大元帅府,岳飞应募从军。不久,金军攻下开封。次年四月,北宋灭亡,岳飞跟随大元帅府到达南京(今商丘县),五月初一,高宗赵构在这里即位,建立了南宋政权,改元建炎。岳飞激于义愤,上书高宗,要求抗金,收复失地,因而以“小臣越职上书”被赶出军队。

不久,张所任河北招抚使,招募士兵,岳飞应募从军,受到张所的赏识,升任为统制,隶属于都统制王彦。他们渡河攻占新乡县城,为金兵围攻,突围后王彦组织“八字军”抗金,岳飞则自为一军,不久南下归属东京留守宗泽,屡建战功,再次升为统领、统制。

建炎二年(1128年)七月,宗泽病死,杜充接任开封留守。次年六月,杜充以勤王名义南下,改任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留守,岳飞也率部随行到建康。

这年冬天金军渡江南侵,杜充逃跑后降金,岳飞率部转战茅山地区,接着转移到广德军(今安徽省广德县)的钟村,随后进驻宜兴(今属江苏)张渚镇附近,收编散兵,整顿军纪,安定了局势。岳飞的母亲、续妻李氏和两个儿子也接到了宜兴。建炎四年(1130年)春,金军追击宋高宗到达明州(今浙江省宁波市)东海中,仍未能追到,以后,向北退军,在长江中遭韩世忠攻击,退到建康,准备渡江北撤之际,岳飞率部猛烈攻击金军,收复了建康。

八月,岳飞被任为通泰镇抚使兼知泰州。但是,江北几已全被金军占领,泰州已无法坚守,这年冬分批渡江,移屯江阴(今属江苏)。

绍兴元年(1131年)正月,岳飞接到诏书归属张俊指挥,转战于江南西路、淮南西路,在击溃游寇李成(李成后投伪齐)、招降游寇张用时立功,七月,岳飞升任神武右副军统制,奉命驻守洪州(今江西南昌市)。十二月,岳飞再升为神武副军统制。

绍兴二年(1132年)二月,岳飞率部讨伐游寇曹成,收降了曹成部将杨再兴。五月,曹成在岳飞的追击下向韩世忠投降。六月,岳飞奉命屯驻江州(今江西九江市),这时的岳家军已是一支二万四千人的大军。

绍兴三年(1133年)三月至六月,岳飞又受命镇压了吉州(今江西吉安市)和虔州(今江西赣州市)的农民起义军。回军江州之后,于九月奉诏带着岳云到杭州朝见高宗,被赐予绣有“精忠岳飞”的军旗。接着岳飞的官衔升为承宣使,职务升为制置使,驻扎江州;岳家军的番号改为神武后军。十二月,牛皋、董先等部并入岳家军中。

绍兴四年(1134年)五月,南宋朝廷同意岳飞收复襄、邓等六郡的计划,经过三个多月的战斗,收复了襄阳(今湖北襄樊市)、邓(今河南邓县)、唐(今河南唐河县)、随(今湖北随州市)、郢(今湖北钟祥县)及信阳(今河南信阳市)六州郡。在攻打随州的战役中,岳云手持双锤,首先登上随州城垣,从此,他赢得了勇冠三军的声誉。岳家军作战英勇,纪律严明,素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这次岳飞按照预订计划收复已失的州郡,是南宋从未有人建立过的功勋,岳飞因而升为清远军节度使,这年岳飞32岁,这样年轻就获得这一头衔,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

九月,金与伪齐联军避开岳飞的防区,渡淮南下,南宋朝廷急令岳飞东援淮西,岳飞派牛皋、徐庆为先锋驰援卢州(今安徽合肥市),击败来犯之敌。

绍兴五年(1135年)二月,授岳飞为镇宁、崇信军节度使,接着奉命镇压杨么起义军。王俊这时拨属岳飞军中。六月,岳飞以政治诱降与军事镇压相结合的方针,瓦解了起义军,收编了几万起义军和几支政府军,岳家军由三万多人扩大为一支十万人左右的大军。九月,岳飞的官衔升为检校少保。十二月,岳飞的职务升为招讨使,岳家军的番号也改称后护军,与张俊的中护军、韩世忠的前护军、刘光世的左护军、吴玠的右护军,是南宋的五支主力部队;岳飞与韩世忠、刘光世、张俊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将。

绍兴六年(1136年)三月,岳飞升任京西、湖北路宣抚副使。此时,宰相兼都督诸路军马张俊组织岳飞、韩世忠、张俊四路军马进攻中原。七月,岳飞进驻襄阳后,随即发兵北伐,东路军牛皋连克镇汝军(今唐河县北)、蔡州(今汝南),西路军王贵、董先攻占卢氏、商州(今陕西商县)、栾川、伊阳(今 嵩县)等地,距洛阳只有百余里。九月,由于粮运不继,只得退兵。不久,奉诏驰援淮西。十一月,因金军和伪齐的挑衅,再次举兵北伐。进攻至蔡州,击败敌军,主动撤兵。

绍兴七年(1137年)二月,岳飞的官衔升为太尉,职务也升为宣抚使。十一月,金朝废掉伪齐,将伪齐统治区划归南宋,换取南宋的臣服,这正是宋高宗求之不得的。次年三月,即任命奸臣秦桧为右相,主持投降求和活动。

绍兴九年(1139年)正月,岳飞的官衔再升为开府仪同三司。次年五月,金朝撕毁协议,再次南侵,主力围攻顺昌(今安徽阜阳),高宗慌忙命岳飞派兵救援,并进军中原,将岳飞的官衔晋升为正任少保。

岳飞除派张宪驰援顺昌外,自己部署向中原进军,牛皋率先锋部队旗开得胜。但当围攻顺昌的金军被刘锜打败以后,高宗立即派李若虚口传密旨,命岳飞退兵回鄂州(今湖北武汉市)。岳飞未按高宗旨意撤兵,而是在李若虚的支持下继续北伐。

张宪率领先锋部队攻占蔡州(今汝南)、颖昌(今许昌),张宪又与牛皋、徐庆会师后攻下陈州(今淮阳),岳飞进驻郾城指挥全军,岳家军收复了洛阳、郑州,前锋到达中牟、朱仙镇,离开封只有数十里,在郾城、颖昌城下,大败金军统帅兀术率领的主力。但是就在节节胜利的情况下,高宗、秦桧唯恐得罪金朝统治者,妨碍其达到求和的目的,却强令岳飞退兵回鄂州。

