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鲵是鱼类吗,为什么不是鱼类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5浏览:3收藏

大鲵是鱼类吗,为什么不是鱼类,第1张

大鲵不是鱼类。鱼类指的是鱼纲之中的动物,大鲵则不同,它们是两栖纲的,属于两栖动物。鱼类和两栖动物是互相独立的两种动物,二者无交集,并且相差比较大。因此,虽然大鲵有个别称叫做“娃娃鱼”,它们本身的名字中也带有鱼这个偏旁,但不能误认为它们是鱼类。大鲵和鱼类在生活环境、呼吸方式等方面都有差异。 一、大鲵是鱼类吗

大鲵还被称为“娃娃鱼”,它们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范围都是十分广泛的。虽然它们的名称之中带有“鱼”这个字或者“鱼”这个偏旁,但是它们并不是真正的鱼,也就是说它们并不属于鱼类这个范畴。

从所属的类别来看,鱼类指的是鱼纲之中的动物,但大鲵则不属于鱼纲,它们是两栖纲中的动物,是两栖动物。鱼纲和两栖纲虽然都是脊索动物门之下的,不过二者是互相独立的两个纲,彼此之间并没有交集。所以,大鲵作为两栖纲之中的动物,就不可能同时属于鱼纲,也就不是鱼类。

二、大鲵为什么不是鱼类

鱼类指的是鱼纲中的,但大鲵却不是鱼纲中的动物,而是两栖纲中的两栖动物,所以大鲵不是鱼类就非常好理解了。其实,大鲵还是一类十分典型的两栖动物,它们的突出特征都符合两栖动物的特征,跟鱼类相比差异是比较大的。

比较明显的一个差异就是生活环境的差异。鱼类是生活在水中的一种动物,而且只能生活在水中,脱离水之后它们没有办法存活太长时间。但大鲵则不同,它们幼体时期在水中,但到了成体时期就可以生活在陆地上了,这也是它们被称为两栖动物的原因。另外,从呼吸器官来看,鱼类用的是鳃,而且一直用鳃呼吸。大鲵在幼体时期也是用鳃呼吸,但成体时就改为用肺呼吸了。

娃娃鱼,即大鲵,中国特产的一种珍贵野生动物,因其夜间的叫声犹如婴儿啼哭,所以俗称为“娃娃鱼”。

但它却并非鱼类,而是体形最大的一种两栖动物,体长一般为1米左右,最长的可达2米,体重为20-25千克,最大的达50千克。体色随栖居环境色彩而有差异,背面呈棕色、红棕色、黑棕色等,上面有颜色较深的不规则斑点,腹面浅褐色或灰白色。

栖息地的破碎化和片断化引起中国大鲵的地理分化和遗传结构变异, 是导致该物种濒临极危的主要原因。

扩展资料:

娃娃鱼的生活习性:

大鲵生性凶猛,肉食性,以水生昆虫、鱼、蟹、虾、蛙、蛇、鳖、鼠、鸟等为食。捕食方式为“守株待兔”。大鲵一般都匿居在山溪的石隙间,洞穴位于水面以下。夜间静守在滩口石堆中,一旦发现猎物经过时,便进行突然袭击,因它口中的牙齿又尖又密,猎物进入口内后很难逃掉。

大鲵的牙齿不能咀嚼,只是张口将食物囫囵吞下,然后在胃中慢慢消化。娃娃鱼有很强的耐饥本领,饲养在清凉的水中二、三年不进食也不会饿死。它同时也能暴食,饱餐一顿可增加体重的五分之一。食物缺乏时,还会出现同类相残的现象,甚至以卵充饥。

-娃娃鱼

娃娃鱼的学名叫中国大鲵。

俗名娃娃鱼,是生活在淡水中的两栖动物。是中国特产的一种珍贵野生动物,因其夜间的叫声犹如婴儿啼哭,所以俗称为“娃娃鱼”,但它却并非鱼类,而是体形最大的一种两栖动物,体长一般为1米左右,最长的可达2米,体重为20-25千克,最大的达50千克。

