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册语文第五课《滕王阁序》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5浏览:6收藏

高三上册语文第五课《滕王阁序》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第1张

#教案# 导语《滕王阁序》是唐代文学家王勃创作的一篇骈文。文章由洪州的地势、人才写到宴会,写滕王阁的壮丽,眺望的广远,扣紧秋日,景色鲜明;再从宴会娱游写到人生遇合,抒发身世之感;接着写作者的遭遇并表白要自励志节,最后以应命赋诗和自谦之辞作结。全文表露了作者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心情。以下是 考 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1高三上册语文第五课《滕王阁序》课文原文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乎!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2高三上册语文第五课《滕王阁序》教案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重点的实词、典故和文化常识,学写简单的对联。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诵读品悟,理解景与情、“事”与情之间的关系。

 3、审美鉴赏与创造:涵咏语句,体会并描述其中的意境和蕴含的真挚情感。

 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王勃失意而“自强不息”的情感,传承中华精神。

 教学重点品析写景句和典故,理解王勃蕴含在其中的情志。

 教学难点通过赏读品味语句,理解蕴含在其中的真挚情志。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提问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米兰﹒昆德拉:“生活是一棵长满可能的树。”

 设计意图抒情、激疑导入,为接下来梳理文章内容和品读情志作铺垫,也为整节课设置了一个主问题。

 二、随文解词,由“题”入“事”

 原题:《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第1段:洪府叙写洪州的地理和参加宴会的人员。

 第2、3段:秋日登滕王阁描写滕王阁和周边的景色。

 第4、5段:饯描写宴饮场面和触发的复杂情感。

 第6、7段:别序叙写遭际、行程,写序和诗留别。

 小结:简明的语言概括《滕王阁序》的内容。

 设计意图检查重点字词、典故、文化常识的预习情况,“以学定教”,也为课下文言知识积累作点拨;提升学生根据标题,快速概括、梳理文章内容的能力;整体感知课文,为下面的教学环节(缘“景”明“情”、缘“事”明“志”)打基础。

 三、品读鉴赏,缘“景”明“情”

 1读一读:描写滕王阁和周边的景色的语句。

 感官:视觉、听觉(心理、想象)

 色彩:清、紫、翠、丹……

 空间分布:上下、远近

 2重点品读:

 品读、解析: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寒、清、烟光、暮、紫——优美、清寒、易逝

 品读、鉴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优美动人,浑然天成——喜悦而含有伤感

 3知人论世

 王勃的遭际:得意和失意——“兴尽悲来”

 小结: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

 设计意图品读王勃写景的精妙,感知骈文的句式和诵读特点,通过解析和鉴赏,体悟景中之情,提升理清情景关系的思维能力;引入王勃身世,验证文章的情感,巩固“文史结合”的学习方法,提升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解读情感,为下面的教学环节(缘“事”明“志”)作铺垫。

 四、品读感悟,缘“事”明“志”

 1读一读:表达王勃“悲而奋发”之情的句子。

 所赖君子见机,……岂效穷途之哭?

 2再读这段文字,在“悲而奋发”的情感基调中,读出丰富的情志。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乐观自信)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志存高远)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自信乐观)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自信乐观)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高洁修身)

 ——虽然穷困失意,依然奋发图强(自信乐观、自强不息)

 小结:罗曼﹒罗兰:“真正的英雄主义,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还依然热爱生活。”

 3依据本文内容,填写一联,赠给王勃:

 霞落鹜飞入滕王阁景尽归文士妙笔,兴尽悲来转奋发情志毕现英雄襟怀。

 五、课堂小结:

 《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一篇文章认知一位作家、一个时代、一种民族的精神风貌,升华文章主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要求。

 六、作业:

 1必做:背诵2、3段,体会作者在写景中蕴含的情感。

 2选做:

 (1)围绕“乐—悲—忧、奋、放”,比较《兰亭集序》、本文和《赤壁赋》在思想内容上的异同点,感悟唐人积极有为的时代精神。

 (2)网上查阅相关资料,试着给滕王阁或王勃写一副对联。

3高三上册语文第五课《滕王阁序》知识点

 一、通假字

 云销雨霁(“销”通“消”)

 二、古今异义

 1千里逢迎

 古义:迎接。

 今义:说话和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含贬义)。

 2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

 古义:掌管文学撰述的官。

 今义:常用来指学位。

 3序属三秋

 古义:秋季的第三个月。

 今义:三年。

 4俨骖騑于上路

 古义:高高的道路。

 今义:走上路程,动身;上轨道。

 5阮籍猖狂

 古义:狂放、不拘礼法。

 今义:狂妄而放肆,含贬义。

 三、词类活用

 1襟三江而带五湖

 襟、带:意动用法,以……为襟,以……为带。

 2徐孺下陈蕃之榻

 下:使动用法,使……放下来。

 3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雾、星:名词作状语,像雾一样涌起,像流星一样。

 4宾主尽东南之美

 美:形容词作名词,俊杰。

 5腾蛟起凤

 腾、起:使动用法,使……腾空,使……起舞。

 6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目:名词作动词,看,望。

 7屈贾谊于长沙

 屈:使动用法,使……受委屈。

 8窜梁鸿于海曲

 窜:使动用法,使……出走。

 9叨赔鲤对

 鲤:名词作状语,像孔鲤那样。

 10梓泽丘墟

 丘墟:名词作动词,变为荒丘废墟。

 四、一词多义

 1故

 豫章故郡,洪者新府(形容词,旧)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连词,所以)

