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修补撕破书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5浏览:3收藏

如何修补撕破书籍,第1张

撕破诗籍可以用糨糊修补。

传统的补书糨糊乃取面粉添加除虫菊、明矾等防蛀防腐的原料制作,现今补书则以市场购买的化学糨糊用清水稀释便可。将糨糊涂抹在撕破的书籍上,最后拼合粘连,晾干即可。

书籍的历史和文字、语言、文学、艺术、技术和科学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它最早可追溯于石、木、陶器、青铜、棕榈树叶、骨、白桦树皮等物上的铭刻。将纸莎草用于写字,对书籍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纸草书卷的出现,是最早的埃及书籍雏形。纸草书卷比苏美尔、巴比伦、亚述和赫梯人的泥版书更接近于现代书籍的概念。

书籍是人类进步和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跨入20世纪,书籍已成为传播知识、科学技术和保存文化的主要工具之一。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传播知识信息手段,除了书籍、报刊外,其他工具也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但书籍的作用,是其他传播工具或手段所不能代替的。在当代,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书籍仍然是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传播工具所以我们要爱护和修补书籍。

扩展资料:

民网北京6月12日电今日,由复旦大学图书馆、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主办,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复旦大学传习所、复旦大学古籍保护学社承办的“我在复旦学修复”系列活动——“走进古籍修复”活动在光华楼一楼学生广场举办。

复旦大学2017级古籍保护与修复方向的13名研究生是这次活动的参赛者。他们每人分到一页破损的古籍书页,现场进行修复。一方木桌,一张书页,便构筑起了他们的“书籍医生”天地。这天地里有传统的棕刷,有自制的挑针,有小巧的镊子,更有他们灵巧且训练有素的双手。

比赛完成后,13名同学还向现场师生展示了修补书页、挖补印章、齐栏、线装书装订和“金镶玉”制作等古籍修复步骤。古籍修复是一个要求宁静与虔诚的“旧”事业,也是一个积极发展的“新”学科,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是这转型道路上的推动者和守护者

人民网-教育-原创 -复旦“书籍医生”带你走进古籍修复

-书籍

汉龙文献保护中心经常举办古籍修复培训,可以关注一下。近日,汉龙文献保护中心受邀在河北某高校举办古籍修复培训,首先基于古籍修复知识展开培训,让对古籍修复感兴趣的同学,对古籍修复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古籍修复知识培训后,安排了古籍修复实操环节。同学们热情高涨,积极参与了古籍修复的各个步骤。汉龙文献保护中心自2012年成立以来,多次承接国内各大图书馆、档案馆的古籍档案等纸质文献的修复项目,还定期举办古籍档案修复技术交流培训,受到了社会和媒体的关注。

中华读书报讯 据最新消息,全国现存公藏古籍超过3000万册件,其中有超过1000万册件残破严重亟待修复,而全国图书馆专业古籍修复人才极度匮乏,与当前古籍保护的严峻形势形成尖锐的矛盾。

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主任张志清介绍说,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全国图书馆古籍修复人员不足100人,按比较快的工作进度,也需要近千年才能完成1000万册件古籍的修复任务。与此同时,现存古籍家底不清、古籍保护技术设备与科研水平落后等问题的存在,也为古籍保护、利用等基础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据了解,我国现存超过90%的古籍收藏在图书馆中,与文物管理归口不同,尽管国家每年用于文物保护的专项经费达3亿元以上,而用于古籍保护的专项经费却少得可怜,每年只有几十万元。建国以来,我国已开展过两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却从未进行过全国性的古籍普查。国家目前所掌握的古籍数量统计,是累加各馆上报数字而来,而由于经费不足、人员短缺等问题的存在,许多藏书单位并没有完成对古籍细致清点和编目整理工作,也没有进行定级和破损统计,即便如此,登记在册的公藏古籍也有超过3000万册件,几乎是其他类型文物数量的总和。这其中有超过1%3的古籍需要修复,许多珍贵古籍甚至急需进行抢救性修复。

