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有什么品质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4浏览:4收藏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有什么品质,第1张

1、诸葛亮-贤相

诸葛亮是“贤相”化身,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质和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出于圣贤而近乎神。鲁迅曾说,孔明被写得过于智慧而“近妖”。

2、赵云-勇谋忠义堪称完美

赵云的“勇”使他成就了“虎威将军”的威名,更创下了一个又一个的传奇。这不但与他超群的武艺有关,更与他的“勇”和“谋”的密切联系有关。赵云名列五虎上将,可见其胆识皆俱。他的“勇”与“谋”更是相互交织;这就促进了他形象的完美。

3、关羽-义重如山

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被后人奉为神灵,即所谓武圣人关老爷。

4、刘备-礼贤下士

书中有两位政治家是被脸谱化了的,一个是刘备,被塑造成为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鲁迅曾说,刘备被写得过于仁厚而“近伪”。

5、曹操-奸雄

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则被塑造成一位“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奸雄,一个野心家和阴谋家。

人民网-《三国演义》的长与短

凤凰网-《三国演义》人物分析------赵云

最点睛的概括:

西游:徒儿,别! 红楼:妹妹,别!

水浒:大侠,别! 三国:主公,别!

最磅礴的概括:

西游:与反的延伸 红楼:情和泪的交替

水浒:义和忠的蜕变 三国:分与和的演义

西游:取到了

红楼:家败了

水浒:死光了

三国:统一了

水浒:大部分是男人

红楼:大部分是女人

西游:大部分不是人

三国:大部分全是人

最厚颜的概括:

西游:神仙脸皮厚

红楼:丫头脸皮厚

水浒:朝廷脸皮厚

三国:军师脸皮厚

最暗藏危险的概括:

西游:猴哥救我

红楼:妹妹救我

水浒:叔叔救我

三国:军师救我

最简练的:

水浒:我砍

西游:我变

三国:我哭

红楼:我日

最给力的概括:

西游:浪子回头,善良的师父指引我重返西天求学之路

红楼:孤女梦断豪门,情哥哥为你泪撒红尘

水浒:何去何从,三弱女身陷105虎狼壮汉

三国:从贫贱到自强,三兄弟的旷世畸恋

最汗的概括: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三国:志

最男人的概括:

西游:人和动物们

红楼:女人们

三国:男人们

水浒:爷们!

最企业化的概括:

西游记:天天上班那叫一个累,每天加班还得免费

红楼梦:有个知己那叫一个酷,娶老婆简直活受罪

水浒传:黑道天涯实在是难混,只好喝醉倒头就睡

三国演义:为创建一个和谐社会,所以经常夜里开会

最深度的概括:

西游:道教是如何为佛教服务的

红楼:一窝败家子的风流韵事

水浒:宋江盼招安

三国:打得乱七八糟

最靠不住的概括:

红楼:亲戚靠不住

西游:神仙靠不住

三国:战友靠不住

水浒:老大靠不住

最时尚的概括:

西游:三藏的团队管理艺术浅析

红楼:败家子是怎样炼成的

水浒:兄弟连

三国:记实文学:是金子总会发光---记农村青年孔明

最歌迷的概括:

西游:人在旅途

红楼:你究竟有几个好妹妹

水浒:其实不想走

三国:英雄泪

最畅销的概括:

西游:《论西部开发——唐朝学者记录沿途奇遇》

红楼:《论大观园开发——美女公关口述公司内幕》

水浒:《论梁山开发——108人旅游团的悲惨遭遇》

三国:《论中原开发——3大公司争夺开发权内幕》

最“呼应”的概括:

西游:呔,妖怪!

红楼:嗨,妹妹!

水浒:椰,老大!

三国:是,将军!

最“实用”的概括:

西游:真经的取法

红楼:爱情的谈法

三国:战争的打法

水浒:牛肉的吃法……

最“斗争”的概括:

西游:猴子被人驯服

红楼:男人被女人驯服

水浒:好汉被官府驯服

三国:和平被战争驯服

最“佛道”的概括:

西游:一群和尚的自费旅游

红楼:怎样从女人堆里出家做和尚

水浒:花和尚和他兄弟的那些事

三国:没有和尚的世界是多么混乱

最驴友的概括:

西游:出境游

红楼:农家乐

水浒:组队

三国:包船

最独到的概括:

西游:酒要偷着来喝

红楼:酒要美女陪喝

水浒:酒要大碗来喝

三国:酒要煮熟了喝

有关专家根据各种古籍,推算出历代一尺的长度:战国一尺为 22.5厘米;汉朝为23.1厘米;三国24厘米;晋24 5厘米;南北朝24.2—29.6厘米;隋29.6厘米; 唐30厘米;宋31.2厘米;明、清32厘米。

按这个标准,我们可以推算出:孔子身高2.1米,是位 高个子;晏婴虽5尺多,实际只有1.2米,是个名副其实的 矮子;项羽1.88米;关公2.16米;鲁智深约2米,武 大郎“不足5尺”,只有1.3米,叫他矮子并不冤枉。

三顾茅庐

刘备屯住新野时,自知蹉跎半生之缘由是身边虽有关羽,张飞等猛将,而无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之谋士,便礼仪贤下士,寻求良辅。在司马徽和徐庶的荐举下,刘备与关羽,张飞便来到襄阳隆中,拜访诸葛亮。

第一次来到叮供耻佳侪簧抽伪处镰茅庐时,亮已外出,三人返途中遇见亮好友崔州平;数日后,刘、关、张顶风冒雪,二顾茅庐。途中,遇亮好友石广元,孟公威。到达茅庐,只见亮弟诸葛均,方知亮已出游,备留下一笺,表达倾慕之意。返回时,在隆中山下小桥边遇见亮岳父黄承彦;过了一段时间,刘备与关羽、张飞三顾茅庐,适逢亮在家,但昼寝未醒。刘备吩咐关、张在门外等候,自己徐步而入,拱手立于阶下,直到亮醒后,方才相见

