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里没有猫,这是为什么呢?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5浏览:5收藏

十二生肖里没有猫,这是为什么呢?,第1张

我国古籍中记载,我国古代的中原地区,最初使用的是“干支 纪年法”,即用10个天干符号(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12个地支符号(子 、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配合来纪年。这种纪念方法,最早可追寻到夏朝。有大约3000年的历史了。后来,出现了配合天干地支的十二生肖,从有记录以来,大约在南北朝时代就已经盛行了。

而我国古代,虽然有野猫,但一直没有家猫,家猫的驯养,开始于古代埃及,中国是从西汉张骞开辟丝绸之路以后,才开始有家猫从西方传到中国。一直到隋唐时代,家猫才真正在中国大量饲养起来。换句话说,十二生肖出现的年代,中国人还没有大量开始饲养家猫,很多人甚至还不知道世界上有这么一种动物。所以,十二生肖里没有猫就没有什么奇怪了。

在很多档节目报道中,我们都能够看到故宫中有200多只猫的存在,当然对于他们的身世也有着具体的解释。但是也有很多人发现在自己真正去到故宫中,却很少见到猫的影子。这是为什么了,它们究竟去了哪里?

一、保护猫咪

为了能够保护好猫咪的健康,让他们更加正确且舒适的生长,虽然很多时候猫咪都会处于放养的状态,但是为了能够保证好他们的安全,工作人员也是将它们放在固定的地点生存。当然这是也是为了能够让故宫中留有一些遗迹,虽然对于猫咪来说自己只不过是在一定的生存环境当中,但是很多人对于猫咪都有着完全不一样的解释。对于猫咪来说,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也不想要被别人破坏。

二、保证好游客们的安全

虽然故宫中的猫咪是由人工饲养,但是不得不承认,有些时候猫咪也会伤害到游客,当然为了能够保证好游客自身的安全,很多时候也是避免一些意外的发生。所以工作人员也并不会让猫咪经常出现在游客面前,虽然很多游客非常希望能够见到他们,但是为了能够不出意外,很多时候工作人员的措施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无论是怎样的措施,每一个工作人员都希望将猫咪和游客的关系处理妥当,当然也正是如此,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够在故宫中见到猫影,相信很多游客也非常能够理解工作人员的做法,毕竟对于他们来说,自己的工作十分的繁杂,能够保护好任何一个人才是最重要的。

在2018年的时候,故宫博物院专门进行了一次有意思的统计和记录,就是针对御猫来的。根据详细的登记当时在故宫生活的猫有181只,其中有一些猫经常在工作人员的办公地附近徘徊。要知道,如果这些猫的传承路径大致上和历史相同的话,那么他们的祖先可就真的是当年达官显贵皇室成员饲养的宠物。去过故宫的人应该知道,每天自打这里开门迎接游客之始人流就是开始快速飙升。有时候想看个太和殿都要人挤人的草草看一眼。如果你是一只猫的话,你会去凑这个热闹吗?高冷的御猫普遍喜欢安静一点的环境,所以他们之中的很多猫都选在没有开放的故宫区域惬意的闲逛。当然如果你运气可以的话,也能跟某一只可爱的小猫咪来一次可爱的偶遇也说不定呢。

我国也有很悠久的养猫历史。

在我国西周时的诗篇《韩奕》中就有“有熊有罴,有猫有虎”二句,后来此诗收入《诗经》之中,成为大雅中的一篇。这是一首歌颂古代诸侯王一一韩侯的诗,写到了古代韩国地方的壮美和富庶,具备了多种动物得以生存的条件。

在《礼记·郊特牲》中,也有关于猫的记载,“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一一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说他们喜爱猫是因为它能保护庄稼免受鼠害。可见,这时的人们已经认识到了猫能捕食老鼠,造福人类,因而人们在祷告丰年时祭祀猫,把它作为神物看待。

《诗经》中的文字是公认的中国历史文献中最早的关于猫的有说服力的记载。但这时的猫还没有被驯化,只是野猫而已。它们捕鼠还只是自身的需要,在捕鼠的同时也捕食一些小动物,如古人所说:“虽善执鼠,更爱搏鸡。”甚至在前面提到的《韩奕》中把猫同虎一道归入猛兽之列。

在我国的汉字中有音、形、义之分,因而“猫”字也同样包含这三个方面的意思。

很多人认为,猫的名称,从语音方面考虑是根据猫呜叫之声而来的。远古的人们发现,有一种不知名的动物,它们善于捕食田鼠,而又经常发出“喵喵”的叫声,久而久之,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人们也就以这种动物的叫声来给它命名为“猫”了。明代李时珍曾在《本草纲目》中也坚持这样的观点:“猫”的读音有“苗”、“茅”二音,“其名自乎”。又因猫鼻常黼鼾而呼吸,也有人把猫叫做“咪咪”或“猫咪”,也有称“咪猫”的。