岳家军此次北伐以来,勇猛冲杀,战无不胜,给金军以沉重打击,金军警呼:“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绍兴十一年(1141年)初,金军再次进攻两淮地区,岳飞提出直接进攻开封、洛阳的要求,高宗不予采纳,只是要岳飞救援淮西,当岳飞率军到达时,金军已经退走。

四月,高宗任命韩世忠、张俊为枢密使,岳飞为枢密副使,随即把三大将的宣抚司撤销,收了他们的兵权。之后,因岳飞反对张俊受秦桧唆使谋害韩世忠和解除抗金名将刘锜的兵权,遭到秦桧的仇恨。秦桧的党羽万俟 上奏攻击岳飞,八月,岳飞被迫辞去枢密副使。这时,金朝正向南宋诱和,内奸秦桧加紧迫害岳飞。九月,秦桧伙同张俊收买岳飞的部将王俊、王贵,诬告岳飞、张宪、岳云谋反。十月,岳飞被捕入大理寺狱。此时,金军再次南侵,迫使南宋求和,兀术还提出以杀害岳飞作为议和条件。十一月,高宗向金军称臣,订立“绍兴协议”。秦桧指使万俟莴罗织罪名,置岳飞于死地,但是“罪证”不足,一时无法结束此案。秦桧之妻王氏提示秦桧,“捉虎容易放虎难”,秦桧遂下决心立即杀害岳飞。绍兴十一年腊月二十九(1142年1月28日),秦桧竟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杀害于大理寺狱,死年三十九岁,同日,岳飞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也遭杀害。岳飞、张宪的家属被放逐到惠州(今广东省惠州市)和漳州(今福建省漳州市),家产被没收。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孝宗即位。七月,孝宗下诏追复岳飞的原官衔,以礼改葬。冤狱得到昭雪后,谥武穆、忠武,追封鄂王。

岳飞(1103—1142),字鹏举。永和乡,孝悌里(今程岗村)人,父亲岳和,母亲姚氏。岳飞因家境贫寒,童年时代白天辅助家务劳动,晚上从父习字读书。他有着超人的体力,还未成年,就能拉开三百斤(约合180公斤)的劲弓,能引发八石(约合440公斤)的腰弩。他又向周同学习射箭,向陈广学习枪法,成为武艺高强的人。重和元年(1118年),飞16岁与刘氏结婚。翌年六月,生长子云。不久,到相州(今安阳市)韩琦后裔家当庄客。

宜和四年(1122年),时值宋、金订立“海上盟约”,联合攻辽,岳飞应募从军,任小队长,参加征辽之役。这年因父丧离队回家守孝。

金军在取辽之后,发动侵宋战争。靖康元年(1126年)冬,金军围攻北宋首都开封,康王赵构在相州建立大元帅府,岳飞应募从军。不久,金军攻下开封。次年四月,北宋灭亡,岳飞跟随大元帅府到达南京(今商丘县),五月初一,高宗赵构在这里即位,建立了南宋政权,改元建炎。岳飞激于义愤,上书高宗,要求抗金,收复失地,因而以“小臣越职上书”被赶出军队。

不久,张所任河北招抚使,招募士兵,岳飞应募从军,受到张所的赏识,升任为统制,隶属于都统制王彦。他们渡河攻占新乡县城,为金兵围攻,突围后王彦组织“八字军”抗金,岳飞则自为一军,不久南下归属东京留守宗泽,屡建战功,再次升为统领、统制。

建炎二年(1128年)七月,宗泽病死,杜充接任开封留守。次年六月,杜充以勤王名义南下,改任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留守,岳飞也率部随行到建康。

这年冬天金军渡江南侵,杜充逃跑后降金,岳飞率部转战茅山地区,接着转移到广德军(今安徽省广德县)的钟村,随后进驻宜兴(今属江苏)张渚镇附近,收编散兵,整顿军纪,安定了局势。岳飞的母亲、续妻李氏和两个儿子也接到了宜兴。建炎四年(1130年)春,金军追击宋高宗到达明州(今浙江省宁波市)东海中,仍未能追到,以后,向北退军,在长江中遭韩世忠攻击,退到建康,准备渡江北撤之际,岳飞率部猛烈攻击金军,收复了建康。

八月,岳飞被任为通泰镇抚使兼知泰州。但是,江北几已全被金军占领,泰州已无法坚守,这年冬分批渡江,移屯江阴(今属江苏)。

绍兴元年(1131年)正月,岳飞接到诏书归属张俊指挥,转战于江南西路、淮南西路,在击溃游寇李成(李成后投伪齐)、招降游寇张用时立功,七月,岳飞升任神武右副军统制,奉命驻守洪州(今江西南昌市)。十二月,岳飞再升为神武副军统制。

绍兴二年(1132年)二月,岳飞率部讨伐游寇曹成,收降了曹成部将杨再兴。五月,曹成在岳飞的追击下向韩世忠投降。六月,岳飞奉命屯驻江州(今江西九江市),这时的岳家军已是一支二万四千人的大军。

绍兴三年(1133年)三月至六月,岳飞又受命镇压了吉州(今江西吉安市)和虔州(今江西赣州市)的农民起义军。回军江州之后,于九月奉诏带着岳云到杭州朝见高宗,被赐予绣有“精忠岳飞”的军旗。接着岳飞的官衔升为承宣使,职务升为制置使,驻扎江州;岳家军的番号改为神武后军。十二月,牛皋、董先等部并入岳家军中。

绍兴四年(1134年)五月,南宋朝廷同意岳飞收复襄、邓等六郡的计划,经过三个多月的战斗,收复了襄阳(今湖北襄樊市)、邓(今河南邓县)、唐(今河南唐河县)、随(今湖北随州市)、郢(今湖北钟祥县)及信阳(今河南信阳市)六州郡。在攻打随州的战役中,岳云手持双锤,首先登上随州城垣,从此,他赢得了勇冠三军的声誉。岳家军作战英勇,纪律严明,素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这次岳飞按照预订计划收复已失的州郡,是南宋从未有人建立过的功勋,岳飞因而升为清远军节度使,这年岳飞32岁,这样年轻就获得这一头衔,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

