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方——养性(古)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5浏览:2收藏

千金方——养性(古),第1张

      扁鹊云:黄帝说昼夜漏下水百刻,凡一刻,人百三十五息,十刻一千三百五十息,百刻一万三千五百息,人之居世,数息之间,信哉!呜呼!昔人叹逝,何可不为善以自补邪吾常思一日一夜有十二时,十日十夜百二十时,百日百夜一千二百时,千日千夜一万二千时,万日万夜一十二万时,此为三十年。若长寿者九十年,只得三十六万时。百年之内,斯须之间,数时之活,朝菌蟪蛄不足为喻焉。可不自摄养而驰骋六情,考考①汲汲追名逐利,千诈万巧以求虚誉,没齿而无厌。故养性者,知其如此,于名于利,若存若亡,于非名非利,亦若存若亡,所以没身不殆也。余慨时俗之多僻,皆放逸以殒亡,聊因暇日,粗述养性篇,用奖人伦之道,好事君子与我同志焉。

      夫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性自为善,不习无不利也。性既自善,内外百病,自然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故养性者,不但饵药餐霞,其在兼于百行,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德行不充,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故老子曰:善摄生者,陆行不遇虎兕,此则道德之祜也,岂假服饵而祈遐年哉!圣人所以制药饵者,以救过行之人也。故愚者抱病历年而不修一行,缠疴没齿终无悔心,此其所以岐和长逝,彭跗永归,良有以也。嵇康曰: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五者必存,虽心希难老,口诵至言,咀嚼英华,呼吸太阳,不能不回其操,不天其年也。五者无于胸中,则信顺日跻,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然或有服膺仁义,无甚泰之累者,抑亦其亚欤。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至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代异邪,将人失之也岐伯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则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常节,起居有常度,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则不然,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圣人之教也,下皆为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守内,病安从来是以其志闲而少欲,其心安而不惧,其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甘其食,美其服,(素问作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故其民日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合于道数,故皆能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其德全不危也。是以人之寿夭,在于撙节。若消息得所,则长生不死恣其情欲,则命同朝露也。岐伯曰: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也;年六十,阴痿,气力大衰,九窍不和,下虚上实,涕泣俱出。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同出名异,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年老复壮,壮者益理。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憺之味,能纵欲快志,得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与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为②变,则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毋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痃疟,则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毋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餐泄,则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毋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则奉生者少。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为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故喜怒不节,寒暑失度,生乃不固。人能依时摄养,故得免其夭枉也。

      仲长统曰:王侯之宫美女兼千,卿士之家侍妾数百,昼则以醇酒淋其骨髓,夜则房室输其血气,耳听*声,目乐邪色,宴内不出,游外不返。王公得之于上,豪杰驰之于下,及至生产不时,字育太早,或童孺而擅气,或疾病而构精,精气薄恶,血脉不充。既出胞藏,养护无法,又蒸之以绵纩,烁之以五味。胎伤孩病而脆,未及坚刚,复纵情欲,重重相生,病病相孕。国无良医,医无审术,奸佐其间,过谬常有,会有一疾,莫能自免。当今少百岁之人者,岂非所习不纯正也。

