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中国人一年阅读多少本书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5浏览:2收藏

当今中国人一年阅读多少本书,第1张

这个问题的的确确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因为我认为当下社会当中的人,愿意将自己闲暇的时间去阅读的人已经好不多了,真的不多了,中国人是世界上年阅读量最低的国家,可以说在当下的中国人的思维当中,阅读已经在意被淡忘在现在快节奏的生活当中了。

一个关键的因素在于,当今人的心态和价值取向导致了当今人对读书和预读淡漠,和人文素养的缺失。在当下的人几乎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日夜为自己的生活和生计忙碌,除了日常当中赚钱之外,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很大幅度的改变,年轻人喜欢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喜欢热闹,在节假日的时候大多年轻人都喜欢三五成群的开PARTY,当KTV当中度过自己的生活的年轻人,还有多少人能够愿意去安静的坐在书桌当中去阅读去开卷呢?

的确现在的人目光短浅,而且大多数的现在人已经越来越淡忘了阅读,因为当下年轻人的思维习惯当中已经缺乏了一种对阅读的意识和习惯,这个问题是十分可悲的。阅读对于一个人的意义有着关键和重大的意义。

人是有思想和感情的生物,人为什么能够成为万物之灵,这是因为人在会对自己生活当中的事物去观察何时考,再思考的过程当中我们的人类的文明才能不断完善,我们和低等动物的区别在于我们拥有文字。字能够记录我们生活的历史和我们各自的思想感情。人如果没有文字,人如果不能够从低等动物的感性认知当中上升到理性和认知的话,那么我们就不会拥有文明和丰富多彩的文化。人类的文化是构建在有文字基础上的,文字能够记录我们的思想从而将我们前人总结的经验全部完整的保留下来传承给后人。

读书和阅读,对一个文明社会当中的人来说意义十分的重大,因为我们人类生活,不是单单的为了吃饭而生活,我们有各种精神需求,人除了温饱还需要视觉听觉和身心的享受,还需要思考人生的意义,干这些事物是构成一个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事务。精神生活是我们人类文明的关键所在。

精神生活当中我认为最简单的和最重要一个事物就是阅读。我认为阅读是一切精神生活当中最能够了解和接受超大信息量的一种方式,阅读是人与人思想的交流也是对人思想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培根说的求知可以做消遣同时也是对个人素质的装饰。人如果不去阅读,对人类社会的基本知识和相关领域的知识尤其是人文知识必然匮乏。这种匮乏带给人的是思想的缺陷,导致我们的思维和必要人文知识储备的缺失。

或许人们觉得人文知识的缺失好像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没有什么影响?这个事物对我们生活没有很大的关系。其实不然,人文知识是一个人生活情趣的组成部分,或许在一般的时候人文知识没有使用知识那样用处广泛。但是当特定的时候,当自己和他人谈话的时候涉及文学艺术的时候,那么你的人文素养就会大有用处。一个读过书的人或者说一个具有良好人文修养的人在生活当中你能够感受到艺术对自己的生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人文的魅力在于它能够修饰一个人自身的不足,让庸俗的你变得高雅和富有生活情趣。而这一切都能够通过阅读去完善。

有时候我觉得,阅读文学名著,竟如同在一个空旷的仓库当中储备事物,可能在仓库当中的东西在你当下的时候不会用到,但是他确实生活当中的一个部分,当自己在和人们交流的时候,如果涉及到一些人文知识的时候,你能够将自己储备得到事物灵活的运用上,这样一来你在他人面前你就能够与众不同。

阅读是一种为自己积累内财地重要手段,一本好书有时候能够对一个人的思想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它能够给人们很多的事物。阅读智者的书籍能够给你很多不同的人生感悟和看问题角度的不同,所以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年代读书阅读各个方面的书籍都是对于一个人来说十分重要的事情。

但是在现在这个快节奏的年代当中,人们在忙碌的生活当中没有时间读书。因为大多数人生活桀纣快工作压力大,没有时间读书和阅读,这个问题是一个客观问题。

在当下的人一年读书几乎没有人能够读完一本书。大多数人的是汉奸被工作业务占据了,在周末的时候大多数人的时光在赌博聚会网络当中了,人们在言谈举止当中大多数是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事物,当今的人几乎绝大多数将自己的业余时间用在打牌去KTV

