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视野中的赣水文化
赣水文化流传至今已有千年,文化的各种形态孕育于这条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以美学的角度来对看待赣水文化,可感受到她各种各样美的形式。赣水文化中的渊远历史有一种神秘之美,文学才子对自然的追求透露着真挚之美,物质形态的文化使人感到崇高,而原始的风俗文化则透出赣水文化的质朴之美。
现代西方哲人卡希尔说:“人都是依赖于他的自然环境的。”从人类创造自己的文化开始,就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摆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水,作为大自然的生灵之源,人类的生命依托,与人类的文化形成了不解之缘。
从世界四大古文化的起源来看,每个民族的文化都离不开孕育她的河流。古埃及文明在尼罗河的奔腾中灿烂一时,巴比伦王国伴随着幼发拉底河的流淌盛衰兴亡,古希腊文化则把地中海当成了自己的摇篮。而东方的黄河与长江,更是孕育了我们绚烂多姿的古中国文化!
“文化,是共同生活在同一地域的某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其见诸与该民族的艺术、社会制度、风俗习惯以及宗教之中。”英国诗人艾略特给文化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他还形象的指出,文化不是一架机器,而是一棵树。“你不能制造出一棵树来,你只能栽种一棵树苗,精心加以照料,等待它届时长大成树。”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经过几千年的风吹雨打,已经长成了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这棵大树的枝叶已经伸展至全世界各地。
就在中国南方这片土地上,每一条河流也孕育着这文化的分支。广西有漓江,广东有珠江,湖南有湘江,而江西的赣江,则形成了她自己独特的赣水文化。
一、赣水流淌着的历史文化之美
“赣水出聂都山,东北流,入彭泽西也。”赣水,这一名称最早见之于《山海经》。对于赣江得名,最流行的是章贡合流之说。位于长江以南、南岭以北的西源章水出自广东省毗连江西南部的大庾岭;东源贡水则出自江西省武夷山区的石城县的赣源岽。左章右贡构成“赣”字。赣江自南向北纵观江西全省,经万安、泰和、吉安、吉水、峡江、新干、清江、丰城到南昌,注入鄱阳湖,最后与长江汇合共同向东奔大海而去。赣江是省内最大最长的河流,故江西也简称“赣”。
这片土地在赣水的孕育中,散发出古色古香之美。
江西的历史就好比一本沉积了千年尘埃的古书。据历史记载,江西历史最早始于旧石器时代,到了距今约4500~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江西境内出现了两支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一是以修水县上奉镇山背村遗址为代表的山背类型文化;二是以樟树市筑卫城、樊城堆为代表的筑卫城——樊城堆类型的文化。到了西周时期,江西地区已纳入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春秋战国时期,吴越楚三国在这片土地上展开激烈争夺,历史上又称江西为“吴头楚尾”,也是在这个时期,由于江西境内水网密布,捕鱼业开始发展,“鱼米之乡”开始形成。江西地区正式设立行政机构,始于汉朝,至此,江西作为完整的政治、经济、军事行政区登上了历史舞台。此后各朝各代都把江西当做重要的地理位置。到了元朝开始确立行中书省制度,公元1277年,设立了江西等行中书省,江西称省始于此时。
江西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美誉。古往今来,在这本记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古书里,不少江西人留下了光辉的一页。细数文学史上有陶渊明、王安石、欧阳修、文天祥、汤显祖;书法绘画有钟绍京、徐熙、“八大山人”朱耷;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还有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和王明阳。江西不愧为“才子之乡”,他们为江西为中国的文化艺术增添了绚丽多姿的繁荣之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被后世称为“田园诗人”的陶渊明在中国诗歌艺术上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陶渊明祖籍为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他的诗文质朴自然、朴素简洁,反映了他“不为五斗米折腰”,归隐后恬淡的心境与情趣,给文学历史留下了大量赞美田园风光的诗歌和散文。陶渊明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至美的境界,是一种人间繁华背后人心淡然的质朴之美。
朱耷,号八大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艺术大师,南昌人。他的故居至今仍保留在喧闹的南昌市区一角。沿着朱耷故居绿瓦白墙徘徊,渴望与自然融合的心境油然而生。古人在山水自然间修身的境界,与如今现代人在钢筋混凝土的森林里踽踽独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反思中,现代人开始向往自然,从对自身环境出发,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之美。
长期与青山绿水的和谐共处,不断陶冶和强化着人们对大自然的亲和感和审美意识,崇尚自然、追求自然之美是古代文人最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是赣水文化中崇尚山水自然美的真实写照。
二、赣水河畔的物质文化之美
物质文化是一个民族智慧与精神的凝结,是历史的载体,是一个时代人们的物质文化在今天的再现。
正如一位学者所云:“南昌有滕王阁,乃一省之徽;犹如北京有天安门,为一国之徽。”滕王阁,这座在赣水河畔屹立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古楼,以“初唐四杰”之一的诗人王勃所作《滕王阁序》而闻名于世,素有“西江第一楼”之美称,与湖南岳阳楼、湖北黄鹤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
贞观十三年(639年)六月,李元婴受封为滕王,后迁洪州(今南昌)任都督。他在南城城西赣江之滨建起滕王阁,以为文人雅士吟诗作赋、歌舞宴席所用。传说年轻诗人王勃探亲路过南昌,正赶上都督阎伯屿重修滕王阁后大宴宾客。王勃随即当场写下脍炙人口的《滕王阁序》,使得其名噪天下、名传千古。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登阁纵览,眼前是一派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色:远处赣水浩浩荡荡,江水一色,让人顿生滂湃之情,心胸无限开阔,不由感叹大自然之壮美,同时又感到人的生命不过沧海一粟,大自然是如此崇高!