1 100分悬赏:三国演义全篇古文

三国演义》——故事梗概●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汉末十常侍为奸,朝政日非,人心思乱张角兄弟起事百姓拥护,官军望风而靡,刘备不甚读书,性宽和,寡言事,喜怒不形于色;其父早丧,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贫,贩屦织席为业,为汉室宗亲桃园三结义,刘关张一败黄巾于郡,二败黄巾于青州曹操幼时,用计谋使父不听叔父责已之言何曰:"安天下者必此人也",汝南许劭说操为"治世之奸雄"操除洛阳北部尉时,不辟豪贵,威名颇震,因黄巾起拜骑都尉,引兵征剿玄德兄弟三人救出被张角打败的董卓卓见玄德为白身,不为礼,张飞欲斩之●第二回张翼德怒鞭督邮何国舅谋诛宦竖刘关张与朱[]孙坚打败黄巾,朱[]诏封车骑将军,河南尹;孙坚除别郡司马上任,唯刘备听候日久,不得除授,后被封为定州中山府安喜县尉署县事一月,与民无犯,民皆感化;与关张情同手足督邮至县索贿,张飞鞭督邮后三兄弟离去玄德助刘虞平黄巾,刘虞,公孙瓒奏备功,荐为别郡司马,守平原县令宫中何进与十常侍周旋●第三回议温明董卓叱丁原馈金珠李肃说吕布何进不听曹操之劝,从袁绍计,欲召四方之士除宦官西凉刺史董卓得诏进发,何进中十常侍之计入宫被斩,袁绍,曹操入宫杀宦官,宦官劫少帝和陈留王,去北邙山,闵贡找回,半路遇董卓卓引兵横行就都,欲废少帝立陈留王,遭荆州刺史丁原等反对,丁原领义儿吕布讨卓,李肃为卓说吕布投卓为子●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卓孟德献刀董卓废少帝立陈留王为献帝(九岁),强迫蔡邕为侍中少帝作怨诗,李儒奉卓命以鸩酒毒害之董卓摄君害民曹操持王允之宝刀刺卓,不成,骑卓所赐之马而逃被中牟县令陈宫抓住,弃官同逃八路诸侯战吕布而败,刘关张战吕布,吕布逃至虎牢关上操因多疑而杀吕后奢全家并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视操卓为一路人●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操到陈留招天下士,立袁绍为盟主,讨卓公孙瓒荐玄德,关,张吕布部将华雄连斩数将,关公出斩华雄,曹操抚慰,袁术歧视八路诸侯战吕布而败,刘关张战吕布,吕布逃至虎牢关上●第六回焚金阙董卓行凶匿玉玺孙坚背约董卓听李儒计要从洛阳迁都长安,董卓说:"吾为天下计,岂惜小民哉! "李[],郭汜驱洛阳之民数百万口往长安,死者不可胜数又纵军士* 女,夺人粮食;啼哭之声,震动天地卓临行,教人放火烧居民房屋孙坚飞奔洛阳救火,于井中得玉玺,离袁绍而去江东曹操领兵讨董卓,被吕布打败后埋怨袁绍"迟疑不进,大失天下之望",投扬州去,公孙瓒与刘,关,张,亦离袁而去,袁自投关东荆州刺史刘表截孙坚讨玉玺●第七回袁绍磐河战公孙孙坚跨江击刘表袁绍与公孙瓒战于磐河,公孙瓒败,被赵云所救,赵云因绍无忠君救民之心,弃之而投奔公孙奔公孙瓒公孙瓒不重用赵云刘,关,张前来助公孙瓒,与赵云相见,甚敬重,不忍相离袁术向袁绍要马不得,向刘表借粮不能,使书叫孙坚伐刘表,已伐乃兄袁绍孙坚伐刘表;刘表先败,后听蒯良计,在砚山用矢石打死孙坚孙策用黄祖换父尸后回江东●第八回王司徒巧使连环计董太师大闹凤仪亭董卓在长安任意杀戳王允与歌妓貂蝉暗设连环之计,要借吕布杀董卓王允分别把貂蝉许与董卓和吕布,使二人猜疑吕布趁卓与帝共谈,与貂婵私会相府后园凤仪亭,卓赶来,大怒●第九回除暴凶吕布助司徒犯长安李[]听贾诩李儒让董卓把貂婵赐与吕布,收买其心卓告貂婵,婵哭诉不去李儒叹曰:"我等皆死于女人之手矣"董卓领貂婵去眉坞,王允与吕布计议杀卓,派李肃假传天子诏要禅位于卓,卓欣然以往被杀蔡邕哭董卓,王允将他下狱缢死李 郭求汜王允赦罪不得,从谋士贾诩计聚陕人反之,败吕布,围长安,杀王允,欲杀献帝谋大事●第十回勤王室马腾举义报父仇曹操兴师李[]郭汜等向献帝求得官职,三次改葬卓尸西凉刺史马腾,并州刺史韩遂引兵伐李,郭,各有胜负曹操破黄巾军,将所获精锐俘虏兵编为"青州兵""其余尽令归农",自此威名日重操在兖州,招贤纳士操接父嵩由陈留郎琊往兖州,途中嵩被黄巾降将所杀,操为报父仇,亲讨降将新主陶谦●第十一回刘皇叔北海救孔融吕温侯濮阳破曹操北海孔融准备救陶谦,自己却被黄巾管亥打败包围太史慈与刘关张杀败黄巾玄德又借得公孙瓒兵二千并赵子龙一行往救陶谦,陶谦要让徐州与刘备,刘备不受操因吕布助张邈夺取兖州而退兵陶谦二让徐州与刘备,刘力求不肯,从陶谦而屯小沛曹操被吕布战败,典韦救出●第十二回陶恭祖三让徐州曹孟德大战吕布曹操又被夏侯[忄+享]所救吕布用陈宫计,诱曹入濮阳城而大败之操诈言被烧死,诱吕布入寨,大败之两家因粮不济而退兵陶谦病危,三让徐州于刘备,备不受,陶谦指心而死,刘备于是暂领徐州操东略陈地,次及汝,颖打败黄巾何仪,黄邵操使埋伏计俘计褚,褚降曹操复兖州,败吕布,取定陶,尽得山东之地●第十三回李[]郭汜大交兵扬奉董承双救驾吕布投刘备,驻小沛太尉杨彪使反间计,李[],郭汜互相残杀张济与催,汜讲和,两人从之郭汜劫驾,董承等救驾催,汜又商量杀帝分天下,李乐护驾守。

2 三国的文言文谁知道

诸葛亮的是三国时期最典型的代表作了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依、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穆,优劣得所也。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译文:

臣诸葛亮上言:先帝创立帝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已分成魏、蜀、吴三国,我们蜀国人力疲惫,物力又很缺乏,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然而,侍卫大臣们在宫廷内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疆场上舍身作战,这都是因为追念先帝在世时对他们的特殊待遇,想报效给陛下啊。陛下确实应该广泛地听取群臣的意见,发扬光大先帝留下的美德,弘扬志士们的气概;不应该随随便便地看轻自己,言谈中称引譬喻不合大义(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臣进谏劝告的道路。