九月,金与伪齐联军避开岳飞的防区,渡淮南下,南宋朝廷急令岳飞东援淮西,岳飞派牛皋、徐庆为先锋驰援卢州(今安徽合肥市),击败来犯之敌。

绍兴五年(1135年)二月,授岳飞为镇宁、崇信军节度使,接着奉命镇压杨么起义军。王俊这时拨属岳飞军中。六月,岳飞以政治诱降与军事镇压相结合的方针,瓦解了起义军,收编了几万起义军和几支政府军,岳家军由三万多人扩大为一支十万人左右的大军。九月,岳飞的官衔升为检校少保。十二月,岳飞的职务升为招讨使,岳家军的番号也改称后护军,与张俊的中护军、韩世忠的前护军、刘光世的左护军、吴玠的右护军,是南宋的五支主力部队;岳飞与韩世忠、刘光世、张俊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将。

绍兴六年(1136年)三月,岳飞升任京西、湖北路宣抚副使。此时,宰相兼都督诸路军马张俊组织岳飞、韩世忠、张俊四路军马进攻中原。七月,岳飞进驻襄阳后,随即发兵北伐,东路军牛皋连克镇汝军(今唐河县北)、蔡州(今汝南),西路军王贵、董先攻占卢氏、商州(今陕西商县)、栾川、伊阳(今 嵩县)等地,距洛阳只有百余里。九月,由于粮运不继,只得退兵。不久,奉诏驰援淮西。十一月,因金军和伪齐的挑衅,再次举兵北伐。进攻至蔡州,击败敌军,主动撤兵。

绍兴七年(1137年)二月,岳飞的官衔升为太尉,职务也升为宣抚使。十一月,金朝废掉伪齐,将伪齐统治区划归南宋,换取南宋的臣服,这正是宋高宗求之不得的。次年三月,即任命奸臣秦桧为右相,主持投降求和活动。

绍兴九年(1139年)正月,岳飞的官衔再升为开府仪同三司。次年五月,金朝撕毁协议,再次南侵,主力围攻顺昌(今安徽阜阳),高宗慌忙命岳飞派兵救援,并进军中原,将岳飞的官衔晋升为正任少保。

岳飞除派张宪驰援顺昌外,自己部署向中原进军,牛皋率先锋部队旗开得胜。但当围攻顺昌的金军被刘锜打败以后,高宗立即派李若虚口传密旨,命岳飞退兵回鄂州(今湖北武汉市)。岳飞未按高宗旨意撤兵,而是在李若虚的支持下继续北伐。

张宪率领先锋部队攻占蔡州(今汝南)、颖昌(今许昌),张宪又与牛皋、徐庆会师后攻下陈州(今淮阳),岳飞进驻郾城指挥全军,岳家军收复了洛阳、郑州,前锋到达中牟、朱仙镇,离开封只有数十里,在郾城、颖昌城下,大败金军统帅兀术率领的主力。但是就在节节胜利的情况下,高宗、秦桧唯恐得罪金朝统治者,妨碍其达到求和的目的,却强令岳飞退兵回鄂州。

岳家军此次北伐以来,勇猛冲杀,战无不胜,给金军以沉重打击,金军警呼:“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绍兴十一年(1141年)初,金军再次进攻两淮地区,岳飞提出直接进攻开封、洛阳的要求,高宗不予采纳,只是要岳飞救援淮西,当岳飞率军到达时,金军已经退走。

四月,高宗任命韩世忠、张俊为枢密使,岳飞为枢密副使,随即把三大将的宣抚司撤销,收了他们的兵权。之后,因岳飞反对张俊受秦桧唆使谋害韩世忠和解除抗金名将刘锜的兵权,遭到秦桧的仇恨。秦桧的党羽万俟 上奏攻击岳飞,八月,岳飞被迫辞去枢密副使。这时,金朝正向南宋诱和,内奸秦桧加紧迫害岳飞。九月,秦桧伙同张俊收买岳飞的部将王俊、王贵,诬告岳飞、张宪、岳云谋反。十月,岳飞被捕入大理寺狱。此时,金军再次南侵,迫使南宋求和,兀术还提出以杀害岳飞作为议和条件。十一月,高宗向金军称臣,订立“绍兴协议”。秦桧指使万俟莴罗织罪名,置岳飞于死地,但是“罪证”不足,一时无法结束此案。秦桧之妻王氏提示秦桧,“捉虎容易放虎难”,秦桧遂下决心立即杀害岳飞。绍兴十一年腊月二十九(1142年1月28日),秦桧竟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杀害于大理寺狱,死年三十九岁,同日,岳飞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也遭杀害。岳飞、张宪的家属被放逐到惠州(今广东省惠州市)和漳州(今福建省漳州市),家产被没收。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孝宗即位。七月,孝宗下诏追复岳飞的原官衔,以礼改葬。冤狱得到昭雪后,谥武穆、忠武,追封鄂王。

先说观点:是真英雄,但只能说岳飞被冤死大大提高了他的名气,当时的韩世忠论能力本事都不次于他。岳飞打的基本上都是小规模的战役,像韩世忠在黄天荡与金军大规模的指挥战斗,基本没有。岳飞总的来说害怕金军来攻,就比如说决了黄河大堤,表面上是淹金人,可金军离黄河还有那么远呢?其实他的真实目的是阻挡金军来攻,避免直接与金军作战。

我不是要黑岳飞,实事求是,有错误的大家可以指正,我们用事实说话。在马家渡战役中,岳飞迎来了自己算得上可以记入史册的一仗,但是结果呢?岳飞跑了,而且是败逃!后来的一段时间,金军不断逼近南宋,但岳飞在干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保卫建康,保卫杭州的战役中,都没有出现岳飞的身影,不觉得很奇怪吗

试问岳飞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战役?史书上加载的只有马家渡和郾城战役,其它都是小规模战役根本不值一提,且这俩个也并不是什么著名的战役,只不过后人抬高岳飞,而对战役进行了人为的扩充。岳飞经过后来人们的不断对其功德加持,逐渐成为了一名民族英雄,这其实完全可以,但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岳飞的不实之处,我觉得韩世忠更符合民族英雄的形象。

让我们看看岳飞出名的《满江红》,据现在考证,这首词也并非岳飞所做,“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这是这首词里面的句子,贺兰山在哪?在内蒙古唉,不管南宋还是北宋的疆域从来没有到达过那里,岳飞写词会犯这个错误吗?很显然这是后人以岳飞的立场,杜撰的一首词。而且这首词基本上都是出现在明朝时期,在明朝之前的古籍中,包括宋朝均没有发现此词的出处,就像是凭空出现的一般。