      抱朴子曰:或问所谓伤之者,岂色欲之间乎?答曰:亦何独斯哉!然长生之要,其在房中,上士知之,可以延年除病,其次不以自伐,若年当少壮而知还阴丹以补脑,采七益于长俗(作谷。)者,不服药物,不失一二百岁也,但不得仙耳。不得其术者,古人方之于凌杯以盛汤,羽苞之蓄火。又且才所不逮而强思之,伤也;力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深忧重恚,伤也;悲哀憔悴,伤也;喜乐过度,伤也;汲汲所欲,伤也;戚戚所患,伤也;久谈言笑,伤也;寝息失时,伤也;挽弓引弩,伤也;沉醉呕吐,伤也;饱食即卧,伤也;跳走喘乏,伤也;欢呼哭泣,伤也;阴阳不交,伤也。积伤至尽,尽则早亡,尽则非道也。是以养性之士,唾不至远,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坐不久处,立不至疲,卧不至懻,先寒而衣,先热而解,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欲过多,饱食过多则结积聚,渴饮过多则成痰澼,不欲甚劳,不欲甚佚,不欲流汗,不欲多唾,不欲奔走车马,不欲极目远望,不欲多啖生冷,不欲饮酒当风,不欲数数沐浴,不欲广志远愿,不得规造异巧,冬不欲极温,夏不欲穷凉;不欲露卧星月,不欲眠中用扇,大寒大热,大风大雾,皆不欲冒之;五味不欲偏多,故酸多则伤脾,苦多则伤肺,辛多则伤肝,咸多则伤心,甘多则伤肾,此五味克五脏五行自然之理也。凡言伤者,亦不即觉也,谓久即损寿耳。是以善摄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调利筋骨有偃仰之方,祛疾闲邪有吐纳之术,流行荣卫有补泻之法,节宣劳佚有与夺之要。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然后先服草木以救亏缺,后服金丹以定无穷。养性之理,尽于此矣。夫欲快意任怀,自谓达识知命,不泥异端,极情肆力,不劳持久者,闻此言也,虽风之过耳,电之经目,不足喻也。虽身枯于留连之中,气绝于绮纨之际,而甘心焉,亦安可告之以养性之事哉!匪惟不纳,乃谓妖讹也。而望彼信之,所谓以明鉴给蒙瞽,以丝竹娱聋夫者也。

      魏武与皇甫隆令曰:闻卿年出百岁而体力不衰,耳目聪明,颜色和悦,此盛事也。所服食施行道引,可得闻乎?若有可传,想可密示封内。隆上疏对曰:臣闻天地之性,惟人为贵,人之所贵,莫贵于生。唐荒无始,劫运无穷,人生其间,忽如电过,每一思此,然罔③心热,生不再来,逝不可追,何不抑情养性以自保惜!今四海垂定,太平之际,又当须展才布德,当由万年,万年无穷,当由修道,道甚易知,但莫能行。臣常闻道人蒯京,已年一百七十八,而甚丁壮,言人当朝朝服食玉泉、琢齿,使人丁壮、有颜色,去三虫而坚齿。玉泉者,口中唾也。朝旦未起,早嗽津令满口乃吞之,琢齿二七遍,如此者,乃名曰练精。

      嵇康云:穰岁多病,饥年少疾,信哉不虚。是以关中土地,俗好俭啬,厨膳肴羞,不过菹酱而已,其人少病而寿;江南岭表,其处饶足,海陆鲑肴,无所不备,土俗多疾,而人早夭。北方仕子,游宦至彼,遇其丰赡,以为福祐所臻,是以尊卑长幼,恣口食啖,夜长醉饱,四体热闷,赤露眠卧,宿食不消,未逾期月,大小皆病,或患霍乱、脚气、胀满,或寒热、疟痢、恶核、疔肿,或痈疽、痔漏,或偏风、猥退,不知医疗,以至于死。凡如此者,比肩皆是,惟云不习水土,都不知病之所由。静言思之,可为太息者也。学者先须识此,以自诫慎。

      抱朴子曰:一人之身,一国之象也。胸腹之位,犹宫室也;四肢之列,犹郊境也;骨节之分,犹百宫也。神,犹君也;血,犹臣也;气,犹民也。知治身则能治国也。夫爱其民,所以安其国;惜其气,所以全其身。民散则国亡,气竭则身死。死者,不可生也;亡者,不可存也。是以至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夫人难养而易危也,气难清而易浊也。故能审威德,所以保社稷;割嗜欲,所以固血气。然后真一存焉,三一守焉,百病却焉,年寿延焉。

①考考:备急千金要方作“孜孜”。

②为:备急千金要方同。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无此字。

③然罔:备急千金要方作“罔然”。

孙思邈是隋唐时期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药学家。他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毕生钻研医学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颂。

