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四种驭人之术为最强大的心理学,是哪四种驭人之术呢?
鬼谷子,名王诩,战国时期卫国人,谋略家之鼻祖。相传其额前四颗肉痣,成鬼宿之象。又因其隐居于鬼谷,故江湖人称鬼谷先生。
所谓鬼谷之术,便是驭人之术。凡成大事者,必须要懂得识人、用人。
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
圣人能把感测到人世间的阴阳变化,并以此为依据,权衡其利弊,比较人才的贤能与否,以便任贤使能,纵横天下。
鬼谷子虽隐居山林,而他的弟子们却在春秋战国中驰骋,在鬼谷子的教导下,其门下涌现了四位绝世天才,他们是大名鼎鼎的孙膑、庞涓、张仪、苏秦 。
鬼谷子之术在古代被人奉为经典,汉高祖刘邦更是精通其术,运用自如。
刘邦曾问韩信,樊哙能带多少兵?韩信答:两万。刘邦又问:卢绾能带多少兵?韩信答:两千。刘邦再问:我能带多少兵?韩信答:最多十万。刘邦最后问:你能带多少兵?韩信答:多多益善。
刘邦大怒道:你是老大还是我是老大?韩信从容答道:我能带兵,大王能驭将!
刘邦本是一混混,并不会带兵打仗,但刘邦驭将之术极强,才打下这大汉江山。
驭人之术不仅适用于古代,在如今的社会中,更十分的生存注重的智慧。社会上的人形形色色、良莠不齐,面对他们,我们应该如何立足呢?
鬼谷子将人划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君子、小人、勇士、愚者。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针对不同类型的人,要使用不同的驭人之术,这样才能运筹帷幄,掌控全局。
01对待君子,以德交友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往往淡泊名利,切不可以钱财诱之。那么君子认可什么样的人呢?
首先君子喜欢的是与志同道合的人交往,志不同不相为谋。其次便是真心待人,诚信做事,君子坦荡荡,君子往往心胸宽广,切不可以小人之心待之。
东汉末年,刘备为匡扶汉室,曾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助自己。
第一次:刘备来到诸葛亮家时,诸葛亮不在家,刘备只好打道回府。
第二次:刘关张三兄弟顶着狂风暴雪来到诸葛亮家,心里想,这大雪天看你往哪跑。可惜,屋中看书之人乃诸葛亮的弟弟。刘备又白跑一趟,这次留下书信,信中的大意是:我想请先生出山,帮我匡扶汉室,接济天下。
第三次:有了前两次的失败经历,刘备专门选了一个黄道吉日,拜访诸葛亮,诸葛亮也很给面子,终于在家了。但书童在门口嘱咐刘备,先生在睡觉。刘备心想,都等了这么多天了,也不差等睡觉那点时间,继续等吧。待到诸葛亮醒来,被刘备的诚心所打动,决定出山辅助刘备。
诸葛亮一生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称为君子也。刘备想驭君子,用了两招。第一招跟诸葛亮大谈匡扶汉室,乃正义之举,想携手诸葛亮一起建功立业。诸葛亮有一身才华,正愁无施展之地,两人志同道合。
第二招三顾茅庐,等诸葛亮睡醒才与他交谈,刘备此举,是在用真心打动诸葛亮,俘获了诸葛亮的芳心。以上两点正是刘备的驭君子之术。
02对待小人,诱之以利
孔子有云: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对待小人,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疏远他容易招来怨恨,太近了就会有危险。在人生中,我们不能一味地避开小人,所以我们要学会如何驾驭小人。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大家需要记住的是,小人往往都是以“利”字当先。凡成大事者,往往都避免不了与无数个小人打交道。俗话说得好,能用钱解决的事都不叫事。对于小人,我们尽量避免与其争“利”,往往多让他们一些“利”,他们便会为你所用。
公元前203年,刘邦和项羽正打的火热,刘邦被项羽按在荥阳猛揍,鼻血直流。这时,刘邦收到一封韩信寄来的书信。
韩信在信中写道:齐国刚平定完,根基不稳,大王需要设一个假王来安抚一下民心。我韩信不嫌累,先当这个假王。
刘邦看完信后,一跃而起,对信使大吼道:我这边被项羽打的鼻青眼肿,他韩信不过来帮忙也就算了,还跟我邀功来了。
换言之,韩信是在趁火打劫,你刘邦不封我当齐王,我就不支援你。
“哎呀,谁踢我一脚”,被踢后的刘邦突然改口:韩信劳苦功高,当什么假王,要当就当真王!刘邦当即下旨,赐韩信为齐王。
