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他说》读书笔记23——曲则全,枉则直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4浏览:4收藏

《老子他说》读书笔记23——曲则全,枉则直,第1张

译文:弯曲才能保全,能屈故能伸直,低洼才能盈满,破旧才能更新,少取才能多得,贪多反而惑乱,因此,有道的人固守一个大道而自处。不固执己见才能更加明白事理,不自以为是才能开彰大业,不自我表扬才能不埋没你真正的功高望重,不傲慢才能成长。只有不与人争,天下的人没有谁能与他争,古代所谓“弯曲才能保全”的话,这不是空话啊!实在要走“曲则全”的道理,才能够得上为天下之所归,众望之所属。

感悟:“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一个人做人做事,无论大事小事,都要把握住这几个原则。南师说:“这是人生的艺术,自己要把这一生的生活,个人的事业前途,处理得平安而有韵味,就应该把握住这些原则。”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这四不的名言,是我们立身处世必然要记住的道理。

主要思想: 1。做一个善于处理事情的人,善于运用巧妙的曲线只有这一回,那么一切都会好的。换句话说,如果你想成为一个艺术家,你必须注意曲线的美。图2。本文旨在弘扬老子的谦退哲学,这实际上是一种妥协和妥协的政治策略。艺术特色: 1。老子每举一个例子,即正反两面都说,这就是“一阴一阳的所谓道”的作用。用正面和负面的例子来说明通往世界的道路。图2。他善于用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哲学。他的隐喻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不同于一般的简单隐喻,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图3。这种特殊的文体结合为韵文,文本一般整齐,具有文成韵、不同规律,以及论语式的纯正散文风格。

#能力训练# 导语《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下面是 分享的国学宝典《道德经》的介绍。欢迎阅读参考!

1国学宝典《道德经》的介绍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

 《道德经》是中国历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极多的文化名著。

2《道德经》内容简介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1]。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道德经》的总字数因为版本不同而有所差异:马王堆帛书,甲本为5344字,乙本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今本,河上公《道德经章句》为5201字(外加重文94字),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为5162字(外加重文106字),傅奕《道德经古本》为5450字(外加重文106字)。

 现代《道德经》通行本,是以王弼所注,字数为5162字。

3《道德经》创作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 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4《道德经》作者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5道德经经典名句及解释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解释: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样,水是天地间善的极致,给万物提供滋养,而自己却安居其下而不与之争。

 水是生命的源泉。这里用水比喻上善者的人格。俄 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日记中写道:“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没有障碍,他向前流去;遇到堤坝,停下来;堤坝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容器是方的,它成为方形;容器是圆的,它成为圆形。因此它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强。”

 2、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解释:不只看到自己,便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更彰显自己;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就功业;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期有所长进;因为不争,所以天下都难与之争。

 “不争”被道家视为一种天道自然准则,它实际上是一种以不争为争的君子之术和处世之方。

 3、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解释:天地长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其不是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天地不自生,故能长生,老子以天地体现大道之品格而昭示人类社会。

 4、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解释:狂暴的飓风刮不一早晨,倾盆大雨下不一天。

 老子主张“希言自然”,即少施教令是合于自然的。飘风、骤雨不能持久,故尔:是不会持久的。

 5、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弛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解释:五颜六色使人眼花缭乱,五音(铿锵)使人听觉不敏,五味悦口使人口味败坏,驰马打猎使人心发狂,珍贵的财物使人偷和抢。

 “五色”、“五音”“五味”本身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老子并非主张禁欲,而是反对纵欲。

 6、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解释:把持拥有得多多的,不如适可而止。锤尖了又从而磨得锋利无比,不可能保持长久。满堂都是金玉,却无法永久的守藏。身处富贵而又骄纵无度,只能自取灾殃。

 老子以盈满、锐利为譬喻,说明金玉满堂、富贵而骄者容易招来灾祸,主张“功遂,身退,天之道”。

 7、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解释委曲反能求全,弯曲则能伸直,低洼反能充盈,破旧反能成新,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以上六句是古代成语,老子主张用辩证的思想,来认识和把握社会生活的变化。

 8、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解释:使心灵达到虚的极致,坚守住静的妙境,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只有符合于自然,才能体现主宰万物的道,只有符合于道,才能久远。

 9、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解释:保持本质淳朴无华,减少私心贪欲(就能为道)。

 老子提出素朴、寡欲的主张。丝不染为素,木未雕为朴,见素抱朴谓:不为外物所惑而失其本真。老子主张人不能没有欲 望,但不可有贪欲,更不能纵欲。

 10、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解释:诚信不足,就会失去信任。人无信不立,一个人不讲信用,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

