姌字的含义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4浏览:2收藏

姌字的含义是什么,第1张

姌字的含义是什么如下:

姌本意指体态柔弱纤细,细长柔美。姌字字义柔美、读音轻缓,用作人名是寓意窈窕淑女、仪态万千、绰约多姿,意思是希望女孩子身材苗条匀称,风韵姿态柔美动人,魅力过人。

取名是指运用各种方法将人或物指定一个便于识别区分的名称,姓名是人的符号,又是人们彼此相区别相联系的一个记号。名字是家庭教育的起步,是父母对孩子人生前景灌注着人生信念的名字,将规范、作用和影响着人的一生。

名字:

是指人或者产品、物体的名称,姓名有广义与狭义之分,还有小名、别名、绰号、乳名等。广义的姓名包括公民的姓氏和名字以及法人和非法人团体的名称;狭义的姓名仅指公民的姓氏和名字。为名和字的合称。在中国古代,名、字分开使用。

今合称“名字”,则指姓名或名。在史书或古籍中常看到古人除了姓名外,还有字,古代人有名有字,名又叫本名,旧说是古代婴儿出生后三个月由父亲所取。

而字又叫表字,是除本名外另取一个与本名有所关联的名字,男子在二十岁行冠礼时取字,而女子则在十五岁行笄礼时取字。

一、通假字:

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2秦伯说 (说,通“悦”,赞同,高兴)

3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4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5无能为也已(已,通“矣”,句末语气词)

6焉用亡郑以陪邻(陪,通“倍”,增加)

二、古今异义:

1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4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扩展资料

文章首段开篇就造成一种紧张的气氛:秦晋两大国联合起来围攻郑国,战争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为下文烛之武临危受命埋下伏笔。并埋下两处伏笔:郑无礼于晋,与秦无关;晋、秦不在一处。第二段写烛之武临危受命。

他在郑伯一番诚意和透彻的分析下,抛开个人感伤和利益,承担起关系国生死存亡的重任,体现烛之武的深明大义。其中,佚之狐举贤和烛之武先“辞”后“许”,行文波澜起伏,颇具戏剧性。三段是全文的主体,也是说退秦师的关键。

分四个层次:一是烛之武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引起对方好感;二是说明亡郑只对晋国有利,“亡郑”、“陪邻”、“舍郑”,皆对秦国有害无益;三是陈述保存郑国,对秦国有好处;四是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旧事重提,触及秦伯的恨处,说明晋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并分析晋国贪得无厌,后必“阙秦”。

烛之武的说秦之词,句句令人毛骨悚然,具有撼人的逻辑力量,从而使秦穆公意识到晋强会危秦,于是与郑国订立了盟约,乃至帮助郑国。四段记晋师撤离郑国,同时体现一代霸主晋文公的政治远见。此段行文又一张一弛,先是“子犯请击之”,令气氛陡然又紧;文公“未可”,又松;直到“亦去之”,读者的心才安然放稳。

参考资料:

-烛之武退秦师

第一,谁是创造文字的古代人物

如果有的话,应该说黄帝时代最早的造字是仓颉

这是一句老话。

根据传说,仓颉成为了黄帝手下的一名官员。当时的官员都没有表现出威风,跟普通人一样,只是分工不同。黄帝指派他管理圈里的动物数量和屯里的食量。仓颉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全心全意地做事,很快就熟悉了他管理的动物和食物,而且他心里有丰富的知识,他很少出错。但是慢慢的,动物和食物的储存量在逐渐的增加和变化,我一个人的脑袋已经记不住了。那时候还没有文字,更不用说纸笔了。我该怎么办?仓颉很困惑。

仓颉试了一天一夜。首先,他在绳子上打了一个结,用各种颜色的绳子代表各种动物和食物,带绳子的结代表每个数字。但是时间久了就不行了。这种增加的数量使得在绳子上打结变得容易,但是当数量减少时,解开绳子上的结就很麻烦了。仓颉想在绳子上绕圈,在圈里挂各种各样的贝壳,而不是他负责的东西。增加一个壳,减少一个壳。这个方法很管用,用了好几年了。

当黄帝看到仓颉如此能干时,他被告知要管理越来越多的事情。每年祭祀的次数,狩猎的分布,部落人口的增减都被称为仓颉。仓颉又犯了一个错误,仅仅增加绳索和悬挂炮弹已经不够了。怎样才能不出错?

