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修复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鼎力相助”,我们能为其做些什么?
一部《我在故宫修文物》节目的播出,迅速让大家对文物有了充分的了解,也让文物修复师迅速火热了起来。一部《我在扬大修古籍》的纪录片,以让大家对古籍的修复有了明确的认知,纪录片中的一句”800位实习生当中,却没有人能够成为古籍修复师“,让大家对这一方面人才的缺失引起了很大的重视。
中国的历史长河十分悠久,需要修复的古籍数量也十分庞大,而修复人员和修复速度的不平衡,也让古籍修复面临着很大的矛盾问题。在”十一五“期间实施的对古籍保护计划,尽管让古籍修复人员的数量有所增加,但是与所要修复的古籍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缺口。尤其是一些博物馆、图书馆、档案局这种单位由于编制的缺失也导致能够弥补的修复岗位相应的也缺少很多,然而古籍的修复又是一种需要很强实践能力的工作,如果没有接触到古籍的话,那么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也就没有了用武之地。人才的学习没有可以施展的地方与需要修复的古籍数量产生的矛盾,是我们现如今仍然需要解决的难题。
因此针对这一现象提高从业人员的薪资待遇荣誉感,重视对古籍的修复工作才是解决这一矛盾问题的根本措施。通过社会力量来解决这一难题是很有效果的,很多人对于古籍拥有很高的热情,愿意为古籍的保护提供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尽管学习古籍保护的理论知识之后,不能够立即投身于古籍的修复工作当中,但是这些人群完全可以成为一名志愿者,为古籍修复承担一些要求不高的但是需要投入很多精力的修复工作。比如录入、登记古籍的事物,这样对于一些爱好古籍的人来说,也何尝不是一种奉献呢。
因此,尽管古籍修复这一工作较为冷门,但是随着大家对于古籍的了解,也对其产生了敬畏之心。因此相关部门通过社会力量将古籍的修复工做效率大大提高,也能够很好的帮助古籍修复师的培养,弥补人才的缺失,使古籍保护能够成为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这样也能够很好的将古籍内容,进行有效的传承。
古籍修复的原则包括最少干预原则、整旧如旧原则、可逆性原则、最大限度保留历史信息的原则。
1、最少干预原则
在古籍的修复中,摈弃传统的整卷整叶托裱的方法,对文献各部分的残破现状做具体分析,对不同情况予以不同处理。尽量少地在藏品上添加修复材料,避免因过度修复而造成的保护性破坏,尽量保留古籍文献的各种研究信息。
2、整旧如旧原则
在修复中尽可能保持古籍文献的原貌,保留文献的装帧风格。这里所谓的“整旧如旧”,并不是企图回复该文献没有损坏以前的原貌,“如”古代的“旧”。古代的那个“旧”,不可能再恢复,而是尽可能保持该文献修复前的原貌,就是在修复工作中仅使该文献的残破部分得到养护,决不使其它部分的现有状况产生任何形态上的改变。
3、可逆性原则
即修复措施是可逆的,可重复的。如果将来 发现有更科学更适宜的保护修复技术,随时可以更换修复材料,回到修复前的原来状态。同时可逆性原则对于我们改正工作中的失误而尽量不损害古籍非常必要。
4、最大限度保留历史信息的原则
即修复中所用的修复材料(纸张、线、颜料、墨等)必须与原始文件的材料有一定的色差,避免与藏品本身固有的历史信息混淆。
扩展资料
古籍修复选取纸张的注意事项:
选取修补古籍的纸张,首先要注意纸张的酸碱度,不能用酸性纸张去修补古籍,以免引起或加速古籍纸张的酸化;其次,如果选用旧纸修复古籍,要注意旧纸的纸张强度不能太低。
同时,还要注意所选纸张的纤维组成应该与古籍的纸张相近,厚薄相近,颜色相似但不能相同。补纸的吸水性要强,才易于粘合,纸张帘纹的宽窄也要相近。
具体修复工作中还要注意补纸与古籍纸张的帘纹方向要一致。总之这些都适宜了,才能使修复处纸张粘结的牢固服帖,与原来的书叶协调自然。
-古籍修复
有一部分网友看到这样的新闻以后,觉得修复所谓的古籍是没有意义的,殊不知这样做的意义非常重大,这样做是延续了我们的文化,我们不仅可以从古籍中看到古人的智慧,也能够从古籍中看到人类的变迁和发展,如果修复古籍没有意义,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保护古代的画作、诗集和文物呢?我们又何必要去了解历史呢?一个不尊重历史的国家,绝对不会是一个优秀的国家。