踢刘邦的人是陈平,其实,陈平是在提醒刘邦,这时候应该给韩信让“利”。
韩信当上了齐王,非常高兴,后来项羽找他谈业务,要三分天下,韩信果断拒绝,我已经与刘邦达成合作了。
没想到,七年后,吕后率领一群宫女,在长乐宫将韩信乱棍打死。
刘邦通过让“利”韩信,获得了楚汉之争的最终胜利。当然,韩信在历史上并非小人,只是此事做的不太地道。
03对待勇士,动之以情
勇士常常表现为勇敢、忠诚、讲义气。他们遇事敢于冲在最前面,可将生死置之度外,凡事义字当头。对于他们我们要诚心以待,多打感情牌。这样可以换得他们多倍的回报。
东汉末年,有一少年侠客,流浪边荒,喜欢行侠仗义。在西边少数民族地区,结交了很多羌族朋友。长大后,他回乡务农,一些羌族朋友前来家中做客,可他家穷的一贫如洗,为招待客人,他只得杀掉家中唯一种地的耕牛,来招待羌族朋友。
正因为如此,他与羌族人建立了极其深厚的感情。后来,羌族朋友得知此事,甚为感动,赠与他良马百匹。
这个少年是谁呢?他就是日后祸乱天下的董卓。
04对待愚者,胁之以威
所谓愚者,大多是愚钝的人,这样的人往往没有什么心胸和抱负,不善于动脑思考问题,甚至还会有一丝胆小懦弱。
对于愚者,这样的人往往翻不起大浪,我们可以用威严去胁迫他,让他明白其中利害,感受到恐惧,这样你收到的回报将是事半功倍。当然,此时的你应该具有一定的实力。
三国时期,司马懿在熬死了曹家三代帝王后,最后一代幼帝曹芳继位,年仅八岁。由大将军曹爽和司马懿共同辅政。
曹爽便是个愚者,只会逞一介武夫之勇。
公元248年,司马懿假装称病,目的是为了让曹爽对其放松戒备,没想到曹爽派个人简单查看后,认为司马懿真的病了。
此时的司马懿正在暗中布置兵力,打算一举消灭曹爽势力。
公元249年正月,曹爽带着魏帝离开洛阳去祭拜魏明帝高平陵,此时朝中无人,正是司马懿动手的绝佳机会。
司马懿集结兵力,包围皇宫,胁迫太后赐罪曹爽。待曹爽携幼帝归来时,被司马懿一举拿下,曹爽也被吓得魂飞魄散。
司马懿对曹爽胁之以威,如敢反抗,定将其赐罪,一概处死,如果交出兵权,可保留爵位,永享荣华富贵。
曹爽也是贪生怕死之辈,乖乖的交出了兵权,并说道:我仍不失为一个富家翁。就此,曹魏政权彻底的落入司马懿的手中。
后来,司马懿还是食言了,以谋反的罪名诛杀了曹爽及其党羽,并灭三族。
05鬼谷子之大智慧
鬼谷子这四条驭人之术,你学会了吗?人的一生可以不识字,但不可不识人。鬼谷子是历史上最为神秘莫测之人,他隐于山中,修身养性,精于算计。是为道家、纵横家、兵家之鼻祖。
历史上有这样一个奇人,他未曾出出山就能运筹帷幄,将天下局势掌握在自己手中。他就是鬼谷子,鬼谷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心理学家等 。他是纵横家之鼻祖、兵家之著名代表。最擅长“驭人之术”,他将人划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君子、小人、勇士、仁者。
对于君子、小人、勇士、愚者,这四种人鬼谷子认为要用不同的方法去对待他们。首先,对待君子就要用真心去交好。君子不会被钱财和利益所引诱。他们所要交好的是志同道合的正义之士。君子坦荡,不拘小节。以诚相待,便会获得君子的追随。就像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被刘备的真诚打动之后,一生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鬼谷子》中“故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惧也,贪者易诱也,是因事而裁之“。说出了,对待小人就要用利益去引诱,让他们为你效力。小人他们没有足够的忠诚,他们眼里只有利益。驾驭小人时,要时刻提防他们。而对于勇士,他们所看重的是义气。他们遇事敢冲在最前面,将生死置之度外。对于他们,我们同样要用诚来对待他。不同于君子的诚,这里是用诚心去与勇士交流,多打感情牌。就像是刘备的三弟关羽,毛宗岗称其为“《演义》三绝”之“义绝”。 关羽为了刘备所做到的仅仅是为了义气。”身在曹营心在汉“也就是说的是关羽不被利益和生死所引诱逼迫,一心效忠刘备。
最后,对于仁者。《鬼谷子》写到:“仁者轻货,不可诱以利,可使出费”。 仁者轻视财务,喜欢与人交好。可以直接对仁者说出自己的难处,让仁者帮助你。来达到双方都满足的结果。
唐太宗李世民虽有千古一帝之称,但他为了继承皇位发动玄武门之变,大义灭亲一事也颇受争议。要不是此后李世民带领唐朝发展强盛,恐怕后人对他的评价就要完全颠倒过来了。实际上唐太宗应该是一位很有人格魅力的人,不然也不可能说服那些功臣和他一起造反,中途一旦出现差错,或者李渊心狠一点,他们必然都是死罪一条一个都别想跑。那唐太宗为人究竟有何特别之处呢?