皇宫的侍臣和丞相府的宫吏都是一个整体,对他们的提升、处分、表扬、批评,不应该因人而有什么差别。如果有营私舞弊、违犯法律和尽忠行害的人,陛下应交给主管的官吏,由他们评定应得的处罚或奖赏,用来表明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方针。不应偏袒徇私,使得宫内和宫外有不同的法则。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人,他们都是忠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此先帝把他们选 留给陛下。我认为宫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陛下都应征询他们,然后再去实施,这样一定能补求欠缺疏漏的地方,获得更好的效果。将军向宠,性格和善,品德公正,精通军事,从前经过试用,先帝称赞他有才能,因此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营中的事务,都应与他商量,这样一定能使军队团结协作,将士才干高的差的、队伍强的,都能够得到合理的安排。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兴隆昌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所以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与我谈论这些事,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感到叹息、惋惜痛心的。侍中郭攸之、费祎,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忠贞贤良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室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3 三国演义古文简介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魏、蜀、吴三国相继倔起,成鼎足之势,演出了一幕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长剧。

本书就是以此为历史背景演绎出的一部历史小说。 汉末爆发黄巾起义,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割据一方、拥兵自重的豪强,他们彼此为了各自利益又重新混战。

汉灵帝死后,少帝刘辨继位,为外戚何进所制,宦官杀死何进。袁绍起兵诛杀宦官,又被董卓打败,董卓废刘辨而立献帝刘协。

司徒王允巧施连环计,以貂蝉离间董卓、吕布父子,然后联合各路豪强,杀死董卓,而王允又被董卓部将所杀。随后,袁绍等17镇诸侯割据混战,最后,形成了三股强大的势力:北方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歼灭袁绍、袁术等势力,统一了黄河流域,占据了中原地带;刘备最初转徙不定,直至他三顾茅庐。

得诸 葛亮出山辅佐,才制定了正确有效的战略方针,即以“帝室之胄”、“光复汉室”为旗号,以“联吴抗曹”为基本方针。最后,经过“赤壁之战”,迫使曹操北还,得以占据四川全境。

逐步发展壮大;江东孙氏自孙坚开始,就以江东六郡81州为根据地站稳了脚跟,直至孙权,实力日益增强。 此后,三国争战层层展开。

先是孙权乘关羽和曹兵交战之际,派兵偷袭荆州,关羽败走麦城,死于孙权之手。不久,曹操病死,其子曹歪废汉自立,定国号“魏”。

刘备亦继汉统,建立蜀汉。为报关羽被害之仇,刘备亲征江东,结果孤军深入,为陆逊所败,刘备病死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

其后,孙权建立吴国。 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少主刘禅,独撑危局。

其间,诸葛亮坚持联吴抗曹的基本方略,七擒孟获之后,稳定了后方。又先后六出祁山伐魏,但均以失败告终,诸葛亮也积劳成疾,病死军中。

他死后,姜维继其职,先后九伐中原,同样无功而返。后主刘禅昏职聩,朝 败,蜀汉国力日渐衰弱。

曹魏政权在曹丕死后,大权落入司马氏之手,最终司马炎篡魏,建立西晋。先灭蜀汉。

后亡东吴,三分天下至此重归统一。

4 关于三国徐庶的文言文

庶《三国志》无传,裴松之引注《魏略》中记载有:“庶先名福,本单家子,少好任侠击剑。

中平末,尝为人报仇,白垩突面,被发而走,为使所得,问其姓字,闭口不言。吏乃于车上立柱维磔之,击鼓以令于市廛,莫敢识者,而其党伍共篡解之,得脱。

于是感激,弃其刀戟,更疏巾单衣,折节学问。始诣精舍,诸生闻其前作贼,不肯与共止。

福乃卑躬早起,常独扫除,动静先意,听习经业,义理精熟。“读了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知道《三国演义》对徐庶生平的介绍取自《魏略》,而单福这一名字的来历无疑起源于“庶先名福,本单家子”。

按照《三国演义》中的描写,徐庶早先名福,是单姓人家的子弟,所以叫做单福,后改名为徐庶。但是这种理解大错特错了。

单家“二字在这里绝不是”单姓人家“的意思。单字有四音,作姓时读作”SHAN“,一般的情况下读作”DAN“。

古籍中常见”单家“一词。如《晋书。

苏峻传》:”峻本以单家,聚众于扰攘之际。“裴松之注《三国志》引《魏略》叙薛夏事迹:”薛夏字宣声,天水人也。

博学有才。天水旧有姜、净、任、赵四姓,常推于郡中,而夏为单家,不为降屈。

四姓欲共治之,夏乃游逸,东诣京师。“所以《魏略》所谓徐庶”本单家子“,是说徐庶出身寒微,非高门大族。

并非说徐庶本是姓单人家之子。徐庶,字元直,曹魏重要谋士。

在刘备居新野时投奔刘备。208年,曹操南下,大破新野,徐庶与诸葛亮一起行至长板坡时被曹操击溃,徐庶的母亲也被曹操抓了去。

徐庶对刘备说:“我所能发挥才能的,只有新野小县。现在新野没有了,我心已乱。

老母在曹操处,请让我去。”刘备签应后,徐庶就去投奔了曹操。

赤壁之战时,徐庶被派往镇守长安,以防西凉马腾。赤壁之战后,徐庶很好的起到了谋士的作用,深得曹操喜爱。

曹丕继位后,徐庶官至三公之列,在诸葛亮北伐时都为司马懿出了不少主意。历史上的徐庶和《三国演义》中写的是完全两个人。

所谓“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是完全没有根据的。徐庶非但不是一言不发,而是说了很多话。

否则他决不可能会官至三公。如果不说忠义的话,徐庶真是一个不错的谋士。

三国志09的徐庶按三国演义的说法,徐庶之才强于二荀,但在三国志中,对徐庶的记述却极少,只说他是诸葛亮少年时的朋友,后来跟随刘备,也没有什么建树,只是推荐了诸葛亮算是功绩。而如果结合裴注中所载魏略中的说法,则徐庶的形象就更不那么圆满了:“亮独观其大略。

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而谓三人曰:“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在诸葛亮的眼中,徐庶的才能只能做到郡守,和自己根本就不是一个等级的。

而徐庶后来由于襄阳追击战中,老母被捕获,于是就同他的朋友石韬一起跟随了曹操,最后只是做到了御史中丞,似乎也验证了诸葛亮的评论。因此有人据此就认为历史上的徐庶是一个和三国演义中的徐庶完全不同的凡夫俗子,即没有荀、郭之才,也没有鸿鹄之志,对于刘备阵营来说,实际上也是有他不多,没他不少的人物。

但如果我们读史时再仔细一些,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在三国志中明确记载徐庶的志向是“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和诸葛亮的志向是一样远大的。

他跟随刘备后,立刻得到刘备的器重,这个器重是在徐庶推荐诸葛亮之前就得到的,因此徐庶才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而后来,诸葛亮听说徐庶在魏国只作到御史中丞时,又叹息说“魏殊多士耶!何彼二人不见用乎?”,和少年时的评价截然不同。