他自幼体弱多病,因家境贫穷,没钱医治,险些夭折。多亏遇到了一位采药人,经抢救才得活命。饱尝疾病之苦和求医之难的孙思邈立志学医,为穷苦人治病解痛。他读了几年经史典籍后,就拜师学医。他孜孜不倦地攻读医书,习医治病,长进很快。由于他博览群书,青年时期就成了远近闻名的“善庄、老及百家之说”的学者。隋文帝杨坚曾召他为“国子博士”,唐太宗李世民给他“授以爵位”,唐高宗李治拜他为“谏议大夫”,孙思邈全“固辞不受”。他这种不慕名利、拒官从医的高贵品格,深为人们所敬重。

孙思邈医虎图孙思邈治病,在针药治疗的同时,很注意精神治疗。《新唐书》记载,孙思邈给当时的大文学家卢照邻治疗“恶疾”时,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指出:“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鼓励他与疾病作斗争。卢照邻终于被劝慰所感动,消除了忧郁,很快恢复了健康。

孙思邈在行医过程中,勤于实践,勇于创新。一次,他遇到生命垂危的闭尿病人,急中生智,大胆地试用葱叶插入病人尿道,导尿成功。用葱叶导尿是世界上最早的导尿术,它比1860年法国医生拿力敦发明的用橡皮管导尿要早1000多年。

还有一次,他为人治腿疼病,用古书所记穴位针灸,全没有疗效,孙思邈不因循守旧,勇敢地反复钻研、实践,终于找到了正确的穴位,使病人发出了“阿”、“是”的反应声,从而治好了这人的腿疼病。以后人们便把这种取穴和方法称为“阿是穴”。

公元652年,孙思邈认真总结了唐代以前的医药理论、临床经验,并根据自己多年的医疗实践,写成了一部30卷的《备急千金要方》。这是我国最早的医学分类专著。全书广泛收集前代名家方书及民间验方,尤其重视儿童和妇女疾病的诊治,首先提出设立儿科和妇科,并把它列在卷首。他还首先记载了脚气病的正确治疗和预防方法。欧洲人第一次论述脚气瘸是1642年,比他晚了1000年。在内科、外科等疾病的诊断、预防以及主治方药、食物营养、针灸等方面论述十分详尽。这部专著以脏腑、寒热、虚实分类、列证治232门,记载了5300多个药方。他首创复方,提出一方治多病,或多方治一病的方法。以后孙思邈又用30年的时间写成《备急千金要方》续篇30卷,取名《千金翼方》。开头为药录,辑录药物800多种,详论其性味、主治等,其中有些是以前没有收录的新药和外来药。他还对200多种药物的采集和炮制作了专门记述。他还绘制了3幅大型彩色针灸挂图,分别把人体正面、背面和侧面的12经脉用五色绘出,把奇经八脉用绿色绘出。后人经常把这两部内容十分丰富的医药文献合称为《千金方》。

孙思邈也是我国古代著名长寿人。当他百岁时,“犹视听不衰,神采甚茂”。魏征主修南北朝史时,曾多次走访孙思邈,他“口以传授,有如目睹”。孙思邈对我国药物学、医学有杰出的贡献,赢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后世尊他为“药王”。到了明代,人们把他所著的药书,刻于五通碑石上,立于陕西耀县东部的磬玉山上。这五通碑石,镌刻药方数万余字,至今保存完好,成为举世罕见的药方石刻。孙思邈当年生活和采药的磬玉山遂改称为“药王山”。

《千金要方》百度网盘txt 最新全集下载;

8i4c

《千金》即《千金要方》,又称《备急千金要方》、《千金方》。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共30卷,是综合性临床医著。唐朝孙思邈所著,约成书于永徽三年(652年)。该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

千金方——养性(古)

      扁鹊云:黄帝说昼夜漏下水百刻,凡一刻,人百三十五息,十刻一千三百五十息,百刻一万三千五百息,人之居世,数息之间,信哉!呜呼!...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