等娱乐场所当中,或者在网络当中和人们谈天玩游戏将自己的时光用在没有意义的事情当中,这却是当下人最喜欢的事情现在的人已经很难有耐心和功夫去净下心来阅读书籍。因为当下的年轻人都太浮躁,他们向往的事物大多数停留在外在的刺激中。

当下的年轻人阅读量少,一年到头阅读不了几本书。这个现象的发生我们不能够全部怪罪到年轻人的浮躁当中,我们应该说;导致当下的人远离书籍的一个关键问题是社会当中缺少一种文化氛围,当今的社会过度重视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和资本积累。却忽视人内心文化素质教育,一味的为了物质利益。这就导致了大多数人在社会大潮流当中没有了阅读淡忘了阅读,所以读书也就无从可谈了。

我觉得在现在社会当中,你一年能够读完两本书,两本比较好的书籍。你能够加持和保持阅读习惯,将阅读成为自己的一个习惯,那么你就是当下的最有学问的人。你就是知识的富翁。

在现实生活中约到的人群当中,大多数人没有阅读的习惯。他们拒绝阅读的理由是我没时间。难道这能够成为不阅读的理由吗?其实一个真的爱好书籍的爱好者,无论自己的生活多忙他都会给自己一定的时间去阅读,如果说当下的人能够经阅读和你平时闲暇的时候去戳麻将那样的热衷,那么我认为只要你能够坚持自己的主张不断地给自己冲电,那么在你的人生轨迹当中去,你的是想会不断的特深。

其实阅读并不需要什么很高的要求,只需要一颗平静的心,在一个舒适的环境当中翻开书去享受书中的欢乐和点点滴滴。一个不懂文学的人,一个不会享受阅读的人,在的生活品味永远是同流合污这样的生活没有生活情调的。生活当中我么需要各种人文学知识和艺术的元素他们能够装点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可惜我们当代人的人文素质已经缺乏到几点,我们成年人和当下人已经对阅读不在热衷,现在人能够甘愿将自己的时光埋没书籍当中的人已经很少了。高额的物价和通俗底下的社会价值取向已经将一个人带入到一个混乱的社会当中,书籍已经日渐被人们所淡忘,这是以中文胡杰的悲哀,

其实我认为如果把我们用在无聊娱乐的时间去安安静静的,平心静气的坐在书队中阅读一两部中外名著,或者哲学著作,在当下是快节奏的社会里会提升我们生活质量。

请不要说你没有时间阅读,将自己生活中无意义的事情删去用于下的时间阅读你会有很丰富的收获,一年读完三好本书对大家来说是不困难的。

阅读诗人把生的组要组成部分。它能够改变人生的态度。多读书受益终生。

读过书的叫“魔法师学徒”

没读过书的叫“混混是怎样练成的”

如何问学历就是请问“方士的炼金攻略”? 学历就是“灵虚”、“元婴”、“渡劫”、“飞升”……?

文化就是“魔武双修”、“全能炼金师”“冰火魔厨”……

我看到的数字是:每人一年平均阅读5本书左右。当然,这个数字受太多因素的影响,个人觉得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就像平均收入一样。做一个参考,认识一下就好。

事实上,每年多读点书,比如一年读50本,真的不难,很多人都可以做到,我自己已经做到了。但能做到和真的做到了是两码事,现实中只有少数人真的做到了每年读50本书。关键是一个意愿和选择问题。因为很多人把可以拿来读书的时间做了玩手机、约会等等的一些事情。

这里先给你具体算一下:一年阅读50本书,平均下来就是一周阅读一本书。拿一周阅读一本20万字左右的书籍来讲,那么一天只需要阅读3万字不到,按照正常人每分钟阅读两三百字的效率,那么每天只需要花费15-2个小时就可以实现一周阅读一本书,一年阅读50本书。

