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风导痰汤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制法 4 功能主治 5 祛风导痰汤的用法用量 6 摘录 7 《杏苑》卷三 71 方名 72 组成 73 主治 74 祛风导痰汤的用法用量 75 加减 76 附注 8 《中医妇科治疗学》 81 方名 82 组成 83 功效 84 主治 85 祛风导痰汤的用法用量 附: 1 古籍中的祛风导痰汤 1 拼音
qū fēng dǎo tán tāng
2 处方防风(去芦)南星(牛胆制)枳实 茯苓(去皮)羌活各3克 白术(土炒)半夏各45克 甘草(炙)15克 橘皮(去白)45克 生姜5片
3 制法上哎咀。
4 功能主治治中风,痰涎壅盛,半身不遂,四肢无力,或筋脉颤掉;上焦风痰,一臂不随,时复转移一臂,脉沉细。
5 祛风导痰汤的用法用量用水煎好,滤清,入竹沥20毫升,生姜汁10毫升,空腹时服。
6 摘录
《杏苑生春》卷三
7 《杏苑》卷三 71 方名
祛风导痰汤
72 组成防风(去芦)1钱,南星(牛胆制)1钱,枳实1钱,茯苓(去皮)1钱,羌活1钱,白术(土炒)1钱5分,半夏1钱5分,甘草(炙)5分,橘皮(去白)1钱5分,生姜5片。
73 主治中风,半身不遂,四肢无力,痰涎壅盛;也治风与痰在上焦,一臂不随时,复转移一臂,其脉沉细。
74 祛风导痰汤的用法用量上(口父)咀。用水煎好,滤清,入竹沥2蛤壳,生姜汁1蛤壳,食远服。
75 加减若气弱之人,加人参、白术佐之。
76 附注《张氏医通》有乌梅肉,无羌活。
8 《中医妇科治疗学》 81 方名祛风导痰汤
82 组成法半夏3钱,陈皮2钱,胆星2钱,钩藤3钱,茯苓3钱,桂枝2钱,葛根2钱,甘草1钱,荆竹沥20滴。
83 功效祛风化痰。
84 主治子痫。风寒夹痰,妊娠数月,肢体常痛,有时面浮肢肿,憎恶风寒,头痛胸闷,忽然呕恶,昏闷不识人,喉间痰鸣,舌淡,苔白而润,脉浮滑而紧。
85 祛风导痰汤的用法用量水煎,温服。
古籍中的祛风导痰汤 《医学入门》:[外集·卷六]杂病用药赋;加芩、连,名清热导痰汤;加羌、防、白术,名祛风导痰汤;加远志、菖蒲、芩、连、朱砂,名宁神导痰汤。
《类证治裁》:[卷之五痉症论治]附方蒌枳实汤蒌枳栀贝桔参苓陈芩归麦冬苏子〔风痰〕祛风导痰汤导痰汤见一卷中风,此再加羌防术姜汁竹沥〔呕泻
《张氏医通》:[卷十四]痉门)炙甘草汤(桂枝汤下)十全大补汤(保元汤下)祛风导痰汤(二陈汤下)小柴胡汤(方祖)附汤(术附汤下)
《张氏医通》:[卷十六祖方]二陈汤(局方)导痰汤加羌活、天麻、蝎尾。临服入雄黄末少许。祛风导痰汤治类中风。筋脉颤掉。导痰汤加羌活、防风、白术
《张氏医通》:[卷六诸风门]痉(与缵结二论痉例参看)日常的生活中 补气血 的方法是非常的多,那么 中药 方剂 补气血的有什么呢下面由我给大家整理了大补气血中药方剂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大补气血中药方剂
参归大补汤
别名参耆大补汤
处方人参1钱2分,当归1钱2分,蜜炙黄耆1钱2分,川芎8分,桔梗8分,山楂肉8分,炙甘草8分,防风6分,白芷6分,姜炒厚朴6分,紫草茸6分,南木香3分。
功能主治大补气血,收摄其毒。主气血虚弱,不能拘摄毒气以成脓,其毒散漫妄行肉分,痘出齐后,面目肿胀,而痘不胀者。
用法用量参耆大补汤(《痘疹活幼至宝》卷终)。
大补黄耆汤
别名黄耆大补汤(《杏苑生春,卷五)。
处方黄耆(蜜炙)防风(去芦)川芎 山茱萸肉(去核)当归(去芦,酒浸)白术(炒)肉桂(去粗皮,不见火)甘草(炙)人参(去芦)五味子各30克 白茯苓(去皮)45克 熟干地黄60克(洗)肉苁蓉90克(酒浸)
制法上药嚼咀。
功能主治调养气血。主虚劳气血俱虚,自汗盗汗。
