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才是艾灸的最佳时间啊?
我们都知道,艾灸是很常见的一种中医养生方式,它具有很好的功效与作用,可以起到很好的保健效果,深受人们的喜欢。
那么下雨天可以艾灸吗?
第一种说法:不可以
雨天艾灸,容易把湿气引入体内
一般情况下,下雨天建议不要艾灸。
首先,在下雨天的时候,湿气比较重,这个时候艾灸会容易把湿气引入体内,会对身体产生不良的影响,不利于身体健康。
其次,艾灸是采用“火攻”打开穴门,打通经络,从而“驱逐”体内的各种毒素。
阴雨天湿气很重,艾灸容易把湿气引入体内。如果想要效果好,可以选择中午的12点阳气最足的时候做艾灸,或者选择下午的5-6点钟是肾经的走向,做艾灸效果会更好。
日落以后阴气和湿气上升,人体的穴门就会自动关闭,这个时候如果采用“火攻”强行“闯入”,引来的不是阳气而是阴气和湿气。
第二种说法:可以
1、雨天湿邪重,艾灸能扶正气祛湿邪
有些人认为下雨的时候,空气潮湿、气温又低,这时做艾灸毛孔张开,湿气会进入人体,不但会影响艾灸效果,而且不利于人体健康。
其实不需要多虑,艾灸有开郁、祛湿、补阳气等作用,特别适合养生,多雨的季节做好养生保健对身体健康十分重要。
在一些古籍中,如《神灸经纶》、《灸法秘传》里都有不赞同雨天艾灸的观点,是因为前人之所以反对雨天艾灸,与当时的居住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古时的房屋多为木质结构,如果外面下雨,屋里可能漏雨、透风,温度也比较低,这种情况当然不太适合做艾灸,容易造成寒湿入体。
但是,如今我们的居住环境改善了很多,关好门窗可以保证室内无雨无风,温度也不会太低,基本与无雨时的环境一致。另外,“湿遇寒则凝、遇热则散”,湿说白了就是水,水的特性就是一遇热就散发成水蒸气,因为艾灸时周围的温度已经很高,所以湿气是无法进入人体的。
2、人体自带祛湿穴位,灸之能祛湿邪
“湿邪”是“六*”(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之一。
阴雨连绵,人们居处潮湿,人体正气不足,体温下降,抵抗力下降,涉水淋雨稍不注意就容易造成湿邪入体,体内的病邪容易生发,例如:头晕、鼻塞、全身无力甚至风湿、类风湿等。
雨天怕的就是寒湿入体,但是人体也自带祛湿穴位,比如丰隆穴、解溪穴、承山穴、阴陵泉、足三里,常灸可以振奋阳气、祛除湿气。抓住时机经常艾灸,能去除体内的病邪,同时更能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做完艾灸后,人体的毛孔在一段时间内依然处于打开的状态,此时如果把皮肤暴露在外,寒湿就容易进入体内。
因此,在雨天或者雪天做艾灸,一定要做好保暖工作,尽量穿着长袖长裤,一做完艾灸马上用衣服或者毯子给自己盖严实了,两个小时内不要碰冷水、喝冷饮,也不宜外出。
3、雨天艾灸,要注意避免外出淋雨
因为艾灸时,人体因温热刺激而腠理开泄,如果不小心被冰冷的雨淋到,这些处于“打开”状态的皮肤、汗孔、穴位就易被风寒之气侵袭,不但艾灸白忙活了,还可能患上流涕、感冒、关节炎等症,真是得不偿失!
同理,艾灸时跟艾灸后也不适合吹空调、风扇,这样容易导致人体受风或者受寒,从而引发疾病。
建议
下雨天是否能艾灸,当以具体情况辩证看待。
若是体内无湿邪、艾灸环境达不到要求,下雨天不灸也无不可。人体要根据自然界的这个变化来安排养生保健,“顺应天时”才能事半功倍!