与滕王阁隔江相望的是极具现代元素的秋水广场,其总体形状为月牙形,依江而立,是一大型的观光旅游的大型休闲广场,拥有目前全国最大的音乐喷泉群,主喷高度达 128米。夜晚沿着赣江边漫步,江风习习,缤纷的霓虹灯照耀着半个夜空,喷泉伴随着音乐跳跃……秋水广场的文化形成南昌人独具一格的广场大众文化,舒畅、轻松、欢快,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形成了和谐、自由的优美感。
三、赣水孕育的风俗文化之美
“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人创造一方文化” 。我国几大文化系列的孕育与发展,与流域水系划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如关陇文化、中原文化、齐鲁文化就属于黄河文化,而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属于长江文化。星罗棋布的湖泊,浩瀚无边的江海是孕育华夏人文的胜地。
在赣水这片流域里,存在着多种文化的交流:古越人、畲族、客家人……最能代表江西人文风情的非客家人莫属。赣南是客家人的主要聚集地,与闽西、粤东北一样,有“客家大本营”之称。
客家是实力上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中原汉民渐次南下进入赣、闽、粤三角地区,与当地畲、瑶等土著居民发生融合而形成的一个独特而稳定的汉族支系。赣南的客家人有着他们独特的客家方言系统,独特的文化民俗和情感心态。
赣南客家文化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语言——客家方言。客家话是客家先民把唐宋时的中原古话携带到南方,并同周边民系及畲族等少数民族语言有一定程度的借鉴和融合,最终形成的一种语言,它是七大汉语语系之一,被许多学者称为“汉语言的活化石”。渊源久远的客家话,就像一条源源不断的赣水一样,流淌在田野乡村、集市茶馆,流淌在每一个客家人的生命旅程中,不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但令人惊奇的是,客家话并没有随着客家人的迁徙流动而被汉语的其他语系、方言而湮没,作为“最后的汉族语言”保留至今。
此外,客家人的民俗文化也保留着中国最传统的部分。虽迫于战乱等因素,历尽千辛万苦来到赣土,但不忘本源,重视传统、崇敬祖先,而且这种意识很浓,对慎宗追远的事十分重视。对于丧葬之俗,做得十分周到,甚至繁文缛节。赣南客家人还创造出了客家山歌、赣南采茶戏等文化艺术。据考证,兴国客家山歌是“中国客家山歌之祖”,早在唐末就已经产生并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迄今在赣南客家人中仍是男女老少喜爱的艺术形式。
“年代久远常常使最寻常的物体也具有一种美。”客家文化就像一幅风俗画,向世人描绘了汉族古朴、明净的历史画卷,展示了其的风俗美。而古朴本身就是一种美。
赣水既是江西人民生命的源泉,又是江西人民创造其赣文化的源泉。赣水文化是赣文化的母体,是江西人民在与水打交道的过程中创造的一种文化成果。赣水文化是一种美,她以许多表现方式被渗透到文化领域中,散发出不同的味道。赣人与水相互作用,通过审美和情感催发,产生了江南这片土地上独特的干水文化,并随着赣水河流传递美,表达美,感受美。
看看这个可以不~~~ 速度采纳 有事请 求助!