 桓侯故使人问之(副词,特意)

 既克,公问其故(名词,原因)

 君安与项伯有故(名词,故交,老朋友)

 暮去朝来颜色故(形容词,衰老)

 大人故嫌迟(副词,依然,依旧)

 2尽

 宾主尽东南之美(副词,全,都)

 潦水尽而寒潭清(动词,没,干涸)

 兴尽悲来(动词,完了,结束)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副词,尽都,都是)

 则智者尽其谋(动词,全部用出)

 聊乘化以归尽(动词,完,尽头)

 3引

 引吭高歌(动词,拉长)

 狼奄至,引首顾曰(动词,伸着)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动词,援引)

 引壶觞以自酌(动词,端起)

 引以为流觞曲水(动词,引导)

 左右欲引相如去(动词,牵、拉)

 相如引车避匿(动词,掉转)

 控蛮荆而引瓯越(动词,连接)

 4穷

 穷岛屿之萦回(动词,穷尽,极尽)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动词,响遍)

 觉宇宙之无穷(动词,穷尽)

 穷且益坚(形容词,困厄,处境困难)

 岂效穷途之哭(动词,穷尽)

 5胜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形容词,才华出众)

 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形容词,盛大,美好)

 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形容词,景色优美的)

 刑人如恐不胜(形容词,尽)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动词,忍受)

 不胜其烦(动词,承受,能担负)

 6且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连词,可是)

 北愚公者,年且九十(副词,将近)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哉(连词,尚且)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副词,将要)

 且焉置土石(连词,况且,再说)

 且放白鹿青崖间(副词,姑且,暂且)

  教学目标

 1、文言字、词、句教学,读懂文章内容,并能成诵。

 2、领会作者“乐”、“痛”、“悲”情绪变化后面的生命感慨。

 3、把握文章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为一炉的写法。

  教材分析

 1、本单元所选皆山水游记散文,此类文章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它往往包含着抒情与说理的成分。

 具体到本文,作者借由眼前“乐”事,想到生命短暂,故而有了“痛”感,并进一步想到“前人”、“后人”对“生死”的共同感慨,由此生出了“万古同悲”之叹(无论过去,还是将来,人的生命终将归于寂灭,此乃亘古不变之规律,故悲)。当然,教学本文也不能忽略作者表达的积极情绪。

 这是本文教学难点(不是重点),不可不引导学生体会。

 2、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部分载有“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的说法,字、词、句教学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3、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载有“古代诗文……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的说法,鼓励学生多读是本文教学的另一个重点。

  教学重点

 1、字、词、句教学,如“岁、虽、所以、引、信、相与、兴、或、向”等,帮助学生读懂文章。

 2、诵读教学,提示学生抓住文中表示感情变化的关键词语,如“乐、痛、悲”,以此带动对全文的理解背诵。

  教学难点

 1、领会作者“乐”、“痛”、“悲”情绪变化后面的生命感慨。

 2、把握本文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音频朗读、集体朗读、教师范读。

 2、字、词、句等文言知识教学以学生质疑、师生解疑方式展开。

 3、以“讨论法”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在文章中的`情绪变化。

  教学准备

 1、音频朗读材料、视频介绍材料、课件。

 2、预习作业

 ①了解作者、作品,能用自己的话介绍作者、作品。

 ②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教辅),读懂文章内容,翻译文章一遍。

 ③找出文章表示作者情感变化的关键词,尝试体会作者情感变化的内在原因。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一则新闻(视频),王羲之《妹至帖》仅17个字,拍出2400万元。

 一则典故(幻灯片),《兰亭序》作了唐太宗的随葬品。

 足证王羲之无愧“书圣”称号。

  二、常识简介:作者、作品

 1、请1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介绍作者。

 2、用幻灯片展示王羲之书法艺术,点到即止。

 3、视频短片拓展视野,学生更好理解本文写作的来龙去脉。

  三、听音频范读(正音)

 1、要求学生标出生字词的读音。

 2、生字词注音。

 癸(guǐ)丑    修楔(xì) 事    清流激湍(tuān)

 流觞(shāng)曲水    形骸(hái)   游目骋(chěng)怀

 趣(q)舍万殊    若合一契(qì)    齐彭殇(shāng)

  四、配乐集体朗读(理清思路,整体把握情感)

 1、要求学生找出文中表示作者情感变化的三个关键词,领会作者情感的变化,并思考作者情感变化的脉络与原因。

 2、合作学习,讨论并领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1)邻桌讨论。

 (2)学生展示。

 (3)教师明确:

 情感变化:乐→→痛→→悲

 因时、地、景、人、物、事而乐;

 因生命短暂、人生易老而痛;

 因“前人”、“后人”对“生死”的感慨相同,故生“万古同悲”之叹(无论过去,还是将来,人的生命终将归于寂灭,此乃亘古不变之规律,故悲)。

  五、教师示范朗读(详解1、2语段字、词、句)

 1、同学指出1、2段不解的字、词、句。

 2、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字、词、句问题。

 3、教师幻灯片展示重点字、词、句。

 ①重点实词(黑体字):

 岁在癸丑

 茂林修竹

 引以为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

 足以畅叙幽情

 足以极视听之娱

 ②重点虚词(黑体字):

 信可乐也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

 ③词类活用(黑体字):

 少长咸集(形容词作名词)

 所以游目骋怀(动词的使动用法)

