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数学专著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中国古代数学专著有哪些,第1张

中国古代数学专著有:

1、《九章算术》

《九章算术》其作者已不可考。一般认为它是经历代各家的增补修订,而逐渐成为现今定本的,西汉的张苍、耿寿昌曾经做过增补和整理,其时大体已成定本。最后成书最迟在东汉前期,现今流传的大多是在三国时期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刘徽为《九章》所作的注本。

《九章算术》在数学上还有其独到的成就,不仅最早提到分数问题,也首先记录了盈不足等问题,《方程》章还在世界数学史上首次阐述了负数及其加减运算法则。它是一本综合性的历史著作,是当时世界上最简练有效的应用数学,它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2、《周髀算经》

《周髀算经》原名《周髀》,是算经的十书之一。中国最古老的天文学和数学著作,约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主要阐明当时的盖天说和四分历法。唐初规定它为国子监明算科的教材之一,故改名《周髀算经》。

《周髀算经》在数学上的主要成就是介绍了勾股定理。(据说原书没有对勾股定理进行证明,其证明是三国时东吴人赵爽在《周髀注》一书的《勾股圆方图注》中给出的)及其在测量上的应用以及怎样引用到天文计算。)

3、《海岛算经》

《海岛算经》是中国学者编撰的最早一部测量数学著作,亦为地图学提供了数学基础。由刘徽于三国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所撰,本为《九章算术注》之第十卷,题为《重差》。

唐初开始单行,体例亦是以应用问题集的形式。研究的对象全是有关高与距离的测量,所使用的工具也都是利用垂直关系所连接起来的测竿与横棒。有人说是实用三角法的启蒙,不过其内容并未涉及三角学中的正余弦概念。所有问题都是利用两次或多次测望所得的数据,来推算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的高、深、广、远。

4、《张丘建算经》

《张丘建算经》,中国古代数学著作。(约公元5世纪)现传本有92问,比较突出的成就有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的计算,各种等差数列问题的解决、某些不定方程问题求解等。

自张邱建以後,中国数学家对百鸡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百鸡问题也几乎成了不定方程的代名词,从宋代到清代围绕百鸡问题的数学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成就。

5、《缉古算经》

《缉古算经》 ,中国古代数学著作之一,王孝通撰。他是唐代初期数学家。根据《旧唐书》、《新唐书》以及《唐会要》的记载,王孝通出身于平民,唐高祖武德年间(公元623年前后)担任算学博士,奉命与吏部郎中祖孝孙校勘傅仁钧制订的《戊寅历》,提出异议30余条,被提升为太史丞。

王孝通把毕生的精力都用在数学的研究方面。称得上是这一时期最伟大的数学家。他的最大贡献是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写作了《缉古算术》。

中国古代重要的数学著作有:

1、《九章算术》九卷,是现存最早的中国古代数学著作之一,《算经十书》中最重要的一种。其作者已不可考。《九章算术》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共九章,分为二百四十六题二百零二术,不但是汉代重要的数学著作,在中国和世界数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2、《周髀算经》也简称《周髀》,是中国古代一本数学专业书籍。《周髀算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天文历算著作,也是中国流传至今最早的数学著作,是后世数学的源头。

3、《缉古算经》,原名《缉古算术》,初唐数学家王孝通著于武德九年〔626年〕前所著。后被列入算经十书,改名为《缉古算经》。

《缉古算经》一书在中国数学史上有重要影响,王孝通在书中将几何问题代数化,在世界上首次系统地创立三次多项式方程,对代数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4、《张邱建算经》上、中、下三卷,北魏数学家张邱建著。隋刘孝孙细草。唐朝时被李淳风定为《算经十书》之一。清朝乾隆年间,将张邱建算经的北宋刊本收入《四库全书》子部六,共一百条。

5、《海岛算经》是三国时代魏国数学家刘徽所著的测量学著作,原为《刘徽九章算术注》第九卷勾股章内容的延续和发展,名为《九章重差图》。《海岛算经》“使中国测量学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使“中国在数学测量学的成就,超越西方约一千年”(美国数学家弗兰克·斯委特兹语)。