古代诗词中常出现的河江一般指黄河和长江下游。
古代人对溪、水、江、河这些词有明确的界定。
溪:比较小的河流。
水:比较大的河流,如现代的汉江、淮河等等。
江:特指长江从洞庭湖至出海口的一段。
河:特指黄河。
不过,诗词中的“河江”(或“江河”)常常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并不一定特指黄河长江,而是泛指大地上所有能通海的比较大的河流。
鲧禹治水取材于我国先秦时期的古籍是《山海经·海内经》。
本文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治理洪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过程,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执著的信念和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伟大斗争精神,至今依然闪烁着灿烂的光芒。
《山海经》传世版本共计18卷,包括《山经》5卷,《海经》13卷,各卷著作年代无从定论,其中14卷为战国时作品,4卷为西汉初年作品。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
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扩展资料:
他治水讲究的是智慧,如治理黄河上游的龙门山就是如此。龙门山在梁山的北面,大禹将黄河水从甘肃的积石山引出,水被疏导到梁山时,不料被龙门山挡住了,过不去。大禹察看了地形,觉得这地方非得凿开不可,但是诺大一个龙门山又如何是好。
大禹选择了一个最省工省力的地方,只开了一个80步宽的口子,就将水引了过去。因为龙门太高了,许多逆水而上的鱼到了这里,就游不过去了。
许多鱼拼命地往上跳,但是只有极少数的鱼能够跳过去,这就是我们后人所说的“鲤鱼跳龙门”,据说只要能跳龙门,马上鱼就变成了一条龙在空中飞舞。
大禹治水一共花了13年的时间,正是在他的手下,咆哮的河水失去了往日的凶恶,驯驯服服地平缓地向东流去,昔日被水淹没的山陵露出了峥嵘,农田变成了米粮仓,人民又能筑室而居,过上幸福富足的生活。
-鲧禹治水
房水为无色透明的液体,由睫状体血管渗透和非色素上皮细胞分泌产生。首先进入后房、经瞳孔入前房。再经前房角入小梁网,进而引流入巩膜静脉窦,最终由睫状前静脉导出。房水的作用是营养角膜、晶状体和玻璃体,维持眼内压。与青光眼的发病有关。
房水中医称为神水(spirit water;aqueous humor),为眼珠内之清澈津液,具有濡养眼内组织及维持眼内压力的作用。《证治准绳·杂病》:“神水者,由三焦而发源,先天真一之气所化,在目之内”。与神膏、瞳神有“水养膏,膏护瞳神”(《审视瑶函》)的关系。
详见百科词条:房水 [ 最后修订于2017/11/10 9:22:31 共535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山海经》也是我国记载神话最多的一部古籍。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现代学者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经》版本复杂,传世版本共计18卷,包括《山经》5卷,《海经》13卷,各卷著作年代无从定论,其中14卷为战国时作品,4卷为西汉初年作品。现可见最早版本为晋郭璞《山海经传》。但《山海经》的书名《史记》便有提及,最早收录书目的是《汉书·艺文志》。至于其真正作者,前人有认为是禹、伯益,经西汉刘向、刘歆编校,才形成传世书籍,现多认为,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已无从确证。
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相关内容在内的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山海经》影响很大,也颇受国际汉学界重视,对于它的内容性质古今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如司马迁直言其内容“余不敢言也”,如鲁迅认为“巫觋、方士之书”。现大多数学者认为,《山海经》是一部早期有价值的地理著作。
文化的功能是指一种文化所发挥的作用和效能。充分认识水文化的功能,对深入挖掘和弘扬传统水文化的丰富内涵,充分认识我国传统水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水文化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
一、孕育功能
孕育了人类文明和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在我们这个星球上,从我们的祖先类人猿开始,没有一天不与水打交道,无论旧石器时期文化还是新石器时期文化大都是在江河湖海之沿产生。一个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总是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相伴而行的,首先是与水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相伴而行的。因此说水文化参与了人类文明和中华民族孕育和发展的全过程,催化了人类文明和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文明是指社会发展的状态,是相对蒙昧和野蛮时期而言的社会状态。人类文明的发祥与发展与水密不可分。自从有了人与水发生联系而产生了水文化以后,水文化就与人类文明的生存和发展结下了不解之缘。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诞生了古巴比伦文明,印度河催生了古印度文明,黄河与长江哺育了华夏文明。而这四大文明的盛衰存亡也都与水和水文化的状况紧密相关。古巴比伦文明在发展了近4000年后被埋藏于沙漠之下近2000年,根本的原因是古巴比伦人只知道引水灌溉,不懂得排水洗田,由于缺乏排水,致使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地下水位不断上升,淤泥和土地的盐渍化,终于使古巴比伦生态系统崩溃,高大的神庙和美丽的花园都随着马其顿征服者的重新建都及人们被迫离开家园而坍塌,如今在伊拉克境内的古巴比伦遗址已是满目荒凉。