这一天,当他参加集体狩猎,走到一个岔路口时,几个老人争论该走哪条路。一个老人坚持向东走,说有羚羊;一个老人想往北走,说可以追上前面不远处的鹿群;一个老人坚持要往西走,说有两只老虎,不及时打死就错过机会了。当仓颉问时,原来他们都是通过观察地下野兽的脚印来辨认的。仓颉心里突然欢喜起来: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只野兽,为什么我不能用一个符号来代表我所管理的东西呢?他高兴地跑回家,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代表事物。果然,我把事情管理的很清楚。

黄帝知道后,称赞它,并命令仓颉教各部落这种方法。渐渐的,这些符号的用法也普及了。就这样,形成了文字。

仓颉塑造人物,黄帝非常看重他。每个人都称赞他,他的名声越来越大。仓颉的头脑有点发热,他的眼睛慢慢向上移动,一直移到头顶。没有人看不起他,他的话也是无心的。

这话传到黄帝耳朵里,黄帝很恼火。他没有让朝臣变坏的余地。仓颉如何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黄帝召集身边年纪最大的老人商议。老人长胡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个结,说明他已经一百二十多岁了。老人犹豫了一会儿,独自去了仓颉。

仓颉教所有部落的人阅读,老人静静地坐在最后,像其他人一样认真地听。仓颉讲完后,其他人都散了,但老人没有离开,坐在同一个地方。仓颉有点好奇,问他为什么不离开。

老人说:“仓颉,你说的话是众所周知的,但我总是盲目的,有些话还是很困惑。你会再教我吗?”

仓颉看着这么大的一个老人,非常尊敬他。他很高兴,催促他快点说。

老人说:“你造的‘马’、‘驴’、‘骡’这几个字都是四条腿吧?奶牛也有四条腿。你创造的‘牛’字为什么没有四条腿,只剩下一条尾巴?”

当仓颉听到这些时,他有点慌了:当他最初创造“鱼”这个词时,他把它写成“牛”,当他创造“牛”这个词时,他把它写成“鱼”。我自责自己的粗心,把教学搞得天翻地覆。

老人接着说:“你创造的‘重’字,意思是千里之外,你要把‘楚’字念得很远,但是你教人念‘重’字。另一方面,两座山的“出”字本该是分量的“重”字,你却教它是镇的“出”字。这些话我实在难以琢磨,只好问你了。”

此时此刻,仓颉感到羞愧,他知道自己因为骄傲而犯了一个大错。这些话被传授给各个部落,传遍了全世界。它们是无法改变的。他连忙跪下痛哭以示忏悔。

老人拉着仓颉的手,真诚地说:“仓颉,你创造了人物,让我们老一辈的经历得以记录和传承。你做了一件大事,人们会世世代代记住你。你不能自大!”

从那以后,仓颉每次创造一个词,他总是反复推敲这个词的意思,他仍然可以征求人们的意见。他一点也不敢大意。大家都说好,然后决定,然后逐渐蔓延到每个部落。

第二,创造汉字的人是谁

汉字的创造者是仓颉。

仓颉,原名侯刚、桀,又是仓颉的启蒙老师和黄氏老师。据《说文解字》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留下的汉字创造史家。看到鸟兽的脚印受到启发,进行了不同的收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作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誉为“汉字创作的圣人”。

根据《河图·玉版》和《禅通记》的记载,仓颉曾称帝,取名臧棣,是古代的一个部落首领。仓颉在位时,曾拜罗叔于罗叔水中。

仓颉也是道教中的汉字之神。据史书记载,两瞳四眼的仓颉,生而有德,观察星宿运动趋势和鸟兽足迹,开创了按其形象写作的先河,摆脱了当时纠结的历史,奠定了文明的基础,因此被誉为“文祖的仓颉”。

