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上下有五千年历史,这个时候西方国家他们在干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3收藏

中国古代上下有五千年历史,这个时候西方国家他们在干什么,第1张

我不知道前面的回答是从哪里查来的。其实,说中国五千年历史,这里面有一点自吹自擂的成分,如果你对世界历史不了解,很容易被这种自大的言论所影响。有荣誉感和民族感是正确的,但是因此偏颇地看待历史,就是错误的。

先说中国,中国五千年历史,也就是从公元前3000年开始算,也就是五帝时期,中国正处于新石器时代末期,黄帝的军队中已经有青铜器出现,蚩尤的军队主要还是石器。此时的中国,与其说中国,不如说几大文明聚居地,主要在华北和华东(具体可以参照古代中国地图,其实好小的),以几大新石器时代文明为代表,最重要的是红山文化,就是黄帝部落的那个文化。这个时候,是中国有记载证明最远的时期,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开端。至于说更早时期根本谈不上有记载。那么你认为中国的五千年文明一直都比世界其他地方发达吗?5000年前西方文明一直处于空白吗?大错特错。

再看西方,公元前3000年都发生了什么。在希腊,米诺斯和迈锡尼文明开始,标志着爱琴文明的来临,爱琴文明持续了至少2000多年。在爱琴文明时期,青铜器广泛被使用,与中国青铜器出现和使用的时间差不多。在埃及,古埃及王国第一王朝已经建立,并开始广泛用象形文字记录,象形文字有30个单音字,80个双音字,和50个三音字,出现时间大约为公元前3500年-3100年。而中国的文字最早追溯到甲骨文(以考古为准,仓颉造字为传说,仓颉造字发生在公元前26世纪,也就是公元前2500年),出现时间是夏朝,埃及象形文字比中国甲骨文早了1200多年,比仓颉造字早600多年。在中东,公元前3000年左右,闪族的一支迦南人在古迦南地区定居,创造了鼎盛的农业文明,迦南文化。闪族,即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祖先。等等等等,太多了,不打了。具体看下面的古代科技列表,列举了从公园前6000年-春秋时期结束期间,世界科技发展情况,可以看出中国科技并不早也并不先进。

可以说,中国五千年文明并不比世界其他几大文明早,也不比其他文明先进。但是,中国文明持续时间最长,而且中间从未间断。而世界其他几大文明都中断了,或被新文化所继承。所以说,中国的文明有5000年,而并不是西方什么都没有。

公元前6000年

·小亚细亚地区出现亚麻和羊毛织物

约公元前6000~前1000年

·古代两河流域、小亚细亚、希腊、罗马、印度和波斯等地原始宗教和古代宗教盛行

约公元前5000年

·亚洲西南部和中亚地区开始用冷锻法加工天然铜

·古代埃及已使用等臂天平秤,为已知最早的衡器

约公元前5000~前4000年

·古代埃及出现以太阳和月亮为规律的日历,为已知最早的日历

约公元前5000~前3300年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下游地区

约公元前4800~前4300年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黄河中游地区

约公元前4300~前2500年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原始居民生活在黄河下游地区

