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了解明朝的陵寝制度,不知道哪本古籍上有详细的说明?
没有正规描写十三陵的古籍,都是散见于各种书籍中,
《帝陵图说》《工部厂库则例》《昌平山水记》《明实录》《酌中志》《昌平州志》
近代文献就是《定陵》,还有十三陵特区办事处的胡汉生、何宝善等人的著述,
实在不行,凤阳皇陵、南京孝陵、昌平十三陵、钟祥显陵都是旅游景点,考察一下就知道了
在进行定陵挖掘时,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使许多丝织品、书画以及帝王帝后棺椁等珍贵文物被破坏,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具体分析如下:
一未准备充足,造成大量丝织品严重损毁。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郭沫若等人为代表的考古团队,为了进一步展开对于明朝历史的研究,决定开始挖掘定陵。但非常遗憾的是,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还给定陵中的文物造成了十分严重的破坏。
据有关数据显示,当时出土的各种丝织品,包括袍料、布匹和衣服等共有六百多件。长期处于封闭黑暗和缺氧潮湿环境中的丝织品,由于在曝光之前,考古人员未采取充分的保护措施,出土后就很快被碳化,变硬发黑直至失去基本的纹理构造。
据说刚出土时颜色鲜艳,如同新的一样很是华丽,而变硬是由于考古人员错用了一种含有塑料成分的丝织品氧化剂。在这些丝织品中最为珍贵的,当属万历皇帝的缂丝龙袍。制作该龙袍所使用的缂丝技术已失传,而龙袍也因当时考古技术的落后,最终未能幸免于难,它的历史研究价值被极大的破坏。
二皇帝及皇后棺椁被扔,至今下落不明。定陵被成功打开后,皇帝和皇后的金丝楠木棺椁和尸身都保存的尚为完好,甚至头发还存在光泽。而当时进行挖掘的相关考古人员,却因棺椁占地大和地宫脏乱为由,竟将棺椁随意丢弃。即使后期意识到此做法的严重错误性,派人紧急寻回,也没能找回帝王帝后的棺椁。
可见当时的考古工作者,根本没有想到金丝楠木的珍贵性,以及棺椁本身所具有的考古价值,十分令人痛心。更让人遗憾的是他们的尸骨,也因后期一系列的波折,而永远的消失在这个世界上,让后世学者痛失研究明朝时期文化的机会。
此外,定陵中没有字画留存,这一点很让人疑惑。因为按照史料记载,万历皇帝很爱读书,用字画陪葬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比较可能的原因就是,当时挖掘出来的字画和书本等,或许也因被风化而损坏。
出土的空竹文物是明定陵。
在北京明十三陵陵区中,有一座皇陵已被打开,这就是解放以后有组织发掘的第一个皇帝陵——明定陵。定陵是明代第14位皇帝朱翊钧的陵墓,朱翊钧1573年到1620年在位,共48年,年号万历,定陵是十三陵中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座被发掘出来的皇陵。
它坐落在燕山余脉大峪山的脚下,四周遍植苍松翠柏,陵墓始建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当时朱翊钧才22岁,征集民夫几十万人,历时6年方基本建成。
介绍:
我国古代的帝王为推崇皇权,宣扬“君权神授,湘“厚葬以明孝”的思想,不惜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营建规模宏伟的陵墓。其中,深埋在坟家之下的玄宫建筑就是最核心和最富于神秘色彩的一部分。明代帝陵的玄宫制度,由于史书记载简略,又缺乏必要的工程档案资料,一直是人们心日中的一个谜。