还有人把形和义结合在一起去推测猫字的由来。他们认为猫的名是因其能捕田鼠,保护禾苗。宋代陆佃就是其中一例。他在《埤雅》中是这样解释猫字含义的:“鼠善害苗,而猫能捕鼠,去苗之害,故猫之字从苗,诗曰:有猫有虎,猫食天鼠,虎食田彘,故诗以誉韩奕而记曰: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以其食田豕也。”而进化论学者达尔文“猫肥牛壮”的理论为这种说法提供了更形象、更科学的理论依据。所谓“猫肥牛壮”是指:猫善捕鼠,鼠善食蜜蜂,而蜜蜂可为苜蓿传授花粉,促使苜蓿生长。苜蓿是牛不可缺少的优质饲草,有了丰富的优质饲草,牛自然就会肥壮起来。多么完整的生物链系统,并且猫在这一系统中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这也为猫字在形体上从“苗”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所以有时把猫称作“息鼠”或“鼠将”是十分形象的。

在很多网络照片与电视节目中,我们都能够看到故宫中有200多只猫的存在,它们有个非常霸气的名字——故宫御猫。当然对于他们的身世也有着具体的解释,但是也有很多人发现在自己真正去到故宫中,却几乎看不到一只猫的影子。

故宫的猫身份都不简单,它们可以说是故宫最早的原住民,享受着VIP待遇。早可以追溯到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当时定都南京,朱元璋命人找了一批猫放在了皇宫里;后迁都北京,北京皇宫建成时,也将南京皇宫里的猫一并带了过来,所以故宫里的猫甚至比明朝皇室更早入住北京故宫。在此后的600余年里,不论是历史变迁,还是朝代更替,都没能影响到宫猫,它们一直在故宫里繁衍生息,直到今日。

明朝时紫禁城还成立专门管理猫咪的部门,名为御猫房。2018年统计时故宫一共181只猫,每一只都被收编在册,定期检查它们的健康。32间办公室有20间收留了猫,它们在大热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综艺《上新了故宫》里也出过镜。在册的御猫都被绝育过,并且都有名字,比如鳌拜。

因为他们的祖先曾经就是故宫当中的贵人们养育的。一举一动都有着故宫守护人的感觉,身上那股拥有着威严的皇家气派一旦傲娇卖萌,更是惹人喜爱。如今他们也已经变成了新一代的网红,在网络上拥有着大批的粉丝,有些还被做成了文创。而有一些游客,甚至对于故宫中的猫咪喜爱程度、超过了对故宫那些一动不动的文物。

但一般游客去趟故宫想要见到这些猫,真的不容易,甚至得靠缘分。因为故宫里这200只猫大致可以被分为3类。我们都知道故宫非常大,目前只对游客开放了一部分,但对游客开放的区域人多嘈杂,而猫咪又喜欢安静。所以故宫的第一类猫,也就是大部分御猫都生活在故宫的“未开放区域”,并由专人照顾。

当然,也有一部分猫不怕人,生性爱热闹;经常出没于开放区域。比如说我们熟悉的宫猫''景小崽''和它的小伙伴们,它们一般会出现在景仁宫、颐和轩、武英殿门口、御花园、景运门外的箭亭广场、文华殿陶瓷馆等地。没有的话问工作人员,以上这一小部分生活在“开放区域”的猫咪,就是第二部分宫猫。

第三类宫猫更潇洒,据故宫工作人员说,它们只有吃饭时会出现,吃完就走,平时在宫里各处溜达,神龙见首不见尾。无论是哪一类猫,都有专人照顾,因此故宫里有“请勿逗弄、投喂”的牌子。当如果你喜欢它们的话,拍拍照片就可以了。

《西游记》是四大名箸中比较独特的一部作品,它是一部神话小说,其中的大部分角色都是妖魔鬼怪,但是我们会发现狮子老虎精,兔子蜈蚣精等等,就连白骨都可以成精,却为何没有猫精呢 说到这个问题就要考虑当时作者写这部作品的背景了,

《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是明朝人,猫这种动物在盛唐时期由波斯进贡过来,深受达官显贵宠爱,渐渐地养猫成为时尚。明朝时猫在中国大地己经很是普遍,广大老百姓对猫这种动物也很是熟悉,按说吴承恩写猫精也不是不可以,但是文人都是要受很多限制的,并不是你想写什么都可以的,写不好就会受到文字狱牵连。吴承恩生活在明朝嘉靖年间,当时的嘉靖皇帝非常喜欢养猫,是一个把养猫爱好发展到极致的人。