 11、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解释:大道永远顺应自然而无为,但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这是老子哲学思想的重要命题。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无不为是对无为的作用的评价。

 1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解释:踮起脚跟不能久立,跨步过大无法远行。自以为有见识的人反而不明白,自以为是的人是非不分,自我炫耀的人不能见功,自高自大的人不会有长进。

 体现了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只有不违背自然,不去强以为意,才能达到目的。

 1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解释: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

 此句为老子理论的纲领,阐述了老子“道”的理论中与天、地、人之间的基本关系。“道法自然”,指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都必须效法“道”,而“道”只是效法自己而已。

 14、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解释:轻率就会失去根本,躁动就会失去主宰。

 《老子校诂》云:“重谓寡欲自重,轻谓纵欲自轻,二者皆以治身言。静谓清静无为,躁谓急功好事,二者皆以治国言。”

 15、物壮则老。

 解释:事物达到强盛之时,也就走向衰老。物极必反,盛极必衰。

老庄与孔孟之道,都从《易经》的同一渊源而来,老子每举事例,即正反两面都说到,这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的作用。所以我们说,老祖宗留下来的《易经》,是哲学中的哲学,经典中的经典。它认为一体都含两面,两两分化,便成多面。有人说,《易经》真是了不起啊!与黑格尔的辩证法一样啊!这种论调真是笑话!我经常有一个比喻:你看到一个祖父与孙子走在一道,你硬要说,你这个祖父了不起,你长得与你孙子一样啊!讲《易经》与黑格尔的辩证法一样,等于说,你的祖父了不起,居然和孙子一模一样。哪有这个道理。黑格尔的辩证法,只是正、反、合三段论法,而《易经》不只是三段论法,《易经》的辩证是八段乃至十段观象。因为,大家没有学过“卦”的道理,每一个卦的错综复杂,真是八面玲珑,都有八面的看法,最深点来讲,且有十面的看法。假若任何理论只是正、反、合,肯定、否定,矛盾统一,那么,也可说永远只有否定,也可以说永远都是肯定罗!此其所以一变再变,而形成“误尽苍生是此言”了!由这个道理,我们一再说明老庄的思想与孔孟的学说,都是由《易》理而来,以便明白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所自来。 例如:“曲则全”这一原则,也不是老子所独创的,《易经》中早就有了。尤其在孔子《系辞传》中述说《易》理,对这个原则说得更彻底,孔子在《系辞传》上也说“曲成万物而不遗”。因为我们老祖宗早就晓得这个宇宙都是曲线的,是圆周形的,圆周便非直线所构成。在这物理世界,没有一样事物是直线的,都是圆的,圆即是直的。所谓直,是我们把圆切断拉开,硬叫它直,所以说宇宙万物,都是曲线的,故曰“曲成万物”。譬如我们人的生命——身体,道家形容它是一个小天地,人体与天地宇宙的变化法则是一样的,气象的变化,和太阳月亮互相变化的关连,完全一样。例如道家有一本书,叫做《太上阴符经》。有人说它是老子的老子所着,老子的老子的妈妈那个老太太叫做“太上”,这当然是说笑话。《阴符经》上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你要深切观察到这个天地的自然法则,把握住天地运行的原理,那么,修道的功夫方法,都可信手得来,完全清楚不过了。上古文化,就用那么简单的两句话,包括说明人身便是一个小天地。 老子把我们老祖宗传统文化的原则抓住,指出做人处世与自利利人之道——“曲则全”。为人处事,善于运用巧妙的曲线只此一转,便事事大吉了。换言之,做人要讲艺术,便要讲究曲线的美。骂人当然是坏事。例如说:“你这个混蛋!”对方一定受不了,但你能一转而运用艺术,你我都同此一骂,改改口气说:“不可以乱搞,做错了我们都变成豆腐渣的脑袋,都会被人骂成混蛋!”那么他虽然不高兴,但心里还是接受了你的警告。若说:“你这个混蛋,非如此才对。”这就不懂“曲则全”的道理了,所以,善于言词的人,讲话只要有此一转就圆满了,既可达到目的,又能彼此无事。若直来直往,有时是行不通的。不过曲线当中,当然也须具有直道而行的原则,老是转弯,便会滑倒而成为大滑头了。所以,我们固有的民俗文学中,便有:“莫信直中,须防仁不仁”的格言。总之,曲直之间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本章由讲“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一气呵成的几句话,看来在文字的气势上,非常有力,容易懂。可是它所包涵的哲学道理,可以启发我们灵智的地方,内涵却非常的多,可以从各个方面,每个不同的角度来看,此所谓老庄哲学的本身,自有一个原则。比如孔孟之道,讲仁义的观念,多方运用起来,也能启发思想与灵智,亦同样是有多角性的。上次我们提过,宇宙的法则是圆的,走曲线的,绝对没有直的,人世间有直的路,是人为把它加工切断拉直的。因此美学与艺术,大多注重自然的,曲线的美。现在为了说明在人事应用上曲线的艺术,由记忆所及,临时找出一些资料,作一说明。但是,这点资料并不足以用来完全解释老子“曲则全”的原意,也只是在做人处世上,大概是有用的。虽不足为常经常法,但可以做为变通的参考。所以只是举出历史的事实,来说明这个原则,对大家或许有所帮助,但也很容易产生流弊,苟非其人,即易着魔。希望要切实记住,要基于最高的道德,偶一为之,不可用作为人处世的手段。此外,还可用很多的资料来说明,那有待于各人自己的启发。例如前面已经说过骂人的艺术,“曲则全”的原则,转一个弯,大家心平气和,彼此相安无事。莫名其妙地骂人,那是属于粗暴的行为,反而会愤事。 历史上“曲则全”的例子很多,比如尧舜传位。尧的儿子叫丹朱(他虽是皇帝的儿子,那时候还没有太子的名称),所谓丹朱不肖,大不如他的父亲,其实也没有大坏处,只是顽皮。尧用尽了种种办法教导他,始终不太成材。一个世家公子,有钱、有地位、有势力,在教育立场上看,有他先天性的优越,同时也有先天性的难以受教的缺失。据说,尧为这个儿子,发明了围棋(我们现在玩的围棋,便是尧所发明的),以此来教他的儿子,训练他的心性能够缜密宁静下来,但是,丹朱在下棋方面,也没有达到国手的境界,到底还是无效。因此,尧把帝位传给了舜,历史上称谓“公天下”。在后来历史学家,认为帝尧真是高明,因此而有政治上最高尚的道德,同时也是保全自己后代子孙的最高办法。如果当时由丹朱即位做了皇帝的话,也许可能是作威作福,反而变成非常坏、非常残暴,那么尧的后代子孙,也可能会“死无瞧类”了。他把天下传给了舜,反而保全了他的后代,这便是“曲则全”最高运用的道理。