若是体内湿邪重,下雨天不堪其扰,可艾灸补阳、扶正气祛湿邪,但是一定要注意做好保暖工作,避免外出淋雨受风,防止湿邪入体。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大杼穴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所属部位 8 特异性 9 大杼穴的定位 10 大杼穴的取法 11 大杼穴穴位解剖 111 层次解剖 112 穴区神经、血管 12 大杼穴的功效与作用 13 大杼穴主治病证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142 灸法 15 大杼穴的配伍 16 文献摘要 17 大杼穴研究进展 171 对钙代谢的影响 172 对促进骨折愈合的影响 173 对肺功能的影响 174 治疗支气管哮喘 175 治疗慢性支气管 176 治疗颈椎病 177 治疗麦粒肿 178 治疗牙痛 179 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1710 治疗坐骨神经痛 1711 治疗牙痛 1712 治疗麦粒肿 18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大腧 1 拼音
dà shù
2 英文参考Dàzhù BL11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大腧为经穴别名,即大杼[1][2]。《黄帝内经灵枢·背腧》马元台注:“大腧者,大杼也。”《黄帝内经灵枢·背腧》:“背中大腧,在大杼骨之端。”马莳注:“五脏之俞皆在于背,故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大腧者,大杼穴也。”
穴位 大杼 汉语拼音 Dazhu 罗马拼音 Tachu 美国英译名 Great Slaughter 各
国
代
号 中国 BL11 日本 11 法
国 莫兰特氏 V11 富耶氏 V11 德国 B11 英国 B11 美国 BI11
大杼为经穴名(Dàzhù BL11)[3]。出《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别名背俞[4]。属足太阳膀胱经[3]。大杼是督脉别络、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的交会穴;又为八会穴之骨会穴[3][4][5]。大为小之对,杼即筘,古称椎骨为“杼骨”,此穴在较大的第一胸椎之旁,故名大杼[3]。大杼穴主治咳嗽,发热,头痛,肩背痛,颈项拘急,项强,鼻塞,咽喉肿痛,伤风头痛,咳嗽气急,喘息喉痹,颈项强,热病,胸胁气满,腰脊强痛,癫痫,厥逆,眩晕,虚劳,骨髓冷痛,疟疾,感冒,喘息,现代又多用大杼穴治疗支气管炎,肺炎,腰背肌痉挛,骨结核,肢体麻木,支气管哮喘,颈椎病,膝关节骨质增生,咽炎等。
4 大杼穴的别名大腧(《黄帝内经灵枢·背腧》),本神(《西方子明堂灸经》),百旁(《杨敬斋针灸全书》)。
5 出处《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取之于其天府,大杼三病瘠。《黄帝内经灵枢·背腧》:胸中大腧在杼骨之端。
6 穴名解大为小之对,杼即筘,古称椎骨为“杼骨”,此穴在较大的第一胸椎之旁,故名大杼[3]。
大,与小对言。杼,有长义。椎骨横突,形秩整齐,有如织机之杆蓖,古称椎骨为杼骨,上椎尤大,本穴在其旁,故名“大杼”。即岐伯所谓:“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马元台谓:“大腧,大杼穴也。”古圣谓为穴在杼骨之端,为手足太阳及督脉三经之会。故先哲遵之为“大杼”。穴属骨会,《难经》有:“骨会大抒,骨病治此。”骨在人身,外有皮肉血脉之维护,犹如抒轴之状,且兼是穴下分出有附分,有横出经纬之意,因将此穴,名为大抒。[6]
7 所属部位背部[7]
