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本人最喜欢的中国朝代是宋朝,不是唐朝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5浏览:6收藏

为什么日本人最喜欢的中国朝代是宋朝,不是唐朝,第1张

现如今我们看到的日本,曾经其实是受到了很多来自我国古代唐朝时期的影响,比如鉴真东渡,还有日本派来的遣唐使,将唐朝的很多文化带入了日本。然而在日本人看来,他们最喜欢的中国古代的朝代却并不是唐朝,而是宋朝,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日本人反而喜欢的是宋朝?宋朝相比唐朝又有哪些更好的地方呢?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说到网上争论,宋粉和宋黑之间怼战绝对是其中最火爆的之一。

宋粉的主要论点是:我大宋文化昌盛,科技发达,GDP在当时全球最高。宋黑则说呢:大宋太怂,对四面八方无一胜绩。宋粉不服了,举了日本做例子,说道:根据专家考证以及日本网上的讨论调查,日本人最喜欢的其实还是宋朝。宋黑不服了,说:在唐代,日本派遣唐使,学习唐朝法律、学问、艺术、宗教等制度,现在日本的很多建筑、服饰上也散发着唐朝的味道,跟宋朝没关系。

那么问题来了,以中立的角度看,谁说的对呢?唐朝和宋朝谁对日本的影响更大呢?

1、借种始末

明治维新后,日本从上到下的各个阶层开始大搞特搞脱亚入欧。由于当时欧洲是最先进的区域,工业革命让他们有了坚船利炮,而亚洲各国则纷纷在战争中败北,沦为殖民地。尤其是东亚的龙头老大——大清,相继在两次鸦片战争中败北,签署了各种不平等条约。日本也在美国佩里将军的黑船事件中被迫打开了国门。

面对这些危机所产生的巨大刺激,一些日本的有识之士提倡变法维新,以先进的西方科技武装自己,奋发图强。但也有一些人出于对自己人种的过度自卑,萌生了一个奇怪的想法,那就是让日本女性与欧美男性结合,生下混血后代,以改良血统,认为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迈入现代文明的大门。

其实,这种想法在日本并不新鲜,早在平安时代中后期(也就是中国宋代),日本沿海港口就汇集了大量的女性,这是因为当时有大量的宋朝商人来日本做贸易,在这些港口停留的缘故。一些史书中记载了日本女人找中国男人度种的传奇故事,恰好印证了这一现象。

宋人周辉一次偶然碰到漂流到中国的日本人,询问了何为度种,并记入在自己的笔记中:辉顷在泰州,偶倭国一舟漂泊在境上,一行凡三二十人,至郡馆之。或询其风俗,所答不可解。旁有译者乃明州人,言其国人遇疾无医药,第裸病人就水浜,杓水通身浇淋,面面四方呼神请祷即愈。妇女悉被发,遇中州人至,择端丽者以荐寝,名度种。他所云,译亦不能晓。后朝旨令津置至明州,迩便风以归。

这里所谓中州人指的就是宋人,宋朝时江浙地区尤其是明州(今宁波)、泉州等地有大批商人到日本贸易,往往为了等待信风要在日本停留半年以上。因为当时的日本流行走婚,晚上任何男人进入某个村庄,村庄里的女人都会开门延纳,更何况是富有的宋朝商人了。

因此,来自宁波等地的宋朝商人,走访当地的女人,和日本妇女结婚生子是司空见惯之事。久而久之,日本人故意度种的说法便一直流传了下来,甚至对19世纪的日本维新志士产生了影响。

2、天下至宝

由于我大宋自有国情在此(每年需要缴纳大量岁币给辽国以及后来的金国),宋朝一改重农轻商的国策,大力发展海外贸易,这在之前和之后的朝代中都是绝无仅有的。

据记载,在北宋时期,主要有4条海上运输线:一、从广州通往越南、印尼等地,再由此和阿拉伯国家交通;二、从宁波或杭州通往日本和高丽;三、高丽经过渤海到登州(今山东蓬莱)、或密州板桥镇(今山东胶州)再向东南沿海和内陆输入外国商品;四、由泉州经南海抵达阿拉伯各国。

