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怎样从繁体演变到简体?
你这个问题问得不好,从汉字诞生以来,汉字的简化是一种趋势,虽然有的会变得更复杂难写,但总的来说,简化是主流。
中国文字包括很多种,汉字是其中之一,汉字的简化,从甲骨文时代就开始了。而今天所说的简体字和繁体字,只是相对而言,古代有古代的简体字和繁体字,当代有当代的简体字和繁体字。
当代的简体字,是建国之后才倡导的,大的简化工作有两次,一次在五十年代,一次在七八十年代,但第二次简化没有成功,无法推行。
汉字为表意文字,所谓的表意文字,就是看到字就能猜想到它表达的意思,当然,这也是从大体上说的。甲骨文最具表意的特征,之后随着文字的发展,汉字的简化,渐渐的,字变得越来越抽象,越难从字面上去推断它的意思了。
从这个角度说,繁体字保留的表意的成分比简体字多一些。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比较容易理解字的意思,也就比较好掌握。
但繁体字比简体字难写,这是它的缺点,为了提高书写效率,人们千百年来才在有意无意中使汉字简化。
但简化的过程,无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总要遵守一定的规律,不能乱来。即使是强制简化的,不遵守文字的规律,也不能成功。
再从书法的角度说,繁体字比较好用于书法。字体也有雅俗之分,一般认为,繁体字比较雅,简体字比较俗,这是因为简体字用于日常生活,而繁体字现在成了古董(对大陆而言)。且千百年来,人们用毛笔写了多少繁体字,所以说繁体字用于书法,比较雅,也是一种习惯。我们现在刻章大都用的是篆文,因为在古代,在繁体字流行的时代,写篆文也表现出高雅,同时也是一种习惯。
现在没有人会在日常生活中用篆文书写,因为那样吃力不讨好。我们在提倡写当代简体字的今天,自然也没有必要在日常生活中用繁体字书写。而有些地区现在还保留繁体字的日常使用,我们也不能强迫他们使用简体字。使用文字,首先要考虑的是人们的习惯。
台湾和香港用的几乎都是繁体字,这个问题要从历史中去具体分析,这两个地区不是被分离出去很久吗?而且毕竟现在香港才回归几年,而且要五十年不变,所以他们也就还是使用繁体字。
有兴趣的话,可以多多读读文字语言学方面的著作。
你说的那个《离骚》版本我不清楚,不知道具体是指哪些错字,不过古代人的错字其实是与文字和印刷的历史有关的。
古籍的错字有有很多原因:
第一,是前面朋友说的,古代与现代文字意义的变迁和增加,这其实不属于“错”的范围,而是语言发展变化的产物。
第二,古籍在文字统一前是根据不同地域而有不同书写习惯的,直到秦始皇统一文字才有了后来文化的普及,当时楚地、秦地、乃至齐鲁燕赵,都有各自的书体,因此在不同国家传播时,认读中出现的错误认识和书写也会延续到后代。
第三,古籍在印刷术发明前,多是以传抄的方式。因此在抄写时就会出现“讹”“夺”“衍”“漏”的情况。
“讹”就是上面说的,错误认字,而后因错就错。
“夺”就是误认某字为其他的字,或者是串行、串篇、串简等情况,抄写时抄错。这也与古书的装订方式有关,一大捧竹简木牍,如果装订绳断脱,重新整理编排次序可是个大问题。
“衍”就是抄写时自己添加了字,而后整篇文章就这样因错就错传给后人。
“漏”是说抄写时脱漏了原文,丢字拉字。
第四,这些问题在传抄和整理成底稿时就已经出了不少问题,当刻于金石、木版上,如果刻工不注意,或者偷懒或者手艺差,或者时间紧,也会出现字的变化和脱漏,比如出现很多异体字、简化字、缺笔字等,如果不及时校对发现,一旦重新拓印成书,就将错误形成固定的模式变成正常的了。
第五,古代君主们经常颁布各种时代的避讳字,一旦遇到就需要以同意字代替原文,后代有时不知道,就误将已代替的当作最早的版本,这样又形成了新的错误。不过明清以后是以缺笔划来处理避讳字,这在认识和考订时就方便不少。
第六,古代名人们也经常会出现自造字,如果后人不察,就会误为错字。
一画:
一 乙