曲则全。

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

曲:弯曲、旋转。曲则全:弯曲、旋转求得全面认识。有人解释为委屈自己,顺从别人,从而得以保全自己。这种明哲保身,毫无原则的委屈而求权、求利的做法,是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决不是道家精神。“曲”必须是合乎道的、有规则的。

就养生而言,“曲”是生命之轮的旋转,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结果。自我通过修练道德功,涵养真气和能量,使之顺着身体经络循环往复,从而使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能得到精气的滋养。真气充沛,则细胞饱满、肌肉强劲、皮肤细腻、体形匀称,这是细胞自形自化的结果。

圣人治国,能够客观全面地看问题,明白上与下、官与民的辩证关系。国家是人民的国家,要想真正地治理好国家,就应当把自己的才智建立在全民智慧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全面、公正、正义的法律来。

“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是对“曲则全”的具体阐述。

枉则正:枉,遭受人为的压抑而扭曲。身体各种各样的疾病,大都是心灵受压抑、气血不畅造成的。如果人的大脑能时常处于无为、忘我的状态,真气就会处于和畅状态,从而运转不息,被扭曲的心灵自然得以矫正,疾病也得到根治;圣人治国,施行民主法治,确保言论自由,从而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种种社会弊端就会及时得到纠正。

洼则盈:有些地方因其相对高度低,而自然注满水。就身体来说,由于真气冲开了经络上的各个穴位,不停地绕体运转,那么,气血就会自然补充那些急需滋养的部位,就像流水一样,低洼之处灌满以后才能往外流,从而自行调节身体对能量、养分的需求;圣人治国,效法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带领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敝则新:有些东西因时间长而陈旧,需要用新的来替代。身体内部的各个环节连同每一个基因组织,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只要真气畅行无阻,基因组织的某一链条、环节,一旦出现缺损,就会更新换旧,使之及时得到修复,维持内在平衡;圣人治国,既有健全的用人机制,又有完善的监督机制。任何一个部门的公务人员只要离心离德,就会被及时淘汰,不至于使该部门的工作陷于瘫痪状态。