飞事亲至孝选自毕沅《岳飞》。

原文

 飞事亲至(1)孝,家无姬侍。吴玠素(2)服飞,愿(3)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4),宁大将安乐时耶!”却不受。玠大叹服。或(5)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6)每休舍(7),督将士注坡跳壕(8),皆铠以习之。卒(9)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10)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卒有疾,亲为调药。诸将远戍,飞妻问劳其家;死事(11)者,哭之而育(12)其孤。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无犯。凡有所举,谋定而后战,所向克捷。故(13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每调军食,必蹙额(14)曰:“东南民力竭(15)矣!”好贤礼士,恂恂(16)如儒生。每辞(17)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翻译

  岳飞伺候父母极为孝顺,家里没有侍女侍奉。吴玠素来佩服岳飞,希望与他交好,把著名的美女打扮好赠送给他。岳飞说:“皇上天没亮就穿衣起床,天很晚才吃饭(整天勤于政事),难道现在是大将安心享乐的时候吗”推辞不接受。吴玠由此更为叹服钦佩。有人问(岳飞):“天下什么时候能太平”岳飞说:“文臣不贪图钱财,武臣不吝惜生命,天下就太平了!”军队每次休整,(岳飞)督促将士跑下山坡、跃过壕沟,命令将士都穿着沉重的铠甲来训练。士兵假若拿百姓一缕麻来捆束牲口草料,立即斩首示众。士兵晚上宿营,百姓开门希望接纳,没有人敢进去。军队的号令是“冻死也不拆(百姓的)房屋,饿死也不抢劫掠夺”。士兵生病,(岳飞)亲自为他们调药。将领们到远方戍守,岳飞的妻子便慰问犒劳他们的家人;为国而牺牲的,岳飞亲临哭丧并抚育他们的遗孤。(皇上)有赏赐犒劳,都分给军中官吏,自己丝毫不侵占。凡是有军事行动,必定召集部下谋划商定后才出兵作战,因此所向披靡。敌人因此说:“撼动大山容易,撼动岳家军难。”每次调集军粮,一定皱着眉头说:“东南百姓的财力用尽了!”岳飞尊敬贤士,恭顺谦和得就像一介书生。每次推辞升官,他一定说:“将士出力,我岳飞有什么功劳!”

注释

  (1)至:极。

  (2)素:素来,向来。

  (3)愿:希望。

  (4)宵旰:天不亮就穿衣起床。

  (5)或:文言代词,某人,有人。

  (6)师:军队。

  (7)休舍:休止,休息。

  (8)注坡跳壕:军事训练内容。注坡:从斜坡上急驰下去;跳壕:跃过壕沟。

  (9)卒:士兵。

  (10)束刍:捆草成束。

  (11)死事:死于国事。

  (12)育:养育。

  (13)故:因此。

  (14)蹙额:皱眉头。

  (15)竭:尽。

  (16)恂恂:恭谨温顺的样子。

  (17)辞:推托,推辞。

人物背景:

岳飞是南宋杰出的统帅,他重视人民抗金力量,缔造了“连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民间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以收复失地;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率领的“岳家军”号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金军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评语,以示对岳家军的由衷敬佩。

作者

毕沅(1730年9月29日-1797年8月24日) ,字纕蘅,小字秋帆,自号灵岩山人,江南镇洋县(今江苏省太仓市)人。清代著名学者。

幼年丧父,师从沈德潜,喜欢金石地理之学。考中举人,授内阁中书,迁军机章京。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状元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历任侍读学士、太子左庶子,实授甘肃巩秦阶道台、安肃道道台、陕西按察使、陕西布政使。河南巡抚、湖广总督。

嘉庆帝即位,赏轻车都尉世袭。嘉庆二年(1797)年,病逝,获赠太子太保。受到和珅案牵连,坐罪抄家,革除世职。著作有《续资治通鉴》,又有《传经表》《经典辨正》《灵岩山人诗文集》等。

1、《满江红》的作者是谁。

2、《满江红》小说。

3、改写《满江红》。

4、《满江红 》。

1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满江红》的作者是宋代爱国将领岳飞,他在写这首词时,正值中原遭受女真铁骑蹂躏的岁月,岳飞怀着一腔热血,矢志抗金,而这首词真实、充分地反映出岳飞尽忠报国的英雄气概。

2对此,没有人怀疑它的真实性。

3但是,近些年来,有关专家对这首词的作者产生了疑问。

4坚持《满江红》是岳飞所作的主要根据是,宋代人陈郁在其《藏一话腴》中涉及到岳飞时,记载有武穆“又作《满江红》,忠愤可见”,说明在当时的著作中已有《满江红》的记载。

5第二,在湖南省汤阴县的岳飞庙碑林中有一碑刻,碑上刻有《满江红》全词,碑刻于明天顺二年,即1458年,由岳飞的同县庠生王熙所书。

6王熙世代居住汤阴,想来是不敢做伪证的。

7另外,就词中一些具体句子,一些学者也回答了持否定说的人的质疑。

8如台湾学者李安1980年著文,根据史实同《满江红》中的词相考证得出结论:《满江红》词乃岳飞“表达其本人真实感受,于公元1133年秋季9月下旬作于九江”。

9认为它并非岳飞所作的根据是:专家佘嘉锡根据对《四库提要辨证》的考证提出了两点疑问。

10岳飞的孙子岳珂所编《金伦粹编家集》中没有收录这首词,而岳珂在收集岳飞文章时不遗余力,从编定到重刊,历经31年,却没有收录这首比岳飞其他诗词都著名的词。

11《满江红》这首词最早见于明代嘉靖年间徐阶所编的《岳武穆遗文》,是根据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浙江提学副使赵宽所书岳坟词碑收人的,赵宽亦未说明这首词的来龙去脉,而且赵宽碑记中提及的岳飞另一首诗《送紫岩张先生北伐》经历史学家考证是伪作。

12在此之前,宋、元时期的相关记载和题咏中并未发现它的踪影。

13此外,在岳飞的朋友和跟岳飞有交往的其他同时代人的作品中,也从来没有提到过这首词。

14直到四百多年后,并且又是到了跟宋朝的情况有些相似的明朝中后期该词才被发现,这是否有可能是明朝人为了鼓舞士气,才假托岳飞之名而伪造的呢?并且这首词的慷慨雄壮的风格,和岳飞其他诗词作品中的委婉曲折有所不同。