(但徐庶不被重用,不一定是能力问题,也许存在其它方面的原因。因为毕竟徐庶与刘备阵营的关系太密切了,所以魏国不可不防。

赤壁时曹操让徐庶去镇守长安,也是不想让他与故主在战场上相见,这从侧面也说明了徐庶处境的尴尬。至于诸葛亮说“魏殊多士耶!何彼二人不见用乎?”,则更多的是在感叹魏国人才济济和对旧友才华被浪费的惋惜,并没有想说“徐庶在魏国排不上号”的意思)。

而资治通鉴中的一段记述,更能说明徐庶在诸葛亮心目中的地位:“五月,太子禅即位,时年十七。尊皇后曰皇太后,大赦,改元建兴。

封丞相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亮乃约官职,修法制,发教与群下曰:“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

若远小嫌,难相违覆,旷阙损矣。违覆而得中,犹弃敝趫而获珠玉。

然人心苦不能尽,惟徐元直处兹不惑。又,董幼宰参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来相启告。

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勤渠,有忠于国,则亮可以少过矣。”以上不是原创,是一位匿名网友缩写,本人很喜欢,所以转载过来,不指望采纳。

5 关于三国人物的轶事(文言文+翻译)

曹操斩杀颜良、文丑

原文:

《三国志·太祖本纪》:“公乃引军兼行趣白马,未至十馀里,良大惊,来逆战。使张辽、关羽前登,击破,斩良。遂解白马围,徙其民,循河而西。绍於是渡河追公军,至延津南。公勒兵驻营南阪下,使登垒望之,曰:“可五六百骑。”有顷,复白:“骑稍多,步兵不可胜数。”公曰:“勿复白。”乃令骑解鞍放马。是时,白马辎重就道。诸将以为敌骑多,不如还保营。荀攸曰:“此所以饵敌,如何去之!”绍骑将文丑与刘备将五六千骑前后至。诸将复白:“可上马。”公曰:“未也。”有顷,骑至稍多,或分趣辎重。公曰:“可矣。”乃皆上马。时骑不满六百,遂纵兵击,大破之,斩丑。良、丑皆绍名将也,再战,悉禽,绍军大震。”

译文:

曹操于是带着军队日夜兼程奔向白马,离那里只有十多里的时候被发觉,颜良大吃一惊,回过头来攻打曹操,曹操让张辽、关羽为前锋,大胜,并且斩杀了颜良。于是解了白马之围。带领白马民众沿着黄河向西迁徙。袁绍于是带着军队度过黄河追击曹操,一直追到了延津的南面。曹操停止前进并在南阪附近安营扎寨,让人登上防守用的墙壁观察,说:“有600多骑兵。”,一会儿又说:“骑兵比刚刚估计的还要多点,步兵多的数不过来。”,曹操说:“不要再报告了。”接着命令骑兵解下马鞍,放掉马的缰绳。当时的情况是从白马带出来的军用物质还堵在路上。其他将领认为敌人的骑兵太多,还不如退回营寨中去死守消耗敌军。荀攸说:“此举的目的是诱敌,退回去做撒子嘛。”袁绍的骑兵统帅文丑和刘备带领了大概五六千骑兵一起到来。其他将领又对曹操说:“现在可以上马了吧。”曹操说:“还不行。”,一会儿之后,敌方的骑兵又多了些,有些都奔向曹操堵在路上的辎重物质了。曹操说:“现在可以了。”。于是大家一起上马。当时曹操的骑兵合起来还不到600人,放马杀了过去,打破敌军,并斩杀了文丑。颜良、文丑是袁绍手下的名将,两仗就都被禽杀,袁绍的军队被大大的震惊了。

6 一些文言文包括三国的题

1简述 中下列情节的大致内容 此题应为《三国演义》中 (1)刮骨疗毒 羽中曹仁毒矢,需治疗。

在不进行麻醉的情况下,关羽一边下棋,一边任由华佗为自己进行外科手术。 这样的情况很容易感染……因此不建议患者选择这样的环境进行手术。

(2)煮酒论英雄 打败吕布后,刘备随操回许都,被献帝认为皇叔。某日,青梅成熟,曹操忆前年望梅止渴之故事,邀备共煮酒。

席间谈起天下英雄,操认为只有自己与刘备。刘备借雷声打诨蒙混过关。

之后借故回到徐州。 (3)空城计 马谡失街亭。

蜀被迫撤兵。此时仲达带兵来袭。

孔明令大开城门,无有士兵现身。自坐城楼弹琴。

司马懿惊疑不定,恐有伏兵,遂去。之后属残余城内的士兵成功退却。

(4)单刀赴会 鲁肃欲夺荆州,下书请关侯赴宴。关羽由义子、周仓陪同,驾一叶独舟赴宴。

宴间佯醉,一手提青龙刀,一手揽住子敬而行。吴伏兵恐误伤都督,不敢发难。

关羽来到岸边,安然离去。 2简述关于关羽,张飞,曹操,司马懿四人中任意三个人的故事 (1)关于温酒斩华雄 华雄连杀关东军13员大将,关羽请战,袁绍蔑其身份,不予理会。

曹操求情,赐酒一杯。关羽不愿饮酒,立誓温酒斩华雄,即径出营帐。

只一合,斩华雄于马下。酒尚温。

(2)张飞大闹长坂桥 刘备败走当阳。长坂坡前,一场鏖战。

那赵云,怀揣阿斗,单枪匹马,抵挡曹军八十三万人马,大将五十一员,砍倒大纛旗两杆,夺槊三条。马落陷坑,堪堪废命。

曹孟德,在山头之上,见一穿白小将,白盔白甲白旗靠,坐骑白龙马,手使亮银枪,实乃一员勇将也。心想,我若收服此将,何愁大事不成,心中就有爱将之意。

暗中有徐庶保护赵云,徐庶进曹营,一计未发。今日一见急忙言道,丞相,莫非有爱将之意?曹操言道,正是。

徐庶言道,休放冷箭,即可收复于他。曹操闻听急忙传令,令出山摇动,三军听分明,我要活赵云,不要死子龙。

倘有一兵一将损伤损赵将军之性命,八十三万人马,五十一员战将,与他一人抵命。众兵闻听,不敢前进,种将闻听不敢靠前。

单凭赵将军杀法甚勇,只杀了个七进七出,闯出重围。曹操一见,这样勇将,焉能放走。

在后面紧紧追赶。追至到当阳桥前,张飞赶到,高叫四弟不必惊慌,某家在此,料也无妨!让过赵云人马,曹操赶到,不见赵云,只见一黑脸大汉,立于桥头。

急忙问到:这黑脸大汉,他是何人?夏侯憞言道,他乃张飞莽撞人。曹操闻听,大吃一惊。

想当初关公在白马坡曾我言道,他有一结拜三弟,姓张名飞字翼德,若在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级如探囊取物,反掌观纹一般。今日一见,果然英勇,撤去某家青罗伞盖,观一观莽撞人的武艺如何?只见张飞豹头环眼,面如润铁,黑中透亮,亮中透黑。