其中,泉州可谓是大宋海上贸易的枢纽,北宋翰林学士李邴在《咏宋代泉州海外交通贸易》曾有这样的诗句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就是帆樯如云的泉州港的真实写照。

在发达的海外贸易之下,不少在大宋并不稀罕的东西到了外国却成了时人竞相追捧的国宝,堪比前一段在国内爆红星巴克的猫爪杯。

在日本的国宝中,有一种格调特别高的茶盏,一直被称为天下至宝。其实,这种茶盏就是宋代的建盏(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特产)。其中,东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藏的曜变建盏是日本存世最为闻名的宋代建盏,日本人将其称为曜变天目。

据1660年《玩货名物记》记载,最早持有此盏的也不知是何人,但它后来传入了德川将军家和稻叶家是确定无疑的。1918年,曜变天目以167万日元的天价卖出,(167万日元在当时等价是12525公斤黄金,约合3758万元人民币)又传入大财阀三菱社长岩崎家,岩崎家认为这个茶碗是天下至宝,自己不配使用,因此一直珍藏着这个茶碗。

1940年,岩崎家成立静嘉堂文库美术馆,曜变天目立即成为了静嘉堂文库美术馆的头号藏品。曜变天目的珍贵之处不仅在于极其罕见,极难复制,更在于其神秘莫测的光彩。

其实物带有蓝色辉光,随着周围光线角度的不同,光环的颜色会变幻不定,妖异瑰奇得不像是人间之物,被日本人比喻为碗中宇宙——可见日本人对这种宋代器物的崇拜程度了。

3、举国缟素

据说,1279年,即南宋帝国崖山海战失利的消息传到日本后,上至天皇将军,下至武士平民,全部身穿丧服,西跪三日,痛悼中华的陨落。这个故事一直被网络辟谣文指斥为伪历史。

然而,其确有明文记载。在元代南宋诗人郑思肖所著的《心史》中有这样的话:日本即古倭也,地在海东,先朝尝入贡,许通商旅。彼近知大宋失国,举国茹素。

即使这个当事人是出于自己一腔孤愤,伪造历史,那么有一件事却是确定无疑的,那就是南宋灭亡之后,日本确实对新晋的元朝流露出不屑的情绪,甚至在递交国书的时候言语多有不恭,惹得元帝忽必烈勃然大怒,派遣大军两次讨伐日本。后世,更有日本学者大力鼓吹所谓崖山之后无中国之说。

这些说法正确与否咱们姑且不论,但日本对宋朝的崇敬之情确是溢于言表的。现代日本宋史学家宫崎市定也认为: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具魅力的时代……到了宋代便超越西亚而居于世界最前列。由于宋代文明的刺激,欧洲文明向前发展了。——将宋代文明作为近代欧洲文明进步的催化剂,可谓是非常高的评价了。

因此,说日本人最崇拜的中国朝代其实是宋朝,并不为过。

补充下,唐宋时期日本向中国派遣了大量的留学僧和留学生也有很多古籍流传了过去,也有通过朝鲜传过去的。其中有不少书籍在我国都亡佚了,可是却在日本保留了下来,清末和近代的时候很多学者都注意到了这点,就不断努力将这些书再传回国内。就我知道的尤其在医学本草类就不少比如<太乙仙制本草>。另外还有关于敦煌和吐鲁番文书,日本是即英美俄之后得到的精品不多,但也有很多的宝贝。日本对我们自己的历史研究的可能比我们自己都好,这有点让人遗憾呢。另外古代日本学者自己编辑抄录了不少汉文古籍,很多书在中国已经亡佚了,借着他们的编辑摘抄很多书才能让我们一窥端倪,比如丹波康赖的医心方。 还有比如清末大藏书家陆心源的藏书后来被他的子孙卖给了日本人,其中有很多珍贵的宋版书。

