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5月中国空军投下的告日本人民书
中国空军远征日本本土
1938年5月19日夜间,中国空军出动两架“马丁”B-10型轰炸机,远征日本本土,投下100多万份传单,对日本侵略者发出了严正警告:“尔再不训,则百万传单将一变而为千吨炸弹。尔再戒之。”这是日本有史以来第一次被外国飞机轰炸袭击,也是世界航空作战史上绝无仅有的“纸片轰炸”。
长崎被惊呆了 日本被惊呆了
1938年5月20日,日本沿海城市长崎。
凌晨,一家寿司店的老板打开店门,发现门前的街道上到处都是白色的纸片。老板拾起几张纸片,上面印着:“尔国侵略中国,罪恶深重。尔再不训,则百万传单将一变为千吨炸弹。尔再戒之。”
这么多的传单是从哪里来的?难道这些传单是从中国来的?长崎地处日本九州,与中国内地遥隔千里,只有飞机才可能飞过海洋,到长崎投下这么多的传单。这说明日本政府所称本土防卫严密、固若金汤根本不可相信。
日本安保部门立即在辖区内进行搜索,并将传单交由制纸工厂进行化验,证实传单的确来自中国。这就是中国对日本的“纸片轰炸”事件。因为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阵营对日本本土进行的首次空袭,所以很快轰动了全世界。
“赤手空拳”的中国轰炸机
1937年12月,南京失陷,国民党政府迁都重庆。武汉则成为重庆政府的政治、军事中心和作战物资主要集散地。为此,日本航空兵加紧对武汉实施空袭,不断进行狂轰滥炸。面对气焰嚣张的日本侵略者,中国空军决定飞越东海远征日本本土,以此来警告日本当局。
但是,当时中国空军装备的飞机中航程最远的也不足1000公里。而日本本土防空戒备森严,部署了大量战斗机和地面防空部队。在当时的轰炸机没有自卫武器的情况下,中国空军又没有合适的战斗机给轰炸机进行护航。这样到日本去执行空袭任务,就等于是“赤手空拳”上阵。
原计划这次东征由外籍飞行员担当重任,但外籍飞行员却称执行这项任务风险太大,提出了让国民党政府无法接受的天价酬金。于是,国民党政府决定改由中方飞行员来执行这一任务。
天气变幻无常 接令立即起飞
经过在成都凤凰山基地1个多月的秘密训练,最后敲定,由徐焕升1403号机组(徐焕升正驾驶、苏光华副驾驶、刘荣光领航、吴积冲通信员)和佟彦博1404号机组(佟彦博正驾驶、蒋绍禹副驾驶、雷天春领航、陈光斗通信员)执行任务。他们各驾驶一架“马丁”B-10型轰炸机。这种飞机最大速度为343公里/小时,航程为900公里。为了增大航程,还对飞机进行了改装,把轰炸机的炸弹舱改装为一个大型的油箱。
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飞行员只能依靠目视飞行、导航并发现地面目标。因此,对日本轰炸就必须选择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远征机组的成员都在期盼一个好天气。5月间正值长江流域梅雨季节,气候变幻莫测,而我方又没有日本本土气象资料,只好逐日抄录东亚各地气象报告进行推测,数日归纳的结果是:在月圆望月前后难以出现良好天气。由于武汉战局日紧,一旦延迟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执行远征,徐焕升队长干脆直接飞赴前进基地宁波,依靠自己长期海上飞行的经验,从当地直接观察、推测东海洋面气候变化。
1938年5月19日,总部终于下达了“立即执行任务”的命令,飞行员们接到通知后,驾驶着当时中国仅剩的两架远程轰炸机,向东飞去。
跨海东征 全身而退
1938年5月19日,汉口机场。为了保密,地面上没有送行的人。
15时23分,两架飞机飞行了两个小时,降落在宁波机场。因为从武汉到日本再返回武汉超过了“马丁”B-10型轰炸机的最大航程,所以飞机要在宁波“转一次车”——补加燃油。
5月20日2时45分,两架飞机飞临日本长崎上空。炸弹仓开启,“纸弹”飞向地面。
两架飞机在长崎撒完传单后,又折向福冈方向,总计在日本本土撒下的传单超过100万张。直到此时,日本的防空部门才“大梦初醒”,对福冈实行灯火管制,全城一片漆黑,地面高炮也猛烈开火,但两架飞机毫发无损地从长崎附近脱离日本领空出海,胜利返航。