大家可能都知道刘备的故事,三顾茅庐的成语就出自于他的事迹,诸葛亮也是他最为在乎的才能之一。虽然说唐太宗李世民当时没有三顾茅庐的去请一些人才。可是他对待他看中的人才可是一点都不会的放弃,胸襟的宽广也让这些人才蜂拥而上,这些都会比三顾茅庐的事迹好听许多。据说李世民的选拔人才的标准没有什么特定的门槛或者出身身世。手底下出了名的将军或者智者都是出身低微的人。那么他的驭人之术有什么奇特地方呢?
我认为像类似于李靖,虽然说在战场上获得了战神军神的称号,但是他最初的身世只是一个低微的死刑犯,在刑场上马上就要人头落地之时,唐太宗李世民当场下了赦免令。还类似于薛万彻这样的猛将,也是当时朝廷的心头大患,参与了玄武门之变的他,可是不少的搞事情,李世民的家族因此遭殃。但是对战斗十分得有自己的见解并且十分勇猛,还是被不计前嫌的李世民,安抚征用。
所以说,有着大海一般的气度和胸怀,不计前嫌的爱戴人才是他驭人之术的精髓部分。或是像有名的魏征,原来也是玄武门之变的参与者。多次的使用诡计算计唐太宗,都被李世民看在了眼里,征用为人才。再来一个例子。有名的宰相马周,出身更是布衣贫民,担任武将家教的他,唐太宗偶然的机会看到了他写的文章,可想而知的提拔了马周,为朝廷国家做贡献。
但是我还认为,虽然唐太宗百纳海川,但是祖国这样的大,肯定还是有漏网之鱼。唐太宗虽然把天下人才看的尤为的重要,但是朝廷之中还是没有全部的野无遗才,很多职位还是很少有胜任的人。那么这样的一个人才就被李世民给忽视了,被其它势力所占有。这个人竟然在和唐太宗的对抗之中,诡异多端的妙计,差点也是捣毁了李世民的开国盛世。这人名为薛举,当自称为西秦霸王。
那么把海纳百川的胸怀作为驭人之术的最重要的精髓,还是会让李世民看花了眼,忽视一些事情。唐代初期起兵进军之时,薛举作为当时实力强大的地头蛇,也是和李世民、李渊争夺这块宝地。薛举的家族是世代的豪门望族并且一直没有堕落,财富和兵权在手的薛举,军事上也可以被称为天才,不但本人精通武功,而且在智慧韬略方面也不输当时唐太宗手下的任何人。
薛举的两次算计,是在和李世民发生了军事冲突的时候。他们这样的诡计特别的阴险,那么疆域的千里之大,薛举也是坐拥这数万大军,李世民当然吃了不小的亏。如果说当时选择和薛举联合,海纳薛举和它的人才,将不会出现这样的事情。
我觉得气量和肚量之大,是李世民用人的精髓,但是这样的弊端还是有很多的。戎狄大军,作为当时最为霸道的部队之一,收到了万分势力的讨好。但是开国盛世的李世民去选择故意避开他们。戎狄大军也是马上和的就要和薛举联合进攻唐太宗。
我认为最后还是这样的驭人之术救了唐太宗,在最为危机之时手下的众多智者当然也是意识到了,一心一意对待李世民的他们也是众人一起奋斗,他们计划让用大量的真金白银去迷惑戎狄部队的主力,这次也达到了缓兵之计,以等待下一次的蓄势待发。
当然知道啊,不仅知道,他还跟邬思道见过面呢
一、
关于邬思道本人,除了二月河的《雍正皇帝》小说,以及我们提到的《雍正王朝》电视剧,其实在李岳瑞的笔记小说《春冰室野乘》中也有提到:
邬思道本身为绍兴人,而且没有给雍正帝当过什么幕僚,而是田文镜手下的一个幕僚,当年因为弹劾年羹尧而闻名,后来雍正帝给田文镜写的信中还提到过他。
在剧中,关于邬思道的来历就比较模糊了,按照剧中的分析,他是由年羹尧发现并救出,而年羹尧也是听从老四胤禛的指令,后来带到了京城,成为胤禛府上的幕僚以及世子的老师。
在俩人的密谈中可以发现一些信息:
比如老四胤禛当时背诵的文章就是十年前邬思道写的《士子揭世文》,讲的是康熙三十八年,在顺天府的乡试中出现了舞弊案,而邬思道就是当年带头闹事的人,因此很多人受到牵连,除了主考和副考以外,还有江苏巡抚也连降两级。
最后因为某种原因,康熙帝把邬思道下了大狱,刚刚救出来的时候,年秋月还给他洗脚,讲到了冻伤,其实之所以被放出,是正赶上太后去世,大赦天下导致。
二、
当年的舞弊案闹的沸沸扬扬,康熙帝自然知道,京城的阿哥们也都清楚。
而且邬思道被带进胤禛府上时,是全家正儿八经拜师的,在清朝皇室,所有的老师一般都会登记在册,如果有心查的话,也是可以查到的。
在剧中没有表,但是在二月河的小说里有表当年老四胤禛扬州赈灾回来,老大和老三就登门拜访了,当时就碰到了邬思道。
老三嘛,是文人,非要跟邬思道一比高下,结果邬思道更胜一筹,弄得老三心里痒痒,非邀请邬思道到他的府上坐坐,而且还提到自己府上文人墨客多了去了,大家可以一起耍耍。
老四胤禛一看,这是光天化日之下挖墙脚啊,不行,马上下逐客令,硬是把两个哥哥送出了府。
老三走时说了句话:
“果然名下无虚,当年左玉兴、赵泰明真的是屈了你!”