为何日本能收藏这些中国古代名画?其中离不开这位日本学者9次到中国考察之功

为什么日本藏有大量中国古代名画,

或许你会想到,

可能跟列强掠夺、

古董商收购有关,

但,这只是一部分原因。。。

东京国立博物馆

实际上,最早流入日本的中国画,

并非都是经典名作,

在20世纪之前日本藏的

中国画还相当空缺。

如果没有日本学者的研究和指导,

也不会让日本人重新认识中国画,

并再度掀起收藏热潮。

其中内藤湖南的贡献最为突出。

东京国立博物馆中国画展厅

那么日本最早都爱收藏哪类中国画?

内藤湖南到底起了什么作用?

日本人喜欢中国画那是相当久远,

早在宋元时,

他们就专挑那些有禅宗味道的

南宋绘画收藏,

比如曾在中国不入流的牧溪作品,

就被评为“日本画道的大恩人”;

牧溪《松猿图》

还有马远和夏圭两位画家,

都曾一度影响日本水墨画的发展。

这些作品多数被日僧和幕府等权利者收藏,

大多悬挂于富有禅宗味道的茶室之中。

夏圭作品

终于有一天日本人突然发现,

他们所喜爱的这类绘画

只是中国宋元绘画小支流,

日本收藏的中国画还相当匮乏,

在这一点上,

内藤湖南早已心知肚明。

内藤湖南

内藤湖南最初只是中国汉学的研究学者,

他在考察日本奈良时,

感受到中国唐朝文化对其的影响,

由此开启了他对中国美术的兴趣。

后来他的家中一场大火,

将他精心收藏十几年的

中国文化书籍化为乌有,

于是他才决心到中国考察重新收集。

日本奈良药师寺的唐代风格建筑

进入二十世纪,中国正面临战乱,

一些前朝皇族和各官员们为了

谋取权利和解决经济困顿,

不得不变卖自己的库藏书画,

潜心研究中国绘画的内藤湖南,

在中国考察期间,

认识了不少中国大藏家。

1 内藤湖南造访端方府邸

端方是清末的重要大臣,

其家族都曾为满清皇帝效过力,

而他在为官之时能关注书画收藏,

主要是因为多年前,

盛昱等藏家说他不懂书画,

没资格与他们探讨的一句玩笑话。

于是他才励志三年后要成为书画藏家。

端方

他在书画方面的收藏大多来自

收购、友人赠送和交换所得,

能够在地摊中识得真品,

才是藏家真正的能耐,

端方在鉴定这方面很有实力,

他曾在长沙的古董店中以极低的

价格买了郭溪的《溪山秋霁图》。

郭溪《溪山秋霁图》 局部,现藏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晚清的私家收藏兴盛,

加之端方有一定的经济实力,

所以不长时间,

他就收藏了大量书画名作。

端方旧照

1910年,内藤湖南等人造访了端方府邸,

见到了郭溪《溪山秋霁图》为首的

许多令人惊讶的杰作,

这些都是在日本不曾见过的作品,

这个时候他才对中国绘画眼界大开。

董源 《寒林重汀图》端方收藏  现藏于日本黑川古文化研究所

回到日本后,

内藤把这次见闻告诉了大阪朝日新闻

的社长,他也开始转而关注中国美术。

日本东亚美术期刊《国华》杂志,

随后拜访了端方、完颜景贤和罗振玉,

鉴赏他们收藏的古画。

这些媒体的报道也让

很多日本人再度重视起中国绘画。

2 内藤湖南与罗振玉的交往

之前小编撰文介绍过罗振玉,

他靠开古董店起家,

后来成为甲骨文等方面的研究学者,

所藏古籍文献及名家书画颇多。

罗振玉

内藤与罗振玉的交往,

起初也是因为互为学者的关系,

他曾借阅过罗振玉的宋代古籍,

并帮其转让给日本藏家。

内藤湖南(右一)与罗振玉(右三)等,他们都曾是住友家族的顾问

1911年后,罗振玉前往日本,

也是在内藤湖南的帮助下实现的,

在日本,罗与内藤的住所比邻,