早泄 小阴经 阳痿 月经不调 更多功能主治 >>>
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400毫升,加生姜5片,枣子1枚,同煎至32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大补元煎
处方人参少则用3~6克,多则用20~60克 山药(炒)6克 熟地少则用6~9克,多则用60~90克 杜仲6克 当归6~9克(若泄泻者去之)山茱萸3克(如畏酸吞酸者去之)枸杞6~9克 炙甘草3~6克
功能主治救本培元,大补气血。主气血大亏,精神失守之危剧病证。
早泄 小阴经 阳痿 月经不调 更多功能主治 >>>
用法用量用水400毫升,煎至280毫升,空腹时温服。
如元阳不足多寒者,加附子、肉桂、炮姜;如气分偏虚者,加黄耆、白术,如胃口多滞者,不必用;如血滞者,加川芎,去山茱萸;如滑泄者,加五味、故纸之属。
备注方中人参大补元气,熟地、当归 滋阴 补血,人参与熟地相配,即是景岳之两仪膏,善治精气大号之证,枸杞、萸肉补肝肾,杜仲温肾阳,甘草助补益而和诸药。诸药配合,功能大补真元,益气养血,故景岳曾称此方为"救本培元第一要方"。
补气血的食物
粳米
粳米是我国南方人民的主食,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约占 79%,是热量的主要来源。粳米,是粳稻的种仁,又称大米。其味甘淡,其性平和,每日食用,是滋补之物。用粳米煮粥以 养生 延年,在我国已有2000年的 历史 ,粳米粥最上一层粥油能够补液填精,对滋养人体的阴液和肾精大有裨益,最适宜病人、产妇和老人。粳米具有健脾胃、补中气、养阴生津、除烦止渴、固肠止泻等作用,可用于脾胃虚弱、烦渴、 营养 不良、病后体弱等病症,但 糖尿病 患者应注意不宜多食。
山药
山药味甘,性凉润,入肺、脾、肾经,《得配本草》说它具有补虚益损的功能,清代医家陈修园曾解释山药的功能,说它气平入肺,味甘入脾,而脾统血,主四肢,脾血足则不饥,四肢轻捷;肺主气,肺气充则轻身,气为之倍增;又因其质地稠黏,能 补肾 填精,精足则强阴,延年益寿。现代药理研究提示,山药含有的皂甙、糖蛋白、鞣质、止权素、山药碱、胆碱、淀粉及钙、磷、铁等,具有诱生干扰素的作用,有一定的抗衰老物质基础。由此可见,山药确能补气养血,补虚疗损,延年益寿。
芝麻
芝麻有黑白两种,食用以白芝麻为好,补益药用则以黑芝麻为佳。芝麻既可食用又可作为油料。古代养生学陶弘景对它的评价是“八谷之中,唯此为良”。日常生活中,人们吃的多是芝麻制品:芝麻酱和香油。而吃整粒芝麻的方式则不是很科学,因为芝麻仁外面有一层稍硬的膜,只有把它碾碎,其中的营养素才能被吸收。所以,整粒的芝麻炒熟后,最好用食品加工机搅碎或用小石磨碾碎了再吃。黑芝麻性昧甘平,人肝肾经,具有滋补肝肾、养血生津等功效。
龙眼肉
桂圆因其种圆黑光泽,种脐突起呈白色,看似 传说 中“龙”的眼睛,所以得名。新鲜的龙眼肉质极嫩,汁多甜蜜,美味可口,实为其他果品所不及。鲜龙眼烘成干果后即成为中药里的桂圆。《药品化义》记载:“桂圆,大补阴血,凡上部失血之后,入归脾汤同莲肉、芡实以补脾阴,使脾旺统血归经。如神思劳倦,心经血少,以此助生地、麦冬补养心血。又筋骨过劳,肝脏空虚,以此佐熟地、当归,滋补肝血。” 龙眼肉除了含丰富的铁质外还含有维生素A、B和葡萄糖、蔗糖等。补血的同时还能治疗健忘、心悸、 神经 衰弱和 失眠症 。龙眼汤、龙眼胶、龙眼酒之类也是很好的补血食物。
中医 认为,一个人 健康 的标准就是气血充足。一说起补气血,人们通常会觉得是很深奥的理论。其实说简单也简单,注意合理饮食,不挑食,不刻意节食。再搭配补气血的食物,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气血 自然 会保障着你的身体健康!
