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书有哪些?
1、《论语》
《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主要由仲弓、子游、子夏首先商量起草,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纪念老师,忧虑师道失传。
并由子夏开创了章句的读法。故汉儒曰:章句发明始于子夏。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2、《中庸》
《中庸》是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一。原是《小戴礼记》第三十一篇,作者现学术界普遍认为是子思及其弟子多人所作。也有学者认为可能是由儒家学者在战国写成。
宋朝学者对《中庸》非常推崇,而将其从《礼记》中抽出独立成书,朱熹则将其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编为《四书》。
《中庸》在字面上的解释即是“中道及常理”之意。而执中又当求“中和”,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时的平静情绪为“中”,表现出情绪之后经过调整而符合常理为“和”。
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关联及学习的方式(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父子、夫妇、昆弟(兄弟)、朋友之交)和“三达德”(智、仁、勇)等。
3、《史记》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
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
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8],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
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
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
诞生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
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孙子兵法》竹简1972年出土在临沂。
5、《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一部记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
古人认为该书是“战国好奇之士取《穆王传》,杂录《庄》、《列》 、《离骚》 、《周书》、《晋乘》以成者” 。现代学者也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其余篇章内容早佚。原共22篇约32650字。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汉书·艺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
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
《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儒生,别称儒士、儒客,指遵从儒家学说的读书人。见明黄宗羲《柳敬亭传》:“云间有儒生莫后光见之。”
中文名
儒生
外文名
Confucian scholar
别名
儒士、儒客
拼音
rú shēng
注音
ㄖㄨˊ ㄕㄥ
词语解释先秦儒生基本含义TA说
词语解释
指儒士、儒客,通儒家经书的人。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叔孙通之降汉 ,从儒生弟子百馀人。”