除了学术交流,

罗的中国绘画收藏被内藤深深吸引,

并常给他介绍日本知名大买主。

内藤湖南与友人信札

3 内藤与完颜景贤的交往

完颜景贤是民国初期北京

最有名的书画碑帖藏家,

他与端方等人常有往来,

曾有端方收藏的书画约40多幅,

多数是他们二人交换所得。

李成《读碑窠石图》 曾被完颜景贤收藏

关于他的收藏数量虽尚未明确,

但大多藏家都给予高度评价,

张伯驹称他是清末民初首屈一指的藏家,

王季迁认为凡是完颜景贤

藏印的书画都是宝贵的。

在端方、盛昱的作品售卖时,

完颜曾继承他们不少旧藏。

苏轼《寒食帖》 完颜景贤曾收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1910年,内藤拜访端方府邸时,

也顺道拜访了完颜景贤。

而他看到完颜的大量书画,

还是在1917年,

为捐助天津水灾而举办

的京师书画展览会上,

完颜景贤拿出了珍品参展,

当时内藤就认为完颜的藏品

是参展诸家中最好的。

完颜景贤 著 三虞堂书画目二卷

4 内藤湖南成为藏家的顾问

内藤湖南九次赴中国考察,

给他带来了不少收获,

除了对中国经典古代绘画的再认识,

他还写了一部《中国绘画史》,

其中收录了不少未

流入日本的中国绘画作品。

曹操这样的一代枭雄,名声及历史评价有正有负,究竟,为什么日本人会喜爱曹操呢?

日本人最喜欢的历史人物,竟然是三国的曹操。

虽然现在有些人,开始能够正确的认识曹操,并且对他评价比较中肯,但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对曹操的印象依然不那么友好。然而,日本人似乎完全不一样,如果要追根究底来看的话,其实会发现,这件事也是有迹可循的。当时,罗贯中写了《三国演义》之后,就迅速传到了日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发展为很多版本。江户时代,出了一本叫《绘本通俗三国志》,此书一出,影响力非常大,受到当时很多人的喜欢。

江户时代,出了一本书叫《绘本通俗三国志》,影响力非常大。

此书不仅只是以小说《三国演义》为基础,还加入了陈寿《三国志》里的很多东西,也就是说,实际上这个《绘本通俗三国志》比《三国演义》更接近于历史事实。经过一百多年来,三国文化在日本从上到下,从贵族到平民都十分风靡,现在已经很难考证,日本至今到底出了多少关于三国的书籍。

日本三国故事背景电玩《三国无双》。

日本人对于枭雄、强权政治的人情有独锺,而曹操就是这样的人,并且在日本人看来,曹操是忠于汉室的,他是在维护汉室的天下,反倒是孙权、刘备,一个建立了吴国,一个建立了蜀国,这两个都是违背了汉室的!而曹操,他始终是在汉献帝之下,虽然我们常说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但他始终是在这个正统之下,维护著汉朝。

在日本人看来,曹操是忠于汉室的。

日本人或许喜欢这种维护皇室、维护正统的形象,因为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天皇实际上扮演的角色,和汉献帝刘协是几乎一模一样的,也是没什么实权,实权都掌握在各个诸侯手里。当然,一代枭雄曹操,其雄才大略与野心也不可忽视,但也许,这正是日本人喜爱他的原因吧!望采纳

这个问题讨论起来没太大意义,不过我想日本学者研究三国可能是因为,中日是文化同宗,而最后发展的轨迹却不同,这是为啥?追根溯源起来就是三国时期。日本近代非常厉害的大师级历史学家内藤湖南的理论为证