 ④特殊句式: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置)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判断句,判断目的)

 引以为流觞曲水(省略句,省略介词的宾语)

 列坐其次(省略句,省略介词)

  六、学生再次齐读全文(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说明:如果时间不够,本环节略去。

  七、小结本课时

 1、同学们大体知道了王羲之其人其事和本文写作的来龙去脉。

 2、同学们初步领会了作者“乐”、“痛”、“悲”情绪变化后面的生命感慨。

 3、我们详细解读了1、2自然段,读懂了这两个语段的内容。

  八、布置作业

 1、以文中三个关键词为纽带,背诵全文。

 2、借助课下注释,读懂文章3、4段内容。

 3、思考作者在文中表达的积极情感。

 附1、板书设计

 附2:第二课时主要内容

 1、反复诵读文章。

 2、解析3、4自然段的字、词、句,读懂语段内容。

 3、完整领会作者“乐”、“痛”、“悲”情绪变化后面的生命哲思。

 3、理解文章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的写法。

紫砂壶的创始人是明代正德——嘉靖时的(供春)。“余从祖拳石公读书南山,携一童子名供春,见土人以泥为缸,即澄其泥以为壶,极古秀可爱,所谓供春壶也。”(吴梅鼎:《阳羡瓷壶赋·序》) 供春壶,当时人称赞“栗色暗暗,如古今铁,敦庞周正。

时大彬,徐友泉,李仲芳并称为万历以后的明代三大紫砂“妙手”。时大彬的紫砂壶风格高雅脱俗,造型流畅灵活,虽不追求工巧雕琢,但匠心独运,朴雅坚致,妙不可思。

扩展资料:

紫砂名壶

树瘿就是树瘤。这种壶的造型模仿树瘿,壶面凹凸不平,有树皮模样刻纹。整把壶呈暗栗色,是明代制壶大家供春创制的一种壶式。

二泉铭壶型质古朴,壶为土**,周身竹造型,而一蝙蝠翩然而至,应和古人“祝福”意愿。壶腹一侧,阴刻行书:“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句诗源于王羲之《兰亭集序》,署名“二泉”。

宜兴窑玉麟款紫砂覆斗式壶,清末,高75cm,口径57×57cm,底 径98×98cm。壶呈上小下大覆斗式,平底四方委角形。壶身镌刻篆书“子孙宜”三字。底钤篆书“玉麟”印章款。姜**砂泥,滋润细腻。 此壶造型方中有圆,给人以刚中带柔的感觉。

-紫砂壶

  教学目标:

 1.熟读背诵课文

 2.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

 3.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教学重点:

 1.理解背诵

 2.由景入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安排:

 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直接进入新课。

 1.教师板课题:兰亭集序

 2.由美文到美书

 ①《兰亭集序》书法掠影:古今书法学习的范本。

 ②抽学生写作者名:王羲之。并由此链接到:晨曦;熙熙攘攘。后让学生试将“王羲之”“晨曦”“熙熙攘攘”三个词语组合造句,以加深书写印象。

 3.由美书到美文:《兰亭集序》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4.了解作者情况,简述写作背景,明确文章体裁。

  二、如果有学生在预习时已能背诵,先抽一二学生试背。

  三、指导第一段的背诵,点拨理解句意,强调关键词语,注重文言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反复读背。

 背诵线索:时间──地点──事件──人物──环境──活动──天气──感觉。

 时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地点: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事件:修稧事也。

 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环境: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活动: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天气: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感觉: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四、学生自读背诵5分钟。

  五、抽一至二名学生试背课文,教师可作必要的线索提示。

  第二课时

  一、听名家示范朗诵,学生小声跟读。

  二、复习巩固第一自然段的阅读背诵。

  三、朗读、解析第二自然段,理解文章“由叙入感”的写作结构。

 明确:第一段记兰亭畅游,乐视听之娱;第二段感人生易老,悲死生之大。

 1.注意本段的结构层次

 2.学生质疑,教师指导、点拨,掌握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四、诵读、讲析第三自然段,完成以下内容:

 1.学生质疑,教师指导、点拨,帮助学生理解句意、文意。

 2.归纳结论:睹物伤情,诗文叙怀,记于今,留之后,古今一理。

 3.交代文章的写作意图(由学生找出相关文句,强调此乃“序”类文体的重要内容之一)

  五、学生列举“古今文人论生死”。

 例举摘要:

 1.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从人生意义来讲)

 2.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人生意义来讲)

 3.奥斯特洛夫斯基:“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从人生意义来讲)

 4.史铁生:“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从生命规律来讲)

 5.孟子:“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6.陶渊明:“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坦然面对)

 7.庄子:鼓盆而歌(齐生死)

  六、学生谈:怎样看待生与死?