二画:
二 十 丁 厂 七 卜 人 入 八 九 几 儿 了 力 乃 刀 又
三画:
三 于 干 亏 士 工 土 才 寸 下 大 丈 与 万 上 小
口 巾 山 千 乞 川 亿 个 勺 久 凡 及 夕 丸 么 广
亡 门 义 之 尸 弓 己 已 子 卫 也 女 飞 刃 习 叉
马 乡
扩展资料:
馨、耀、衅、鼙、驘、懿、囊、臝、蠲、矗、纛、鼟
1、馨
读音:xīn
笔画:20
释义:
a、散布很远的香气:馨香。如兰之馨。
b、喻长存的英名:垂馨千祀。
c、助词,作用同“样”:宁馨(这样,如此)。宁馨儿(原意是“这样的儿子”,后用以赞美孩子或子弟)。
2、耀
读音:yào
笔画:20
释义:
a、光线照射:耀眼。闪耀。照耀。光耀。耀斑。
b、显扬,显示出来:夸耀。炫耀。耀武扬威。
c、光荣:荣~。
3、衅
读音:xìn
笔画:20
释义:古同“衅”。玉的裂缝。嫌隙;感情上的裂缝。
4、鼙
读音:pí
笔画:21
释义:古代军中的一种小鼓。
5、驘
读音:luó
笔画:23
释义:同“骡”。
繁体字和简体字各有优劣,简体字的优点就是繁体字的缺点,而简体字的缺点就是繁体字的优点,因此以简体字的优缺点为例,就可以明确说明两者各自的优劣,具体如下:
简体字相比繁体字的优点
1、减少了汉字的笔画数目,使汉字变得易于书写;
2、提高了阅读的清晰度;
3、减少了通用汉字的字数;
4、简化后产生了一些新形声字表音比繁体字准确。
简体字相比繁体字的缺点
1、部分简化字使用了“符号代替“,打乱了字族的严整性。如汉、权、鸡、仅、邓等字,“又”作为简化偏旁替换了本身完全不同的四个繁体字偏旁,同时既不能表音,也不能表意,属于难以理解的密码文字。
2、同音代替合并了一些汉字,例如干、干、干(擀的右部偏旁),面、面(左麦右面),只、只(上隹下又),经常会导致表意混乱(特别是在文言文中),引起歧义。例如“船只靠在北港”,用简化字书写可以有两种解释。
3、简化字扰乱了汉字系统的一致性,使中、日、韩、越等本身使用一致的传统汉字的国家逐渐开始产生汉字文化裂隙。
4、汉字简化后,不利于对中国五千年来传统文化的继承,推广汉字简化之后,很多现代中国人无法再直接阅读古代的典籍。即使把古书以简化字重印,亦往往会出现歧义,使读者误解。
5、不利于中国大陆、台湾、港澳等地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日本等外国使用的汉字也进一步脱节,做成人为的“书不同文”。而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主要是考虑到大陆地区在世界
6、从书法美观的角度出发,很多简化字的设计不够严谨,同时对于篆书、隶书等书体,简化之后失去原先书体的特殊美感。
繁体字化成简体字的原则
繁体字简化为简体字的原则是:“述而不作”、“约定俗成,稳步前进”,也就是说尽量采用已经在民间长期流行的简体字,只作收集整理和必要的修改,遵照“约定俗成、稳步前进”的原则进行简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精简字数,废除同音同义不同形的异体字。
1955年,我国文化部和文字改革委员会公布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废除了1055个异体字。二是减少笔画。1964年,我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文化部、教育部公布了《简化字总表》,共有简化字2238个,把平均每字16到19画的繁体字简化成平均每字8到11画的简化字。
中国文字怎样从繁体演变到简体?
本文2023-11-05 01:21:1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01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