红枣
红枣是众所周知的补气血的圣品。红枣所含有蛋白质、脂肪、醣类、有机酸、维生素a、维生素c、矿物质钙等多种氨基酸和营养成份,对于女性的健康以及 养颜 皆有好处。
苋菜
苋菜含有丰富的铁、钙和维生素k,具有促进凝血,增加血红蛋白含量并提高携氧能力,促进造血等功效。苋菜所含胡萝卜素比茄果类高2倍以上,可为人体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有利于强身 健体 ,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有“长寿菜”之称。而且,苋菜中不含草酸,所含钙、铁进入人体后很容易被吸收利用。
菠菜
菠菜是有名的补血食物。其中,菠菜内含有丰富的铁质、胡萝卜素和叶酸对于人体的健康都很有好处。
桂圆
桂圆具有补脾补血,补心安神的功效,能够治疗因气血不足导致的失眠、健忘等身体不适,也是一种不错的养气血的佳品。如果女性在生理期后体力虚弱,亦可以用桂圆进行调补。
阿胶
阿胶具有增强体质、改善睡眠、健脑益智、调经保胎、延缓衰老的功效,能够全面提升女人身体的免疫力,并且有助于防治因气血循环不畅或气血不足引起的各种 疾病 ,还能补血,同时滋润皮肤。
目录 1 拼音 2 《全国中草药汇编》:石莲子 21 拼音名 22 石莲子的别名 23 来源 24 性味 25 功能主治 26 石莲子的用法用量 27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石莲子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石莲子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石莲子 1 拼音
shí lián zǐ
2 《全国中草药汇编》:石莲子21 拼音名
Shí Lián Zǐ
22 石莲子的别名甜石莲、莲实、壳莲子、带皮莲子
23 来源本品为睡莲科植物莲Nelumbo nucifera Gaertn的老熟果实。10月莲子成熟时,割下莲蓬,取出果实晒干;或拾取落入泥中之莲实,洗净晒干。
24 性味
甘、微苦,平。
25 功能主治健脾止泻。用于慢性痢疾,食欲不振。
26 石莲子的用法用量15~3钱。
27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用到中药石莲子的方剂 清心莲子饮
in标准编号:WS3B143293处方:石莲子75g黄芩30g地骨皮30g车前子(炒)30g
郁金石莲子饮金石莲子饮组成:丹皮、生地、郁金、麦冬、延胡、石莲子、蒲黄(半生半炒)、泽兰、茯神心木(名黄松节)。
莲子黄连丸钱,乌梅(去核)2钱,杏仁(浸去皮,焙)2钱,石莲子2钱。制法:上为末,用猪胆汁浸糕糊为丸,如麻子
石莲子散híliánzǐsǎn《医统》卷八十三:组成:石莲子半两,石菖蒲2钱,人参2钱。主治:噤口痢。用法
加味清心饮。别名:加减清心饮(《杏苑生春》卷七)。处方:石莲子、茯苓各一两,益智仁、麦门冬、远志(姜汁炒)、
更多用到中药石莲子的方剂用到中药石莲子的中成药 清心莲子饮
in标准编号:WS3B143293处方:石莲子75g黄芩30g地骨皮30g车前子(炒)30g
小儿健脾散WS3B049591处方:党参400g石莲子4g木香40g广藿香40g茯苓60g黄芪40g
茯菟丸菟丸别名:茯苓丸组成:菟丝子5两,白茯苓3两,石莲子(去壳)2两。功效:镇益心神,补虚养血,清小便
安胎饮子拼音:āntāiyǐnzǐ别名安胎饮处方建莲子(去心)3钱,台州青苎3钱(洗去胶),白糯米3钱。功能
镇痫片g朱砂30g石菖浦50g广郁金50g胆南星50g红参50g甘草10g珍珠母500g莲子心50g麦冬
更多用到中药石莲子的中成药古籍中的石莲子 《本草纲目》:[果部第三十三卷果之六]莲藕