1957年明定陵试掘成功,才为人们提供了研究明代帝陵玄宫制度的实物资料。因此,深入地探讨定陵的玄宫制度,对研究整个明代帝陵的玄宫制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明定陵,是明十三陵中,第十三位皇帝明神宗朱翊钧与他的两个皇后(孝端、孝靖)的陵寝。
在万历十二年(1584)动工,历时6年完成1590年),才修建完成,前后共耗用白银八百万两。定陵的主要建筑有陵门、裬恩门、裬恩殿、明楼、地下宫殿等,它的地面建筑共占18万平方米。是十三陵中最大的三座陵园之一(明成祖长陵、明世宗永陵、明神宗定陵)。至于某人为什么执意要挖掘,挖掘的目的和动机是什么,我在这里不进行讨论,毕竟对文物造成的毁坏已经产生,也无法弥补,我们说个底朝天文物也不会恢复如初。
发掘后共出土各类文物3000多件,这些文物基本上都属于皇帝皇后御用的,每件都是各具特色。很多都是国宝级别的。我们今天就来一睹他们的风采。
明神宗乌纱翼善冠
明神宗乌纱翼善冠
乌纱翼善冠出土时戴在万历头部。用细竹丝编成六角形绸络状纹作胎,髹黑漆,内衬红素绢,再以双层黑纱敷面。而龙身为金丝累制,且嵌猫眼石、黄宝石各二块,红、蓝宝石各五块,绿宝石二块、珍珠五颗,龙首还托"万"、"寿"二字,整个冠高235厘米,径19厘米,金饰件总重量3075克,异常精美华贵。
明神宗金丝翼善冠
整个冠高24厘米,直径175厘米,重826克。该冠用极高的工艺制作而成,用极细的金丝编织而成,分为“前屋”、“后山”和“金折角”三个部分,全系金制。整个冠身,所编花纹不仅空档均匀、疏密一致,而且无接头、无断丝,看不到来龙去脉,有如翼翼罗纱轻盈透明。
而且其中二龙的头、爪、背鳍以及火珠,全部采用阳錾工艺进行雕刻,呈半浮雕效果,而龙身、龙腿等部位则采用传统的掐丝、垒丝、码丝工艺进行制作,每个鳞片均以金丝搓拧成的花丝制成,然后码焊成形。整个冠竟然找不出丝毫焊口的痕迹。为至令唯一发现的皇帝金冠。
万历龙袍
缂丝衮服由大襟(含左袖)、小襟(含右袖)、后片(领部至下摆底边)三部分组成,出土时衮服上面放有绢质标签,墨书"万历四十五年……衮服"等字样。衣长135厘米,两袖通长234厘米,大襟宽135厘米,小襟宽98厘米,袖宽55厘米,袖口宽18厘米,盘领贴边宽32厘米,领口宽17厘米,领口直长196厘米。不过可惜的是由于没有完善的保存技术,在出土不久就变成了图中的样子。
罗地洒线绣百子衣
罗地洒线绣百子衣出于孝靖皇后棺内,衣长79厘米,通袖长240厘米,升龙、行龙左右盘绕,龙身四周饰以云水,极具威严气息。在前后襟与衣袖上共绣有100个活泼童子,姿态各异,蕴含"子孙万代,多福多寿"的寓意。而绣衣大量用金线,效果极其富丽堂皇。
三龙两凤冠
冠上有三条金龙、两只翠凤,固称为三龙两凤冠。除了有代表尊贵的金龙翠凤,其上还镶嵌红、蓝宝石一百多块,大小珍珠五千余颗,从定陵出土后已过去数百年仍不失富贵光鲜。
描金谥册
谥册是刻有为帝后上谥诏书的简册。该谥册由黄织金缎将10片连接,非常精美。另外,每片均是4条拼成,册第1页和第10页各刻四条描金龙,第2到9页刻谥文。
丝镂空金盒玉盂,底外壁刻有铭文一周:“大明隆庆庚午年银作局造八成色金盒一个,碟全重二十八两六钱。”明朝有定制,皇帝的仪仗中就明确规定必须有盂。
鎏金银盘玉杯
鎏金银盘玉杯,口径58厘米、高55厘米,材质同为新疆和田白玉。
金盖金托玉碗
金盖金托玉碗,高7厘米、口径152厘米、足径59厘米,材质也为新疆和田白玉。
这些都是国宝级的文物,而定陵出土的珍宝远不止这些,还有更多的因为当时的保护技术不到位,或许损坏,或许失去了原有的光彩。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所以不主动发掘帝王陵成为了中国考古界的一个规定。
我想了解明朝的陵寝制度,不知道哪本古籍上有详细的说明?
本文2023-11-05 05:44:0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01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