世上最早的化石出土于中国内蒙古,距今约165亿年。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将之列为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中国的国宝之一。

扩展资料:

中国大鲵活动在清澈、低温的溪流或者天然溶洞中,栖息在泥中或者阴暗的岩石缝隙中。一般在水流湍急,水质清凉,水草茂盛,石缝和岩洞多的山间溪流、河流和湖泊之中,有时也在岸上树根系间或倒伏的树干上活动。

并选择有回流的滩口处的洞穴内栖息,每个洞穴一般仅有一条。洞的深浅不一,洞口比其身体稍大,洞内宽敞,有容其回旋的足够空间,洞底较为平坦或有细沙。

参考资料:

--中国大鲵

小鲵不是娃娃鱼。娃娃鱼指的是大鲵,它和小鲵虽然都是两栖动物,但并不是同一科属的动物,所以并不一样。具体来看,小鲵是小鲵科小鲵属的,娃娃鱼则是隐鳃鲵科大鲵属的。它们有很多差别。在体型方面,小鲵的体型比娃娃鱼小。在外观方面,小鲵的尾巴占身体的比例更高,而且眼睛也更加明显。另外,两者相比小鲵的速度要更快。 一、小鲵是娃娃鱼吗

小鲵和娃娃鱼都是两栖动物,而且都是比较名贵的。娃娃鱼其实就是大鲵,大鲵是它们比较正式的称呼,娃娃鱼则是俗称。从所属的类别来看,小鲵和娃娃鱼都属于两期纲,而且目也是相同的,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因此它们的外观也有一些地方类似。但小鲵和娃娃鱼并不是完全相同的,二者指的并不是同一种动物,小鲵不是娃娃鱼。在日常生活中若是想将二者区分开,还是可以从很多方面对二者进行对比。

二、小鲵和娃娃鱼有什么区别

1、科属区别:小鲵和娃娃鱼的科和属其实并不是相同的。小鲵属于小鲵科小鲵属,而娃娃鱼其实指的就是大鲵,它们是隐鳃鲵科大鲵属的。可见,二者的差异还是比较大的。

2、体型区别:小鲵和娃娃鱼的体型差异很大。小鲵的体型较小,有些品种的体型甚至都不到10厘米,比较大的小鲵身体长度也基本不会超过20厘米。而娃娃鱼的体型则比较大,超过1米接近2米的娃娃鱼也是比较常见的。

3、外观特征区别:二者在一些外观特征方面也有比较大的差异。比如二者的尾巴长度占身体长度的比例不同,小鲵的尾巴长度占身体长度的比例更大。再比如二者的四肢也不同,娃娃鱼的四肢十分短小,小鲵的四肢则相对适中。还有二者的眼睛,小鲵的眼睛十分明显,因为在它们的头部是明显凸出的,娃娃鱼的眼睛则不是如此。

4、行动速度区别:小鲵和娃娃鱼的行动速度也不一样。小鲵的体型小,因而也比较敏捷,行动速度比较快;娃娃鱼的体型大,身体比较笨重,因而行动也比较迟缓。

完全不一样。大鲵是两栖动物,是濒临灭绝动物,一般生活在山溪中,因叫声似娃娃哭声,所以俗称娃娃鱼。而中华鲟是鱼类,生活在长江中。也是濒临灭绝动物,所以很珍贵。现在已经成功进行人工繁育。附娃娃鱼,请鉴赏鉴赏;

娃娃鱼不是哺乳动物。

娃娃鱼,一般指大鲵,是隐鳃鲵科大鲵属动物。

娃娃鱼生活习性:

习性

成鲵一般常栖息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溪河深潭内的岩洞、石穴之中,以滩口上下的洞穴内较为常见,其洞口不大,进出一个口;洞的深浅不一,洞内宽敞平坦。白天常卧于洞穴内,很少外出活动,夏秋季节,也有白天上岸觅食或晒太阳的习性。大鲵一般夜出晨归,常住一个洞穴。捕食主要在夜间进行,常守候在滩口乱石间,发现可猎动物经过,突然张嘴捕食。大鲵适宜栖息于水温3至23℃的水中,个体大的多生活于深水处,中小型个体多在浅水处。成鲵多数单栖活动,幼鲵常集群在乱石缝中,其生活最适水温为10至20℃。大鲵常将头部伸到水面进行呼吸,皮肤也是它气体交换的重要器官,在含氧量较高的水中,大鲵可较长时间伏于水底不浮出水面呼吸。在人工饲养情况下,每6至30分钟将鼻孔伸出水面呼吸一次,吸气约几秒至数10秒。 