汉口王家墩机场,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孔祥熙、军政部长何应钦,中共中央和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代表周恩来、陈绍禹、吴玉章、罗炳辉等亲自来到机场迎接。
周恩来送去锦旗
尽管这次被称作“纸片轰炸”和“人道远征”的空袭,没有改变日本侵略中国的行径,但却彻底打破了“大日本神圣领空不可入袭”的妄言。这是日本有史以来第一次遭到外国飞机的入袭。
周恩来、王明、吴玉章亲自到国民空军司令部,对凯旋的中国空军人员进行慰问,并敬献锦旗一面,上面写着八个大字:“德威并用,智勇双全”。周恩来还发表了讲话,赞扬他们的成绩和英勇行为,并与徐焕升和佟彦博合影留念。
中外各大媒体纷纷对此进行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生活》杂志评选刊登了二战中闻名于世的12名飞行员的照片,其中就有担任这次“纸片轰炸”行动的队长徐焕升。该杂志明确指出,徐焕升是先于美军杜立德轰炸日本本土的第一人。文/俞欣
空军远征日本散发之传单(节录)
告日本国民书
(一)
我们大中华民国的空军,现在飞到贵国的上空了。我们的目的,不是要伤害贵国人民的生命财产。我们的使命,是向日本国民,说明贵国的军阀,在中国全领土上做着怎样的罪恶。请诸位静听……
日本兄弟,在诸位之中,有开始时反对战争,理想着正义和平的人,也有为军阀的宣传所欺骗而讴歌战争的人;但,不管是哪一种人,想来一定都因贵国的言论被统制,要了解时局的真相是困难的。所以,试作以下的说明,希望诸位详加考虑。
中华民国空军将士 中日人民亲善同盟
侵华日军曾轰炸宁夏
1939年1月30日,日机轰炸固原惨况。因日军轰炸宁夏,未留下任何照片档案,这是唯一一份可以反映发生在宁夏境域内日军轰炸暴行的影像记录。
抗战时期,日军飞机曾数次轰炸宁夏,给民众造成深重灾难。宁夏文史研究馆的部分馆员和专家学者,在研究这段历史时,向文史馆提出建议,为铭记这段惨痛历史,提议在银川择址建立碑(亭)以志纪念。
日军轰炸宁夏,是怎样一种情形以上述建议的提出为契机,记者走访亲历者、求证专家、考证史料,以求最大程度地还原当年那段历史的原貌与细节。铭记历史,不忘国耻!
抗战时期,日军一共轰炸了几次宁夏其中几次是炸在宁夏省垣(今银川,为方便表述,下统称银川)因时间久远,且留存下来的官方记录及档案资料缺失不全,故一直说法不一。经多方寻访、求证,明确了目前所能查知的轰炸次数——至少有6次,而不是之前流传较广的“4次”。
1937年11月5日轰炸地:银川
日军首次轰炸宁夏是在何时没有官方资料记录,只能从亲历者的口述史料中寻找。寻访到的银川市民朱文华(1927年出生,抗战时期在银川生活),他记忆中,日军对银川最早的一次轰炸发生在1937年11月5日。记者找到的其他几位亲历者(杨发第、何仲德)的口述史料中,对这一时间的记忆也较一致。
轰炸情况方面,据杨发第的记述:这次轰炸带有侦察、骚扰性质,故仅沿城北偏北(今文化街)地区由东向西飞行。飞到马鸿逵部教导团门前的操场时,在操场及周围投下五六枚炸弹。一名宁中学生和一名教导团班长被炸死,群众有的被弹片击伤。“这次轰炸因投弹不多,人民生命及财产损失不太严重”。(杨发第《日机三次轰炸宁夏省城见闻》)
这也是我们所能找到的日军对宁夏进行轰炸最早的一次记录。
1938年2月20日轰炸地:中卫
1938年2月20日,“午饭后,18架日机由北向南飞,对甘肃省兰州进行轰炸。国民党驻兰州空军第17航空队立即升空与敌机展开激烈空战,数架日机被击落。
由于没有达到对兰州进行空中打击的预期目的,又造成机毁人亡的重大损失,日机返航飞临中卫县上空时,对中方进行报复,将剩下的炸弹投到中卫县城。因县城目标小,居民居住分散,空袭没有给中卫县造成大的损失。”(《日寇四次轰炸宁夏》,《宁夏日报》2014年7月8日载)
1938年12月23日轰炸地:磴口(当时属宁夏)
宁夏档案编纂《宁夏抗战档案史料汇编》,本书的编辑者之一,宁夏档案馆研究馆员张久卿为记者提供了其中一些当年电文等档案记录,为日军轰炸银川,从当时的官方记载上提供了一些明确佐证。本次轰炸记录即引证于此。节录电文如下:
“特急。主席马(鸿逵)钧鉴:查磴口于今梗(1938年12月23日)午,突来日机2架,在上空窥伺20余分钟,即投弹11枚,计9枚爆炸,2枚未发。炸毁民所四五间,炸伤驻磴口警备旅四团二连士兵3名,内伤重2人殒命……并用机关枪向各处扫射,极为凶暴,事后即向东飞去……”(《磴口香生藻报告日机轰炸情形电》,1938年12月23日。)
1、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后,在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长谷寿夫指挥下,侵华日军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6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和奸*、放火、抢劫等血腥暴行。
在南京大屠杀中,大量平民及战俘被日军杀害,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南京大屠杀的遇难人数超过30万。
2、济南惨案
济南惨案又称五三惨案。民国十七年(1928年), 蒋介石领导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战争,日本军国主义担心中国一旦统一,就不能任日本肆意侵略,于是竭力阻挠北伐战争的进行。
1928年5月,日本以保护侨民为名,派兵进驻济南、青岛及胶济铁路沿线,准备用武力阻止国民革命军的北伐。
当国民革命军于五月一日克复济南后,日军遂于五月三日派兵侵入中国政府所设的山东交涉署,将交涉员蔡公时割去耳鼻,然后枪杀,将交涉署职员全部杀害,并进攻国民革命军驻地、在济南城内肆意焚掠屠杀。
此案中中国民众被焚杀死亡者,达一万七千余人,受伤者二千余人,被俘者五千余人。同时,日军在济南大量扣留车辆,截断交通线路,并强占胶济沿线的行政机关。
3、平顶山惨案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军占领中国东北,虽然中国政府军队撤出东北三省,但是民间抗日义勇军一直在反抗日本军队。
日本军队在攻击抗日武装的同时,也经常屠杀抗日根据地的中国普通民众以报复中国武装的抗日行动。1932年9月15日,抗日救国军第四路、第十一路进攻抚顺,重创日本军队。
日本军队展开报复行动,于1932年9月16日将抚顺煤矿附近的栗家沟、平顶山等村村民3000余人集中,之后实施了灭绝性的屠杀,之后又追杀了闻讯逃亡的千金堡村24名居民。
4、旅顺大屠杀
旅顺大屠杀是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占领军于1894年11月21日攻陷位于辽东半岛的旅顺,对城内进行了四天三夜的屠杀。
只有埋尸的36人(后经考察,生还者800余人)幸免于屠杀,死难者人数估计在2千到2万之间。遇难者葬于白玉山东麓的“万忠墓”。
5、重庆大轰炸
重庆大轰炸指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由1938年2月18日起至1943年8月23日,日本对战时中华民国战时首都重庆进行了长达5年半的战略轰炸。据不完全统计,在5年间日本对重庆进行轰炸218次,出动9000多架次的飞机,投弹11500枚以上。
重庆大轰炸的死者达10000人以上,超过17600幢房屋被毁,市区大部份繁华地区被破坏。这是继德国在1937年4月西班牙内战中对格尔尼卡(Guernica)平民实施轰炸之后,历史上最先实行的战略轰炸。
——旅顺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
——重庆大轰炸
——平顶山惨案
——济南惨案
1,八一三事变。
1937年8月9日,日本海军中尉大山勇夫和一等兵斋藤与藏驾车直冲军用的中国上海虹桥机场,被中国保安士兵击毙,这一事件被称为“虹桥机场事件”。以此为借口,8月11日,日本驻上海总领事向上海市长提出如下要求——中国方面的事件责任者谢罪,并处刑;限制停战协定(地区内)内保安队员人数、装备、驻军地点;撤除该地区内所有防御工事。