8 特异性督脉别络、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的交会穴;又为八会穴之骨会穴[3][4][5]。
9 大杼穴的定位标准定位:大杼穴在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5][4]。
大杼穴位于脊柱区,第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3]
一说“除脊各寸半”(《针灸资生经》)[4]。
大杼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大杼穴在背部的位置
大杼穴在背部的位置
大杼穴在背部的位置(肌肉)
大杼穴在背部的位置(骨骼)
10 大杼穴的取法正坐低头或俯卧位,在第一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俯伏坐位,第1胸椎棘突下与后背正中线至肩胛骨内侧缘连线中点之垂线交点处(旁开15寸)取穴[8]。
11 大杼穴穴位解剖大杼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骶棘肌。有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皮肤有第七颈神经和分布著第一、二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皮下筋膜致密,由脂肪及纤维束组成。纤维束连于斜方肌表面的背深筋膜与皮肤。副神经在斜方肌前缘中下1/3连接处深进该肌下面,与第三、四颈神经的分支形成神经丛,支配该肌。针经上列结构深进,可进第一肋间隙,或经横突间肌及其韧带,如盲目进针,经胸内筋膜,穿胸膜腔至肺,极易造成气胸。
11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颈夹肌→竖脊肌。[3]
11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第1、第2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分布;深层有副神经,肩胛背神经和肩胛背动脉分支分布[9]。
布有第一、二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并有第一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和颈横动脉降支通过[4]。
12 大杼穴的功效与作用大杼穴有强筋骨,清邪热的功效。
大杼穴有祛风解表、宣肃肺气的作用[3]。
大杼穴和肺俞配合应用,可治疗一切肺病、外感病及骨病[10]。还可治疗寒热往来之疟疾[10]。
大杼穴有祛风解表、疏调筋骨之功[6]。
13 大杼穴主治病证大杼穴主治咳嗽,发热,头痛,肩背痛,颈项拘急,项强,鼻塞,咽喉肿痛,伤风头痛,咳嗽气急,喘息喉痹,颈项强,热病,胸胁气满,腰脊强痛,癫痫,厥逆,眩晕,虚劳,骨髓冷痛,疟疾,感冒,喘息,现代又多用大杼穴治疗支气管炎,肺炎,腰背肌痉挛,骨结核,肢体麻木,支气管哮喘,颈椎病,膝关节骨质增生,咽炎等。
大杼穴主治咳嗽、发热、头痛、肩背痛、颈项拘急[9]。
大杼穴主治咳嗽,发热;项强,肩背痛;头痛,鼻塞,咽喉肿痛[8]。
大杼穴主治胸肺、项背等疾患:如伤风头痛、咳嗽气急、喘息喉痹、颈项强、肩背痛、热病、胸胁气满、腰脊强痛、癫痫、厥逆、眩晕、虚劳、骨髓冷痛、疟疾等[3]。
大杼穴主治感冒,发热,头痛,咳嗽,喘息,项强,肩背痛等[4]。
现代又多用大杼穴治疗感冒、支气管炎、肺炎、腰背肌痉挛、骨结核、肢体麻木等症[3]。
1 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
2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癫痫;