如果你像我一样,有快速阅读的能力,能一分钟阅读两三千字(通过训练“精英特速读”掌握的,具体读书的时候可以根据内容难度自我调节阅读速度),那么每天阅读05个小时,就足够完成一周阅读一本书的目标。

除了快速阅读的技能可以帮我们轻松实现50本书,另外还有几个策略,它们分别是:建立晨间阅读的习惯、远离以及戒掉社群媒体成瘾

的习惯等。

建立晨间阅读习惯主要是为阅读设置时间。因为早晨醒来后的这段时光,通常是我们专注度较高、精神较好的时候。每天早晨如果能安排一个小时的阅读时间,那一年阅读五十本书就容易多了。

当然,这个时间段你也可以放在晚上,如果放在晚上,需要特别注意“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影响。因为经过一天的工作和学习、注意力、精力也都消耗得差不多了,很容易、也更原因玩玩手机、看看电视等轻松不费脑的行为。所以,如果你把阅读时间定在晚上,要学会管理时间、管理任务,避免被分心。

比如减少关注一写没有多少营养的内容,删除一些娱乐性质强、实用性低的软件,同时关闭各种没必要的信息推送;每天给自己特定的时间娱乐(如晚饭后半小时至一小时),在“玩”之前定好截止时间的闹钟等等。

一年能读多少书取决于自己的理解程度。

而就算一个人一生里文学作品读得很多,他的多也难有一个目标。1,000和100本文学作品这样的数目,体现在不同个性和秉质的人的一生里,所起的作用、所造成的差别,难道真有数字上显示的那么大,大到一个人可以成为另一个人的权威和导师,大到一个人可以替另一个人成为批评家,大到读过一百本的人可小看只读过五十本的人?批评家和文学教授的修炼就悬于这一大可争议的假设。

人一生的文学阅读量也好像有一个封顶的限量。对一般读者,一百部名著好像已是一生的极限,像符咒一样圈定了个人文学阅读的冒险疆界。这决不是因为不勤奋,一个人真喜欢一个文学作品,那是任谁都拦不住他或她去为它发疯为它痴,花再多时间和精力也不会觉得辛苦,读再多都是可能的。问题在于,在实际操作里,哪怕下决心通读所有名著,经验历史中的真实个人实难这样光凭决心去一网打尽。不是勤奋不到完成这一任务,而是因为这些名著本身是那么相不兼容的东西,读多了,这一本、这个作者有可能使你无法忍受另一本、另一个作者,虽然是什么让我去先读了那一本本身仍是偶然的。在人生中随机遭遇的伟大文学作品因时制宜地培养了我们的批判力,对这一部分的文学名著的熟悉使我们会疏远和隔离另一些其实是同样伟大的名著,使我们对它们有了批评的眼光。每一个人都是以各各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名著集合里来获得其批判力的,语文老师、思想导师们企图用被选进教材的那同一批名著,或一个必读书单去教导所有年青人从中获得人生的进取力量,虽苦苦坚持,虽够勇敢,但到底因为剥夺了年青人与名著之间的烈火干柴般的初遇,就使这好心的插手成了一桩拆散真正鸳鸯的包办婚姻。

一个能兴致勃勃读万卷书的人一生就光去成为一个读者了,再难做成别的事--这至少是我们文学第三产业从业者的凄惨了。是,临了,除了说读过哪一些书,我还能说我一生做过什么(而连水手也常有个小岛可发现呢。)即使能假设一个人能像许多人自称的那样同样深刻地喜欢着三千部名著,可我们仍不得不说,照人性和心理的基本倾向看,他一定是对每一部都喜欢得不深,才能做到这一点。叶公好龙式的什么名作家都喜欢的文学爱好者在我们身边是多了,许多人要么能够把许多迥异的作家当同一种类来喜欢,要么就滔滔地猎奇,在集邮,在拍卖,是收藏家,是发烧友。一个有较好的文学感应力、批判力的人可以吞吐多量的作家和作品,但他的心灵世界里仿佛只能容下一定的载重量,一时一地只能吃重这么多,一生里只能涵纳这么多。认真于这一些作品,就会对另一些也许是同样伟大的作品不够意思,甚至产生偏见和倦意。而且我们的精神生活、精神习性里有一种批评的态度是与我们收拾房间的习惯一样,会随年龄而更尖锐,会越来越

不能容忍看惯或看累赘的东西。要把几样好东西并放,需有主题,有个布排的要求。同时关注三千个作品里的世界,一样地为三千个主人公动情,我的情感倾注的平均值也就有限,再说,这样超量地移情着,我自己的人生还过不过?