二、教化功能
教化功能即教育和感化的功能,这是一切文化的基本功能。“文化” 就是以“文”“化”人。水文化的教化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水文化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文化,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精神意志、智慧能力等方面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认识水、治理水、开发水、保护水和欣赏水的过程中,领悟出许多充满智慧的哲思。水这种自然物质许多特性,能给人们勇敢、坚定、包容、灵敏、趋下、公平、意志、礼义等启迪作用,对人们美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塑造作用。曾有“以水为师”的名言,如“水过满即止”,寓意做人要谦虚谨慎;“水浅则流淌,水深则不可测”,寓意做事要智慧;“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寓意要辩证看待问题;“覆水难收”,寓意要三思而行;“滴水之恩,涌泉以报”,寓意要知恩善报。“上善若水”,水“几于道” 和“知者乐水”等都是以水比德。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水能启示人们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做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有利于人民的人,要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要做全面发展的人。
二是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知识素质。科学文化知识是水文化的重要内容。我国几千年的治水实践积累了丰富而先进的水利科学文化知识,长期以来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我们应该通过传授加以继承和发展。当今,知识智力等无形资产成为资源配置的第一生产要素,要求更加增强人们的文化意识,转变观念,统一思想,把发展水利事业从依靠有形资产为主,逐步转移到依靠智力、知识等无形资产上来,应用高新科技来武装现代水利,推进水行业现代化建设。这些都是发展现代水文化的客观要求。
三是提高全社会的水意识。水意识包括爱水、惜水、护水和水患意识。水与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关系极为密切,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水文化不仅是水利行业的文化,更是全社会的文化。通过水文化的弘扬,呼唤全社会都来进一步关注水、珍惜水和保护水资源,这是一件迫在眉腱而又长艰巨的任务。因此,水文化要进农村、进城市、进工矿、进工厂、进社区、进学校,进入每一个人的心目中。要通过水文化的宣传教育,使广大人民群众知道水资源的珍贵、保护水资源的重要以及惕防水旱灾害对人类造成危害,从而使广大人民群众为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而共同努力。
三、引领功能
作为思识形态的文化是来自实践而高于实践,因而能指导实践。先进的水文化包括科学的水理论、治水思路、先进技术等,包括水利工作的方针、政策等,这些对水利事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引领作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总干事松甫晃一郎说:“水资源的管理与治理,要充分考虑到文化与生物的多样性,水实际上有强大的文化功能。尽管科学技术对于了解水循环和利用水资源至关重要,但是,科学技术的需要适应具体环境,并且反映人民的需要和期盼,而这些要受到社会和文化因素影响。水资源管理本身应该视为一种文化进程。”由此可见,先进的水文化对水利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以治水新思路为例,水文化内涵至少有三点:
第一,传统水利与现代水利的区别首先在人们观念的不同,水文化的作用在于转变传统的观念,使人们的思想适应新的水利发展形势。
第二,传统水利与现代水利的重要区别在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不同,水文化的作用在于要求用高新技术武装现代水利,真正实践“科教兴水”的发展战略。
第三,可持续发展水利的基本要求是把水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从人口、环境、经济、社会相互联系,协调发展中推进水利事业的不断发展。这也是水文化研究的根本要求,因为水文化正是从水与人、与社会的紧密联系中认识水的地位与作用的。而且,只有可持续的文化力量,即可持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才有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治水新思路,是我国水理论、水文化的新发展、新成果,必将把我国水利事业引领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四、凝聚功能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聚力。”凝聚力是水文化的核心作用部分,其凝聚功能主要通过核心价值观来体现的。价值观就是每个人对事物都有“好”与“坏”、“对”与“错”的判断标准,把众多个体凝聚、规范、动员起来的价值追求、价值准则整合起来就构成价值体系。