3 运动系统疾病:颈椎病,腰背肌痉挛,膝关节骨质增生;
4 其它:咽炎,感冒,骨结核。
14 刺灸法 141 刺法斜刺03~05寸[4]。
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08寸[3]。
向内斜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可向肋间放散,有时可向肩部放散[8]。
斜刺05~08寸[9]。
注意:本经背部诸穴不宜深刺,以免伤及内部重要脏器[9]。大杼穴深部位于第1胸神经后支外侧支,故不能直刺、深刺[8]。
142 灸法可灸[3][8][9]。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4]。
艾炷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15 大杼穴的配伍大杼配夹脊、绝骨,有强筋骨,通经络,调气血的作用,主治颈椎病。
大杼配列缺、尺泽,有理肺止咳平喘的作用,主治咳嗽,气喘。
大杼配膻中、丰隆,治咳嗽[8]。
大杼配合谷、颊车,治牙痛[8]。
大杼配大椎、风池、肺俞、足三里,治哮喘[8]。
16 文献摘要《黄帝内经素问·水热论》: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
《针灸甲乙经》:颈项痛不可俯仰、头痛、振寒、瘛疭、气实则胁满、挟脊有寒气、热汗不出、腰背痛,大杼主之。筋癫疾者,身卷挛急,脉大,刺项大经之大杼。
《针灸甲乙经》:足太阳、手太阳之会。
《肘后备急方》:风痹痿厥如何治?大杼、曲泉真是妙。
《针灸大成》:主筋挛癫疾。
17 大杼穴研究进展 171 对钙代谢的影响针刺大杼、飞扬、足三里等,留针7 min,进行观察,血钙浓度出现变化,留针15 min,其血钙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8]。
据报道针刺大杼、飞扬、足三里等,留针7分钟,可使血钙增加1mg%,留针15分钟增加3mg%,再继续延长留针时间,血钙不再发生相应变动。
172 对促进骨折愈合的影响对骨折患者先按照治疗骨折的基本原则进行治疗,观察配合大杼、膈俞、肾俞及断端局部腧穴治疗,结果发现,针刺组在肿胀消退方面疗效明显优于药物组,总有效率、基本愈合率均明显优于药物组[8]。
173 对肺功能的影响针刺大杼可增加肺通气量,并可使针刺麻醉的患者开胸后一侧肺通气量代偿性增加[8]。
174 治疗支气管哮喘用白芥子、甘遂等敷贴大杼、肺俞等穴,冬发喘者于三伏贴,夏发喘者于三九贴,治疗3700例,有良好疗效。
175 治疗慢性支气管以大杼、风门等,敷药配合微波透入,治疗300例,有良好疗效。
176 治疗颈椎病以大杼、天柱、风池、后溪、颈夹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44例,颈部腧穴均向棘突方向斜刺1~15寸,肩外俞向内或向外斜刺1~15寸,手法用捻转泻法。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同时配合颈部牵引[8]。经本法治疗后,临床治愈61例,占42%;显效50例,占347%;进步24例,占166%;无效9例,占42%[8]。总有效率为937%[8]。
177 治疗麦粒肿取双侧大杼,垂直刺人4~6分深,提针放血,不留针,每日1次,治疗麦粒肿98例,其中反复发作者68例。结果:2次治愈者40例,3次以上痊愈10例[8]。
178 治疗牙痛针刺大杼治疗牙痛50例[8]。结果:针刺1次止痛者35例,针刺2~3次止痛者13例,无效2例[8]。
179 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大杼配风门、肺俞等,用着肤灸、火针法,治疗30例,均有较好疗效。
1710 治疗坐骨神经痛大杼配神阙、命门,针刺放血,治疗54例,有较好疗效。
1711 治疗牙痛据报道,对50例牙痛患者进行检查时,大杼穴均有压痛,针刺有较好疗效。