3谁创造了汉字

仓颉,原名侯刚,号桀,谥皇。白水县吴恙村人,110岁,轩辕黄帝左史。中国原始象形文字的创造者,中国官制和姓氏的开拓者之一。传说他仰望天空,俯视万物,开创了鸟迹之书,震惊世界,被称为人类的始祖。黄帝觉得自己成就很大,就赐姓“苍”,意思是你是最后一个人,下一个人就是下一个人。由于仓颉在塑造人物时的德性情怀,玉皇大帝也给了世人一场粟雨,以慰圣行。仓颉死后,当地人在墓中修建庙宇,并将这里的村庄命名为“石关村”。

仓颉一直被视为“文字之祖”,象形文字的创造者,中华民族的英雄。

你知道外国人猜不到的神秘方形汉字是谁做的吗?白水县有一个妇孺皆知的名字——仓颉,白水人世世代代尊称仓颉为“苍生”。但是现在,仓颉和他的传奇并不广为人知。

白水民间有许多关于仓颉造字的动人传说。在古代,在无知开始之前,人们使用拴绳的方法来记录历史记录。当时,仓颉也姓侯,是黄帝的官员。由于记录历史事实的绳结形状奇特,很难确定年代和深度。有一次,错误地从这些绳结记载的史书中向黄帝提供史实,导致黄帝在与炎帝的边界谈判中失败。事件发生后,仓颉辞去了他的职位,周游世界,访问和记录历史记录。三年后,他回到家乡白水吴恙村,一个人住在一条深沟里,“看魁星的曲风,观察鸟兽蹄爪的痕迹”,整理各种材料,创作代表世间万物的各种符号。他给这些符号起了个名字,叫汉字。

鲁迅曾经对仓颉塑造人物的历史事实作过精辟的论述,即人物不是一个人塑造的,而是大众智慧的结晶。然而,以仓颉为杰出代表的汉字创作者,最终结束了“打结笔记”的历史,开创了中华文明的新纪元。后世素有“文字鼻祖”之称,中国古代“四大创造之一”,实为当之无愧。

《史记》、《读书》、《荀子》、《吕氏春秋》等都记载了的著述和文字。所有这些都表明仓颉是一个真实的人。至少在文字的整理、创造和推广上,他们取得了很大的开拓性成就。所以,他不愧是“万代文人”和中华文明的象征。

一、仓颉寺概述

仓颉寺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早在东汉时期就有“庙楼”,形成了一定规模。所以有文字记载的寺庙历史已经有1800多年了,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根据民间传说可以追溯到黄帝时代。

仓颉寺历代碑多。虽然其中许多在战争中丢失了,但仍有18个通道保存并展示在大厅前。年代从东汉开始,经过魏、吴、胡、十六国,唐、宋、元、明、清到民国。早期的有东汉五年的仓颉寺碑、五胡十六国的光武将军碑、唐代的碑、宋代的碑等。近代有于右任先生、陶志岳将军、朱庆兰将军题写的匾额对联。

仓颉寺原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寺庙现状

仓颉寺占地17亩,基本形状为长方形。寺庙南北长140多米,东西宽48米。庙的东侧是石关乡到孙家山的公路,西侧是一条宽10米、深2米左右的沟壑。

如今的仓颉寺,城墙高,格局完整。仓颉寺的主要建筑有山门、东西影剧院、前堂、报堂、中堂、卧堂、钟鼓楼、东西厢房。建于元代的寝殿,以蒿木为主要檩条,长16米,厚55厘米,直径均匀笔直,世界罕见。寺庙里的仓颉雕像,最初是用粘土轮胎和粉末制成的,有“雕塑史上的杰作”的美誉,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摧毁了。1991年,人们聚集资金进行重建。紧靠后堂的是仓颉墓和陵园。仓颉墓,圆锥形,四周是六角形的砖墙。环顾墓顶,不远处的黄帝陵让人肃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墓园墙北端民国时期修建的一排窑洞有十多个洞。寺内现存建筑多为元明清时期,装饰华丽,地方色彩浓厚。