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求多需从求少开始,贪多反而令人迷惑,以致一无所获。圣人深明少与多的辩证关系,所以只“抱一”而为天下人探求真理。“一”即“朴”。“抱一”就是“守法”,守法才能探求真理。式:法则、真理。

不自见,故明;

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长。

“不自见”,就是忘我,忘我则进入灵明的大道之境界,从而明白人生之真谛。圣人治国,不固执己见,处于忘我的境界,自然能够接纳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以百姓之心为心”,必然政治清明。

“不自是”,就是不自以为是,否则,将被大道拒之门外。圣人治国,无执无为,不主观臆断、动辙发号施令,让人们去听从他那句句是真理的表面说教,而是让人们自觉自愿地寓教于自身的练功实践之中。这样一来,全民的道德水平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提高,并且稳固持久,代代相传。

“不自伐”,就是不自我炫耀。修练道德功是科学的、严肃的,自我炫耀表明满足于一知半解,这样一来,就有可能出现偏差,导致走火入魔。圣人治国,有功于人民,但在功劳面前不居功自傲。不居功自傲才能功德圆满。否则,就会导致有害于人民的事情发生。

“不自矜”,就是不自高自大。自高自大则不思进取,而大道是无止境的。圣人治国,始终保持谦逊的态度,不搞个人崇拜,并深明功成身退的哲理,有上有下才是“曲”,进是为了人民,退也是为了人民。只有让后备力量跟上来,国家才能持久安定,社会才能持续发展。领导职务终身制,是社会停滞不前及政治腐败的最大祸根。圣人功成身退,不但与己无损,反而更加美化了他的光辉形象。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其虚言哉?

诚,全而归之。

诚:真实无欺、守信无妄、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以诚待人。总之,诚是做人处世的根本。

正因为圣人不争功,不争名,不争利,不争位,由此所造就的圣人形象,是那些一心贪争功名利禄的人永远无法与之相比的。古人所说的“曲则全”,哪里是假话呢?只要心诚,一切都会归属于你。

“曲则全”这一说法,本是古人的见解,老子对它作了全面的阐述,并强调了“诚”是“曲则全”的必要条件。大道至真,求道必须心诚,心诚则灵。只要具备了诚心,就一定能够打开道的大门。圣人心诚于人民,所以成为众望所归、人心所向的统治者。这就是“无私而成其私”,“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的道理。

这一章主要阐述了“曲则全”这一古人的至理名言。指明不论是治身,还是治国,都必须以诚为本。大道的本质是真,而做人的根本在于诚。只有心诚,才能成就一切。

白话版:委曲就会保全,弯曲就会伸直,低洼就会充盈,破旧就会更新,索取少就会得到,索取多就会迷惑。所以圣人掌握道("一”),以此作为天下的法式不自我表现,所以就能明智;不自以为是,所以就能昭著。不自我夸耀,所以能成功;不自我尊大了,所以能长进。因为不与人相争,所以没有谁能争过他。古人说得委曲就会保全,难道是空话吗?它要求人们确实做到全身而复归于“道”。

《道德经》里“曲则全,枉则直”中“枉”的意思是:()

A枉费

B冤枉

C弯

D枉然

正确答案:C

这段话的意思是:委曲便会保全,屈枉便会直伸;低洼便会充盈,陈旧便会更新;少取便会获得,贪多便会迷惑。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反能得有功劳;不自我矜持,所以才能长久。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

供参考!

《曲则全》这句的意思是说:正确的一般都是由错误的来衬托。也就是错误造就了正确。

《孟子》这句是说:我没听过通过改变自己来让别人做得正确的。就是说人们的成功不是通过别人的“枉己”而达到的。

《淮南子》这里的大致意思是说:圣贤们来都是通过曲折的方式来伸张自己的政治主张的。

其实这三篇阐述问题的角度和方式都不同。第一篇着重于正与枉的辨证关系,从哲学的高度来阐述的。而第二篇则是以自己的经验来论证,强调实践。第三篇个人以为比较正确。一般政治主张都是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去伸张的,而这些方式不一定是正确的,往往是非常曲折的。

《老子他说》读书笔记23——曲则全,枉则直

译文:弯曲才能保全,能屈故能伸直,低洼才能盈满,破旧才能更新,少取才能多得,贪多反而惑乱,因此,有道的人固守一个大道而自处。不固执...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