这仿佛能成为一个心理学定理。去卢浮宫,那里你敢说好作品不多?但每次看下来,看一天好了,心里剩下带回家的也就那么一两幅作品,不是因为看得脚肌酸疼,眼冒火星,不是因为健忘,也不是因为爱好艺术不深,实在是因为我们的心灵天生是一个伟大的批评家,习得、加深着深刻、固执的偏好,审美上不商量地势利,那种挑精拣肥,那种在好东西面前的任性、乖戾,如自己回头看,真觉得该遭雷劈。且越是优秀的心灵越只能容下它所共鸣的少量东西,越是对自己初看不顺眼的东西不留情;越是托尔斯泰越有可能不感冒莎士比亚,越是相近,就越是抗拒。曾与朋友争论:同时喜爱鲁迅和周作人可不可能?注意了,是喜爱,而不是喜欢。回答的实质就落在了什么叫喜爱上,与该作者兄弟本身无关了:文学之爱也排它,或只有排它之爱才可称文学之爱。在这一点上,语文老师很需要我们同情,因为他们必须真诚地对什么著名作品都说"了不起",还得向学生证明其了不起,不像"先/后锋作家"和"先/后锋诗人",说不喜欢鲁迅或托尔斯泰反能给自己脸上贴金。

世上最好的十幅名画白给我,家里有地方就全挂到墙上,我一定是憨大。十里挑一挂上去,过一阵子看腻了,换挂另一幅,这才像个凡人。这样下来,不多时间里就只剩下一两幅看得顺眼了,拉斐尔和鲁本斯也有可能被我狗眼看扁--这不是心理学实验推理,而人性之天然局限--由那些连艺术都无法移易的人性倾向所决定。我们的文学人生里,那些壮怀激烈时能让我们揣着去赴汤蹈火的作品,在年老时会被轻松丢一旁,早被我们小看的少年时的最爱,突然又成了我们离世前的文学执着。BBC广播四台有个叫做"荒岛"的节目专门采访有丰富人生、丰富文学阅读经验的老人,到节目煞尾,记者总会问:你在这个年龄上执着的是什么作家什么作品了?在提示了莎士比亚和《圣经》之后,许多老人还是干脆决绝地回答:狄更斯。我们一生里不会执着很多作品,离世前仍记着的往往是一些以平常心、以此世态度写成的亲切对人的作品,这一点肯定要让我们的文学原教旨主义者、艺术救世论者、文学十年计划规划者、语文老师们、那些想替我们的小学生编一本文学含金量最高的课本的著名作家们失望了。

近日读到维特根斯坦的阅读人生,倒是得了一些安慰。他的确读得很少,而且还能证明少读的好处。他一生据他自己说喜欢的只有叔本华、斯宾格勒和卡尔.克劳斯,歌德也读了一些,但认为并非必需。他说有了叔本华,歌德也有点多余。尼采他压根认为可有可无,或可从叔本华和斯宾格勒里旁证到。最初,维特根斯坦的阅读经历有这么几点让我不安和为难。首先他可能认为我们阅读的作家之间会有重迭与累赘;其次,一个作家可以抵销、覆盖或顶替别的许多作家;再就是,在短短一生里要形成深刻的洞见,精读绝少的几个作家倒反而可能是一种高效策略。最要命的是,他一生里读过的人当中,歌德是唯一跟文学沾边的,而他竟说可用叔本华替!这不等于说,做一个伟大深刻的人不一定得读很多的文学作品--维氏承认他的文学经历只限于克劳斯的那些讽刺格言。

