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向雨前烹宜竹里,经翻陆羽歌记卢仝 什么意思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4浏览:3收藏

采向雨前烹宜竹里,经翻陆羽歌记卢仝 什么意思,第1张

这个对联是讲茶文化的,上联是讲茶的采摘制作考究和烹制环境清幽,茶不仅是美味健身的饮品,也是一件风雅有情调的事。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谈到采茶时节时说:“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清明后,谷雨前,确实是最适宜的采制春茶的季节,雨前茶往往滋味鲜浓而耐泡。而竹林中也是文人雅士喜爱的烹茶场所,古人有很多竹里烹茶、竹院烹茶题材的文人画传世。

下联是通过两位茶道宗师的典故,继续说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陆羽因撰写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茶经》中详细记录了当时中国茶叶的产地、品种、物性、制作工艺、器具、烹饮的规矩、器皿水源选择、技艺以及茶的品鉴等知识,是文人雅士、茶道爱好者必备的藏书,所以说“经翻陆羽”。

而卢仝同样爱茶成癖,他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传唱千年而不衰,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一段:"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 生。……" 与陆羽茶经齐名。茶的功效,和卢仝对茶饮的审美愉悦,在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人以诗名,诗则又以茶名也。卢仝著有《茶谱》,也被世人尊称为“茶仙”,(《七碗茶歌》甚至传到日本,奠定了日本茶道的基础)所以叫“歌记卢仝”。

一碗清泉茶:

清甜淡雅,如同山泉一般清澈,透彻心灵,让人感到舒适宁静。

一碗韵味茶:

香气浓郁,滋味丰富,如同艺术品般充满了韵味,让人沉醉其中。

一碗格调茶:

饮之令人心境高雅,如同品味生活一样,让人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追求。

一碗清心茶:

能净化心灵,宁神静心,让人沉浸在自己内心的世界,感受到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一碗逸趣茶:

享受人生乐趣,感受生活的美好和丰富,让人从繁琐的生活中找到了一份美好。

一碗忘两茶:

让人忘却尘俗,忘记烦恼,享受宁静的时光,如同呼吸间的自由一般令人畅快。

一碗天人茶:

天人合一,如同与自然融为一体,感受到天地之间的和谐与美好,这才是茶仙卢仝的最高境界。

过去茶叶店的题字,往往写上“陆卢遗风”四字,为啥?据说是纪念陆羽、卢仝两位品茶名家。

陆羽一生爱茶如命,走了许多名山大川,品尝了许多好茶。

一天,他提着一只竹篮,篮上盖了块白布,走到大户人家门口,闻到门内茶香扑鼻,便笑脸迎上去。门公却冷冷地问:“作啥?”陆羽笑嘻嘻地说:“讨茶。”门公怕听错,又问了一句:“讨饭还是讨茶?”陆羽彬彬有礼地说:“求门公赐茶。”门公感到这个人好奇怪,清早不讨饭却讨茶?也从来没有听说过花子讨茶。看看相貌,眉清目秀,又不像是个讨饭的,于是就倒了一盅茶给他。香茶上口,陆羽发现这是新品种,心里暗暗称赞:好茶!再一想,门公能喝这样的好茶,主人用的茶会更好。于是“得寸进尺”,开口对门公说:“烦劳门公,我想求见主人。”门公看此人不同凡俗,便进去禀报。

主人卢仝正在书房,生平爱茶。

“禀老爷,说来稀奇,有一个要茶的花子求见。”

卢仝一听又好气又好笑,心想:“只有要饭的花子,哪来要茶的花子?或许门公说错了。”

“讨什么?”

“讨茶,讨茶。”

卢仝想了一想,于是说:“就让他进来吧。”

门公把陆羽领到书房。卢仝一看,来者长得端庄文静,非同一般,就拿出一些长似带茶叶,泡在茶壶里,顿是满屋芳香。这就是有名的“玉带茶”。

陆羽闻到茶香缭绕,点头含笑,连连称赞:“好茶”,并说:“可惜啊!可惜!”卢仝忙问:“老兄,可惜什么?”“可惜茶具不好。”卢仝虚心请教:“有烦先生指教!”

这时,陆羽提起竹篮,把盖在篮上的白布揭开,原来里面放的一只紫砂茶盘,上面有一把紫砂茶壶,四只紫砂茶盅。陆羽笑着说:“用你的茶具只能屋里香,用我的茶具可以使这几进屋子里外闻香。”卢仝觉得新奇,便拿陆羽的茶壶泡茶,茶刚泡开,果然满屋满院香气四溢。

卢仝喜出望外,晓得陆羽是个有学问的人,两人结拜成兄弟。以后,他们俩人为探讨茶的学问四处奔走。听说江南苏州虎丘山明水秀,泉水从岩石里沁出,他俩就跑去用这里山泉煮茶,茶水甚为甘美。后人为了纪念陆羽到苏州考察,在虎丘筑有陆羽楼。

明朝宰相苏州的申时行告老还乡后,还请好友来这里品泉哩。

《七碗茶歌》白话译文

喝第一碗唇喉都湿润,喝第二碗去掉了烦闷。

第三碗刮干我的胃肠,最后留下的只有文字五千卷。

第四碗后发出了轻汗,平生遇见的不平之事,都从毛孔中向外发散。

第五碗骨健又兼身清,第六碗好似通了仙灵。

第七碗已经吃不得了,只觉得两腋下微风吹拂要飞升。

蓬莱山,在何处?