可见,老三是认识邬思道了,而且他提到的这个左玉兴和赵泰明估计就是当年的主副考官。
老大和老三知道邬思道,估计其他阿哥也多少会知道。
三、
那么康熙帝知道吗?
其实康熙帝不傻,他的眼线遍布全天下,不然的话,老四胤禛那么卖力追缴户部欠款,还是漏掉了三条大鱼,最终还是康熙帝揪出来的。
其实还有很多细节都值得推敲,老四胤禛每每走了妙棋之后,康熙帝不得不怀疑,尤其是最终他确定让他即位之后,自然会关心他背后的高人。
其实热河狩猎之事,康熙帝已经觉察到不对劲了,弘历的言行必然受到老师的指点。康熙帝不会不打听一下他的老师,也就是说他必然知道教弘历的是邬思道。
不过邬思道教的东西多少有些阴暗,不够正大光明,所以,康熙帝才决定亲自教弘历行正路。
所以,当康熙帝当“大马”让弘历骑的时候,当康熙帝跟弘历在雪地里打雪仗的时候,当康熙帝手把手教弘历写字的时候,怎么可能不问他以前的老师是谁?
康熙帝知道的事情很多,他知道雍亲王府弘时生病而叫去的太医;康熙帝知道老八胤禩府上去了一个道士;康熙帝知道的事情多着呢,连太子胤礽都抱怨说自己见到康熙帝就像老鼠见了猫一样。
他会不知道老四胤禛的府上有一个待了十多年的邬思道?
驭人之术即用人之道,所谓驭人,实则为管理人,使用人。
孔子说:“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去过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是弥勒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但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弥勒佛热情快乐,所以来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丢三拉四,没有好好的管理账务,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韦陀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阴着个脸,太过严肃,搞得人越来越少,最后香火断绝。佛祖在查香火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将他们俩放在同一个庙里,由弥勒佛负责公关,笑迎八方客,于是香火大旺。而韦陀铁面无私,锱珠必较,则让他负责财务,严格把关。在两人的分工合作中,庙里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大凡千古名帝,无不精通这驭人之术,使得国泰民安、政通人和,造就太平盛世。就是地方的各级领导干部,无须多少治国齐天下的胸怀与本事,只要能发现人才、用好人才、调解处理各类矛盾,就可以平步青云,功成名就。其实在用人大师的眼里,既没庸人,更没废人。正如武功高手,无需名剑利器,摘花飞叶即可伤人,关键看如何运用。
闲来看一下古代圣贤是如何阐述用人之道和驭人之术的。
姜尚,西周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他的识才用人之道主要体现在《六韬》中。在《六韬》中,姜尚首先论述如何识才。姜尚指出,人有表里之别,人才有真假之分,所以姜尚告诫周文王,如果“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以世俗之所毁者为不肖”,就容易颠倒黑白,“而不得真贤也”。另外,姜尚还提醒周文王,奸臣们往往用不正当手段博得众人的厚爱,同时乐于相互勾结以压制忠贤,若领导被奸臣所蒙蔽,“则多党者进,少党者退”,那么“世乱愈甚,则国不免于危亡”。因此,为了避免领导为奸人所蒙蔽,不能恰当的选拔人才,姜尚提出识别人才的“六观”和“八征”。所谓“六观”就是“富之而观其无犯,贵之而观其无骄,付之而观其无转,使之而观其无隐,危之而观其无恐,事之而观其无穷。”所谓“八征”,就是“一曰问之以言,以观其辞;二曰穷之以辞,以观其变;三曰与之间谍,以观其诚;四曰明白显问,以观其德;五曰使之以德,以观其廉;六曰试之以色,以观其贞;七曰告之以难,以观其勇;八曰醉之以酒,以观其态”。另外,姜尚还强调对人的考察要克服片面化,尤其要注意了解其不易显露的另一面:“必见其阳,又见其阴,乃知其心;必见其外,又见其内,乃知其意;必见其疏,又见其亲,必见其情”。