那些未读的名著总象悲剧命运一样很容易就否定了我们已经读的那一些;又不是想多读就能多读,除了勤奋,还得有深刻但同时又很兼容的心灵;而且一个人越有文学眼光,由于天生具有深刻的批判力,也读不多,而且不用多读就能达到普通人博览群书才能达到的境界,而且可能正因为少读而更保有那种锐利眼光,相比之下普通人的眼光反而会受其广读多读的干扰?我们剩下来是不是只能这样安慰自己了:我们还未读过的那么多伟大作品可能对我们的人生产生的影响,其实可能已被我们在生活中摆弄过的其它遭遇所替代和补偿了?那么多未读的名著在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里落下遗憾,但天底下有几个人真的是为那么多未读过的文学名著辗转反侧着?我们的生活中的不济能最终迂回地怪罪到那些未读的名著?可语文教师、作家们和文学既得利益者人常常真的在这样归咎。

那些未读的名著可能就是我们有待去冒险的人生的未知区域?一个人完成了自己的人生、从成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自动进入这些未读的名著世界?每个人历经的世界都是完满的,莱布尼茨说。一个人感受力好,能象歌德一样表达出人生不同路段上的印象,一个人没有感受力,却善于默默去承受,其体会到的定比歌德少?后者需要伟大名著,是要将它们当路标,是要印证,并不是将其当说明书、教科书?我们常发现:还没有某一种人生的大经历,我们就读不出一些名著里的味道,等我们有了那种经历--有过了,用不着名著来教导我们如何去经历它了--我们才去名著里比照具有更伟大的心灵的人物在同样的遭际中的征程、造化。我们常要求孩子们较早进入那些名著,可他们多会发现名著里的人物夸张、做作甚至无病呻吟,因为生命力旺盛时真是敢做敢当,用不着去比附别人的人生?我们对名著的一些偏见和厌倦多由父母、教育和文学专业人士的一片好心造成。许多名著眼看着快要与我们的人生无缘,却是在人生某一个关节上,回头偶尔翻弄,才读出了滋味。过去曾经语文老师点拨,已认为《儒林外史》只是揭露,里面人人都是受害者,只有清高和落俗之分。现在这个年纪读去,在尝到了一点读书人的辛酸和恶运之后,却发现《儒林外史》里有我不济时想要"相忘于江湖"的世界,这里人人有自己的活法,生活背后都由一条充足理由律支持着,走入没路时,哪怕小命不保时,都有资本挥袖坦荡前去,直让我感叹和追慕没落时代里普通读书人的高亮心节--它终于不再是老师们想警示我的旧时代的黑暗,为自己的人生找到另一片空地。

最博览群书的人,一生里也只与跟总数相比很寒酸数量的名著打过照面。比如,我们本应浩瀚的"世界文学"其实只是那些靠文学吃饭的人编出来的,是零售,还不是全货批发。它刚好够一个大学文学讲师写一二学期的讲课教案,够一个本科生读两学期,供一个小伙子花一两个星期到一两个月翻一遍,好向心上人宣布已广读世界名著。曾在某大学教过一门真的叫"世界文学2"的课,是夹在两位本系女才子中间,她们要讲的是欧美和东亚,古代与现代,轮到不才来湿脚的,只剩几个未打扫的象孟加拉国情歌、冰岛史诗这样的墙角了。可是又发现我的打破吉尼斯最狭窄纪录的"世界文学"仍是没讲到黎巴嫩文学、刚果文学和爱斯基摩文学,而楞过神来说,这"世界文学"里还应包括中国文学的--把中国文学之外的文学叫做世界文学,这成什么逻辑?而真要有一种完备的世界文学,那它一定会比我们的永乐大典还厚,还要面面俱到,那谁又能吃得消?而且由于印刷术的功劳,大作家和名著已越积越多地保存下来,按以往速度,到3000年,全世界会有6个以上的莎士比亚,中国会有30个以上的鲁迅,我们的文学爱好者到时怎么博览名著,家里的书室如何放得下"中国文学"或"世界文学"?而且最要命的是,那时的人已不肯读纸媒体,阅读可能已不是用手指头将一个白色六面体翻一遍这样的事体了,我们还怎么炫耀自己博"览"群书?