公元前4000~前3000年

·古代埃及、西南亚、南欧、中欧和中国等地先后开始用矿石炼铜

公元前3760年

·古代犹太人日历的首年

公元前3500~前3100年

·古代两河流域乌鲁克时期。出现陶轮制陶和塔庙建筑,创造了楔形字

·古代埃及国家(诺姆)形成。出现了象形文字

公元前3500~前3000年

·古代两河流域居民开始使用轮式运输工具

·古代埃及人已在农业中使用犁、耙和施肥

公元前3372年

·古代南美玛雅年表中最早的日期

公元前3100年

·古代埃及上埃及统治者美尼斯征服下埃及,初步形成统一国家。埃及早王朝时期开始

公元前3000年

·古代两河流域苏美尔地区出现奴隶制城市国家

约公元前3000年

·古代埃及出现有桨和帆的船

·古代埃及人已使用铜镜

·古代印度人发明了印章文字

公元前3000~前2300年

·爱琴海地区克里特文明出现

约公元前2700年

·中国浙江钱山漾留存较为精细的丝织物

公元前2686~前2181年

·埃及古王国时期。国家统一完成,君主专制确立,大规模兴建金字塔

约公元前27世纪

·古代两河流域苏美尔时代的英雄史诗《吉尔伽美什史诗》形成,为迄今已知最早的史诗

公元前26世纪

·古埃及著名的狮身人面像落成

约公元前2500年

·中国出现竹管乐器

·古埃及出现玻璃球

·古代苏美尔医学发现矿泉水有愈合特性

·古代苏美尔人已使用燃油灯,学会烤制面包和酿制啤酒

·欧洲出现编织机

约公元前2500~前1500年

·西亚古亚述时期

公元前26世纪

·中国史官沮诵、仓颉造文字

公元前25~前23世纪

·古代两河流域古巴比伦人发明在陶片上刻划地图,为已知最早的地图

公元前2378~前2371年

·古代苏美尔拉格什国王乌鲁卡基那在位,进行世界最早的改革

公元前2371~前2154年

·古代两河流域阿卡德王国时期。国王萨尔贡统一两河流域南部,向君主专制过渡

约公元前2300~前1750年

·古代印度哈拉帕文化时期。出现城市文化,国家形成。已使用文字,使用陶轮制陶

约公元前23世纪

·中国尧命羲、和观测天象,制定历法,以366日为一年,置闰月以正四时

公元前2181~前2040年

·古埃及第一中间期。统一王国瓦解,贫民奴隶大起义

约公元前2113~前2096年

·古代两河流域乌尔第三王朝创立者乌尔纳姆在位,颁布《乌尔纳姆法典》,为世界第一部成文法典

约公元前21世纪

·中国禹治水成功

约公元前21~前17世纪

·中国二里头文化存在

约公元前21~前16世纪

·中国夏朝

公元前2040~前1786年

·古埃及中王国时期。青铜器广泛应用,开发法雍湖地区,修建卡尔纳克神庙

约公元前2017~前1595年

·古代两河流域古巴比伦时代

约公元前2000年

·中国出现五音音阶音乐

·爱琴海地区迈锡尼文明出现

·古代埃及出现图书馆

·古代埃及人已制作木乃伊

公元前1900~前1600年

·古希腊出现线形文字,青铜器广泛使用

公元前1792~前1750年

·古代两河流域古巴比伦第6代国王汉穆拉比在位,君主专制确立,制定《汉穆拉比法典》

公元前1786~前1567年

·古代埃及第二中间期。贫民奴隶再次大起义,喜克索斯人入侵,统治埃及百余年(前1680~前1567)

约公元前18世纪

·古巴比伦出现农人历书,内容包括灌溉、耕耘和收获,为已知最早的农人历书

约公元前17~前14世纪

·小亚细亚赫梯古王国时期

约公元前16世纪

·中国汤伐夏桀,夏朝灭亡

公元前16~前11世纪

·中国商朝

公元前1600~前1000年

·中国黄河流域形成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的完整的生产过程,丝织物品种有丝、纱、罗、绮等

公元前1567~前1085年

·古代埃及新王国时期。出现脚踏风箱,为冶金鼓风装置

约公元前1500年

·中国二里冈文化存在

·古代埃及人已使用24个字母符号

·古代埃及小说《锡诺赫的故事》问世,为已知最古老的小说

·古巴比伦人创造了发达的数学和天文学

·古代埃及人已知用绳结三角和毕达哥拉斯数字构成直角

·古代埃及人已使用避孕物

·马开始用于车辆运输

·英国索尔兹伯里和威尔特地区建造史前巨石群

·古代埃及人已使用水银

公元前1500~前1000年

·古代印度早期吠陀时代。瓦尔那制度萌芽

公元前1400年

·古代埃及出现水钟

公元前1379~前1362年

·古代埃及实施埃赫那吞改革

约公元前1300年

·古代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已有日晷

约公元前14世纪

·中国盘庚自奄迁殷

·中国已产生甲骨文

公元前14~前12世纪

·古代西亚赫梯帝国时期

公元前14世纪中叶~前11世纪末

·古代西亚古亚述帝国时期

约公元前13世纪

·中国商代青铜器全盛时代。晚商司母戊鼎为现存最大青铜器

约公元前11世纪

·中国周武王伐商纣,商朝灭亡

公元前11~前9世纪

·古希腊荷马时代

公元前11世纪~前256年

·中国周朝(见西周,春秋,战国)