  七、作业布置:课后练习三

  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 篇1

 一、 文言文的“一体四面”

 我们平常所说的“古文”,指的是古代书面语作品,包括“文言文”和古代白话文。文言文,是以“文言”这种古代书面语写成的文章,包括先秦时期的作品,以及后世文人模仿先秦书面语写成的作品。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载体,在文言文中,“文言”、“文章”“文学”和“文化”一体四面,相辅相成。

 (一)文言文的特点,首先体现在“文言”

 文言,是以先秦汉语为基础形成的一种古代汉语书面语。文言与现代汉语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词汇和语法方面。文言有一套相当严格的词汇、语法系统。文言与文言文的特点,首先体现在“文言”上。所以,我们学习文言文,前提是学习文言。

 (二)文言文是“文章”与“文学”的统一

 中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文言文,都是历久传诵的经典名篇。它们既是经世致用的实用文章,又是中国文学中的优秀散文作品。就这些文言文而言,“文章”与“文学”是统一的。

 “文章”是指其功能。有些在当时有明确实用功能,如《陈情表》、《出师表》、《答司马谏议书》等;有些是载道,如《劝学》、《师说》、《病梅馆记》等;有些是言志,如《兰亭集序》、《项脊轩志》等。言志与载道的作品有游记散文、抒情小品,也有主旋律。学习文言文,实质是体认它们所言之志、所载之道。

 “文学”是指其表现形式。诗歌与散文,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正宗。而古典散文作品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语言的锤炼和章法的考究这两个方面。学习文言文,研习谋篇布局的章法、体会炼字炼句的艺术是两个重点,目的是“提高自己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文言文的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往往就是作者言志载道的关节点、精髓处“文道统一”。

 (三)“文化”在文言文中是多层面体现

 文言文多层面地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下面从四个方面来展开:

 1、文言。它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即民族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象。

 2、文言和文言文所体现的传统思维方式。如《劝学》借重比喻论证,《师说》借重类比论证,都体现出偏于感性的民族思维方式。“语言不仅是思维的工具,它同时也影响和制约着思维。”

 3、文言文记载着典章制度、天文地理、民俗风情等具体文化内容。这是显见的文化,对中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而言,不是主要的方面。

 4、文言文所传达的是中国古代仁人贤士的情意与思想,即所言志所载道。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直接体现,也是中学生文言文学习的主要方面。正如朱自清所说:“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学习文言文,最终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

 二、文言文教学的要领

 (一)着力于文言文的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

 文言文“文言”、“文章”“文学”和“文化”的一体四面,指引着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着力点。

 在上面的讨论中,我们曾得出如下结论:

 1、文言文的特点,首先体现在“文言”上

 2、学习文言文,实质是体认它们的言志与载道。

 3、学习文言文,研习谋篇布局的章法、体会炼字炼句的`艺术,是两个重点。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往往是作者言志载道的关节点、精髓处。

 4、学习文言文,最终的落点是文化传承与反思。文化的主要方面,是文言文所传达的中国古代仁人贤士的情意与思想,即所言志所载道。

 这些结论,把我们指引到“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和“所言志所载道”,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文言文阅读的要点,是集中体现在“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的“所言志,所载道”。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着力点,是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具体地把握作者的“所言志所载道”。而这些要落实到理解和感受“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的文言。

 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其主要的工作就是要在文本的教学解读中,找到这样的关键点,在教学设计中获取纲举目张的抓手。

 (二)依原则处理文言文的字词

 文言文的字词句,处理原则如下:

 1、放过。文言文中的字词语句,不需要特别处理。这样有两种情况:第一,古今一致,或古今词义直接对应。第二,生僻的难字难句,教科书有浅易注释的。

 2、突出。古今“同中有异”的“常用字词”,文言文阅读教学应予以突出。

 3、 深入。文言文中的有些字词句,光浅表地知道,是远远不够的。这也有两种情况:第一,集中作者情意和思想的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第二,需要学生调动生活经验,具体感受的字词语句。

 4、分离。语文课程标准所列的文言文常用字词,以及一些句法,是要求学生在“古代汉语”意义上掌握的,在文言文阅读测试中出现频率较高。

 (三)重视文言知识的应用价值

 文言文阅读教学,当然需要学习文言的知识。适当地引入一些文言知识,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并获得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讲解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要防止为“讲知识”而“讲知识”的倾向。

 (四)适时适地使用“翻译”方法

 把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这是文言文教学中常见的方法。适时适地使用,可以促成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适时适地,需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把文言文语句译成现代汉语,是学习文言文的手段,翻译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翻译加深对文言和文言文的理解。

 2、多数情况下,对重要字词作解析即可,不必整句整段作翻译。

 3、需要翻译的地方,往往是文言特殊句法的语句。

 4、对需要“深入”处理的语句,翻译至多只是个教学的起点,往往无需翻译(也翻译不出)。有时,翻译了反而有害。

 (五)强调“诵读”,意在玩味

 在文言文教学中,“诵读”与“背诵”是两项有区别的学习活动。

 诵读,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它可以让读者在感知言语声音形态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感悟理解。“诵读”的要义,是“得他滋味”(朱熹语)“诵读”重在“味”重在“玩”,“须是沉潜讽咏《咀嚼滋味,方有所益”

 “诵读”包含“背诵”,但能背出,不等于“诵读”;“诵读”也不一定要延伸到“默写出”。“诵读‘与记背、默写有联系,但不完全是一回事。滋味索然,仅得其声音、得其字形,不是真正意义的“诵读”。

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简析:

 本节课共选七篇文言文,篇幅短小,内容浅显易懂,其中一篇课内(《杨氏之子》),六篇课外,分别讲述了杨氏之子、曹冲、司马光、王戎、谢道韫、陈元方、孔融这七个孩子的聪明故事。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初步掌握借助注释、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等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一篇带多篇,课内带课外的方式,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梳理出文言文里几个智童的共同特点:观察仔细,勤于动脑,思维敏捷,言语巧妙。从而获得启迪,在学习生活中也要努力做一名“智童”。

 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了解我国悠久的语言文化。

 2、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激发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3、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大意,熟读成诵,积累语言,为初中学习文言文作好铺垫。