1712 治疗麦粒肿李先生眼周微暗,鼻头微微发红脱皮,进诊间甫坐下就开口问:「医师!我有鼻过敏的问题,曾使用西药治疗,仍然反反复覆,可以采用中医治疗吗?」
我回答他:「台湾有25~40%的民众和您一样,饱受鼻过敏之苦,常见喷嚏连连,或是一早忙着用卫生纸包鼻涕,严重者还会并发气喘,呼吸伴随哮鸣声,经治疗后若效果不佳,可能得考虑气候变化、生冷或 性饮食、环境等因素,另外,作息不正常、熬夜、长期劳倦或个性易紧张焦虑,这些因素也会加重过敏的症状,使得很多病患的生活品质和学习状况受到影响。」
(推荐阅读:抗过敏,完美4大招!)
三伏阳气旺,敷贴除痼疾李先生问:「中医有什么方法可以调整体质,对抗过敏?」
我回答他:「有喔!举凡中药、针灸、药浴、敷贴、导引……都是中医用来对抗过敏的方法,过几天就是三伏天了,您也可以考虑用三伏贴来治疗您的鼻过敏。」
看到李先生面露疑惑,我赶紧补充:
「中医认为过敏性疾患,大多与身体的寒热失调有关,有部分是因为体内阳气不足或是蕴藏过多寒气,造成虚寒或实寒的体质,随着四季气候的转换,天气变冷时尤易引动体内的寒气,造成过敏症状。」
中医理论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概念,春夏是顺时养护阳气的好时机,其中三伏天是一年气候最为炎热、天地间阳气最旺的时节,古历法用天干、地支去计算年、月、日、时,三伏指的就是阳历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以及立秋后第一个庚日。
「 庚日属金,对应到五脏的肺,此日火气益炽、金气潜伏,可作为治疗肺疾的时间点,因为这个时节,体内阳气容易向外耗散,皮肤腠理容易开通,若使用中药敷贴穴位,外用膏药容易被人体吸收,可用来祛除体内寒气、调整体质。 」
这种借由夏日阳气来治疗冬天好发过敏疾患的方法,称为冬病夏治,此方法在中医古籍记载甚多,现今多是参考清朝《张氏医通》的内容记载,使用具有辛热性味的药物,例如白芥子、细辛、姜汁等,制成药饼,敷贴在可连通至肺的穴位上,例如:肺俞、定喘等穴,让药物的热力透入体内,改善呼吸道功能。
(来源:shutterstock)
千年传统,科学实证李先生接着问道:「请问三伏贴的效果如何呢?」
我回答:「随着时代演变,传统医学不仅受到现代医学的挑战,也须经得起实证医学的检验,目前临床研究发现,三伏贴可以使用在过敏性鼻炎与气喘。」
过敏性鼻炎患者接受敷贴疗程后,喷嚏、鼻痒、整体健康状况、活力都会获得进步。若使用敷贴治疗气喘患者,咳嗽、哮鸣、呼吸短促、胸闷、肺活量甚至吐气速度等都可改善,一般来说一年贴3次,连续敷贴3年以上,更可有效缓解症状。
(推荐阅读:中医师的抗过敏药膳)
配合医嘱,效果加倍李先生听完我的解释,跃跃欲试,我请他趴在治疗床上,先用红外线灯照射背部,然后在与肺系相通的风门穴、肺俞穴、定喘穴,和依个人体质选用的肾俞穴、脾俞穴上进行拔罐,取罐后,再将医院特制药饼敷贴于穴位。
「李先生,敷贴处的皮肤可能会感到微热、微痒,如果会感到刺痛,请先提早拔除,少数病患会因为药物 皮肤而留下色素沉淀的痕迹,但大部分都可在1个月内自行消除,不需担心。敷贴时,要避免太阳曝晒而造成毛孔大开,使得药物 皮肤的效果太强,治疗期间应减少烤、炸、辣、生、冷的食物以及虾蟹芒果等,以免影响疗效。」
李先生又问:「我的小孩有过敏的问题,也可以贴三伏贴吗?」
我回答:「每个人体质不同,选用的穴位会有不同,可以带您的小孩来让医师评估后,再行穴位敷贴,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本文作者为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中医部主治医师黄明正)
<本专栏反映专家意见,不代表本社立场>
三伏贴是一种什么药呢,其实三伏贴的每种贴里面的配方并不是一样的,贴的穴位也是不一样的,是要根据患者的需要改善的地方来决定它里面配什么药的。
三伏贴是什么药