仓颉寺的三门,是寺内唯一的叠置建筑,下层有四个洞窟,外面有三扇敞开的门;上层为门楼,南北两侧用雕花木檐屏通风采光。三门附近建有两个剧院,这是中国众多寺庙中的一个独特现象。

寺院古树参天,郁郁葱葱,欣欣向荣。仓颉寺有古柏48棵,都有几千年的树龄。仓颉寺古柏是中国三大古柏群之一。这里的古柏在年代上比山东曲阜孔庙、黄帝陵的古柏寿命长,居全国古柏三大群之首。48朱库珀有美丽的名字和动人的传说。以仓颉最古老的手栽柏树“魁星殿苑”为首,从寺门口的“京泽柏”,到西北角围墙外的“无柏”,再到鹊柏、白宝槐、青龙柏、白虎柏、猴头柏、射神柏、冯明柏、孔雀傲、二龙山戏珠、甘芝梅、莲花灯等。

4世界上第一个发明单词的人是谁?

汉字有三千年的历史,从我们目前能看到的最早的一批文字材料——商代甲骨文算起。

由于甲骨文已经相当成熟,我们可以推断汉字一定发生在3000年前。汉字的发展可以分为两大阶段。

从甲骨文到小篆是一个阶段;从秦汉隶书来看,以下是另一个阶段。前者属于古代汉字范畴,后者属于现代汉字范畴。

一般来说,从隶书到今天,现代汉字的使用形式没有太大变化。从汉字与汉语的关系来看,汉字是语素字。

从汉字的结构来看,汉字是由表意和表音的偏旁部首以及非表意也非表音的标记组成的书写系统。相传,文字的发明者是一位名叫苍介的圣人。《汉书·淮南子》记载,仓颉作文时,是“雨小米,鬼夜啼”。

这是一个很特殊的现象,也就是说,写作的时候,粮食从天上掉下来,下雨了,晚上鬼神痛哭。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这样一个“让诸神哭泣”的壮举。

这个传说是由主管黄帝历史的仓颉创造的,至今已有5000年的历史。文字的出现在人类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所有文明的元素中,文字的出现是最重要的标志。

所以中国古代发明文字的时候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传说黄帝的历史学家仓颉发明了汉字。

虽然史实不能细究,但反映出汉字历史悠久。中国古籍中有记载,如打结笔记、扎木写字等。,常用于早期笔记。可惜这些物质不能长期保存,所以当时的笔记不详。

但在安阳小屯发现甲骨文15万字,甲骨文和牛贾骨保存完好,总字数达3500字。就甲骨文的结构而言,除了象形文字之外,先进的造字方法,如形声字、会意、借用等,也得到广泛应用。

可见3000多年前的商代文字已经达到了相当完整的水平,所以在此之前一定有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考古发现证明,中国祖先早在七八千年前就在龟甲上画了符号。

在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中,陶器上描绘的符号有几十个,有些和甲骨文上看到的文字相似,所以有人认为是早期文字。至于龙山文化早期陶罐上发现的竹书,肯定是有文字记载的,充分说明汉字至少有四千年的历史。

汉字的出现不仅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不断积累和总结的结果,所以仓颉很可能是总结和整理汉字并为汉字的形成做出贡献的代表人物。

5除了仓颉,古代还有哪些人物收集并创造了汉字

1根据嬴政造字的传说,秦始皇的“秦”字不是这样写的,而是写成“辽”。

嬴政先后消灭了齐、楚、燕、韩、赵、魏,统一了中国。他很开心。他认为没有人比他自己做出了更多的贡献。他怎么能让两个国王平分权力呢?嬴政认为老是两个国王并排坐在一张木椅上。

于是,他决定重新确立国家的称号,动用了很多脑筋,用一个更有意义的称号来代替国家。他问大臣:“自世界诞生以来,谁的贡献最大?”我以为大臣们会说:“你做出了最大的贡献。”

然后讨论什么标题更有意义。大臣们并没有按照他的思路回答,而是异口同声地说:“自古以来,谁的功劳都记载在《春秋》里”,但嬴政听了,笑着说:“我是千古帝王,所以我要把‘春秋’二字对半,代之以‘秦’二字。嬴政自称秦始皇。