汉·王充《论衡·超奇篇》:“故夫能说一经者为儒生,博览古今者为通人。”
《列子·周穆王》:“ 鲁有儒生,自媒能治之。”
唐·元结 《寄源休》诗:“天下未偃兵,儒生预戎事。”
郁达夫《读陈孝威后感》诗:“儒生未必全无用,纸上谈兵笔有神。”[1]
先秦儒生
儒生之名 ,虽不见于现存先秦古籍 ,但秦时即已非常流行 。试看以下几则文字记载 :(1) 《史记 · 秦始皇本纪 》: “ 二十八年 ,始皇东行郡县 ,上邹峄山。立 石 ,与鲁诸儒生议 ,刻石颂秦德 ,议封禅 望祭山川之事 。”( 2 ) 《史记 · 封禅书 》:始皇 “即帝位三年 ,东巡郡县 ,祠驺峄山 ,颂秦功业 。于是征从齐鲁之儒生博士七十人 ,至乎泰山下。诸儒生或议日 :‘古者封禅为蒲车 ,恶伤山之土石草木;埽地而祭 ,席用菹稽 ,言其易遵也 。’始皇闻此议各乖异 ,难施尉 ,由此绌儒生 。” “ 始皇之上泰山 ,中阪遇暴风雨 ,休于大树下 。诸儒生既绌 ,不得与用于封事之礼 ,闻始皇遇风雨 ,则讥之 。”( 3 ) 《史记 · 郦生列传 》: “ 骑士日 : ‘ 沛公不好儒 ,诸客冠儒冠来者 ,沛公辄解其冠 ,溲溺其中 ,与人言 ,常大骂 。未可 以儒生说也。一 ’( 4 ) 《史记 ·叔孙通列传 》: “ 叔孙通儒服 ,汉王憎之 ;乃变其服 ,服短衣 ,楚制 ,汉王喜 。叔孙 嗵之降汉 ,从儒生弟子百余人” ,叔孙通 “ 说上日 : ‘ 夫儒者难与进 取 ,可与守成 。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 。 ⋯ “ 于是高帝日 : ‘ 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 ’乃拜叔孙通为太常 ,赐金五百斤 。叔孙通因进: 日 : ‘ 诸弟子儒生随臣久矣 ,与臣共为仪 ,愿陛下官之 。 ’高帝悉以为郎。” ( 5 ) 《汉书· 郊祀志 》:秦始皇 “ 于是从齐鲁之儒生博士七十人至于泰山下 ” , “ 始皇封禅之后十二年而秦亡 ,诸儒生疾秦焚诗书 ,诛灭文学 ,百姓怨其法 ,天下叛之 。皆说日 : ‘ 始皇上泰山 ,为风雨所击 ,不得封禅 ’云” 这些记述 ,有几点是值得注意的 :
一、 秦始皇东巡郡县 ,一次就能从齐鲁征到儒生博士七十人 。能够称为儒生 博士的 ,必是儒生中的佼佼者 ,不符合应征条件的一般儒 生 ,当大大多于此数 。叔孙通原事秦 ,后归项羽 ,最后降汉 。他降汉时 ,竟有儒生弟子百余人跟随 。这些都说明秦汉之际 ,儒生已是一个不小的阶层 了。这个阶层 ,当然不是在秦始皇统一天下 后突然形成 的 ,而是早在战国时期 ,至迟在战国末年 ,如 韩非子所言,儒墨成为显学时 ,就已经形成 了。
二、秦始皇二十八年 (前219 ) 征齐鲁儒生七十人时,齐国虽还只灭亡二年 (齐亡于前 221 ) ,鲁国却已灭亡三十 七年 了 ( 鲁亡于前 256 ) ,无疑为战国时 。由于鲁是孔予的故乡 ,是齐鲁的邻邦 ,儒学都特别发达 。两国虽已灭亡 ,治儒学的人仍然很 多 。儒生之名,决不是始皇征儒生博士时才有的,而是在两国灭亡之前早已有之。也就是说 ,在战国时 ,就已有儒生之名了 。孔予的故乡鲁国 ,儒生之名的形成和流行当更早 。
三、儒生之名 ,不仅用于史书的叙述中,也见于史籍中人物的对话中,如骑士劝戒郦生: “( 沛公 ) 未可以儒生说也。”叔孙通对汉高帝说: “ 诸弟子儒生随臣久矣。也可以想见 ;儒生之名也见于秦始皇征齐鲁儒生博士的诏令中 。儒生之名 ,只有在流传已久 ,为大家所熟知’ ,才能成为人们的口头用语并见于天予诏令的 。由此 推算 ,战国时就已有儒生之名 ,不是显而易见吗
四、如 《史记 》所载 ,儒生已经形成人数较多的阶层 ,不仅有了儒生之名 ,而且有了一定式样和规格、用以区别于其他阶层的服饰 ,这就是儒冠 ( 《郦 生列传 》) 和儒服( 《 叔孙通列传 》) 。见于 《 史记 》的虽已是秦末汉初 ,但这种服饰开始形成之时当远在秦统一天下以前即战国时 。
儒生之名虽不见于现存先秦典籍 ,但先秦典籍流传到今的百不及 一 ,怎么能断定“ 儒生之名,盖汉世所洒行,先秦未之闻也”呢 《 列子 · 周穆王篇 》 所记治华予之疾者为鲁之儒生 ,鲁国为孔予 的故乡 ,有儒生之名 ,当早于他国 。战国初年 ,鲁国就已有儒生之名 ,是可信的。
