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早提到博物一词的古籍有左传和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5浏览:6收藏

较早提到博物一词的古籍有左传和什么,第1张

较早提到博物一词的古籍有左传和山海经。

1、出自左传: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左传》中最先出现“博物”一词,在《昭公元年》条中有:“晋侯闻子产之,曰:博物君子也。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此外,在历史上还有《左氏春秋》、《春秋内传》等名称。此书是我国史学史上一部著名的编年体史书。它按年编排记载了春秋时期以鲁国为主的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许多历史事件。

2、出自山海经:

“博物”一词,较早出现在《山海经》的序言当中:“达观博物之客,其鉴之哉。

《山海经》,成书于战国时期至汉代初期,与《易经》《黄帝内经》并称为上古三大奇书。《山海经》包含着关于上古地理、历史、神话、天文、动物、植物、医学、宗教以及人类学、民族学、海洋学和科技史等方面的诸多内容,是一部上古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博物的拼音、释义及近义词:

一、博物的拼音:

bó wù。

二、博物的释义:

1、通晓众物,见多识广。 

2、指通晓各种事物的人。 

3、动物、植物、矿物、生理等学科的总称。 

4、科学传播杂志。

三、博物的近义词:

1、博涵:博学有内涵。

2、博弈:指在多决策主体之间行为具有相互作用时,各主体根据所掌握信息及对自身能力的认知,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决策的一种行为理论。

3、博宇:指动物、植物、矿物、生理等学科的总称。

4、博信:广泛地引用他人的观点或文字。

5、博取:用言语、行动取得信任、重视等。

6、博望:古山名,历来为攻守要地。

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孔颖达的《诗经·小雅·小弁 》中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

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孔颖达为《诗经·小雅·小弁》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一句作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但这里课程的含义与我们今天所用之意相去甚远。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虽然他对这里的课程没有明确界定,但含义是很清楚的,即指功课及其进程。

这里的课程仅仅指学习内容的安排次序和规定,没有涉及教学方面的要求,因此称为学程更为准确。到了近代,由于班级授课制的施行,赫尔巴特学派五段教学法的引入,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程序及设计,于是课程的含义从学程变成了教程。

解放以后,由于凯洛夫教育学的影响,到80年代中期以前,课程一词很少出现。

课程的分类:

古德莱德和凯珀详细说明了理解和现实课程的不同形式:

1、理想的课程:是科学家认为有价值的和有用的课程。这样的科学家工作与领域的前沿,他们正在对接受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的学生怎样能获得新开发的知识进行反思。

2、书面的课程:是详细说明学习目标、相关领域内容、测验要求以及必须要达到的成绩标准文档。书面课程的详略程度,从全局性描述,例如在国家政府的官方文档中,到课本和练习册各不相同。

3、解释的课程:是教师对书面课程文档的解释。

4、实施的课程:是由教师建构内容、提供信息和描述学生应该解决的问题的方式所构成。

5、评价的课程:表征着通过考试、正式测验和态度调查表而得到的学生成绩。

在汉语里,“社会”一词最早出现于《旧唐书·玄宗上》:“礼部奏请千秋节休假三日,及村闾社会。”此处意为村民集会。它是由“社”和“会”两字组成的一个动名词,其中,“社”原指祭神的地方,“会”则是集会的意思。中国古代,“社”还有集会之所的含义,如所谓“诗社”;或指地区单位,如“二十五家为社”。而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皱国,今山东皱县东南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为变乱,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同时,思想也更加活跃正当百家争鸣的时代,所以孟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等,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学术思想。

同时,在与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激烈交锋中,孟子维护了儒家学派的理论,也确立了自己在儒学中的重要地位,成为仅次于孔子的正宗大儒,随着儒家地位的不断提高,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也被称为亚圣。

“文化”这个词最早出现于名为《说苑·指武》的古籍。这本古籍的创作者是西汉时期一名叫作刘向的文学家,他在这篇文章中以春秋战国时期的事情为切入点来讲述武力一事。其中刘向在这篇文章之中提及“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句话便是关于“文化”一词的最早记录,而此话的主要内容则是强调治国应当先德后武。

“文化”这个词的源头可以追溯至《易经》这本古籍。《易经》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卦”与“爻”,其中卦辞相传是出自于周文王姬昌之手,而爻辞则是姬昌之子周公所著。《易经》中有部分内容是这样的:“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从中可以看出,这个时候的“文”与“化”二字虽然已经开始同时运用于同一句子中,但是还未合并使用。

《易经》的这部分内容透露出这个时期的古人认为想要更好地治理天下,需要同时观察天文与人文。其中天文就是指各种天象,而人文则包含各种人类关系与活动。其中对人文活动的观察可以帮助治国者更有效地以感化的方式来实现治国,简而言之就是“以文教化”。“文”与“化”之间有了这样的联系之后,“文化”一词便也就随之出现。

说起“文化”这个词,看似只有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实际上它所包含的内容以及定义是无法用言语明确表达出来的。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也在不断变化。现在我们所熟悉的网络文化、饭圈文化等类型的文化都是古代不曾拥有的。与此同时,古代诸多文化也在历史变革中消失不见。

较早提到博物一词的古籍有左传和什么

较早提到博物一词的古籍有左传和山海经。1、出自左传: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左传》中最先出现“博物”一词,在《昭公元年》条中有:“晋侯...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