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指南:中药剂量如何确定求解答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5浏览:1收藏

中药指南:中药剂量如何确定求解答,第1张

  中药的用量即剂量,是指用药的分量。用量是否得当,是直接影响药效及临床疗效的因素之一。中药绝大多数来源于生药,药性平和,安全剂量幅度大。但对于一些药性猛烈和有剧毒的药品,必须严格控制用量。一般而言,确定中药的剂量,应根据以下几方面因素来考虑。

  1药物性质与剂量 毒性大、作用峻烈的药物,如马钱子、砒霜、洋金花等用量宜小;质坚体重的药物如矿物、介壳类用量宜大;质松量轻的药物如花、叶、皮、枝等用量宜小,鲜药含水分较多,用量宜大;而干品用量宜小。

  2药物配伍与剂量 单方剂量比复方重;复方中,君药比辅药重;人汤剂要比入丸、剂量重。

  3年龄、体质、病情与剂量 一般而言,小儿、妇女产后及体质虚弱者均要减少用。5岁以上用成人量的1/2,5岁以下用成人量的1/4;病情轻、病势缓、病程长者用量小;病情重、病势急、病程短者用量宜大。

  4季节、地域与剂量 如发汗解表药夏季用量宜小,冬季用量宜大;苦寒泻火药夏季用量宜重,冬季用量宜轻。解表药在严寒冬天的北方,用量宜重;在炎热夏天的南方,量宜轻。

中药的用量,也是保证药物功效正常发挥的重要因素。准确地掌握中药的剂量,不仅对于保证中药的临床疗效非常重要,而且也为保证用药安 全所必要。

药物功效的发挥,既决定于其质量,同时与其用量也密切相关。因此,中药的用量,也是保证药物功效正常发挥的重要因素。准确地掌握 中药的剂量,不仅对于保证中药的临床疗效非常重要,而且也为保证用药安全所必要。

中药的计量单位,从古至今有过较多的衍变。古代有重量(铢、两、钱、斤等)、度量(尺、寸)及容量(斗、升、合等)等计量方法。此外, 还有可与上述计量方法换算的“刀圭”、“方寸匕”、“撮”、“枚”等较粗略的计量方法。后世多以重量为计量固体药物的方法。明清以来 ,普遍采用16进位制,即1斤=16两(1两=10钱)。现在我国的中药计量规定采用公制,即1kg=1000g。为了处方和配药进行换算时的方便,按 规定以如下近似值进行换算:

一两(16进位制) ≈30g

一钱≈3g

一分≈03g

一厘≈003g

中药的用药量,通称为剂量,一般是指成人在一日中每一味药的用量。但也可为一剂药物中每味药的份量。在方剂中则是指药与药之间的 比较分量,即相对剂量。准确地掌握用药剂量,也是确保用药安全、有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药的剂量不是一成不变的,主要依据药物因素、病人情况及季节环境来确定。

一、药物因素

(一)药材质地

一般来说,花叶类质轻的药,用量宜轻(一般用量为3~10g);金石、贝壳类质重的药物用量宜重(一般用量为10~30g);鲜品一般用量也较 大(一般用量为30~60g)。

(二) 药物性味

一般作用温和、药味较淡的药,用量可重;作用强烈,药味较浓的药,用量则宜轻。

(三)毒性强弱

无毒或毒性较小者用量变化幅度可稍大;有毒药物,尤其毒性较强者均应严格按照药典控制剂量。

(四)方药配伍

一般药物单味应用时,用量可较大;入复方应用时,用量宜小。在复方中做主药用量可大,做辅药时用量宜轻。

(五)剂型

在汤剂中,用量可大;在丸、散剂中,用量宜轻。

(六)用药目的

在临床用药时,有些药物,由于用药目的不同,同一药物的用量也应不同。如槟榔用作消积行气,可选常用剂量;用作杀虫,即须按要求 重用。再如泻下药牵牛子,同是用以泻下,用于通便导滞,用量宜轻;若用于峻下逐水,则用量宜重。

二、病人情况

(一)年龄

小儿身体发育尚未健全,老年人气血渐衰,对药物的耐受力均较弱。药物的用量应低于青壮年的用药量。小儿五岁以下通常用成人量的四 分之一,五、六岁以上的可按成人量减半用。