压耳黑豪抓笔相似,海下一部黑钢髯,犹如钢针,恰似铁线。头戴镔铁盔,二龙斗宝,朱缨飘洒,上嵌八宝轮罗伞盖,花罐鱼肠。

身披锁子大叶连环甲,内衬皂罗袍,一条红宽裤足蹬虎头战靴,跨下马万里烟云兽,手使丈八蛇矛。咬牙错齿,捶胸愤恨。

大骂,曹贼听真,现有你家张三爷在此,尔或攻或战或进或退或争或斗不攻不战不进不退不争不斗,尔乃匹夫之辈。大喊一声,曹兵后退。

大喊二声,顺水横流。大喊三声,把当阳桥喝断。

后人有诗赞美日,长坂桥前救赵云,喝退曹操百万兵,姓张名飞字翼德,万古留芳莽撞人。 (3)曹操割须弃袍 马超为父报仇,兵临潼关。

曹操领兵阻挡,不敌马超之勇武。逃跑中,西凉军中叫道“长须者为操”,遂割断长须。

于是又闻“红袍者为操”,乃弃袍。终于在乱军之中逃得性命。

(4)司马懿忍辱受衣 五丈原,魏蜀对峙。孔明自知命不将久,急欲战。

仲达不战。由是,以妇人衣冠予仲达,以激其出战。

司马懿欣然接受,不予理睬。 3请写出源于 的两个成语,并写出相应的人物及故事 (1)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赤壁之战,宜用火攻。

但当时为冬景天,都是西北风。这样的话,孙军处于下风处,即使起火,也只会烧到自己。

孔明观天象,知东南风将起,于是假托借东风,去祭坛祈祷。由此从东吴脱身。

(2)草船借箭 公谨欲借故杀孔明,使造箭。孔明借大雾,与鲁肃率众船行至操营切近。

船上遍布稻草人。操营内疑敌军来袭,放箭御敌。

于是箭被赚走。诸葛亮按时完成任务。

闭月羞花 貂禅出生前3年,村里花木即不再开花。出生时正值夜间,月朗星稀。

但她出生之时,瞬间起厚云将月遮住。 桃花源记 1、请补充“文章第二段的内容”,否则无法作答 2、无非是地理隔离因此不受外部战火骚扰而已。

只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人们梦想中的一种生活状态而已。 3、相比于虚幻而不可能实现的桃源,我个人更倾向弱肉强食的现实社会。

只有竞争,生物才能进步。但是竞争则不可避免的最终成为斗争,最终演变成战争。

而挑起战争之后胜利和征服的 是任何一个人类都无法拒绝的。毕竟男人的浪漫是星辰大海…… 其它: 1、自行解决 2、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田园诗人的鼻祖。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

      最有智慧的古书排名

      《周易》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我国最古老、最有权威、最著名的一部经典,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的结晶一名《易》,又称《易经》,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本是占筮

      《菜根谭》、《幽梦影》、《小窗幽记》、《围炉夜话》《颜氏家训》、《朱氏家训》,到后来的《曾国藩家书》、《左宗棠家书》,再到解放前鲁迅许广平的《两地书》、《闻一多家书》;解放后的《傅雷家书》、《沈从文家书》等 国外的如英国培根《人生论》,

      NO10 锏 锏,(铁)鞭类,长而无刃,有四棱,长为四尺(宋制四尺为一米二), 后来才有了杨家枪和杨家将的故事NO3 矛 有古书上也说矛=枪, 但从一些小说和文

中国最神秘的一部古书

      很多,例如:《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各有文章81篇,内容非常广泛《黄帝外经》37卷,据说内容也很丰富,可惜失传了 《连山》、《归藏》 周易的分支 《明心宝鉴》大约成书于元末明初,辑录者或整理者是范立本国家图书馆普通古籍阅览室收藏有1368年刊印的《校正删补明心宝鉴》,其善本室则藏有1553年刊印的《重刊明心宝鉴》(二卷)和1621年刊刻的标明“范立本集”《新刻音释明心宝鉴正文》(二卷),普通古籍室还收藏有《新镌校正明心宝鉴正文》,扉页上题“官板正字明心宝鉴”,“桥村庄三圣堂行”国家图书馆同时收藏有明万历皇帝《御制重辑明心宝鉴》二卷(根据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藏中文善本影印),成书于1585年

      《山海经》是中国一部记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内容包括一些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和一些远古神话和传说

      十三经 《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 、《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中国十大旷世古书

      按古籍影响 周易、论语、诗经、史记、资治通鉴、本草纲目、伤寒论、四库全书、六艺十三经、孙子兵法 以下是按古籍年代 唐咸通九年刻本《金刚经》唐成都府BIAN家刻本《陀罗尼经咒》宋杭州猫儿桥刻本《文选五臣注》宋刻本《昌黎先生集》,《河东先生集》宋黄善夫家塾刻本《史记集解索引正义》金刻本《刘知远诸宫调》元至正五年刻本《金史》元大德三年《稼轩长短句》按古籍类别:经学、子学、玄学、佛学、理学、 总之门类繁多,不可细数

      很多,例如:《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各有文章81篇,内容非常广泛《黄帝外经》37卷,据说内容也很丰富,可惜失传了 《连山》、《归藏》 周易的分支 《明心宝鉴》大约成书于元末明初,辑录者或整理者是范立本国家图书馆普通古籍阅览室收藏有1368年刊印的《校正删补明心宝鉴》,其善本室则藏有1553年刊印的《重刊明心宝鉴》(二卷)和1621年刊刻的标明“范立本集”《新刻音释明心宝鉴正文》(二卷),普通古籍室还收藏有《新镌校正明心宝鉴正文》,扉页上题“官板正字明心宝鉴”,“桥村庄三圣堂行”国家图书馆同时收藏有明万历皇帝《御制重辑明心宝鉴》二卷(根据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藏中文善本影印),成书于1585年

      中国古书:《三字经》、《黄帝内经》、《山海经》、《资治通鉴》、《道德经》、《奇门遁甲》、《孙子兵法》《易经》、《增广贤文》、《论语》、《史记》、《汉书

中国人十大必读古书

      1、中国先秦时期的百科全书 《诗经》 孔子 2、兵家韬略之首 《孙子兵法》 孔武 3、垂范千古的儒家经典 《论语》 孔子及其弟子 4、中国道家学说的开山之作 《老子》 老子5、最爱中国人推崇的英雄传奇 《水浒》 施耐庵 6、包含处世权谋与人生智慧的杰作 《三国演义》 罗贯中 7、东方世界的《堂吉诃德》 《西游记》 吴承恩 8、成就人生事业的大学问 《菜根谭》 洪应明9、不会做诗也会吟 《唐诗三百首》 孙洙,徐兰英 10、中国最伟大的文学作品 《红楼梦》 曹雪芹,高鹗