基本含义
在过去不熟读理解儒家的《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名著,不要说考取进士,就连考取秀才也是望尘莫及的。所以,科举之人皆可称儒生。进士的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一般中了举人、进士就可为朝廷做官,做文官的科举之人一般习呼儒臣,做武官的科举之人一般习称儒将。
儒生射箭
当然,没有考取功名的大儒家在历史上也是非常之多。比如,顾炎武、李中孚等等,都是大名鼎鼎的鸿儒家,在这也就不一一多举了。作为一个儒家除了熟读儒家的书,了解儒家的思想外,还要以儒家的思想、规范来要求自己,正如:“一个儒者只有把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才有配称为儒家的资格。”
一般中了秀才以上的人可称儒生。中了秀才可称小儒生,中了举人可称(中)儒生,中了进士可称大儒生。因为,在过去不熟读理解儒家的《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名著,不要说考取进士,就连考取秀才也是望尘莫及的。所以,科举之人皆可称儒生。进士的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一般中了举人、进士就可为朝廷做官,做文官的科举之人一般习呼儒臣,做武官的科举之人一般习称儒将。
中国的儒称现象,是在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历史社会的正统思想意识形态,儒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主体后出现的,自汉以来,儒士、儒臣、儒生、儒史、儒吏、儒将、儒相、儒医、儒商等概念相继出现,这些概念不仅标明正人的身份,而且无不含有矜夸的韵味。
现社会网络体系等级制度,都用儒生、举人、秀才等来展现和划分,举人经常被用于各大网络的等级体系。比如,就是以举人、儒生、秀才等来展现等级制度的。
100年前的日本人的平均身高只有1米55--1米60 比中国人身高矮10厘米 日本人为了改变这个缺点 搞了个全民喝牛奶运动 导致现在反而比中国人高1厘米 不过 由于中国经济的发展 中国人身高也在增加 相信 中国人比日本人平均10厘米的优势迟早要重新找回 50年后中国中部和北部地区城市年轻居民的平均身高会有1米8 一提起西方人 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其身高 实际上 在公元10世纪 英国人的平均身高底于当时的中国人大约几厘米 是不是当时的西方人普遍如此就不得而知了 中国人的身高继承于古汉族 古汉族的来历一直是个不解之迷 现在的汉族的古汉族 基因可能都没有到达70\%以上 像广东就可能只有不到50% 纯粹的古汉族是什么样子 从遗留非常少的绘画中很难准确得知 汉承秦制,秦统一度量衡,一尺长度相当于现在23厘米。前年西安出土了2具秦人骨架 都在1米8以上 骨架都有1米8,专家说此2人生前肯定在1米9左右 汉朝人和秦人的身高差不了了多少 古代的尺和现在的不一样。 商代一尺=1695CM 周代一尺=231CM 秦代一尺=231CM 汉代一尺=2125---2375CM 隋代一尺=296CM 唐代一尺=307CM 宋元一尺=3168CM 明清一尺=32CM 都是十进制,自已可以去算,古人有多高了 兵马俑出土的长戈有7米多长,现代人拿都拿不动,更不用说结阵打仗了。这是秦军普通士兵的装备。古人身高和力量可见一斑。 最大最全面和逼真的是秦俑 秦俑的面貌特点和今天的江苏某些地区的人 有较大的相似的地方 但是身体外形又和陕西人相似 比如秦朝军制,选骑兵时按现代尺寸换算,要求战马头高不低于175M,骑兵身高不低于180M。没有一个平均身材较高的群体,是不可能选出那么多的骑兵的。 再比如,现在发掘的秦汉古墓,常常发现保存完好的骨骼在“经过了2000年尸缩后的高度”(引号内为报道原文)仍超过180M,那么死者生前身高应在185M左右! 