 4、通过比较阅读,梳理出文言文里几个智童的共同特点:思维敏捷,观察仔细,勤于动脑,从而获得启迪,在生活中也要试着做一名“智童”。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大意,熟读成诵,积累语言,为初中学习文言文作好铺垫。

 2、通过比较阅读,梳理出文言文里几个智童的共同特点:观察仔细,勤于动脑,思维敏捷,言语巧妙。从而获得启迪,在学习生活中也要努力做一名“智童”。

 教学准备:

 1、PPT课件

 2、《杨氏之子》《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王戎识李》《谢道韫咏雪》《陈太丘与友期》《孔融妙对》七篇文言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说一句话,看谁能说说是什么意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刚才我说的话和我们平时说的有什么区别?像这样的语言我们在以往的积累运用中也学过,谁能说一句给大家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温故而知新……)像这样的语言我们称为文言,用这样的语言组成的文章叫做文言文。(板书:文言文)

 (设计意图:课前三分钟,从学生积累的古代名言佳句入手,引导学生通过交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熟悉句子的意思,在不经意间走近本课的学习,让他们感觉文言文并不遥远、陌生,产生阅读期待,快乐地开始了本堂课的学习之旅。)

 二、回顾交流,导入新课

 1、五年级时,我们曾经学过一篇文言文,里面讲到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反应敏捷、口齿伶俐,这个孩子是谁呢?

 (课件出示:《杨氏之子》)

 2、齐读,交流:

 杨氏之子的“甚聪惠”具体表现在哪儿?他的回答妙在何处?

 孩子们,你们是如何读懂文言文的呢?(相机板书学法)

 像这样“甚聪惠”的孩子,我们可以称之为“智童”。(板书),在我国古代,这样的“智童”还有很多,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文言文,再去认识几个这样的孩子吧。

 (设计意图:用学过的课文导入新课,回顾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以给孩子一个快乐的开始为原则,以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为目的,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努力营造一个快乐简单的学习氛围。)

 三、分层推进,阅读体会

 (一)指导阅读《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

 1、阅读指导。

 一读,读正确。(试着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读,明文意。(自由读,运用文言文的学习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三读,悟智慧。(找出文中最能表现孩子智慧的句子,想想给你什么启示。)

 四读,品韵味。(吟咏诵读,读出韵味。)

 2、小组阅读后交流,师相机指导。

 3、小结阅读方法,指导填写阅读表。

 (设计意图:用耳熟能详的故事,“扶”着学生在阅读中初步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在后面的阅读过程中有章可循,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二)自主阅读《王戎识李》、《谢道韫咏雪》、《陈太丘与友期》、《孔融妙对》

 1、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后面这四篇文章,并填写阅读表格。

 2、学生汇报交流阅读情况,教师相机写板书。

 (设计意图:给足阅读的时间,“放”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学会交流。以一篇带多篇,以课内带课外的模式,由浅入深,逐步推进,能很好地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四、梳理比较、归纳提升

 1、我们来比较一下今天学习的这七篇文言文,它们有什么异同点。

 ①它们的相同点是什么?(都是文言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文中的主人公都是小孩子;都通过一件事情来体现主人公的“智”;主人公的智慧和后天的勤奋努力不可分……)

 ②它们的不同点是什么?(文章的出处不一样;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主人公的“智”:有的通过语言,有的通过行动……,主人公“智”的表现不一样:有的思维敏捷、言语巧妙,有的善于观察、方法独特,有的急中生智、解救伙伴,有的观察仔细、推理正确,有的才华出众、妙作比喻,有的守信守礼、聪明机智……)

 2、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篇熟读成诵。

 (设计意图: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群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在学生读完这七篇文言文后,引导学生比较思考:这七篇文章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学生很快就能在比较阅读中发现它们的异同,比单篇阅读教学更有优势。)

 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读了七篇文言文,收获颇丰,感觉文言文非常有意思。课余时间,我们可以再找一些这样的文章来读,如《中华经典诵读文库》等,继续感受文言之韵吧。

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 篇3

 一、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1借助注释

 2 联系上下文

 二、生活中的种种智慧:

 逻辑推理 2 以理服人

 三、群文阅读资料:

 (一)道旁李树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 “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翻译: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与小朋友们一同游玩。看见路边有李树结了很多李子, 枝条都被压断了。那些小孩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去摘李子。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过来,尝一尝,的确是这样。

 注释:

 (1)王戎:字浚( j ùn)冲,西晋时人,竹林七贤之一。

 ⑵尝:曾经。

 ⑶诸:许多。

 ⑷游:游玩。

 (5)折枝:压断枝条。

 (6)竞:争着。

 (7)走:跑。

 ⑻信然:的确这样。

 (二)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翻译: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 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 “你的父亲在吗?” (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注释:

 ⑴陈太丘:即陈寔( 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今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县名。

 ⑵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日中,正午时分。

 ⑶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日中,正午时分。

 ⑷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舍,放弃。去,离开。

 ⑸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⑹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⑺戏:玩耍。

 ⑻尊君在不(否)(f ǒu):你爸爸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⑼非人哉:不是人啊。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⑽相委而去:丢下我离开了。

 〔注意“”去”一定要翻译成离开的意思,不能翻译成走了。〕委,丢下、舍弃。去,离开。相:动作偏指一方,这里指“我” 。

 ⑾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⑿引:拉,这里有友好的意思。

 ⒀顾:回头看。

 (三)曹冲称象

 曹冲生五六岁,智 意所及,有若成人。时孙权尝 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 “置象于船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复称他物,则象重可知也”太祖 悦,即施行焉。