首先,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两位90后修复的是什么书,这本书是元代时期创作的《永类钤方》,《永类钤方》一共包含了二十二卷,每一卷都是详细记载了作者李仲南对医药的研究,以及对很多病症的治疗经验,虽然说我们现在的医疗技术已经很发达了,但是古代的很多医疗方案,其实也是很值得借鉴的,所以像《本草纲目》、《永类钤方》这一类医术古籍,是有非常重大的参考价值的。
其次,从历史的角度来说,还原文物其实也是还原作品,很多作品其实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历史价值就是最重大的意义,很多人不了解历史,觉得历史看不见摸不着,而且都是过去的事情了,何必要去纠结呢?殊不知历史最珍贵的地方,就是“已经过去了”,这些沉睡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文物,其中包含的价值实在是太高了,其中包含的研究意义也会万分重大的,如果连这一点都无法理解的话,恐怕这辈子都不会理解了。
最后,从视频中来看,这两位90后将《永类钤方》这本书,也是还原得非常好,也是他们让《永类钤方》这本书重获新生,或许这就是从医者所追求的传承吧。
他利用自己的能力,修复了古书。
可以说他一共修复了20册古书,为了修复一本珍贵的书籍,曾经努力了两个月。这位医生做的是救书的职业,但是在背后他还喜欢,为那些发霉的破烂的书进行修复。这种古书修复的文化,已经很少有人得知。但是这位中国的90后古籍修复师确实比较厉害,救治了700岁的国宝古迹。
利用自己的能力,慢慢的去修复
这位90后的古籍医生,为了能够修复这个破损的古书,为他们续命了百年。5年之内他们一共修复了二十册的古籍,当初为了能够修复一个完美的古书,他们甚至努力了两个月。让人们觉得很感动,为了这些古代的文化,他们费尽了一切的心思,他们希望能够让文化传承下去。
古籍修复师,真的很厉害
我们可以看一下这位古籍修复师,为了那些破损的古书努力的去修复,他们这个文化传承的确实比较优秀,而且这跟医生很相似。医生面对的是需要救命的病人,而他面对的是那些发霉的破烂的古书。他要先修理破洞,然后再修理边,然后再平压等等,感觉修复古书也很复杂。
确实比较厉害,救治了700多岁的国宝
这位古籍修复师确实很厉害,因为他救助的不是一本简单的书籍,而是700多岁的国宝古籍。让人感觉真的是非常的优秀,5年一共修复了20册,这每一次都是非常用心的。这位古籍修复师表示自己从来都没有想过出圈,只想为这些国宝进行修复,只要能够成功,他们就会再所不惜。他们每天都要寻找这个破碎的位置,而且还要看看这个书籍要怎么修,可以说他们从两眼一摸黑,到现在的专业一件事确实很不容易。
撕破诗籍可以用糨糊修补。
传统的补书糨糊乃取面粉添加除虫菊、明矾等防蛀防腐的原料制作,现今补书则以市场购买的化学糨糊用清水稀释便可。将糨糊涂抹在撕破的书籍上,最后拼合粘连,晾干即可。
书籍的历史和文字、语言、文学、艺术、技术和科学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它最早可追溯于石、木、陶器、青铜、棕榈树叶、骨、白桦树皮等物上的铭刻。将纸莎草用于写字,对书籍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纸草书卷的出现,是最早的埃及书籍雏形。纸草书卷比苏美尔、巴比伦、亚述和赫梯人的泥版书更接近于现代书籍的概念。
书籍是人类进步和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跨入20世纪,书籍已成为传播知识、科学技术和保存文化的主要工具之一。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传播知识信息手段,除了书籍、报刊外,其他工具也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但书籍的作用,是其他传播工具或手段所不能代替的。在当代,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书籍仍然是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传播工具所以我们要爱护和修补书籍。
扩展资料:
民网北京6月12日电今日,由复旦大学图书馆、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主办,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复旦大学传习所、复旦大学古籍保护学社承办的“我在复旦学修复”系列活动——“走进古籍修复”活动在光华楼一楼学生广场举办。
