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打败蚩尤后,册封了十二生肖,但为什么忘记了猫?
黄帝打败蚩尤后,册封了十二生肖,但为什么忘记了猫?
轩辕黄帝觉得地支的名字不好记,提议用十二种动物来代表地支(一说玉皇大帝选十二动物担任宫廷卫士)。于是,动物们争先恐后报名,并且按照到达天宫的顺序定下十二属相的排位。当中有个和猫相关的小插曲:老鼠原本是猫的仆人,奉命去替猫报名属相,但是机缘巧合下给自己报了名而没有给猫报。所以,它们成了仇人。每当猫见着了老鼠都要抓它,找它算账。
图
还有版本说,老鼠是因为啃食了伪装成蜡烛的火药,识破蚩尤的阴谋,才被黄帝钦点为十二属相之首。以至于把原本排位第十二名的猫给挤出去了。
这些情节貌似解答了人们“为什么十二生肖没有猫”的疑惑。不过,传说只是传说,不能算是严格的科学推论。中国远古时代有没有猫呢?这也是学界一直在讨论的问题。
图
较多资料显示,猫最早出现在埃及。大约3000年前埃及出现被驯化的猫,最早由尼罗河上游住民驯养。而世界最早对猫类的记载文献是中国西周时代的《诗经‧大雅‧韩奕》,当中内容写到:“有熊有罴,有猫有虎。”但诗句中将猫与熊、虎等并列在一起,指的是豹猫、山猫一类的肉食猫科动物。这种野猫爱捕食鸟类,却对老鼠没啥兴趣。
战国时《庄子‧秋水》中提到:“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狌。”狸狌在古代中国多指野猫,具有捕鼠的能力优势。直到西汉初,据《礼记‧郊特牲》中才真正明确指出:“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迎猫,为其食田鼠也。”此时人类开始将猫利用在农业上,并有驯化其当“工具猫”的趋势印度猫经佛教文化传入国内,大概是汉明帝的时候。在唐朝普及的时候,这些猫就是妥妥的宠物猫了。
● 亚洲金猫
从时间上看,十二生肖文化出现的时候,中国远古时代还没有被驯化的家猫。猫和老鼠还不是对立的存在,所以,当时的人们是不会有“为什么十二生肖有老鼠而没有猫”的疑惑的。另外,古人讲究多子多福。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说:“鼠,其寿最长,故俗称老鼠。”老鼠繁衍能力和生命力都很强,所以,老鼠也成了多子、长寿的象征。
猫是宠物界的网红,和狗一起成为了备受大众喜爱的宠物选项。但猫和狗有很多不同,狗被人类从狼驯化而来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16万年前,猫被人类驯化的历史则相对较短,只有3500年,而且猫的服从性普遍不如狗。
但我们可以发现,生活中很多人不忌讳吃狗肉,却不怎么碰猫肉,至少在中国民间是这么个状况。其实这种现象的形成与老祖宗传下来的文化有关,具体说起来,主要有3方面原因。
首先我国养猫的历史悠久,猫一开始就受到农民伯伯的欢迎,一度被视为“神物”,人们还会祭祀“猫神”。仔细看猫这个字,你会发现它和农业生产有很大联系。古籍《正字通》就记载:“鼠善害苗,而猫能捕鼠,去苗之害,故猫之字从苗。”
《礼记》中更是对尧舜时代祭祀百神进行了详细描述,百神就包括天神、农神、虎神还有猫神,所谓“迎猫,为其食田鼠也”。想想看,那时候农耕的技术可远没有当下先进,猫可以帮大家抓老鼠,保护农作物,古人为什么要大量吃猫坑自己呢?