小小的牙齿又尖又密,咬肌发达,猎物一旦被咬住很难逃脱。但它们不能咀嚼,只会将猎物囫囵吞下。体表光滑、满布黏液的身体,当遇到危险时会放出奇特的气味,令其知臭而退。 

食性

大鲵的视力不好,主要通过嗅觉和触觉来感知外界信息,它们还能通过皮肤上的疣来感知水中的震动,进而捕捉水中的鱼虾以及昆虫。大鲵在它所处的生态系统中占据食物链顶端的位置,是生物链重要的一环。大鲵在不同的水域中,食物来源也略有不同,它们食量大,主要捕食水中的鱼类、甲壳类、两栖类及小型节肢动物等,此外在大鲵的胃中也发现有少量植物组分。生活在长江流域大鲵所处栖息地内,有着白甲鱼、宽口光唇鱼、马口鱼等鱼类,为大鲵提供了广泛的捕食对象。 

大鲵喜欢捕食蟹类,一只体重15千克的个体胃内有蟹6只,总重量约140克;25千克的个体一次能吞食250至300克食物;曾在四川马边县发现一尾体重1蚝多的大鲵,胃内竟有一尾体重05千克的鱼。对陕西省柞水县境内干右河上段大鲵的食性分析,其中蟹占483%,船钉鱼占125%,水生昆虫幼体占78%,水鸟占31%,木片占31%,小石块31%,大鲵幼体占15%,空胃者203%。大鲵新陈代谢较为缓慢,停食半月之久,胃内仍有未消化的食物。它的耐饥力很强,只要饲养在清洁凉爽的水中,数月甚至一年以上不喂食不致饿死。

学名大鲵。

大鲵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也是最珍贵的两栖动物。它的叫声很像幼儿哭声,因此人们又叫它“娃娃鱼”,是国家二类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是农业产业化和特色农业重点开发品种;是野生动物基因保护品种。

大鲵是两栖动物中体型最大的一种,全长可达1米及以上,体重最重的可超 大鲵百斤,而外形有点类似蜥蜴,只是相比之下更肥壮扁平。

科学家研究:娃娃鱼小时候用的是鳃呼吸,长大后用肺呼吸。娃娃鱼栖息于山区的溪流之中,在水质清澈、含沙量不大,水流湍急,并且要有回流水的洞穴中生活。大鲵头部扁平、钝圆,口大,眼不发达,无眼睑。身体前部扁平,至尾部逐渐转为侧扁。

扩展资料:

娃娃鱼的生活习性:

大鲵生性凶猛,肉食性,以水生昆虫、鱼、蟹、虾、蛙、蛇、鳖、鼠、鸟等为食。捕食方式为“守株待兔”。大鲵一般都匿居在山溪的石隙间,洞穴位于水面以下。夜间静守在滩口石堆中,一旦发现猎物经过时,便进行突然袭击,因它口中的牙齿又尖又密,猎物进入口内后很难逃掉。

大鲵的牙齿不能咀嚼,只是张口将食物囫囵吞下,然后在胃中慢慢消化。娃娃鱼有很强的耐饥本领,饲养在清凉的水中二、三年不进食也不会饿死。它同时也能暴食,饱餐一顿可增加体重的五分之一。食物缺乏时,还会出现同类相残的现象,甚至以卵充饥。

大鲵是鱼类吗,为什么不是鱼类

大鲵不是鱼类。鱼类指的是鱼纲之中的动物,大鲵则不同,它们是两栖纲的,属于两栖动物。鱼类和两栖动物是互相独立的两种动物,二者无交集,...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