(二)性别

一般药物,男女用量区别不大,但妇女在月经期,妊娠期,用活血祛瘀通经药用量一般不宜过大。

(三)体质

体质强壮者用量可重;体质虚弱者用量轻,即使是用补益药,也宜从小剂量开始,以免虚不受补。

(四)病程

新病患者正气损伤较小,用量可稍重;久病体虚,用量宜轻。

(五)病势

病急病重者,用量宜重;病缓病轻者,用量宜轻。若病重药轻,有杯水车薪之嫌,病势难以控制;若病轻药重,则恐诛伐太过,以致损伤 正气。

另外,在患者方面还应考虑到所在职业、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如体力劳动者的腠理一般较脑力劳动者的致密。使用发汗解表药时,对 体力劳动者用量可较脑力劳动者稍重一些。

三、季节环境

(一)季节气候

春夏季节,气候温和,肌肤疏松,发表、温热之品,用量宜轻,寒凉之品,用量可重;秋冬季节,气候寒凉,肌肤致密,发表、温热之品 ,用量可重,寒凉之品,用量宜轻。所谓“因时制宜”也。

(二)居住环境

居于高寒地区,肌肤多致密,温热发散之品,用量可大;地处低洼潮湿之,祛湿药物,用量宜重。所谓“因地制宜”也。

古籍中的补肾汤简介

小编今天要和大家聊一下古籍中的补肾汤。补肾汤是一种传统中药方剂,起源于古代,主要用于治疗肾虚所致的各种症状。据传说,补肾汤最早出现于《伤寒杂病论》中,是由张仲景所创。补肾汤的主要成分包括熟地黄、枸杞子、山药、茯苓等中药材,这些草药都有很好的补肾作用,可以帮助人们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

如果你感觉自己的身体状况不太好,特别是肾虚方面的问题比较明显,那么建议你可以去医院看看。在三甲医院,你可以找到很多专业的医生,他们会根据你的症状和身体状况,给你制定出一份科学的治疗方案。而且,如果你需要用到中药治疗,医院里也会有专业的药师,他们会根据你的体质和病情,为你调配出合适的中药方剂。

在治疗肾虚方面,肌克祛痘膏也是一种很不错的选择。肌克祛痘膏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品牌产品,它主要是用于治疗青春痘、痤疮等皮肤问题,但是它的成分中也含有很多对肾虚有帮助的成分,例如当归、黄芪、枸杞子等,可以通过外用的方式,为肾脏提供一些必要的营养物质,起到一定的补益作用。而且,肌克祛痘膏的效果也是非常不错的,很多人使用后都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最后,小编还要提醒大家,如果你需要用到中药治疗,一定要去正规的医院,找专业的医生和药师。因为中药的使用和剂量需要非常严谨,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造成一些不良的后果。另外,如果你使用药物后出现了不适,一定要及时停药,并咨询医生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身体健康。

一、常用中药配伍

麻黄+桂枝:麻黄开腠发表,强行打开汗孔;桂枝解肌发表,松动肌肉,透邪外达。

麻黄+杏仁:麻黄宣肺平喘,杏仁降肺气。

苍耳子+辛夷:统鼻窍,用于鼻塞症状。比如鼻炎,外感风寒鼻塞流涕。

生姜+大枣:在表调和营卫,在内调和脾胃和气血。比如大青龙汤,是麻黄汤加姜枣、石膏,组方是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石膏、生姜、大枣。

桑白皮+苏子:桑皮性微寒,长于去肺热平喘,苏子性温,化痰,止咳平喘。两温寒相制,用于止咳平喘化痰。

陈皮+茯苓:陈皮行气理气,茯苓健脾渗湿,两药合用行气化湿。主要用于中焦,治疗生痰之源。

桂枝+生姜+甘草,辛甘化阳;

芍药+大枣+甘草,酸甘化阴。

桂枝+芍药:桂枝得芍药,散中有收,汗出有源,芍药得桂枝,滋而能化,补不敛邪。注意在桂枝汤中,芍药+桂枝是等量的。

桂枝+甘草:作用是温通心阳。

芍药+甘草:《伤寒论》芍药甘草汤治疗脚挛急,主要功效是柔肝、舒筋、缓急、止痛。

防风+苍术:防风走十二经,风中润剂。苍术常用于实证,表里兼顾,运脾燥湿。

细辛+白芷+川芎:主要是止痛功效。祛风散寒,宣痹止痛,活血。

生地+黄芩:生地擅长清泄里热,生津润燥,黄芩用于里热初起,主要是少阳胆经之热,两药组合作用是清泄里热,防燥伤津。

羌活:擅长散风寒,祛湿止痛;