其次,我们可以看看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关于猫的记载。李时珍描述,猫肉“主劳疰,鼠瘘,蛊毒……然狸肉入食,猫肉不佳,亦不入食品,故用之者稀。”虽然史书没记载李时珍是否尝过猫肉,但笔者推测,以他的求实性格,多半是进行了尝试的。
就算没尝试,他也必定听人谈过这方面。按照李时珍的说法,以猫入食,口感不佳,肉质不如其他的畜类,这也是老祖宗不爱吃猫的一点原因。更何况猫的体积不大,跟猪羊鸡鸭之类比起来饲养价值很低,宋朝人以爱吃羊肉闻名,对猫肉却兴致缺缺。
古中国以农业文明为主,所以选择食材必定要考虑多方面因素,猫肉“食之无味”,野猫又不好抓,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关键它还能攀援上树!像猪羊狗鸡鸭,哪个灵敏程度可以跟猫相较?以上种种综合起来,猫肉自然就被古人从主要食材里给剔除了。
其三,古人中也不乏猫奴。猫的外表与体型就决定了它会在宠物界吃得开,我们熟悉的很多历史名人,比如大诗人陆游,明朝嘉靖皇帝,都是猫奴。陆游写了不少关于养猫的诗,那首我们都学过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实际上共有2组诗,第一首是这样的:
“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外面天色昏暗风雨大作,陆游却缩在屋子里烤火撸猫,何等悠闲自在啊!但要说爱猫,嘉靖皇帝才是顶级猫奴。
《万历野获编》记载,他养的那只叫“霜眉”的宫猫死后,嘉靖皇帝“痛惜,为制金棺,葬之万寿山之麓;又命在值诸老为文,荐度超升”。这样的待遇一般的妃子都没有,可见古人爱猫的程度,和现代人是不相上下的。
当然,中国人自古对猫的肉不太感兴趣,多少还受民间一些灵异传说的影响。随着科学的进步,大家也知道了猫是杂食性动物,容易感染寄生虫,为了一时口腹之欲冒险,实在得不偿失。
1楼说的太错特错了
中国没有关于猫的传说主要就是因为猫不常见,而不是猫常见!
古代人都是依山而住,山里自然蛇和狐狸之类的比较多,反而,狸猫之类的在古代并不常见,再加上猫本身的行为诡异,所以在古代更难让当时的人们发现其行踪,而狐狸与蛇则不同,它们经常会到村民家里偷家禽之类的食物,人们自然也就会发现他们,加上经常的半夜,偶尔眼花或者是臆想,所以演变为了今天的传说
再者,LZ可以看史料的记载,很少有猫的出现,反而有一只京八狗在清朝时被慈嬉太后养为宠物,而历史上几乎没有养猫作为宠物的,养猫是后来才从其他国家传入我国的
猫在四千多年前就已经进入中国了。
1990年山东临淄的一处遗址中,在新石器时代的灰坑内也发现一块动物的下颌骨,并附带第一前臼齿,生物学家鉴定认为也属于家猫的遗骨,其牙齿端部不甚锋利,已有较高的驯化程度。”
考古研究所吴汝乍著文指出中国家猫的饲养始于四千多年前,其理由除了龙山文化出土的猫骨与齿遗骸等实物外,他还分析了驯养猫的文化环境,指出家猫的驯养是农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据考古资料,龙山文化时期农业已相当发达,粮食不仅可供人畜食用,而且因为有了粮食贮藏,鼠害的威胁日益严重,对猫的驯养便提上了日程。
扩展资料:
在人类社会早期,猫因为能捕鼠而有利于农事生产,被看作“八神”之一。后来,人们开始有意驯养猫。不过,这一时期,人们看重的仍然是它捕鼠的特性。
直到唐宋时期,人们驯养的猫,才淡化其捕鼠的功能,逐渐成为陪伴人们的“宠物”,并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从这一时期开始,诗文和书画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猫的身影。宋代诗人陆游,写下了多首关于猫的诗歌,甚至在当时还有人研究如何“相猫”。
有意思的是,正是在唐宋时期,猫有了“狸奴”的雅号,可见猫的通灵之处。从那时起,人们对它就非常喜爱,一直持续到现在。
参考资料:
我国也有很悠久的养猫历史。
在我国西周时的诗篇《韩奕》中就有“有熊有罴,有猫有虎”二句,后来此诗收入《诗经》之中,成为大雅中的一篇。这是一首歌颂古代诸侯王一一韩侯的诗,写到了古代韩国地方的壮美和富庶,具备了多种动物得以生存的条件。