秦俑最让人困惑的地方是其身高 去掉鞋子和发冠 秦俑的平均身高达到1米83左右 将军俑更高 1米九几的也不少见 秦俑基本是按照秦军的某个部队来复制的 很难想象 秦军会专门挑选1万多1米80的青年组成一个部队 我们似乎只能认为秦人的平均身高就是1米80 跟今天的西方人相同 而在当时 无疑 秦人或者说古汉族的身高是世界第一 汉族身高下降的原因应该是混血和营养二个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另外 古汉族的让今天的汉族不能够相信的身高说明 在商周时期 由于地广人稀 和气候温和(当时北方的气候和今天的广东一样温和 黄土高原 是个大森林)以及国力的强大 汉族的营养状态远远超过以后 正如同现代营养的改变使日本人的身高在100年里增加了10厘米一样 在西周几百年的安定和春秋长期的富国强兵政策的推动下 出现了人民平均身高增加的情况 最后至少在最强大富裕的秦国 人民平均身高超过了现代西方人长期营养改良达到的平均身高 今天回顾并正视这段历史 确实令人感慨! 秦始皇高达198米不是孤立的 历史上中国人营养实际上是伴随国运在衰败 多次被不比匈奴强大的异族征服 还自我感觉良好 甚至以异族征服时期的历史为荣 营养和身高直接关系到民族的素质 现代人身高在增加是对历史上 长期营养不足的一个补偿 到了一定的地步就会停止 古汉族名人1米85(8尺)以上的实在太多 大学者2米的也有 我举一些例子: 汉高祖 长七尺八寸 1米80 韩王韩信是原来韩襄王的庶出孙子,身高八尺五寸 1米94 郦食其,身高八尺 东方朔写了篇长文推荐自己,言其13岁学书,15岁学击 剑,16岁学诗,日诵22万言,19岁精熟战阵之具,22岁时身高九尺三 2米05 张松 五尺 1米1 曹操 身长 七尺 161-166米 著名的矮子 关羽 九尺半 }^0O 著名谋士程昱 东郡东阿人也。长八尺三寸 1米9 巨毋霸 1丈 3米高 历史上有明确记录最高的人 马腾为人 长八尺余 赵壹 身长九尺(2米),美须豪眉,望之甚伟。(《文苑列传赵壹》) 刘表 长八尺余,(《三国志》卷六《刘表传》) 管宁 长八尺,美须眉。(《管宁传》) 何夔 长八尺三寸,1米90 容貌矜严。(《何夔传》) 何熙身长八尺五寸 1米94(裴松之注引华峤《汉书》) 诸葛亮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诸葛亮传》) 古书上 还有很多 曹操的身高在50年代的中国并不特别矮 但在当时几乎是侏儒 以至不好意思见匈奴使节 现代的名人8尺的几百年来就一个而已 比单一个三国时期就要少了多少呀 ~ 古人身高比现代高一点是没有疑问的 一般来说非常杰出的学者的身高 不会是比普通人的身高要高太多 三国时期诸葛亮刘表管宁等大文人的身高普遍 在8尺(1米85) 很能够说明问题! 现代荷兰男子平均身高1米85以上,美国白人平均身高1米78以上。但在美国独立战争是美军的平均身高只有1米67,荷兰男人在1870年时平均身高也在 1米67。当年曾在上海博物馆同时看到汉代西域汉族驻军的遗骨展览和罗马骑兵铠甲展览。对比那2000年后仍然1米85以上的汉军白骨,和那1米68左右现代中国男子怎么也套不上的罗马铠甲,令人感慨不已。 美军南北战争时期军人的身高可在华盛顿的历史博物馆的标牌说明中查到,也可在任何涉及介绍当年美军人员征募的网战书籍查到。也可看看那些呈列的当年的旧军装,一个发育良好个头在1米7的中国人能否套上。荷兰人的身高变迁的数据可在国内讨论人类升高变迁的专业或业余文章书籍中查到。与荷兰人的身高变化相应的是俄国男子的身高从二战时的平均1米7多到20世纪90年代的平均1米8左右。 所谓‘中华上国’,难道是矬子的国度吗?读读八国联军及当年的传教士对清军和义和团的描述,见不到清军矮小的描写,相反对很多清军的高大身材到是着墨不少。 上海博物馆的汉军遗骨展和古罗马武士装备展,是在1997年秋。 中国人身高问题的破秘 2007年11月24日 星期六 12:25 饮食人类学家发现,旧石器时代的先祖们茹毛饮血,食肉和生食,身材比我们高大30%左右。今天的西方人,仍然喜欢吃带血丝的肉和生菜色拉,身材也仍旧比吃米面和爱烹调的亚洲人“大一号”。特别是阿尔卑斯山以北的日耳曼民族,分布在德国、荷兰和北欧等地,冬天长,睡眠久,喝鲜奶,食生肉,男人平均身高18米以上。其中,荷兰人又酷爱鲜奶和乳制品,人均身高为世界之最。 中国人身高的营养破秘 营养学家发现,谷物和薯类含凝聚素,影响蛋白的吸收和多胺的数量,会使生长缓慢,身材矮小。肉食比素食含有更丰富的营养和性激素原料,生食比熟食含有更多的生长激素原料。