如果吴承恩写了猫精,他就要承担起为猫精的主人安排个什么角色的问题。一旦被牵扯进影射当朝天子这种大是大非问题中,纵是有嘴也说不清的,古时候的文字狱非常可怕,很牵强的事情都可以构成文字狱,都有可能掉脑袋。所以吴承恩写什么动物成精却没写猫。

《西游记》中万物皆有灵性,皆可成妖,为何独独没有猫妖呢?这跟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西游记》的书写是在嘉靖帝在位期间,嘉靖帝在位时比较荒唐,学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一生都在寻仙追道,所以基本不管朝事,但是他有一个很特别的爱好,就是喜欢猫,为了养猫,他还专门给猫设立了一个机构,给里面的猫赋予官职和昵称,有一次嘉靖帝路过猫房,独有一只猫对他很亲近,他十分欣喜,于是就给这只猫命名为“霜眉”,后来“霜眉”去世,嘉靖帝十分伤心,将它葬在万岁山北侧,命名为“虬龙冢”,所以说嘉靖帝爱猫是天下皆知。所以吴承恩在创作《西游记》的时候写了许多妖怪唯独没有写猫妖是受到当时的环境影响,而且他写的《西游记》针砭时弊,抨击了当时的社会,如果写了猫妖不就是在批判嘉靖帝吗,所以没有写猫妖。

猫是宠物界的网红,和狗一起成为了备受大众喜爱的宠物选项。但猫和狗有很多不同,狗被人类从狼驯化而来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16万年前,猫被人类驯化的历史则相对较短,只有3500年,而且猫的服从性普遍不如狗。

但我们可以发现,生活中很多人不忌讳吃狗肉,却不怎么碰猫肉,至少在中国民间是这么个状况。其实这种现象的形成与老祖宗传下来的文化有关,具体说起来,主要有3方面原因。

首先我国养猫的历史悠久,猫一开始就受到农民伯伯的欢迎,一度被视为“神物”,人们还会祭祀“猫神”。仔细看猫这个字,你会发现它和农业生产有很大联系。古籍《正字通》就记载:“鼠善害苗,而猫能捕鼠,去苗之害,故猫之字从苗。”

《礼记》中更是对尧舜时代祭祀百神进行了详细描述,百神就包括天神、农神、虎神还有猫神,所谓“迎猫,为其食田鼠也”。想想看,那时候农耕的技术可远没有当下先进,猫可以帮大家抓老鼠,保护农作物,古人为什么要大量吃猫坑自己呢?

其次,我们可以看看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关于猫的记载。李时珍描述,猫肉“主劳疰,鼠瘘,蛊毒……然狸肉入食,猫肉不佳,亦不入食品,故用之者稀。”虽然史书没记载李时珍是否尝过猫肉,但笔者推测,以他的求实性格,多半是进行了尝试的。

就算没尝试,他也必定听人谈过这方面。按照李时珍的说法,以猫入食,口感不佳,肉质不如其他的畜类,这也是老祖宗不爱吃猫的一点原因。更何况猫的体积不大,跟猪羊鸡鸭之类比起来饲养价值很低,宋朝人以爱吃羊肉闻名,对猫肉却兴致缺缺。

古中国以农业文明为主,所以选择食材必定要考虑多方面因素,猫肉“食之无味”,野猫又不好抓,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关键它还能攀援上树!像猪羊狗鸡鸭,哪个灵敏程度可以跟猫相较?以上种种综合起来,猫肉自然就被古人从主要食材里给剔除了。

其三,古人中也不乏猫奴。猫的外表与体型就决定了它会在宠物界吃得开,我们熟悉的很多历史名人,比如大诗人陆游,明朝嘉靖皇帝,都是猫奴。陆游写了不少关于养猫的诗,那首我们都学过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实际上共有2组诗,第一首是这样的:

“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外面天色昏暗风雨大作,陆游却缩在屋子里烤火撸猫,何等悠闲自在啊!但要说爱猫,嘉靖皇帝才是顶级猫奴。

《万历野获编》记载,他养的那只叫“霜眉”的宫猫死后,嘉靖皇帝“痛惜,为制金棺,葬之万寿山之麓;又命在值诸老为文,荐度超升”。这样的待遇一般的妃子都没有,可见古人爱猫的程度,和现代人是不相上下的。

当然,中国人自古对猫的肉不太感兴趣,多少还受民间一些灵异传说的影响。随着科学的进步,大家也知道了猫是杂食性动物,容易感染寄生虫,为了一时口腹之欲冒险,实在得不偿失。

十二生肖里没有猫,这是为什么呢?

我国古籍中记载,我国古代的中原地区,最初使用的是“干支 纪年法”,即用10个天干符号(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12个...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