在《六韬》中,对于用人方面,姜尚主要强调三点:
(1)赏罚严明。姜尚指出:“尊爵重赏”与“严刑重罚”是相互依赖的两手。对于如何做到赏罚严明,姜尚指出:一要做到“用赏者贵信,用罚者贵必”的原则;二要贯彻“杀贵大,赏贵小”的精神;三要果断行事,否则“可怒而不怒,奸臣乃作;可杀而不杀,大贼乃发”。
(2)领导以做出榜样影响人。姜尚指出,作为领导应该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同病相救,同情相成,同好相趋。”二是领导要做到“士未坐勿坐,士未食勿食,寒暑必同”,如果能这样做,“士众必尽死力”。
(3)善于利导。姜尚指出:“鱼食其饵,乃牵于缗;人食其禄。乃服于君。固以饵取鱼,鱼可杀;以禄取人,人可竭”。
> 汉高祖刘邦 从刘邦的卧室里出来,英布就想做一件事--自杀。 这时,英布同志真有死的心思了。自己九死一生地来投诚,得到的不是尊重,而是赤裸裸的怠慢,其实就是侮辱。怎么说自己也是个王爷,现在虽然被打得惨点,可凭自己的工作能力,将来还能贡献力量。刘邦简直拿自己当奴才一样,这么的轻视,以后还有什么脸面对战友和群众! 在英布拔出佩剑,要抹脖子时,随何劝住了他,并把他带到了安排好的宾馆里。 在下榻的宾馆里,英布惊异地发现,无论是给自己站岗的卫队,宾馆的装修布置,还是饮食器皿、桌椅床榻,在规格和档次上跟刘邦用的没有什么区别。 渐渐地英布的心情在阴转多云,张良和陈平等人专门来看望英布同志,摆下酒宴给英布接风洗尘。他们劝说英布:“汉王对你是很看重的,他刚才有点喝高了,你别介意。又安排女性服务人员,来照顾英布所有的起居事务。” 由此,英布同志的心情云淡风轻了,放下了包袱,轻装上阵。他在今后的刘、项争霸赛中,将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 在对待英布的问题,刘邦同志肯定费了不少的脑细胞,他知道英布是难以驾驭的一代枭雄,如果不挫掉他的锐气以后会很难管教。但是,也不能一味地打击,那样英布就是不造反也得自裁,他是个很要面子的主儿。 你来了我欢迎,没有你也没关系,我不在意你,只有好好干工作,我才会优待你。在接待的过程中,刘邦无声地向英布传递了这样的信息。 不久,英布派工作人员潜回安徽寻找到了一些溃散的士卒,也就剩下了几千人。跟随刘邦一起来到成皋(河南荥阳西北部的汜水镇)驻守,等待开战的时机。 刘邦的兵力主要都部署在荥阳、成皋一带。说到成皋,可能会有点陌生,但要说出它的别名,大家可能就觉得耳熟了,它另外一个名子叫虎牢关,是一座非常非常重要的军事重镇。七百多年前,大旅行家周穆王把抓来的猛虎,当宠物关在这里,供闲暇时观赏,虎牢关因此而得名。 成皋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的重量性,南边是中岳嵩山,北面是黄河,险要天成,成皋与荥阳之间是通往洛阳与函谷关的要道。这里上演过许许多多的战斗故事:战国的联军抗秦, 汉朝 末年,刘备、关羽、张飞三位,曾经在这里跟吕布打群架;唐代的李世民,宋代的岳飞都曾在这里留下过战斗的足迹。 刘邦这边等战机,可是项羽这里不等,英布虽说没被抓住或打死,但毕竟把这块绊脚石搬掉了,项羽把大部分兵力,都投入到了荥阳战场。 项羽把攻击的重点,放在了甬道上,也就是后勤补给线。刘邦的部队靠甬道来运输粮食,在项羽的强攻猛打下,甬道多次被切断,致使军粮难以维持,发生了粮荒,把刘邦搞得很烦。 在惊恐中郁闷的刘邦叫来了郦食其老先生,希望他能有好的办法,摆脱目前的困境。 一票否决对于目前的局势,郦先生显然是动了脑筋,并且有了应对的策略。在一番讲古之后(这是他的习惯性行为),才说到今天要面对的问题,郦先生提出了这样的建议:“还是应该把秦王朝之前,六国诸侯的后人推出来,不论他们现在从事什么工作,都给他们国君的饭碗。让他们在感动中来帮助我们,心甘情愿做我们的小弟。这样,汉国就会成为诸侯霸主,项羽也就会撤兵了。” 听完郦生的建议,刘邦没有做什么太多的考虑,这时他也实在没什么好主意了! “你的想法不错!”刘邦褒奖了头脑灵活的郦老先生,然后下达命令铸造六国国君的大印备用。接着,刘邦一边吃饭,一边与郦生做进一步探讨,就在这时张良进来了。 “子房来得正好,有位客人给我设计了一个方案,来削弱项羽的势力,你听听怎么样?”刘邦还是觉得要征求一下张良的意见,比较稳妥。 虽说自己认同了郦生的建议,可他还是对这个方案的可行性有点吃不准。