1937年8月14日,日守军开始总攻,空军也到上海协同作战,15日,日本正式组织上海派遣军,以松井石根大将为司令官,率领两个师团的兵力开往上海,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张治中决心扩大战果,对日本侵略军发起全线进攻,出动空军轰炸虹口日军司令部,双方展开激烈战斗。
中国军队经长期激战,消耗很大。同时在军事装备上又不占优势,日本又有海空军的协同作战,中国军队虽经英勇奋战,但处境渐渐不利。11月5日,新增日军杭州湾登陆后,严重威胁中国军队侧翼,战局于中国极为不利,中国军队遂进行撤退,11月12日,上海沦入敌手。
2,潘家峪惨案。
潘家峪是河北省丰润县(今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腰带山中的一个山村,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在中国***的领导下,八路军挺进敌后,奔赴华北战场,放手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广泛开展人民战争,潘家峪成为抗日堡垒村,成为冀东抗日根据地的中枢。
潘家峪人民的抗日斗争,极大地激怒了日本侵略者,面对潘家峪这座打不垮、攻不进的抗日堡垒,他们惶惶不可终日,必欲除之而后快,丧心病狂地要把潘家峪人民斩尽杀绝。全村有1230人被杀害,有23户人家被杀绝。
3,细菌战。
细菌战亦称“生物战”,是利用细菌或病毒作武器,以毒害人、畜及农作物,造成人工瘟疫的一种极端灭绝人性的罪行。
一九三五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曾先后在我国东北、广州及南京等地建立制造细菌武器的专门机构,并于1940年至1942年在我国浙江、湖南及江西等地撒布过鼠疫和霍乱等病菌,以致造成这些疾病的发生和流行,其中包括活体解剖、细菌注射、冷冻试验等。细菌战中的烈性传染病主要是鼠疫、霍乱、伤寒、副伤寒、炭疽。
4,华北五省自治运动。
日本帝国主义在迫使国民党中央的势力退出华北后,随即积极策动华北五省(河北、山东、山西、察哈尔、绥远)的所谓的自治运动,企图使华北五省成为“第二个东北”。10月22日,日本侵略者煽动河北东部香河、三河、昌平、武清等县的“饥民”(汉奸)举行暴动,攻占香河县城,并由少数汉奸组织临时维持会,实际上是成立汉奸政权。
11月25日,日寇又收买一批汉奸,流氓向国民党天津当局“请愿”,要求自治。同日,日寇唆使国民党政府特派冀东行政督署专员汉奸殷汝耕(当时兼任滦榆、蓟密两区的行政督察专员)在通县组织所谓“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后改称“冀东防共自治政府”),使冀东20余县脱离了中国政府的管辖。这就是“冀东事变”。
5,济南惨案。
济南惨案又称五三惨案。 蒋介石领导 国民革命军进行第二次 北伐进行期间,日本恐怕中国一旦统一,必不能任其肆意侵略,是以竭力阻挠北伐之进行。日本以保护侨民为名,派兵进驻济南、青岛及 胶济铁路沿线。
一九二八年, 国民革命军于五月一日克复济南,日军遂于五月三日派兵侵入中国政府所设的山东交涉署,将交涉员 蔡公时割去耳鼻,然后枪杀,将交涉署职员全部杀害,并肆意焚掠屠杀。此案中中国民众被焚杀死亡者,达一万七千余人,受伤者二千余人,被俘者五千余人。
惨案发生后,日方否认日军屠杀中国军民,并要南京国民政府道歉、赔偿、惩凶,并于5月11日攻占济南。直至次年3月,南京国民政府与日本政府签订《中日济案协定》之后,日军才退出济南。每年的5月3日十点,济南市都会鸣放防空警报,纪念“济南惨案”,提醒世人勿忘国耻。
1938年5月中国空军投下的告日本人民书
本文2023-11-05 01:32:3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01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