15另外,词中有一句“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这和当时的历史情况有出入。

16贺兰山在今内蒙古河套之西,南宋时属西夏,并非金国土地,而金国黄龙府,在今吉林省境内。

17岳飞不可能以在西夏境内的“贺兰山”来比喻攻打金国黄龙府的志愿。

18岳飞曾和将士们相约“痛饮黄龙府”,所以他进攻的方向应是今天的吉林省农安县。

19实际上是明代北方鞑靼族常取道贺兰山入侵甘、凉一带,明代弘治十一年(1498年),明将王越曾在贺兰山抗击鞑靼,打了一个胜仗。

20因此,从“求真”的角度来说,《满江红》可能并非出自岳飞之手。

史实的拘泥与民间性的失度

摘要:古代以岳飞故事为题材的小说、戏剧作品有十多部,然其艺术性皆未达到经典作品所具有的高度,《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等过分依赖史书,而失去了文学艺术性;《精忠记》等戏曲作品多取材于民间传说,却又背离了艺术的真实。论文作者鉴于古人编构的岳飞故事的失败教训,得出了创作历史小说或历史剧的三条正确原则,即:一是高度地尊重历史,反映所描写的那一历史时期的真实的面貌;二是作者应对那一段历史与历史上的人物有自己独特而正确的评价;三是要将所描写的历史充分故事化;

关键词:古代 岳飞故事 编创 失败 教训

岳飞,一位家喻户晓的抗金英雄。他的形象已经成了中华民族的一面旗帜,其形象所蕴涵的内容,则成了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这个形象能够被塑造出来,当然与戏曲、小说的作用是分不开的,但是,用一定的艺术标准来衡量,戏曲与小说中的岳飞故事,皆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岳飞故事的代表作《精忠记》不是戏曲的经典之作,岳飞故事的小说代表作《说岳全传》,与同是英雄传奇小说的《水浒传》相比,则有相当大的距离。细审其原因,在于叙写岳飞故事的作者或过分拘泥于史实,或完全承接民间的传说,没有表现出独自的史识与艺术观。如果所叙写的人物不是岳飞这位赫赫有名的民族英雄与罕见的衔冤屈死的忠臣,岳飞故事的戏曲小说作品,当不会有多少影响,可以说,是岳飞这个人物使写他的文学作品有了知名度。不像其它经典作品那样,因其作品艺术性的精湛与高超,使得所写的人物宋江、武松、李瓶儿、王熙凤、薛宝钗等等形象站立了起来,并活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与观众的心中。这种情况,决不是个别的,在戏曲小说的发展史上,屡屡出现。因此,研究这种现象,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等过分依赖史书而失去了文学艺术性

由于岳飞在转危为安、保卫新生的南宋政权的过程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名字在当时可谓无人不晓,因此,岳飞故事的传播很可能在他转战南北、立下显赫战功之时,就已经开始[①],当然,彼时的故事只会叙述他在率军打仗时是如何的英勇,如何的料敌如神,而很少会讲说他打仗之外的故事。故事肯定有夸饰的成份,但一定事出有因,决不会无中生有地虚构,也不会将韩世忠、刘锜等将军所做的事放在他的身上,因为毕竟是当代人讲当代事,故而,岳飞故事自产生时起,就会以岳飞真实的政治与军事生活为基础。

岳飞被诬遭刑到平反昭雪的这一段时间,即从高宗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到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78年)高宗禅位给孝宗的二十一年间,民间与瓦舍中的书场当不太讲说岳飞的故事,至少不会公开讲说。孝宗即位后一个月,便以仰承太上皇帝(指高宗)的旨意为名,下令追复岳飞的原官,“以礼改葬,访求其后,特与录用。”[②](岳珂《金佗稡编》卷三十三《追复少保两镇告》)自此以后,民间当出于对英雄的敬仰、怀念和对奸臣的愤恨之情,百姓与说话人会比过去更加热情地讲述岳飞的故事,以此歌颂他的丰功伟绩。约成书于1275年的《梦梁录》说:

讲史书者,谓讲说《通鉴》、汉唐历代书史文传、兴废争战之事,有戴书生、周进士、张小娘子、宋小娘子、邱机山、徐宣教;又有王六大夫,原系御前供话,为幕士请给,讲诸史俱通,于咸淳年间,敷演《复华篇》及《中兴名将传》,听者纷纷,盖讲得字真不俗,记问渊源甚广耳。[③]

“咸淳”为南宋度宗年号(1265-1274),距岳飞平反已有八九十年时间,因此,王六大夫决不会是勾栏中讲述岳飞等抗金名将故事的第一人,《中兴名将传》也不会于此时才产生,他只不过是讲述抗金英雄故事的诸艺人中的姣姣者罢了。宋代的另一本笔记著作《醉翁谈录》卷首《舌耕叙引·小说引子》也提到了书场中有关于中兴名将的故事,云“新话说张、韩、刘、岳,史书讲晋、宋、齐、梁。……说忠臣负屈衔冤,铁心肠也须下泪。”[④]由上述两条材料可见,早期的说书艺人在说岳飞故事的时候,是将他和张浚、韩世忠、刘锜等中兴名将放在一起演述的,其目的大概是为了全面地反映宋金战争的图景。

宋时讲述“张、韩、刘、岳”的“新话”脚本虽然已经湮没无存,但是,从明代刊刻的该题材的小说中仍依稀看到宋时说“中兴名将”故事的面目。现存最早的反映南北宋之交的宋金战争小说当是熊大木编的《大宋中兴通俗演义》[⑤]。大木,号钟谷子,福建建阳县人,约于明世宗嘉靖四十年(1561)前后在世。根据《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序》的介绍,该书是因受了《精忠录》的启发而写成的,《精忠录》是一部叙述岳飞业绩,并收录从南宋直至明代表彰岳飞的各种诰谕、表章与诗文的书籍,不是文艺作品。以熊大木之才,不足以凭空创作出一部八卷本的《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的,根据该书的内容来看,他一定有所凭依的,很可能是根据一部或数部同名小说而进行整理的,如:

卷二《李纲措置御金人》在叙述到“金将盖斡离不率领众兵直抵城下,屯札于牟驼冈”时,作了这样的注释:

牟驼冈,京城外西北隅地也,冈势隐辚如沙碛,然三面据水,前枕雾泽陂,即孳生马监之所。刍豆山积。异时,郭药师来朝道:“君命打毬于其间。”故知可以为寨地。金人兵至,径趋其所,实药师道之耳。