卡尔维诺《冬夜里一个旅行……》写到从来懒得读文学作品,却在做大学文学讲师的罗塔莉娅的奇事。她的高招是让电脑替她来读:搜寻一本书里出现得最多的十个字,然后来分析这十个字……她靠这种量化的科学分析打败了很多同行,不用辛辛苦苦地读,就能被业内人士誉为最客观的批评家……再说好的文学爱好者不光博览名著,还能把一个作品读很多次,每次都读得死去活来,颠五倒六,这又给多读增加了障碍。有作家宣称读过十遍以上的《红楼梦》,言下之意是他的文学资质了得(作家们说他读过许多名著,那意思是他这下子就不可能写得不好了,由此你就必须包涵他写的东西了?另外,你去看看余华、王朔、苏童自己列出的喜欢的作家,那一定象福克纳、略萨这样的被文学界诊断为典型的主流而被册封的作家,他们绝不会去喜欢被贬为三流但很有意思的作家--作家们更是喜欢炫耀我读的是什么的?更不应该相信作家说他自己读过谁,于是就得了某某的真髓?作家们的炫耀:我不光读过很多名著,以很精当的方式读它们,而且我我能聪明地躲开很多普通人不幸落入其魔爪的那些不入流作品--象爱情的自欺欺人一样:我只为我爱的人勃起,成功地躲开了一切诱惑)。

现象学研究让我们泄气:虽然我们将不同的"活过的经历"带进了每一次阅读,但对于作品的本身,我们每一次再读只会加深以前阅读中形成的固见,新发现怎么也抵不过初次阅读的惊愕--可文学阅读则是一种寻求各种"解放"的诉求,总要读出另一洞天,才不算压抑。读进名著里钻不出来,以自己的历史地独特的人生去印证名著里主人公们的生活的示范性,这会不会是另一种人生的枷锁?名著是人生教科书,一生须反复识读,这种训导好像不是绝对正确,因为尽管我们一再从一部名著里不断得出伟大的教训和启示,人性在2002年的状况,好像没比1002年时好到哪里去,今天的文学作品也没有因为从未有过的这么多积累成的来自伟大作品的启示而更上台阶,文学在今天仍只是我们苛且的人性树林里在这特定时代中长出来的一些鲜蘑菇或毒蘑菇,我们是什么它就是什么,给我们些许恍惚,但并未形而上得站到所有以前时代的肩膀上。

上大学时有同学说初中就能看懂《红楼梦》了,听了曾好一阵内疚,这事可是像小时有没有一个有钱当官或名人的老爸那么重,或姑娘们出嫁前没有浪漫过一把那么让人遗憾的,要知道本人不幸是上了大学才失了看《红》的贞操的,而且是大家好像都看过,只剩下本人拖后腿了才去读的,是在另一种消极的虚荣心之下看完的,该看时没看,其实后果那时早已出来了。后来终于发现自己的文学阅读上的穷酸实难改观,干脆随它去,我的阅读哲学于是竟堕落为自己觉得好看又有时间才去看了。

这样比较下的未读的名著一多,也就绝望:本人是不可能再有一个美满的文学阅读人生了,悼词里朋友们也只好将我写成"一个随便翻翻的人"了,虽然曾靠文学第三产业谋生一辈子。而且即使读了,也不像我身边的文学壮士,能从作品中读出作家的内心,对作品精通得可以成为该作家的心理医生。本人是哪怕读了,说难听点也就只那么着迷于作品里两个字、两句话怎么捏在一起,作者说话的那份口气怎么被串在字之间,像吃拔丝苹果一样。语言的草坪上被作者新剪后飘出的一些清香对我竟然很重要。光只注意那份入口感了。有时甚至捣浆糊到像欣赏凉拌黄瓜和冰镇汽水那样欣赏作品的肉感和纹质,皮毛至极。与听音乐一样,无论是古典四重奏、爵士还是摇滚,我这个年龄上反而堕落到只听两个乐句是怎样被粘在一起的,只听瞬间里音的绽放,要听弄出来的那一点噪音热闹得有没有一点意思了。当下的音色居然对我最重要,热闹了就来劲,哪怕还未出旋律,最喜欢那种要把时间磋成粉末的切分节奏,或某一区段内丰富得不想再去听下面的表现主义瞬间。我得承认自己对文学文本的需要是视*、听*、恋物和拜物的。面对文本,如德里达说,我象个十恶不赦的凶手,虽然自己是第一个受害者。