十丸。此仙家方也。清心宁神∶宗曰∶用莲蓬中干石莲子肉,于砂盆中擦去赤皮,留心,同为末,入龙脑,点补
《医学从众录》:[卷五]痢症。亦有误服涩热之药,而邪气停于胃口者,用人参、石莲子等分,煎服强呷,但得一口下咽,虚热即开。更以二
《外科选要》:[卷下]十二经补泻药品苓元胡索温石菖蒲藿香沉香木香桂枝麻黄凉连翘丹参石莲子栀子犀角牛黄朱砂石膏引经独活细辛灯心圆眼手厥阴
《外科大成》:[卷一总论部]十二经补泻药品(温)石菖蒲藿香沉香木香桂枝麻黄(凉)连翘丹参石莲子栀子犀角牛黄朱砂石膏(引经)独活细辛灯心圆眼手
《临证指南医案》:[卷七]痢目录 1 拼音 2 《辞典》:杏花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来源 24 原形态 25 性味 26 功能主治 27 附方 28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杏花的方剂 2 用到中药杏花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杏花 1 拼音
xìng huā
2 《辞典》:杏花21 出处
《别录》
22 拼音名Xìnɡ Huā
23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杏或山杏的花。
24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杏仁"条。
25 性味①《别录》:"味苦,无毒。"
②《纲目》:"苦,温,无毒。"
26 功能主治《别录》:"主补不足,女子伤中,寒热痹,厥逆。"
27 附方治妇人无子:杏花、桃花,阴干为末,和井华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卫生易简方》)
28 摘录《辞典》
用到中药杏花的方剂 清胃豁痰汤
饮郁成酸症。用法用量:上为丸,或煎汤服。各家论述:《杏花生春》:南星、半夏、石膏以豁痰,香附以疏郁。
黄芩茅花汤āng《杏苑生春》卷五:黄芩茅花汤:处方:黄芩茅花各6克白芍药45克甘草3克制法:上哎咀。功能主
杏苏煎分,甘草5分。主治:小儿风寒初起,咳嗽。加减:痰薄者,加半夏、生姜;痰浓者,加川贝、花粉、瓜蒌仁。
小杏仁煎一:方名:小杏仁煎组成:杏仁2两,紫菀半两,款冬花半两,茯苓半两。主治:枯瘦发咳逆上气,喉中有病,
芫花丸巴豆27粒(去壳),葶苈子、大黄、桂枝、芫花、杏仁各等分。功效:消水肿。主治:肿满。用法用量:每
更多用到中药杏花的方剂用到中药杏花的中成药 艾烟丸
拼音:àiyānwán处方黄连(去须)1两半,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研)14粒,胆矾(研)半
吊筋药:WS3B092391处方:桅子480g红花60g苦杏仁120g桃仁150g芥子120g制法
鸬鹚涎丸燥处。《中国医学大辞典》:方名:鸬鹚涎丸组成:光杏仁2两,栀子(炒黑)2两,石膏2两,蛤粉2两,天
肺安片g橘红40g桔梗20g川贝母20g阿胶20g款冬花16g葶苈子12g姜半夏12g苦杏仁16g甘草膏
羊羔补酒8g苦杏仁43g羔羊肉(连骨)348g木香3g红花73g制法:以上五味,糯米淘洗浸泡24小时后,用
更多用到中药杏花的中成药古籍中的杏花 《本草纲目》:[果部第二十九卷果之一]杏
为柰杏。其金杏大如梨,黄如橘。《西京杂记》载蓬莱杏花五色,盖异种也。按∶王祯《农书》云∶北方肉杏甚佳
《中国医籍考》:[卷五十六]方论(三十四)多神异。问奇探秘。年逾七十。著述不辍。有续医说。杏花春晓堂方。方法考诸书。行于世。〔杏花春晓堂方〕未
《本草品汇精要》:[卷之十九木部中品之下]木之木经曰〕其叶青细似黄柏叶而不光茎赤有刺花淡黄作穗似杏花而小地〔图经曰〕生蜀地所在皆有今惟益蜀近郡有