公元前1000年

·古代埃及出现测量水流量的速度表

·古代埃及和印度出现麻风病

公元前1000~前600年

·古印度后吠陀时期。雅利安人国家形成,婆罗门教流传

公元前10世纪~前612年

·古代西亚新亚述帝国时期。铁器出现并广泛应用

约公元前10~前5世纪

·古代印度最早的哲学著作、婆罗门教经典《奥义书》形成

公元前841年

·中国周厉王暴虐,国人暴动,厉王逃亡。召公、周公行政,号曰共和。中国历史准确年代自此开始

公元前9世纪末

·古希腊斯巴达国家形成

公元前8世纪

·古希腊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形成,传为荷马所作

·中东地区的帕加马人发明羊皮制成的书籍,称“羊皮书卷”

·亚美尼亚地区创建坎儿井

公元前776年

·中国史载“十月之交”,“日有食之”,为世界上最早的日蚀记录

·古希腊第一次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奥林匹亚召开

公元前771年

·中国申侯与缯、西夷犬戎攻周,杀周幽王于骊山,西周亡

公元前770年

·中国周平王东迁洛邑,东周始。历史进入春秋(前770~前476)时期

公元前722年

·中国史籍《春秋》记事始于本年,止于前481年,为世界上最早的编年史

公元前700~前600年

·古代腓尼基人用山羊脂和草木灰制成肥皂,为有肥皂之始

公元前8~前6世纪

·古罗马王政时代

公元前626~前539年

·古代两河流域新巴比伦王国时期

公元前624~前547年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在世,创立米利都学派

约公元前621年

·古雅典颁布《德拉古法典》

公元前613年

·中国《春秋》载“秋七月,有星孛(彗星)入于北斗”,为世界上对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公元前610~前546年

·古希腊哲学家阿那克西曼德在世。撰写了古希腊首部哲学著作《论自然》

约公元前7世纪

·巴比伦人发现日食和月食重复出现的沙罗周期

·巴比伦、尼尼微、耶路撒冷和罗马出现石砌下水道系统

公元前604~前561年

·古代两河流域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在位,修建空中花园,灭犹太国,将犹太人掳往巴比伦

公元前597年

·中国楚与晋战于邲(今河南荥阳东北),楚师大胜(见邲之战)

公元前594年

·中国鲁国实行初税亩,按亩征税

·古希腊雅典执政官梭伦实行政治经济改革,颁布《阿提卡法典》

约公元前585年

·古希腊自然哲学家泰勒斯发现摩擦起电现象

约公元前580~前500年

·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在世,创立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毕达哥拉斯定理、数和谐说和