一元一次方程式

--- 方程式的由来

十六世纪,随著各种数学符号的相继出现,特别是法国数学家韦达创

立了较系统的表示未知量和已知量的符号以后,"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这一专门概念出现了,当时拉丁语称它为"aequatio",英文为"equation"

十七世纪前后,欧洲代数首次传进中国,当时译"equation"为"相等式

由於那时我国古代文化的势力还较强,西方近代科学文化未能及时

在我国广泛传播和产生较的影响,因此"代数学"连同"相等式"等这

些学科或概念都只是在极少数人中学习和研究

十九世纪中叶,近代西方数学再次传入我国1859年,李善兰和英国

传教士伟烈亚力,将英国数学家德摩尔根的<代数初步>译出 李伟

两人很注重数学名词的正确翻译,他们借用或创设了近四百个数

学的汉译名词,许多至今一直沿用其中,"equation"的译名就是借

用了我国古代的"方程"一词这样,"方程"一词首次意为"含有未知

数的等式

1873年,我国近代早期的又一个西方科学的传播者华蘅芳,与英国传

教士兰雅合译英国渥里斯的<代数学>,他们则把"equation"译为"方程

式",他们的意思是,"方程"与"方程式"应该区别开来,方程仍指<九章

算术>中的意思,而方程式是指"今有未知数的等式"华傅的主张在

很长时间裏被广泛采纳直到1934年,中国数学学会对名词进行一审

查,确定"方程"与"方程式"两者意义相通在广义上,它们是指一元n次

方程以及由几个方程联立起来的方程组狭义则专指一元n次方程

既然"方程"与"方程式"同义,那麼"方程"就显得更为简洁明了了

3 中国古代数学思想特点

(1) (实用性)《九章算术》收集的每个问题都是与生产实践有联系的应用题,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从《九章算术》开始,中国古典数学著作的内容,几乎都与当时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不仅表现在中国的算学经典基本上都遵从问题集解的体例编纂而成,而且它所涉及的内容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某些实际情况和需要,以致史学家们常常把古代数学典籍作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生活、典章制度(特别是度量衡制度),以及工程技术(例如土木建筑、地图测绘)等方面的珍贵史料而明代中期以后兴起的珠算著作,所论则更是直接应用于商业等方面的计算技术中国古代数学典籍具有浓厚的应用数学色彩,在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漫长历史中,应用始终是数学的主题,而且中国古代数学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著名的十大算经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同时也表明“实用性”又是中国古代数学合理性的衡量标准这与古代希腊数学追求纯粹“理性”形成强烈的对照其实,中国古代数学一开始就同天文历法结下了不解之缘中算史上许多具有世界意义的杰出成就就是来自历法推算的例如,举世闻名的“大衍求一术”(一次同余式组解法)产于历法上元积年的推算,由于推算日、月、五星行度的需要中算家创立了“招差术”(高次内插法);而由于调整历法数据的要求,历算家发展了分数近似法所以,实用性是中国传统数学的特点之一

(2)(算法程序化)中国传统数学的实用性,决定了他以解决实际问题和提高计算技术为其主要目标不管是解决问题的方式还是具体的算法,中国数学都具有程序性的特点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是算筹,筹算是以算筹为计算工具来记数,列式和进行各种演算的方法有人曾经将中国传统数学与今天的计算技术对比,认为算筹相应于电子计算机可以看作“硬件”,那么中国古代的“算术”可以比做电子计算机计算的程序设计,是一种软件的思想这种看法是很有道理的中国的筹算不用运算符号,无须保留运算的中间过程,只要求通过筹式的逐步变换而最终获得问题的解答因此,中国古代数学著作中的“术”,都是用一套一套的“程序语言”所描写的程序化算法各种不同的筹法都有其基本的变换法则和固定的演算程序中算家善于运用演算的对称性、循环性等特点,将演算程序设计得十分简捷而巧妙如果说古希腊的数学家以发现数学的定理为目标,那么中算家则以创造精致的算法为已任这种设计等式、算法之风气在中算史上长盛不衰,清代李锐所设计的“调日法术”和“求强弱术”等都可以说是我国古代传统的遗风 古代数学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长于逻辑推理,一种是发展计算方法这也大致代表了西方数学和东方数学的不同特色虽然以算为主的某些特点也为东方的古代印度数学和中世纪的阿拉伯数学所具有,但是,中国传统数学在这方面更具有典型性中算对于算具的依赖性和形成一整套程序化的特点尤为突出例如,印度和阿拉伯在历史上虽然也使用过土盘等算具,但都是辅助性的,主要还是使用笔算,与中国长期使用的算筹和珠算的情形大不相同,自然也没有形成像中国这样一贯的与“硬件”相对应的整套“软件”