内藤湖南提出了“宋代近世说”为核心的中国历史时代划分学说和他关于“中日文化同一体”、“文化中心移动说”的中日文化关系论。

内藤湖南认为:一部中国史就是东洋文化发展的历史,应以中国文化发展的波动大势作为对中国历史进行时代划分的标准。中国文化的发展趋势大体是由内而外地不断扩大:先是黄河流域形成中原文化,然后不断向外扩展,影响及于周边地区,使那里落后的民族接受中原先进文化,这就像池中涟漪由中心一圈一圈地向外围、向四周扩散一样;边地民族接受了中原文化的教化后,逐渐觉醒、成长、壮大起来,形成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和力量,又反过来作用于中原文化,就像池中涟漪遇到岸的抵挡后,由岸边向池中央反射反作用力一样。这种反作用力使得文化发达过度、出现衰弱现象的中原文化受到年轻文化的刺激而再生活力,不断更新延续、发展壮大,老而不死。内藤湖南说,中国文化就是在这样一个向外作用和受到外来反作用的过程中不断壮大的文化体系。根据以上理论,内藤把中国历史分成上古、中古、近世三个时期,每个时期之间又存在一个过渡期:

第一期:上古。从开辟到东汉中期(……~2世纪中期)。这是中国文化独立形成、发展,并向外部扩展的时代。(日本受到影响)

第一过渡期:东汉中期到西晋(2世纪后期~4世纪初期)。这是中国文化向外扩展的停止时期。(影响减弱,日本有了自己的空间)

第二期:中世。五胡十六国到唐中期(4世纪初期~9世纪初期)。这一时期是外部异民族觉醒,其势力侵入中国,反作用于中国内部的时期。(都反作用了)

第二过渡期:唐末到五代(9世纪中期~10世纪60年代)。这是外来势力极盛的时期。(。。。)

第三期:近世。宋代以后到清代。这是中国固有文化复兴和进步的时代。这时期此前的贵族没落了,君主得以建立独裁政治,与此相应,中国官僚群体最后形成,开始出现平民主义倾向,文化回归到庶民手中,形成中国特色的近代。内藤认为:进入近世,是中国文化的老年期,知识分子心态更趋圆熟,向往于返璞归真,崇尚自然,厌弃繁琐,特别苛求心境的宁静和生命的延续。民族社会生活中政治和军事的重要性减退,知识分子将精力投注于文学、艺术方面的建树。

关于中国文化发展的趋势问题,他提出“文化中心移动说”,并在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中,逐渐发展和完善这一理论。其基本理论如下:所谓“文化中心”是指中国文化在特定时代、特定地域内形成的“文化集合”。每一个时代都会因“地势”和“时势”的关系产生一个文化荟萃的“中心”,这就是文化中心之所在。文化中心一旦形成,并不是永固不变的,而是发展变迁,向前移动的。如中国文明最早发源于九州之冀、豫二州,即形成以洛阳为中心的早期文明。到战国末,洛阳“地气尽、人力衰”,于是,在西汉后,长安文明代之而兴起,直至唐末,形成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长安繁荣”。而“唐来之衰残”昭示了长安之地“王气将歇”。长安之后中国的文明中心是燕京,但燕京与洛阳、长安有所不同:它是靠了东北之地气形胜而形成的政治中心,至于文化中心,从长安衰落后,就越来越聚集于以虎踞龙盘的六朝故都南京为中心的江南,江南是宋以后中国人文之渊薮。这样就形成了宋以后中国“政治中心在北,文化中心在南”的两股势力。他预言:东洋文化的发展,有时还会越出本民族、本国的界限,形成一个“东洋文化圈”。今后,中国文化的中心将移至日本,将由日本来代替中国实现中国文化的复兴,这就是近代日本的国家使命、文化天职。(感觉最后这句是他的正题,中国史界要努力啊)

在日本汉学界,内藤湖南享有“东洋史的巨擘”之美誉,他的思想和学术遗产还被列入“日本经典名著”和“日本思想家”的行列。有很大的号召力

为什么日本人最喜欢的中国朝代是宋朝,不是唐朝

现如今我们看到的日本,曾经其实是受到了很多来自我国古代唐朝时期的影响,比如鉴真东渡,还有日本派来的遣唐使,将唐朝的很多文化带入了日...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