在《礼记·郊特牲》中,也有关于猫的记载,“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一一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说他们喜爱猫是因为它能保护庄稼免受鼠害。可见,这时的人们已经认识到了猫能捕食老鼠,造福人类,因而人们在祷告丰年时祭祀猫,把它作为神物看待。
《诗经》中的文字是公认的中国历史文献中最早的关于猫的有说服力的记载。但这时的猫还没有被驯化,只是野猫而已。它们捕鼠还只是自身的需要,在捕鼠的同时也捕食一些小动物,如古人所说:“虽善执鼠,更爱搏鸡。”甚至在前面提到的《韩奕》中把猫同虎一道归入猛兽之列。
在我国的汉字中有音、形、义之分,因而“猫”字也同样包含这三个方面的意思。
很多人认为,猫的名称,从语音方面考虑是根据猫呜叫之声而来的。远古的人们发现,有一种不知名的动物,它们善于捕食田鼠,而又经常发出“喵喵”的叫声,久而久之,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人们也就以这种动物的叫声来给它命名为“猫”了。明代李时珍曾在《本草纲目》中也坚持这样的观点:“猫”的读音有“苗”、“茅”二音,“其名自乎”。又因猫鼻常黼鼾而呼吸,也有人把猫叫做“咪咪”或“猫咪”,也有称“咪猫”的。
还有人把形和义结合在一起去推测猫字的由来。他们认为猫的名是因其能捕田鼠,保护禾苗。宋代陆佃就是其中一例。他在《埤雅》中是这样解释猫字含义的:“鼠善害苗,而猫能捕鼠,去苗之害,故猫之字从苗,诗曰:有猫有虎,猫食天鼠,虎食田彘,故诗以誉韩奕而记曰: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以其食田豕也。”而进化论学者达尔文“猫肥牛壮”的理论为这种说法提供了更形象、更科学的理论依据。所谓“猫肥牛壮”是指:猫善捕鼠,鼠善食蜜蜂,而蜜蜂可为苜蓿传授花粉,促使苜蓿生长。苜蓿是牛不可缺少的优质饲草,有了丰富的优质饲草,牛自然就会肥壮起来。多么完整的生物链系统,并且猫在这一系统中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这也为猫字在形体上从“苗”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所以有时把猫称作“息鼠”或“鼠将”是十分形象的。
在很多档节目报道中,我们都能够看到故宫中有200多只猫的存在,当然对于他们的身世也有着具体的解释。但是也有很多人发现在自己真正去到故宫中,却很少见到猫的影子。这是为什么了,它们究竟去了哪里?
一、保护猫咪
为了能够保护好猫咪的健康,让他们更加正确且舒适的生长,虽然很多时候猫咪都会处于放养的状态,但是为了能够保证好他们的安全,工作人员也是将它们放在固定的地点生存。当然这是也是为了能够让故宫中留有一些遗迹,虽然对于猫咪来说自己只不过是在一定的生存环境当中,但是很多人对于猫咪都有着完全不一样的解释。对于猫咪来说,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也不想要被别人破坏。
二、保证好游客们的安全
虽然故宫中的猫咪是由人工饲养,但是不得不承认,有些时候猫咪也会伤害到游客,当然为了能够保证好游客自身的安全,很多时候也是避免一些意外的发生。所以工作人员也并不会让猫咪经常出现在游客面前,虽然很多游客非常希望能够见到他们,但是为了能够不出意外,很多时候工作人员的措施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无论是怎样的措施,每一个工作人员都希望将猫咪和游客的关系处理妥当,当然也正是如此,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够在故宫中见到猫影,相信很多游客也非常能够理解工作人员的做法,毕竟对于他们来说,自己的工作十分的繁杂,能够保护好任何一个人才是最重要的。
在2018年的时候,故宫博物院专门进行了一次有意思的统计和记录,就是针对御猫来的。根据详细的登记当时在故宫生活的猫有181只,其中有一些猫经常在工作人员的办公地附近徘徊。要知道,如果这些猫的传承路径大致上和历史相同的话,那么他们的祖先可就真的是当年达官显贵皇室成员饲养的宠物。去过故宫的人应该知道,每天自打这里开门迎接游客之始人流就是开始快速飙升。有时候想看个太和殿都要人挤人的草草看一眼。如果你是一只猫的话,你会去凑这个热闹吗?高冷的御猫普遍喜欢安静一点的环境,所以他们之中的很多猫都选在没有开放的故宫区域惬意的闲逛。当然如果你运气可以的话,也能跟某一只可爱的小猫咪来一次可爱的偶遇也说不定呢。