一个新词“秦”取代了原来的“古”。2隋文帝创造了隋文帝这个词。在篡夺北周皇位之前,被隋国公封侯。所以他在建立新王朝的时候,准备以隋为国号,按惯例。他觉得隋末尾有“隋”字,意思是逃避,倒霉,不稳定。

晏子谏齐景公施仁政

景公探爵,弱故反之。晏子闻之,不待请而入,见景公汗出惕然。晏子曰:“君胡为者也?”景公曰:“我探爵,弱故反之。”晏子逡巡北面,再拜而贺曰:“吾君有圣王之道矣。”景公曰:“寡人入探爵,弱故反之。其当圣王之道者何也?”晏子对曰:“君探爵,弱故反之,是长幼也。吾君仁爱禽兽亦加焉,而况于人乎?此圣王之道也。”

译文齐景公探视小鸟,看到小鸟很弱就回来了。晏子听到这件事,不等景公召请就入宫,看到景公担心得都出汗了。晏子就问:“国君为何如此啊?”景公说:“我去看小鸟,小鸟十分瘦弱,所以我就回来了。”晏子在殿北徘徊了一阵子,就再拜而祝贺道:“我们的国君具备圣王之道了。”景公不解地问:“寡人只是去看小鸟,小鸟太弱,就回来了。这就符合圣王之道,是什么原因呢?”晏子回答:“国君去看小鸟,小鸟弱,所以国君回来了,这就是爱护弱者啊!我们的国君仁爱禽兽尚且如此,何况是对人呢?这就是圣人之道。”

练习四

一 解释下列名词:

疏:古人给古书作注解时,除了解释古书原文(经)之外,还给前人的注作注解,这种经注兼释的注释就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

读为:古人注解古书常用的以本字说明假借字的训诂术语。其特点是,既注音又释义。

读若:古人注释字、词的术语,主要作用是注音,有时也用来说明假借字。

衍文:校勘学术语,也叫“衍字”,简称“衍”,是指古籍因传抄、刻印等误加的文字。

句读:古人读书,常在句末一个字的旁边加个点或圆圈,叫做“句”;在句中停顿处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两者合称句读。

正义:又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是一种经注兼释的注释。义疏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出于思想统一和科举考试的需要,由官方以指定的注本为基础把经书的解说统一起来,这种新的注疏唐人称之为“正义”。

十三经注疏:宋代学者为了便于查阅,把儒家十三部经书的注和疏加上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一部书,即《十三经注疏》。这十三部经书的注疏包括:《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注疏》(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注疏》(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古文辞类纂:清代姚鼐编的一部古文选集,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辞赋等,依据文体分为十三类:论辨类、序跋类、奏议类、书说类、赠序类、诏令类、传状类、碑志类、杂记类、箴铭类、赞颂类、辞赋类、哀祭类。所选古文大部分是应用文,而且多数选文社会意义不大。书首有序目,略述各类文体特点及其义例,书中并有评点,宣扬桐城派的文学观点。

二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带△的词或词组(教材引文下加△处,本书改为下加点):

1.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论语侍坐》)

译文: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

解词:安,疑问代词,怎么。

2. 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庄子逍遥游》)

译文:穿过云层,背负青天,然后计划着向南飞翔,将要飞到南海去。

解词:绝,动词,穿过。

图,动词,计划、谋划。

且,副词,将要。

3.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施及到禽兽身上,而功德却不能施加给百姓的原因,是什么呢?

解词:者,辅助性代词,“……原因”。

独,副词,表反问语气。

4. 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荀子天论》)

译文:那流星的坠落,树木发出响声,这是天地运行,阴阳变化,而出现的事物中少见的现象。认为这些现象奇怪是可以的,可是害怕它就不对了。

解词:队,“坠”的本字,动词,坠落。

是,指示代词,这。

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奇怪。

5. 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韩非子五蠧》)

译文:因此人多而财物少,劳动辛苦可是得到的衣食用品少,所以人们就会争夺。

解词:是以,指示代词“是”和介词“以”连用而成的固定结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因此”。

货,名词,财物。

事,动词,从事、用。

6.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吕氏春秋察传》)

译文:子夏到晋国去,路过卫国,听到有人读史书说:“晋国军队三头猪渡过黄河”。

解词:之,动词,到、往。

史记,名词,记载历史的书。

三 下列文章在《古文辞类纂》中归入哪一类?按我们的分类,应当属于哪一类?