复旦大学2017级古籍保护与修复方向的13名研究生是这次活动的参赛者。他们每人分到一页破损的古籍书页,现场进行修复。一方木桌,一张书页,便构筑起了他们的“书籍医生”天地。这天地里有传统的棕刷,有自制的挑针,有小巧的镊子,更有他们灵巧且训练有素的双手。
比赛完成后,13名同学还向现场师生展示了修补书页、挖补印章、齐栏、线装书装订和“金镶玉”制作等古籍修复步骤。古籍修复是一个要求宁静与虔诚的“旧”事业,也是一个积极发展的“新”学科,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是这转型道路上的推动者和守护者
人民网-教育-原创 -复旦“书籍医生”带你走进古籍修复
-书籍
如果您对古籍修复感兴趣,我建议您采取以下步骤来系统地学习古籍修复技术:
1 寻找专业的学习机会:可以联系当地的图书馆、博物馆或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了解他们是否提供古籍修复的培训或课程。此外,您也可以搜索一些专门的古籍修复学校或培训课程,比如国家图书馆或文化遗产保护机构提供的课程。
2 自学相关知识和技能:您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文章和在线资源来了解古籍修复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例如,可以阅读《古籍修复技术与实践》等书籍,以及一些在线资源,比如国家图书馆的“古籍修复网”等。
3 实践操作:实践是学习古籍修复技术的重要环节。您可以通过参与修复项目、实践操作或者找到一位有经验的导师来指导您的实践操作。
4 参加相关活动和组织:参加古籍修复相关的活动和组织,比如学术会议、研讨会、古籍收藏机构和修复组织等,可以进一步了解该领域的发展和实践经验。
5 持续学习和提高:古籍修复技术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的领域。您需要不断学习新的技术和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和能力。
希望这些建议能够帮助您开始学习古籍修复技术。
古籍修复师听起来是一个非常酷的工作,很多人在小的时候也幻想过从事这样的职业。中国历史更是有上下五千年之说,先辈更是留下了非常多珍贵的文物和古籍供大家参考。但是古籍长时间的流传会被时间以及其他空气中的物质氧化,难免会出现很多破损的情况。而且古时候的保存方法也不是很好,古人又喜欢用墨水写字。墨水在长时间的氧化后,往往会出现脱落的情况。
南京图书馆有一位“90后”古籍修复师,这名小伙修复了700岁的“国宝级”古籍。而他修复的两册古籍是元刻本医书《永类钤方》的修复 ,这部古籍爷已经有700多年的历史。《永类钤方》 是李仲南撰写的医疗作品,这本册集共有22卷。分别针对各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包括妇科证治方论 以及产科证治方论 。更是首创了过伸法处理腰椎骨折,丰富了创伤骨科的诊断治疗经验。
这本古籍的修复可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而修复这两册古籍的年轻人仅仅是一位30岁出头的90后。这位年轻人大概花费了半年多的时间,更是进行了详细的古籍查询和对证进行修复工作。在修复之前《永类钤方》 的部分页面上有水渍和霉斑,这些都是因为时间长久的原因造成的情况。而且还有酸化和脆裂的现象发生,全书的书口也都断裂。
修复的工作可以说是精中求精,是非常困难的一项任务。毕竟首先要将整本古籍拆开去寻找问题的缘由,再根据古籍的内容去进行选配和重组。有的页面因为过于残破,需要去寻找能够修补古籍的纸张。这类纸张的寻找也是很有讲究,要根据远古籍的材质和颜色进行搭配。常常需要在几万张纸中去寻找最适合的一张,甚至还要对纸张进行纤维检测,去对比其竹含量最相近的纸张。
古籍修复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鼎力相助”,我们能为其做些什么?
本文2023-11-05 01:05:4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01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