(3)(模型化)“数学模型”是针对或参照某种事物系统的特征或数量关系,采用形式话数学语言,概括的近似地表达出来的一种数学结构古代的数学模型当然没有这样严格,但如果不要求“形式化的数学语言”,对“数学结构”也作简单化的解释,则仍然可以应用这个定义按此定义,数学模型与现实世界的事物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与之有关的现实事物叫做现实原形,是为解释原型的问题才建立应用数学模型的《九章算术》中大多数问题都具有一般性解法,是一类问题的模型,同类问题可以按同种方法解出其实,以问题为中心、以算法为基础,主要依靠归纳思维建立数学模型,强调基本法则及其推广,是中国传统数学思想的精髓之一中国传统数学的实用性,要求数学研究的结果能对各种实际问题进行分类,对每类问题给出统一的解法;以归纳为主的思维方式和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方式,倾向于建立基本问题的结构与解题模式,一般问题则被化归、分解为基本问题解决由于中国传统数学未能建立起一套抽象的数学符号系统,对一般原理、法则的叙述一方面是借助文辞,一方面是通过具体问题的解题过程加以演示,使具体问题成为相应的数学模型这种模型虽然和现代的数学模型有一定的区别,但二者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4)(寓理于算)由于中国传统数学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而且因中国人综合、归纳思维的决定,所以中国传统数学不关心数学理论的形式化,但这并不意味中国传统仅停留在经验层次上而无理论建树其实中国数学的算法中蕴涵着建立这些算法的理论基础,中国数学家习惯把数学概念与方法建立在少数几个不证自明、形象直观的数学原理之上,如代数中的“率”的理论,平面几何中的“出入相补”原理,立体几何中的“阳马术”、曲面体理论中的“截面原理”(或称刘祖原理,即卡瓦列利原理)等等

中国古代数学的特点虽然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了其自身的发展,但正是因为这其中的某些特点,中国古代数学走向了低谷

4 中国古代数学由兴转衰的原因分析

(1).独尊儒术,蔑视逻辑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当时注重形式逻辑的墨子思想未能得到继承和发展儒家思想讲究简约,而忽视了逻辑思维的过程这一点从中国古代的典籍中能找到最准确的说明《周髀算经》中虽然给出了勾股定理,但却没给出证明《九章算术》同样只在给出题目的同时,给出一个结果和计算的程式,对其中的逻辑思维却没有去说明中国古代数学这种只注重计算形式(即古代数学家所谓的“术”)与过程,不注重逻辑思维的做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禁锢了中国古代数学发展这种情况的出现当然也有其原因,中国古代传统数学主要是在算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来发展到以算盘为工具的计算时代,但是这些工具的使用在另一方面为中国人提供了一种程式化的求解方法,从而忽视了其中的逻辑思维过程此外,中国传统数学讲究“寓理于算”即使高度发达的宋元数学也是如此数学书是由一系列的数学问题组成的你也可以称它们为“习题解集”数学理论以‘术”的形式出现早期的“术”只有一个过程,后人就纷纷为它们作注,而这些注释也很简约实际上就是举例“说明”,至于说明了什么,条件变一下怎么办,就要读者自已去总结了,从来不会给你一套系统的理论这是一种相对原始的做法但随着数学的发展,这种做法的局限性就表现出来了,它极不利于知识的总结如果只有很少一点数学知识,那么,问题还不严重,但随着数学知识的增长,每个知识点都用一个题目来包装,而不把它们总结出来就难以从整体上去把握这些知识这无论对学习数学还是研究,发展数学都是不利的