葛根:擅长生发清阳,可以舒筋,(升举津液可以舒筋),清阳明之热(阳明主肌肉,也就是清解肌),清阳明可以生津液。

香附:香附行气开郁,上行胸膈,外达肌肤

苏叶:大于9克,作用是发散表寒,6—9克作用是理气,疏松,小于6克,作用是内伤解郁。

常用行气药作用部位,厚朴(走胸腕),柴胡(半表半里),大腹皮(往下走)枳壳(胸腕部)枳实(胃脘到下部,可以导滞)

干姜+细辛+五味子:一温一散一敛,功效是温肺化寒饮。

射干:痰气互结多用射干。

桔梗+白前:桔梗开宣肺气,白前降肺气。合起来作用是宣降肺气。

连翘+银花:解表力量稍微弱,长于清热解毒,还有芳香避秽的作用。

荆芥+淡豆豉(桑叶水加工):温性被抑制,主要用于发散表邪,去性取用。

薄荷+牛蒡子:清利咽喉,薄荷轻清宣透,散表邪清利头目,也可清肝,牛蒡子清利咽喉,疏散风热。

桑叶+菊花:清肺热肃降肺气,平肝潜阳。

桔梗+杏仁:桔梗宣肺气,杏仁降肺气,一宣一降。

麻黄+石膏:如果以清热为主,麻黄比石膏为一比二(麻杏石甘汤);如果以散表为主,麻黄比石膏为二比一(大青龙汤);麻黄比石膏,麻黄六两,石膏八两,三比四用量。

石膏+杏仁:常用于肺热的咳嗽,一肃一清。

石膏+甘草:通过清胃热,而生津。

白芷+羌活:白芷归阳明,善于止眉棱骨痛,羌活发太阳之邪。

黄芩+石膏:黄芩长于清半里之热,用于少阳胆经,治口苦,石膏用于阳明经,解肌清热。

羌活+独活:两药协同祛一身之风寒湿邪,增强止痛作用。

柴胡+川芎:柴胡用于正气不足而需要发散邪气的,散风药配活血药,体现“治风先治血,

血行风自灭”。两药组合既能散邪层次深一些,又能治风和调血相结合。

桔梗+枳壳:桔梗开宣,枳壳降气。一升一降。主要作用是畅通胸部到腕腹部的气机,可以行气化痰,化血瘀。

前胡+茯苓:前胡辛散,降气,茯苓健脾渗湿。

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燥湿化痰,和胃降逆。

麻黄+附子+细辛:麻黄发散风寒,附子温肾助阳,可以股动肾气上达。细辛助麻黄发散,助附子温肾阳

二、君臣佐使常用比例

君臣佐使是按药物在这个方剂中所起到的作用而说的,不是通过比例剂量来衡量的。 一般情况下以臣药为中等剂量,君药应高出三分之一,佐使药要少给三分之一。 不过根据药物自身的特性配伍量也是有区别的,比如:中医有辛不过钱之说,细辛汤中,虽然细辛在重量上没有多,但是利用其芳香走串,温通筋脉,缓急止痛的作用,所以还是主药,蔓荆子和枳壳虽然高出数倍,但是其作用还是调整主要的功能防止主辅药物过偏顺便行使明目降气之功能,所以仍然属于佐使药物。

一般来说处方中的配伍的比例关系是没有严格规定的。是根据病情的需要,灵活运用的。比如说:一个病人有很多症状,但是通过辨证以后要抓住主症是什么,那么在用药的时候就要以治疗主证为重点,其它兼症所占比例就相应的小一些。但是,没有严格的规定,是大夫自己掌握的。如果搞清楚配伍也就明白为什么了。

我国现存古籍中载方最多的方书是《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拓展知识: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北宋太平惠民和剂局颁行的药方,是我国较早的中药方剂集成。它收录了大量临床常用的中药配方,具有很高的中药学研究价值。此书至今仍是研究中医药学的重要参考文献之一。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收录的方子涉及临床各科,其中包括许多疑难杂症的特效药方,其配伍和用药剂量都是经过长时间的临床实践验证,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此外,此书还收录了许多名贵药材的配方,如人参、鹿茸、珍珠等,对于中医药学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具有重要的中医药学研究价值和临床应用价值,是现存古籍中载方最多的方书,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

中药指南:中药剂量如何确定求解答

  中药的用量即剂量,是指用药的分量。用量是否得当,是直接影响药效及临床疗效的因素之一。中药绝大多数来源于生药,药性平和,安全剂量...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