水利行业,如果没有自己行业的文化,没有自身特色的先进思想、精神支柱、哲学理论的引领,就没有团结奋斗共同的思想基础,就难于维系长期的存在和发展,就与现代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就不会有更加美好的未来。为此,在水利行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该逐步形成水利行业的核心价值观,以便凝聚力量。2009年,陈雷部长在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在讲到加强水文化建设时指出:“以可持续发展水利的宏伟目标凝聚力量,以民生水利的重要理念引领实践,以“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鼓舞斗志。”这一讲话对水利行业的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有眚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五、激励功能
激励是激发人的某种行为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心理过程。激励功能是激励人们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功能。水文化的激励功能主要是精神的激励。水精神和水利行业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创造能力和优秀品质,激励着广大水利工作者,为了人民的利益艰苦奋斗,前赴后继,创造了古往今来的水利事业的辉煌。例如“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鞍,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的大发扬,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激励着无数抗洪英雄奋不顾身、舍生忘死、慷慨赴难、视死如归,使天地为之动容,世人为之赞叹。正是这种革命英雄主义的鼓舞,我们伟大中华民族就能始终坚强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已成为当代水利人的精神支柱,激励着广大水利工作者为实现我国现代水利事业的又好又快的发展而努力奋斗。
六、传承功能
传承功能是指水文化由于它历史的连续性和继承性,可以通过传达、传递和传授达到继承和弘扬的功能。任何文化一旦形成,不仅作用于当代,而且影响未来。中华民族在长期治水实践中,既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明成果,也饱尝失败的艰辛和教训,值得我们今天充分的重视和借鉴。在治水理论方面,大禹采取“疏导”的方法治水,对于后世关于堵塞与疏导关系的认识,产生了重大影响;西汉贾让治河三策中的“上策”,充分体现了人与洪水和谐相处的思想;潘季驯在长期治黄实践中总结出的“筑堤束水、以水功沙”的治黄方略,体现了治黄的系统性、整体性和辩证法观念,对今天的黄河治理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例如,都江堰主体工程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既可以分洪减灾,又达到了引水灌田、变害为利,并在飞沙堰的设计中很好地运用了回旋流的理论,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水工设计中遵循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的典范。北京北海公园团城,早在公元15世纪初就建立起雨水利用工程,在地面上采用干铺倒梯形青砖和深埋渗排涵洞的做法,起到了良好的节水、存水效果,使得这里的古树屹立800年而葱翠常青。在水利管理实践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科学和技术内涵,许多灌区的延续就是管理的延续,我国古代水利管理留下的规章、制度和经验也为我们今天的水利管理提供了借鉴。
七、审美功能
审美是一种欣赏美和创造美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心理活动。美,是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之一,常言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然而对于什么是美,会因人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不同而不同。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人,就会有较高的欣赏美和创造美能力,就能以更美的东西来满足人们精神需要。这里主要从水环境和水工程两个方面看水文化的审美功能。
从水环境看,水确实为我们创造了许多无限美好的境界。茫茫的海洋,滚滚的江河,潺潺的涧溪,飞挂的瀑布,粼粼的湖荡,清彻的山泉,构成了地球上千妩百媚的“水体”景色,与自然和人文等要素组合成奇妙多采、文雅别致的风景名胜,给人以美丽的享受。“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箕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刘禹锡的这首《浪淘沙》,写出了黄河河源高悬于云天外、仿佛是从天上的银河倾泻下来的气象。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云:“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由于诗人形象地把西湖比作越国古代美女西施,西湖遂又多了一个雅号:西子湖。这些让无数英雄竞折腰的水景观让人美不胜收。