这一点,从刘邦的介绍里就可以看出来,他没告诉张良这个方案的设计师是郦生。怕遭到张良的否定,或者抨击,坐在旁边的老先生面子被卷。如果张良再主张把设计师砍了,食其同志就更无地自容了! 听完这个即将出笼的方案后,张良真急了:“这是谁出的馊主意,要是执行这个方案,您的事业就毁了!” “请你说说,这是为什么呢?”刘邦问。 张良借用了刘邦正在用着的筷子,比划了八次,从典故切入,以八个反问的方式,否定了这个方案。最后,张良同志告诉刘邦,这个蹩脚的方案会导致这样的结果: 1、各国来这里求发展的人才,都要回到他们原来的国家,造成我们这里人才短缺; 2、被树立起来的六国,并不能为我们所用,他们一定会屈服于强大的项羽集团来跟我们作对。 张良的分析把刘邦吓出了一身冷汗,并且神经受到强烈的刺激,正要咽下去的饭都吐了出来,随口就骂了起来:“笨蛋小破书呆子,差点坏了老子的好事!” 这等于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肯定会疼的! 刘邦马上再次下达命令,铸造六国国君印的工作停下来,没铸的不要铸了,铸好的和正在铸的回炉销毁熔化。 郦老先生的尴尬可想而知了!此后,郦老先生对自己设计的方案,前前后后左左右右反复推敲,最后也觉得张良同志的见解有些道理。 公元前204年4月,项羽带队围住了荥阳,此时刘邦正在荥阳城里。形势愈发不妙,刘邦愈发惶恐。幸好张良同志一直在做稳定安抚工作,并卖力地鼓舞兵将们的士气:“同志们,我们不缺粮食,很快就会运来,请相信最终的胜利是属于我们的等等。” 刘邦有些无奈,派出使者要跟项羽和谈,打算以荥阳做边界,把荥阳以东的地盘让给项羽,荥阳以西归自己所有。项羽也想走和平之路,但是范增劝说项羽:“刘邦就快完了,得打下去!”项羽被说服了,要彻底地取刘邦的命。 阴谋当道刘邦同志心情很差,跟身边的美男陈平叹气:“天下的局面搞的这么乱糟糟,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 陈平回答说:“我也在考虑这些事情!”望着愁眉紧锁的领导,陈平汇报了思考的心得,“坚固的堡垒要从内部攻破。” 首先,陈平同志就刘邦和项羽的本质进行了比较:“项羽对人尊重,有礼貌,爱护将领,层次较高有修养的人喜欢跟着他。可是他却比较吝啬,有功的人很难得到封赏(这一点,韩信曾经提到过),所以他留不住人才。现在您呢,经常是态度傲慢,又在礼仪上存在欠缺,正经人不愿意跟您一起发展,但是你舍得封赏手下人,只有那些奸狡之徒,没骨气的、见利忘义的无耻之辈愿意跟您混。如果你跟项羽能互相取长补短,具有双方的优点,安定天下的大局不是一件难事!” 这些话虽然有些刺耳,但是基本上是客观的,刘邦听得很认真。对于陈平这些直截了当的批评,或者说是贬损,刘邦同志倒是没怎么在意。 陈平在继续:“您习惯随意侮辱谩骂别人,这样是不能吸引高雅人才的。但是,项羽集团的团结也不是牢不可破的,那里正直有工作能力的就范增、钟离、龙且、周殷那么几个人。如果您给我拿几万斤黄金做活动经费,就可以把他们的关系搞乱,让他们互相猜疑防范,甚至起内讧,自相残杀,我们就可以趁机打败项羽!”陈平的阴谋确实很阴。 阴谋得到了刘邦的支持,对于花钱办事,刘邦是很看得开的,也能舍得,他给陈平支出四万斤黄金(折合成人民币是多少,我也没搞清,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这是巨款)作为活动经费。随便陈平怎么花,既不用记明细,也不用汇报,更没有使用情况的监督,这正是陈平所希望的。 有了财力做后盾,陈平活动得特别猖獗,派出大量间谍人员拿金钱铺路混到楚军中间,跟军官士兵们拉关系套近乎,然后混淆是非散布流言,把挑拨离间工作干得热火朝天。 后来,项羽甚至听到了这样的消息:钟离等人觉得,自己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却得不到封王的待遇,于是急了,要跟刘邦联合打倒项羽把楚国的土地瓜分了。项羽有些坐不住了,派出个他认为头脑机灵的属下去荥阳刘邦那里,想套一下,到底是什么情况。 在陈平的导演下,使者受到了热情的接待,刘邦吩咐准备下丰盛酒菜,由陈平作陪,款待使者。宴会还没开始时,刘邦向使者询问:“范增老将军身体好吧?我们都很挂念他!” “我是项羽同志派来的,不是范增同志的下属!”使者反应不那么太机灵,实话实说了。 “是这样啊,我还以为你是范老将军派来的呢!”刘邦脸上洋溢的热情,“唰”地一下不见了,随即站了起来,走了! 