《本草品汇精要》:[卷之十三草部下品之上]草之草作丛高尺许叶似初生杨柳而小团三四月开黄紫花团圆似杏花又似芜荑根似细苦参皮黄黑肉黄白色淮甸出者茎圆高三
《本草品汇精要》:[卷之二十一木部下品之下]木之木[医案选]
1哮二十年,沉痼之病,无奏效之药。起病由惊忧受寒。大凡忧必伤肺,寒入背腧,内合肺系宿邪阻气阻痰,病发喘不得卧,…投以搜逐,而病去必当养正。今中年谅无大害,精神日衰,病加剧矣。
《济生》肾气去桂、膝。病发时葶苈大枣汤或皂荚丸。
《临证指南》
2哮证每十日一发,嗽痰夜甚,脉形俱属虚寒,乃用六味滋阴,治不对证,焉能奏效!议补益中气,为虚哮治法。
党参、山药、茯苓、半夏、炙草、于术(炒)、杏仁、煨姜
《类证治裁》
3喘哮气急,原由寒入肺腧,痰凝胃络而起。久发不已,肺虚必及于肾,胃虚必累于脾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痰恋不化,气机阻滞,一触风寒,喘即举发。治之之法,在上治肺胃,在下治脾肾,发时治上,平时治下,此一定章程。若欲除根,必须频年累月,服药不断;倘一暴十寒,终无济于事也。
发时服方:
款冬花、桑白皮、紫菀、苏子、沉香、茯苓、杏仁、橘红、制半夏、黄芩。
平时服方:
五味子、紫石英(煅)、橘皮、半夏、茯苓、苡仁、蛤壳、胡桃肉、杜仲、熟地。
《四家医案·环溪草堂医案》
4痰喘,劳碌感寒触发,呀呷有声,胸膺先觉不舒而病作,其痰阴气坠,已非一日矣,阅苔满白,脉来沉弦,于法当宗小青龙加减。姑宗仲景之意,不拘其方,俾得肺气宣通,则痰自下降。
麻黄(蜜炙)、杜苏子(盐水炒)、橘红(盐水炒)、枇杷叶(去毛)
附资料:
哮证大全
一、哮喘类[无兼证]
[1-1]哮喘。
[方药] 二母丸:《寿世保元》
1、[组成]知母(去皮、毛)60克、贝母(去心)60克、百药煎30克。
2、[用法] 上药为细末,将乌梅肉蒸熟捣烂与药末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临卧或食后用连皮姜汤送下。
3、[主治]哮喘。
[1-2]久近喘嗽,口干作渴。
[方药] 玉液散:《世医得效方》卷五
1、[组成] 瓜萎根、知母、贝母(去心,炒)各30克、甘草(炙)15克、人参15克。
2、[用法]为末。每服6克,先熔下黄蜡6克,同入米饮调下,食后服。
3、[主治] 久近喘嗽,口干作渴。
二、痰喘类:
(一)外感类
[2-1-1]外感燥痰,喘咳短气,时作时止,咯痰难出。
[方药]二母二陈汤:《症因脉治》卷二
1、[组成] 知母、川贝母、半夏、白茯苓、陈皮、甘草。
2、[用法] 水煎服。
3、[功用] 润燥化痰止咳。
4、[主治] 外感燥痰,喘咳短气,时作时止,咯痰难出。
[2-1-2]风热上攻,头目昏眩痛闷,风痰喘嗽,鼻塞口疮,烦渴淋闭,眼生翳膜,及中风偏枯。
[方药] 川芎石膏散:《医学入门》卷八
1、[组成] 川芎、芍药、当归、山栀、黄芩、大黄、菊花、荆芥、人参、白术各15克、滑石12克、寒水石、桔梗各6克、甘草9克、石膏、防风、连翘、薄荷各3克、砂仁075克。
2、[用法] 上药水煎,温服。
3、[主治] 风热上攻,头目昏眩痛闷,风痰喘嗽,鼻塞口疮,烦渴淋闭,眼生翳膜,及中风偏枯。
[2-1-6]哮孔,喘急痰盛。
[方药] 五虎二陈汤:《古今医鉴》卷四
1、[组成] 麻黄(去节)3克、杏仁14粒(泡)、石膏(煅过)3克、橘皮3克、半夏(姜制)3克、茯苓(去皮)24克、甘草24克、人参24克、木香21克、沉香21克、细茶3克。
2、[用法] 上锉一剂。加生姜3片,葱白3茎,蜜3匙,水煎服。
3、[主治] 哮孔,喘急痰盛。
[2-1-7]外感痰喘,服小青龙汤,病未全愈,或愈而复发者。
[方药] 从龙汤:《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
1、[组成] 龙骨(不用煅,捣)30克、牡蛎(不用煅,捣)30克、生杭芍15克、清半夏12克、苏子(炒,捣)12克、牛蒡子(炒,捣)9克。