      如下:《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史记》,《论语》,《孟子》,《孙子兵法》,《道德经》,《诗经》

      《太平广记》 全书按题材分为92类,又分150余细目神怪故事所占比重最大,如 明代拟话本有的据古书记载敷演成篇,如《王安石三难苏学士》中,咏菊花事,出自《

中国十大经典古籍

      1、《论语》:《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 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其

      如下:《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史记》,《论语》,《孟子》,《孙子兵法》,《道德经》,《诗经》

      我国古籍目录数量多、种类多,内容极其丰富如果从目录编制的体例看,大致可分如下三种:第一种,部类前后有小序,书名之下有解题解题又叫叙录或提要它的作

《三国演义》里经常会出现某某武将身长八尺或九尺的说法,在中国古代一尺的长度有所变化,《三国演义》成书在明代,而根据《中国度量衡史》的记载,明代的一尺是311厘米,这样换算下来武将身高实在有些惊人。但是实际上书里面的一些身高数字,是可以在《三国志》里找到。

像《三国演义》第一回里写刘备“生得身长七尺五寸”,而在《三国志》里记载了刘备“身长七尺五寸”,而诸葛亮在《三国演义》和《三国志》里都是“身长八尺”。赵云在《三国志》里虽然没有记载身高多少,但是《赵云别传》里写了赵云“身长八尺”,和三国演义里描述的一样。

因此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时,描写武将身高,应该是参考了《三国志》之类的历史资料,并非随意瞎编,所以这个一尺的长度,应该是取东汉末年时期的数值,《中国度量衡史》里一尺的长度是2375厘米。根据这个我们先看一下裴松之注《三国志》里提到过的人身高:

何夔身长八尺五寸,身高202米

刘备身长七尺五寸,身高178米

诸葛亮身长八尺,身高19米

赵云身长八尺,身高19米

彭羕身长八尺,身高19米

谯周身长八尺,身高19米

孙韶身长八尺,身高19米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古人也有不少身材高大的人,诸葛亮都有19米的身高,也难怪他一天只吃数升,司马懿就判断诸葛亮身体不好,以这个身材和他的工作强度来说,这点饭量确实偏小了。不过按照这个身高,脑子里诸葛亮羽扇纶巾的形象顿时倒塌,似乎抡把长戟才合适。

另外顺便整理了一下《三国演义》里人物的身高,大家做个参考:

刘备身长七尺五寸,身高178米

张飞身长八尺,身高19米

关羽身长九尺,身高214米

曹操身长七尺,身高166米

华雄身长九尺,身高214米

赵云身长八尺,身高19米

许褚身长八尺,身高19米

陈武身长七尺,身高166米

董袭身长八尺,身高19米

文丑身长八尺,身高19米

魏延身长八尺,身高19米

马腾身长八尺,身高19米

孔明身长八尺,身高19米

陆逊身长八尺,身高19米

鄂焕身长九尺,身高214米

兀突骨,身长丈二,身高285米

郝昭身长九尺,身高214米

王双身长九尺,身高214米

诸葛恪身长七尺,身高166米

文鸯身长八尺,身高19米

彭羕身长八尺,身高19米

匆匆找的数字,如果有疏漏希望大家指出,谢谢。

历史如酒

历史领域创作者

在各种古籍和史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句这样的话,“身高八尺”,在很多书籍中,对人物的外貌描绘中总会出现这一句话,尤其是武将,好像就应该有这样的身高。

这样的描述,在三国史书上多次出现,几乎每一个著名的武将介绍中都会出现这句话。比如描述诸葛亮是这样的,“身高八尺,容貌甚伟”,就是说诸葛亮足足有八尺高,而且是相貌堂堂。当然这里面有些美化的成分。

而对三国中的其他人,尤其是武将,也多次出现这样的描述,比如关羽“身高九尺”、张飞“身高八尺”、马超“八尺有余”,周瑜“身高八尺”、吕布 “身高九尺有余”,似乎当时的武将都应该有着能跟他们战绩匹配的身高和容貌,而“身高八尺”似乎是个标配。

如果按照现在的标准,一尺等于三十多厘米,三尺便是一米,那么那些身高八尺的武将就应该有两米六了,那些身高九尺的得有三米了。难道古时候的人都长这么高的吗?当然不是,古时候的换算单位跟现代有很大不同,比如现在一斤是十两,而古时候的一斤足足有十六两,两者相差很大,所以才有“半斤八两”这句话的出现。

同样的道理,古时候的一尺跟现在的一尺也是完全不一样的。按照现在对汉代文化的研究,以及一些出土的文物,史学家从古墓中出土的汉代尺子判断出,当时的一尺大概等于现在的23厘米,由此来推断,身高八尺大概是184厘米左右,而身高九尺则有着207厘米。

这样看来,虽然远没有我们原来想的那么恐怖,但是也绝对是标准的大高个。

如此,我们对三国中出名的武将身高有了个基本的判断。

周瑜,身高八尺,一米八四。

张飞,身高八尺,大概是一米八五。

赵云,身高八尺,应该也在一米八五左右。

关羽,身长九尺,就算是刨去误差,应该也有两米左右。

吕布,身长九尺有余,这位三国战斗力最强的武将比关羽还高,估计得有两米一高。有这样的身高,也难怪在辕门射戟时吕布邀请袁术大将纪灵,纪灵一看到刘备在场就想逃走,被吕布一把就提回来了,“如提稚童”。纪灵身为大将,怎么着也有一米七以上吧,但是吕布提他就想提起一个小孩子那样简单。由此可见吕布的身高和力气有多夸张了。

三国具有代表性的武将大概身高就是这样,不过我认为,“身高八尺”可能在很多时候都有称赞、美化的意思,有可能,武将实际本人的身高并没有这样高,当然这也只是我的猜测,在三国演义中,对武将兵器的描述动不动就是数十斤,如果没有与之匹配的身高,可能连拿起兵器都很难,更别提挥舞作战了。

所以身高八尺,应该泛指那些身高在一米八到一米九左右的武将。我是相信古人的身高、体型、力量要大于现代人的,因为在古时候,无论是在家劳作,还是在外作战,强健的身体都是首要,在古代那样严峻的环境中,能够生存下来已经很不容易了,更别提那些举世闻名的武将了,定然有他们的长处,才能脱颖而出。

