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中国古代服饰的基本形制及其演化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5浏览:5收藏

介绍中国古代服饰的基本形制及其演化,第1张

①先秦奠定服饰基本形制。形成了上衣下裳、深衣、胡服的中国传统服装形制和人民蓄发、辫发的习惯,并开始采用笄来束发,此外,还出现了一些鞋具,如舄(xi)、屦(ju)、鞋、屩(jue)等。②秦汉服饰基本定型。秦汉时期,男服以袍、襦、衫为主,女服以深衣、襦裙、裤为主的服装形制基本定型,男子首服以巾帻、冠帽为主的首服形制也固定下来,女子发型和首饰(出现了步摇)基本定型,还产生了“副笄六珈”制度,出现了歧头履和园头鞋。③广采博收,绚丽多彩的唐代服饰。唐代男装多是圆领袍衫或裤褶,女服多是披帛襦裙,也有胡服和女著男装。男子首服主要是幞头、折上巾、巾子,女子首服主要是幂、帷帽、胡帽。女子多梳义髻,出现了面靥化妆法和花钿装饰。④继承与发展中的宋代服饰。出现许多具有特色的男服和女服,如男服中的襕衫,女服中的背子。宋代妇女还盛行插戴花冠的习俗,宋代男子也有戴花冠的喜好。⑤清代易服。清代男服仍以袍为主,出现马蹄袖,此外还有箭衣、行褂、马甲等服装,首服主要有小帽、结子。满族妇女一般身着旗袍,脚穿高低鞋,发梳两把头。汉族妇女以衬衫和裙为主要服装,以弓鞋为主要鞋具。

住宅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人们在追求其实用性的同时,始终不断地追求它的精神功能和艺术性,并形成了阶级社会的门弟观。

春秋士大夫的住宅大门为三间,中间为门,左右为“塾”,是办公与“家教”的场所,门内是庭院,上方为“堂”,是生活起居会宾礼仪的地方,堂的左右为“厢”,堂后的房子为“寝”。

汉代贵族住宅不但有门、塾、堂、厢等,还有车房、马厩、厨房、仓库及仆人住房。建筑形式多为木结构和干阑式,悬山屋顶,出现了方形、圆形、长方形等多种形式的窗户,并有各种窗棂。用围墙组成的三合院、四合院已经出现,也有二、三层楼的坞壁式住宅。

魏晋南北朝时,北方贵族的住宅庭院多为对称布局,大门多为庑殿式,围墙内侧有廊围绕的庭院,在一个宅院中,有数组回廊包绕,有数个厅堂供不同之用。

隋唐五代时期,贵族的住宅布局更为自由活泼,出现不对称布局的庭院,大门由乌头门代替了庑殿式,有直棂窗回廊组成庭院。

宋代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农村草舍、城市瓦屋等住宅的多种形式。城市住宅多为四合布局,歇山、悬山屋顶,有的加前檐后厦,有的有转角十字,有的开设开窗。有的建筑细部栏杆,梁架,美观实用,那时人们已经开始注意住宅庭院的绿化和美化,这表明人们在使住宅建筑在满足物质功能的同时,也在进一步讲究其满足精神功能与艺术功能。

历史上宋、金政权长期对峙,这使得南北住宅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差异,这种差异一直影响到元明清。这种差异的出现加上人文历史的不同,造成了此后中国传统住宅建筑的多样化。

到了明清时期,住宅大致可分为规整式格局和自由式格局。规整式格局作为传统住宅样式的主流一般为三合院或四合院,清政府还对住宅的格式、尺度、等级进行严格的规定。有“一正二厢”严格内外、尊卑有序,这促规整式住宅为封闭内向型院落,建筑物都有中轴线,均齐对称,主次分明,体现了封建社会家庭生活观念。

我们现在的书写习惯与古代汉字竖排向左行的顺序是有极大差别的。其实,从古至今,世界各地各种文字的书写顺序是各有不同的,总体上分为左行、右行、下行三种,一直保留至今。左行如英文等;右行如阿拉伯文、希伯莱文等;下行如传统的蒙古文、中国古籍印刷、有时的日语等。

在中国古代,因为书写时是左手拿简,右手写字,一般是一根简一行字,并且为着左手拿简方便起见,空白的简是放在左边的。等到把一根简写完,写过的简为着和空白的简不相混,也就左手一根一根的向右边推去,并且排好。

在这种情形下排出的行款,总是写好的第一根简在最右,以次从右排到左,更由左手拿着的简是直立的,而一般人手执细长之物是与人指垂直的;于是中国字的行款,成为自上而下,自右而左了。

竹简与木牍是古代用于书写、记事的竹片和木片。简牍流行于东周至魏晋时期,可能在殷商时期就已出现。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简是在湖北随州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出土的,最晚则可延续到魏晋时期,而用少数民族文字如吐蕃文、西夏文等书写的简牍,在西北地区的唐宋墓葬中还有发现。

古代用竹简制成的书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官方的各种文书档案、私人信件、各种书籍抄件、历谱,以及专为随葬用的遣册等等,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也是很珍贵的书法墨迹。对它们的发现和研究,是近代学术界的重要成果之一。