灵魂轮回说

约公元前563~前483年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世,建立了完整的佛教教义学说

公元前558~前330年

·古代西亚波斯帝国时期

公元前551~前479年

·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在世,创立儒家学派,提出完整的政治、伦理、道德思

想,首创私人讲学,主持文化古籍的编订整理。现存《论语》为门人记录他谈话的编集

公元前546年

·中国宋大夫向戌倡弭兵(止息战争的盟会),晋、楚等国盟于宋

约公元前540~前470年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在世,提出自发辩证法思想

约公元前540~前468年

·耆那教创始人筏驮摩那在世,建立了完整耆那教教义学说

约公元前525~前456年

·古希腊剧作家埃斯库罗斯在世。传世之作有《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波斯人》等

公元前512年

·中国孙武以兵法进呈吴王阖闾,有《孙子兵法》传世

约公元前509年

·古罗马王政时代结束,共和时代开始

约公元前500~前449年

·希波战争,古希腊城邦反抗波斯帝国侵略

约公元前6~?世纪

·古希腊寓言家伊索活动时期。后人编写《伊索寓言》传世

公元前6~前5世纪

·古希腊色诺芬尼根据陆地海生动物贝壳,提出海陆变迁说

·古希腊奴隶制经济发达时期。雅典出现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阶层

约公元前6~前2世纪

·古代印度顺世论派哲学形成

约公元前496~前406年

·古希腊剧作家索福克勒斯在世。有《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等作传世

公元前486年

·中国吴筑城于邗,开邗沟,沟通江淮

公元前485~前425年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世,首创《希波战争史》(亦称《历史》),为西方史学开山之作

约公元前485~前406年

·古希腊剧作家欧里庇得斯在世。有《美狄亚》、《特洛亚妇女》传世

公元前476年

·中国春秋时期结束

大陆漂移说

我们的地球有两个差别最显著的地形,这就是大陆和海洋。其中大陆占地球表面积约29%,海洋则占71%左右。那么,地球上的大陆是从哪儿来的呢也就是说,地球为什么会有海陆之分大多数人认为,地球在形成的初期,各地的高度基本上差不多,没有明显的海陆之分。而且由于早期的地球相对比较炽热,因此,它只有一层薄薄的外壳,在壳层的外面是一层覆盖全球的水层。也就是说,那时的地球有着一个遍布全球的海洋。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不断地冷却,并且引起一定程度的收缩。而收缩的结果,便使地球表面产生了凹凸,这就像干缩了的苹果,表面会出现凹凸不平的褶皱。收缩还会使本来并不坚固的硬壳发生破裂。于是,地球内部熔融的岩浆便沿着裂缝喷涌而出。天长日久,这些喷发出来的岩浆越堆越高,终于成为高出原始海洋的火山岛。根据目前已知的最古老岩石的分布,最初的陆岛大概分布在今天的澳洲西部、格陵兰西部和非洲南部等地。

陆岛出现后,导致风化、侵蚀作用的加剧。那些被风化、侵蚀下来的碎屑物质,被搬运到陆岛的周围沉积下来,形成早期的沉积层。后来随着地壳的演变,沧海变为桑田。这些早期的沉积层也被抬升出海面,使陆岛面积不断得到扩大。其中一些相邻不远的陆岛,由于不断扩大,最终拼接成一块较大的陆地。

当然,陆地的形成并不都是朝着由小而大的方向发展的。有些较大的陆地,有时也会因地球的演变而碎裂成若干小块。有些甚至因受到巨大陨石的猛烈轰击,转化成为一个深陷的凹坑,重新被海水淹没。

特别是板块运动发生以后,陆地和陆地之间会因漂移、碰撞而连接成为一体,如印度次大陆,就是通过这样的作用和亚洲大陆拼接在一起的。相反,有的大陆也会因破裂、漂移而演变成今天这个样子。

应该指出的是,上面关于大陆形成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用于解释大陆起源的理论。随着人类宇宙探测活动的开展,现在人们从其他天体的地质现象获得了许多新的启示。特别是从宇宙天体中广泛存在的巨大陨石坑来看,使有些研究者不禁认为:也许海陆的形成并不像前面那样说的,海洋是原始的,大陆是后生的;而更有可能的是大陆原来就有的,海洋则是由巨大陨石撞击后形成的陨石坑而发展来的。

大陆漂移说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通过观察地图发现,非洲大陆、美洲大陆轮廓非常相似,几乎可以拼合起来,由此产生一个大胆的假想:地球上原先可能是一整块陆地,后来被“撕裂”才“漂移”到现在的位置。这一提法引出海陆变迁研究热潮。

大陆漂移学说是解释地壳运动、海陆分布及其演变规律的观点。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论述大陆漂移假说的是德国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魏格纳认为:较轻的硅铝质大陆块就像一座冰山浮在较重的硅镁层之上,并在其上发生漂移;全世界的大陆在古生代晚期曾连接成一体,称为“联合古大陆”或“泛大陆”,围绕其周围的广阔海洋称为“泛大洋”。然而由于某种作用力的影响,自中生代开始,泛大陆逐渐破裂、分离、漂移,形成现代海陆分布的格局。