星火辰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三国人物的真实身高当然得看《三国志》的原始记录,《三国演义》里面动不动九尺、一丈的说法那就是夸张了。其实,从古到今,一尺到底有多长,变化很大,从秦朝到如今,大概遵循着一尺越来越长的规律。难道是因为人类营养越来越好,越长越高的原因?呵呵,开个玩笑而已。

在秦朝,一尺大约在23厘米上下。到了汉朝,光是西汉、东汉这一尺的浮动就比较大,从21厘米多到24厘米多,隋唐时候一尺达到30厘米上下,到如今一尺已经是333厘米了。正因为如此,隋唐时候身长六尺的已经非常高大,但若是在三国里面六尺那就是个小矮子。

《三国志》是陈寿在西晋时期写成的,根据西晋的出土文物,那时候的一尺居然有242厘米。考虑到陈寿肯定要依据前人的记录来写书,那些记录里的一尺未必有西晋时候那么长,陈寿也不可能实测修正。那么我们取个231厘米到242厘米的中间值,三国时候的一尺多半也在236厘米左右。

好了,星火辰下面所说的三国著名人物的身高,都是《三国志》,或是《三国志》裴松之注解里有明确记录的,而不是小说家言。

一、君主

1、刘备,身长七尺五寸,如今1米77左右。曹操、孙权的身高都没有见到记载。

2、刘表,身长八尺余,是八尺还有余,那就在1米9左右了。刘表这么高大,超出想象了吧。

3、马腾,身长八尺余,面鼻雄异,也是1米9左右。

二、谋臣、名臣、名帅

3、诸葛亮,身长八尺,1米89左右,绝对的山东伟丈夫。

4、顺道说说和诸葛亮齐名的周瑜,周瑜按照史书描述,也长得高大,但没说具体多高。星火辰认为,但凡当时身高能上八尺的名臣名将,多半都会记录。东吴记载了好几个七尺五寸以上的,可见当时七尺五以上,已经很显眼了。估计周瑜应该在七尺二三寸左右,和东汉的建立者刘秀差不多高,即如今比较正常的1米73左右。

5、程昱,身长八尺三寸,这个厉害了,曹操的程昱军师居然身高1米96左右。

6、诸葛恪,七尺六寸,诸葛瑾之子,诸葛亮之侄,吴国中后期大权臣,身高在当今看来比较正常,但也到1米8左右了。

7、谯周,就是劝刘禅投降那个蜀国大臣,身高居然达到八尺,1米89。

8、彭羕,蜀国反刘备的罪臣,和谯周一样,八尺,1米89。

三、下面就是猛将们了

9、许褚,八尺余,虎背熊腰,身高1米9以上的豪杰。

10、顺带提提和许褚齐名的典韦,史书记载他雄壮,但没说多高,估计应该在八尺以下,否则多半会记录,估计在1米8以上。

11、赵云,八尺,这是裴松之注解里的记录,也在1米89左右。

12、顺带提提演义里身高九尺的关公和身高八尺的张飞,历史上的他们,应该没这么高,否则多半该有记录。估计两人的身高和刘备比较接近。

13、太史慈,七尺七寸,1米82左右,这个很正常,毕竟人家太史慈本是山东大汉。

14、陈武,江东十二虎臣之一,也是七尺七寸。星火辰发觉东吴搞记录的人要仔细些,曹魏的八尺以下的,一概不写。蜀汉的除了君主要记录一番,也是八尺以下的一概不写,东吴的却记录了好几个七尺五到八尺之间的。

15、董袭,江东十二虎臣之一,八尺,1米89。

16、还有两个比较矮的,一是曹操的五子良将乐进,据说其短小得轻易藏在马肚子下,腾转如飞,虽没写具体多高,估计吧,得在1米6以下。一是东吴大将朱然,长不满七尺,1米65以下。但这两个,大概属于灵活型,矮不影响战斗力。

至于《三国演义》里面虚构或者夸张的三国名将的身高,此处不提,有些朋友好像已经回答了。

(本文为星火辰原创,来自网络,更多内容请关注星火辰头条号)

剑仙杨十三

历史领域创作者

三国时期,英雄辈出,武将如云。关羽、张飞、赵云、马超、许褚、典韦、吕布等等,无论是在影视、游戏还是在书籍中,都留给我门非常深刻的印象。英雄人物往往会有身形伟岸的形象,那么他们的真实身高是多少呢?从书籍中找到些相关描述。

1 汉尺有多长?

判断他们的身高自然不能用现代的尺度,需要了解汉朝时期的度量值。考古学者古墓里面发现了很多汉代的尺子。其中在汉桓帝永康元年埋葬于洛阳的一座古墓中,出土的汉代尺子比较有代表性。当时他们有一把用骨头制作的尺子,总长度是现在的237cm。其后,考古学者又在一座东汉的墓中发现了一把长度约为233厘米的尺子。最后,学者们经过了系列的考古,将一些出土的尺子平均测算,得出了两汉时期一尺约合236厘米的结论。三国前期的尺寸一般是承袭东汉而来的,可能三国会有区别,但应该区别不大。

2 书籍中关于人物身高尺寸的描述

(1)刘备:七尺五寸(出处《三国志》) 236 x75=177cm

(2)诸葛亮:八尺(出处《三国志》) 236 x8=1888cm

(3)赵云:八尺 (出处《云别传》) 236 x8=1888cm

(4)张飞“八尺”(出处《三国演义》) 236 x8=1888cm

(5)关羽“九尺”(出处《三国演义》) 236 x9=2124cm

(6)马超“八尺有余”(出处《三国演义》) 236 x8a>=1888cm

(7)马腾:八尺余 (出处《典略》) 236 x8a>=1888cm

(8)太史慈:七尺七寸 (出处《三国志》) 236 x77=1817cm

(9)程昱:八尺三寸(出处《三国志》) 236 x83=1958cm

(10)许褚:八尺余 (出处《三国志》) 236 x8a>=1888cm

(11)华雄:身长九尺(出处《三国演义》) 236 x9=2124cm

(12)曹操,《三国志》中记载:姿貌短小。 最新考古测定显:155米(DNA复原,别不信,我想有可能是曹操小时候的。。。。。。。。)

(13)吕布“身长九尺”(出处《三国演义》) 236 x9=2124cm

(14)刘表:八尺余(出处《三国志》) 236 x8a>=1888cm

(15)卢植:八尺二寸 (出处《后汉书》) 236 x82>=1935cm

(16)孙邵:八尺(出处《吴录》) 236 x8=1888cm

3没有精确身高,但有身材描述的人:

司马朗:身体壮大(祖父司马俊八尺三寸)(出处《三国志》)

郝昭:为人雄壮(出处《魏略》)

袁绍:壮健(出处《后汉书》)

臧洪:体貌魁梧(出处《三国志》)

荀彧:为人伟美(出处《典略》)

典韦:形貌魁梧(出处《三国志》)