又同卷在“遣太宰张邦昌随御弟康王为质于金营”句下,注云:

康王者,名构,乃徽宗第九子,韦贤妃所生。为质者,做当头也。

如果是独立创作的小说,就完全可以对“牟驼冈”的地理进行描述,也可以辟出一定的篇幅对康王赵构的生平来历作一番交待,不会再对正文进行注释。之所以如此,一定是熊大木认为原著的介绍过于粗疏,一般的读者不易于理解,而熊本人又不想花力气重写,于是,就采用了正文中加注的办法。像卷二中这样的例子,在全书中多至数十处。最能说明熊大木依凭着底本而作该小说的论据是这样的夹注,卷六叙述到“却说郦琼既杀了吕祉,恐宋兵追袭,连夜投奔伪齐去了”,其下注云:“此一节与史书不同,止依小说载之。”又卷八叙“秦桧既死,次日事闻于朝,高宗随即下诏黜其子熺罢职闲住,其亲党三十二人皆革去官职,全家迁发岭南去讫”,其下注云:“此小说如此载之,非史书之正节也。”

《大宋中兴通俗演义》不以岳飞一人为主要人物,描写较多的正面人物如张浚、韩世忠、刘锜、岳飞、吴玠等人,因此,它承接了宋元说话总讲“张、韩、刘、岳”的传统。那么,该书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概括起来说,为泥执于历史的真实,它放弃了文学创作应有的艺术追求。具体地说,有下列四点表现。

一是在结构上按照史家商辂等撰写的《续资治通鉴纲目》的内容进行纪年性质的编排。如卷一的开头明确地说,本卷所叙述的为“起靖康元年丙午岁,止建炎元年丁未岁,首尾凡一年(的)事实”。又卷之七开头云:“起绍兴十年庚申岁,止绍兴十一年辛酉岁,首尾凡一年事实。”由于作者在编写此书时,对史书有较强的依赖性,只是想借助史书提供的资料,摆列两宋之交的重大的事件,故作者没有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对于史料进行艺术化的编排、补充与一定程度的虚构,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使结构严密、完整、前后照应,结果是结构松散,支离破碎,内容之间,缺乏逻辑关系,有的地方很像一个精神失常者的癔语,上下无法联缀。如卷之七在“秦桧怒贬张九成”一则中,写岳飞被十三面金牌催回,无奈撤兵。北方的父老乡亲们听到这消息后,遮马痛哭,竭力挽留,岳飞虽然十分痛苦,却只能稍作推迟,以便让这些乡亲们迁徙到南方去,免遭卷土重来的金人报复。接下去,读者最想知道的是岳飞被召回行在临安之后,秦桧、高宗是如何对待他的,该书却没有按照这种逻辑顺序写下去,却岔到了忠植大义死节、刘锜叠桥破虏、杨沂中王德勇斗兀术等事情的叙述上,将岳飞这条线完全搁置了起来。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宋朝的前线部队调离之后,历史上确实发生了这样的战事,作者不知道怎样取舍史料,只得在此将忠植、刘锜等人的事插了进来。

如果说这样写虽然断裂了朝廷强召岳飞的故事线,但以此表现了岳部撤离之后对局势的严重影响,尚有一定道理的话,那么,写吴玠之死,则纯粹是编年体的史书笔法了。在卷之六“胡世将议敌金兵”一则中,叙写忠义英雄李世辅因抗金有功,而得朝廷封赏,高宗又召他入朝觐见,于是,“世辅乃率部下三千人南来朝见高宗,高宗大悦,曰:‘未度远镇而有忠义士若是,始终为宋也。’世辅叩首称谢,帝抚劳再三,赐名显忠。”这个交待是清楚的,中心人物是李世辅,令读者万万想不到的是,紧接着,该书缀上了这么一句:“是年五月,四川宣抚使吴玠卒。”吴玠之死与李世辅受封,风马牛不相及,然而编年体的史书《续资治通鉴纲目》上就是这样写的。更有甚者,不要说所述的事情之间不相衔接,连语句之间也不连贯。在叙事之时会莫明其妙地从这一句跳到另一句,如卷七“秦桧定计削兵权”一则中,有这样的句子:“桧大喜曰:‘公言深合我意。’因设酒礼待(范)同。饮至半酣,问及朝中某人可进,某人可退。(范)同事商议。飞即承命进见高宗于拱德殿,拜伏阶下……”,前面说到秦桧与范同臭味相投,两人一边饮酒,一边谋划人事上的问题,突然间,又说到岳飞拜见高宗,读者读到这里,会生茫然之感。这不是断文的问题,而是作者在拼凑史料时过分粗心所致。

二是所述内容多半照搬史实。我们以书中所述的岳飞故事为例,来看它与史实切合的程度。该书所写的岳飞事迹从则名中可以看出,有“岳鹏举辞家应募”、“岳飞与泽谈兵法”、“岳飞计划河北策”、“岳飞破虏释王权”、“岳统制楚州解围”、“岳飞用计破曹成”、“诏岳飞征讨湖寇”、“岳飞定计破杨么”、“岳鹏举上表陈情”、“岳飞奏请立皇储”、“岳飞兵距黄龙府”、“岳飞上表辞官爵”、“岳飞访道月长老”、“周三畏鞠勘岳飞”、“下岳飞大理寺狱”、“秦桧矫诏杀岳飞”、“阴司中岳飞显灵”、“栖霞岭诏立坟祠”。对照《宋史·岳飞传》,除极少数的情节出自民间传说外,皆大同小异,甚至在语句上亦颇相同,我们不妨以三个事迹为例作一对比。

一、关于岳飞的出生。《宋史·岳飞传》云: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世力农。父和,能节食以济饥者。有耕侵其地,割而与之,贳其财者,不责偿。飞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因以为名。未弥月,河决,内黄水暴至,母姚(氏)抱飞坐瓮中,冲涛及岸,得免,人异之。少负气节,沈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⑥]

《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卷一“岳鹏举辞家应募”则曰:

却说相州汤阴人姓岳名飞,表字鹏举,世以农为业。其父岳和,能勤俭节食,以济饥者,耕田有侵其地界,和即割与之,亦不与辩;人借钱谷,有负其债者,再不索取。由是乡人皆感德之。其妻姚氏尤贤。生岳飞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因以为名,未满月,黄河内决,大水暴至,飞母抱飞在坐瓮中,随水冲激及岸边,子母无事,人皆异之。飞少负气节,沉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生有神力,十二岁时,能拽三百斤弓、八石之弩。曾学射于豪士周同处,……尽得其术,能左右射,随发随中,他人莫能及矣。