2、[用法] 水煎服。
3、[主治] 外感痰喘,服小青龙汤,病未全愈,或愈而复发者。
4、[加减] 热者,酌加生石膏10-30克。
(二)内伤类
[2-2-1]痰火上升,上壅胸膈,发为哮证。
[方药] 竹沥涤痰汤:《重订通俗伤寒论》引费伯雄
1、[组成]
栝楼仁12克、生桑皮、川方贝、光杏仁各9克、旋复花6克、飞滑石18克、石决明24克、天竺黄45克、淡竹沥100毫升、姜汁2滴(同冲)。
2、[用法] 水煎服。
3、[功用] 蠲痰降火。
4、[主治]痰随火升,上壅胸膈,发为哮证。
[2-2-2]哮喘痰嗽。
[方药] 压掌散:《摄生众妙方》卷六
1、[组成] 麻黄45克、甘草6克(炙)、银杏4-5个。
2、[用法] 上药用水220毫升,煎至150毫升,临卧时温服。
3、[主治]哮喘痰嗽。
[2-2-3]素患哮吼,发则喘急,痰涎上壅,不时复发。
[方药]千金定吼丸:《寿世保元》卷三
1、[组成]南星、半夏各120克(用生姜、牙皂各90克,煎汤浸星、半各一宿,切片,再加白蜜60克入汤内,同星、半煮至汤干,去姜、皂,只用星、半)、贝母、枳实(麸炒)、黄连(姜炒)、黄芩(酒炒)、连翘(去心)、白附子、天麻、僵蚕(炒)、桔梗、瓜萎各30克、锦纹大黄(酒拌,九蒸九晒)30克、青礞石(用消煅为金**者)15克、沉香15克。
2、[用法]上药研为细末,用竹沥、姜汁和为丸,如弹子大。每服1丸,临卧时口噙化下;或丸如黍米大,生姜汤送下。
3、[主治]素患哮吼,发则喘急,痰涎上壅,不时复发。
三、喘嗽类:
[3-8]咳嗽,哮喘
[方药]琼珠散:《赤水玄珠》卷七
1、[组成] 桑白皮120克、五味子60克、炙甘草60克、陈皮60克、粟壳500克(去蒂、膜,用醋浸三宿,晒干,再入醋浸,晒干)。
2、[用法] 上药为末,用冷蜜汤调服。
3、[主治] 咳嗽,哮喘。
4、[禁忌] 服药期间,忌食煎、油腻、酒、咸、酸等物。
四、小儿类
五、肾虚类
六、大便泄泻类:
七、肺气不足、坐卧不安类:
[7-1]肺气不足,久咳不止,上喘气急,喉中涎声,胸满气逆,坐卧不安,饮食不下;及小儿久病,肺气喘急,喉中涎声,胸膈不利,呕吐痰沫。
[方药]人参定喘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
1、[组成] 人参(切片)、麻黄(去节)、甘草(炙)、阿胶(炒)、半夏曲各30克、桑白皮、五味子各45克、**壳(蜜炙,刷)60克。
2、用法]上药研为粗末,入人参片拌匀。每服9克,用水220毫升,入生姜3片,同煎至150毫升,去滓,食后温服。
3、[主治]
肺气不足,久咳不止,上喘气急,喉中涎声,胸满气逆,坐卧不安,饮食不下;及小儿久病,肺气喘急,喉中涎声,胸膈不利,呕吐痰沫。
[7-6]久患咳逆上气,体肿,短气胀满,昼夜倚壁不得卧,喉常作水鸡鸣。
[方药] 白前汤:《外台秘要》卷十引《深师方》
1、[组成] 白前6克、紫苑、半夏(洗)各9克、大戟(切)3克。
2、[用法] 上四味,切。以水1升,渍之一宿,明旦煮取600毫升,分三次服。
3、[主治] 久患咳逆上气,体肿,短气胀满,昼夜倚壁不得卧,喉常作水鸡鸣。
4、[禁忌] 服药期间,忌食羊肉、饧。
八、吐脓腥臭痰类
九、寒哮类
[9-1]哮喘,遇冷饮食而发者。
[方药]三白饼子:《重订通俗伤寒论》卷九
1、[组成] 白面粉、白糖各6克。
2、[用法] 饴糖饼化汁,捻作饼子,炉内煨熟,加轻粉12克捣匀。分作二三服,令病人食尽,吐出病根即愈。体虚及年幼者,分四五次服之。
3、[功用] 涤瘀涌痰。
4、[主治] 哮喘,遇冷饮食而发者。
[9-2]风寒哮喘,喉中痰声不断。
[方药] 半夏杏仁汤:《杏苑生春》卷五
1、[组成] 半夏3克、杏仁24克、枳壳、桔梗、片芩(炒)、紫苏各15克、麻黄18克、甘草12克。
2、[用法] 加生姜5片,水煎,空腹时服。
3、[主治] 风寒哮喘,喉中痰声不断。
十、伤寒后哮
五十七、表寒束其内热,致发哮证呀呷不已,喘息有音者。