大熊猫古代名考
大熊猫是我国特产的珍贵动物,历史记载已有三千多年了,随着时序和人们对它的认识的深化,其名称不断演变。
貔(pí)貅(xiù)或貅 《诗经》、郭璞注《尔雅疏》、《尔雅翼》、《礼记》、《峨眉山志》、《洪雅县志》等。
白狐 《尔雅》。
豰(hù)(幼子) 《尔雅》。
执夷 孔注 《书经》、陆玑(吴)注疏《毛诗》、《尔雅》郭璞注《尔雅疏》、《尔雅翼》等。
挚兽 《礼记》。
白罴(pí) 陆玑《毛诗广要》。
文罴 《庄子》。
皮裘 《峨眉山志》。
角端 《洪雅县志》。
或干将(指雄兽名) 《辞源》、《尔雅翼》。
貅或镆(指雌兽名) 《辞源》、《尔雅翼》。
貘或 《尔雅》、《雅》、《本草纲目》、白居易《貘屏赞》、《东周列国志》、《说文》、《南中志》、《旧唐书》、司马相如《上林赋》、《雷波县志》、《酉阳直柰(nai)州总志》、《竹山县志》、《长阳县志》等。
貊或 《新论》、《兽经》、《广雅》、《直隶澧州志林》、《后汉书》、《中山经》、《蜀中广记》、《酉阳杂俎》、《广志》、《巴东县志》(指秭归)和唐刘良注等。
玄貘 《王会篇》。
貘 《神异经》。
白豹 陆玑《毛诗广要》、《尔雅》。
猛豹 《蜀中广记》。
猛氏兽 《蜀中广记》。
啮铁 《神异经》。
食铁兽 《蜀中广记》、晋左思《蜀都赋》、《北川县志》、《酉阳直隶州总志》等。
林云 《尔雅》。
司马迁在《史记·五帝记》中记载,远在4000年前,有一个部落的首领叫黄帝,他利用驯养的虎、豹、熊、貔貅(大熊猫)等猛兽助战,在阪泉(今河南逐鹿县)打败了另一个部落首领炎帝。
3000多年前的西周初年汇编的《尚书》和《诗经》,记述了貔貅皮(大熊猫皮)是皇帝进贡的珍品。貔像虎豹一样威武,把古代的勇士比喻为貔一样的威武英勇,以至军队打着“貔”、“貅”的旗号,象征着战无不胜。
春秋战国时代(2700年以前)的《山海经》中记叙,它很像熊,毛色黑白,产于邛崃山严道县(今四川荣经县),并说它食铜铁,故称食铁兽。
汉代(2000年前)文学家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记叙,汉武帝时上林苑(今西安市西周至县、户县界)方圆200里,放养很多禽兽,供皇帝狩猎,而貘(大熊猫)列为前茅。
西晋时(1700年前)称大熊猫为驺虞,因为它只吃竹子,不伤害猎食其他动物,是一种能与友邻和平共处的“义兽”,故在当时把大熊猫当作和平友好的象征。当两军交战,杀的天昏地暗,日月无光时,只要有一方举起“驺虞”旗,战斗会嘎然而之,因为战争规则:凡使用“驺虞”旗,表示要求和平友好,停止冲突。
据日本《皇家年鉴》记载,公元658年10月22日,唐朝女皇武则天将一对活体白熊(大熊猫)和70张皮作为国礼,送给日本天武天皇。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幽室静养,感觉冷风飕飕,肤寒头疼,有人送给他一个画了大熊猫的屏风,果然有避风祛邪,驱鬼神,保吉祥的奇效。白居易十分欣喜,在屏上赋诗《貔屏赞》,诗人借大熊猫需要一个和平安静的环境才能生存,抒发他不满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不幸和饥荒。
明朝李时珍(1518-1593)所著的《本草纲目》,记述了貘皮可作睡垫可防寒湿,驱瘟疫避邪气;作为膏药,能穿透肌肤防治肿瘤;尿加水饮,可溶解误食入人体内的金属杂物。
从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古籍和地方志中可以看到,自古以来,大熊猫就是神秘的传奇式的异兽,十分珍惜。还可以确认,大熊猫曾广泛分布于中国华北地区的河南,西北地区的陕西、长江中下游的湖北、湖南,华南地区的福建,以及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和四川盆地的周边山区等地。
黄帝打败蚩尤后,册封了十二生肖,但为什么忘记了猫?
本文2023-11-04 20:29:4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00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