二、关于岳飞利用间谍破刘豫事。《宋史·岳飞传》云:

飞知刘豫结粘罕而兀术恶刘豫,可以间而动。会军中得兀术谍者,飞阳责之曰:“汝非军中人张斌耶?吾向遣汝至齐,约诱至四太子,汝往不复来,吾继遣人问,齐已许我,今冬以会合寇江为名,致四太子于清河。汝所持书,竟不致,何背我耶?”谍冀缓死,即诡服。乃作蜡书,言与刘豫同谋诛兀术事。因谓谍曰:“吾今贷汝,复遣至齐,问举兵期。” 刲股纳书,戒勿泄。谍归以书示兀术,兀术大惊,驰白其主,遂废刘豫。

《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卷五“镇汝军岳飞(应为云)立功”则曰:

岳飞知其奸细,乃佯责之曰:“汝非吾军中人张斌乎?我差汝干事去,缘何被吾军捉来?”谍者怕死即诈认之。岳飞喝退左右,引近前谓之曰:“我前日使尔送蜡书去齐国,约定诱引四太子人马来,使两下合兵攻之。尔去了,便不回报我,复遣人会知齐主,并不见书下落,原来是尔作事不机密矣。汝罪该万死。吾今贷汝,复遣至齐,问举兵日期,宜以死报。”谍者连声许诺,岳飞即修了书,纳于蜡丸中,将其人于股上肉刲开,以蜡丸填于股内,即将金枪药涂之,外用绵缚定,又赏与银数两,遣行,叮咛之曰:“再不许有误,待杀了兀术,与齐主成得事后,我当重保尔官职。”谍者唯唯,拜谢而出。漏夜走回黎阳。见兀术,取出蜡书递与兀术。兀术看了大惊,诚恐军中有变,就夜领兵北去。归至本国,将岳飞与刘豫约书奏闻金主,金主熙宗大怒,遣人前至汴京诘问。……

三、关于兀术即将被打败而书生劝其不撤退事。《宋史·岳飞传》云:

方兀术弃汴去,有书生叩马曰:“太子毋走,岳少保且退矣。”兀术曰:“岳少保以五百骑破五十万,京城日夜望其来,何谓可守?”书生曰:“自古未有权臣在内而大将能立功于外者,岳少保且不免,况欲成功乎?”兀术悟,遂留。

《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卷六“小商桥射死杨再兴”则中写道:

兀术将从众议,下令各营人马准备渡河而去。有书生入见兀术曰:“太子不须走矣,岳少保且将退去。”兀术曰:“岳少保以五百骑破吾十万之众,今汴城士民日夜望其来,何如可守?”书生曰:“自古未有权臣在内而大将能立功于外者,岳少保自身且不能免,况欲成功乎?太子且暂驻兵以审岳家动静,那时退去未迟。”……兀术……复下令留兵不去矣。

由上述三个情节的叙述对比,可以清晰地看出小说对史书的依赖程度,简直就是对史书的抄袭。这三个情节都是出彩之处,留给作家很大的创作空间,可以在此框架内编造出许多花团锦簇的文字,然而,小说的作者可能是才力不足,或时间有限,或对小说的审美原则不甚了了,只是对史书中的记述做了一些语言通俗化的工作。作者也不隐瞒他对史书的高度依赖,时以“出《通鉴》”、“出岳飞行状”等注释来说明内容的出处。

三是堆积了大量的历史文书。如在描写岳飞的故事行迹时,作者先后插入了21本奏章、3篇题记、1篇檄文、一封书信等。到了卷八“秦桧矫诏杀岳飞”则,干脆将《精忠录》中还没有塞进来的岳飞文稿全部抄录进来,并加了一个说明,云:“愚以王平昔所作文迹,遇演义中可参入者,即表而出之。有事不粘连,未入本传者,另录出于王之终章后,以便观览。”这种大量堆积历史文书的作法,不仅仅出现在描写主要人物的过程中,一般的人物,只要作者觉得文书本身有价值,便不吝篇幅,硬地插了进来。如卷六“议求和王伦使金”一则中引录了李纲与胡铨的奏章各一本,占全则篇幅的三分之一强。卷三“胡寅前后陈七策”一则中,其策论超过了故事叙述文字的一倍。当读者读到这些冗长的文献时,你会失去此时是在阅读小说的意识,以为是在看一本枯燥无味的历史文献资料集。

该书不但抄录书中人物的文稿,还抄录《续资治通鉴纲目》中的评论或其他史学家的评论。如卷七“秦桧怒贬张九成”则中抄录了纲目论断,云:

呜乎!宋事至此,浸不可为矣。是时诸将进取,所向有功。金虏败亡,心丧胆落。而中原之民,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诚应天顺人、机不可失之际也。苟能假以岁月,莫或挠之,如《易》云,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则不为。旧疆可复,或幽燕亦可复,不惟仇耻可清,而沙漠亦可清。……

不论这些评论是否高明,放在史书中,表现出史学家对一段历史上的人与事的认识,是完全可以的,自《史记》之后的史书,大都有这样的体制,然小说是用故事再现一段历史的图景,完全不同于史书的作法。作者当然有自己的史识,然而只能通过选材与对人和事的描写,不动声色地将自己的思想、褒贬态度与对历史的评价,融入其中,就像盐溶于水一样,而决不能仍像史书那样,盐水分开。否则,小说将失去它独有的审美功能,无多少艺术性可言。