 翻译:曹冲五六岁时,知识和判断能力意识所达到的程度,就可以比得上成人了。当时孙权送来一头巨大的象,曹操想要知道这头象的重量,向他的下属询问这件事, 可众大臣都不能想出称象的办法。

 曹冲说:“把象安放到大船上,在水没过船痕迹的地方刻上记号,称实物装上船,那么比较之下就能知道结果了。”曹操听了很高兴,立刻按照这个办法实施行动。

 注释:

 (1)生:长到。

 (2)智:智慧。

 (3)意:意识。

 (4)若:相比。

 (5)尝:曾经。

 (6)致:送

 ( 7)欲:想要

 ( 8)访:询问。

 (9)群下:手下群臣。

 (10)咸:都

 ( 11)理:办法,道理。

 (12)置:安放。

 (13)物:实物。

 (14)校:通“较”,比较。

 (15)太祖:曹操,即曹冲之父。

 (16)悦:高兴,开心。

 (17)施行焉:按这办法做了。

 (四)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 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翻译: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的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 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 “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

 注释:

 ⑴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姓。

 ⑵甚:很,非常。

 ⑶惠:惠同“慧”,智慧的意思。

 ⑷孔君平:孔坦,字君平,官至廷尉。人称“孔廷尉”。

 ⑸诣:拜访,拜见。

 ⑹乃:就,于是。闻:听说。

 ⑺设:摆放,摆设。

 ⑻示:给看。

 (9) 未:没有

 (10) 夫子:旧时对

 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12)禽:鸟。

 四、小组合作要求(时间8-10 分钟)

 在组长指定下,成员依次发言交流,全员参与。

 针对组内的不同意见进行讨论整理。

 得出最终结论,并完善阅读记录卡

 阅读记录卡篇目体现主人公智慧的原句相应解释及所用方法简练概括主人公的智慧共同点道旁李树语言形式:

 文章内容:

 写作手法:陈太丘与友期行曹冲称象杨氏之子归结点

 一.疏通文言文文意的方法总结:

 二.生活中的智慧的方法总结:

 五、拓展训练(阅读时间 5 分钟)

 1运用多种文言文学习方法,疏通文意口头翻译。

 2 开动脑筋,运用智慧

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的:

 使学生学会文言文归类比较复习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用培根的名言导入,“知识就是力量。”“关于方法的知识是世界上最宝贵的知识。”

 二、学习目标:

 1、明确中考文言文部分考点;

 2、学会文言文归类比较复习的方法。

 三、明确文言文阅读中考部分考点

 1、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

 2、点评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四、了解中考考题

 2005年广州实验区中考题:

 14比较《公输》和《曹刿论战》:这两个文段都涉及战争,从文段的两个事件结局,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基本要求:观点必须从文段事件的结局中来,2分;叙述恰当,2分。例:从《公输》的结局看,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不但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还要从实力上做好准备,这样才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这个道理,不仅在历史上是行之有效的,而且在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

 2005年广州非实验区中考题:

 14比较《公输》和《曹刿论战》:这两个文段都涉及战争,在《曹刿论战》文段中,鲁国凭什么获得了最后的胜利?在《公输》文段中,是什么原因促使楚王最终放弃工攻打宋国的决定的?

 参考答案:

 1)鲁国依靠曹刿沉着、果断(正确)地指挥,最终获得战争胜利。

 2)楚王知道宋国已做好了充分地抵御准备,攻打宋国是没有好结果的,于是放弃了进攻宋国的决定。

 五、复习方法:结合考点、疏理课文、归类比较

 复习内容:

 1、战争治国篇

 2、写景抒怀篇

 3、阐明事理篇

 4、托物言志篇

 六、分别从比较点来进行学习活动。

 比较点:人物形象(身份、语言、行为、特点)

 思想内容(A思想、观点;B内容方面:事情(起因、经过、结果)

 1、人物形象:

 比较下列人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治国篇”:邹忌和诸葛亮(提示:从身份、劝谏方式、行为等来谈)

 同:A身份:都身为臣相;B行为:都在向自己的君王提出治国的主张;

 不同:A身份:虽两人都是臣相,但诸葛亮比邹忌更有地位,因为诸葛亮是后主刘禅的相父。B劝谏方式上:邹忌采用委婉进谏的方式来劝谏齐王采纳自己的建议;而诸葛亮采用直接进谏的方式,向后主刘禅表达自己的赤胆忠心。

 “战争篇”和“治国篇”:邹忌与墨子(提示:从身份、劝谏方式和行为、特点来等谈)

 同:A身份:都身为不同国家的臣子;B行为:都理据充分地成功说服了自己想要劝谏的人;C都是爱国忠君之士。不同:A面对的对象不同:邹忌面对的是自己的君王即齐王;墨子面对的是他国的君王即楚王、他国的臣相即公输盘。B劝谏的方式不同:邹忌借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小事设喻,采用委婉归劝的方式让齐王接纳自己的建议;墨子采用类比、设喻和展示实力的方法迫使对方接受自己的劝谏。

 2、从思想内容上比较这两篇文章的异同(思想、观点;内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1)“战争篇”:《公输》和《唐睢》(提示:从内容、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来谈)