人的发育在12岁前主要靠生长激素,12~25岁主要靠性激素。营养和激素水平可以影响当代人身高,持续到四代以后可以显著改变遗传基因。 在百万年漫长的冬夜里,北欧人世世代代长时间睡眠,分泌了充足的生长激素。同时大量的动物性生食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性激素原料,这使得他们能够昂首全人类。在动物性食品中,牛奶含大量激素,它可以使小牛在数月里长高,也可以帮助乳糖酶充足的小孩在数年内长高。喝奶最多、乳糖酶充足的荷兰人,平均身高成为人类的“珠峰”。 以下的最佳营养、睡眠和运动方式,会使你的孩子长得高: 如何让中国孩子长高 第一、最佳营养。多吃10类食品,包括鱼类、海鲜、海藻、肉类、蛋类、菌类、坚果、种子、蔬菜、水果,有些可生吃;多吃母乳,多喝鲜奶(如果乳糖酶充足),不加热,以保证营养素和激素原料的摄入。 第二、睡眠充足。12岁以下睡眠8小时以上,以保证生长激素的分泌。 第三、足量运动。尽量在户外,每天运动几个小时以上,以增加各种营养物质,包括维生素D、钙和“太阳能”的形成和吸收,促进骨骼和肌肉的快速生长。 记住:让孩子每天吃鲜肉,喝鲜奶,晚上上床睡觉的时间别太晚,白天户外运动,尤其在生长季期——前12个春天!如果喝牛奶拉肚子,改喝羊奶,因为羊奶比牛奶容易吸收。 日本人的平均身高VS中国人的平均身高!2008-03-13 16:59首先,从人种学上来说,基因的不同造成体格的不同,这时候伪精英们往往就要叫嚣起来了,来些中日同文同种之类说辞,可是现代已经证明中国人(汉族)和日本人(大和族)属于两个不同的种族,也就是说,有着不同的遗传基因,韩国汉城大学的东亚人种研究所在1999年发表的研究成果表明,看起来相似的汉族人和日本人遗传基因相差之大,在某些个体对比实验中居然比黑种人和白种人之间的差距都大。 现在请大家看看19世纪德国人种学家摩尔根在他的著作《人种卫生学》中关于汉族和大和族的种族差别进行的论述。 处于鞑靼统治下的汉族人:属于蒙古利亚人种东亚种的分支,典型的黄种人,面部扁平,身材中等,广泛分布于东亚大陆之上,体质因为饮食的差别由南向北有差别,主要表现为食用小麦的北方人身材比较高大,肩膀宽阔,成年男子身高一般在170公厘左右,鼻梁骨要细微高出一点。分布于东亚大陆南方的汉族人身材相对中等,成年男子一般在160公厘到165公厘。根据我了解的中国古籍的记载,古代中国人的体质甚至高于现代人,因为中国古籍里记载的英雄身高往往接近两公尺。如果这是真的,那么只能说明汉族人的体质发生了糟糕的改变,我认为这种人种质量的下降是因为鞑靼人的入侵带来了近亲结婚的陋习,中国古代有同姓不婚的习俗,但在鞑靼人的入侵之后,随着汉文明的衰微,近亲结婚变的普遍起来,终于造成了人种质量下降的恶果。汉族是很精明能干的民族,在我和外交官员的谈话中他们普遍认为:位置不高的汉族官员往往比他愚蠢的鞑靼上司要能干的多,各国的外交使节也比较倾向于和汉族官员打交道而不是鞑靼人·······(以下省略) 日本人:在没有研究以前估计所有的人种学家都会把日本人归到蒙古利亚人种的范畴里,实际上这是完全错误的,所谓的大和族是一个由通古斯人种和蒙古人种混杂起来的民族,在对日本人的骨骼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还发现其中有蒙古利亚人种南支的成分搀杂。总的来说日本人是一种具有岛民特征的黄种人分支,其体格特征是:东亚通古斯人种和蒙古人种的杂合体,具体的体貌特征是:身材矮小,肩窄,双腿短小呈纺锤型,X或O型腿很多,臀部宽大,面部比一般黄种人更加的扁平(黄种人已经很扁平了),鼻梁不明显,有特殊的臀斑。成年男子的身高一般在1公尺55公厘左右,成年女子身高150公厘左右(1878年) 现在来看看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人口普查调查出的数据:成年男子平均身高175厘米,成年女子163厘米(北方) 成年男子170厘米,成年女子160厘米(南方) 日本:成年男子168厘米,成年女子155厘米(北海道的数据普遍高于全日本平均数据,为男子170厘米,女子158厘米) 从数据可以看出,从明治天皇时代就开始倡导的提高人种质量的措施效果很大,现在中国人和日本人的身高差距远远不如19世纪时的大,也许说到这里伪精英又开始高兴,以为要不了多少年就可以反超中国了,可是下面我要给你们致命的一击了。 