四是由于盲目地采用史料,不加剪裁,使得该书的思想不集中,人物形象不鲜明。《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反映了两宋之交时的民族战争,贯穿该小说的主要思想应该是肯定主战派岳飞、张浚、韩世忠、李纲、宗泽等人与以秦桧为首的投降派所作的坚决的斗争,并歌颂他们在抗金的战场上,置个人的生死于度外,忠心报国,奋勇杀敌,为民族的生存与国家政权的稳定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刻画岳飞的形象应该集中写他为了抗金战争的胜利,不计较个人的任何得失,所谓“精忠报国”是也。为了突出他的形象,应主要写他与奸臣的尖锐矛盾。然而,该小说并未能完全做到这些,在有些地方,它所写的与它所想表现的思想恰好相抵触。如卷八“和议成洪皓归朝”则,写秦桧将前线节节胜利的部队调开,又杀了岳飞之后,和议终于成功,两国签订了盟约,金人不但归还了部分疆土,还送来了太上皇、邢后的梓宫与太后,让长久绊羁在金国的使臣们也返了乡国。小说花了一则多的篇幅,大力描写金主不听臣子们的劝告,坚持履行事先的约定:“久留皇后在金,使命往来不息。今既讲和,而又不归之太后,则诸侯闻知,皆以我为无信义主也。况一言已出,岂可复追?”接着又写了宋国君臣百姓们为迎接梓宫与韦太后回国的忙碌与欢欣,“中外军民百姓,各排门迎接,无不踊跃欢呼,皆言皇太后复还朝廷,社稷之福也。”由这样的描写来看,似乎秦桧调离前线的部队与处死岳飞的决定是对的,将军们可能正如秦桧所猜度的那样,是以恢复失地为名,行邀功建勋之实,不顾连年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负担与苦难。这样的描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史实的根据,但总体则违背了历史。作为文艺作品来说,它则表现出思想混乱,前后不一,很难对读者产生专一的思想影响。再如岳飞的形象问题,作为一个真实的岳飞,处在那样复杂的环境中,他肯定与君王、大臣、同僚、部属有着这样那样的矛盾,有的属于在主战与主和这个原则问题上的矛盾,有的属于个人的性格造成的,有的则完全是由于误会而导致的。如果全部写上去,必然会冲淡忠与奸的矛盾。该小说就是这样,它除了写岳飞与秦桧等投降派的矛盾外,还写了他与张浚、张俊及高宗的矛盾,而且将岳飞之死的起因归结到与张俊的矛盾上,这大大减轻了秦桧等奸臣的罪责。历史上的岳飞确实因与高宗赵构意见不合而多次上书请求辞去兵柄,如在绍兴九年的二、三月间,他在反对和议无效之后,曾愤然上书请求解除军职,奏书云:“比者修盟漠北,割地河南,既不复于用兵,且无嫌于避事。伏望陛下俯照诚悃,曲赐矜从,令臣解罢兵务,退处林泉,以歌咏陛下圣德,为太平之散民,臣不胜幸甚。”[⑦]之后,在被十二面金牌逼迫还师,所得州县旋复沦陷时,在帝相联手、削去三大帅的军权之后,岳飞皆认真地上书辞职。[⑧]这反映了岳飞与投降派之间冲突的尖锐,但岳飞还是一位以大局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的人,每当局势紧张、岌岌可危之时,他总是能听从朝廷的召唤,立即率军赴难。《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的作者本意是为了将岳飞塑造成一位丝毫不计较个人利益、一心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但他对这些史料不能进行正确地处理,多次写到岳飞请还兵权事,母丧请还兵权,守制请还兵权,目疾请还兵权,明升暗降时又提出请还兵权,并写了当朝廷要他出山时,他总是反复推阻,这在客观上会使读者得出这样的看法:岳飞也有个人的打算呢,他请还兵权的目的多是为了要挟朝廷吧。这无疑会损害岳飞这一人物的形象。

《大宋中兴通俗演义》传至明末,金坛人于华玉认为它“俗裁支语无当大体,间于正史多戾繇来,几以稗家畜之”,不满于书中夹有“小说家言”,于是进行“正厥体制,芟其繁芜”的删节工作,名该书为《岳武穆尽忠报国传》,[⑨]由于削尽了所谓的“齐东野语”,于书比起熊书来,更加接近历史而愈发远离小说了,可以说,不但未在熊书的起点上进步,反而倒退了。虽名为“岳武穆尽忠报国传”,但是似乎有一半的内容与岳飞没有什么关系,读起来更加枯燥无味。自然,它在读者中间,更不会产生多少影响。表现岳飞故事而泥执于史实,不仅长篇小说如此,短篇小说也是这样。清人陈树基辑录的以西湖名胜为背景的小说《西湖拾遗》中有“岳武穆千秋遗恨”篇,也是一依岳飞本传,只是语言稍为活泼一些罢了。[⑩]

《精忠记》等戏曲作品多取材于民间传说,背离了艺术的真实

上述所讲的岳飞故事主要源于正史,可谓正史的文学性表现。古今的岳飞故事还有另一种来源,这就是民间传说,即老百姓与民间艺人根据岳飞行迹的轮廓,结合自己的历史评价、爱憎态度、审美取向进行编创,然后说书人、曲艺艺人、戏曲的编剧、小说的作者再利用这些材料整合、编构一个有别于正史的岳飞故事。岳飞的民间传说至迟肇始于南宋,洪迈的《夷坚志》云:

秦桧矫诏,逮岳武穆父子下棘寺狱,遣万俟卨锻炼,未服。一日,桧于东厢窗下画灰密谋,桧妻王氏曰:“擒虎易,放虎难。”武穆遂死狱中,张宪、岳云弃市。金人酌酒相贺曰:“莫予毒也!”后桧挈家游西湖,忽得暴疾,见一人瞑目厉声曰:“汝误国害民,我已诉于天,当受铁杖于太祖皇帝殿下。”桧自此怏怏死。未几,子熺亦亡。方士章,见熺荷铁枷,因问,“太师何在?”熺泣曰:“在酆都。”方士如其言以往,果见桧与万俟卨俱荷铁枷囚铁笼中,备受诸苦。桧嘱方士曰:“烦传语夫人,东窗事犯矣!”后有考官归自荆湖,暴死旅舍,复苏曰:“适看阴间断秦桧事,桧与卨争辨,桧受铁杖,押往某处受报矣。”[11]

桧兴岳飞之狱,如何诬陷,又如何矫诏处死,都是极机密的事情,夫人王氏有没有参与,不要说一般百姓不知道,即使是与桧同朝共事的大臣也不会知道,说他夫人提醒他“擒虎易,放虎难”而致岳飞被杀,纯是民间猜度。至于桧在西湖为岳飞追命,死后又受冥间严惩,只是百姓的希望奸臣不得好死的一种心理欲望罢了。然因这种情节吻合了古代人民的政治观、伦理观与民族感情,故能代代相传。元代杨维祯的《东维子集》卷六《送朱女士桂英演史序》在介绍了讲史艺人朱桂英的身世及她善记稗官小说

历史上怎样评价岳飞

吴玠和岳飞谁更厉害吴玠和岳飞都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抗金将领,岳飞因为《岳飞传》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相比之下,吴玠的知名度就远远不及岳...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