(2). 崇尚玄学,迷信数术,歪曲数学思想魏晋时期,儒学虽然受到一定的冲击,但其统治地位并未受到动摇老庄学说和儒家学说相反相成便形成了玄学玄学原本探究的是有关人生的哲学,但后来与数学混在了一起古人曾就常常以玄术来解释数学问题,使得数学概念和方法遭到歪曲张衡是我国著名科学家当时他虽然已经知道圆周率“周一径三”不准确,但由于他始终相信“周一径三”来源于“参天两地”的说法,一直没深入探究,因而未能将圆周率推算到更精确的地步,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当玄术和数术充塞数学时,数学已经明显存有落后的隐患

(3). 故步自封,墨守成规,拒绝数学符号中国古代数学是以汉语描述的,历来不重视汉字以外的数学符号,给逻辑思维带来很大的困难,使我国长期不能形成演绎推理的传统,严重影响了我国数学的发展从明朝开始,中国就走上了闭关锁国的道路这种行为与小农思想相适应,早在秦代就已经出现端倪,建一条长城将自己围起来,对外面的东西不闻不问相比之下,西方在度过了中世纪的黑暗时期后,进入了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扩张、航海技术开阔了西方人的眼界,同时也大大推动了数学的发展在18世纪的改革和动荡中,新出现的资产阶级推翻了英、法的君主政治封建的政治、社会和经济思想被经典的自由主义哲学所取代,这种哲学促进了19世纪的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成了西方数学发展的源源不断的动力最终,近代的数学在西方被建立起来,而曾是数学大国之一的中国,在其中却无所作为

(4) 此外,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迟迟未能进入资本主义阶段,也是导致中国古代数学发展停顿的直接原因从整体上看,数学是与所处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封闭的小农经济环境,生产力低下,不仅没有工业,商业也不发达整个社会对数学没有太高的要求, 自然研究数学的人也就少了 恩格斯说,天文学和力学是推动数学发展的动力,而在当时的中国这种动力已趋近枯竭

1关于“数学”的古诗有哪些

1、百鸟归巢图宋•伦文叙归来一只复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

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石食。解析杂数诗是诗歌的一种体栽。

有以数字为题目的,有以数字嵌入诗句的,类似文字游戏。此篇题目为何是《百鸟》?诗中自有答案。

两个一、三个四、五个六、七个八之和即为百(1+1+34+56+78=100)。2、山村咏怀宋•邵雍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解析数字诗是将数字嵌入诗中,与其它词语组合,全诗融为一个整体。

诗人用“小学数数”的方式将乡村美景一一道来,通俗易懂,仿若画面就在眼前一般。3、题秋江独钓图唐•王士祯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解析一字诗,顾名思义就是在诗中出现许多“一”字,所以同类项就是“一”字。

“一”字笔画最少,可是经诗人巧妙安排,能化平淡为神奇。这样的诗多采用白描手法,使读者代入感极强。

4、使至塞上(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吏,都护在燕然。

解析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前半句勾勒出「孤烟」这一直线和「大漠」这一平面的垂直空间关系,后半句则刻画了圆和地平线从相离、相切到相交的关系。5、绝句(唐) 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解析杜甫的《绝句》,把数学中的点、线、面、体,刻画得淋漓尽致。

我们从数学的角度来看,第一句「两个黄鹂」,描写的是两个点;第二句「一行白鹭」,描写的是一条线;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描写的是一个面;第四句「门泊东吴万里船,描写的是一个空间体。

2关于描写数学的诗

巍巍古寺在山林,不知寺内几多僧

三百六十四只碗,看看周尽不差争

三人共食一碗饭,四人共吃一碗羹

请问先生明算者,算来寺内几多僧?

诗句的意思是:寺内有三百六十四只碗,如果三个和尚共吃一碗饭,四个和尚共吃一碗羹,就每个和尚都有得吃,寺内共有和尚多少个?