从水工程上看,过去我们常常是只重视水工程技术层面,而忽视工程本身的艺术效果。诚然,作为水工程建筑设计师,应该关注水工程是否节约材料,是否能够起到最佳的的水利效果,是否对这个地方是安全的,是否满足交通,与整个人文景观协调与否等技术方面的问题,而对于这个水工程文化功能和审美价值考虑很少。因而造成大量水利工程的建设千篇一律,很难找到具有标志性意义和象征意义的水利工程建筑设施。随着我国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水工程、水环境在满足除害兴利要求的同时更加重视其文化功能,提高了亲水、爱水、戏水的文化需要。在此情况下,我们在水工程的建筑设计中,应该更新设计和建设观念,更加注重水工程的文化内涵和人文色彩,既要融汇中国传统水利文化的精髓,又要富有时代气息,展示艺术魅力,还要符合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形成中国特色的水利工程建筑风格,彰显中国当代水文化和建筑文化的绚丽色彩,使每项水工程成为具有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工艺品,成为旅游观光的理想景点、休闲娱乐的良好场所、陶冶情操的高雅去处,满足人们亲水、爱水、戏水、休闲、娱乐等文化的需求,同时也为美化人们的生活、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提供优美的环境。
北京市转河的治理是提高水工程审美价值的一个典型。转河景观的设计突破了以往水、人、景分离的思路,让河道恢复自然属性,主体思想是连接历史,通向未来。转河治理运用水景、雕塑、小品、生态景观、滨水游廊、桥涵等景点把长河的历史内涵融进景观设计,再现长河数百年的历史沧桑。整个工程分为历史文化园景区、水景景区、生态公园景区、叠石水景景区,滨水游廊景区、亲水家园景区等6个景区,犹如一条光彩夺目的项链出现在市民面前,使滨河地区成为景观近人、环境宜人、设计为人的亲水空间,为在城市狭窄地段营造人水相亲的立体河岸开阔了思路。
八、规范功能
水文化的规范功能是指规范实践层面水文化行为的功能。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法律、法规、条例、规章、制度办法等强制性行为规范,这些都是水文化中制度文化功能的集中体现,这是一种非情感、超意志的强制性的规范功能。这种水文化的规范功能不仅规范从事水事活动人们的行为,而且是要求全社会的人都要共同遵守,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都要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二是人们遵循长期以来在水事活动中形成的基本道德、习惯、行为准则以及对水和水利的价值判断标准,这是一种情感、意识的内在强制性的规范功能。例如我们广大水利工作者,为了除水患,兴水利,造福人民,长期自觉艰苦奋斗在水利战线上,为发展我国的水利事业默默奉献。又如我们广大的水文工作者每到汛期,越是风险浪急越是要去测水位、查汛情,这些都成为水利职工在长期的水事活动中形成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中医大辞典》·水苏水苏为中药名,出自《神农本草经》。别名鸡苏、香苏、望江青、天芝麻。来源及产地唇形科植物水苏StachysjaponicaMiq的全草。分布辽宁、内蒙古、河北及华东地区。性味归经辛,微温。入胃、肺经。功能主治疏风下气,止血消炎。1治感冒,咳嗽,百日咳,肺痿,头风目眩,扁桃体炎,咽喉炎,痢疾,吐血,衄血,血崩,血淋。煎服:9~15g。2治带状疱疹,鲜根捣敷。《辞典》·水苏出处《本经》拼音名ShuǐSū别名芥蒩(《本经》),鸡苏(《吴普本草》),香苏、龙脑薄荷(《补缺肘后方》),芥苴、劳蒩(《别录》),野紫苏、山升麻、乌雷公、朋头草、陈痧草(《湖南药物志》),水鸡苏(江西《草药手册》)。来源为唇形科植物水苏的全草。7~8月采收,晒干。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约30厘米。茎直立,方形,通常不分枝,四棱粗糙。叶对生;有短柄;叶片长椭圆状披针形,先端钝尖,基部心脏形,或近圆形,边缘有锯齿,上面皱缩,脉具刺毛。花数层轮生,多数集成轮伞花序,顶端密集成头状;萼钟形,5齿裂,裂片先端锐尖刺;花冠淡紫红色,简状唇形,上唇圆形,全缘,下唇向下平展,3裂,具红点;雄蕊4,2强;花柱着生子房底,顶端2裂。小坚果倒卵圆形,黑色,光滑。花期夏季。本植物的根茎(水苏根)亦供药用,另详专条。生境分布生于田边、水沟边等潮湿地。我国南方各地均有野生。性味辛,微温。①《本经》:"味辛,微温。"②《别录》:"无毒。"③江西《草药手册》:"酸涩,微温,有小毒。"归经①《本草求真》:"入肠、胃。"②《本草再新》:"入肺经。"功能主治疏风理气,止血消炎。治感冒,痧症,肺痿,肺痈,头风目眩,口臭,咽痛,痢疾,产后中风,吐血,衄血,血崩,血淋,跌打损伤。①《本经》:"主下气,辟口臭,去毒,辟恶。"②《别录》:"主下气,杀谷,除饮食。主吐血、衄血、血崩。"③孟诜:"熟捣生叶,绵裹塞耳疗聋;又头风目眩者,
详见百科词条:水苏 [ 最后修订于2015/12/5 14:40:33 共1352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美学视野中的赣水文化
本文2023-11-04 21:45:4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00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