三伏贴里常用的药物包括具有温燥性烈、温肺化痰作用的白芥子;具有温肺散寒作用的细辛、白芷、生姜;具有活血行气作用的延胡索;具有通窍止痛的麝香等名贵药材。 将这些药物按一定的配方比例研成细粉,炮制炒作,制成膏状、糊状。
三伏贴是每天都要贴吗
三伏贴并不是每天都要贴,相反三伏贴应该间隔一段时间贴一次,更有利于身体健康,所以三伏贴不建议每天都贴,另外贴三伏贴要严格遵照医生的嘱咐。
三伏贴毕竟是药贴,所以不要每天都贴,三伏贴以10天间隔为最佳,以求达到最佳效果。并且每伏的10天之内均可贴药,不必都挤在每伏开穴的那几天,但最好遵循时间规律,以每伏的第一天效果最佳。三伏贴体现了中医冬病夏治“治未病”的理念,按照季节时令的特点,根据中医“冬病夏治”的原理,结合天灸、经络与中药,采用天然中草药,制备成膏剂,敷帖在人体相应穴位处,提高人体阳气和免疫力,达到治病和养生的目的。
敷贴季节性疗法对时间有一定要求,根据中医理论每伏第一天是开穴的日子,此时敷贴疗法效果最佳。且最好每伏第一天来进行三伏贴治疗,当然也不必过分拘泥于此,错过了第一天也会有满意的疗效。敷贴对象为6个月以上儿童及成人,敷贴期间禁食生冷、油腻、辛辣之品。
三伏贴多久贴一次
三伏贴每隔十天左右贴一次最好。
三伏贴通常是三年一个疗程,每一伏的第一天开始治疗,每10天一次。每伏贴1~3次,三伏共3~9次。贴敷后局部会有轻度瘙痒、灼热感,多为药物正常反应,如果没有发红肿胀,可以继续应用。如果局部起泡、破溃,应立即揭下药膏,用碘伏或依沙丫啶等局部消毒,无菌包扎,每日换药1~2次,直至愈合。
三伏贴的首次贴敷的患者应提前调整好心态,去贴敷当日,较好穿着宽松、色深、容易清洗的衣服,油性皮肤者宜在浴后或清洗背部后进行贴敷。另外药饼取下后可洗澡,但不搓背,也不用沐浴液,清水较好,淋浴后用毛巾轻轻吸干穴位上的水。如皮肤起疱,较好等疱消失后再洗。
三伏贴贴敷注意事项
1、反应强烈很正常 药物敷贴后4—6小时,有的人会有刺痒感觉,这是药物渗透入表皮后的一种自然反应;还有人会出现红、肿、热、痛;大约有1%—5%左右的人可能会起疱;这些是由于药物被人体吸收充分、穴位敏感所造成的,因此皮肤起疱、反应强烈的病人疗效往往出乎意料的好。但为防止感染,起疱后一定不要挠破,少量小的水疱可等待其自行吸收,大水疱可用消毒针头刺破引流,外涂消毒液。
2、要保持连续性 冬季易发疾病在夏季的症状不明显,或者根本没有症状,所以治疗后的效果也要等到冬季才能显现。一些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去医院尝试的患者,在不能看到立竿见影的疗效后,也就放弃了继续治疗,使得疾病迁延难愈。
3、抓住有利时机 三伏天是一年中的阳中之阳。这时,人的穴位毛孔充分张开,药力最易渗透到体内。冬天的“三九”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此时阳气敛藏,气血不畅,皮肤干燥,毛孔闭塞。这两个时间贴敷穴位,能温阳益气,健脾补肾益肺,祛风散寒,起到通经活络止痛的功效。可见“三伏贴敷”与“数九贴敷”无疑是提高患者御病能力,调节机体免疫力的重要手段。
4、遵守固定疗程 冬病夏治,三伏为一个疗程,今年闰二伏,因此有了“加强灸”。一般需连续3年,也就是3个疗程。只有坚持按疗程治疗,才能保持药效的发挥,经络才能处于持续兴奋应激的状态,对病邪的祛除才能保持力度和惯性。而且,还要治养结合。接受冬病夏治的患者即使在三伏天也要在生活习惯上有所克制,不要贪凉,应该配合治疗,以达到最佳效果。
三伏天是夏季的一段节气,也不是二十四节气里面的一种,只是我们农历自古以来的一种对于夏季高温阶段的描述,三伏天一共有一个多月,一般三伏天天气比较湿热,所以喜欢养生的人会准备三伏贴。那么,三伏贴都有哪些具体的配方呢?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药物: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加减常用的药物有麝香、麻黄、肉桂、小茴香等。
贴敷穴位:肺俞、膻中、大椎、定喘、膏肓,临床应用中可以结合中医辨证论治选用心俞、膈俞、肾俞、脾俞等穴位。