这些简都是每片简抄写一行字,所写的字数因简的长短而不等。另外还有一种简,宽约二厘米左右,每简上抄写两行字,这种简称为“两行”。竹简一般都是用丝纶或麻绳将零散的简编成册,是先编联,后书写,纶绳所过之处空而不写。

因为竹简与木牍制作繁复,而且书写字数有限、携带不便,所以缣帛成了秦汉时代的重要书写材料。用缣帛写成的书籍,称为帛书。后来,随着造纸术的不断改进,简牍、帛书逐渐被废弃,纸最终成为书写的主流材质。

书籍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载体,书籍的形制发展反映一定社会、一定时期的生活状况和意识形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书籍具有特定的形制。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对现代书籍装帧是深层影响和潜移默化的。现代书籍装帧之所以发展到一个相对繁荣的时期,古代书籍装帧对其影响是很深刻的,从中借鉴,从而促进了现代书籍装帧的发展。中国古籍形制特有的设计理念和实践为中国现代书籍形态设计开创了一条新路子。在吸取现代西方的设计与方法基础上,融合中国古籍形制才能构建出中国现代书籍形态设计的理念和实践体系。

“经史子集”是我国古代读书人对经典的分类法。

“经”是指古代社会中的政教、纲常伦理、道德规范的教条,主要是儒家的典籍,如《四书五经》、《六经》、《十三书》、《白虎通》等。

“史”是指历史典籍,如《史书》、《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等。

“子”是指春秋战国以来诸子之学,如《荀子》、《老子》、《庄子》、《论衡》等。

“集”是指古代诗文词赋的著作,分为总集、选集、别集,如《乐府诗集》、《古诗集》、《全唐诗》、《古文观止》等。

有兴趣的可以下载:http://wwwchinathinkorg/downxp/documents/200301/101shtml

不同朝代的汉服也都不尽相同,各个朝代往往对各个等级允许的颜色、式样有细致明确的规定,朝代特征较明显。现代汉服不再体现等级制度,可粗略分为礼服、吉服、常服、便服,礼服是正规礼仪场合所穿、有严格形制规定;吉服是节日或喜庆场合所穿,形制规定不严格,一般较为华丽;常服则是平常穿着较为正式的服装;便服则是在家居、从事体力劳动或运动时所穿的服装。

据古代学者的描述,“汉服”在晋朝时间已经深受异族影响,“全用胡服”,并且遂相承袭:“中国(中原)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窄袖、绯绿短衣、长靿靴、有蹀躞带,皆胡服也。窄袖利于驰射,短衣、长靿皆便于涉草。”;“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如上领衫、靴、鞋之属。先王冠服,扫地尽矣。中国(中原)衣冠之乱,自晋五胡,后来遂相承袭,唐接隋,隋接周,周接元魏,大抵皆胡服。”

上古

根据中国古籍,华夏衣裳为距今约五千年的黄帝所制。例如,汉代《世本》记载:黄帝的臣子“伯余作衣裳”、“胡曹作冕衣”。《易·系辞》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之妻嫘祖养蚕制丝,以作衣裳。

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记载“黄帝造屋宇,制衣服”。王逸《机赋说》认为,上古人们拿兽皮当衣服,伏羲、炎帝以来,已经出现了真正的衣裳,到黄帝时期,则出现了衮冕等较为完备的服饰制度。

考古发现则证实,距今七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遗址、陕西临潼白家村遗址中都发现骨针、纺轮,说明当时人们已会纺布制衣。到了约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不但大量发现纺轮,还在陶器上发现大量布纹的印痕。

同时期的遗址中还发现了苎麻、蚕茧。说明此时已经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用苎麻织成的麻布和饲蚕得到的丝纺来做衣服,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只是,此时期的服装实物,在考古发掘中至今尚未发现。且上古三皇五帝时期属传说时代,史书记载未必符合现实,未能确定汉族先民是否已有独特的服装体系。

夏商周时期

这一时期的服装继承了上古时期的特征,并且已有充分的实物可证实汉服的基本特征已在此时确定:交领、右衽、系带为最基本的典型特征,上衣下裳是最基本的式样。上衣下裳是汉服最基本的式样,至今汉语仍然用“衣裳”这两个字作为服装的统称。除交领外,西周至战国时期还流行矩领。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服饰大致沿袭周代的服制,只是略有变化。百家学说对服饰的完善有着一定的影响。冠服制被纳入了“礼治”的范围,成了礼仪的表现形式,从此中国的衣冠服制更加详备。

这时的衣服一般在以腰带固定,腰带以带钩系结,有的在带上还挂有玉制的饰物。

这一时期出现了深衣与袍服,袍服大致分为曲裾袍、襜褕两种。还出现了襦裙。

秦汉时期

秦汉服装基本沿袭战国时期,袍按裁剪方式大致分为绕襟袍(曲裾袍)、襜褕直裾两种,都是男女均可穿着。武士则着短衣小袖大绔。

秦汉时期曲裾袍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穿上后下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汉代窄袖紧身的绕襟深衣,衣服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衣上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现代称“三重衣”。