不是范增派来的,待遇马上遭到了打折处理,诱人垂涎的酒菜被撤掉,陪酒的领导也没影了。等了好久,使者饿得快打晃了,饭菜才重新上来。但却难以下咽,全是剩菜剩饭,标准的残羹冷炙。 使者回去后,马上把出使的过程做了如实详细的汇报。于是,范增老同志也被项羽列入了怀疑对象。陈平同志布置的阴谋,又一次取得了辉煌的成果,项羽和范增之间出现了裂痕! 失去臂膀以项羽的个性,立即就要把范增叫来问问,到底有没有跟刘邦暗中勾搭,但被身边的工作人员给劝住了,没有真凭实据,闹翻了脸就不好了。其实陈平玩的这个伎俩,也不是太高明,不过愚弄项羽已经绰绰有余了。 项羽虽然没有公开跟范增撕破脸皮,但却不断地夺范增的权,重要的事情也不跟他商量了,高层会议也不通知他参加了,他的建议也得不到重视了。一切迹象都已表明:范增老同志被抛弃了! 开始,范增同志对于自己被晾起来,也感到有些不解。后来,项羽公然流露出了不信任,而且这种不信任的态度很明显。范增要求项羽马上出兵,去攻打荥阳。 “你什么意思?难道是希望我快点失败吗?”项羽却把狐疑的目光投向了他。 面对此情此景,范增知道自己再待下去没什么意思了,于是向霸王打了辞职报告。项羽一点挽留惋惜的意思都没有,马上同意了范增的辞职。 “以后的事,你自己看着办吧!”范增最后把这句话甩给了项羽,楚国的历阳侯范增,踏上了回乡的路……范增同志虽然年纪很大了,但建功立业争强好胜的心理,比年轻人还要强烈。就这样灰头土脸地下了岗,老先生委屈、憋气、不服。 走到半路,范增病了,可能是内火太盛后背长了毒疮。人在旅途,难以得到很好的治疗,病情越来越重,在还没有到达彭城(江苏徐州)时,范老先生非常不情愿的闭上了双眼,与世长辞,享年73岁。 项羽集团失去了智囊,这是相当大的损失。 范增走后,项羽猛攻荥阳,刘邦扛不住了,城池随时有被攻破的危险,于是他想到了弃城而逃。但是,这时逃跑的难度挺大的,荥阳城被项羽围住了!就在刘邦为如何逃跑一筹莫展的时候,将军纪信提出一个可以让刘邦脱身的方案,不过这个方案要是执行起来,纪信将军却会生死难料。当时,刘邦有没有坚决或虚假的否决,不得而知。我们只知道,刘邦最终执行了这个方案,并且陈平又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使得这个方案更不人性化了! 逃跑方案很快得到了实施:天完全黑下来的时候,荥阳城的东门打开了,从城里涌出了大量的兵卒,楚军扑了上来!等他们举起刀枪时,却又下不了手了,原来这些穿着军装的都是女人。 楚军一阵茫然…… 这个环节,就是陈平对方案补充的内容,让两千名女性打头阵,以此来干扰对方的视线,让楚军意乱情迷。 至于这两千名妇女的来历,我想她们都应该是来自社会底层,自己的命运捏在别人手里,所以才会被善于开发思路的陈平派上用场,被投放到阵地的前沿。她们体验到的,将是战争的残酷和血腥。 战争,无论男人女人,都难以走开! 这时,陈平的女子先遣队跟楚兵绞在了一起,荥阳城下的阵地已经乱得一塌糊涂。 胜利大逃亡就在女子先遣队的惨叫声和尖叫声此起彼伏的时候,汉王刘邦的仪仗队,从城里出来了,中间是汉王的座车,里面坐着的人,一身王爷服饰貌似汉王刘邦。 汉军打起了白旗,向楚军喊话:“我们没有粮食了,举手投降!” 楚军一下子轰动了:“刘邦投降了,我们胜利了!可以回家了!” 胜利的喜讯一下传开了,其他三面围城的部队都跑到东城来了!楚军兴奋了,在一阵阵万岁的欢呼声中,项羽来了! 项羽虽说思考力不强,但是眼力不弱,马上发现了问题,车里坐着的不是刘邦,是个赝品。 不错,车里坐的确实不是刘邦,而是纪信!这就是由纪信提出来的,逃跑方案的精华部分。因为跟刘邦相貌有些相似,纪信提出自己代替刘邦出来混淆视听掩护刘邦逃跑。纪信对老刘可真够意思了,这个代替的危险程度是不言而喻的!很快,纪信被抓了起来,带到了项羽面前。 “刘邦在哪里?”项羽又气着了,眼睛瞪得更圆了! “汉王已经走了,离开荥阳了。”纪信很平静地回答,他并没有一点害怕的表情,从提出这个方案那一刻起,纪信就已抱定了杀身取仁的信念。 信念可以支撑人的精神,达到一种无畏的境界。 纪信没有撒谎,刘邦的确逃离了荥阳,这是逃跑方案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在楚军都跑到城东门,观看所谓的刘邦投降时,货真价实的刘邦从西门跑了出来,带着张良、陈平等随行人员,纵马向西狂奔,一直跑到了安全地带--关中(陕西)。 怒火窜得老高的项羽,用火烧死了纪信,在加紧攻打荥阳的同时,夺取了成皋。 