人种学中有一条定律,叫做基因决定,既遗传基因决定个体性状,这就意味着日本人的身高虽然得到了不断提高,但岛民种族的体格永远不会超过大陆种族,这就是为什么英国和德国同为日耳曼人,但英国人看起来远没有德国人高大,何况英德是一个种族,中日根本不是一个种族,日本人的身高何能超过中国人????? 海德尔斯堡大学的人种实验室的Gulden教授在世界遗传学大会上发言说:“有目共睹的是,日本在改良国民体质方面做出了卓越的成就,但我要指出的是,因为遗传基因决定的关系,日本人的体质改良已经达到了极限·····” 监测公报显示,中国人的身高在二十至二十九岁期间呈现出稳定状态,同时处于最高阶段,男性平均身高一米六九点七,女性平均身高一米五八点六; 资料 1,荷兰 1825 2,丹麦 1815 3,德国 1802 4,挪威 1797 5,瑞典 1796 6,卢森堡 1791 7,奥地利 1782 7,芬兰 1782 9,英国 1781 10,罗马尼亚178 11,澳大利亚177 11,匈牙利 177 11,加拿大 177 14,希腊 1765 15,法国 1764 16 意大利 1761 16,爱尔兰 1761 18,比利斯 1756 19,俄罗斯 175 美国 175 新西兰 175 22,葡萄牙 1739 23,西班牙 1734 24,韩国 1733 25,阿尔及利亚1722 26,土耳其 172 27,巴西 171 27,墨西哥 171 29,日本 1707 30,波兰 170 31,马尔他 1699 32,中国 1697 33,通加 1694 34,蒙古 168 35,印度 1676 36,越南 165 37,朝鲜 158 中国各省(含港台澳地区)男子平均身高(20岁—25岁) 1 山东 17544 cm 2 北京 17532 cm 3 黑龙江 17524 cm 4 辽宁 17488 cm 5 内蒙 17458 cm 6 河北 17449 cm 7 宁夏 17398 cm 8 上海 17378 cm 9 吉林 17283 cm 10 天津 17280 cm 11 台湾 17275 cm 12 山西 17273 cm 13 新疆 17272 cm 14 陕西 17272 cm 15 澳门 17179 cm 16 甘肃 17167 cm 17 江苏 17154cm 18 河南 17149 cm 19 青海 17095 cm 20 安徽 17093 cm 21 浙江 17090 cm 22 福建 17090 cm 23 香港 17089 cm 24 四川 17086 cm ----------170的分割线----------- 25 广东 16978 cm 26 重庆 16971 cm 27 西z 16968 cm 28 江西 16963 cm 29 海南 16960 cm 30 湖北 16954 cm 31 贵州 16935 cm 32 云南 16924 cm 33 湖南 16899 cm 34 广西 16896 cm 另一个资料 1 北京 17417厘米 2 辽宁17415厘米 3 黑龙江 17413 厘米 4 山东 17361 厘米 5 宁夏 17303 厘米 6 内蒙古 17250 厘米 7 河北 17248 厘米 8 甘肃 17222 厘米 9 天津 17191 厘米 10 吉林 17180 厘米 11 山西 17164 厘米 12 新疆 17161 厘米 13 陕西 17159 厘米 14 上海 17117 厘米 15 江苏 17103 厘米 16 河南 17101 厘米 17 青海 17035 厘米 18 安徽 16924 厘米 19 浙江 16900 厘米 20 福建 16890 厘米 21 湖北 16889 厘米 22 广东 16883 厘米 23 云南 16867 厘米 24 江西 16834 厘米 25 西藏 16831 厘米 26 海南 16755 釐米 27 广西 16748 釐米 28 贵州 16725 厘米 29 重庆 16716 厘米 30 湖南 16709 厘米 31 四川 16668 厘米
中国古书有哪些?
本文2023-11-05 01:24:5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01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