培根在其著作《新工具》(1620年)中就曾认为这不会是巧合。在追寻原因的过程中,宗教神秘的影响一度盛行。普莱斯特主张美洲与欧洲和非洲曾经是连在一起的,诺亚时期的大洪水使其裂开。德国地理学家洪堡认为,大西洋原是一条大河谷,诺亚方舟就航行其上。

19世纪中叶以来,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就不再是笼统而神秘的了。地质学家斯奈德在其著作《地球形状及其奥秘》中,第一次用地质资料,即植物化石的相似性,论证两岸曾经连在一起,并绘出第一张大西洋周围大陆的复原图。因为这些化石是3亿年前的,这意味着大西洋东西两大陆在3亿年前还是合在一起的。

由于从地理分布上看,大部分大陆和大洋是对称的,格林认为理想的古陆应分布在四面体的四个角上,于是设想了一个地球古大陆四角分布的假说(1875年)。

在19世纪末,地质学界对南半球各大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地质学家休斯(1831~1914)在其著作《地球面貌》(1885~1909年)中,根据南半球大陆的岩层和生物化石的相似性,设想它们原为统一的大陆,称之为冈瓦纳大陆。这样就产生了大陆漂移的思想,泰勒(1860~1938年)在其论文《第三纪山带对地壳起源的意义》(1910年)中提出大陆漂移的观点。这种大西洋两岸的可拼合性,也为贝克(HBBaker)注意,他在1911~1928年间发表了一系列论文,用大西洋两岸山脉构造可拼接起来的事实,论证大陆曾经发生过漂移,并绘出大陆拼合图。

对大陆漂移作出深刻而又详细论证的是魏格纳(1880~1936),他先发表了他的2次讲演《根据地球物理学论地壳(大陆和海洋)的形成》(1912年)和《大陆的水平位移》(1912年),后来出版著作《海陆的起源》(1915年),1920年及1922年两次修订,系统地论述了他那著名的“大陆漂移说”。他运用取自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学以及大地测量学等各方面的论据,详细论述了他设想的大陆漂移过程。在魏格纳看来,大陆漂移的大格局是“大陆块移向赤道和向西漂移”,并且认为其动力“可以归结为两种分力”。

魏格纳在其1912年的论文中,设想全球的大陆曾经都连在一起,称之为“联合古陆”,是一个单一的巨大陆块。但他在标明边界时,把这一古大陆的很多部位标为浅海。他对这一联合古陆的成因也作了一些推测。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他给出了联合古陆破裂、漂移过程的图示。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虽然有其信徒,但由于证据不完善,特别是漂移动因的不可靠而未被大多数研究者接受,甚至被认为是不可思议的设想,而作为神话故事看待。在大陆漂移说的这种境遇下,杜托特(1878~1948)的著作《我们漂移的大陆》(1937年)的出版是一个重要的例外。他把目前的大陆综括为2大类,提出“两个原始大陆”的设想。杜托特认为这两个古大陆原在两极处形成。以后逐渐破裂,并可能生长,一部分漂移到现在大陆块的位置,并以图标示其设想。在南极的古陆他沿用休斯的名称,称为冈瓦纳古陆;在北极的古陆,他称之为劳亚古陆。冈瓦纳古陆包括现今的南美洲、非洲、阿拉伯半岛、斯里兰卡岛、印度半岛、南极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劳亚古陆是亚洲和北美洲的联合体,由几个古老的陆块合并而成,它们包括北美陆块、古欧陆块、古西伯利亚陆块和中国陆块,由活动的海槽和大洋分隔,经靠拢碰撞连接成一个整体。

海底扩张说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首先提出了海底扩张学说。这一学说认为:大洋中脊轴部是地幔物质上升的涌出口,这些上升的地幔物质冷凝形成新的洋壳,并推动先形成的洋底逐渐向两侧对称扩张;随着热地幔物质源源不断地上升,先形成的老洋底也就不停地向大洋两边推移,并以每年几厘米的速度扩张。