由于袍服的普遍流行,穿襦裙的妇女有所减少,但并没有消失,在汉乐府诗中就有不少描写。这个时期的襦裙样式,一般上襦极短,只到腰间,而裙子很长,下垂至地。1957年在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中发现了襦裙实物。汉代初期,襦裙只作平民日常所穿,贵族一般不会单穿,而要在外加上直裾袍或曲裾袍,汉献帝时女子好为高腰襦裙。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服装基本承袭秦汉的遗俗。男子的服装流行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

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宽松,从而达到俊俏、潇洒的效果。晋末,妇人流行内衣裲裆套在交领襦裙之上。

南北朝时出现衣在裙外、在衣上束上腰带的襦裙,下裙多为间色裙,并传至朝鲜半岛和日本。

隋唐五代时期

唐代男子常服,以幞头袍衫为尚,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官吏除穿圆领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场合,如祭祀典礼时仍穿礼服。礼服的样式,多承袭前朝旧制,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着围裳、玉佩组绶等。

唐代流行齐胸襦裙和高腰襦裙,常会配上披帛,晚唐至五代出现诃子裙,是在上襦外加诃子,外穿大袖罩衫或半臂,还有去了上襦只穿诃子配大袖罩衫的穿法,大袖裙襦也是当时女性礼服。

隋唐妇女的常服仍然是襦裙。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流行齐胸襦裙。除齐胸襦裙外,这时期的仍有高腰和中腰襦裙,上襦低胸。此外还有“半臂”,又称“半袖”, 是一种从短襦中脱胎出来的服式。披帛,又称“披子”,通常一轻薄的纱罗制成,上面印画图纹。长度一般为二米以上,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从传世的壁画、陶俑来看,穿着这种服装,里面一定要穿内衣(如半臂),而不能单独使用。

五代时期服饰基本沿袭了唐朝服饰。

宋朝

宋朝汉族男子野服沿袭了大襟右衽交领和圆领这两种传统服饰式样。

宋朝汉族女服以襦裙为主,最常见的是对襟襦裙以及只穿内衣和裙再外加褙子,也有把对襟上襦穿成交领者。女装相比男装要富于变化些,出现褙子。

元朝

元朝时期汉人的服饰也受到了他族服饰文化的影响,例如明代流行的曳撒就是继承于元代的腰线袄。元代后期至明代汉族妇女的服装以袄裙为主,与前代襦裙的主要差异在于上衣并不束在裙子内。

明朝

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后,诏令“衣冠制度悉如唐宋之旧”,明确区分“国服”和“胡服”。

男子服饰基本沿袭了大襟右衽交领和圆领这两种传统服饰式样。但又吸收了一些元代服饰特点,发展出曳撒等特色服饰。

明代妇女的服装以袄裙为主,与前代襦裙的主要差异在于上衣并不束在裙子内。除了一直流传的衫、袄及裙子外,还流行霞帔、褙子、比甲等新鲜样式,衣服的多变与款式做工达到一个高峰。

明代开始于显眼处使用纽扣,在部分常服及军服中使用较多,礼服、官服则仍然沿用交领及盘领款式,不在显眼处用扣子。

唐代的主要典籍装帧形制是(卷轴装)。

扩展资料:

卷轴装始于帛书,隋唐纸书盛行时应用于纸书,以后历代均沿用,现代装裱字画仍沿用卷轴装。

卷轴装是由简策卷成一束的装订形式演变而成的。其方法是在长卷文章的末端粘连一根轴(一般为木轴),将书卷卷在轴上。缣帛的书,文章是直接写在缣帛之上的,纸写本书,则是将一张张写有文字的纸,依次粘连在长卷之上。卷轴装的卷首一般都粘接一张叫作“裱”的纸或丝织品。裱的质地坚韧,不写字,起保护作用。

裱头再系以丝带,用以捆缚书卷。丝带末端穿一签,捆缚後固定丝带。阅读时,将长卷打开,随着阅读进度逐渐舒展,阅毕,将书卷随轴卷起,用卷首丝带捆缚,置于插架之上。

明清时还爱给线装书做“书套”,也称之为“函”,用硬纸衬里,外面裱糊蓝布,讲究的还用锦,把书的四边包起,用两枚骨签插紧,只空出书根和书头,叫“四合套”,讲究的则连书根、书头也包起,叫“六合套”,更讲究的把包书根、书头的两块相接处挖成云纹镶嵌,叫“云字套”。有人还用两块和书册一样大小的木板(称夹板),上下两头各穿上一根布带,把书册夹住扎牢。此外,珍贵的书还常做精致的木匣或小木箱装起来,匣面、箱面刻上书名、版本和册数。

介绍中国古代服饰的基本形制及其演化

①先秦奠定服饰基本形制。形成了上衣下裳、深衣、胡服的中国传统服装形制和人民蓄发、辫发的习惯,并开始采用笄来束发,此外,还出现了一些...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