 同:A都是涉及战争的;B起因:都是弱小国家受到强大国家的挑战;C结果:都是派使者出访并成功阻止对方的进攻;D思想:都不主张大国对小国的“不义”之战。不同:事情的经过不同:《公输》中墨子除了使对方理屈词穷,从道义上使对方威风扫地,还从实力上作好了充分准备,在与公输盘的“模拟攻守”中“九距攻城之机变”,使对方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唐睢》中唐睢除了用“布衣之怒”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外,还采用了以死相拼、舍生取义的方式挫败秦王。

 2)“战争篇”和“治国篇”:《公输》和《得道多助》:(提示:同:墨子的“非攻思想”与孟子的“仁政”思想。)

 同:都主张“仁爱”“和平”,反对战争。墨子说服公输盘中设计诱导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使公输盘理屈词穷,此处的“义”就有仁爱之义。《得道》中通篇讲“道”,此中“道”即指“施行仁政”。

 不同:内容上:两篇分别是讲述战争和提出治国主张的文章。

 七、作业:

 分别从人物形象和思想内容的角度比较两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A、B班同学两个角度都做;C、D班同学任选一个角度来做都可)

 《兰亭序》由来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邀请当时社会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他们引酒赋诗,将所写的诗结成诗集,王羲之当场为诗集书写一篇序言,即本文《兰亭集序》。《兰亭集序》教学设计怎么编写?你是不是很想知道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相关资料,欢迎大家阅读!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点

 1、掌握文中文言知识和相关文化常识

 2、体会作者的哲学思想

  二、教学设计

 (一)、方法设计:诵读、讲解;多媒体辅助;2课时

 (二)、过程设计

 1、背景知识

 1)、王羲之(321-379) 世称王右军,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兰亭序》由来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邀请当时社会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他们引酒赋诗,将所写的诗结成诗集,王羲之当场为诗集书写一篇序言,即本文《兰亭集序》。

 3)、文体"序" 序,也叫"叙"或"引",是说明作品的写作目的或作者情况,也有对作品的评论和相关问题的阐发。序一般写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

 2、诵读训练

 听范读,朗读

 3、文章讲析

 这是一篇山水游记散文,语言清新洒脱,注意文章中的景语与情语;文章不论记叙还是议论都颇有层次,理清作者的思路;魏晋时期,玄学风行,在山水游记中体悟、探讨人生道理,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哲学思想。

 1)、讲析第一段:(修禊)之乐。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兰亭盛会的?

 第一句:时间、地点、集会的原因。

 ⑴.古代纪年方法: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

 所谓"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字,"地支"则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这十二个字。纪年的方法,从"天干"中的"甲"开始,配"地支"中的"子"依次搭配,得出: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等等六十个组合,俗称作"六十花甲"。这种"天干地支"纪年法,六十年为一周期。

 如:2001年是庚辰年;2002年是辛巳年;……

 ⑵.修禊: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风俗,古人视季春三月是万物萌生的时节,早在周代,人们在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到河边以香草浸水沐浴,祛病除邪,《诗经》、《周礼》中都有记载。孔子的得意门生曾点将春禊视为其志,得到孔子的赞赏。"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三国魏以后春禊定在三月三,活动内容也改为在水边宴饮、赋诗等。

 第二句:与会者

 第三句:兰亭周围地形环境

 ⑴.带:名词动用,像衣带一样围绕

 第四句:宴饮之乐

 ⑴.流觞曲水:也称为"曲水流觞",春禊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引溪水进入弯曲的水渠,人们坐在水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即取饮。觞系古代盛酒器具,即酒杯。通常为木制,小而体轻,底部有托,可浮于水中。也有陶制的,两边有耳,又称"羽觞",因其比木杯重,玩时则放在荷叶上,使其浮水而行。

 曲:使动,使(水)弯曲

 ⑵.次:旁边

 ⑶.一:一些,一点

 ⑷.幽情:深藏内心的感情

 第五句:天气

 第六句:作者的主观感受。

 ⑴.仰观,俯察:古人观照自然、人生的两种方式。

 ⑵.所以:用来

 ⑶.游目骋怀:纵展眼力,开阔胸怀。

 ⑷.极:穷尽

 ⑸.娱:乐趣

 ⑹.信:实在,诚

 朗读第一段

 2)、讲析第二段:(死生)之痛。思考:本段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是如何逐层阐述的?

 第一句:眼前聚会盛况,引起人生感悟。

 ⑴.与:结交,交往

 ⑵.俯仰:社会人事周旋应酬

 第二句:两种生活态度:"晤言一室"与"放浪形骸"

 ⑴.或:有的`人

 ⑵.晤言:对面交谈

 ⑶.因:就着

 ⑷.放浪:放纵无拘束

 第三句:两种生活感受:"快然自足"与"感慨系之"

 ⑴.趣:通"趋",往,追求

 ⑵.曾:竟,乃

 ⑶.老之将至:"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子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⑷.之:往,到达

 ⑸.系:附着

 第四句:过渡深化:生之无常--死之无奈

 ⑴.向:以前

 ⑵.俯仰:时间很短

 ⑶.犹:尚且

 ⑷.之:代事,指"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⑸.况:何况

 ⑹.修短:寿命长短

 ⑺.期:至,及

 第五、六句:得出"死生亦大"的结论,令人悲痛。

 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庄子·德充符》)

 朗读第二段

 3)、讲析第三段:(今昔)之悲 思考:作者因何而悲?编辑兰亭诗集的目的是什么?