由于洋底地质探查获得的资料,对大陆漂移提供了新的认识而提出海底扩张说。

洋底勘察表明三大洋都存在近南北向的洋中脊,而且普遍存在近东西走向的切断洋脊并显著错移开的转换断层,还有大洋边缘的海沟。海洋资料还表明洋壳与陆壳的明显差异,洋壳厚度一般在50~70千米,而陆壳则一般厚100~140千米,并且洋壳远比陆壳年轻,主要是第三纪和第四纪的岩山,即形成时间不足1亿年。

根据这些经验资料,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倾向认为,大洋中脊轴下面曾经发生过大量岩浆上涌而形成新洋壳,并向中脊两侧扩张。这可以得出海底扩张推动大陆漂移的结论。

海底扩张说

“海底扩张”这一术语是迪茨在其论文扩张说的首创者,因为正是他的论文《大洋盆地的历史》(1962年)引起人们对该学说的重视。

赫斯主张,海底沿洋中脊的顶部张裂开,新的海底在这里形成,并向洋脊顶的两侧扩张,大陆不是作为独立体系运动的,而是与海底连在一起并随其一起在软流圈上运动。迪茨与霍尔登合作,依海底扩张和板块运动解释2亿年前的联合古陆及其解体移动过程时(1970年),给出新的图示。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是当代最有影响的全球构造理论,它归纳了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其基本思想是:地球上部的刚性岩石圈在下垫的塑性软流层上做大规模漂浮;刚性的岩石圈又分为若干大小不一的板块;板块内部是相对稳定的,而边缘则是强烈的构造活动地带;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从根本上控制着各种地质作用的过程,同时也决定了全球岩石圈运动和演化的基本格局。

板块构造学说把地球分成了6大板块: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此后,在上述六大板块的基础上,人们将原来的美洲板块进一步划分为南美板块、北美板块及两者之间的加勒比板块;在原来的太平洋板块西侧划分出菲律宾板块;在非洲板块东北部划分出阿拉伯板块;在东太平洋中隆以东与秘鲁—智利海沟及中美洲之间(原属南极洲板块)划分出纳兹卡板块和可可板块。

板块运动机制是引起板块运动的原因,但这一机制始终是尚未解决的难题。一般认为,板块运动的驱动力来自地球内部,可能由地幔中的物质对流引起。新生的洋壳不断离开大洋中脊向两侧扩张,在海沟处,大部分洋壳变冷变致密,沿板块俯冲带潜没于地幔之中。但由于地幔对流学说仍存在许多无法说明的疑问,因此有些人不赞成将地幔对流当做板块运动的驱动机制。总体而言,板块构造学深刻地解释了地震、火山、地磁、岩浆活动、造山运动等地质作用和现象,阐明了全球性的大洋中脊、裂谷系、大陆漂移、洋壳起源等重大问题,更新了地质学中的许多概念,是地球科学领域中的一场革命。

位于中国西南边界处、青藏高原南部边缘的喜马拉雅山脉是现在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其平均海拔高度超过6000米,且每年仍在以几至十几毫米的速度上升着。其主峰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国和尼泊尔两国边界上,根据2005年5月测量的最新数据,海拔高度为884443米。

中国有个成语叫“沧海桑田”,它反映了地球表面形态发生的巨大变化,反映了海洋和陆地这两种状态之间的相互转换,而这种变化在喜马拉雅山脉地区就表现得非常典型。

按照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是板块之间碰撞、挤压的结果。远古时代,青藏高原地区曾经被浩瀚的古地中海所覆盖。在地质历史年代的第三纪早期(距今约7000万年前),南方来的印度洋板块向北,与我们所在的亚欧板块相撞,碰到了一起。两者的相互挤压,使这里的地壳开始向上抬升,海水逐渐向西退去。海洋逐渐消失,陆地逐渐形成。岁月如梭,两个板块的相互挤压和碰撞虽然缓慢,但却持续不断地进行着。