我玉川子,要乘此清风飞向仙山去。

山上群仙掌管人间土,高高在上与人隔风雨。

哪里知道有千百万百姓的生命,堕在山巅悬崖受辛苦!

顺便替谏议探问百姓,到头来能得到喘息否?

《七碗茶歌》原文:

唐代卢仝

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 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 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 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 堕在颠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 到头还得苏息否。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河南沁园景区有五十五眼泉。西湖的桃花岛,四面环水,百竹拥翠,岛下有一泉眼,从入岛的拱桥边喷出,翻涌数尺之高,落入泉组河。其水质清沏甘甜,旧时人称桃花泉。

中唐时的沁园已变成河东、河南、河内的官僚宦族和文人墨客的休闲场所和宴游文化中心。

家住河内济源思礼村的卢仝,(约795—835)号玉川子,是“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嫡系子孙,虽出身名门望族,家境却十分贫寒。他耿直孤僻,淡泊名利,尤厌恶官场的孽政弊息,不入科考,隐居山野,刻苦攻读。

不被高官厚禄所诱,拒绝仕途,以清贫耿介闻名。朝廷闻知卢仝的才学,曾两次征他为谏议大夫(官位五品),但他憎恶朝廷宦官专权,卑视官场龌龊,都未应命而谢绝。正如他《冬日》诗中所曰“上不识天子,下不识王候。”(《全唐诗》卷588〈卢仝诗集〉)。

韩愈尤以喜爱卢仝的才学和狷介高洁的节操,在任河南令时对卢仝时有接济。因此,卢仝一生与韩愈、张籍、孟郊、贾岛浑在一起,成为唐代韩孟诗派的重要人物,继而成为中国的“茶仙”。

沁园的所在地博爱县许良镇与沁阳市的山王庄镇至济源市的五龙口镇和九里沟,全长三十多公里,是南太行脚下最美、最有故事的风景带。不满时世,却又放骇自我的卢仝常邀好友,在这一带观景饮游。因此,九里沟的卢仝茶台遗存尚在,沁园里的“韩茶”、“卢泉”和“七碗茶歌”的故事流传至今。

唐元和四年,家住河内孟州的河南令韩愈与河内济源的卢仝一起逍遥河内的沁园。两人与艺妓坐饮,歌舞一阵,便唤侍女上茶。

而唐时的河内人,只喝当地的菊花茶和冬凌茶。卢仝虽也是河内人,毕竟为“茶仙”,龙井、毛尖无所不用,所以菊花茶虽然淳和甘甜,却缺少清苦之美,因此大为不快。韩愈是来这里移竹的常客,对竹林植物甚是了解,就带卢仝在竹林里采摘一些了竹串子,建议将其泡茶试饮。

结果竹串子未经泡制,泡出的茶苦涩有余,清香不足,卢仝很是苦恼。片刻之后,卢仝突然提议出去看泉,韩愈不解其意,跟在后边。只见卢仝每到一泉,捧水就喝,结果五十五泉看完,肚子喝的鼓胀,逗韩愈捧腹大笑。稍后,卢仝让侍女将桃花泉水盛起,再次烹煮,让韩俞酌饮。

韩愈品后,顿解其意,不尽乐道:“甘苦相济,清雅漫延,别有滋味,好茶、好茶!”原来,竹串子的药理,就是生津和血,清热去火,和肺解毒,加上桃花泉的甘甜和矿物成份的药化反应,竹串子茶变得柔绵、清心,益脾、养神,的确为上佳饮品。

在以后的日子里,韩、卢二人常邀张籍、孟郊、贾岛等朋友多次来桃花泉煮饮,歌赋词呤,留下了很多佳话和诗篇。

唐元和六年,卢仝收到好友谏议大夫孟简寄送来的茶叶,又邀韩愈,贾岛等人在桃花泉煮饮时,著名的“七碗茶歌”就此产生。卢仝的茶歌所表达的饮茶感受,不仅仅是口腹之欲,而是将“竹串子茶”的药理、药效溶入其中,醒神益体,净化灵魂,激发文思,凝聚万象,制造了一个妙不可言的境界。

采向雨前烹宜竹里,经翻陆羽歌记卢仝 什么意思

这个对联是讲茶文化的,上联是讲茶的采摘制作考究和烹制环境清幽,茶不仅是美味健身的饮品,也是一件风雅有情调的事。明代许次纾在《茶疏》...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