加味甘桔汤:《医学心悟》卷三[组成]
甘草15克、桔梗、川贝母、百部、白前、橘红、茯苓、旋复花各45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
[主治]表寒束其内热,致发哮证呀呷不已,喘息有音者。
五十八、哮喘。外感表邪,发热,短息倚肩,不能仰卧,伛偻伏坐。
防风泻白散:《病因脉治》卷二[组成]
防风、桑白皮、地骨皮、甘草。
用法:上药为粗散。水煎服。
功用:
[主治]哮喘。外感表邪,发热,短息倚肩,不能仰卧,伛偻伏坐。
六十一、冷哮寒嗽,喘促痰清。
芦吸散:《张氏医通》卷十三[组成]
款冬花、川贝母(去心)、肉桂、甘草(炙)各9克、鹅管石(煅)15克。
用法:为极细末。以芦管吸少许,噙化咽之,一日五至七次。
功用:温肺壮阳,化痰定喘。
[主治]冷哮寒嗽,喘促痰清。[禁忌]肺热者禁用。
七十二、哮喘咳嗽,遇冷即发,顽痰结聚,胸膈痞满,气逆不得卧。
冷哮丸:《张氏医通》卷十三[组成]
麻黄(泡)、川乌(生)、细辛、蜀椒、白矾(生)、牙皂(去皮弦子,酥炙)、半夏曲、陈胆星、杏仁(去双仁者,连皮、尖用)、生甘草各30克、紫菀茸、款冬花各60克。
用法:上为细末,姜汁调神曲末,打糊为丸。每遇发时,临卧用生姜汤送服6克,赢者3克。更以三建膏贴肺俞穴中。服后时吐顽痰,胸膈自宽。服此数日后,以补脾肺药调之。候发,如前再服。
功用:
[主治]哮喘咳嗽,遇冷即发,顽痰结聚,胸膈痞满,气逆不得卧。
八十一、哮喘。
定吼丸:《丁甘仁家传珍方选》[组成]
南沙参1500克、豆豉1500克、黑苏子2500克、杏仁2500克、橘红1000克、制半夏1500克、白桑皮2500克、象贝2500克、白芥子500克、萎皮500克、菜菔子1000克。
用法:化痰降气。
功用:
[主治]哮喘。
九十一、新久寒痰哮喘,声如曳锯。
胜金理中丸:《饲鹤亭集方》[组成]
肉桂、海螵蛸、白芥子、白胡椒各30克。
用法:上药研末,用神曲、生姜汁打和为丸。每服6克,开水送下。
功用:
[主治]新久寒痰哮喘,声如曳锯。
九十八、哮吼。
哮吼丸:《青囊秘传》[组成]
杏仁9克、马兜铃9克、蝉衣6克、桑皮75克、白果肉75克、白矾15克、白信09克。
用法:上药为末,红枣肉为丸,如绿豆大。食后用冷茶送下,男7丸,女6丸。服后立刻吐痰而哮平。
功用:
[主治]哮吼。
九十九、哮喘。
哮吼灵秘丹:《寿世保元》卷三[组成]
胆南星60克、大半夏(用白矾15克、牙皂15克,同煅一夜,不见白星)60克、赤茯苓(去皮)60克、苦葶苈60克、大贝母60克、沉香30克、青礞石(消煅)15克、天竺黄6克、珍珠(豆腐煮)9克、羚羊角(锉末)1支、乌犀角9克、白矾30克、硼砂30克、风化消15克、花蕊石(火煅)15克、孩儿茶15克、款冬花30克、铅白霜15克。
用法:上药研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30丸,临卧时用姜汤送下。外制六味地黄丸,空腹时服,百发百中。
功用:
[主治]哮喘。
一OO、久患呷嗽,咳而喉中多痰,结于喉间,喉中呀呷有声,发即偃卧不得。
射干丸:《圣济总录》卷六十五[组成]
射干30克、半夏(汤洗十遍,炒干)375克、干姜(炮裂)、款冬花(去萼,焙干)、皂荚(去皮、子,炙)、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各30克、百部(焙干)、五味子(拣净)各375克、细辛(去苗、叶)、贝母(去心,炒令微黄)、白茯苓(去黑皮)、郁李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研如脂)各30克。
用法:上十二味,先捣前十一味,细罗为末,入郁李仁同研令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空腹饮下7丸,稍加至15丸,一日二次。