到了第三纪晚期(距今约300万年前),发生了地质历史上的一次较大规模的地壳运动,叫做喜马拉雅运动。印度洋板块从雅鲁藏布江一线附近处向亚欧板块下俯冲。在此过程中,强大的挤压作用使亚欧板块一侧发生较大面积的整体抬升,大致就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高原上部的岩层在挤压力的作用下,弯曲、重叠,向上隆起,形成了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及其他高原上众多的山脉。

1964年,我国的登山队员在喜马拉雅山脉希夏邦马峰山麓海拔4300米的地方,发现了身长超过10米,世界上最大的鱼龙化石。这证明今天白雪皑皑、雄伟多姿的喜马拉雅山一带,曾经是东西横亘、波涛万顷的古地中海的一部分。

有科学事实证明,喜马拉雅山从一片汪洋横空出世以后,一直在不断地上升,然而成为今天的世界屋脊却是在最近1万~2万年地壳运动的结果。科学家认为这里的上升速度是1亿年以来为004厘米/年,50万年以来为02厘米/年,10万年以来为1~15厘米/年,7000年以来达到4~7厘米/年。有人根据印度板块的漂移速度计算出喜马拉雅山目前正在以1~2厘米/年的速度上升着。建国后,我国测量工作者在西藏高原东部进行过重复水准测量,测得那里的上升速度为05~1厘米/年。科学家们断定,只要印度板的向北漂移俯冲运动不停止,喜马拉雅山的这种上升运动亦不会止息。

下面是一些资料,

发生在下扬子区的三叠纪海侵是一次重要的地质事件,从此本区与我国东部的大部分地区一起整体转为大陆环境,除了黑龙江省三江地区晚三叠世—侏罗纪仍发育海陆交互地层之外[1],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均成为陆地,接受了陆相沉积但问题是两板块是什么时间碰撞与拼接的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的时间是下扬子海闭合与大别苏鲁造山带形成的核心问题之一,一直存在争议目前主要有2种代表性意见,一种是早古生代或者新元古代[2-4],一种是三叠纪[5—8]如果拼接发生在早古生代或者新元古代并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统一大陆,那么依然会存在遭受海侵的可能松辽盆地白垩纪的两次海侵事件[9—10]就是在该区整体上升大陆背景下发生的因此,单纯的海侵和海陆环境变迁也不足以充分说明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的拼接就发生在三叠纪然而,板块碰撞与拼接必然引起本区及邻区的大地构造背景的改变,产生造山与成盆作用保存在盆地之中的地层与沉积物记录了这种重大的构造变动,同时也记录了与构造变动有关的相对海平面变化

扬子地台早古生代碳酸盐重力流分布广,沉积类型多,发育时间长,经历了发生、发展、高峰和衰弱至终止阶段,反映了不同时期构造活动性、碳酸盐台地发育及其斜坡变化情况重力流分布在文山—江阴深大断裂的东南侧,处在内外大陆架交界的靠外陆架一侧,也就是处在碳酸盐台地前缘斜坡地带,而大陆边缘的大陆坡应向东南方向位移在桂林—茶陵—抚州—江山一线附近,与华南海槽相毗邻

华北板块东部早古生代克拉通边缘盆地的碳酸盐地层进行层序地层学剖析,认为从寒武纪至早奥陶世加积、侧积的碳酸盐层序主要受海平面升降所制约,为历时约110 Ma的一个海进—海退旋回,是与全球海平面升降同步的超周期(二级旋回,PRVail,1978)而且海面升高与海侵同步,其间被Ⅰ、Ⅱ型层序界面不整合分隔为四个层序海面升降模式是缓慢的海进,快速的海退,在主体海退过程中层序界面及海面降低控制着蒸发岩(石膏)矿床的形成对长期争议的“三山子”白云岩的成因问题提出了新认识:“三山子”白云岩系海面区际性下降过程中,淡水渗流作用下形成的准同生交代白云岩,并随海面向北退却而使白云岩化向北推移且层位升高,是穿时性的“淡水透镜体”的向盆迁移,是区际性层序界面不整合的重要标志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