张志清介绍说,国家图书馆在上个世纪60年代和前年对所收藏的善本古籍的纸张酸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其PH值已从平均7到75降为平均66。即在过去的40年间,国图的古籍文献纸张酸性PH值降低了一个数值,已从弱碱性或中性转变为酸性。“酸化”是指古籍纸张的主要成分——植物纤维素发生酸性水解,外在表现为纸张变黄和脆化,对古籍所造成的损蚀是非常严重的,据实验测算,PH值在50以下的文献,纸张将全面脆化,保存年限不会超过200年。张志清举例称,国图大部分善本古籍都藏在恒温恒湿并带有空气过滤装置的地下二层、三层,保护较好,而存于地上的《文津阁四库全书》,受大气污染的影响,有的纸页出现了明显的黄斑。他担心,如果现在不对古籍酸化加以重视,及时采取措施,再过若干年,不但抢救投入成本成倍增加,效果也是不容乐观的。

国家图书馆现藏100万册件珍贵善本特藏,其中轻度破损的有13万册件,中度破损的有26万册件,重度破损的也有12万册件,待修复文献超过半数。而馆内的古籍修复人员只有12名——这一数字已足以让其他图书馆羡慕不已——尽管他们的工作经验基本都在10年以上,修复技艺水平较高,但是普遍学历不高,多数是大专水平,而且年龄都超过了40岁,同时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张志清说:“国图所面临的问题也正是几乎所有图书馆古籍修复工作所面临的问题,人员数量严重不足、职称低、年龄老化、后继无人,另外综合素质较低也是很严重的问题——国外从事古籍修复工作的人员至少要大学毕业,比如在英国大英图书馆工作的古籍修复人员,就都是由伦敦的两所大学专门负责输送的。”在他看来,我国的古籍修复行业目前还基本停留在手工和经验传授阶段,没有上升到理论和科学的层面。而国外古籍修复普遍应用电脑和工业机械等现代科技手段参与或辅助修复,还通过理化和生物实验室进行纤维监测和保护实验,积累科学数据,寻找比较好的保护手段。因此建立国家古籍保护重点实验室,提高古籍保护中的知识含量,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针对目前古籍修复人才短缺的局面,张志清表示一方面可以通过实现修复行业的社会化,即通过社会企业承揽馆藏古籍的修复工作,来稍作缓解——图书馆系统以外,社会上还有一些从事古籍修复民间人才;一方面他也一直在呼吁,希望政府考虑在高等院校图书馆学系或中文系中培养“古籍整理和保护”方向的本科和研究生,在高、中等专科学校培养高职和中等专业的古籍修复人才,有计划地输送到国家图书馆和大型公共图书馆中从事古籍保护工作,相关部门设立奖学金,鼓励和吸引学生从事古籍保护工作。

文化部社会文化图书馆司图书馆处处长张小平表示,古籍修复人才短缺和断档的根源,出在培养环节和输送环节,一方面图书馆急需这类人才,引进新人名额却按各地事业单位编制办理(张志清称目前国图引进人员要求必须是本科及以上学历);一方面高等院校并没有设立相关专业,无法输出专业人才。

目前,文化部拟启动“中国古籍特藏保护计划”,由中央和地方政府配套资金,分期开展全国古籍修复,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分层次培养古籍修复人才,并决定在北京、上海、江苏三省市开展培养古籍修复人才试点工作。但至今为止,只有江苏南京莫愁职业中学自2001年起开展了古籍修复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迄今已有数十名学生毕业,先后进入南京图书馆以及几所地方大学图书馆工作。

“中国古籍特藏保护计划”这项旨在保护民族优秀文献遗产的国家重点文化工程启动后,我国珍贵古籍的普查摸底、保护修复人才培养、重点实验室建立等工作将逐步展开,古籍保护的严峻形势有望得到改善,古籍保护事业有望走上良性发展之路

1北京市首都联合职工大学。(与国家图书馆合作,由国家图书馆员工亲自任课,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重大维修成果如四库全书,敦煌遗书,永乐大典等。培训一批技术性的人才,)

2金陵科技学院是全国第一所开设古籍修复本科专业的高校。

3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古籍装帧与修复技术》为主干课程,现为上海市市级精品课程。

4天津市艺术职业学院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与天津市古籍保护中心签署合作办学协议书,联手培养古籍修复专业人才

5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是第一所职校内开办古籍修复专业的学校

如何修补撕破书籍

撕破诗籍可以用糨糊修补。传统的补书糨糊乃取面粉添加除虫菊、明矾等防蛀防腐的原料制作,现今补书则以市场购买的化学糨糊用清水稀释便可。...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