因为是有计划的逃跑,所以刘邦没怎么慌乱,临行前命令御史大夫周苛和枞公(生平情况不详,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被提到,就是出现在守卫荥阳人员的名单里)、韩王信等人把守城池,还有那位连家人都被罚没充公了的魏王魏豹。在这种情况下守城,其实跟留在这里等死没什么区别了。革命嘛,总要有人去牺牲! 第一个迎来牺牲的是魏豹,不过他不是牺牲在战场,而是死在周苛和枞公手里。就在刘邦逃逸后不久,死死守城的周苛和枞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一个问题,魏豹曾经有叛变行为,这人反复无常,还向霸王抛过媚眼儿,实在不可靠,他就像一颗不定时炸弹,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制造险情,不如杀了算了! 周苛和枞公决定,预先排除险情,拆除魏豹这颗疑似炸弹。说干就干,周苛和枞公找了个机会,杀死了魏豹。可怜的魏国国君,国破了,家散了,命也没了! 刘邦回到关中后,马上征集了一些部队,心情迫切地要杀回荥阳找项羽的晦气。荥阳逃跑让刘邦既丢面子,又丢名声,那两千名妇女,虽然是在陈平的主持下,给推出去的,但自己怎么也脱不了干系,它将成为刘邦军旅生涯的一个污点。
李世民本人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他,非常善于发现人才,并且敢于用人才,通过萝卜加大棒的方式来让群臣做到权力制约,展现了超高的驭人之术。
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李世民由于李世民本人是起兵造反才夺到皇位的,所以在他的管理理念中,并没有所谓的世袭制,在他看来,只要是人才,就可以被任用。他并不去考量人才的背景,只要是对齐有用的,全都招来。在他继位之后,李世民按照秦王府文学馆的模式来储备天下人才,每当朝会结束之后,就跑去弘文馆和各种文人们举行沙龙,商讨国家大事。甚至还不拘一格降人才,选出了一大批治国人才,包括杜如晦、孔颖达、虞世南等。
用人以信、恩威并施对李世民来说,招到了优秀人才,就会立马人尽其用,给其施展的空间。与此同时,李世民也秉持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作风,他认为,做帝王是以信立于天下,而并非用欺诈之术来引导民众。所以她对这些招用的人才们都十分信任。在管理的过程中,李世民对人才们也实行了恩威并施,比如其对李靖在领兵打仗上,发现其问题则立马指出,但同时也不随意相信奸人的谗言。
给人向善的机会李世民在管理人才的同时,也会给予人向善的机会。当他得知大将军长孙顺德收受别人的贿赂后,非但没有至尊,反而自己还送了一些绢给他,希望他能够自我反省。627年,李孝常谋反,长孙顺德因为和李笑长来往过于密切而受到牵连,官职也全部都被罢免了。628年,李世民在翻阅功臣图时见其画像心生怜悯,随即任命他为泽州刺史,这让长孙顺德感恩戴德,一心为李世民所用,做了一个好官。
李世民是极具驭人之术的一位君主,他能够精通人性,并且善于调动人性,善于发掘人才并且利用仁厚之心去管理人才,也为他后来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魏蜀吴
曹操曹丕曹植
刘备曹操
本人更欣赏曹操,曹操统一北方是他最大的功绩,曹操用人之道,让人叹服,可能自己最大的失败就赤壁之战前,没有采纳贾诩的意见,可能是他一大遗憾
还有曹操是白手起家,不像孙权可以拣到一个现成的基业刘备也可以说是白手起家,但是他有个汉室王亲的关系,可以用来招摇撞骗!
但是曹操可以说是什么都没有
还有个人魅力和文采上,曹操更是略胜一筹
建议楼主还是看看三国志一类的记载性书籍!
本人不推荐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把诸葛亮,赵云等人太过于神话了,把曹操,周瑜等人过分贬低!很不切历史!
鬼谷子四种驭人之术为最强大的心理学,是哪四种驭人之术呢?
本文2023-11-04 22:08:0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00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