“周尽不差争”意即很准确,晚数就这样,一点也不差

显然这一道代数题,初中生只要稍动脑筋就能解决——设和尚数为x,列出以下的代数式子:x/3+x/4=364,x=624

2百羊问题

明代大数学家程大位著的《算法统宗》一书,有一道诗歌形式的数学应用题,叫百羊问题

甲赶羊群逐草茂,乙拽一羊随其后,

戏问甲及一百否?甲云所说无差谬,

所得这般一群凑,再添半群小半群,

得你一只来方凑,玄机奥妙谁猜透?

此题的意思是:一个牧羊人赶着一群羊去寻找青草茂盛的地方有一个牵着一只羊的人从后面跟来,并问牧羊人:“你的这群羊有100 只吗?”牧羊人说:“如果我再有这样一群羊, 加上这群羊的一半又1/4群,连同你这一只羊,就刚好满100只 ”谁能用巧妙的方法求出这群羊有多少只?

此题的解是:

(100-1)÷(1+1+1/2+1/4)=36只

3李白打酒

李白街上走,提壶去打酒;

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

三遇店和花,喝光壶中酒

试问酒壶中,原有多少酒?

这是一道民间算题题意是:李白在街上走,提着酒壶边喝边打酒,每次遇到酒店将壶中酒加一倍,每次遇到花就喝去一斗(斗是古代容量单位,1斗=10升),这样遇店见花各3次,把酒喝完问壶中原来有酒多少?

此题用方程解设壶中原来有酒x斗得〔(2x-1)2-1 〕2-1=0,解得x=7/8

4百馍百僧

明代大数学家程大位著的《算法统宗》中有这样一题:

一百馒头一百僧,大僧三个更无增;

小僧三人分一个,大小和尚各几丁?

这题可用假设法求解现假设大和尚100个,

(3100-100)÷(3-1÷3)

=75(人)………… 小和尚人数

100-75=25(人) 大和尚人数

5哑子买肉

这也是程大位《算法统宗》中的一道算题:

哑子来买肉,难言钱数目,一斤少四十,

九两多十六试问能算者,今与多少肉?

3有关数学的古诗词

《射雕英雄传》里,郭靖黄蓉向瑛姑求助,瑛姑出题考校,关于几道数学题,黄蓉就说了两首数学诗。

(1)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译文:有一堆东西,不知道具体是多少个,只知道总数除以3余2,除以5余3,除以7余2,求这堆东西的数量。黄蓉回答:以三三数之,余数乘以七十;五五数之,余数乘以二十一;七七数之,余数乘十五。

三者相加,如不大于一百零五,即为答数,否则须减去一百零五或其倍数。”瑛姑在心中盘算了一遍,果然丝毫不错,低声记诵道:“三三数之,余数乘以七十;五五数之……”黄蓉道:“也不用这般硬记,我念一首 诗给你听,那就容易记了: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树梅花廿一枝,七子团圆正半月,余百零五便得知。

(2)九宫格将一至九这九个数字排成三列,不论纵横斜角,每三字相加都是十五。黄蓉回答:九宫之义,法以灵龟,二四为肩,八六为足,左三右七,戴九履一,五居中央。

这个很浅显,应该只需要解释“戴九履一”:9在最上、1在最下。

4含有数学的古诗词

带有数字的诗词: 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3、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4、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5、十九月亮八分圆,七个才子六个癫,五更四鼓鸡三唱,怀抱二月一枕眠。

6、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7、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8、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9、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10、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12、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依栏。 13、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 14、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

15、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5找古代一首关于数字的诗,很有意思的

宋朝理学家邵雍(康节)的《蒙学诗》: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清代乾隆皇帝有一次游山玩水,碰上大雪,触景生情,口吟数字诗,形象地描绘雪花飘落与芦花融为一体的情景: 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七八九十来片,飞入芦花都不见。

。清代女诗人何佩玉擅作数字诗,连用十个一字,不觉重复,所写的景物亦臻画境。

一花一柳一鱼矶,一抹斜阳一鸟飞。一山一水中一寺,一抹黄叶一僧归。

明代江西吉水人罗洪先,乃嘉靖年间状元。一次他与友人乘船到九江,遇一船夫出数字联请对,船夫写的上联是: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页风篷,下九江还有十里。