2、支气管哮喘的配方
药物:虚贴方:黄芪、苍术、沉香、肉桂、补骨脂等。温阳驱寒方:白芥子、细辛、甘遂、干姜、仙灵脾、延胡索、小茴香。
贴敷穴位:虚贴方:属肺虚、脾虚、肾虚患者选用。选择肺俞(双侧)、脾俞(双侧)、肾俞(双侧)、心俞(双侧)、定喘(双侧)。肺虚者加太渊穴(双侧),脾虚者加足三里(双侧),肾虚者加太溪(双侧)。温阳驱寒方:脾肾阳虚患者可选用。选择肺俞(双侧)、脾俞(双侧)、肾俞(双侧)、膈俞(双侧)、气海(双侧)。
3、小儿哮喘三伏贴方
药物: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肉桂,其比例为4∶4∶2∶2∶1。贴敷穴位:双侧肺俞、心俞、膈俞六个穴位。临床可根据辨证,肺气虚者加膏肓、膻中;脾气虚者加脾俞、关元;肾气虚者加肾俞、定喘。
4、咳喘灵膏药三伏贴
药物:苏合香、松脂粉、麝香、冰片、川贝、冬虫夏草等生药。
贴敷穴位:前胸竖贴覆盖
(膻中、华盖)穴位,后背横贴覆盖肺俞(双穴)、定喘(双穴)穴位。前后同时贴敷。
5、哮喘三伏贴的配方
药物:白芥子、延胡索各30克,甘遂、细辛各15克,麝香15克,生姜汁适量。
贴敷穴位:肺俞、百劳、膏肓
。备注:没有麝香时可用公丁香替代。
6、虚寒性便秘三伏贴
药物:巴豆2克,吴茱萸6克
,肉桂3克
,生姜汁少许。
贴敷穴位:神阕、足三里、气海
。
7、风湿性关节炎配方
药物:毛莨、白芥子、老虎草、独蒜头任选一种。
贴敷穴位:曲池、足三里、外关、阳陵泉、绝骨。
8、高血压三伏贴配方
药物:吴茱萸60克,槐花30克,珍珠母30克,米醋适量。
贴敷穴位:神阕、涌泉。
9、过敏性鼻炎三伏贴方
药物:白芥子5克,细辛,甘遂,玄胡各2克,麝香15克,姜汁适量。
贴敷穴位:肺俞、百劳、膏肓。
10、虚寒性便秘三伏贴
药物巴豆2克,吴茱萸6克,肉桂3克,生姜汁少许。
贴敷穴位:神阕、足三里、气海。
11、三伏贴配方小贴士
三伏贴的制作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与病症有所不同,需要医生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对药物配方进行加减;因为有些药物对皮肤有刺激性,贴敷后局部会有轻微灼热、痒感,这属于正常现象。如出现大量水泡、破溃,奇痒、灼痛难忍等现象,要立即去掉药膏,用清水冲洗,必要情况下去医院就诊。
12、三伏天养生饮食有
1、补水养生
中医理论讲究“阴阳五行”、“天人一体”,冬为阴,夏为阳,夏季为阳盛阴衰之季,也正是人体阳气旺发之时,体内凝寒之气处于易解的状态。三伏天,人稍劳作或运动,就大量出汗,接着产生强烈的口渴感。因此,补水养生便成为三伏天的重中之重。
2、多酸多甘
古代学者认为“夏季暑湿,适宜清补”。夏天酷热高温,人们喜冷饮,喝水多,导致湿气侵入人体,而外湿入内,使水湿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产生障碍,出现积水为患,引起食欲不振等。
按中医养生学的观点,暑湿对脾非常不利,而味苦的食物具有泻燥的功能,不宜多食,因此日常饮食中应适当多食甘凉或甘寒为宜。并且,夏季归心,而心喜凉,宜食酸,所以夏季应适当地多吃一些性酸的食物,如菠萝等。
3、补气去火
炎炎夏日不仅带给我们身体上的不适,还容易导致越来越多的人火气上升,表现出情绪烦躁、焦虑、易激动、失眠等,这些症状在医学上称为“夏季情感障碍”。
因此,“去火”也是夏日食补的必备功课。夏日祛火的食物,上佳选择:苦瓜、西红柿等性凉、清暑的蔬果,同时,牛奶性微寒,可以补水、滋阴、解热毒,也是“去火”良品;鸭肉更是夏季大补之良方。
4、多吃苦味食物。
健康饮食上曾说道:“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成,调以滑甘。”中医养生小常识认为,人体阴阳平衡则无疾患。由于人们在饮食上嗜肥甘辛辣而恶苦味,往往导致人体阳有余而阴不足,所以一年四季均应适当进食苦味食品,夏季尤其应多吃一些。