功用:
[主治]久患呷嗽,咳而喉中多痰,结于喉间,喉中呀呷有声,发即偃卧不得。
一一一、寒包热邪,哮喘痰嗽,遇冷即发。
麻黄定喘汤:《张氏医通》卷十三[组成]
麻黄(去节)24克、杏仁14粒(泡,去皮、尖,研)、厚朴(姜制)24克、款冬花(去梗)、桑皮(蜜炙)、苏子(微炒,研)各3克、甘草(生炙)各12克、黄芩、半夏(姜制)各36克。
用法:上药水煎,去滓。以生银杏7枚,捣烂入药,绞去滓,乘热服之。去枕仰卧,暖覆取微汗。
功用:宣肺平喘,清热化痰。
[主治]寒包热邪,哮喘痰嗽,遇冷即发。[方论]本方证系寒邪外束,热壅于内,肺失宣降所致。方中麻黄宣肺平喘,黄芩、桑白皮清降肺热,苏子、杏仁降气化痰,厚朴、半夏宽理气,燥湿化痰,款冬花润肺止咳,甘草和中缓急,银杏敛肺定喘。诸药合用,俾痰热内消,寒邪外解,肺府清而喘逆自止。
一一二、小儿寒郁而喘,喉鸣、腹胀肠鸣,鼻流清涕。
麻黄柴胡升麻汤:《兰室秘藏》卷下[组成]
麻黄、草豆蔻、益智仁各45克、吴茱萸、厚朴各06克、当归梢、甘草、柴胡、生黄芩各03克、升麻、神曲、苏木各15克、全蝎2个、红花少许。
用法:上药锉碎,分二服。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空腹时服。微有汗则效。
功用:
[主治]小儿寒郁而喘,喉鸣、腹胀肠鸣,鼻流清涕。[禁忌]服药后宜避风寒。
一一五、上气咳逆,喉中如水鸡声,喘息不通,呼吸欲绝,脉浮。
清肺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三[组成]
紫菀茸、杏仁(去皮、尖)、诃子(煨,去核)各60克、汉防已30克。
用法:上锉为散。每服12克,用水230毫升,鸡子白皮1片,煎至160毫升,去滓,食后服。
功用:
[主治]上气咳逆,喉中如水鸡声,喘息不通,呼吸欲绝,脉浮。
一一七、久有哮喘,每遇寒即发,发则上气喘急,咳嗽,痰涎上壅,年久不愈者。
清上补下丸:《寿世保元》卷三[组成]
怀生地黄(炒,锅内酒拌,蒸黑)120克、南枣(酒蒸,去核)60克、怀山药45克、辽五味子45克、天门冬(去心)45克、牡丹皮45克、泽泻45克、枳实(麸炒)45克、贝母45克、麦门冬(去心)45克、桔梗(去芦 )45克、黄连(姜炒)45克、杏仁(去皮)45克、半夏(姜炒)45克、瓜萎仁(去油)45克、枯芩(酒炒)45克、甘草15克。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克,空腹时用淡姜汤送下。
功用:清肺补肾,化痰平喘。
[主治]久有哮喘,每遇寒即发,发则上气喘急,咳嗽,痰涎上壅,年久不愈者。
一一八、肺劳虚寒,心腹冷气,胸胁逆满,气从胸达背痛,饮食即吐,虚乏不足;虚寒哮嗽,呕逆便溏,脉细者。
温肺汤:《重订严氏济生方》[组成]
人参、钟乳粉、制半夏(汤泡七次)、桂心(不见火)、橘红、干姜(炮)各30克、木香(不见火)、炙甘草各15克。
用法:为末,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16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功用:
[主治]肺劳虚寒,心腹冷气,胸胁逆满,气从胸达背痛,饮食即吐,虚乏不足;虚寒哮嗽,呕逆便溏,脉细者。
一二O、喘嗽,喉中如锯,不能睡卧。
僵蚕汤:《瑞竹堂经验方》卷二[组成]
好末茶30克、白僵蚕30克。
用法:上为细末,放碗内,倾沸汤150毫升,用盏盖定。临卧再添汤点服。
功用:
[主治]喘嗽,喉中如锯,不能睡卧。
祛风导痰汤简介
本文2023-11-05 04:39:3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01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