《古文辞类纂》的归类:

贾谊《吊屈原赋》归哀祭类,枚乘《七发》归辞赋类,晁错《论贵粟疏》归奏议类,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归赞颂类,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归传状类,欧阳修《泷冈阡表》归碑志类,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归书说类,曾巩《墨池记》归杂记类。

我们的分类:

贾谊《吊屈原赋》、枚乘《七发》归韵文的辞赋类,晁错《论贵粟疏》归应用文的奏议类,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归应用文的赞颂类,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归传记散文,欧阳修《泷冈阡表》归应用文的墓表,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归应用文的书信类,曾巩《墨池记》归杂记文。

四 下面是《毛诗正义北风》的第一章,阅读并回答问题:

(原文见教材第747页)

1.“雱”的读音和意义是什么?

雱,的读音是“普康反”,即pāng ;义为“盛貌”,形容雪下得很大的样子。

2.“惠”是什么意思?这是谁的注?

惠,是“爱”的意思,即仁爱。这是毛亨的注。

3.“好”是形容词还是动词?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

“好”是动词。根据有二:一是它后面有宾语“我”;二是它的读音为“呼报反”,即hào。

4.郑玄对“邪”是怎样解释的?

“邪,读如徐。”郑玄认为“邪”是“徐”的假借字,义为宽缓。

5.“只且”是什么意思?这是谁的解释?

“只且,语助也。”即认为“只且”是语气词。这是孔颖达的解释。

五 《论语公冶长》:“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阮元《十三经注疏》云:“唐石经轻字旁注案石经初刻本无轻字车马衣裘见管子小匡及外传齐语是子路本用成语后人因雍也篇衣轻裘误加轻字甚误钱大昕金石文跋尾云石经轻字宋人误加考北齐书唐邕传显祖尝解服青鼠皮裘赐邕云朕意在车马衣裘与卿共敝盖用子路故事是古本无轻字一证也释文于赤之适齐节音衣为于既反而此衣字无音是陆本无轻字二证也邢疏云愿以己之车马衣裘与朋友共乘服是邢本亦无轻字三证也皇疏云车马衣裘共乘服而无所憾恨也是皇本亦无轻字四证也今注疏与皇本正文有轻字则后人依通行本增入非其旧矣。” 按照阮元的意见,句中哪一个字是衍文?阮元有什么根据?如果衍文去掉,句子的标点有什么改变?这个句子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标点法,意义有什么不同?你赞成哪一种标点法?

按照阮元的意见,句中的衍文是“轻”字。

阮元的根据有四:一是古本无“轻”字,二是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引文无“轻”字,三是邢昺《论语注疏》无“轻”字,四是皇侃《论语集解义疏》无“轻”字。

如果衍文去掉,句子的标点是:

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这个句子可以有两种标点法,除了上面的标点法以外,还可以如下标点:

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这两种标点法,句子意义的侧重点略有不同,前者强调的重点在于“共”字,后者强调的重点则在于“敝”字。

两种标点法相比较,前者较好。

六 将下面的短文标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标点:

景公使圉人养所爱马,暴死。公怒,令人操刀解养马者。是时,晏子侍前。左右执刀而进,晏子止,而问于公曰:“尧舜支解人,从何躯始?”公矍然曰:“从寡人始。”遂不支解。

公曰:“以属狱。”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为君数之,使知其罪,然后致之狱。”公曰:“可。”晏子数之曰:“尔罪有三:公使汝养马而杀之,当死,罪一也;又杀公之所最爱马,当死,罪二也;使公以一马之故而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汝杀公马,使怨积于百姓,兵弱于邻国,汝当死,罪三也。今以属狱。”公喟然叹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晏子春秋内篇谏上》)

译文:

齐景公让圉人饲养他心爱的马,这匹马突然死了。景公很生气,就命令手下的人拿着刀去肢解养马人。这时,晏子正陪坐在景公跟前。景公手下的人拿着刀走上前去,晏子阻止了他们,并问景公说:“尧舜肢解人体,从身体的什么地方开始?”景公惊惶地说:“从我开始。”于是下令不再肢解养马人。

景公又说:“把它交给狱官处理。”晏子说:“这个人还不知道自己的罪过就要被处死,请让我为你历数他的罪过,也让他明白自己犯了什么罪,然后再把他交给法官。”景公说:“可以。”晏子数落道:“你的罪过有三条:君王让你养马,你却让马死掉了,判处你死罪,这是第一条;你让君王最好的马死掉了,判处你死罪,这是第二条;你让君王因为一匹马的缘故而杀人,百姓听到后必定会怨恨我们的国君,诸侯们听到后必定会轻视我们的国家。你让君王的马死掉,使怨愤在百姓中积聚,军威在邻国中减弱,你应被判处死罪,这是第三条。现在就把你交给法官。”景公叹息说:“您放了他!您放了他!不要损伤我的仁义名声啊!”

标点:

何谓有罪而益信?孟孙猎而得麑,使秦西巴持归烹之。麑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纵而予之。孟孙归,求麑安在。秦西巴对曰:“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孟孙怒,逐秦西巴。居一年,取以为子傅。左右曰:“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此谓有罪而益信者也。(《淮南子人间训》)

译文:

什么叫有罪却更加得到信任?鲁国孟孙氏打猎得到一只幼鹿,派秦西巴带回去烹了它。母鹿跟着秦西巴叫唤。秦西巴不忍心,放开小鹿还给了母鹿。孟孙氏回来后,问鹿在哪里。秦西巴回答说:“小鹿的妈妈跟在后面哀啼,我实在不忍心,私自放了它,把它还给了母鹿。”孟孙氏很生气,把秦西巴赶走了。过了一年,又把他召回来,让他担任儿子的老师。左右的人说:“秦西巴对您有罪,现在却让他担任您儿子的老师,这是为什么?”孟孙氏说:“他对一只小鹿都不忍心伤害,又何况对人呢?”这就是所说的有罪过反而更加得到信任的例子。

标点:

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孟子滕文公下》)

译文:

孟子对戴不胜说:“你想要你的君王朝着好的方向走吗?我明白地告诉你。假如这里有个楚国的大夫,想要他的儿子学会齐国话,那么找齐国人教他呢,还是找楚国人教他呢?”戴不胜答道:“找齐国人教他。”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教他,许多楚国人在旁边吵吵嚷嚷干扰他,即使天天鞭打他,要他学会说齐国话,也是做不到的;要是把他领到齐国的庄街、岳里这样的闹市住上几年,那么即使天天鞭打他,要他说楚国话,也是做不到的。你说薛居州是个好人,要他住在王宫中。如果在王宫中的人,无论年长的、年幼的、地位低的、地位高的,都是像薛居州那样的好人,那么宋王会跟谁干出坏事来呢?如果在王宫中的人,无论年长的、年幼的、地位低的、地位高的,都不是薛居州那样的好人,那么宋王又会和谁做出好事来呢?仅仅一个薛居州,能把宋王怎么样呢?”

标点: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此不必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译文:

公孙仪做鲁国的宰相并且特别喜欢吃鱼,全国都的人都争相买鱼来献给他,公仪先生却不接受。他弟弟劝他说:“您喜欢吃鱼而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正因为爱吃鱼,我才不接受。假如收了别人献来的鱼,一定会有迁就他们的表现;有迁就他们的表现,就会枉法;枉法就会被罢免相位。虽然爱吃鱼,这些人不一定再送给我鱼,我又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尽管爱吃鱼,我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公孙仪懂得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懂得靠别人为自己不如自己为自己。

姌字的含义是什么

姌字的含义是什么如下:姌本意指体态柔弱纤细,细长柔美。姌字字义柔美、读音轻缓,用作人名是寓意窈窕淑女、仪态万千、绰约多姿,意思是希...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