5、制作菜肴时常加醋。
预防疾病小知识指出,夏天人体需要大量的维生素C,如果在烹调时放点醋,不仅味鲜可口,且有保护维生素c的功效。此外,炎夏之季家家喜食凉拌菜、凉拌面,如果在吃面时放点醋,可使人食欲大增,有助于消化,并起到杀菌、解毒和预防肠道传染病的作用。
6、多吃粥和汤。
夏季保健常识认为,夏季饮食一般以温为宜,早、晚餐喝点粥是大有好处的。很多粥都属凉血清暑之物,食后既能生津止渴、清热祛暑、凉血,又能补养身体。银耳粥能生津润燥、滋阴养肺,有助于治疗高血压和慢性支气管炎;
黄芪粥可治水肿,豆浆粥和皮蛋淡菜粥可治疗血管硬化、高血压和冠心病;蚕豆粥能辅助治疗水肿和慢性肾炎,荷叶粥能解暑热、止渴解毒、清胃润肠,可治嗓子痛;莲子粥能健脾和胃、益气强志,对腹痛腹泻、失眠、遗精、白带过多等均有一定的疗效;赤豆粥有补肾、消水肿、治脚气的功能,
肾功能较差的人多食为好;百合粥能养心安神,润肺止咳,最适合肺阴不足的老年人食品;冬瓜粥有利水消肿、止渴生津的功能,并有降低血压的作用。另外,多食点营养汤、凉拌食品、糟卤肉、清炖肉汤(鸡、鸭、鹅)、醋溜、醋渍泡菜等,既开胃又可补充营养。
7、天热常饮保健茶。
饮食小常识指出,盛夏酷暑,人们在工作之余,如果能喝上一杯甘凉可口的保健茶,顿时会觉得心旷神怡、浑身凉爽、暑热即消。常饮的保健茶很多,其中以盐茶、菊花茶最常用。
8、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
营养学家告诉我们,夏季蔬菜营养丰富、种类齐全,而且大多有清凉祛暑的作用,所以应该多吃一些。以冬瓜而言,其味甘淡而凉,有清热解毒、利水化痰、消暑解渴之功效。冬瓜的营养价值很高,无论是炒菜、做汤或做馅,都十分清淡,味美适口。
其他如番茄、丝瓜、南瓜、黄瓜、西瓜等都可多食。此外,在食用新鲜水果蔬菜前,一定要清洗干净。因为瓜果在收获、运输和贮存过程中常会遭受各种微生物致病菌、寄生虫卵的污染。因此,在吃瓜果之前,一定要认真清洗,然后再用开水烫一烫,以杀灭病菌或虫卵,防止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就在昨天,妈妈带我去第二医院的针灸科贴三伏贴。为什么呢,因为我常年患有鼻炎,而在冬天的时候,严厉的话会有哮喘。而这个三伏贴呢,正好是冬病夏治,也可以治鼻炎,哮喘,咳嗽,脊椎之类的病。所以我和妈妈一同前往第二医院去贴三伏贴。
来到针灸科,我正好找到了,我以前主治我的医生--高医生。这个三伏贴着,他推荐给我和妈妈的。高医生说让我们到一开始进来的那个房间,那个里面就是贴三伏贴的。
一走进贴三伏贴的房间,里面地上全是白色的东西。为什么会这么多呢?我问护士阿姨。原来啊,那个白色的东西是他们贴了之后揭下来的。
里面也有人,有四五个阿姨,爷爷,小孩子所以我们只能排在后面等候。我来到护士阿姨那里,发现他们正在弄一个一个团子,另一个护士阿姨,又在把那些团子放到贴三伏贴的那个药里面。我闻着香香的,又一股中药味。于是我便问护士阿姨:“这是不是要贴三伏贴里面的药?”“是的,这个就是你们要贴的药,要贴的时候呢,要把这个膏药边缘的那些部分撕下来,然后再粘到你身体上的一些穴位。按照你有什么毛病来贴。”
很快就轮到我贴了。护士姐姐问:“你有什么毛病?”“哮喘,鼻炎。”我回答道。于是,护士姐姐先给我贴了胸前的,这个是可以管肺部的哮喘。接着姐姐又给我贴了后背上方的几个穴位,这是可以管鼻炎的。贴上去之后你就会感觉,刚刚贴上去的时候没什么但是慢慢就会感到有点热。
我贴好以后,护士又用胶布来固定。我固定好以后,轮到妈妈贴了。妈妈也贴好之后,医生便告诉我们注意事项,在这期间不能开空调、不能吃棒冰、不能吃酸的,辣的,冷的、不能剧烈运动、在洗澡时,不能用手去搓。我一听到这些,顿时崩溃了!还不能吹空调!这不是要了我的命吗?我真不喜欢这个三伏贴!
后来,我才知道、冬病夏治是为了预防感冒的🤧^_^^_^
什么时候才是艾灸的最佳时间啊?
本文2023-11-05 10:30:5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01597.html