这副对朕,经过了几百年,竟没有人能对得出。古人也用十个数字,作成一副概括诸葛亮一生的上联:收二州,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这上联写出后,曾长久的无人能对,后来有人运用五方和五行,终于对出下联:取西蜀,定南蛮,东和西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草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相传,苏东坡与学友赴京赶考,因涨大水,船只行进困难,耽搁时日,眼看应考就要迟到,学友叹曰:一叶孤舟,坐二三个骚客,启用四浆五帆,经由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苏东坡亦用数字入联劝勉道:十年寒窗,进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二次,今天一定要中!上联从一数到十,下联又倒着从十数到一,不仅数字使用巧妙得当,而且将莘莘学子寒窗苦读、赴京赶考的艰难表述得淋漓尽致。

数学很抽象,又令人感到枯燥无味,怎样使数学易于理解,为人们所喜爱,在这方面,中国古代数学家做出许多尝试,歌谣和口诀就是其中一种。从南宋杨辉开始,元代的朱世杰、丁巨、贾亨、明代的刘仕隆、程大位等都采用歌诀形式提出各种算法或用诗歌形式提出各种数学问题。

朱世杰的《四元玉鉴》、《或问歌录》共有十二个数学问题,都采用诗歌形式提出。如第一题:今有方池一所,每面丈四方停。

葭生两岸长其形,出水三十寸整。东岸蒲生一种,水上一尺无零。

葭蒲稍接水齐平,借问三般(水深、蒲长、葭长)怎定?第四题:我有一壶酒,携着游春走。遇店添一倍,逢友饮一斗。

店友经三处,没了壶中酒。借问此壶中,当原多少酒。

明代程大位《算法统宗》是一本通俗实用的数学书,也是数字入诗代表作。《算法统宗》全书十七卷,广泛流传于明末清朝,对于民间数学知识的普及贡献卓著。

这本书由程大位花了近20年完成,他原本是一位商人,经商之便蒐集各地算书和文字方面的书籍,编纂成一首首的歌谣口诀,将枯燥的数学问题化成美妙的诗歌,让人朗朗上口,加强了数学普及的亲合力。著名《孙子算经》中有一道“物不知其数”问题。

这个算题原文为:“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答曰二十三。”这个问题流传到后世,有过不少有趣的名称,如“鬼谷算”、“韩信点兵”等。

程大位在《算法统宗》中用诗歌形式,写出了数学解法: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树梅花廿一枝,七子团圆月正半,除百零五便得知。这首诗包含着著名的“剩余定理”。

也就说,拿3除的余数乘70,加上5除的余数乘21,再加上7除的余数乘15,结果如比105多,则减105的倍数。上述问题的结果就是:(270)+(321)+(215)-(2105)=23这个问题在宋代一本笔记书里也有一个诗歌解法:三岁孩儿七十稀,五留廿一事尤奇。

七度上元重相会,寒食清明便可知。古代称正月十五为上元,所以上元指15,又称冬至百六是清明,寒食是清明节前一日,所以寒食清明指105。

这二首诗解法都一样,答案是23。 程大位还有一首类似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饮酒数学诗:肆中饮客乱纷纷,薄酒名醨厚酒醇。

好酒一瓶醉三客,薄酒三瓶醉一人。共同饮了一十九,三十三客醉颜生。

试问高明能算士,几多醨酒几多醇?这道诗题大意是说:好酒一瓶,可以醉倒 3 位客人;薄酒三瓶,可以醉倒一位客人。如果 33 位客人醉倒了,他们总共饮下 19 瓶酒。

试问:其中好酒、薄酒分别是多少瓶?在元代有一部算经《详明算法》内有关于丈量田亩求法:古者量田较润长,全凭绳尺以牵量。一形虽有一般法,惟有方田法易详。

若见涡斜并凹曲,直须裨补取为方。却将黍实为田积,二四除之亩法强。

明代南海才子伦文叙为苏东坡《百鸟归巢图》题的数学诗:天生一只又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石谷。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