何桢:容貌甚伟(出处《文士传》)

张楚:为人短小(出处《魏略》)

乐进:容貌短小(出处《三国志》)

王粲:容状短小(时年14)(出处《三国志》)

韩宣:为人短小(出处《魏略》)

张松:为人短小(出处《益部耆旧传杂记》)

张肃:容貌甚伟(出处《益部耆旧传杂记》)

何祗:体甚壮大(出处《益部耆旧传杂记》)

孙权:形貌奇伟(出处《三国志》)

周瑜:长壮有姿貌(出处《三国志》)

鲁肃:体貌魁奇(出处《吴书》)

吕蒙:形长伟(出处《荆州记》)

张温:容貌奇伟(出处《三国志》)

陆绩:容貌雄壮(出处《三国志》)

蒯越:魁杰有雄姿(出处《傅子》)

阮籍:为人短小(出处《晋书》)

石苞:容仪伟丽(出处《晋书》)

根据古料分析,汉朝是中国古代身高最高的时期,男性约为167CM,女性约为153CM。如此看来,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的典型特征便是身高突出了,当然曹操除外。

(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私信删除)

史研

这个真实的身高大概是在1米9左右,身为一个厉害的武将,如果长得非常的矮,这是不可能的,很多人都是长得非常的高壮,就连将军肚都是应该标配。虽然古代人身高是非常矮的,但是有很多将军都长得非常高大,就像关羽在我们这现实生活中大概是属于姚明这种身高的,而张飞可能比关羽矮一个头,但是也算是人高马大的。而赵云也算特别高的,可能就是1米9左右,而黄忠可能会比较矮一点,但是马超可能会和赵云差不多。

在古代的战场上,身高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而是那种身体的力气才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算一个人长得非常的矮的话,但是他的力气非常大,而且灵活就可以取得胜利。但是长得高还是比较好的,身体就会更加的强壮,就像吕布就是长的非常的好,所以才会是天下第一武将。

蜀国五虎将都长得非常的高,绝对不是普通人的那种身高。

像关羽的身高可是非常大的,像我们现在看到的关羽像,在寺庙里都长得非常高大,这完全是按照关羽的身材来弄的。我小时候去看关羽庙的时候,被关羽的身材惊到了。而且听寺庙的老人讲,关羽在当初的三国可以说是没有人能够和他比身高。就是因为关羽长得实在是太高了,而且他的青龙偃月刀是非常长的,要是一个长大的人是根本挥动不了这个武器的。

而所有的武将都是像关羽这样的,古代人常说其实就是最好的水平,但是对于武将来说是越高大越好,在战场上就可以得到更多的力气,也可以杀死更多的人,才能够在战争中生存下来,身为一个矮子可能就会被淘汰。

像曹操和刘备的身高都不是特别的高,就是因为他们并不适合打仗,曹操的身高大概1米6,而刘备的身高也不怎么高,手都垂到地面,可想而知刘备是有多么矮。所以他们只适合在军里指挥这些武将,而不适合去打仗。

其他武将也是非常高大的,身材也特别的好。

并不是所有的武将都是长满着浑身的肌肉,很多人都是长着一个将军肚,甚至全身都是肥肉,这个是在战场上是非常容易常见的,因为在战场上需要耗费很大的体力,如果没有充足的脂肪的话,可能打一了一下,就完全是没有力气了,可能就会被敌人杀死,所以很多人就被淘汰了。

而长着一个肥胖的身材,虽然不怎么灵活,但是能够抵挡住别人的进攻。而且身高大的还是有好处的,那就使手特别的长,能够挥舞更重的武器,别人手短的话可能是比自己打到别人手上更慢一点。这个天下有一句话是这样讲的,一寸长一寸强。意思就是说武器越长的话,那么就可能打得更厉害一点。身高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长武器没有一个长的身体去会动的话,这个是根本不可能的。

你们认为身高还有哪些优势呢?欢迎在下面评论。你们身高高吗?

生活阿尧vlog

中软国际软件工程师

看三国时,我们能经常看到对里面人物的身高描写,比如说吕布身高一丈 ,关羽九尺,张飞八尺,赵云八尺,马超八尺有余,魏延八尺有余,诸葛亮八尺,刘备七尺半等等。

换算成今天的长度来算的话,到底是多高呢。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 魏国曹操165 cm 曹丕180 cm 曹仁173 cm 夏侯敦185 cm 夏侯渊180 cm典韦188 cm 许储185 cm 司马懿176 cm 张辽180cm 张颌185 cm徐晃185cm等等

1、三顾茅庐

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第一次去,诸葛出门,刘回。第二次去,诸葛又出外。第三次去,已经是中午,诸葛眠,刘一直站到诸葛醒来,诸葛见到刘有志,且诚恳求助,就出山助刘建立蜀汉皇朝。

2、七禽孟获

三国中期,蜀国占据西蜀一带,这时南方孟获作乱。诸葛亮出征南蛮孟获,为了收买人心,七次俘获孟获而又其次将其释放。第七次释放孟获的时候,孟获终于归顺蜀国,诸葛亮平定了南方。

3、空城计

三国中后期,诸葛亮出兵讨伐魏国,由于要地街亭失手,导致满盘皆输。诸葛亮被迫撤兵,司马懿大军追至,这时孔明手下的将领士兵基本都分配军务调完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于是他命令偃旗息鼓,大开城门,独自在城楼上弹琴。司马懿疑心有伏兵。调头就撤兵。诸葛亮躲过一劫。

4、舌战群儒

东汉末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较有实力的军阀大都被他消灭了,惟独刘备和孙权还有发展壮大的可能,曹操自知一下子吞并这两股势力还比较难。于是,曹操就派人拿着他的书信去东吴,想和孙权联手消灭刘备。

孙权手下的谋士大都主张降曹自保,只有鲁肃主张联刘抗曹。但鲁肃自知难以说服孙权和东吴的文臣,特意请诸葛亮来当说客。东吴的谋士一个接一个地向诸葛亮发难,先后有七人之多,都被诸葛亮反驳得有口难辩。

5、草船借箭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一天周瑜提出让诸葛亮赶制10万支箭。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好,立下了军令状。诸葛亮事后请鲁肃帮他借船、军士和草把子并请鲁肃一起去取箭。这天,大雾漫天,对面看不清人。天还没亮,诸葛亮下令开船靠近曹营,并让军士擂鼓呐喊。

曹操叫弓弩手朝来船射箭,船两边都插满了箭诸葛亮下令回师,10万支箭“借”到了手,周瑜得知借箭的经过后长叹一声:"我真不如他!"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有什么品质

1、诸葛亮-贤相诸葛亮是“贤相”化身,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质和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出于圣贤而近乎神。鲁迅曾说,孔明被写得过于...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