我病态,我只能祈求自己是真喜欢。我希望出生低,家庭教养和学校教育不当,秉性低下等等可以成为这让我的老师和前辈们难堪的文学趣味的借口。然而我的文学趣味非但难以被一些伟大理由说服、改变,却随入世之深越来越自我强固,越来越乖张。在文学热衷者共同体里,本人有可能已是出了问题的一员。人家是热爱,我只是瘾来对付一下。这个瘾将我带向极端,像抽烟一样,虽品不出一包好烟中那多花了的钱的味儿,却仍在乎不同的烟在指间燃烧的不同快感,在劳动我的肺去抽,舌蕾去取证之前。

虽说是一个革命热情较高但到底觉悟不高的文学无产者,我仍在争取做一个文学读者的自由:废除一切边界、阶级、排外,不是通过信仰之调和,而只简单地把那些陈年的鬼怪给扫除:逻辑矛盾、一致性、终极关怀。--闲话少说,让我们先阅读起来。

也关心着普天下为名著所累的人们。读名著不光要花钱,还得花时间,对无闲无钱者而言,它竟也是与将名画弄到自己手里霸着看一样使人把财富与人生都搭进去的一种勾当。我们得学着怎么对付已到手、将要到手的和永远不可能到手的作品,使自己巧妙周旋在已读过的和未读过的名著之间。目前世界上藏品最多价值最高的女收藏家艾里奥特女士这样交待她的对待名作和找到潜藏的著名作品,并从弄到手的作品中挤出最大快感、最大回报的秘诀:新作品里挑最受批评家们反对的,已传世作品里挑自己当时当地最不喜欢的。比照收藏家的这种选择与"解读"的自由与韬略,我们一生的文学阅读就显得非常悲惨。首先我们都是别人说好才去阅读,中小学课本,大学课程里有那么多"一生里不可不读的作品"。回头看去,我们有可能成为像一个收藏了人人都有,人人都说好的一大堆好作品的收藏家,或像一个只收藏和品读此时此刻喜欢,但另一时刻又喜欢上别的作品,藏品芜杂、矛盾、互相拆台的作品的收藏家。其次,我们不能够通过未弄到手的作

品使手头的作品增值。有那么多的因素使我不得不带着那么多未读而必须读的名著离世,使我的文学人生不美满。

最后让我学着卡尔维诺来定义那些未读而该读的明著/名著/命著/(过)敏著:还未读过的书,那为阅读以外的目的而写的书,那属于在它被写出之前就已被读过的这一范畴的、所以打开它之前我就已读过的那些书,那些如果你还有一次生命就一定会去读但你此生的寿数已限所以就没读的书,那些你一心想读但由于你还先欠着那么多该首先读的书而至今未读的书,那些现在还很贵,你要等到它们变成削价货再买读、你绝不肯从别人手里借了来读的书,那些每一个人似乎都已读过,因此就未读却已像读过它们一样的书,你已计划了好长时间要读的书,你好几年都在搜求而未果的书,那些与你目前正专心做的事同步所以读了就是重复的书,那些你想要占有的此时无用但将来万一会对你的人生有用的书,那些你想放在一边也许这个夏天有时间读的书,那些你需要它们去凑现存于书架上的书的书,那些能使你充满突然的、不可解释的毫无理由的好奇心的书,好久以前读过现在认为好象还未读过一样的该重新读一下的书,那些你总是假装已读过而现在真的该坐下来真的去读一下的……

当今中国人一年阅读多少本书

这个问题的的确确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因为我认为当下社会当中的人,愿意将自己闲暇的时间去阅读的人已经好不多了,真的不多了,中国人是...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