 第一句:指出古今兴感相同这一现象

 ⑴.若合一契:(古人兴感之由)象符契一样相合

 ⑵.不能喻之于怀:心里却不明白是什么原因(为何叹息悲伤?)

 第二句:批驳"死生一体"的观点,解释"兴感之由"。

 ⑴.固:本来

 ⑵.一死生:把死和生看作一体

 齐彭殇:把长命和短命等同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庄子·齐物论》)

 第三句:死生之大,千古同慨,人们将永远处于困境之中。

 ⑴.由:通"犹",如同

 第三、四句:指出结集的目的:引起后人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与共鸣。

 ⑴.述:陈述,创作

 ⑵.所以:……的原因

 ⑶.致:情趣

 朗读第三段

 4、深化迁移

 1)、文章思路 (修禊)之乐--(死生)之痛--(今昔)之悲

 2)、作者的哲学思想及相关文化背景

 ⑴.(讨论)作者的死生观:死生亦大,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对生命的热爱。

 ⑵.儒、道与魏晋士人的死生观

1<<jay>>是周杰伦的第一张专辑于2000年发布,所以封面也是略显随意照片通过大光处理,让轮廓更加分明,整体偏怀旧色调。现在看很有年代感。<<jay>>另一个版本的封面画风则是更加脑洞大开周杰伦悬浮在半空中听着音乐体现了他在音乐上天马行空的创作能力

2范特西

到了第二张专辑<<范特西>>周杰伦尝试了多种风格的音乐元素。曲风也是非常丰富现在重新听一遍也让人回味无穷而封面以黑和红为主。穿着红帽衫的周杰伦眼神犀利也是他在众人心中经典的造型之一封面整体给人一种酷严肃的气氛。而与之搭配的是尖锐的字体虽然字体的设计不太美观但风格还是相当匹配的

3<<八度空间>>

第三张专辑<<8度空间>>可以说是比较有设计感的一个封面设计,周杰伦面无表情的正脸,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左边像是被x光透视而来的骨骼图。给人一种科幻感,非常强,夺眼球一样是采用尖锐的字体设计8度空间加入阴影,元素来呈现立体感。有意思的是这张封面还暗藏着不少的小细节向中间的标尺和周杰伦的身高相符。

4<<叶惠美>>

第四张专辑<<叶惠美>>的封面设计,请来的是知名设计师聂永真操刀封面遵循对称美感。光影明暗的处理使得脸部轮廓更加分明而看不清的眼部也让整个画风透露出一丝丝神秘感。整个封面给人一种复古华丽而又低调的感觉

5<<七里香>>

第五张专辑<<七里香>>封面中周杰伦和手抱熊的小女孩站在遍地绿色的郊外这样的组合应该会发生很清新有爱的故事但照片给人一种严肃庄重的感觉。这在专辑最后一页可以找到答案上面有一段俄文书写的文字,我希望人类不要再有战争,我希望和我的爱人永远在一起。这就很好理解了七里香想传达的是反战理念

6<<11月的肖邦>>

第六张专辑<<11月的肖邦>>和名称气质很像的是封面也是透露出一种西方古典的既视感与之搭配的也是艺术衬线字体。

7<<依然范特西>>

第七张专辑<<依然范特西>>还是熟悉的光影明暗处理其中人物脖子处大量的黑色区域融合文字信息。视觉独特且毫无违和感

8<<我很忙>>

第八张专辑<<我很忙>>这是比较搞怪轻松的风格也代表着周杰伦在音乐上的态度。

9<<魔杰座>>

第九张专辑《魔杰座》封面则是具有很浓的ps痕迹。

10《跨时代》

第十张专辑《跨时代》的封面概念是一个吸血鬼形象,整个是以暗黑色调呈现。

11《惊叹号》

第11张专辑《惊叹号》画风变得有趣起来这张封面融合了插画风设计。加入了脑洞大开的可爱元素值得一提的是画面中还加入了不少的周杰伦名字标志的元素。

12《12新作》

第12张专辑《12新作》的封面。骑着白马的蕾丝男孩,我只能说还是乖乖去听歌吧。

13《诶呦 不错哦》

第13张专辑《哎呦 不错哦》这个专辑名就很周杰伦了。封面概念事宜致敬,卓别林为主题。元素丰富颇有喜剧气氛。

14《周杰伦的床边故事》

第14张专辑《周杰伦的床边故事》周杰伦手拿故事书整个画风华丽且具有同化分为。

除了以上14张专辑,周杰伦还发不过三张ep专辑。

15EP专辑

《范特西plus》延续了《范特西》的黑红配色封面以周杰伦的侧脸呈现。

《寻找周杰伦》EP的封面设计围绕着专辑名字的理念通过将人物局部的画面拼接而成。采用蓝黑白为主色调极具设计感。

《霍元甲》EP封面则是以中国风为主设计折扇骨化以及极具中国传统特色的服装都给人一种复古美感再搭配书法毛笔字质感的霍元甲文字。整个封面的气质一下到位。

回看周杰伦的专辑封面随着年代的审美不同,也发生着不一样的变化,虽说一些封面设计不是那么美观,但里面的内容质量还是非常高的。也许很多人觉得歌曲好听内容好就行但是一个优秀的封面设计必定会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高三上册语文第五课《滕王阁序》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教案# 导语《滕王阁序》是唐代文学家王勃创作的一篇骈文。文章由洪州的地势、人才写到宴会,写滕王阁的壮丽,眺望的广远,扣紧秋日,...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